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碳中和评价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园区碳中和评价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园区碳中和评价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园区碳中和评价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园区碳中和评价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团体标准《园区碳中和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1.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文件

要求,由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扬州供电分公司牵头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扬州分公司负责《园区碳中和评价标准》标准的编制工作。《园区碳中和评价标

准》修订项目编号CSTM-SQ-2021-00319。

1.2简要工作过程

本标准制定严格按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1.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要求进

行。

1.2.1成立标准编制组

2021年09月,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分公司接到《园区碳中和

评价标准》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标准的任务以后,成立了标准编制组,负责标准的

调研、新方法的开发、方法验证等系列工作的开展。

1.2.2标准及文献调研

2021年10月,标准编制组开展了调研与学习,收集了国内外现有的园区碳中和相

关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开题报告和标准编制方案。

1.2.3方法建立

2021年11月,标准编制组项目组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标准,行了项目的调研和草

案的编制工作。

1.2.4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

2022年1月15日,召开第一次标准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邀请了碳排放领域

专家,对标准的方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根据行业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提出的意见

和建议,对标准的文本内容及标准在制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的交流与沟通,形成

了标准初稿。

1.2.5征求意见稿编制

2022年1月,标准编制组进一步修改了标准讨论稿和编制说明,形成了最终的《园

区碳中和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以及编制说明。

1.3主要参加单位和标准编制组成员及其所做的工作

本标准的主要参编单位及其分工如下:

(1)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扬州供电分公司:主要负责标准立项、标准讨论会

组织及筹备。

(2)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分公司:征求意见汇总、标准文本

的编写及修改等。

(3)扬州大学:主要负责国内外标准相关文献的收集。

2.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的说明

2.1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

本标准的制定符合产业发展的原则,本着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

则以及标准的目标、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一致性和规范性原则来进行本标准的制

定工作。

本标准起草过程中,主要按T/CAS1.1—2017《团体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指南》及

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了编写。

同时技术指标方面,主要参考和引用以下标准:

(1)GB/T32150-2015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2)ISO14064-1:2018组织层面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

指南

(3)ISO14064-2:2018项目层次上对温室气体减排和清除增加的量化、监测和报

告的规范及指南

(4)ISO14064-3:2018温室气体声明审定与核查的规范及指南

(5)GB/T3215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6)上海市低碳示范创建工作方案

(7)SZDB/Z308—2018低碳园区评价指南

(8)GB/T51366-2019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9)ISO14067-2018Greenhousegases-Carbonfootprintofproducts-Requirements

andguidelinesforquantification

1

(10)PAS2050:2011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

2.2标准制订的背景及技术路线

2.2.1标准制定的背景

近年全球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生态环境受到严峻挑战。“这无疑将是一场硬

仗。”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要求中国必须牢牢抓住产业园区

这一工业绿色发展和能源低碳化转型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循环体系、

重塑园区形态,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长三角产业园区数量多、规模大,

集中度高,理应成为中国“碳中和”产业园区建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为其他地区“碳中

和”园区建设提供示范标杆。

目前各地提出的与碳中和相关的目标表述主要有三种:气候中和、碳中和、净零排

放。其中,气候中和指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系统提供没有净影响的一种状态,需要在温室

气体排放量、排放吸收量和特定区域大致的生物地球物理效应之间取得平衡;碳中和指

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与人为二氧化碳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净零

排放指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与人为排放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平衡。大

多数地区在目标中对温室气体涵盖范围的界定并不清晰,没有严格区分这几个概念,这

在未来碳中和核算标准制定时,可能会成为气候变的重要议题。同样的园区作为生产和

排放单元,如何定义园区碳中和、开展碳中和实践并最终达到碳中和,也是亟需研究和

规范的一项工作。

此外全国以碳强度即二氧化碳排放与GDP的比值作为核心碳减排指标,但尚未提

出碳达峰时对应的碳排放总量目标,也一直没有建立起以碳排放总量为核心的低碳发展

制度体系。如能从一个园区出发,制定一套符合园区实际情况的标准,相对于整个全国

的标准编制工作而言要简单一些,标准编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便于去解决,对全国的

标准编制工作有着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2.2.2技术路线

本标准按下述技术路线图1进行

2

图1技术路线图

2.3标准的主要内容

2.3.1确定核算主体

标准的主体是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的主要组成部分,园区碳中和标准中核算主体

分为工业园区、非工业园区、公共部分,区中工业园区包括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成衣

