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教学策略目录摘要、关键词 II前言 11.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史料类型 22.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2.1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必要性 52.1.1 认识历史的需要 52.1.2 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需要 52.2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重要性 62.2.1 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思维 62.2.2 史料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73.中学历史教学中选取史料的原则 83.1 多元性原则 83.2 典型性原则 93.3 基于学情原则 94.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的策略 114.1 以史料为依托设置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114.2 利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124.3 利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3结语 15参考文献 16摘要历史是发生过的事,具有过时性特点,了解和认识历史,必须以史料为桥梁。史料清晰地再现了历史的原貌,对于人类认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等都有很大帮助,这是对历史研究而言。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史料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历史核心素养提出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培养,都离不开史料。可以说,史料是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起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选择史料是史料教学重要的一步,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多元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和根据学情原则。根据史料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利用选择的史料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本文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中学常用的史料类型;第二部分介绍采用史料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部分介绍选择史料的原则;第四部分介绍运用史料教学的策略。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史料由于具有能揭示历史本质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培养同样也离不开史料,史料对于历史教学至关重要。史料教学方式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的英国,英国自从发生了新历史科危机后,史料教学就得到了教师和学者的重视。国内的史料教学方式也是一个研究热点,这些研究大都从中学常用的史料类型及选取原则进行介绍。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是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时间、经过及结果等进行一些浅显的了解,学生学习历史也只是死记硬背,并没有去探究历史为何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历史事件,缺乏通过史料培养学生能力和情怀的意识。课堂上,就算历史教师采用史料教学,史料教学似乎也只是一种形式,一个过场,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通过对史料在中学的运用进行说明,希望史料教学方式得到重视,也希望提出的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的策略能对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建议。1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史料类型史料的概念众说纷纭。梁启超认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为复史之可言。”[1]傅斯年认为“史学便是史料学。”[2]何成刚认为“史料就是研究和讨论历史问题时的根据和依据。”[3]史料是什么,每个人各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强调史料对于认识和再现历史的作用。基于上述观点,可以得出结论:史料是认识历史的桥梁。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或再现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和认识历史时必须依据史料。史料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根据载体划分,史料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影像史料。根据史料具有的价值,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根据作者态度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史料的类型不同,价值也会不同,直接史料的价值比间接史料的价值高。中学常用史料常包括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影像史料和口述史料。文字史料包括文献史料和文艺史料两种类型。“文献资料。它包括古代的官方及私人的记述,其类型有很多,诸如正史类、别史类、杂史类、档案类、方志类、文件类、报章类以及古文字类(如甲骨金文、石刻碑文),等等。”[4]文献史料普遍情况下较为原始,里面的内容涉及到过去时代人们的语言,要了解其中的意义,需对文献进行翻译,而学生往往对于如何翻译古文献存在着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对选取的史料进行加工和处理。“运用历史文献的基本方法是摘引、转述,或两者的结合。”[5]摘引指文献里面的内容与本课内容契合的部分散见于各处,可以把分散的内容放到一起来引导学生去学习历史知识。转述是指对于一些艰深难懂的史料,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这段文献。篇幅过长且晦涩的史料,可以把这两种方法进行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文献表达的内容。文艺史料是指与历史有关的文艺作品。作为文艺作品,会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但有些内容也反映了时代背景,对于我们分析历史有所帮助。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使用时需注意它与历史的差别。《阿房宫赋》描写的阿房宫是一个很浩大的工程,但经过考古队的挖掘发现,阿房宫就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几年来的阿房宫遗址考古工作说明,当年的阿房宫前殿建筑只构筑了规模庞大的建筑基址,地面之上的主体并未实施。”[6]其次还要注意与课堂内容相匹配,由于文学作品相对于历史来说有很大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师不能因为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选择与课堂内容不符合的文艺作品来进行教学。图片史料是对历史人物、现场和文物的反映。图片史料可以弥补文字史料的不足,将文字史料不能反映的内容用图片的形式反映出来。“学生对带有直观特征的图片史料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7]学习朱元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采用朱元璋的宫廷画像和民间画像两幅具有很大争议性的图片,宫廷画像的朱元璋一表人才,而民间画像的朱元璋长相却异于常人,学生看到这两幅图的差距如此之大,自然会对此人物产生兴趣,吸引学生学习朱元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说,图片史料由于具有直观、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等特点,常被历史教师引入课堂教学。影像史料是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可以认识过去的资料。这种类型的资料包括录音、录像及各种影视作品。影像史料可以生动、真实和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影像史料由于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而被引入课堂。视频导入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阿房宫的修建是不能避开的问题,导入时可以播放朗诵版《阿房宫赋》视频,询问学生秦始皇真的是这样一个昏庸的皇帝吗?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教师以此为契机,说“我不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完全昏庸的皇帝”,学生会很疑惑老师为什么这样说,随之产生了解这个问题的动机,从而进入到对秦始皇这位历史人物积极评价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虽然离不开秦始皇个人的原因,但他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同时给学生纠正,根据考古发现,阿房宫并不像《阿房宫赋》描述的那样是一个“覆压三百余里”的浩大工程,它只是一个半吊子工程。总而言之,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设计问题或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兴趣。口述史料是当事人将亲身经历或见证的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的史料或当事人的亲属转述其语言的材料。口述资料由于时人的所见所闻,叙述起来比较生动形象,富有情节性。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使用口述史料。“口述史料所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述,大众的历史视角以及生动的历史细节的特点正满足“家国情怀”素养的要求。”[8]进行日本侵华这一历史事件的讲述,为了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可以使用对当时人的采访,引导学生感受日本的残暴行为,从而树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识,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理想和信念。