联合体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联合体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联合体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联合体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联合体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联合体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沈阳市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及其紧密的内在联系。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规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现象及其规律,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科学。自然科学通过理论进步和技术发明来掌握和支配自然力,代表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则提供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等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引,为社会正常运行提供理论和社会思想支撑。

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交融互促、互为支撑。从现代科学理论发展趋势看,其呈现出学科分化细化和学科交叉融合相并行的趋势,越是科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越是水乳交融。从实践层面看,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必须通过人们的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通过劳动的有序组织和管理,通过市场的转化和交换来实现,而这些领域必须依赖于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二者同等重要。当然,由于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哲学社会科学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方向指引,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社会制度模式变迁、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摘编自杜飞进《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律的深刻把握》)

材料二:哲学是科学的源泉。现代科学的前身就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之后相当长时间内,科学家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牛顿的伟大著作命名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拉马克的《动物学哲学》包含了进化思想的萌芽,道尔顿在其《化学哲学新体系》中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对浩渺星空的好奇和惊异、对宇宙本质问题的痴迷和热情、对思想穷根究底的辩驳和拷问、对逻辑与理性的推崇和赞赏,为现代科学传统注入了最深层的精神内核。

哲学往往是革命性科学思想的助产士。科学研究不只是观察、实验和计算,而且还需要一整套概念和思想的支撑。已有的科学概念和思想,既是一段时期内科学进步的探照灯,又构成了对这一时期科学家的约束和限制。按照许多科学史家的看法,科学的发展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的过程。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家主要是在既有的范式下解决各种问题,他们的工作似乎与哲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在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共同体需要建立新的范式,需要用新的概念之网来重新整理科学事实。而科学概念和思想的变革,有赖于科学家完成思维上的自我超越,这时候必然会涉及哲学上的争论,必然会在哲学思想中寻求灵感,而这构成了科学发展的动力。以牛顿力学的建立为代表的第一次科学革命,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革命,都有新的哲学思想的催化作用。

从人类的知识系统来说,从人类探索自然真理的过程来说,科学和哲学是交融互促、互为支撑的。如果把科学知识比作一个圆盘,圆盘的边缘是观察实验获得的经验知识,从边缘往里是科学中的理论知识,圆盘的中央则是有关自然的基本哲学观点。任何科学理论的内核,都带有某些哲学预设。科学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哲学观念上的变化,而哲学思想的变革也会为科学的洞见提供广阔的思想空间。可以这样来说,缺乏哲学的科学是盲目的,而缺乏科学的哲学是空洞的。正是科学和哲学的相互激荡,使得人类的思想一次次突破和超越自我,造就了人类文明的辉煌。

当代科学的发展正酝酿着巨大的突破,我们正在进入对宇宙、生命、意识的认识的深处,这直接关联着众多重大哲学问题,比如数学的基础和本性问题、量子理论中的本体论问题、复杂性科学中的演生论问题、认知科学中的身心关系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人类抓住构成历史上罕见的重大挑战和革命性转变的契机,理解和改造世界、促进自身文明的发展。这些问题的澄清和解决,需要科学与哲学联手推进。

笛卡尔、莱布尼兹时代那种科学与哲学紧密结盟的时代已悄然复归。未来的科学革命,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激发和引导;而哲学方法和思想的变革,也离不开科学的批判与滋养。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呼唤科学与哲学建立新型的、更加紧密的结盟。中国的科学发展要实现阶段性跨越,就必须紧扣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体系和研究路径上跟踪国际上的工作。

(摘编自白春礼《进一步深刻认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在强调二者交融互促、互为支撑关系时,两则材料看待问题的视角完全相同。

B.材料一认为自然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力量,而哲学社会科学只是为社会正常运行提供理论和社会思想支撑,不涉及变革。

C.材料一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D.材料二强调,科学与哲学紧密结盟的时代已悄然复归,展望未来,要立足于世界实际,对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科学的前身是自然哲学,牛顿、拉马克、道尔顿的著作均证明了这一点。

