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含口语园地一)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含口语园地一)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含口语园地一)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含口语园地一)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含口语园地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口语园地一)

1.白鹭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喙”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鹤”等11个生

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

子的意思。

4.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

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2.难点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白鹭课件共四组。

第一组:白鹭与朱鹭、苍鹭、白鹤的对比图。

第二组:白鹭的外形图及文字描述。

第三组:白鹭生活场景图三幅及文字。(觅食、栖息、低飞)

第四组:白鹭全部生活场景图及文末一段文字。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让学生猜: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常在

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食粮。(打一动物)谜底:白鹭(师出示

图片)

2.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看他为我们描绘

了一幅怎样如画的美妙境界。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重点区分翘舌音“朱、澄”,平舌音“增”,指导“鹤、嫌”

的书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

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3.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

第一部分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2一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

巧。

第三部分(6—8)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

美的享受。

第四部分(9—11)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学生背诵有关白鹭的诗句。

二、赏读1-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1.直入开篇,抓住中心: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

它却是一首一“精巧的诗”。

板书:精巧的诗

2.指名回忆诗的特点:在你们印象中,诗有哪些特点呢?(语言精

炼形象,节奏感强,富有意境。)

3.自由朗读课文1-5自然段,体会白鹭诗一般的“精巧美”。

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打开课本,读读1-5小节,边

读边想边画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整体感知,读出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白鹭外形的诗一般的精

巧美。]

4.集体交流,引导,感悟。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白鹭的外形图和对

比图。

第二小节一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引导学

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并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白鹭感受它外形的和谐优美,

读出和谐美。)

第三小节一对比描写: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

的小巧美和寻常美。(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美:小巧、玲珑、

柔和、平常。伴随音乐,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

第五小节一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真是天工巧

夺!(引导学生观察白鹭的近景图,说出白鹭的外形,读中体会白鹭

形体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优美。)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听听课文6-11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诗中

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

三、赏读6-11自然段,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1.范读课文6T1小节。(音乐稍低)

2.指名交流捕捉到的关于白鹭生活的画面:此刻,你仿佛看到白鹭生

活的哪些画面呢?(觅食、栖息、低飞)

3.布置学生自读自悟:哪些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遍,画

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4.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集体交流,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导读导悟。

第一幅图一白鹭觅食(第6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觅食图”:是啊,白鹭觅食恬静安详,如诗般迷人!

(3)欣赏画面并取画名:多美的一幅画,你们能给它取个画名吗?

(4)精读第一句,体会拟人手法的绝妙,体会白鹭与水田的和谐搭

配。

文中不说白鹭“叼鱼”,却说它“站着钓鱼”,你是怎样理解的?

(5)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指导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读出诗一

般的韵味。

第二幅图一白鹭栖息(第7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栖息图”是啊,白鹭垂钓美妙绝伦,白鹭登高栖息

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3)看看图,读读画面下的文字,再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4)指名交流感受。

(5)点击画面隐藏的文字“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

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你们说,在晴天的早晨,白鹭悠然登

高,独处小树的绝顶,真的是在瞭望吗?

(6)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

(7)配乐齐读课文。的确,郭沫若的这一疑问,真能引起我们读者

无限的遐想。多么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啊!用心读一遍,读出自己的

感受吧!

第三幅图一白鹭低飞(第8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低飞图”及第8小节的内容。

(3)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悠然和快乐。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

受,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看白鹭乘着夕阳归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情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目睹白鹭的亲身经历。

▲当我们再次聚焦白鹭生活的画面,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的、

诗一般的美!

第四幅图一白鹭全部生活场景

(1)展示白鹭生活场景组合图,配乐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2)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不足吗?

(3)指名集体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

自己的内心感受。

(4)教师描述: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5)全景图中显示第11小节文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

子里的散文诗。

(6)齐读第11小节。让我们和郭老一样,面对这可爱的小精灵,发

出内心的赞叹吧!

