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庙路站与果园港连接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鱼庙路站与果园港连接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鱼庙路站与果园港连接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鱼庙路站与果园港连接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鱼庙路站与果园港连接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庙路站与果园港连接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鱼庙路站与果园港连接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目录TOC\o"1-2"\h\u1.概述 21.1.工程背景 21.2.工程概况 22.设计采用的主要标准及依据 22.1.设计依据及规范 22.2.技术标准 3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3.1.地形地貌 33.2.气象、水文 33.3.地质构造 43.4.地质构造 43.5.地层岩性 43.6.基面顶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 53.7.水文地质条件 53.8.水、土腐蚀性评价 63.9.不良地质现象 63.10.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 64.工程设计 84.1.设计原则 84.2.道路工程 84.3.路面工程 114.4.路基设计 134.5.路基排水 144.6.其他附属工程 154.7.支挡结构设计 195.其他施工要求 226.危大工程重点部位、环节及相关建议 247.工程监测 248.工程数量表 26概述工程背景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鱼庙路站与果园港连接通道工程2)工程地点:3)建设范围:轨道四号线二期鱼庙路站与果园港连接通道工程以鱼庙路站2A出入口处为起点,全长约718.733米的人行步道,连接至疏港大道。其中主线全长618.733m(K0+000~618.733),辅线B线全长100m(BK0+000~BK0+100),道路总宽度3.5m,净宽3.0m。3)建设内容:土石方工程、人行步道道路工程、结构工程、照明工程等。设计采用的主要标准及依据设计依据及规范1)轨道四号线鱼庙路站连接道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北江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022.10;2)建设单位与我院签订的设计合同3)龙盛片区控制规划图4)《中远海运地块规划图纸》5)《中远海运地块(J01-7-1/01)北侧边坡地灾治理工程勘查报告》(2019.4)6)业主提供的1:500实测电子地形图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21)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9)《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10)《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1998年局部修订);1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2019年版);1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1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1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15)《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16)《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17)《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8)《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19)业主提供的其它资料和文件20)国家和重庆市其它相关规定和要求。21)《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22)《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23)《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24)《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技术标准(一)设计荷载:人群荷载:5.0KPa。(二)路幅总宽度3.5m。净宽3.0m。。(三)抗震烈度:基本地震烈度6度,动峰加速度为0.05g。(四)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一级,结构的重要性系数r0=1.1。(五)挡墙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六)步道纵坡:纵坡小于1.0%,最小纵坡0.3%,高差较大处设置人行梯步;(七)步道横坡:单向1.0%横坡;(八)栏杆高度:1.1m。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拟建道路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福港大道附近、邻近果园港,自重庆主城上G50高速至鱼嘴互通立交下道,沿福港大道行进约11km即可到达场地,交通方便。场地地形为一丘坡,顺丘坡发育一冲沟,拟建道路即沿冲沟两侧展布,整体北西高、南东低(起点高终点低),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坡角一般5~30°,局部基岩陡坎可达50~70°。地面高程230.94~279.72m,相对高差48.78m。拟建工程场地地貌总体属剥蚀丘陵地貌。气象、水文3.2.1气象:勘查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迟,四季分明,气温高,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冰雪少,风力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的特点。据气象站1935~2006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8.3℃,夏季日极端最高气温43℃,冬季极端最低气温-3.1℃。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7.01mm,大于1000mm的降雨量的年份占70%,最大降雨量为1544.8mm(1968年),最小降雨量740.1mm(1961年)。降水全年分布不均,春季为280.1mm,夏季为494.0mm,秋季为270.6mm,冬季为57.0mm。大于50mm的降水日数,平均每年2~3天,日最大降雨量可达450.5mm。区内气候适宜全年施工。3.2.2水文:拟建范围内未见池塘、湖泊、水库等大型地表水体;场地发育一北东-南西向季节性冲沟,纵坡陡,达约18.5%。根据调查访问,冲沟主要排泄冲沟两侧丘坡受降雨形成的山水,旱季时沟内无水。由于纵坡陡,冲沟没有单一的洪水位标高,调查洪痕得知山洪水深约0.5m;冲沟汇水面积约2.1km2。