B.科学研究者要想突破已有的科学概念和思想的约束与限制,必然会在哲学思想中寻求灵感。

C.因为任何科学理论的内核,都带有某些哲学预设,所以缺乏哲学的科学是盲目的。

D.科学发展关联着众多哲学问题,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人类抓住契机、迎接挑战。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各自的内涵与作用、两者关系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采用对照式论证结构,强调科学与哲学联手解决问题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

C.材料一在论证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优势时采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D.材料二说古论今,阐述科学与哲学关系富有逻辑性,明确了中国科学发展的做法。

4.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哪些角度加以认识?(4分)

5.材料二使用了“源泉"助产士”“圆盘"等词语,请简析其在论证上的效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逝川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暗红的鱼尾轻轻摆动,蓝幽幽的鳞片泛出马兰花色的光泽,柔软的鳃像风箱一样呼嗒呼嗒地晃动。通常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且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她还常年备着男人喜欢抽的烟叶,几杆铜质的烟锅齐刷刷地横躺在柜上,你只需享用就是了。

年轻时的吉喜丰腴挺拔,有着高高的鼻梁和鲜艳的嘴唇,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不用说,泪鱼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被敲门声惊醒,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唉,泪鱼也要来了,多么不是时候……”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当然,这里没有人遭灾,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守在逝川旁都是大有收获的。泪鱼不同于其他鱼类,它被网挂上时都活着,都是一斤重左右,体态匀称玲珑。将这些鱼投入注满水的木盆中,次日凌晨时再将它们放回逝川,他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他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带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他在初雪中显得那样消瘦。他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泪鱼最有经验。别看他个头不高,相貌平平,但却是阿甲鱼村姑娘心中的偶像。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他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

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他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想,一个渔妇如果不会捕鱼、制干菜、晒鱼干,酿酒、织网,而只是会生孩子,那又有什么可爱呢?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在阿甲渔村,男人们都欣赏她,但没有一个男人敢娶她。

吉喜过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吉喜的歌声像炊烟一样在阿甲渔村四处弥漫,男人们听到她的歌声就像是听到了泪鱼的哭声一样心如刀绞。他们每逢吉喜唱歌的时候就来朝她讨烟吃,并且亲切地一遍遍地叫着“吉喜吉喜”。然而吃完她烟的男人大都拍拍脚掌,趿上鞋回家了,留给吉喜的,是月光下的院子里斑斑驳驳的树影。

吉喜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在吉喜的接生史上,还没有一个孩子是在泪鱼到来的这天出生的,从来没有过。她暗自祈祷上帝让这孩子在黄昏前出生,以便她能成为逝川岸边捕泪鱼的一员。

天色灰黑的时候,吉喜觉得心口一阵阵地疼了。她听见渔村的狗正撒欢地吠叫着,人们开始到逝川旁生篝火去了。吉喜点亮了蜡烛,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天完全暗下来了,逝川旁的篝火渐渐亮起来,河水开始发出一种隐约的呜咽声,那种不需月光照耀就横溢而出的悲凉之声已经从逝川上游传下来了。

夜越来越深了,胡刀已经从逝川打上了七条泪鱼。他抽空跑回家里,看他老婆是否已经生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所包围。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吉喜沉静地等待第二个孩子的出世。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产妇呼吸急促起来,这时又一颗成熟的果实微微显露出来。

吉喜回到她的木屋,将渔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

子夜之后的黑暗并不漫长,天有些冷了,吉喜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感觉那网沉甸甸的。当网的端头垂头丧气地轻轻显露时,吉喜蓦然醒悟,她拉上来的又是一片空网。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逝川对岸的山赫然显露,吉喜听见水面发出“啪啪”的声响,那是泪鱼入水时的声音。吉喜的嗓音嘶哑了,她很想在逝川岸边唱上一段歌谣,可她感觉自己已经不会发声了。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将两片渔网收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黑土地常见的“泪鱼"构建了一个诗意的神秘之境,讲述了阿甲渔村的传奇故事。

B.“逝川”不仅是主人公吉喜一生悲剧命运的参照,而且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时空观。

C.小说通过强烈的矛盾冲突,成功塑造了吉喜这样一位坚韧不拔、勤勉善良的女性形象。

D.小说结尾通过上天馈赠给错过时机的吉喜十几条泪鱼,印证了作者对苦难的温情表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泪鱼"作为小说的线索,隐喻着吉喜苍凉悲伤的人生,是吉喜形象的化身。