业、毛料制造业、家具业、造纸业、石化业、运输业、化学制造业、仓储业等;非工

业园区包括贸易园区、产业园区、动漫园区、科技园区、物流园区等;公共部分按照园

区规划的实际情况,确定核算主体。

2.3.2核算边界

进行碳排放核算边界划分的目的是正确划分园区的各种碳排放界限,通过碳排放核

对园区内碳排放对象进行核查来提高核查结果的精确性。本标准中园区属于地理边界,

工业园区以园区行政区划为准;非工业园区以园区管理机构划分为准;碳排放过程还包

3

括发生在园区边界内部的所有直接排放过程(包括本地电力、热力供应;工业生产;本

地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发生在园区边界内部的所有间接排放过程(园区外购电力和热

力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园区边界内部的所有间接排放过程之外产生的其他间接排放,

包括园区各个企业和管理部门等购买产品的上游排放和运输排放等间接排放。

2.3.3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

排放源识别的方法包括《IPCC指南》提供的终端消耗部门法及《温室气体协议》

提供的产品/服务生命周期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其核心都是在确定温室气体排放种类

的基础上界定排放源范围。《IPCC指南》基于化石能源终端消耗的活动性质将温室气

体排放源的范围划分为固定燃烧、移动燃烧、工艺/过程排放、逸散排放4类。《温室气

体协议》则基于提供产品/服务的企业对排放源的所有权性质划分为直接排放(S1)、间接

排放(S2和S3)。S1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的排放。S2是指报告公司本身业务造

成、但排放源所有权来自第三方(如外购的热力、蒸汽、电力等)。S3是指由合同第三方

在从事与公司业务相关的活动中造成的间接排放活动,排放源所有权来自合同第三方。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源

表1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源示意表(不限于)

核算边界温室气体源类别温室气体种类

燃料燃烧排放固定、移动燃烧源CO2

生产过程排放源CO2、CH4、N2O

工业过程排放废弃物处理处置过程排放源CO2、CH4

逸散排放源HFCs、PFCs、SF6、CH4

净购入电力、热力产生的间接

核算边界范围内外输入电力、热力消耗源、

排放CO2SF6

生物质燃料燃烧源CO2、CH4

特殊排放

固碳产品源CO2

注:生产过程排放源包含能源作为原材料用途的排放和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各类助剂产生的排放。

非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源

表2非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源示意表(不限于)

核算边界温室气体源类别温室气体种类

燃料燃烧排放固定、移动燃烧源CO2

净购入电力、热力产生的间接

核算边界范围内外输入电力、热力消耗源、

排放CO2SF6

4

特殊排放生物质燃料燃烧源CO2、CH4

公共部分温室气体排放源

表3公共部分温室气体源示意表(不限于)

核算边界温室气体源类别温室气体种类

废弃物处理处置过程排放源CO2、CH4

过程排放

园区公共设施维护排放源CO2

净购入电力、热力产生的间接

核算边界范围内外输入电力、热力消耗源、

排放CO2SF6

2.3.4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工业园区的全部排放包括发生在园区边界内部的所有直接、间接排放和其他间接排

放过程。工业园区内温室气体排放根据GB/T3215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核算,核

算方法如下:

2.3.4.1燃料燃烧排放

按照燃料种类分别计算其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进

行加总,照式(1)计算::

燃烧燃烧(1)

式中:�=���

燃烧——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燃烧——第i种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2.3.4.�2工业过程排放:

按照过程分别计算工业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进

行加总,按照式(2)计算:

过程过程(2)

式中:�=���

过程——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过程——第i个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5

购入的电力、热力产生的排放:

购入的电力、热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报告主体购入的电力、热力量与排放因

子的乘积获得,

按照式(3)、(4)计算:

购入电购入电×电×(3)

�=𝐴𝐸�𝑊

购入热购入热×热×(4)

式中:�=𝐴𝐸�𝑊

购入电——购入的电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购入电——购入的电力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𝐴

电——电力生产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兆瓦时(tCO2/MWh);

𝐸

购入热——购入的热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购入热——购入的热力量,单位为吉焦(GJ);

𝐴

热——热力生产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吉焦(tCO2/GJ);

𝐸-全球变暖潜势,数值可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数据。

2.3.4�.3�输�出的电力、热力产生的排放

输出的电力、热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报告主体输出的电力、热力量与排放因

子的乘积获得,

按照式(5)、(6)计算:

输出电输出电×电×(5)

�=𝐴𝐸�𝑊

输出热输出热×热×(6)

式中:�=𝐴𝐸�𝑊

输出电——输出的电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输出电——输出的电力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𝐴

电——电力生产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兆瓦时(tCO2/MWh);

𝐸

输出热——输出的热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6

输出热——输出的热力量,单位为吉焦(GJ);

𝐴

热——热力生产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吉焦(tCO2/GJ);

𝐸——全球变暧潜势,数值可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

数据�。𝑊

2.3.4.4回收利用

回收利用总量计算方式按照式(7)计算:

回收燃烧回收过程回收(7)

�=�+�

回收——回收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燃烧回收——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过程回收——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2.3.4.�5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按照式(8)