修筑完成后道路位处冲沟两侧,雨季时地表水丰富,山体汇水面积大,山体汇集的地表水会沿着冲沟或斜坡坡面冲泄而下,其流速快、冲击力较大。因此,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渗水、积水、冲刷等不良现象,此外,积水过多可能还会诱发塌方等地质性灾害,进而破坏公路路基,路面及其他公路设施,给工程施工及后期运营带来安全隐患,甚至影响工程质量,对此应作好相应的截水、隔水及排水措施。地质构造拟建场地位于大盛场向斜南东翼,临近区域无断层构造发育。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为315°∠22°,层面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断层。在场内及邻近岩体中可见两组构造裂隙:裂隙①产状165º∠64º,裂面平直,微张,无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间距0.40~1.50m,延伸长1.00~3.10m;裂隙②产状92º∠60º,裂面平直,微张,无充填,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间距0.5~1.8m,延伸长1.2~2.8m。地质构造拟建场地位于大盛场向斜南东翼,临近区域无断层构造发育。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为315°∠22°,层面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断层。在场内及邻近岩体中可见两组构造裂隙:裂隙①产状165º∠64º,裂面平直,微张,无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间距0.40~1.50m,延伸长1.00~3.10m;裂隙②产状92º∠60º,裂面平直,微张,无充填,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间距0.5~1.8m,延伸长1.2~2.8m。地层岩性据钻探揭露,场地上覆土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粉质粘土(Q4e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泥岩。现由上至下分述:3.5.1第四系全新统(Q4)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泥岩、砂岩碎块石、角砾、粉质粘土等组成。砂质泥岩、砂岩碎块石粒径一般约20~350mm,地表可见最大块径约500mm;碎石含量约25%~45%,均匀性差,粉粘含量约55%~55%,可塑状。稍湿~饱和,松散。系整平场地时人工无序抛填,堆填时间不均匀,部分为新近回填。分布于K0+360~K0+626.120(终点),为场地次要土层。未被污染。本次勘察钻探揭露最大厚度23.50m(ZY30)。2粉质粘土(Q4el+dl):褐色,呈可塑状态,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本次勘察揭露最大厚度1.80m(ZY2)。除路段K0+360~K0+626.120(终点)外,整个场地均有分布,为场地主要土层。~~~~~~不~~~整~~~合~~~~~~3.5.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泥岩(J2s-Ms):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含砂质较重,局部含灰绿色砂质条带或砂岩夹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为场地主要岩性,整个场地除中段部分,其余均有分布。本次勘察揭露最大铅直厚度20.40m(ZY32)。2砂岩(J2s-Ss):灰色~灰白色。矿物成分由石英、长石等组成。局部含泥质较重或薄层泥岩。中~粗粒结构,钙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主要于K0+100、K0+320处有零星分布,本次勘察揭露最大铅直厚度4.5m(ZY1)。基面顶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拟建场地内,基岩埋深0.30~25.33m(ZY31),基岩面倾角一般10~25°,局部达40°。据钻探揭露的实际情况,将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及中等风化带。3.6.1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短柱状,质软,泥岩手折易断,砂岩手易捏成砂,岩体破碎。其厚度小、变化较大,本次钻探揭露厚度0.20(ZY31)~3.8m(ZY32)。3.6.2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主要呈短柱状、柱状,少量碎块状,岩芯节长一般0.30~0.35m,属较完整岩体。揭露最大铅直厚度16.60m(ZY32)。具体各岩土层分布情况详见剖面图、柱状图。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场地地貌总体上属剥蚀浅丘斜坡沟谷地貌,地形总体西高东低,有利于地表及地下水沿地面及基岩面排泄汇入场地最低点,场地上覆人工填土,属透水层,下伏基岩主要为泥岩,属隔水层,砂岩属含水层。拟建场地地下水贫乏,地下水补给条件差,补给水源少,渗透性弱,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为简单。3.7.1地表水拟建场地大部为原始地貌,拟建道路位于丘坡,本次勘察时,未见地表水发育,拟建场地内现状地表水较贫乏。场地发育一北东-南西向季节性冲沟,纵坡陡,达约18.5%。根据调查访问,冲沟主要排泄冲沟两侧丘坡受降雨形成的山水,旱季时沟内无水。由于纵坡陡,冲沟没有单一的洪水位标高,调查洪痕得知山洪水深约0.5m;冲沟汇水面积约2.1km2。修筑完成后道路位处冲沟两侧,雨季时地表水丰富,山体汇水面积大,山体汇集的地表水会沿着冲沟或斜坡坡面冲泄而下,其流速快、冲击力较大。因此,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渗水、积水、冲刷等不良现象,此外,积水过多可能还会诱发塌方等地质性灾害,进而破坏公路路基,路面及其他公路设施,给工程施工及后期运营带来安全隐患,甚至影响工程质量,对此应作好相应的截水、隔水及排水措施。3.7.2地下水1.地下水类型根据分析,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在雨季大气降水直接汇入场地,场地上覆零星填土呈松散状,为强透水层;粉质粘土属相对隔水层(弱透水层),富水性差,下伏泥岩属隔水层,砂岩为含水层,但其含水性受裂隙发育程度、充填情况控制。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在雨季,场地内原始地形低洼、近邻冲沟和土层厚度大的地段,可能存在较丰富的地下水,但其排泄快。未来基础施工时应考虑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2.孔隙水孔隙水分布于场地素填土中。素填土结构松散松散,孔隙度大,不易蓄存水分。粘性土呈可塑状,土层透水性弱,属弱含水层。水量受大气降雨的补给,水量受呈现旱季少雨季多的特征,但多为短时性地下水。根据地区经验,填土渗透系数12.004m/d,属强透水层。3.裂隙水赋存于基岩裂隙中,主要埋藏在基岩裂隙中,工程区未见泉水出露。根据地区经验,砂质泥岩渗透系数为0.008m/d,属微透水层;砂岩渗透系数为0.08m/d,属弱透水层。4.补迳排条件场地周边地表封闭较差,场地周边的大气降水易下渗汇集于场区内形成地下水,补给各含水层。裸露型地层其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水。人工排水及大气降水形式的渗入补给,浅部地层成为其地下水补给通道,一部分顺坡流排泄,一部分沿风化裂隙潜入地下,再从地势低洼处,以泉井形态流出地表。