B.小说中交织着亦喜亦悲的多种声音和迷幻色彩,强烈冲击着读者的听觉和视觉。

C.小说第五段“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的比喻,描写了泪鱼从逝川上游哭着出现的状态。

D.小说通过现实与回忆交替的写法,借助虚构的现实达到了表达的含蓄与节制,完成了小说的意境创造。

8.作者在文中先写了“吉喜过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后文又写“吉喜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写吉喜“特别喜欢唱歌"和“不再歌唱”的原因。(4分)

9.沈从文的《边城》是田园牧歌式文学的代表,文章彰显了自然美、人物美和人情美。本文也有这一唯美倾向,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屈到嗜芰①,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茭。"及祥②,宗老将荐芰,屈建③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④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丕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篑⑤。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篑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

[注释]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⑤曾元难于易篑:曾子在病重时,因使用的席子不符合当时的礼制,坚持在临终前让儿子曾元更换席子,曾元对更换席子感到为难,席子刚换好,曾子还没躺好就去世了。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父没A而不能读父之书B母没C而不能执母之器D皆人子之情E自然也F岂待父G母之命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微楚国"中的“微”在本文中的意思与《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的“微”词义相同。

B.大夫,古代官职名。西周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C.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虽所趣不同"中的“趣”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词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国家的祭祀典礼。

B.曾子、孟僖子、管仲这几位君子,虽然追求不同,但都重视大义,不偏爱自己。

C.《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子女追思父母的一种方式。

D.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在柳宗元看来,曾元是孝顺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

(2)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14.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思佳客·癸卯除夜

吴文英[注]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注释]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南宋词人,一生未及第,颠沛流离,游幕终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下笔点题。送旧迎新之际,词人独自一人吟唱新词送别旧岁,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接新春佳节,即使添了几丝白发,多了几分老态也不在意。

B.第三、四句,词人用“旧梦”喻自己过去无所作为的十年,离家羁旅他乡,本希望有所作为,现在身老江湖,曾经的美好理想更是难以实现。

C.词的下片通过“衣懒换"写出词人颓唐、疏懒的状态。“酒难赊”将词人贫穷尴尬的状态渲染殆尽,也将词人无以解忧的烦恼和盘托出。

D.词人采取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紧扣题目,纵横交错,脉络清晰,层次井然,字里行间渗透着感时伤老、人生如寄的悲哀。

16.《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本词是通过何种表现手法体现其“情”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酒常与诗人相伴。人生失意时,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用“_____________,"抒发人生失意之痛。

(2)人们常引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对事物的清醒认识。

(3)“龙"是我国汉民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古诗文中常出现“龙”这一形象,如“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后人常常追述那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①的文化的时代。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发展和学术思想都深受这三百年的影响。它具有真正的划时代的意义。这就是从春秋后期到战国。

这片土地上何时出现过这么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学者?他们来自各个阶层、各个阶级、各个社会集团,彼此的身份②_________________。“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到处游说讲学,弘扬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相互论战,派别林立,即所谓“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他们是一个时期人类才华的全面凸显,是人类所具有的巨大关怀能力的全面展现。他们留下的深邃的思想、灿烂的辞章,像山河日月一样永恒。这些辞章有的雍容和顺、纤徐含蓄;有的灵活善譬、气势充沛:有的奇气袭人、想象丰富;有的层次清晰、论断缜密;有的锋利峭刻、说理透辟,阅其文如闻其声,如观其貌。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茫茫大地上往复奔走的诸子,忍让、屈辱、思念、离异,都不能使其志向有一丝改变。当时,无论是出身卑微者还是高贵者,都可以在同一场合辩论,都可以展放自己的一腔豪迈。他们试图使自己洪亮的声音直达耳廓与心灵,进而化作日常具体,恩泽于民众。

