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4-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B.人体内的细胞外液约占人体体液总量的2/3C.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四周环境交换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人体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A正确。人体内的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总量的2/3,细胞外液约占1/3,B错误。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正确。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内环境,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故选:B。2.下图代表正常状况下肌细胞与人体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Y化学成分的主要差异是无机盐含量不同B.X液体中的大部分物质都通过Z液进入Y液中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会导致X液的pH明显降低D.若饮食过咸,则X、Z、Y的渗透压都可能上升【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图可推出,X为组织液,Y为血浆、Z为淋巴。【详解】A、X组织液、Y血浆化学成分的主要差异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错误。B、X组织液中大部分进入血浆,小部分物质通过Z淋巴液进入Y血浆中,B错误。C、人体内存在缓冲物质,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乳酸会被HCO3-中和,X液的pH无明显改变,C错误。D、若饮食过咸,则X组织液、Z淋巴、Y血浆的渗透压都可能上升,D正确。【点睛】对内环境中pH调整的过程理解不清。内环境中pH调整的过程图解:3.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射弧是人和动物神经调整的基本方式B.任何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都位于身体表面C.任何反射弧的神经中枢都在脊髓灰质中D.反射活动须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人和动物神经调整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错误。并不是任何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都位于身体表面,如血糖平衡调整的感受器位于血管壁等处,B错误。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不仅位于脊髓,还位于大脑皮层,C错误。要完成反射,必需具备完整的反射弧,D正确。故选:D。4.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试验操作中不须要做的是()A.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视察现象B.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视察现象C.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视察现象D.药物放C处,刺激B处,视察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依据B上有神经节可知,B为传入神经、A为突触间隙、C为传出神经,1为感受器、2为效应器。兴奋传导的方向是由1向2。【详解】A、B处为传入神经,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视察现象,假如效应器有反应,说明反射弧是完好的,A不符合题意;B、A处为突触结构,B处为传入神经;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视察现象,假如效应器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假如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B不符合题意;C、C处是传出神经,刺激C处,效应器有反应,与药物放在B处无关,而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符合题意;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视察现象,假如效应器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假如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依据题意,要验证这种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必需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分别用药物处理,药物处理部位须位于刺激点和效应器之间,然后刺激感受器,视察效应器,视察效应器的反应,得出结论。5.下列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干脆联系的活动是A.上课时边听老师讲解边整理笔记B.课间听到上课铃声就快速走进教室C.见到面熟的人却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D.手指突然遇到尖锐的东西而快速缩回【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整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中条件反射须要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参加。【详解】A、上课时边听老师讲解边整理笔记须要大脑皮层的参加,A错误。B、课间听到上课铃声就快速走进教室须要大脑皮层的参加,B错误。C、见到面熟的人却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须要大脑皮层的参加,C错误。D、手指突然遇到尖锐的东西而快速缩回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须要大脑皮层的参加,D正确。故选:D。6.下列各选项与下图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A.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②可能代表胰高血糖素B.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①可能代表促甲状腺激素C.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可能代表甲状腺激素D.若X表示人体排出的尿量,则②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答案】A【解析】【分析】图中模型“+”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是一种常见的模型,需依据详细状况进行详细分析.【详解】A、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①可代表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含量的上升,②可代表胰岛素抑制血糖含量的上升,A错误;B、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①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正确;C、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①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②可能代表甲状腺激素,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D、若X表示人体排出的尿量,则②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削减尿的排出,D正确;故选A。7.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分子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种类多、含量高B.各种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C.激素分子可以多次与细胞结合,持续发挥调整作用D.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与分级调整和反馈调整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激素调整的特点【详解】A、激素属于细胞的分泌物,不构成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种类多,含量少,A错误。B、各种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只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B错误。C、激素分子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C错误。D、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存在分级调整和反馈调整,D正确。故选:D【点睛】学生简单对激素调整的特点理解不清。8.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人失水过多后,会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渴觉B.人体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会明显削减C.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整中枢都在下丘脑中D.