场区内地下水的运移受地层岩性、构造、地形切割的控制,松散层孔隙水与裂隙水的水力相通。场区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较好,地下水流量受大气降水的严格控制,雨季水大,枯季水小或断流。场区内地下水具有补给条件单一、短途径流、就近排泄、无一定的方向性的特点。水、土腐蚀性评价3.8.1水腐蚀性评价场地及周边无污染源,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节判定沟谷内为Ⅱ类环境、斜坡为Ⅲ类环境,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3.8.2土腐蚀性评价由于场地及周边无污染源,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1.1条规定精神,本次勘察未采集土试验样进行腐蚀性分析,根据经验直接判定场地内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和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不良地质现象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及邻近未发现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本次勘察未发现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据试验成果及本次勘察野外鉴别、地区经验,本工程场地设计所需的各岩土参数建议取值详见表3.3。临时边坡坡率值按有关规范和重庆地区经验取值。岩、土物性指标取平均值。本次勘察揭露的填土,岩土参数按地区经验进行取值;粉质粘土根据试验成果结合地区经验取值;强风化基岩根据野外鉴别按地区经验取值;中风化岩石地基承载力fuk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3.2条中的规定。临时边坡和永久边坡坡率值按有关规范和重庆地区经验取值。表3.3岩土设计参数建议取值项目岩土名称重度(kN/m3)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Pa)抗剪强度指标岩体抗拉强度(kPa)天然饱和c(kPa)φ(°)松散素填土21.0*(天然)22.0*(饱和)\\80*(压实系数0.94)5*(天然)3*(饱和)27*(天然)23*(饱和)可塑粉质粘土19.8*(天然)20.3*(饱和)\\150*23.6*(天然)15.6*(饱和)14.3*(天然)11.3*(饱和)\强风化泥岩24.1*\\300*\\\强风化砂岩24.0*\\400*\\\中等风化泥岩25.14.412.831600162.4529.42117中等风化砂岩24.36*21.8*15.5*5626*1157*35.91*452*结构面裂隙①\\\\3014\裂隙②\\\\3014\层面\\\\2012\土岩界面20*(天然)13*(饱和)12*(天然)9*(饱和)备注:带“*”号的数值为经验值续表3.3岩土设计参数建议取值基底摩擦系数岩石与锚固体M30砂浆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弹性模量变形模量泊松比kPaMpaMpa(松散)******/60*/300*表中取值说明:1)岩、土物性指标取平均值;2)本次勘察揭露的填土,岩土参数参照地区经验进行取值;3)粉质粘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50kPa.。4)中等风化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4.2条“当岩体完整、较完整、较破碎时,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由岩石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当岩体受水浸泡时用饱和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完整时地基条件系数取1.70~1.40,较完整时取1.40~1.10,较破碎时,取1.10~0.70(坚硬岩与较硬岩取较小值)”。本工程泥岩采用天然强度砂岩,砂岩采用饱和强度;岩体较完整,地基条件系数取1.10。则,中等风化泥岩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4.41MPa×1.10=4.851Pa=4851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15.5MPa×1.10=17.05Pa=17050kPa。*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第4.2.6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下式确定:fak=γf×fuk式中,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γf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对于土质地基取0.50.对于岩质地基取0.33;fu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则,中等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4851kPa×0.33=1600kPa。中等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7050kPa×0.33=5626kPa。*强风化泥岩及砂岩的承载力特征值根据现场岩芯观察,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及有关规范综合确定,建议其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取300kPa和400kPa。5)中等风化岩体抗剪强度指标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3.4条确定。本工程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粘聚力取0.30;内摩擦角取0.90;时间效应系数取0.95。中等风化泥岩粘聚力标准值为:570×0.30×0.95=162.45(kPa);中等风化泥岩内摩擦角标准值为:34.42°×0.90×0.95=29.420(;中等风化砂岩粘聚力标准值为:4060×0.30×0.95=1157(kPa);中等风化砂岩内摩擦角标准值为:42°°×0.90×0.95=35.910(;*6)中等风化岩体抗拉强度指标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3.5条确定。(折减系数取0.40。)永久边坡岩体的抗拉强度标准值应考虑时间效应系数取0.95,则,中等风化泥岩抗拉强度标准值为:0.31×0.40×0.95=0.117(MPa);中等风化砂岩抗拉强度标准值为:1.19×0.40×0.95=0.452(MPa);*7)中等风化岩体变形模量、弹性模量标准值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第10.3.3条确定。(折减系数取0.70。)则,中等风化泥岩变形模量标准值为:1300×0.70=910(MPa);中等风化泥岩弹性模量标准值为:1600×0.70=1120(MPa);8)岩体水平抗力系数:中等风化泥岩取60MN/m3,中等风化砂岩取300MN/m3。9)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素填土取6MN/m4、粉质粘土取14MN/m4。饱和重度素填土取22.0kN/m3,粉质粘土取20.3kN/m3。10)素填土(当压实系数≥0.95时,可不考虑负摩阻力的影响)。粉质粘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取50kPa。