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达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小满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意思是说小满节气后,第一阶段的苦菜已经枝叶繁茂。继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当小满到了最后一个时段,麦子就开始成熟了。小满的物候现象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我国地域幅员辽阔,不少地方都是和小满相关的农谚。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流传着“小满不下,黄梅偏少"的谚语,说的是小满的降水量和黄梅时节降水量有很大关系:①_____________,那么到了黄梅时节,降水可能就会偏少。

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沛程度,小满正是南方水稻产区中稻插秧的时节,②_____________,改进耕作栽培措施,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

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渐次进入了夏季,气温升高,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暴雨、雷雨大风、冰雹等激烈天气经常发生在这一阶段,伴随着雨水和高温的到来,农事活动也即将进入大忙季节,夏收作物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长旺盛;秋收作物播种在即。此时,麦田由青到黄,③_____________,给江、河、湖带来了丰盈的水量,万事万物至此都丰茂起来。

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活动"和文中加点的“活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坐着的时间太久了,需要起来活动一下身体。

B.展览上的那些机器人的手臂和头部是可以活动的。

C.这里每年端午节举办的赛龙舟活动都令人叹为观止。

D.他居然为了获得晋升的名额而四处活动,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将表述正确的句子写下来。(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重生"题材正成为荧屏热点,重生类影视作品广有市场,备受广大年轻观众的追捧。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基于对原有人生的不甘、怨恨、遗憾、愧疚等情绪,带着记忆对原有人生重新来过,并运用先知先觉的金手指去运筹帷幄,重新体验和规划人生。事实上,无论重生题材诉说怎样的故事,我们都应明白,人生不会有所谓的“重生”;我们更应明白,选择认真活在当下,勇于尝试、及时改变、永不屈服,我们人生的每一刻都可以是“新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沈阳市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的说法错误,材料一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材料二论述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两则材料论述的内容不一样,不可混为一谈。两则材料看待问题的视角也不相同,材料一是“从现代科学理论发展趋势看”“从实践层面看”,材料二是“从人类的知识系统来说,从人类探索自然真理的过程来说”。B.“不涉及变革"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方向指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可知,哲学“涉及变革"。C.“哲学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错误,偷换概念。由材料一最后一段“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可知,“哲学社会科学”不是对“自然科学"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而是对“社会变革方面”。故选D。

2.(3分)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牛顿、拉马克、道尔顿的著作均证明了这一点"错误,牛顿、拉马克、道尔顿的著作证明的是材料二第一段“科学家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的观点。故选A。

3.(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手法和论证结构的能力。B.“材料二采用对照式论证结构"错误,材料二先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谈起,从“哲学是科学的源泉”“哲学往往是革命性科学思想的助产士"到“科学和哲学是交融互促、互为支撑的”层层递进,用的是递进式论证结构。故选B。

4.(4分)①历史维度;②科学发展的动力;③人类的知识系统、人类探索自然真理的过程。(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材料二论述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第一段的“哲学是科学的源泉"是从历史维度分析二者渊源;第二段的“哲学往往是革命性科学思想的助产士”是从哲学思想的催化作用来分析科学发展的动力;第三段的“从人类的知识系统来说,从人类探索自然真理的过程来说"是从人类的知识系统、人类探索自然真理的过程来探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5.(6分)①将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作了形象化表达,浅显易懂;②“源泉”指出了科学发端于哲学;③“助产士"指出了哲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有其独立性;④“圆盘”明确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内核与外延之间的关系。(答出“源泉"助产士”“圆盘"的作用即可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语言特色的能力。“源泉”“助产士"圆盘”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使论证语言形象生动,道理浅显易懂。材料二第一段中的“源泉"形象地说明了科学源于哲学。材料二第二段中的“助产士”指出了哲学在科学发展中的推动、催化作用,新的科学在新的哲学思想的推动下形成,是“在哲学思想中寻求灵感"产生的独立“新的范式”。材料二第三段中“圆盘"的比喻,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圆盘的边缘是观察实验获得的经验知识,从边缘往里是科学中的理论知识,圆盘的中央则是有关自然的基本哲学观点”,由此可知:哲学是“圆盘的中央”,即内核;而科学是“圆盘的边缘”,即外延。

