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23《过秦论》(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23《过秦论》(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23《过秦论》(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23《过秦论》(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23《过秦论》(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知识梳理与过关训练专题23过秦论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统治)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振()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答案】秦孝公据(占据)肴函之固(险固地势),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像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像包裹一样)举宇内,囊(像布袋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对内)立法度(规章、制度),务(致力于)耕织,修守战之具,外(对外)连衡(同“横”)而斗(使……相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两手合抱,指毫不费力)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向南)取汉中,西举(攻取)巴蜀,东割(割占)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使……弱)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缔交,相与(帮助)为一(一体)。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古今,爱护别人),尊贤而重士,约(结)从离(使……离散)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一类人)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一类人)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一类人)制(统帅)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攻打)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迎战)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而不敢进。秦无亡(丢失)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困窘)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制服)其弊(同“敝”,困乏),追亡(动作名,逃亡的敌兵)逐北(动作名,败北的敌兵),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凭借)利(形作名,有利的形势)乘便(形作名,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到)至始皇,奋(发展)六世之余烈,振(挥舞)长策而御(统治)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名动,登上)至尊而制(统治)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名动,用鞭子打、用竹竿打)天下,威振(同“震”,震动)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复、怨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使……愚蠢)黔首;堕(毁坏)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销毁)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削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依据)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险固的地方)。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同“呵”,呵问)。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名动,称帝称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同“殁”,死),余威振(同“震”,震动)于殊俗(边远地区)。然而陈涉,瓮(名动,用破盆作)牖绳(名动,用绳子系)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同“崛”,崛起)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像云一样)集响(像回声一样)应,赢(担负)粮而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使……灭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形作动,变小变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形作名,险固的地方),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锋利)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抗(抗衡)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赶得上)向(先前)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比较)长絜(衡量)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发展)万乘之势,序(名动,招致)八州而朝(使……朝见)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灭亡),身死人手,为(被)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通“横”2、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亡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通“纵”4、威振四海通“震”,震动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6、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7、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8、百有余年矣通“又”二、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从散约败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致;今,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3、宽厚而爱人古,爱护人民;今,丈夫或妻子。4、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古,在这时;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5、秦人开关延敌古,打开函谷关;今,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6、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古,划分;今,整体的事物分开。7、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8、才能不及中人古,平常的人;今,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三、重点实词:1、蒙:继承。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2、相与:一道,共同。相与为一3、延:迎接,引进。秦人开关延敌4、橹:盾牌。流血漂橹5、奋:振作。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奋六世之余烈6、隳:毁坏。隳名城,杀豪杰7、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余威震于殊俗8、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蹑足行伍之间9、揭:举。揭竿为旗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抗:匹敌,相当。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1、度、絜:用尺量,衡量。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2、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致万乘之势13、作难:起事,首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14、固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坚固,特指险要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15、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动词,并吞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取16、度内立法度名词,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用尺量17、因因遗策动词,沿袭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18、遗因遗策动词,遗留下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遗失,丢失19、策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计策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20、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宽厚而爱人动词,爱护,尊重21、致以致天下之士动词,招纳,招致致万乘之势动词,达到、获得22、制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统治23、兵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名词,军队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名词,兵器24、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损失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25、北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溃败的军队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方26、及及至始皇介词,等到……时候才能不及中人/非及向时之士动词,比得上四、重点虚词1、而外连衡而斗诸侯/会盟而谋弱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表目的,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赢粮而景从/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表修饰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叩关而攻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表承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表转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表因果2、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致天下之士/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连词,表目的,来尝以十倍之地介词,用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以之为,把……当作自以为关中之固动词,认为?