强风化砂质泥岩、砂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分别取120kPa、150kPa。11)临时边坡坡率(整体稳定为前提):土质边坡:H≤5m,1:1.25;5m<H≤8m,1:1.50;H>8m:1:1.75。岩质边坡H<8.0m,强风化基岩:1:1.0,中等风化基岩:1:0.50;8m<H≤15m,强风化基岩:1:1.25,中等风化基岩:1:0.75;H>15m,中等风化基岩:1:1.00;稳定性受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临时坡率不应陡于外倾结构面的倾角。永久坡率值:土质边坡:H≤5.0m,人工填土:1:1.50;5m<H≤8.0m,人工填土:1:1.75;H>8.0m,人工填土:1:2.0;岩质坡高<8.0m,强风化基岩:1:1.0,中等风化基岩:1:0.75;岩质坡高>8.0m,强风化基岩:1:1.25,中等风化基岩:1:1.00;稳定性受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坡率值不应大于外倾结构面的倾角。工程设计设计原则在布线时,依据项目周边总体规划及现场情况,注重立体线性设计,路线力求顺应地形、与周边发展需求相协调;平面线型、纵断面设计充分结合现场复杂地形条件以及施工条件,尽量减小施工难度,同时坚持经济可行的原则;道路工程本次设计轨道四号线二期鱼庙路站与果园港连接通道工程,全长共718.733m。其中主线全长618.733m(K0+000~618.733),辅线B线全长100m。(BK0+000~BK0+100),辅线以路基形式下穿现状疏港大道桥梁。道路总宽度3.5m,净宽3.0m。根据项目组现场踏勘,起点位置轨道4号线二期2A出口洞口土建部门已基本完成(见下图),轨道出口边坡整治工程也基本施工完成。根据现状情况,本次设计道路K0+000~K0+094段利用现状边坡抗滑桩顶预留的步道平台通行;除起点外,项目大部分均位于现状绿地范围(见下图),绿地内植物呈自然生长状态,无明显人工栽培痕迹,应为自然形成。步道效果图为避让果园港综合物流基地地块红线,北侧依山就势紧邻物流基地红线布置,节约占地,缩短线路里程。东侧在绕城高速红线及物流基地红线之间处布置,避让双方红线。平面设计起点鱼庙路站2A出口处标高278.689,终点标高240左右,起终点高差约为39m,纵坡小于1.0%。最小纵坡0.3%,平面设计在避让地块红线的同时尽量依山就势而建,总长约718.733m:路幅宽度3.5m。净宽3.0m。坡度较大处设置梯步消耗高差,全线为路基形式。项目起点与轨道鱼庙路站2A出口相接,沿中远海运两江新区果园港综合物流基地北侧向东前进约340m,接近绕城高速时转向西南方向,之后沿绕城高速与中远海运地块中间区域前进约300m,出口与疏港大道相接。在靠近疏港大道道路时,拟建一条支路下穿现状疏港大道,道路长度约100m,路线全长约718.733米。项目所在区域地貌呈北高南低态势,2A出口处位于半山腰位置。前半段东西走向时,局部位于现状陡坡段,坡度接近40度,以依山就势、节约工程造价为主要原则,逐步降低高差;同时为了避免大填大挖,采用半挖半填的方式,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后半段南北向时,紧挨中远海运地块红线,以避免过多占用农林用地。考虑到本项目前期人流量较小,远期人流量较大,根据现场踏勘及沟通,结合本项目路线以及地形情况,在K0+000~K0+020以及K0+260~K0+300段与道路左侧平行位置处满足后期实施扶梯的空间。可以达到后期加装扶梯的要求。路线布置:K0+000~K0+095段利用现状边坡抗滑桩,根据原边坡设计单位在桩顶预留的步道平台通行;K0+095~K0+268段,该段位于现状边坡上,为了减小对现状边坡的大开大挖,该段道路采用半挖半填+支挡结构方式(特别说明:本段道路桩号K0+095~K0+320段线位设计结合现状边坡地形依山就势而建。项目施工时可结合现状实际地形情况对线型进行局部调整);K0+300~+K0+618.733段,该段为路基回填段,目前,中远海运地块在项目平场期间已对本次拟建道路部分区域进行了回填。为了防止路基沉降,对该段回填路基区域进行翻挖回填压实处理,对需翻挖回填边坡区域采用翻挖回填压实+土工格栅处理,同时对边坡区域采用撒草籽进行护坡,草籽采用合欢绿化,并在道路外侧栽种行道树,行道树间距8m,树种为胸径15cm小叶榕。BK0+000~BK0+100,该段为路基段,下穿现状疏港大道桥梁。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原则纵断面设计时采用以下原则: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与城市发展、沿线地块的开发相协调。在满足设计规范前提下,综合考虑了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尽量减少高填深挖的现象,减少土石方的工程数量,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运营经济等长期效益。纵坡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应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尽量有效地利用自然地形,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人行安全、舒适、纵坡缓顺,起伏不宜频繁,并有利于道路的排水设计。本次设计人行步道起点高程278.689m,终点高程240.000m,局部采用梯步消除高差,其余路段纵坡小于1.0%。最小纵坡0.3%。标准横断面设计步道横断面布置为:25cm路边石+300cm人行道+25cm路边石。陡坡段采用半填半挖,设置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道路单向横坡1%。垫层以下设置防水土工布,规格400g/m2,并在级配碎石垫层中增设透水盲管(详挡墙一般构造图)。路面工程通道铺装采用60×30×6cm芝麻灰仿花岗岩石材生态砖(工字铺)+粗砂干拌厚3cm+C20混凝土厚15cm+级配碎石垫层(压实度≥93%)厚15cm组成。总厚度为39cm。技术指标(1)生态砖技术要求本工程采用生态透水砖的透水系数不应≤2.0×10-2cm/s,透水砖面层结构有效孔隙率应不小于15%,防滑性能(BPN)不应小于60、保水率不小于0.6g/cm2、耐磨性的磨坑长度不应大于35mm。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其他要求应符合《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的规定。且生态砖产品应选用免烧结节能环保产品。生态砖的强度等级应通过设计确定,可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型按下表选用。表4.2生态砖强度等级道路类型抗压强度(MPa)抗拆强度(MPa)平均值单块最小值平均值单块最小值小区道路(支路)广场、停车场≥50.0≥42.0≥6.0≥5.0人行道、步行街≥40.0≥35.0≥5.0≥4.2生态透水砖面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砖型选择、铺装形式由设计人员根据铺装场所及功能要求确定。生态透水砖的铺砌完成并养护24h后,进行填缝处理,分多次进行;填缝砂应采用干的细沙,不得使用湿砂。生态透水砖的接缝宽度不宜大于3mm,接缝用砂级配应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表5.2.3的规定,硅砂透水砖接缝用砂级配参照《硅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CECS381:2014。(2)找平层生态透水砖面层与基层之间应设置透水找平层,本次设计找平层厚度为30mm,找平层透水性能不宜低于面层所采用的透水砖。透水找平层用砂应宜采用透水性能较好的中砂和粗砂。