6.(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A.“小说用黑土地常见的‘泪鱼’构建了一个诗意的神秘之境"说法有误。“泪鱼”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一种虚拟意象,并非是“黑土地常见的"。C.“小说通过强烈的矛盾冲突”说法有误。本文是诗化的小说,整体风格平淡柔和,其矛盾冲突并不强烈。D.“小说结尾通过上天馈赠给错过时机的吉喜十几条泪鱼"说法有误。“泪鱼”并非“上天馈赠”,而是村民们捕捞送给吉喜的。故选B。

7.(3分)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描写了泪鱼从逝川上游哭着出现的状态”张冠李戴。结合原句“雪是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可知,这里的比喻描写的是初雪来临时的情景。故选C。

8.(4分)①吉喜特别喜欢唱歌是因为歌声能宣泄她内心的孤独和苦闷;歌声表达了吉喜对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追求。②“吉喜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是因为岁月给了她沉静的力量,以及承受孤独的勇气,她用迎接一个个新生命的方式“唱"出一曲曲生命之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文章第一次写“吉喜过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特意点明“过了中年”,并且还是在记叙说明心上人“胡会告诉吉喜他没有娶她的原因”“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之后。这时候,“男人们听到她的歌声就像是听到了泪鱼的哭声一样心如刀绞”。之所以使人心如刀绞,是因为这歌声中蕴含了吉喜心中的孤独与苦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曾经如此美丽、能干的吉喜却无人敢娶,只能孤独终老时,我们还能听到吉喜的歌声,也从侧面看出吉喜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在努力地生活,并借助歌声表达自己心中对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追求。后文写“吉喜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并紧接着说明“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由此可见,吉喜不再需要通过唱歌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孤独,而是在岁月中找到沉静的力量,找到了承受孤独的勇气。并且她还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迎接一个个新生命的方式“唱"出一曲曲生命之歌。

9.(6分)①自然美:日夜不停息流淌着的逝川、能发出呜咽之声的泪鱼与洁白的初雪共同构成了具有神秘色彩的乡土风情,表达了自然的灵动之美。②人物美:主人公吉喜年轻时漂亮、勤劳、能干,一生虽然孤独坎坷,却坚韧且善良,体现了人性之美。③人情美:面对哭泣的“泪鱼”,阿甲渔村的渔民抚慰、祈祷、放生,使其入水不再哭泣,这是对自然生命的讴歌;吉喜放弃了古老的“捕鱼"消灾的仪式,选择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体现了吉喜的善良和对生命的热爱;当吉喜为自己没有捕到泪鱼手足无措时,却发现自己的木盆里已经被村民放满了泪鱼,表现了村民们的知恩图报。这些都表现了阿甲渔村的人情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自然方面,文章开头描写了泪鱼的声音及外形,充分展现了日夜不停流淌着的逝川年复一年地带来能发出呜咽之声的泪鱼这一奇观。在吉喜准备捕捞泪鱼和胡刀来找吉喜给自家媳妇接生等场景中,作者时不时穿插了“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树叶时”“雪是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等冬日雪景。这些独特的景物共同构成了具有神秘色彩的乡土风情,表达了自然的灵动之美。人物上,吉喜虽已干瘦苍老,但她的眼睛依然会“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富有内在生命力。年轻时的吉喜喜欢胡会,她以为他一定会娶她,结果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虽遗憾错过与胡会的爱情,但吉喜仍然在努力地生活,唱歌、接生,这些都体现了她坚韧且善良的人物美。在人情关系上,文章首先叙述了阿甲渔村的一个古老传统——捕泪鱼、祈祷、放生泪鱼。通过这一仪式,原本“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对自然生命的关怀与讴歌。而从吉喜这一角度来说,即使当年胡刀的爷爷另娶他人,让吉喜孤老一生;即使面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人家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这一古老传说,吉喜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古老的“捕鱼”消灾的仪式,帮助胡会的家人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这体现了吉喜的善良和对生命的热爱。此外,从村民的角度来说,小说结尾写到接生完的吉喜捕不到泪鱼,但当她准备回家的时候,“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吉喜凭借她的善良感动了其他人,而这里的人们也用十几条泪鱼回报吉喜,虽然吉喜年老而孤独,失去了很多东西,但温暖的人性可以消化人生的苦难与苍凉。这些都体现了阿甲渔村的人情美。