(7)板书:韵味无穷的诗

四、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

也许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

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觉字

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

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

2.齐读。(音乐渐高)

3.指名说说欣赏了全文以后的感受。

4.教师总结:老师最想说的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

们人类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祝愿同学们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

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

五、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2.阅读类似课文《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1、白鹭

颜色的配合]

一精巧的诗

身段的大小

觅食白鹭觅食图

栖息白鹭瞭望图卜韵味无穷的诗

飞行白鹭低飞图

教学反思:

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设计中舒缓优美的轻音乐,意蕴无穷的白鹭外形及生活的画面展

示,为本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

和谐悦耳的音乐声中,直观地欣赏白鹭的生活画面,感受白鹭无穷的

韵味,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以读为主,以读为本,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

引导学生个别入情朗读,集体入境诵读,努力达到诗意化的最高读书

境界。在读中积淀课文诗一般的文学语言,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3、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2.落花生

教学目标:

1.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亩、

播”等8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6个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

容。

3.理解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

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字词的

理解,了解花生的特点和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弄清课文的主次。

2.难点是想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

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及其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常识的资料。

2.教师准备落花生和其他果实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生字卡

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

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猜出这是什么?(板书课题。)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花生的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

识)。

2.导入新课。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落

花生”。本文的作者有一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

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的童年时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疏通字词。

(1)要特别注意

①正音:“榨”是翘舌音,读zhe),不读za;“空地”的“空”

读第四声;“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②写字:“慕”的中部是不要多写一横,不要写成“目”,下部

不要少写一点,不要写成“小”;“亭”下面是“丁”,注意不要写

成“子”;“吩咐”都是“口”字旁;“亩”和“播”都有一个“田”

字。

排火车读生字:亩(mu)播(bo)浇(jiao)吩咐(fenfu)亭

(ting)榨(zha)慕(mu)矮(ai)

(2)新词理解。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2.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

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内容?(课文以“落花生”为题,写了一

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的事。)

(1)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写种花生、收花生。)

(2)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做了准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事情发展顺序):

a.课文先写(种花生、收花生),再写(吃花生),最后写(议

花生)。

b.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做了准备。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

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

容?

3.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花生的特别。这一课我们

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花生的特点及爸爸借花生告诉“我们”什

么道理。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哪一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议花生是详

写。)

思考:收获花生后,全家人的心情怎样?(抓住“居然”读出一

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讨论:花生的特点是什么?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答:花生味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

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矮矮的鲜红嫩绿

有无果实挖起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

桃子、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

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

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1)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

人。”

(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

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

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2)出示父亲的话,启发思考:父亲借落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

个什么样的人?引导感悟借物喻人的写法。(齐读父亲的话,感悟借

物喻人的写法。)

三、回顾课文,开展活动

1.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小练笔: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

无闻地作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

板书设计

种化生、收化生一买翻播浇收获

准备过花生收获节一做成好几样食品做像花生一

好处:味美榨油便宜样有用的人

议论、赞扬花生,不好看

特点:埋在地里很有用

教学反思: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有关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

生常识的资料,了解花生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

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唤起学生的情感投入,以激

发兴趣,让学生保持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感悟道理的目的。

3.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梦、杭”2个生字,会写“兰、梦”等10个字,会写

“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

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一一桂花(师板书:

桂花)

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一一桂花雨(师板书:雨齐读

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

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

而“饼”是后鼻韵母。

3.指名逐段读课文。

4.疏通课文脉络。

三、初读课文,初闻花香

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

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课件出

示描写桂花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

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

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

(“邻居”“整个村子”“全年”)

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

联系上下文理解: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

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

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

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理解:桂花盛开时,花香弥漫四方。不开花时,人们可以把以前

晒干的桂花拿出来,做各式食品,如文中所说的桂花茶、桂花糕,除

此之外,还有桂花酒、桂花元宵,等等。因为有了桂花食品,人们一

年四季都能感受到桂花香甜的气息。也就是说,村里每个人每一天的

生活都是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四、品读文段,再闻花香

L对作者而言,她的童年又是如何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1)结合课文内容,我们来看看。

(摇桂花、品花茶、吃糕饼、送桂花。)

(2)再看看插图,结合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作者

可能还会在桂花树下做些什么?