(3)基层1、基层类型可根据地区资源差异选择透水粒料基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等类型,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透水性和水稳定性。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10%,渗透系数不应小于2×10-4,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20%,连续孔隙不应小于10%。2、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的规定。2)基层集料压碎值不应大于26%;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2.36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集料级配可按表3.5采用。3)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的配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满足强度和透水性要求。表4.3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集料级配筛孔尺寸(mm)31.526.519.09.54.752.36通过质量百分率(%)10090~10072~8917~718~160~7(4)垫层当透水砖路面路基为粘性土时。宜设置垫层。当土基为砂性土或底基层为级配碎、砾石时可不设置垫层。垫层宜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砂或砂砾等颗粒材料,宜采用无公害工业废渣。其0.075mm以下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仿花岗岩石材生态砖路基设计路基设计原则(1)路基必须做到密实、均匀、稳定,路槽底面土基在不利季节不能处在过湿状态。(2)路基填筑材料应因地制宜,合理采用当地材料。(3)路基设计应经济、耐用。(4)路基设计要注意环境保护要求,注意工程景观效果。路基设计(1)路基内的树根、草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必须清除,路基不得用腐殖土、垃圾土或淤泥填筑。填土不得有杂草、树根等杂质。(2)道路经过需要填埋的河道、水塘等的时候,路基施工须挖尽淤泥后,在底部铺片石+50cm厚的级配砂砾石垫层,然后分层回填至路基顶面。(3)填土地段的表面不得有积水,并应保持适当干燥,填土层应分层夯实。每层填土厚度不应超过30cm(压实厚度约为20cm)。(4)路基压实首先采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的击实标准。(5)路基范围覆盖有杂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等工程力学性质较差的土,需要进行挖土换填,采用天然砂砾石换填。保证路基承载力和稳定性。对于路堤范围内粒径较大的块石,需要破碎成符合设计填料要求的粒径方可使用,否则需要进行清除。填方路基填方段边坡高度小于8m,坡率为1:1.5,大于8m每8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坡比为1:1.75,第三级以下坡比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台阶。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排水沟。在自然横坡较陡、地面坡率大于1:5时,路堤基底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5米,台阶底应有2%~4%向内倾斜的坡度。本次设计范围内K0+300~K0+K0+618.733段,该段为路基回填段,目前,中远海运地块在项目平场期间已对本次拟建道路部分区域进行了回填。为了防止路基沉降,对该段回填路基区域(K0+380~K0+520)进行翻挖回填压实处理,翻挖范围为路基以下深度2m范围,开挖坡率为1:1.5,路基翻挖后分层压实回填合格土,路基压实度≥93。具体形式如下:对需翻挖回填边坡区域(K0+300~K0+380,K0+520+K0+600)段,采用翻挖回填合格土压实+土工格栅处理,翻挖后回填合格土,每阶铺设土工格栅,土工格栅间距1.0m。处理横向不均匀沉降时,土工格栅沿横断面方向铺设;处理纵向不均匀沉降时,沿纵向铺设.土工格栅采用双向拉伸塑料格栅,其设计强度不小于80KN/m,每一幅采用高强度土工棒连接.幅与幅之间采用搭接,搭接宽度不小于0.1m,并用铁丝绑扎.同时对边坡区域采用撒草籽进行护坡。具体形式如下:草籽采用合欢绿化,并在道路外侧栽种行道树,行道树间距8m,树种为胸径15cm小叶榕。挖方路基本次设计在K0+070~K0+280段存在路堑开挖,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排水防渗工作。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砾石。挡墙开挖无法碾压区域应采用碎石碎石或砂砾石回填。路基施工要点质量标准对不能满足路基压实度要求的路段全部翻挖后重新填筑,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宜用12-15t压路机碾压,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压实度≥93:路基排水本项目东西走向段即K0+000~K0+335段,对本段道路排水进行分段设计。K0+000~K0+070段,在道路左侧设置截水沟,在KO+051处设置4根φ250PE排水管,间距1.5m,排水管在路基碎石层敷设,管道沿着现状桩板挡墙敷设,排至现状地面后散排。管道布置位置详见道路平面布置图。具体布置形式如下:K0+070~K0+268段,考虑到该段边坡坡度较陡,坡顶截水沟实施难度较大,为了防止雨水泥土等进入到路面范围,本次设计在道路左侧挡墙顶部设置挡水块,在挡墙顶部设置隔水层,同时采用15cm厚C25细石混凝土封表,边坡地表水在挡墙顶部沿着道路纵向排走,与K0+268处排水沟相接。具体布置形式如下:K0+268~K0+335段,在道路左侧设置截水沟,在K0+335沿着边坡设置排水沟排至地面后散排。K0+335~K0+618.733段,道路排水通过纵坡和横坡进行自然散排.其他附属工程果皮箱布置本项目全长约718.733m,行人通行时间约10~15分钟,期间难免会产生果皮、纸屑等垃圾,且身处绿化树林之中,乱扔垃圾势必会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因此考虑沿线设置一定数量果皮箱收集垃圾。果皮箱的设置与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主要设置在人行道路边缘及公用休息座椅附近。垃圾箱宜设垃圾分类指示标志,选用生态环保材料。本次设计选用果皮箱样式与周边环境相适应,采用以下样式:果皮箱果皮箱布置区域:人行道路边缘,设置间隔距离为100m休息座椅旁,详见平面布置图休息座椅布置休息座椅的设置应该符合以下规定:容纳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应考虑行人需求合理分布;休息座椅旁应设置轮椅停留位置,其数量不应小于休息座椅的10%。布置建议:休息桌凳的整体布置要均匀、局部布置要集中:整体布置要疏密得当,尽量避免有凳无人坐,有人无凳坐的情况出现;休息桌凳要靠近休息平台,不可阻碍行人通行;休息桌凳周围易产生果皮、纸屑等弃物,布置时应结合果皮箱综合布置。座椅布置位置建议在休息平台处,经与业主商议,确定座椅为成品构件,材料为防腐木材质,座椅长度为180cm,座板宽40cm,座板含4块底板,每块底板宽8.8cm,厚4.0cm。具体样式如下。座椅样式人行梯道人行梯道踏步高度为0.15m,踏步宽度为0.3m,连续梯步不大于17梯,步道临空一侧设置人行护栏(详道路平面布置图),保障行人通行安全。