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茂名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茂名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茂名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茂名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茂名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为轮船招商局部分盈余支出统计(1890—1911年)(单位:银两)总计:1628400上缴商部北洋兵轮军费南洋公学、北洋公学、达成馆及出洋肄业经费赈灾、慈禧太后万寿庆典等其他事项32400600000700000296000这反映出轮船招商局A.缓解了清政府财政压力 B.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C.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D.成为了清政府主要财源2.有学者指出,自然法作为一种“元则”,即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欧高效制度的关键特征。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产生的罗马保民官制度等等,就是保护无权者以对抗掌权者。由此可知A.自然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B.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C.自然法是罗马法律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D.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保障无权者对抗有权者3.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C.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4.“热情奔放、极具冲突感,场面混乱但乱中有序。视觉上会给人造成强烈不安的感觉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下列绘画作品体现上述绘画风格的是()A.《镜中的少女》 B.《拾穗者》 C.《自由引导人民》 D.《日出·印象》5.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两国“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并对驻外公使待遇、来往礼节等作了规定。这反映出晚清时期A.天朝体制趋于瓦解 B.传统社会彻底终结C.中英邦交实现平等 D.外交政策基本成熟6.1980年6月18日,四川广汉向阳农民路过公社大门时,发现“向阳人民公社”的牌子摘掉了,已经换成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新牌子。但换牌很低调,广汉县委规定“不准登报、不准广播、不准宣传”。它反映出当时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试点 B.中央做出撤销人民公社决定C.人们对改革开放仍心存顾虑 D.“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7.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泥淖中备受折磨。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当年“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莫斯科探寻‘计划’的秘密”。这种“探寻”在美国新政中得到一定程度体现的是A.实行“混合经济” B.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C.推行福利国家制度 D.实行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8.有人在讨论中央集权体制时说:自秦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一直沿用到清朝。对内巩固统一,推动经济发展;对外抵抗侵略,维护领土完整。因此,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适合的政治制度。以下对该制度较为正确的评价是A.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有合理之处B.仅从其进步性去评价中央集权制度不够全面C.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制度D.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史实和评价都是正确的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对由皇帝任命的宰相与政府的法案与政策表示反对或支持,而无权选举或任命宰相及政府。这些规定A.使资产阶级无法参与民主进程 B.体现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C.使议会无法有效监督行政机构 D.严重削弱代议制机构立法权限10.史料记载,汉代富农和地主在生产力方面拥有着耕牛和铁犁的巨大优势,而贫穷的农民无力购买,只能继续使用木制工具,经营稍有不善便会破产而出卖土地。材料反映了当时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C.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D.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11.《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对某次战役有如下描述:“7月1日晨7时整,英、法军队从战壕中一跃而起,头戴钢盔和防毒面具,配合各种最新式兵器,以及炸弹、迫击炮、轻重机枪,在所有炮火支援下,扑向45公里战线上的敌人。”他描述的这次战役发生于下图A.① B.② C.③ D.④12.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代社会动荡,人们往往依靠宗族和地方豪强建坞筑壁,据险自保,形成带有军事自保性质的坞壁组织。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都出现过建立坞壁组织的高潮,当农民起义被镇压或战乱稍息之后,这些坞壁大都随之解体。西晋末年后,由于战乱时间长,加之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少数民族蒙首徒入中原建立政权和大肆杀戮,又一次出现了大量豪强建立坞壁组织的新高潮。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豪首如何实现有效统治呢?一方面他们既无法依据原来的乡里组织去实现其统治,因为人口的大量流移和原有版籍的破坏,使乡里组织已失去其意义。另一方面,他们又急需控制居民和征收赋税与征发兵役。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他们选择了依靠“坞主”、“宗主”代行原来乡里组织职能的办法,这便是“宗主督护”制。——摘编自高敏《北魏“宗主督护”制始行时间试探——兼论“宗主督护”制的社会影响》材料二西晋灭亡之后的北部中国,各地宗族结聚,坞壁相望,他们在地方上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对政府法令只是有限度地接受。史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当李冲提出设立三长制的建议,冯太后大加赞赏,曾说:“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了?”孝文帝太和十年诏曰:“又邻里乡党之制,所由来久,欲使风教易周,家至日见,以大督小,从还及送,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然后口算平均,义兴讼息。”——摘编自周国林《关于三长制历史作用的评价》(1)根据材料一,概括“宗主督护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实行“三长制”的作用。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朱维铮《再读近代史》材料二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材料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问题:(1)用“东学西渐”的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学东渐”的历程和阶段性特点。(3)你是如何看待“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材料中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从材料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的盈余部分有大量的为国家的军事教育经济发展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A正确;材料不是突出强调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排除B;轮船招商局是航运业,不能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排除C;根据材料数据不能得出轮船招商局成为清朝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结论,排除D。2、B【解析】