(在桂花树下读书、玩游戏、喂小鸡,清晨迎着花香去上学,晚

上坐在门前数星星、听长辈讲故事……)

2.小结

由此可见,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人的

一生中,童年快乐的时光是最难忘的,难怪每见到桂花,每提起桂花,

作者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对桂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香香的、甜甜

的。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温故知新

二、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

1.体验摇花乐

(1)师: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

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默读第五自然段,找一

找,划一划那些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

(2)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

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

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情境对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呢?(早晨睁开眼睛,吃饭的时候,

睡觉前,放学一回家)体会迫不及待的心情

(4)带着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齐读这段话

出示课件: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

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

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

的头发上,落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你的眼睛上,你的脖子里,你的

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

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

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

舒服啊!多快乐啊!)

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3.快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

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

三、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

1.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

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一一(课件出示:“这里

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

放慢速度来说。)

3.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

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

(板书:思桂花)

预设: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田野。

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5.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6.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书:思乡情)

7.总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

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成了一场美丽的

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我

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板书:片片桂花雨,浓浓故乡情)

四、拓展阅读,加深感悟(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

1.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

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2.师: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

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亲,86岁定居台湾。

3.师: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

母亲,写故乡。咱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

(1)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

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

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选自琦君的《〈烟愁》后记》

(2)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

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一一选自琦君的《家乡味》

五、拓展延伸,抒写童年。

1.学习本文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味道

的呢?请以“儿时的味道”为主题,写写你的童年记忆吧。)

2.荐读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让学生

在浓浓的书香中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板书设计:爱桂花

<

桂花司摇花-A片片

桂花雨I

浓浓

思乡情

思桂花

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

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

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

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上课时,我们要把教学重点放在:

1.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在具体教学中,抓

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

每一个细节。

2.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

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

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

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

3.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梦、杭”2个生字,会写“兰、梦”等10个字,会写

“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

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一一桂花(师板书:

桂花)

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一一桂花雨(师板书:雨齐读

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

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

而“饼”是后鼻韵母。

3.指名逐段读课文。

4.疏通课文脉络。

四、初读课文,初闻花香

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

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课件出

示描写桂花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

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

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

(“邻居”“整个村子”“全年”)

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

联系上下文理解: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

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

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

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理解:桂花盛开时,花香弥漫四方。不开花时,人们可以把以前

晒干的桂花拿出来,做各式食品,如文中所说的桂花茶、桂花糕,除

此之外,还有桂花酒、桂花元宵,等等。因为有了桂花食品,人们一

年四季都能感受到桂花香甜的气息。也就是说,村里每个人每一天的

生活都是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四、品读文段,再闻花香

1.对作者而言,她的童年又是如何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1)结合课文内容,我们来看看。

(摇桂花、品花茶、吃糕饼、送桂花。)

(2)再看看插图,结合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作者

可能还会在桂花树下做些什么?

(在桂花树下读书、玩游戏、喂小鸡,清晨迎着花香去上学,晚

上坐在门前数星星、听长辈讲故事……)

2.小结

由此可见,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人的

一生中,童年快乐的时光是最难忘的,难怪每见到桂花,每提起桂花,

作者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对桂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香香的、甜甜

的。

第二课时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温故知新

二、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

1.体验摇花乐

(1)师: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

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默读第五自然段,找一

找,划一划那些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

(2)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

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

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情境对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呢?(早晨睁开眼睛,吃饭的时候,

睡觉前,放学一回家)体会迫不及待的心情

(4)带着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齐读这段话

出示课件: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

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

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

的头发上,落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你的眼睛上,你的脖子里,你的

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

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

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

舒服啊!多快乐啊!)