口述史料有些情况下会受到当时人的回忆力和利益关系的影响,真实度还有待考证,教师在使用时要谨慎使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必要性认识历史的需要历史这一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曾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庚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人一般之资鉴者也。”[9]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得出两个重要的信息,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重复性。史料是我们研究过去历史的证据,要还原过去发生的历史真相必须依靠史料。傅斯年曾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10]梁启超的“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11]李剑鸣教授也提出“历史学家必须借助史料来研究过去实况。”[12]可见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程度。历史研究是一门求真和求实的学问,历史教育作为历史研究重要的一部分,同样也要对历史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史料还原历史的真相,历史课堂没有引入史料,这个教师对于某件历史事实的讲授是空泛的、不完整的。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是教师设计教案时必须遵循的指导性文件,历史课程标准对“史料实证”的概念也下了定义: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学生了解史料的收集途径、辨别史料及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等。““史料实证”需要被看着一种反思性、批判性的方法与思维。”[13]对一件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认识,不能停留于表现,人云亦云,只看到史料的表层信息,而没有看到本质。“史料实证”要对史料进行选择、辨析,深刻地理解史料,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史料有时也受到作者立场、态度以及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某些情况下,史料自身也就带有主观性,对同一件历史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记录,以此为契机,发展学生辨别史料的能力。《戊戌奏稿》可以作为学习戊戌变法内容的史料引入教学。《戊戌奏稿》是康有为对戊戌变法时期上呈奏折的整理,这时期的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了解到西方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推行“立宪”思想。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没有设立宪法的思想。出于个人某些政治目的,《戊戌奏稿》与原件有很多不同的部分。关于变法的论述,原件表述:“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也;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戊戌奏稿》:“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事;二曰立对策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而定宪法。”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采用哪则材料来认识戊戌变法的内容,为什么?从可用的材料中能获得戊戌变法的哪些内容?第一个问可以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第二问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因此,同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史料收集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最后对收集的史料进行辨析,才能对历史有客观的认识,形成对史料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才能得以培养。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重要性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思维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史料,让学生对历史有自己的见解,转变了过去只给一个结论的传统做法,这种史料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批判思维。历史批判思维是学生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的一个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经过搜集、分析、推理、解释、评价相关史料,对呈现在自己眼前的历史史实和观点进行批判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解释”。[14]历史批判思维是学生在客观史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立的认识。引导学生收集史料,理性分析史料,本着客观严谨的态度,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通过使用观点相左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形成对历史客观、独到的看法。对于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普遍评价其是一个暴君,如何让学生对秦始皇有自己独立的认识,教师可以给出下列两则史料来引导学生形成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的独立认识。材料一:劝君莫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虽死魂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皆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材料二: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烟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通过以上两则观点相左的史料,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来认识秦始皇。这两则材料由于观点存在反差,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思维冲击,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学生不再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暴君,对于秦始皇这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着自己的认识。因此,对同一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的记录,内容上存在偏差甚至相左的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能力。史料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方式里,课堂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常态往往是教师讲授内容,学生只是接收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投入到教学中来。要做到这一点,史料就发挥了作用。“材料教学可以使学生变成主动学习的最佳受益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15]因为史料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通过史料去了解和认识历史。教师是从一节课开始,不停给学生讲述各种历史知识,还是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视频,或者对当事人的采访资料来激发学生兴趣,这两个教学方式,无疑是后一种能让学生接受,前一种只会让学生感到疲惫不堪,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消失,主体地位也就不可能得到体现。史料自身带有的趣味性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史料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课堂只是“授受”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分析史料加入到学习中。关于文艺复兴背景的学习,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文艺复兴前圣子圣母图、记录黑暗的欧洲中世纪禁欲苦行的史料和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后商人要求享有尊严和价值的史料,先给学生简单介绍当时欧洲社会的情况。文艺复兴之前画像中的圣母表情麻木,没有女性的温柔,直到文艺复兴,画像中的圣母开始有了微笑的表情,是一个慈爱的母亲,这其实就是人性的唤醒,神权在他们心中不再是那么神圣,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行分析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去思考,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结论。中学历史教学中选取史料的原则多元性原则历史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孤立难证”的观点。史料受到作者意图、阶级立场和时代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件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的评价和看法具有主观性特点,如果教师在使用时选取某一角度的史料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此外,“二重证据法”也说明了使用多种史料来印证历史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元的史料来相互印证历史,培养学生的思维。多元的史料是内容的多元,教学中学生如果习惯于一种内容的史料,容易形成定势思维,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辛亥革命的影响,先给学生展示有关辛亥革命积极方面的史料,询问学生这就是辛亥革命的意义吗?继而出示对于辛亥革命消极方面评价的史料。这种教学方式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多元的史料也包括类型的多元,史料类型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影像史料和口述史料,这是根据存在载体划分的史料类型。根据史料的价值划分可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无论以哪种方式划分,类型不同,史料的价值也不同。