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七项正常值及临床意义_第1页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七项正常值及临床意义_第2页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七项正常值及临床意义_第3页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七项正常值及临床意义_第4页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七项正常值及临床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七项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凝血常规是评估人体凝血功能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的一种重要医学手段。凝血功能包括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两大途径,只有当这两者均运作正常时,人体的凝血系统才能维持其完整性,从而有效防止出血事件的发生。这一检查对于评估个体健康状况、预防出血性疾病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凝血酶原时间PT是指在被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TF或组织凝血活酶),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PT是反映Ⅰ、Ⅱ、Ⅴ、Ⅶ、Ⅹ活性的指标,是检测外源凝血系统功能有无障碍的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查试验。正常值时间:11.0~13.0s活动度:75.0%~115.0%INR:0.90~1.15临床意义PT不仅适用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先天性凝血疾病及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同时对诊断重症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有重要意义,也是临床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监控的首选试验指标。PT延长:(1)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2)纤维蛋白原(Fg)缺乏(<0.5g/L);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循环抗凝物质增多等。PT缩短: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症、血栓性疾病、DIC高凝期、口服避孕药等。口服抗凝剂的监测:PT、INR是评价体内凝血功能的指标,也是临床调整如华法林这类抗凝药剂量的依据。INR为国际标准化比值,是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及共同途径中凝血因子是否异常和血液中是否存在抗凝物质。在受检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XII因子激活剂和脑磷脂),以白陶土激活Ⅻ因子,最后加入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APTT是最常用且较灵敏的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查指标之一。APTT时间反映了血浆中内源凝血系统凝血因子(FXII、FXI、FIX、FVIII)、共同途径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FV、FX的水平。正常值1.手工法:男性(37±3.3)秒(31.5~43.秒);女性(37.5±2.8)秒(32~43秒)。待测者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10秒以上有临床意义。2.仪器法:目前,国内医院的实验室基本上采用血液凝固仪进行检测,不同品牌仪器及试剂间结果差异较大,需要各医院自行制定。临床意义APTT延长:(1)凝血因子Ⅷ、Ⅸ和Ⅺ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Ⅺ缺乏症;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血友病(vWD)患者。(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4)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5)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APTT缩短:(1)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需要检查的人群:胸部不适,气短,异常虚弱,身体疼痛等。凝血酶时间TT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过程有无异常的筛检指标之一。TT延长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浓度减少或功能异常以及血液中存在相关的抗凝物质(肝素、类肝素等)。正常值16~18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临床意义TT延长:(1)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2)临床应用肝素、或在肝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3)纤溶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TT缩短:异常纤维蛋白血症、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等。纤维蛋白原FIB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重要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因子。人体80%的纤维蛋白原存在于血浆中,是参与凝血和止血的重要蛋白。正常值2~4g/L临床意义Fg增加:Fg是主要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合成受炎症、感染或恶性病中白细胞介素的刺激。如肺炎、风湿热、结核、败血症等细菌感染,糖尿病和糖尿病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和尿毒症,放射治疗后,休克,外科大手术后,妊娠晚期和妊高症,轻型肝炎,恶性肿瘤,月经期,代偿性DIC,脑血栓,心肌塞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诱发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高危因素。Fg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常见于严重肝病,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大量失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血栓,肺、前列腺手术。营养不良及肝脏疾病时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产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A和肽B(FP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经凝血因子XIIIa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但可被纤维酶所降解,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这种多种复合物总和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它是原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D-二聚体D-二聚体是一种可溶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产生过程涉及凝血酶、活化的因子XIII、纤溶酶三种酶的作用,是由血液中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聚合、交联后,再经活化的纤溶酶水解产生。是临床常用的检验指标,其数值上升常反映人体高凝、纤溶亢进。D-二聚体的特异性低,某些生理和病理过程均会致其数值上升。D-二聚体与FDP区别FDP: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为底物D-二聚体:纤维蛋白为作用底物临床意义(1)排除肺栓塞(PE):诊断PE的金标准是肺血管造影,但其具有侵袭性。199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推荐使用D-二聚体检测作为急诊室肺栓塞诊断的筛选指标。大量研究表明,定量检测D-二聚体对PE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期值均为100%,当D-二聚体检测值<0.55mg/L时,可排除PE。(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二聚体被认为是目前诊断DIC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机体的纤溶状况呈正相关,D-二聚体含量随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高,经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逐渐降低。若D-二聚体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有极高的预报价值。(3)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排除:《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预防专家共识》(2017年)提到:D-二聚体用于诊断深静脉血栓(DVT)的阳性预测值为31.0%,阴性预测值为98.6%,其阴性预测值更具临床意义,可作为DVT或肺栓塞(PE)的排除诊断标准。PE和DVT是同一疾病静脉血栓在不同脏器中的表现。临床上,在诊断DVT时必须要考虑PE,在诊断PE时必须要考虑DVT,防止漏诊和误诊。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时,由于继发纤溶亢进,FDP伴随D-二聚体均增高。因此二者联合检测,对VTE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4)脑梗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在急性脑梗死(ACI)的发病、进展和转归过程中,凝血纤溶系统失衡发挥了主要作用。在脑梗死早期,脑血管内皮细胞被损伤,血小板活化,纤溶活性降低,进而导致血流速度减缓、血管管腔狭窄乃至闭塞。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异常表明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后的特征性产物,其血浆中水平升高提示存在血管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是诊断血栓性疾病、指示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指标。FDP在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纤溶亢进的标志分子。观察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能够掌握患者体内血栓形成状况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对于ACI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判定均有积极意义。(5)溶栓的监测及评估:D-二聚体作为血凝块被降解的特异性物质,随着血栓被溶解,其血浆含量会不断增加。D-二聚体的升高,可特异的指示体内有血栓形成或溶栓治疗有效。抗凝血酶Ⅲ血液中不仅有凝血因子,还有抗凝蛋白。它主要是在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半衰期长,需要3天。主要抑制II、x因子,此外还有VII、IX、XI、XII因子以及纤溶酶等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具有强大的抗凝活性,占血浆抗凝酶活性的70%。通过抑制凝血酶及活化的凝血因子(FⅡa、FⅨa、FⅩa、FⅪa、FⅫa)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从而维持机体出凝血平衡。肝素可诱导抗凝血酶发生构象改变,使其更易与凝血酶结合,使抗凝血酶的抗凝活性增强2000倍,从而发挥强大的抗凝和抗血栓形成作用。正常值(活性)80%-120%临床意义1.升高:主要多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再障等急性出血期,口服抗凝药,使用黄体酮类药物等。2.降低:(1)生理性:6个月前幼儿AT-Ⅲ水平较低;孕期13周后及产后阶段AT-Ⅲ水平会有显著下降;绝经期前女性AT-Ⅲ平均水平低于男性。(2)病理性:A.遗传性AT-Ⅲ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术后、卧床、感染、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B.获得性AT-Ⅲ缺乏:AT-Ⅲ缺乏原因常见疾病AT-Ⅲ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异常、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等。AT-Ⅲ丢失增加见于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高血压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烧伤和多发性创伤失血等。AT-Ⅲ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DIC、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埂塞、妊高症等。1.血栓早期诊断:可以作为血栓前期及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的依据。2.易栓症诊断:AT-Ⅲ有助于易栓症的诊断。3.肝素抗凝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