水盐平衡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水盐调整(1)神经调整途径:(2)神经—体液调整途径:【详解】A、当人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使得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正确;B、当给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汲取增加,尿量明显削减,B正确;C、下丘脑体温、血糖和水盐平衡调整中枢,另外还有渗透压感受器,C正确;D、水平衡的调整方式是神经和体液调整,D错误。故选:D。【点睛】学生对水盐调整理解不清。尤其留意水平衡的调整中枢在下丘脑;产生渴感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参加调整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作用部位为肾小管和集合管。9.自2024年2月至今,西非多国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因发病快、致死率高,正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警惕。该病毒侵入人体后A.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发挥作用B.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C.刺激吞噬细胞增殖分化为多种记忆细胞D.机体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都来自浆细胞【答案】A【解析】埃博拉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发挥作用,A正确;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及促进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不能干脆与病毒结合,B错误;刺激B细胞和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C错误;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由T细胞产生,D错误。
10.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试验在黑暗中进行,可解除受光不匀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B.该试验结果证明胚芽鞘尖端的确能产生促进生长的吲哚乙酸C.该试验中的比照组是无尖端的胚芽鞘,结果是不生长也不弯曲D.该试验证明白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答案】A【解析】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所以该试验在黑暗中进行,可解除受光不匀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拜尔的试验没能证明尖端的确能产生某种物质,更没有命名该物质是生长素,温特的试验证明尖端的确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生长素,B错误;拜尔的试验没有设置空白比照组,C错误;该试验能说明生长素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但不能说明生长素不能反过来运输,D错误。11.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幼茎生长的影响。该植物幼茎表现出明显向光性,且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据图推想该植物幼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A.大于0小于g B.大于f小于2fC.大于g小于h D.大于2f小于h【答案】B【解析】【详解】若幼苗的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应当大于f,且促进生长的效应大于m,综合这两点,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f小于2f,B正确。【点睛】学生对“同一器官不同浓度下的作用”的曲线分析不清“同一器官不同浓度下的作用”的曲线Ⅰ.若曲线表示植物的幼苗,其出现向光性时,且测得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大于m小于M。Ⅱ.若曲线表示植物的茎,在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茎的背地性时,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m。Ⅲ.若曲线表示植物的根,在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时,且测得其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浓度范围应为大于i。12.下列调查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用标记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l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黑光灯诱捕【答案】D【解析】由于蝗虫幼虫跳蝻个体较小,数量较多,活动实力小,所以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纳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A错误;马尾松是大型裸子植物,1m2左右的样方太小,一般样方面积用100m2左右,B错误;调查蒲公英,小样方内的个体数计数原则是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C错误。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黑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D正确;
13.在生物探讨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A.作出合理假设→提出问题→用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检验或修正B.提出问题→作出合理假设→检验或修正→用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C.提出问题→作出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检验或修正D.提出问题→用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检验或修正→作出合理假设【答案】C【解析】【分析】数学模型指的是用来描述系统或它的性质和本质的一系列数学形式。它将现实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化的分析和探讨,从而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供应精确的数据或牢靠的指导。【详解】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第一步:视察并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晰对象的特征。其次步: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第三步:建构模型。依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第四步: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以进一步求算出各月的详细数值,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C正确。故选C。14.下列调查活动或试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密集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干脆吸取上层菌液【答案】D【解析】标记脱落可能导致重捕数统计量的削减,与实际比较,应偏大,A错误;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以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B错误;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C错误。酵母菌计数时,从试管中吸出培育液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若未振荡,而干脆吸取上层菌液,会使吸取的菌液中酵母菌比实际更少,从而导致计算所得数值偏小,D正确。
15.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干脆确定种群密度,丁预料种群密度B.甲为迁入率和迁出率,乙为诞生率和死亡率C.丁为年龄组成,主要通过影响诞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诞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诞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确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料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改变趋势,会通过诞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会通过影响诞生率影响种群密度。因此图中甲为诞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诞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甲乙干脆确定种群密度;丁为年龄组成,可以预料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改变趋势,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诞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错误;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主要通过影响诞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诞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A。16.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改变的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2时该鱼在新湖泊中的数量为环境容纳量B.