然后以六合为家把……当作3、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并吞八荒之心/修守战之具/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兼韩、魏……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九国之师/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奋六世之余烈/百越之君/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收天下之兵/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始皇之心/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雍州之地,崤函之固/陈涉之位,……之君也/谪戍之众,……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试使山东之国/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助词,的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自以为关中之固指示代词,这样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代词,他们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布包一样;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过秦论过:指摘过失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据崤函之固/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要的地势/坚固的防御尊贤而重士贤:贤者,贤能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贤、富:贤能;财富5、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约从离衡使……离散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以愚黔首使……愚昧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7、为动用法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为……做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意念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身死(于)人手4、宾语前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崤函之固,自若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7、固定句式试使……则,表假设,如果……那么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八、文化常识1、天下的别称:宇内、四海、八荒,六合(天地四方)。2、合纵、连横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3、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4、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5、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6、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7、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古代表示百姓的称呼还有:氓隶,民,匹夫,布衣,黎民,庶人,黎庶,苍生,白衣,白丁,丁口,白身,褐夫,闾左,野人等。以愚黔首氓隶之人8、金城汤池:金属造的城,滚水的护城河,形容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9、陶朱、猗顿:陶朱,就是春秋时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跑到陶(今山东省定陶县的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善于经营生计,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猗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的南部,积累了很多的财物。10、行伍:我国古代兵制,5人为伍,25人为行,100人为卒。泛指军队。阡陌,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也指田野。南北走向的田埂为阡,东西走向的土埂为陌。11、山东:指崤山以东。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12、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13、七庙:天子的宗庙。国家的代称。《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昭穆是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即宗庙、坟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称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在住处的厅堂中祭祀祖先)。”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B.然后以六合为家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中的“以”,连词,表目的,“来”。A.介词,拿;B.介词,把;C.介词,凭借;D.连词,表目的,来。故选D。2.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约从离衡

合从缔交B.制其弊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C.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D.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从”通“纵”,“衡”通“横”,横向联盟/“从”通“纵”,纵向联盟。B.“弊”通“敝”,困敝、疲敝/没有通假字。C.“何”通“呵”,喝问/“倔”通“崛”,突起。D.“景”通“影”,像影子一样/“有”通“又”,用在整数和余数之间。故选B。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天下云集响应⑤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⑦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⑧故木受绳则直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⑩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A.①⑥/②④⑦/③⑧/⑤/⑨⑩ B.①⑥/②⑩//③⑨/④⑦/⑤⑧C.①⑥⑩/②⑨/③/④⑦/⑤/⑧ D.①⑥/②⑨/③⑩/④⑦/⑤/⑧【答案】D【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①“外连衡而斗诸侯”中“斗”,使动用法,使……争斗。译文:(秦)对外采取连横政策,使诸侯(互相)争斗。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中“帝王”,名字用作动词,称帝称王。译文: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耻”,意动用法,以……为耻。译文: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④“天下云集响应”中“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译文: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⑤“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中“高”,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译文:还不如登上高处看的范围广。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中“漂”动词使动用法,使…漂浮。译文: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起来。⑦“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绳”均名词作状语,用破瓮,用绳。译文: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⑧“故木受绳则直”中“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译文: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变直。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中的“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译文:在五亩宅的空地上栽是桑树。⑩“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的“师”,意动用法,以……为师。译文:孔子以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老师。故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①⑥/②⑨/③⑩/④⑦/⑤/⑧。故选D。4.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