10.(3分)BD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父亲去世后不忍读他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使用她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和“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两句句式结构相同,属于并列关系,两句句内不能断开,所以从B、D处断开合理;“皆人子之情自然也”中“……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从F处断开。故选BDF。

11.(3分)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A.错误。没有/地位低下,卑贱。句意:即使没有楚国,诸侯各国也没有不称赞的。/像我这样出生卑贱地位低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故选A。

12.(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此在柳宗元看来,曾元是孝顺的”错误。这是苏轼为反驳柳宗元而提出的假设:如果柳宗元的话正确,曾元就是孝顺的。而非柳宗元认为。故选D。

13.(8分)(1)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我父亲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2)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羞:进献;侈:奢侈,浪费;干:触犯,冒犯。每个要点1分,句子整体翻译1分,共4分。(2)细人:小人;姑息:无原则地宽容;“爱人也以德"与“爱人也以姑息”都为状语后置,应为“以德爱人也”,“以姑息爱人也”。每个要点1分,句子整体翻译1分,共4分。

14.(3分)①柳宗元不认同屈建的做法,认为“屈建去芰"有违孝道,没有做到《礼记》中所说的“思其所乐,思其所嗜”。②苏轼肯定了“屈建去芰"的做法,认为屈建是不想父亲担上临死时只考虑自己饮食的浅薄名声才不遵从父亲的遗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评价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由材料二中,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可知,柳宗元不认同屈建的做法,认为“屈建去芰"有违孝道,没有做到《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由材料二中“子木,楚卿之贤者也……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可知,苏轼肯定了“屈建去芰”的做法,认为屈建是不想父亲担上临死时只考虑自己饮食的浅薄名声才不遵从父亲的遗愿。

[参考译文]

材料一: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他,说:“一定要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家臣说:“这是您父亲嘱咐的。”屈建说:“不能这样。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的法令记在百姓心中,收藏在王府里,对上可以比照先王,对下可以教导后人。即使没有楚国,诸侯各国也没有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国君有用牛做的祭品,大夫有用羊做的祭品,士有用小猪和小狗做的祭品,普通人有用烤鱼做的祭品,竹木食器、果干肉酱是从国君到百姓都可以用的。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我父亲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于是不用菱角祭祀。

材料二: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他,说:“一定要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君子说:“(这样做虽然)违背(父命)却符合正道。"唐朝柳宗元反对说:“屈建依照礼法的末节,忍心抛弃他父亲将死时的嘱咐。而且《礼记》说‘在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子木撤掉菱角,哪里能够符合正道呢?”柳宗元的认识太浅陋了。子木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难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侍奉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活着时一样,何况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这是人之常情能忍心做的事吗!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曾子得病时,(对孟敬子)说君子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孟僖子临死时,让他的儿子向孔子学习礼;管仲病危时,劝齐桓公赶走三个宠臣。这几位君子的话,有的涉及掌管国家大事,有的劝诫他人在道德上勤苦追求,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但是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现在楚国显赫盛大,若敖氏的德才在诸侯中闻名,身为上卿,临死时不存问百姓,却忧虑饮食,他太浅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国人都谈论这件事,史官记载这件事,天下人和后代就不会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所以说: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可是《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皙喜欢吃羊枣,(他死后)曾子不忍心吃羊枣。父亲去世后不忍读他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使用她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现在用菱角作祭品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合适,如果由他的父亲命令,就是浅陋了。难道可以因为饮食的原因,而造成父亲极大的浅陋吗!曾子卧病,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曾子说:“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如果认为柳宗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而要求在病情危急时更换竹席,这就是很愚钝呀。

15.(3分)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A.“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接新春佳节,即使添了几丝白发,多了几分老态也不在意"有误。开篇两句语言极概括,内涵极丰富。描写了除夕之夜,本该全家团聚,共同欢乐守岁,词人却独自一人吟唱新词来送别旧岁,新春佳节没有带来喜悦与快乐,只不过在身老江湖的生涯中又多几丝白发,多了几分老态。何等悲凉,何其酸楚。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