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tl和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种群数量相同D.迁入新湖泊后小型淡水鱼种群呈“S”型增长【答案】D【解析】t2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即K/2,而环境容纳量K位于t4,A错误。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增长速率大于0,诞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tl到t3时,种群增长速率均大于0,即在这个时间段,种群数量均在增长,因此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种群数量大于t1时,C错误。此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其种群为S型增长,D正确。17.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育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育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削减【答案】D【解析】【分析】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详解】A、蚂蚁喜爱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经常爱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关系为“互利共生”,A错误;B、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B错误;C、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C错误;D、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依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削减,可推想是竞争关系,D正确。故选D。18.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楠竹林中竹子凹凸错落,体现出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的垂直结构亲密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鱼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的地形、光强等不同,使生物在水平方向上镶嵌分布【答案】A【解析】楠竹林中的竹子属于同一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供应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B正确。植物因为阳光而具有分层现象,动物因为植物或者食物而具有分层现象,C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光强的大小等,所以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19.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养分结构渐渐趋于困难C.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D.人类活动肯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答案】B【解析】森林火灾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演替类型不相同,A错误。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阶段,则养分结构渐渐困难,稳定性增加,B正确。自然条件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条件相宜,才可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错误。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也可以使群落演替方向与自然演替方向相同,D错误。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行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答案】C【解析】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肯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不行以进行光合作用,其进行的是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动物不肯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B错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行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C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点睛】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混淆不清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比较项目组成内容作用生物同化类型地位非生物成分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为生物供应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备成分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无机物→有机物;光能、无机化学能→有机化学能;为消费者供应食物和栖息场所自养型主要成分(基石)消费者包括营捕食生活生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如菟丝子)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异养型最活跃的成分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性的动物(如蚯蚓、蜣螂)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异养型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21.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B.蛇在此食物网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养分级C.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D.若蜘蛛突然全部死亡,则蛇的数量肯定快速削减【答案】D【解析】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即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A正确。在大麦→蝗虫→青蛙→蛇中,蛇处于第四养分级,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中,蛇处于第五养分级,B正确。青蛙可以捕食蜘蛛,青蛙和蜘蛛共同竞争蝗虫,两者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C正确。若蜘蛛突然全部死亡,青蛙可以转向捕食蝗虫,此时蛇仅处于第四养分级,所获得的能量更多,其数量会增加,D错误。22.下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包含在⑤中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③中C.④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D.⑤⑥⑦⑧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可以被植食动物利用的部分,②表示被植食动物摄入的部分,③表示被植食动物同化到体内的部分,④表示植食动物体内积累的部分,⑤⑥表示植物的残枝败叶,未被利用的部分,⑦表示随植食动物粪便排出体外的部分,⑧表示植食动物呼吸消耗的部分。④⑤⑥⑦⑧之和表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详解】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⑤⑥均表示植物的残枝败叶,未被利用的部分,不包含植物的呼吸消耗量,A错误;⑦表示随植食动物粪便排出体外的部分,B错误;④表示植食动物体内积累的部分,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C正确;④⑤⑥⑦⑧之和表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D错误。故选:C。23.假如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是10%,那么该人每增加lkg体重,约消耗植物()A.10kg B.28kg C.100kg D.280kg【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设干脆来自植物为X1,小型肉食动物为X2,羊肉为X3.有:X1×10%=1/2×1;X2×10%×10%×10%=1/4×1;X3×10%×10%=1/4×1;得出:X1+X2+X3=280千克.【详解】依据题意可写出三条食物链:植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5千克,消耗0.5÷0.1=5Kg植物;植物→羊→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25Kg植物;植物→羊→小型肉食动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0.1=250Kg植物。所以人要增重1千克,共消耗植物280千克。