无障碍设施设计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人行通道,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铺装面层铺设行进盲道及提示盲道。防护栏杆本项目设计栏杆总长度为1256.5m.(详见道路平面布置图)1#人行栏杆(长度66m),布置于K0+000-K0+070左侧;2#人行栏杆(长度627.26m),布置于K0+000-K0+618.733右侧;3#人行栏杆(长度440.2m),布置于K0+268—BK0+100左侧;4#人行栏杆(长度96.2m),布置于BK0+000—BK0+100右侧;5#人行栏杆(长度27m),布置于K0+591—K0+618.733左侧;根据现状地形情况,本项目人行步道位于现状边坡上,为保障行人通行安全,在人行道临空一侧需设置防护栏杆,保证行人通行安全。栏杆设计原则:(1)栏杆高度1.1m;(2)水平设计荷载:1.5Kn/m;(3)栏杆选择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的混凝土仿木栏杆。混凝土仿木栏杆优点:景观性较好,与边坡植被环境更融洽、免维护、防盗性好、耐冻性好、价格适中;照明设施照明与周边绿化环境相结合。路灯25米一盏。挡墙装饰为了保证挡墙结构美观性,特对挡墙结构外露面采用聚氨酯PU蘑菇石外墙砖饰面。外墙砖尺寸400mmx800mm,厚度2cm~6cm,PU蘑菇石安装采用结构胶粘贴固定。PU材质具有美观,防水防潮,环保节能,材质轻盈,耐火阻燃的特点,同时安装比较稳定牢固(具体尺寸、颜色、款式可由施工方与业主共同确定)。休息平台及休息风雨亭本项目主线长618.733m,行人通行时间约10~15分钟,为了满足行人的休息需求,同时结合周边环境,本次设计考虑在K0+230,K0+315位置设置两处休息平台,平台尺寸8mx5m,同时在休息平台处设置与周边绿化环境相适应休息风雨亭,经与业主商议,确定风雨亭为成品构件,材料为防腐木材质,尺寸暂定3mx3m,风雨亭基础应根据厂家要求的埋置深度进行埋置。对路基进行处理,保证基础承载力以及埋深要求。风雨亭样式如下:道路指示标志(1)根据本次设计内容,拟建步道总长度为718.733m,起点与现状轨道四号线鱼庙路站2A出口相接,终点与现状疏港大道相接,为了方便指引行人通行,在本次设计道路终点与疏港大道接驳处设置道路指引标志。(2)标志版面及材料标志底板采用5A02的铝合金板,铝合金板材的抗拉强度应不小于289.3Mpa,屈服点不小于241.2Mpa,延伸率不小于4%~10%,其耐候、耐盐雾腐蚀、机械性能等应符合JT/J279—2004《公路交通标志板技术条件》。铝合金板板厚一般在版面面积<4.5m2时采用2mm,在版面面积≥4.5m2时采用3mm。标志版面颜色参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重庆市畅通工程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指导性意见》;交通标志的颜色指标还要符合《视觉信号表面色》(GB8416-2003)的规定。所有标志均采用V类反光膜粘贴。反光膜的逆反射性能应符合《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的规定。各版面字体采用“交通标志专用字体”。文字原则采用中英文对照,指路标志的英文地名使用汉语拼音,专用名词使用英文。支挡结构设计设计依据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3)《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4)《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BG50330-2013)09)《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10)《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11)《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12)《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并严格执行。13)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规范、标准、规程和规定等14)《轨道四号线鱼庙路站连接道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北江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022.10)技术标准(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2)地震设防标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6)及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15,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3)设计荷载人群荷载3.5KN/㎡,边坡地面人群及绿化使用荷载10KPa。(4)边坡安全等级:一级。(5)边坡防护工程设计安全系数:1.35(6)边坡重要性系数:1.1概述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等现状条件,本项目共设置3段挡墙;即(K0+070~K0+185段)左侧1#仰斜式锚杆挡墙,(K0+185~K0+268段)左侧2#仰斜式挡墙,(K0+094~K0+263.5段)右侧设置半重力式挡墙;(K0+070~K0+185段)左侧1#仰斜式锚杆挡墙:位于K0+070~K0+185段道路左侧,挡墙形式采用仰斜式+锚杆支护,结合现状情况及地勘资料,该段位于现状斜坡上,坡度较陡,为了减小对现状边坡的大开大挖,拟建道路采用半填半挖形式,道路左侧采用仰斜式挡墙+锚杆进行支护,挡墙长度119m,均高4m。锚杆采用直径25mm钢筋,间距1.5x1.0m,锚杆自由段长度3.0m,锚入中风化长度5.0m。(K0+185~K0+268段)左侧2#仰斜式挡墙:位于K0+185~K0+268段道路左侧存在局部开挖,为了减小对现状边坡的大开大挖,该段设置仰斜式挡墙进行支挡,挡墙长度81m,均高4m。(K0+094~K0+263.5段)右侧半重力式挡墙:位于K0+095~K0+263.5段道路右侧,为了保证路基右侧填方区稳定,该段道路右侧设置半重力式挡墙,挡墙长度179.2m,均高4m。主要材料混凝土:重力式挡墙采用C25片石混凝土(片石含量不得超过结构总体积的20%)。配合比:(1)为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确保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防止混凝土开裂,钢筋混凝土加强梁中应通过配合比试验掺入适量的优质膨胀剂以补偿混凝土收缩。(2)养护要求:砼硬化后要进行专人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冬季施工浇筑砼要采取保湿保温养护措施。(3)混凝土的指标规定:最大水胶比≤0.45,最小胶凝材料≥300kg/m3,最大氯离子含量2‰,最大碱含量3kg/m3(或使用非碱活性骨料)。当采用碱活性骨料时,混凝土的含碱量最大限值同时应符合《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的规定要求。(4)混凝土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采用发热量较低的水泥,加大骨料粒径增加碎石用量,改善骨料级配,降低水化热,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25℃以下。(5)现浇砼若采用泵送砼,坍落度为16~20cm。(6)混凝土浇筑时,入模温度应控制在32℃以下。(7)砼试件应采用与结构相同的砼、相同的浇筑方法和养护条件。水泥(1)混凝土要求采用普硅水泥配制,宜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牌的水泥(水泥等商品应具有专业部门的质量检验合格证)。