④小学而大遗⑤朝避猛虎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⑧囊括四海之意A.①④/②③⑦/⑤⑧/⑥ B.①②④/③⑦/⑤⑥⑧C.①④/②③⑥/⑤⑧/⑦ D.①④⑥/②③/⑤⑧/⑦【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方。②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履,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名词作动词。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五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衣:名词作动词,穿。④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⑤朝避猛虎:白天躲避猛虎和长蛇,朝,白天,名词作状语。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水,游泳,名词用作动词。⑦吞二周而亡诸侯: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亡:使(诸侯国)灭亡,使动用法。⑧囊括四海之意: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囊,像用口袋一样,名词作状语。故选C。5.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①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②斗:动词使动用法,使……相斗;③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④履:名词作动词,走,登上;⑤弱:形容词作动词,削弱;⑥朝:动词使动用法,使……来朝拜;⑦囊:名词作状语,像用口袋一样;⑧瓮、绳:名词作动词,用破瓮做,用绳子系。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③⑥动词使动用法;④⑧名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动词。故选D。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后泛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各民族。C.“黔首”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D.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答案】C【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C项,“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鲰生’等”错误,“鲰生”,①小子,古代骂人之词;②小生,谦称。故选C。7.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C.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然后回顾常见修辞手法,把握各种修辞的特点,再结合所给句子分析。A、B、C三项是夸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拱手”形容秦人夺取黄河以西土地地轻而易举,“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无亡矢遗镞之费”也是形容轻而易举,“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中“百万”“流血漂橹”展现战况之惨烈;D项,“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是比喻,以“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故选D。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赢粮而景从B.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聚之咸阳C.余威震于殊俗

非尊于齐、楚、燕……D.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都表顺承;B项,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兵器;C项,前者是介词,到,后者是介词,表比较,比;D项,前者是目的连词,来,后者是介词,把。故选A。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共同、一道)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

金城千里(坚固的城池)【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A项,“因利乘便”意思是“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因”,凭借;B项,“奋六世之余烈”意思是“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C项,“揭竿为旗”意思是“举起竹竿当旗帜”,“揭”,举。故选D。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C.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D.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絜:衡量【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题中,B项,“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不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句中的“爱”应解释为“吝惜”,解释为“喜爱”错误。故选B。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B.收天下之兵

以致天下之士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蒙故业,因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B项,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D项,第一个“因”是动词,沿袭;第二个“因”是介词,凭借。故选B。1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④北收要害之郡A.两个“固”相同,两个“北”相同B.两个“固”相同,两个“北”不同C.两个“固”不同,两个“北”相同D.两个“固”不同,两个“北”不同【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①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②牢固;③溃败的军队;④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1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外连衡而斗诸侯B.赢粮而景从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D.倔起于阡陌之中【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考核的重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平时注意积累。题中A项,“衡”通“横”;B项,“景”通“影”;D项,“倔”通“崛”。二、文言文阅读(2023春·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二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节选自《贞观政要·辨兴亡》)材料二: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对应字母填写到横线处。当此A之B时C专D威E定F功G安H危I之J本K在L于此矣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指趁着,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字意思不同。B.抑,而且,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字意思相同。C.南面,指面朝南方;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位面朝南,故常用以代称帝位。D.弊,困乏、疲惫,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兴利除弊”的“弊”字意思不同。16.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王室的权力衰微,天子的政令得不到执行,诸侯纷争引发战事不断,导致民生凋敝,秦国的统一可以说是顺应百姓的意愿。B.秦始皇贪婪卑鄙且独断专行,不施仁政,焚毁文书,施行严苛刑罚,以欺诈和武力统治天下,在遭到反抗后不得已才推行仁义。C.贾谊认为,如果秦始皇能以史为鉴,效法先朝来治理政事,纵使后世秦王骄奢淫逸,秦朝也会安稳,不用担心国家会倾覆危亡。D.秦二世即位,天下百姓都对他实施新政满怀期待;对劳苦百姓而言,吃穿用度较易满足,但他却没抓住这个时机施展政治才干。17.对秦失去天下的原因,萧瑀、唐太宗和贾谊三个人有什么看法?【答案】14.CGK15.B16.B17.①萧瑀认为,秦在六国没有罪过的情形下侵占他们的国家,其政权得不到百姓的普遍接受;②唐太宗和贾谊的看法相似,都认为秦国平定天下后,以欺诈与暴力的手段统治天下。【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这个时候,保住威权稳定功业,安定和危败的根本,就在于此了。“当此之时”是时间状语,独立存在,“时”后断开,即C处;“专威定功”省略主语“秦始皇”,并列短语共同陈述主语,独立成句,“功”是“定”的宾语,可在“功”后断开,即G处;“安危”是“本”的定语,“安危之本”是下一句的主语,“在于此矣”是“安危之本”的谓语,可在“本”后断开,以突出强调主语,即K处。故需要加句读处为CGK。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因”,趁着。/依靠。意思不同。句意:秦始皇趁着周王室的衰微。/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B.错误,意思不同。“抑”,而且,表递进。/或者、还是,表选择。句意: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或许探究他的成败的根源。C.正确。D.正确。“弊”,困乏,疲惫。/弊端。意思不同。句意:军民疲惫。/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在遭到反抗后不得已才推行仁义”错误。原文“先诈力而后仁义”,是说秦始皇施行欺诈和暴力而不顾仁义。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萧瑀认为是“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即秦国依靠才智与武力夺取天下,不被百姓认可。对此,唐太宗不太认同,认为是“秦既得志,专行诈力”。即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材料二中,由“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可以看出,贾谊认为秦始皇夺取天下和守护天下的方式没有差别,都采用了欺诈和武力的手段,所以孤立无援,灭亡很快就到来了。