故选:D。24.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C02和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叫做碳循环B.生产者与分解者的部分生理活动是完成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C.能量为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供应动力D.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独立地进行【答案】A【解析】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C是以C02的形式循环,A错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可以使物质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生产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可以使物质由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实现了物质循环,B正确。能量为物质循环供应动力,物质是能量流淌的载体,C正确。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中进行的,而比生物圈小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独立进行物质循环,D正确。25.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C.雄鸟求偶时进行困难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整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红树林在调整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淌、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淌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确定着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淌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养分结构就越困难,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整实力就越强,其反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复原力稳定性就越弱。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B、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提高养分结构的困难程度,从而提高该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B正确;C、雄鸟求偶时进行困难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错误;D、红树林在调整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属于生态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26.回答下列关于人体稳态与调整的问题:(1)冬季在户外人会感觉寒冷,是因为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时,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为______________,从而产生兴奋,并传入______________形成冷觉,此过程中兴奋传导方向是_________(“单”或“双”)向的。(2)某人严峻腹泻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会刺激位于____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使_______________激素释放增多,导致尿量削减,该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在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体内由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使血糖浓度复原至正常水平。在饥饿状态下,胰高血糖素增多,使血糖浓度上升,该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负电位(2).大脑皮层(3).单(4).下丘脑(5).抗利尿(6).肾小管和集合管(7).胰岛B(8).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解析】【分析】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整、水平衡调整、血糖调整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限制有关;大脑皮层是感觉中枢。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血糖平衡调整: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削减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详解】(1)当低温刺激体表的冷觉感受器时,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内外电位是内正外负,因此膜外是负电位,从而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该传导方向是单向的。(2)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时,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导致尿量削减。(3)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27.人体内环境的维持,依靠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请结合图示回答(1)图中①表示________系统;“甲”表示增殖分化,产生_________细胞。体内蛋白质合成不足可能会导致抗体数量削减和血浆渗透压__________,从而使机体出现免疫力下降、组织水肿。(2)当人惊慌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干脆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_____________,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3)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_____________。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各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上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整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答案】(1).免疫(2).浆细胞和记忆(3).下降(4).神经递质(5).反射弧(6).增加(7).(8).神经-体液-免疫【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甲代表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①表示免疫系统,图中乙代表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产生的,垂体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的调整;丙属于传出神经,产生神经递质干脆作用于肾上腺。【详解】(1)内环境稳态的调整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有关,故图中①为免疫系统;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体内蛋白质合成不足会造成血浆蛋白削减使血浆渗透压降低。(2)从图中可以看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受神经系统的限制,故丙是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3)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各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可表示为。(4)由上图可知,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整、体液调整、免疫调整的相关学问,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学问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说明、推理,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实力。28.为探讨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某探讨小组切掉胚芽鞘尖端后,在切面一侧放置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测定各胚芽鞘弯曲生长的角度(如下图所示),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琼脂中生长素浓度(mg/L)0.050.100.150.200.250.300.35胚芽鞘弯曲的角度α(°)371215181510(1)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生长素在极性运输过程中通过_________方式进出细胞。(2)依据上表试验结果分析,该试验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3)探讨小组用某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进行上述试验,测得胚芽鞘的弯曲角度为13°;若要推断该生长素溶液的浓度范围,可以将其稍加稀释后重复上述试验,请预期试验结果、并得出结论①若胚芽鞘弯曲角度_______________,则说明生长素溶液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胚芽鞘弯曲角度_______________,则说明生长素溶液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主动运输(3).