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3.快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

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

三、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

1.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

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一一(课件出示:“这里

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

放慢速度来说。)

3.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

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

(板书:思桂花)

预设: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田野。

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5.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6.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书:思乡情)

7.总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

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成了一场美丽的

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我

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板书:片片桂花雨,浓浓故乡情)

四、拓展阅读,加深感悟(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

1.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

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2.师: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

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亲,86岁定居台湾。

3.师: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

母亲,写故乡。咱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

(1)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

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

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选自琦君的《〈烟愁》后记》

(2)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

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一一选自琦君的《家乡味》

五、拓展延伸,抒写童年。

1.学习本文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味道

的呢?请以“儿时的味道”为主题,写写你的童年记忆吧。)

2.荐读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让学生

在浓浓的书香中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板书设计:C爱桂花

桂花雨摇花-A片片

桂花雨

浓浓

思乡情

思桂花

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

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

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

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上课时,我们要把教学重点放在:

L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在具体教学中,抓

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

每一个细节。

2.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

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

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

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

4*珍珠鸟

教学目标

1.认识“蔓、幽”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体会作者与珍

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在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领悟人与

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教学准备

准备珍珠鸟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养过什么小动物呢?一开始,大家是

如何与它成为朋友的?与小动物交朋友的感觉怎么样?

2.探求新知:(课件出示珍珠鸟的相关图片)今天老师就和大

家一起来熟悉一种鸟,它就是:珍珠鸟(板书课题:4.珍珠鸟)让我

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与这可爱的小家伙成为朋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朗

读完毕,师正音)

2.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说说通过阅读课文,

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

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

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珍珠鸟长什么样子?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

后背有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珍

珠鸟的习性: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

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白天活动,夜晚休息)

三、再读课文,全面理解

1.找出文中写珍珠鸟活动的语句,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并交流,

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全班讨论交流,指名几位学生

作讨论总结)(珍珠鸟活动的语句:①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

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

叶中伸出来。②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

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

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

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③渐

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

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

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

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

的响声。④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

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⑥有一天,

我伏案写作时一,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

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

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

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板书)(怕人----亲近)

2.文中的珍珠鸟是一只怎样的鸟?作者是如何写出它的可爱

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学生自由回答。

(相关语句:①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

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

的球儿。一一可爱

②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

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

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一一

活泼

③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

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

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

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

的响声。——淘气

④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

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⑤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

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

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一一

亲近人)

3.思考: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爱、宽容、尊重动物等)

四、深入探究,延伸拓展

1.是啊,正因为作者是一位懂得关爱、宽容、尊重小动物的人,

所以作者与小珍珠鸟的距离才能慢慢(缩小),最后,小珍珠鸟不仅

不怕接近作者,甚至还在作者的肩头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到这里,作

者感慨无限,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一一(齐读:信赖,往往

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探究:作者说的仅仅是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吗?

(不仅是人与鸟,还有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

3.拓展:原来信赖有如此美好的内涵,那么,就让我们来学习作

者,写一写对“信赖”一词的赞美与认识。

(出示例句:信赖是一座桥梁,让人与动物心灵相通,真情相融。)

4.最后,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与小珍

珠鸟之间的真挚感情。

五、小结

课文通过作者记录的与小珍珠鸟之间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

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正因有了信赖,才会创造出如此美

好的境界。同样,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也因互相信赖、理解、宽

容,和睦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美好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亲身经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写一篇关于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彼此信赖的小作文。

教学板书

■初到家中小心翼翼怕人

一在笼子四周飞信赖,

珍珠鸟-熟悉过程在屋里飞亲近人■往往创造出

落在桌上美好的境界

.落在肩头

教学反思

1.通过查找课文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体会珍珠鸟的可

爱及作者的情感;

2.通过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和宽容,进一步理解“信赖,往往创

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内涵,使学生懂得不论是人与动物,人与

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信赖、理解、宽容,才能和睦相处,

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活动目的:

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游戏和故事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了解在学习

上、生活中应该遵守哪些方面的纪律;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守纪律的好

习惯。

2、善于发现一日活动中不守规则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

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养成尊重他人发言的好习惯,积

极参与制定班级公约。

4、通过活动,拓宽学生对守纪的认识,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活动准备:

1、选好一名主持人

2、小组排练小品、哑剧,准备故事

3、集体学唱歌曲:《真心英雄》

4、黑板布置,书写“纪律伴我成长”等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是我们温暖的家,生活在

这个大家庭中真快乐,我们都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的目标靠我们共

同来完成,集体的荣誉靠我们大家来维护。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班级

公约吧。

二、审题

学生自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

三、组织活动,讨论发言

1、全班齐唱歌曲:《真心英雄》。

2、学生演小品《早读课风波》。

语文早读课老师没来之前,学生有讨论昨晚电视剧的、有睡觉的、

有抄作业的,教室内一片喧哗声,课代表在不停地喊“安静、安静”;

有人在班门口望风,一声“嘘”声,大家迅速各回各位、拿起课本装

模作样。

3、学生自由发言:自己在早读课方面做得如何?

4、生演哑剧:《课堂内外》

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可还有三人不在,一

会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编造迟到理由;下课后老师进行批评教育、

不停点头;放学后不及时回家,在校门口买零食、玩耍。

5、小组讨论:找找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在集体生活中,我

们应该共同遵守哪些规则?

6、教师相机点拨,讲邱少云烈火烧身的故事、大雁严守纪律的

故事,增强学生守纪律的自觉性。

四、制定班级公约

1、针对班级建设的目标,每位同学在纸条上写出两三条自己认

为比较重要的公约内容,再分别讨论,去除不合理的、重复的部分,

形成小组意见。公约内容要具体,便于落实。

2.要求各小组形成共识,最后各自总结成公约内容,汇报讨论结

果,全班表决。

五、齐读班级公约

1、准时到校,佩带红领巾,衣着整洁,整理好课桌,主动与同

学老师问好。

2、学好各门功课,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自觉遵守

课堂纪律,学会管好自己。

3、铃声一响即安静,专心听讲勤思考;课间午休不追逐、不打

闹,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

4、出操集队快静齐,动作规范做好操;每天眼操做两次,持之

以恒视力保。

5、学校是我家,公物爱护靠大家。勤俭节约爱公物,遵循公德

要重要。

6、爱惜粮食,节约水电,勤练体魄,积极劳动。

7、同学之间勤勉励,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8、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学会自理。

六、总结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需要全体同学共同的努力。希望我们班

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自律自强,做最出色的自己,做自觉遵守班级公约

的榜样。

七、作业

每人把班级公约写下来,可以用硬笔书写,也可以用毛笔书写,

然后挑选书写优秀的作品张贴在教室里,督促同学共同遵守。

教学反思:

在班会课中,有一些同学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大部

分同学能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养成尊重他人发言的好习惯,积极参

与制定班级公约。但有一些同学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

班级管理、班集体建设及促进学生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班级公

约本身需要根据班级实际动态调整,需要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任课

教师持续互动和努力。这对班主任的民主意识、沟通能力、需求识别

能力、管理能力等都是一种挑战。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通过句子的对比,找出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

处,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

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把握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了解诗人李白;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

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

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一词多义”的词语;

2.学生查找相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

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一)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写

事物)仅仅是写事物吗?是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

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

二、交流平台

1.既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并且通过对

事物的描写,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流平台】中第2.3位同学说的话,并回

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

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3.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

白鹭平凡之美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

鸟由怕人到亲人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及抒发了人与动

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的手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

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梅花一一不畏寒冷,喜欢在冬天

开放,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一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

手法。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齐读句子并说说它们的

相同之处。

①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③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修辞手法中叫做什么?(板书:

对比)

④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我们学习了如何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