燃烧过程购入电输出电购入热-输出热回收利用(8)

式中:�=�+�+�−�+��−�

E——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燃烧——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过程——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购入电——购人的电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输出电——输出的电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购入热——购人的热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输出热——输出的热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回收利用——燃料燃烧、工艺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经回收作为生产原料自用或作为

产品外�供所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非工业园区的全部排放包括发生在园区边界内部的所有直接、间接排放和其他间接

排放过程。非工业园区内温室气体排放根据ISO14064:核算非工业园区内温室气体排

7

放,核算方法如下:

2.3.4.6燃料燃烧排放

按照燃料种类分别计算其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进

行加总,照式(9)计算::

燃烧燃烧(9)

式中:�=���

燃烧——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燃烧——第i种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2.3.4.�7购入的电力、热力产生的排放:

购入的电力、热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报告主体购入的电力、热力量与排放因

子的乘积获得,

按照式(10)、(11)计算:

购入电购入电×电×(10)

�=𝐴𝐸�𝑊

购入热购入热×热×(11)

式中:�=𝐴𝐸�𝑊

购入电——购入的电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购入电——购入的电力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𝐴

电——电力生产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兆瓦时(tCO2/MWh);

𝐸

购入热——购入的热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购入热——购入的热力量,单位为吉焦(GJ);

𝐴

热——热力生产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吉焦(tCO2/GJ);

𝐸——全球变暖潜势,数值可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

数据�。𝑊

2.3.4.8输出的电力、热力产生的排放

输出的电力、热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报告主体输出的电力、热力量与排放因

子的乘积获得,

8

按照式(12)、(13)计算:

输出电输出电×电×(12)

�=𝐴𝐸�𝑊

输出热输出热×热×(13)

式中:�=𝐴𝐸�𝑊

输出电——输出的电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输出电——输出的电力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𝐴

电——电力生产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兆瓦时(tCO2/MWh);

𝐸

输出热——输出的热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输出热——输出的热力量,单位为吉焦(GJ);

𝐴

热——热力生产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吉焦(tCO2/GJ);

𝐸-全球变暧潜势,数值可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数据。

2.3.4�.9�回�收利用

回收利用总量计算方式按照式(14)计算:

回收燃烧回收过程回收(14)

�=�+�

回收——回收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燃烧回收——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过程回收——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2.3.4.�10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按照式(15)

燃烧过程购入电输出电购入热-输出热回收利用(15)

式中:�=�+�+�−�+��−�

E——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燃烧——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过程——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9

购入电——购人的电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输出电——输出的电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购入热——购人的热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输出热——输出的热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回收利用——燃料燃烧、工艺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经回收作为生产原料自用或作为

产品外�供所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建筑温室气体排放包括既有建筑、既有建筑和拆除建筑:

a.既有建筑:既有建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暖通空调、生活热水、照明及电梯、

可再生能源、建筑碳汇系统在建筑运行期间的排放量;

b.新建建筑:新建建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建材生产阶段、建材运输阶段和项目

施工阶段的排放量;

c.拆除建筑:拆除建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拆解阶段、废弃物处理阶段和可循环

材料回收阶段的排放量。

2.3.4.11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

建筑运行阶段单位建筑面积的总碳排放量()应按式(16)(17)计算:

��

�(16)

[�=1��𝐸�−��]�

�=�(17)

式中:��=�=1(��·�−𝐸�·�)

2

——建筑运行阶段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kgCO2/m);

��——建筑第i类能源年消耗量(单位/a);

��——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内子,按本标准附录A取值;

𝐸�——类系统的第i类能源消耗量(单位/a);

�·�

�——类系统消耗由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的第i类能源量(单位/a);

�·�

i�—�—建筑消耗终端能源类型,包括电力、燃气、石油、市政热力等;

J——建筑用能系统类型,包括供暖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系统等;

——建筑绿地碳汇系统年减碳量(kgCO2/a);

��

10

y——建筑设计寿命(a);

A——建筑面积(m2)。

2.3.4.12建筑建造

建筑建造阶段的碳排放量应按下式(18)计算:

�(18)

�=1�𝑗.�𝐸�

式中:�𝐽=�

2

——建筑建造阶段单位建筑面积的碳排放量(kgCO2/m);

𝐽

�——建筑建造阶段第i种能源总用量(kWh或kg);

𝑗.�

�————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kgCO2/kWh或kgCO2/kg);

�A�—�—建筑而积(m2)。

2.3.4.13建筑拆除阶段碳排放

建筑拆除阶段的单位建筑面积的碳排放量应按式(19)计算:

�(19)

�=1���·�𝐸�

式中:���=�

2

——建筑拆除阶段单位建筑面积的碳排放量(kgCO2/m);