(2)为了控制砼早期强度的过快发展,水泥中C3A含量不宜超过8%,水泥细度(比表面积)不超过380m2/kg,游离氧化钙不超过1.5%。掺和料和外加剂(1)矿物掺和料必须品质稳定、来料均匀、来源稳定、统一牌号,应有相应的检验证明和生产厂家出具的产品检验合格证书。(2)混凝土掺加剂必须是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并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其质量应符合现行《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的规定,添加外加剂均应在满足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膨胀率的前提下,通过砼配合比试验确定适应性和相应掺入量,试配报告单应提交施工监理或有关单位批准。以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离析性能,保持其均匀性。早期强度不能通过添加早强剂来得到。(3)外加剂性能指标必须通过有关质检部门的鉴定。骨料(1)应尽可能采用同一料场的石料、砂料,以保证结构外观色泽一致骨料质地均匀坚固,粒形和级配良好、吸水率低、空隙率小。(2)粗骨料抗压强度应大于砼强度的2倍,压碎性指标<10%,空隙率<40%,骨料应选用良好的级配,最大粒径<2.5cm,且不超过最小断面厚度的1/4,同时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含泥量低于0.5%,针状、片状颗粒含量<5%。不容许采用卵石或卵石破碎方法生产。(3)细骨料含泥量低于1%。宜采用中粗砂,如果采用特细砂时,应满足有关规定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并能满足结构的抗裂和抗渗要求。为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时的水化热,在使用特细砂时建议加入一定比例的机制砂或中粗砂。细度模数为2.0~2.5,具体比例根据施工单位的配合比实验确定。重力式挡墙施工要求1.施工前应搞好地面排水,避免雨水沿斜坡排泄,保持基坑干燥,基础施工完后应及时回填夯实,并作成不小于5%的向外流水坡,以免积水软化地基。2.边坡开挖的临时放坡值为1:1,若边坡临时开挖导致道路无法保持通畅,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调整方案如下:(1)对于道路内侧存在富余空间,可对道路内侧进行局部超挖;(2)对于道路内侧无法超挖段,可适当调整临时开挖放坡坡率。3.应分段跳槽开挖,每段开挖长度不宜超过10m,具体长度根据现场开挖情况确定。4.挡墙采用C25片石混凝土,片石强度不得小于30MPa,片石含量不得超过结构总体积的20%。5.挡墙基础基本置于土层内,其基础承载力必须达到设计要求。若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做地基处理。6、应加强施工期的地质勘察和验槽工作,基坑开挖到位后应通知参建各方进行验槽,验收通过后方可进行挡墙浇筑锚杆施工(1)锚杆为普通砂浆全长粘结锚杆。杆体采用HRB400螺纹钢筋。使用前须除锈。(2)锚杆开孔偏差应小于20mm,孔斜偏差应不大于2%;孔深需大于设计深度50cm。(3)锚杆钻孔孔径祥见大样图。钻孔完毕下道工序施工前应将孔内岩粉和积水吹洗干净。(4)锚杆施工完毕6d内,在距锚杆作业区20m范围内不得进行爆破作业。(5)锚杆注浆压力控制在0.3MPa~0.5Mpa。(6)锚杆防腐:锚固段:锚筋除锈后,应使锚筋位于锚孔中部,并确保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5mm;自由段:锚筋除锈后刷沥青船底漆两遍,再裹沥青玻纤布二层。(7)锚固体与中风化泥岩粘结强度特征值基本试验采用125孔径75mm,锚固体砂浆为M30,试验锚固长度为5m,锚杆最大试验荷载不超过120KN,(8)(9)锚杆验收试验根数为每种锚杆总数的3%,当不足5根时,取5根;撒草籽护坡设计结合现场情况,K0+300~K0+618.733段为现状填方区,本次设计道路范围内现状已基本平场回填,考虑到步道景观与周边绿化相适应,本次设计对现状边坡采用坡率法分级放坡+撒草籽绿化。经与业主商议确定,草籽采用合欢绿化。其他施工要求因现场还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拟建场地上方的陡坡上还散落有土方和大石。因此,本工程应在地质治理结束、场地危险的土石方全部清理后方可开始施工,确保施工安全。本项目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替代用量大于30%。本次设计项目K0+335~设计终点段人行道边坡坡脚,以及支线BK0+000~BK0+100段存在电力、天然气管线等,施工单位施工前应查明周边管线情况,办理相关保护手续,施工中应对天然气管线等加强保护。植筋本项目K0+020~K0+094段应对照原桩板挡墙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竣工资料,掌握挡墙结构钢筋的分布情况,精确放出植筋孔的具体位置,必须与现有钢筋错开布置,若植筋位置与普通钢筋位置有冲突,可适当调整植筋位置。钻孔前应采用无损检测方法(可采用雷达法)测量钢筋位置,必须确保钻孔不会损伤原桥钢筋。植筋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质量检验备料并确认合格证质量检验备料并确认合格证粘结剂安全贮存调配粘结剂检查并清理砼基层位置放样钻孔清孔注入粘结剂植筋静置固化钢筋除锈除油污植筋工艺要求如下:(1)植筋锚固工程施工前,除应核查基材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外,尚应检查其外观质量状况,并应符合下列要求:植筋部位的混凝土表面应平整、坚实,无裂纹、起砂、起壳以及其他损伤和风化迹象;混凝土的结构层未受介质侵蚀或油类渗透污染;若非设计允许的潮湿或水下施工环境,钢筋嵌入深度范围内的基材混凝土应在植筋粘结剂完全固化前保持干燥状态。为了使后浇混凝土与原结构间有足够的粘结力,达到整体受力的设计要求,首先要对植筋面进行清理和凿毛。清理时,用钢刷子、铁锤和铁凿等工具,清除受喷面的表面杂物。凿毛,则用人工凿毛法凿成深度约6mm、密度为9~12点/10cm2的小坑。(2)植筋位置放样前,应先将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并用钢筋探测仪查明被植筋构件原有钢筋的位置,然后再按设计图在基材混凝土上标明植筋位置。若遇到标定位置与探测的原钢筋位置相重叠,应重新确定钻孔位置。(3)植筋前的钻孔,应使用专门的电钻和钻头。钻孔直径的允许偏差应符合+0.15~+0.55mm。钻孔时,钻头应垂直于设计标定的基准面,钻进过程中应防钻头晃动造成的倾斜或偏离设计位置。钻孔垂直度的偏差不应大于5º,钻孔的深度不应有负偏差。(4)钻孔过程中,如遇到钢筋,应立即停钻。要求在原处附近另钻新孔,新孔与废孔之间的净距离不应大于2d(d为植筋直径)。若设计允许切断原有钢筋,可采用切割钢筋用的钻机截断原钢筋,然后继续钻孔至设计深度。对报废的孔眼,及予以清洗并用525号水泥净浆填塞。成孔后,检查钻孔深度和直径,并用需要植入的钢筋试插。(5)清孔应先用吹风筒或压缩空气机将孔洞内粉尘吹出,再用清孔刷反复刷净。若清理干净的孔洞不立即植筋,应用清洁的塞子堵塞洞口,重新开启时,尚应用丙酮清洗一遍。清孔不得用水冲洗。孔内应干燥、无积水。(6)植筋用的钢筋,应经除锈并清除油污与污垢。应采取措施保证植筋的预留长度。(7)粘结剂的配置,应按其产品说明书的配比及工艺要求进行,并应有专人负责。粘结剂的填料应含在组分中,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允许在现场另行掺加填料(如石英砂、水泥等)。拌合粘结剂使用的工具应为低速搅拌器,搅拌应均匀,且无气泡发生,拌合过程中应防止灰尘、水份等杂质混入。(8)将黏结胶安装在专用注射胶枪中,抠动扳机,使胶剂在通过前端混合器后自动混合,前端的胶剂舍去不用。