使用哪类史料根据内容而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后人记录的一些文字资料能给予证明。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也是通过出土的实物和文字资料去了解的。教学中,为了印证历史的可信度,应该使用多种类型史料。“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16]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结合使用,相互印证历史,确保史实的可信度。图片史料、口述史料和影像史料可以结合一起使用,了解日本侵华的史实。这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当时日军如何残害中国人性命的场景都被拍成了照片和录像,且有一些当时人的经历,更有新闻报纸的记录,这些不同类型的史料都可结合在一起印证日本侵华的事实。典型性原则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浩如烟海,内容繁杂,一个历史事件就会有很多种不同的史料,这给历史教师出了一个难题,在面对繁多的史料时,我们不能“滥用”史料,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史料去进行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谓典型性就是经典的、获得普遍认同的。王桧林曾说:“要选择能说明历史事实的,具有典型性的材料去撰写教材。”[17]这句话同样也可以作为历史教师选取材料的原则。盛刚认为典型性就是“在史料的选取过程中,教师要秉承“少而精的原则”,用最精炼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说明问题,服务教学。”[18]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经典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讲授,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民主与科学”,在具体的教学中可引用“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9]这则史料的优点在于旗帜鲜明地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教师还可以引用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述,因为这些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于新文化运动有一定的发言权,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他们的言论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我们在选择材料时可以优先采用他们的言论。陈独秀对于当时国人的思想进行过论述,“吾国专制日久,惟官令是从,人民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20]长期专制制度之下,国民民主意识缺失,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时候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这些具有典型性的史料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带来的危害,更深刻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题。因此,在选择史料时坚持典型性原则可以使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基于学情原则学情就是对学生学习特点、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等的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其认知的史料。教学的循序渐进性原则强调,教学要根据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去教学。在教学中千万不能重蹈拔苗助长的覆辙,采用学生难以理解的材料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阶段、认知特点选择史料。对于刚入校的初一学生来说,小学阶段很少涉及到文言文的学习,如果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大量文献史料,学生理解这样的史料是有困难的,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不利于接下来的教学,所以对于刚入校的初一学生来说,可以采用图片史料和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历史。对于高中生来说,初中时已经学习过文言文,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也是其语文学习内容的一个重点部分,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而且高中生的学习意志也比初中生的坚韧,很少会出现学习内容晦涩难懂而放弃学习的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原始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但如果学生还存在理解史料有困难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因为历史学科的学习重在分析历史问题,而不是在于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师要清楚,史料分析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历史问题分析能力,而不是考查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应该选择学生基本上容易读懂的史料。”[21]使用原始资料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在认识历史时尽可能引用原始史料。史料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史料教学不能只是为了验证教材观点生硬地将一些与内容无关的史料展示给学生,脱离了教学内容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这节课引入的史料必须完成本节课任务。某些情况下脱离教学内容的史料可以说是有趣的,但有趣与有用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用的史料是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对于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的讲授,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销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史料。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这一知识点,解释英国的权力主体是资产阶级时,如果采用的史料是一幅首相、内阁、议会和国王的权力关系图,这则史料是不能用来说明英国的权力主体是资产阶级,只能用来说明英国权力运行的情况。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的策略以史料为依托设置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史料来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解答针对史料提出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意义,“要把史料当做探究历史的证据,既重视史料的形式,又重视史料的实质,不断提出有针对史料的有限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22]在教学中,史料教学不能只是一个形式,应该通过史料设计有效问题,达到能让学生展开思维活动,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目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以史料为依托设计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结合点,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叙述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目的和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措施。这一内容学习结束后,教师出示来自《史记▪平淮书》的一则史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设计问题: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哪项经济政策;目的是什么;统治者采用哪些措施维护这一政策。显然,这三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之前的学习来回答,特别是第三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给出的史料找到答案: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加重收取商人的税收都是重农抑商的措施。问题设计除了必须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结合点外,还应该能反映历史的本质,调动学生的思维,所以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深度性。基于史料提出的问题不能只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而应该注重提升学生能力,这是通过史料设计问题的最高层次教学。冷战之下的古巴导弹危机这一课,教师可以出示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的漫画,这幅漫画的内容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在一张写有“核战争”的柜子上,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实际是想让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这是冷战背景下两方相互妥协的表现。然后设计问题:“从古巴导弹危机开始时的剑拔弩张到最后的和平化解,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3]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知识并联系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来解答此问题,认识到国际形势对于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只有坚持和平共处、尊重对方合法利益等理念,才能更好地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通过史料设计的问题,必须使学生能解答此问题,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如果与学生的能力脱节,会产生学生不知从何而答的情况,从而达不到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基于史料设计的问题除了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外也必须要能反映历史的本质,用于提升学生的能力,这样的史料教学才不是一种形式。