���——建筑拆除阶段第i种能源总用量(kWh或kg);

���·�——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kgCO2/kWh);

�A�—�—建筑面积(m2)

2.3.5碳减排计划或减排方式

碳中和目标下,园区背负着对应的碳减排责任。碳减排,甚至碳中和工程并不是一

朝一夕的事,碳减排目标设定以及路线图制定的重要性,以助园区逐步渐进,先争取尽

早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再实现碳中和目标这终极目标。

减排计划或减排目标方式包括:节能减排、绿化率、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减排(适

用于新建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温室气体捕获。

2.3.6基准期设定

设计基准期,是为确定可变作用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它不等同于设计使用年限。在进行结构可靠性分析时,考虑持久设计状况下各项基本变

量与时间关系所采用的基准时间参数。是为确定可变作用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取值

11

而选用的时间参数,它不等同于设计使用年限。

基准年排放或清除的量化有两种:至少一年的量值或一年以上的量值。在报告边界

或组织边界的结构发生的变化(合并、收购或资产剥离)时,应重新计算。

2.3.7计划或目标减排剩余温室气体抵消

剩余温室气体抵消是用购买“碳信用额度”的方法来抵消园区排放的温室气体。计划

或目标减排温室气体行为可通过实施直接行动(园区减排或提高绿化率做温室气体抵消,

避免园区过度直接购买碳汇等而不进行减排行为),量化直接行动所实现的减排变化。

2.3.8减排量核算

对燃烧生物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量化,要以吨二氧化碳当量表示,其他量化则

以二氧化碳当量的吨数表示,需有所区别。

2.3.9碳抵消方式

对核算边界主体进行清查排放源、碳排放核查,详细了解碳排放量,相应地制定一

系列有效措施,建立碳管理。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额的方式实现碳排放的抵消,以自愿

为基本原则,即交易的中和方式。碳中和的实现通常由买方(排放者)、卖方(减排者)

和交易机构(中介)三方来共同完成。

2.3.10自愿减排方式核证

碳抵消方式有很多,比如植树造林、研发可再生能源,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等等。

园区在经过国家主管部门备案和登记认可后,通过CCER核证对经过计算所得的项目产

生的温室气体浓度清除,与提供参照的排放量相比较的减少量进行核查认证。

3.碳中和评价程序

3.1评价启动

3.1.1成立碳中和评价组,指定评价组中一人担任评价组组长,由评价组负责具体的

评价工作。

3.1.2评价组成员应至少具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3.1.3编制评价工作计划,评价计划应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准则、评价范围、评价活

动日程安排。

3.2评价实施

3.2.1评价内容

3.2.1.1文件评价

12

本标准中评价组应对排放园区所属单位提供的申报资料和自我评价结果进行初步

评价,确定其资料中是否涵盖了本标准第五部分的全部内容,并识别出现场评价需重点

关注的方面。

3.2.1.2现场评价

现场评价包括如下内容:

(1)园区基础设施、碳排放的基本情况、相关碳中和实施情况和实施成效;

(2)查阅评价资料;

(3)评价材料应包括园区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碳中和声明及承诺、碳中和实施

方案、实施成效、与碳中和相关的数据统计信息及相关证明材料;

(4)访谈相关人员;

(5)召开总结会;

(6)与园区单位负责人沟通评审发现、确认评价结论;

(7)由评价组组长陈述本次评审发现事项及结论。

3.2.1.3评价分析

根据园区提供资料对资料的真实性数据分析、最终排放量确认。若编制报告,将直

接行动及产生的变化分别写入报告中,并说明直接行动(包括空间及时间范围)、计划

减排温室气体的量化方式以及行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变化;将计划或目标减排按不

同的温室气体项目分别列出。

3.2.1.4评价报告

核算边界内的碳核查报告,具有核查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相关资质证明;第三方

评价机构出具碳中和评价报告。

3.3碳中和说明

企业碳中和发布公示可包括以下几点:

a.公开碳中和评价报告;

b.公开碳中和声明;

c.公布渠道:新闻发布会、园区官网等;

d.碳中和证书和标签。

4.标准涉及专利的情况

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针对标准中检测项目分别进行了专利查新,本

标准不涉及专利等知识产权问题。

5.推广应用论证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果等情况

13

该标准对于建立园区碳中和评价方法具有显著意义,可以规范园区碳中和实施路径、

实施方法,同时可以帮助园区发现碳管理薄弱环节以加强碳中和指导。

园区碳中和评价在开展园区碳中和工作过程中意义重大,可以规范和引领园区开展

碳中和工作,推进节能降碳工作的实施。碳中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遵循源头减量、

过程控制、末端资源化的视角开展工作,同时制定清晰的碳中和路径。

6.国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

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试行标准《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2021

年5月,《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