材料表明,自然法蕴含“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方国家高效制度的关键,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的所有权制度及其衍生的保民官制度,体现出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故B项正确。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错误。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指导思想,不是具体的法律制度,C项错误。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D项错误。3、C【解析】联系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非常注重对人自身素质的培养,要让人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君子,这与人文精神是一致的,通过材料中“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对改造社会的作用,即反对封建专制的作用,故C正确;有教无类的教育观与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无关,排除A;启蒙思想家主要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的政治观,并非历史观,排除B;启蒙思想家提倡自由平等,反对等级制度,D错误。4、C【解析】

由材料信息“热情奔放、极具冲突感,场面混乱但乱中有序。……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可知,这是浪漫主义绘画风格。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作品,故C正确;《镜中的少女》是立体派绘画,《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绘画,《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绘画,故ABD错误。5、A【解析】

根据材料“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对驻外公使待遇、来往礼节等作了规定”等信息可知,《天津条约》中规定中英两国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对驻外公使的待遇、礼节作了详细的规定,这有利于中国天朝体制的瓦解,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内容对传统社会一定的冲击作用,但不能表述为彻底终结,B项错误;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中国和英国之间没有实现平等的邦交关系,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势,但当时中国外交政策不能达到基本成熟,D项错误。6、C【解析】

“向阳人民公社”换成“向阳乡人民政府”说明改革的发生,但是换牌的过程低调体现出当时人们对改革开放仍心存怀疑,有所顾虑,C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试点是安徽凤阳的小岗村,A错误;中央做出撤销人民公社决定是1983年,B错误;“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是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D错误。7、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优点,对经济进行干预,实行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内容,排除;B选项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排除;C选项也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内容,排除。故选D。8、B【解析】

评价历史事物或人物应当多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材料内容仅从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性进行评价,没有兼顾其弊端,显然是不够全面的,选B;材料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并不全面,因此并不算得上是“有合理之处”,更不能说是正确的,排除AD项;中央集权制度并非中国古代所特有,排除C项。9、C【解析】

根据材料“帝国议会……无权选举或任命宰相及政府”说明议会无法有效监督行政机构,故选C;帝国议会有一定权力,说明资产阶级有机会参与民主进程,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军国主义色彩,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帝国议会的立法权限问题,排除D。10、D【解析】

材料表明富农地主有着先进的耕作工具而得到更多的利益,相反,贫苦百姓因为没有先进的工具而随时会出卖土地,表明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D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后,A排除;铁犁牛耕在汉代已经普及,B排除;材料反映农民可以出卖土地,表明汉代实行的土地私有制,C排除。故选D。11、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7月在图中④处开始的索姆河战役中,英、法军队使用了最新式兵器,付出了最多兵力,是一战时期最惨烈的一役,D项正确;①处凡尔登,②处马恩河,③处瓦兹河都不是一战中使用到各种最新式兵器的战役,ABC三项错误。12、B【解析】

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常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从建立伊始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排除A项;1972年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故排除C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都是在90年代,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魏晋以来社会动荡,致坞壁组织长期存在;流民避乱求生,刺激了荫护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和版籍变化,破坏了原有的乡里组织;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依靠“坞主”、“宗主”控制居民、征派赋役。(2)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保证赋役的征派;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完善了行政体制;大量农民脱离了宗主控制,减轻被压迫剥削;为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组织基础,增加财税收入;【解析】

(1)依据材料“古代社会动荡,人们往往依靠宗族和地方豪强建坞筑壁,据险自保,形成带有军事自保性质的坞壁组织”来看,魏晋以来社会动荡,致坞壁组织长期存在;依据材料“人口的大量流移和原有版籍的破坏,使乡里组织已失去其意义”来看,人口迁移和版籍变化,破坏了原有的乡里组织;依据材料“急需控制居民和征收赋税与征发兵役”来看,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依靠“坞主”、“宗主”控制居民、征派赋役。(2)依据材料“坞壁相望,他们在地方上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对政府法令只是有限度地接受”来看,三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依据材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来看,三长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保证赋役的征派;依据材料“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来看,大量农民脱离了宗主控制,减轻被压迫剥削;依据材料“家至日见,以大督小”来看,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完善了行政体制;依据材料“口算平均,义兴讼息”来看,三长制为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组织基础,增加财税收入。14、(1)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造纸、等工艺技术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蒙古的西征和阿拉伯人将中国的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中国的儒学也通过传教士传入欧洲,对欧洲文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等。(2)“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即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传播西方的格物致知等科学技术;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表现为,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思想层面的变化,中国人明显地表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过程。(3)答案l: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