—定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上升,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先增加后减弱(4).小于13°(5).在0.15〜0.20mg/L之间(6).大于13°(7).在0.30〜0.35mg/L之间【解析】【分析】解答第(3)小题时,考生需将题干信息转换为生长素作用两重性曲线进行分析,可以直观明白地比较稀释前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的改变:【详解】(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因此其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2)分析表中数据,在生长素浓度为0.05~0.25mg/L的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上升,胚芽鞘的弯曲角度加大,说明在该生长素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上升,其对胚芽销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加;而在生长素浓度为0.25~0.35mg/L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上升胚芽鞘弯曲角度减小,说明在该生长素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上升,其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因此该试验的结论是,肯定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上升,其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先增加后减弱。(3)依据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曲线分析,在最适浓度两侧,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可能相同,因此当胚芽鞘弯曲角度为13°时,该生长素浓度可能较小,位于0.15~0.20mg/L之间,也可能较大,位于0.30~0.35mg/L之间。稍加稀释后,若原生长素浓度位于0.15~0.20mg/L之间,则稀释后促进作用减弱,处理胚芽鞘后弯曲角度小于13°;若原生长素浓度0.30~0.35mg/L之间,则稀释后促进作用增加,处理胚芽鞘后弯曲角度大于13°。【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整及相关试验,意在考查考生获得有效信息的实力。29.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在其适生地攀援缠绕于乔灌木植物,重压于其冠层顶部,阻碍宿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继而导致附宿主死亡,是世界上最具危急性的有害植物之一。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织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薇甘菊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织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类芦,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统计结果样区线虫蜱螨目弹尾目其他昆虫或小动物个体总数类群数薇甘菊入侵区189022612348228715群落交织区119813299114154315本土植物区108412014349137614数量总计4172478365211520919(1)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薇甘菊属于______,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__________________。(2)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_______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________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________影响较大。(3)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改变称_________。薇甘菊入侵后,最初阶段其种群数量呈_________曲线增长。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在与薇甘菊的竞争中失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_的数量增加。【答案】(1).生产者(2).消费者、分解者(3).薇甘菊入侵区(4).类群数(5).个体总数(6).(群落)演替(7).“J”型(8).光照不足(9).分解者【解析】【分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淌、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淌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确定着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淌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1)薇甘菊为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土壤中的小动物,有的以土壤中簇新的根茎为食,属于消费者;有的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残骸的过程中获得养分和能量,属于分解者。(2)表中信息显示:三类样区的类群数几乎相同,但薇甘菊入侵区的个体总数明显高于其它样区,由此说明: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薇甘菊入侵区。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个体总数影响较大。(3)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改变称为群落演替。薇甘菊入侵后,因环境相宜,所以最初阶段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薇甘菊依靠攀爬树冠快速生长,繁殖实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所以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在与薇甘菊的竞争中因光照不足而失利,成片枯萎死亡。植物大量死亡,遗体残骸增多,会使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的数量增加。【点睛】梳理生态系统的成分、种群数量的改变、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相关学问,从题意和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比分析“三类样区相关数据的改变”,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30.下图1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图2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C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改变。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若种群每年以λ倍按图1曲线X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则t年后该种群数量Nt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图1中阴影部分可以表示由于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等条件的限制而死亡的个体。(2)若图1中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_________点左右,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点后种群诞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图2分析,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从a年到e年,___________渐渐成为优势树种。【答案】(1).种群密度(2).Aλt(3).生存空间、食物、天敌(4).B(5).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6).诞生率等于死亡率(7).0〜e(8).乙【解析】【分析】图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特许经营合同的终止协议
- 矿山提前关闭协议书范本
- 环卫法务合同协议书范本
- 美术机构签约协议书模板
- 油茶果收购合同协议模板
- 球队安全合同协议书范本
- 签订合同之后的补充协议
- 物流网点转让合同协议书
- 终止销售承包合同协议书
- 销售方怎样拟定合同协议
- 2025年中国户外乒乓球桌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重庆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及所属企业校园招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注塑机设备管理
- 店铺转让带技术合同协议
- 静脉采血规范指南新版
- 免疫接种冷链管理停电应急预案1
-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并发症的长期随访研究-全面剖析
- 内衣类目测试题及答案
- 2025优化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的指导意见
- Excel表格公式培训
- GB/T 45341-2025数字化转型管理参考架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