利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2017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并对历史解释的概念也下了定义: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断的态度、能力和方法。通过课程标准对历史解释概念下的定义,不难理解,史料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是何等重要。课程标准提出的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断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分析和评断哪些内容呢?有研究者提出“解读基本事实、探究历史因果、阐释历史意义,也就是解释历史事件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24]对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意义做客观理性的分析和评价就是历史解释。对原因及意义分析和评价的基础是要了解基本历史史实,一切分析和评价都必须具有证据,不能主观臆断地评价和分析原因和意义。有学者对此也进行了阐述“没有对历史本身的一些认识,是不可能正确处理证据的。”[25]对于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这一节内容主要是讲述希腊为何会成为民主政治的发源地,上课时教师不能单方面地讲述原因,而是要提供史料,在史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提供希腊处于三洲要冲的地图、希腊的地貌图和地形图、希腊气候类型的史料。在这些史料的基础上,学生得出希腊的文明受到了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文明的影响、希腊平原稀少,没有进行农业生产的条件,于是就依靠多优良港湾和地中海气候的优势,种植橄榄和葡萄等经济作物,发展对外贸易,在贸易的过程中,形成了平等交易的自由氛围,这些与古希腊能成为民主政治发源地有很大关系。这种方式比教师直接讲授希腊民主政治发源地原因效果要好,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用客观的态度解释希腊成为民主政治发源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实际的历史是不可改变的,而史学是对历史的一种阐释。”[26]学生在历史解释的过程中必须要借助史料,史料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非常重要,可以说,史料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没有史料,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是不客观的,因为史料是学生解释历史事物的证据,通过历史解释,学生意识到做结论要有证据,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做一个理性思考的人。利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对家乡的热爱,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为使命。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必须通过史料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因为课程标准的提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现实的需要也要求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历史学科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功能,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史料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材料,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的培养在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教师上课不能一笔带过。讲授中国的科技时,四大发明是必须要讲授的一个内容,教师可以出示以下材料。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材料二: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药,中国却拿他来当饭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通过四大发明产生的广泛影响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第二则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时期的中国在科技上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从而树立大局意识。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史料得到的。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将外部情感内化为学生情怀的目的。史料的运用,不能只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而是要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冲击。讲解日本侵华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当时拍摄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时,日军惨无人道行为的原始视频,结合东京审判上约翰•马吉作为证人,指证其在南京担任传教士时,见证了日军占领南京后犯下的具体罪行,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当时的中国人受到的严重身体伤害,又有亲历者的指证,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冲击,认识到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伤害,从而树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识,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意识。“外部情感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内化、升华形成一定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外显出来,最终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27]所以,教师应该要通过史料教学,让学生对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将情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这个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历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这个教育思想。结语史料教学应当得到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视,史料是认识历史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前提,史料具有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能力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作用。史料的选择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步,史料的选择应该遵循多元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和根据学情来进行选择。按照这些原则来选择史料,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多元性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历史的能力;典型性原则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根据学情选择史料是为了减少学生学习的阻碍,学生不会因为史料难以理解而产生厌学的情绪。运用史料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基于史料设计的问题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结合点,这样的史料教学才能发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围绕史料设计的问题应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生的因果关系,基于史料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史料,使用的史料必须使得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且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食用菌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能源学院《环境经营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跨境电商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能源动力测试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光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昌大学《稻谷加工工艺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8 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长春版
- 淮阴工学院《机械学科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电路分析理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Unit 2 Preparing for the topic-pronunciation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高中转学申请书
- 2025年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建材联合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企业合伙联营框架协议模板(2篇)
- 中国电信行业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水幕喷淋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 门楼施工方案
- 2024年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考试真题
- 小学生拗九节课件
- 《感冒中医治疗》课件
- 研发费用管理制度内容
- 压力容器设计委托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