可见,唐太宗和贾谊的看法相似,都认为秦国平定天下后,以欺诈与暴力的手段统治天下。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不行正道,天下人对此感到痛苦,所以八百诸侯国没有约定而会合在一起。周朝虽然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它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材料二:秦灭周,吞并天下及各诸侯,面南背北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的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保住威权稳定功业,安定和危败的根本,就在于此了。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打开仓库,散发钱财,来赈济孤儿、孤老以及处境困窘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2023春·山东菏泽·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此三威者,不可不孰察也。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错则时,爱利则形。如是,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德之威。礼乐则不修,分义则不明,举错则不时,爱利则不形,然而其禁暴也察,其诛不服也审,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黭然而雷击之,如墙压之。如是,百姓劫则致畏,赢则教上,执拘则聚,得间则散,敌中则夺。非劫之以形势,非振之以诛杀,则无以有其下,夫是之谓暴察之威。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欢教,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下比周贲【注】溃以离上矣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夫是之谓狂妄之威。此三威者,不可不孰察也。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也。(选自《荀子·强国》)材料二: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字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选自《过秦论》)【注】贲:同“奔”,跑。1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横线处。如是A下比周B贲溃C以离上矣D倾覆E灭亡F可立而待也G夫是之谓H狂妄之威。1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义,“分”谓上下有分,遵守名分;“义”谓各得其宜,为所宜为,这是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B.不时,意思是不合时宜,其中“时”的用法与《项脊轩志》“小鸟时来啄食”中的“时”用法相同。C.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属于古今异义词,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中的“以为”用法不同。D.因,文中指凭借、依仗,与《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中的“因”词义相同。2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根据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管理的目的和管理的结果的不同,把统治的威严分为三种,认识深刻。B.“三威”之下,百姓的生活和命运不同,对统治者的态度也不同,暗含“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C.秦始皇攻取南方诸地之后,俘虏了当地的统治者,委派下等的官员到这些地方去行使治理的职权。D.秦始皇统一天下,扩大了疆域,加强了统治;他志得意满,自认为国家长治久安,可以绵延不绝。2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德之威。(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22.材料二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的措施,与材料一中“三威”的哪一种最符合?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8.ADG19.B20.C21.(1)所以不用奖赏而民众就能勤勉,不用刑罚而威权就能推行,这就是道德的威严。(2)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销毁兵器,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来削弱天下百姓。22.符合“狂妄之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王道、焚百家、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弱天下,致使秦朝迅速灭亡,这些都与“狂妄之威”的做法和结果相符合。【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像这样,臣民就会结伙逃散而离开君主,国家灭亡就会立刻到来,这就是放肆妄为的威严。“如是”,像这样,作状语,放在句首单独成句,A处断开;“下比周贲溃以离上矣”,“下”为主语,“矣”为句末语气词,D处断开;“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倾覆灭亡”为主语,“也”为句末语气词,G处断开。故在ADG三处断句。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用法相同”错误。“小鸟时来啄食”中的“时”是时常,不时。句意:采取措施不合时宜/小鸟不时地飞过来啄食。C.“郦元以为”中的“以为”是认为。句意: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郦道元认为。D.句意:依据黄河为城池/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约束,狂放不羁。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委派下等的官员”理解错误,“委命下吏”的意思是百越的君主把性命交给下级官吏。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劝”,奖赏;“行”,推行;“是之谓”,这就是。(2)“兵”,兵器;“以为”,用来铸成;“弱”,使之弱,削弱。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狂妄之威”是“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欢教,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下比周贲溃以离上矣,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夫是之谓狂妄之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废王道、焚百家、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弱天下,致使秦朝迅速灭亡,这些都与“狂妄之威”的做法和结果相符合。参考译文:材料一:威严有三种:有道德的威严,有严酷督察的威严,有放肆妄为的威严。这三种威严,是不可不仔细考察的。礼乐制度完善,名分道义明确,采取措施切合时宜,爱民利民有法。像这样,百姓就会像对待上帝那样尊重他,像对待上天那样景仰他,像对待父母那样亲近他,像对待神灵那样敬畏他。所以不用奖赏而民众就能勤勉,不用刑罚而威权就能推行,这就是道德的威严。礼乐制度不完善,名分道义不明确,采取措施不合时宜,爱民利民不能落实,但是他禁止暴乱很明察,他惩处不服的人细致而谨慎,他施行刑罚从重而有信,他处决犯人严厉而坚决,突然地就像雷电闪击一样,像墙壁倒塌一样。像这样,百姓一受到威胁就会产生畏惧,一放松就会傲视君主,强行集中就聚在一起,一得到机会就四散逃跑,敌人一进攻就会被争取过去。君主如果不是用权势地位胁迫他们,不是用惩罚杀戮震慑他们,那就无法控制臣民,这就是严酷督察的威严。没有爱护百姓之心,不做有益于百姓之事,而天天干那些扰乱百姓的勾当;百姓喧嚣,就逮捕他们,严刑拷打,而不去调和民心。像这样,臣民就会结伙逃散而离开君主,国家灭亡就会立刻到来,这就是放肆妄为的威严。这三种威严,是不可不仔细考察的。道德的威严能使国家安定强盛,严酷督察的威严造成国家危险衰弱,放肆妄为的威严导致国家灭亡。材料二: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下级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2023春·江苏徐州·高二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乙】秦王怀贪负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桓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最有较之民,无离上之心,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有删改)【丙】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擾白梴,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拊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2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B.振孤独穷困之士“中“振”是救助的意思,与“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C.“六合”指天地四方,泛指天下,与《孔雀东南飞)“六合正相应”中“六合”意义相同。D.“修甲兵”中的“兵”是兵器的意思,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意思相同。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秦与大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山东诸国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了有力的铺垫。B.假设秦王够考虑古代的情况,比较商,周兴亡的往事,来控制治理国家,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枫想C.秦朝吞并了流过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缺所向无敌。D.因为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观众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27.贾谊在《过秦论·下篇》中为什么说秦“亡,不亦宜乎”?请简要概括。【答案】23.B24.C25.D26.①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②假使拿东方诸国(崤山以东的诸侯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比权势,衡量实力,则不可以相提并论了。27.①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