在确保混凝土孔洞干燥清洁的情况下,将混合嘴伸入孔的底部,扳动注射器扳机,当孔内压入一定量黏结胶时,注胶枪有3~5cm埋在已注胶中间后,慢慢抽出混合嘴,在向外退出的时候注胶枪沿孔壁旋转退出,以防孔内塞有空气,药剂不密实将影响钢筋与混凝土的黏接强度。当黏结胶注入孔内达孔深的2/3时,停止注射黏结胶。注入粘结剂时,应使用专门灌注器或注射器进行灌注,并应符合下列要求:灌注方式应不妨碍孔洞中的空气排出;灌注的剂量应以植入钢筋后有少许粘结剂溢出为宜。(9)注入粘结剂后,应立即插入钢筋,并按顺时针方向边转边插,直至达到规定的深度,在插入钢筋时应旋转,尽量排除注胶时堵塞在孔内的空气,以确保植筋表面与黏结胶充分结合。植筋与孔壁之间的空隙完全由黏结胶填满才能保证质量,最好的效果是植筋插入时黏结胶刚好溢出。从注入粘结剂至植好钢筋所费的时间,应少于粘结剂初凝时间,否则应拔掉钢筋,立即清除失效的粘结剂,按原工序重新植筋。(10)严格遵守黏结胶的化学凝固时间,植筋植入后,在黏合胶固化前,不得使植入的钢筋有任何移位,否则将降低黏结强度,待黏合胶完全固化后方可进行其它施工操作。粘结剂完全固化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应按产品说明书确定。根据国家相关规范、设计图纸和监理细则要求,按其规定的取样频率对植入的植筋进行拉拔试验,待试验结果达到规范和设计要求时再进行下一步工作。图中未做特殊说明的,植筋孔直径应比植入钢筋直径大4mm,深度应比植入钢筋长度大2cm。钢筋植筋后应按照规范进行拉拔试验,一般要求钢筋屈服而不被拉出。危大工程重点部位、环节及相关建议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渝建发[2014]16号文”、“渝建安发〔2016〕22号文”,对本次设计范围内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部位进行梳理。表8-1危大工程清单序号危大工程名称重点部位及环节保障工程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意见1边坡基坑支护降水工程和土方开挖普通边坡基坑开挖高度超过3m(含3m)或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基坑开挖1)边坡采用稳定临时坡率放坡开挖,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可调整基坑坡率,必要时可施作临时支护,确保施工安全;

2)边坡开挖后,应及时组织验槽,验收通过后应及时浇筑挡墙基础及墙身,及时回填压实基坑其余部位;

3)边坡应避开雨天施工,并做好截排水设施,基坑底部不得有水体长期浸泡;

4)做好边坡应急预案,基坑内应设置逃生设施,一旦发生险情,施工人员可以及时撤离;

5)边坡周边不得堆土、不得有重型车辆通行,做好基坑边坡及周边相邻建(构)筑物监测变形监测。超过一定规模边坡基坑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基坑开挖2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普通由施工单位补充完善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规范施工超过一定规模3起重吊装

及安装拆卸工程普通由施工单位补充完善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规范施工超过一定规模4脚手架工程普通由施工单位补充完善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规范施工超过一定规模5拆除、爆破工程普通超过一定规模超过一定规模(1)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危大工程部位进行详细踏勘,查明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及相关建(构)筑物、弄清其与本次施工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评价施工期间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2)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全线进行排查,补充完善遗漏的危大工程重点部位及环节。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危大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施工单位应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后方可实施。(3)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脚手架工程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脚手架工程属于危险性较大(或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建议:应遵循《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所提要求及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在危大工程施工中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施工单位应当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工程监测工程监测设计1.监测工程的目的与任务本工程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施工法,在施工期间其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边坡变形(水平和垂直位移)、地面沉降(垂直位移)等进行监测;监测成果作为判断边坡稳定状态,指导施工,反馈设计及时优化设计及施工工艺。工程竣工后应进行工程效果监测,监测的内容主要为边坡变形(水平和垂直位移)、地面沉降(垂直位移)、支护结构位移监测,监测成果主要判断边坡稳定状态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测设施的基础上,突击重点,建立完整的监测网,使之系统化,立体化,监测工作应达到以下目的:(1)形成监测网。(2)监测边坡的变形动态,对变形发展和变形趋势作出正确预测。(3)在施工期间进行跟踪预测,超前预报,确保安全施工及附近建筑物安全。(4)反馈设计、指导施工。(5)监测施工效果,并提出监测成果,纳入竣工文件。2设计依据与原则1.设计依据(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_T12897-2016);(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16);(4)《岩土工程测试技术》;(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16)。2.设计原则(1)建立简捷有效的监测网络建立系统化、立体化监测网络,在治理、施工全过程中及时测定和预报位移变化情况,确保施工安全,并为长期稳定性预测研究提供资料。(2)监测点尽可能进行长期监测贯彻全过程监测的工作思路,包括路面变形监测、施工安全监测、防治效果监测,以监测结果作为反馈设计、指导施工和检验防治效果的依据。工程完工后变形监测点、防治效果监测点应转为长期监测点。(3)监测主要技术要求变形测量等级采用I级。垂直位移测量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为±0.3mm;水平位移测量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为±1.5mm。变形控制标准:出现以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