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域主义与国家经济安全_第1页
经济区域主义与国家经济安全_第2页
经济区域主义与国家经济安全_第3页
经济区域主义与国家经济安全_第4页
经济区域主义与国家经济安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後海嘯時代東亞經濟整合的產業基礎龔明鑫呂曜志

後海嘯時代東亞經濟整合的產業基礎龔明鑫呂曜志經濟區域主義與國家經濟安全冷戰之後主導國際關係變化的重要力量之一是經濟的全球化,其特徵之一是生產要素除持續往已開發國家新產業流動之外,亦大量從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特別是向東亞國家流動與累積。東亞國家就歷史上過去大部分是帝國主義殖民區域,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仍保有部分殖民地的特殊性,故在對外開放,接受國際資本作為發展基礎的模式上,日本,四小龍,以致於後來的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歷經以關鍵資源與最終市場兩頭在外,發展加工貿易型經濟的模式。故東亞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貿易往來以及國際分工上,形成了區域國家間互賴關係的深化和廣化,因此跨國資源的分配與整合、分工體系的穩定機制等問題,逐漸成為東亞國家經濟安全上的重要議題,各國在關切的經貿主軸上呈現了多角連結與重疊現象。在經貿高度多方互賴的關係中,國家所受的安全威脅是多面向的,不再是過去現實主義所強調的武力威脅,單一國家的經濟問題也可能對其他存在產業分工關係的國家形成國家經濟安全威脅。因此,單一國家的政府政策不但在國際經貿秩序上的決定權逐漸弱化,維繫本身國家經濟安全的能耐也被削弱,必須透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才能夠妥善促使整個互賴主體因應全球經濟的情勢變化。因此我們可以說,在資本主義全球化下,各國本身的經濟安全考量,是促使經濟層面區域主義興起的主因之一,而東亞區域各國本身的經濟安全又繫於區域間的產業互動基礎,因此產業鏈關係對東亞區域經濟主義的發展具有決定性關係。Walter(1995)指出,冷戰結束後帶來的非典型安全威脅,是經濟區域主義興起的結構性原因之一。Achrya(2001),Narine(1998)亦指出對區域安全的集體認同,以及因應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是東亞區域主義的核心概念。然而,區域經濟整合的安排形式,基本上乃是由區域本身的特色和國際與該區域的互動所決定,本身可以透過雙邊互惠行為(RTA、FTA等雙邊主義模式),也可以透過全球霸權在區域層次上的安排(如採多邊主義的國際組織),但不論何種形式,經濟區域主義的基礎根植於跨國間企業層次的產業活動關聯,以及國家層次的國家經濟安全共同利益(陳麗劦,2005)。東亞經濟區域主義的背景東亞的經濟區域主義,推動的主因基本上也根源於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產業跨國網路效應。然而與歐洲區域主義不同之處在於,東亞區域主義的經濟與政治層面上步調並不一致,兩者之間的相互回饋效果也並不明顯。東亞因為受到冷戰時期美蘇勢力的影響,長期劃分為兩極陣營而缺乏交流與信任。冷戰結束後,美國透過扶植東亞新興工業國家進行出口擴張,在東亞一度取得政經的主導地位,但在1980年代中期廣場協議(PlazaAccord)之後,1985年1985年美、日、英、法、西德5個工業國家財長和央行行長秘密會晤並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日元、德國馬克等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從而導致日元以及其他東亞主要貨幣顯著升值,而後造成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勞力密集性工業開始面臨工資上漲與產業外移趨勢。我們可以從東亞最具規模的區域組織-東協切入,來觀察東亞的區域主義特性。東協雖然早在1967年成立,但初期的主要任務是防止區域內共產勢力的擴張,在軍事安全之外並不強調政治與經濟上的協同。因為東南亞國家在二十世紀中葉開始擺脫殖民化的過程中,主權的獨立成為經濟發展以外的優先追求目標,加上原本區域內的社會發展存在差異性,連帶的影響了東協整體的運作精神。這種精神反應在東協談判協商時採取的模式(TheASEANWay),也就是對內部成員國以及對外關係上的「一致」與「不干預」原則。這種強調任何提案要在所有成員同意下才能通過的全體一致原則(Musyawarah,consensus),以及不干預東協之外事務,也不干涉東協成員國各國的內政事務的原則,雖然讓東協成員國之間得以保持鬆散而不緊張的關係,但卻也讓東協內部整合緩慢,其處理複雜國際事務的能力無法同步趕上同時期快速的經濟全球化浪潮與其帶來的風險。同樣的,東北亞區域主義在政治這個層面上的整合,一直以來亦受到中日韓之間歷史上的糾葛影響而呈現不穩定的狀態,因此整個亞洲區域主義的本質上不如歐洲區域主義般的全面,APEC本身的開放式精神可以說也是反映出東亞區域主義的特色與侷限。然而,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帶給東協以及其他東亞國家極大的震撼。由於東協無法立即提出可共同執行的具體解決方案,導致單一會員國無法抵禦國際炒家對其國際金融體系的攻擊,而在財政與金融上嚴重的損失。這次的風暴使得成員國了解有必要將在區域主義上採取政治與經濟分離的策略,也就是在政治上繼續容許較大的寬容與彈性,但是在經濟上加速進一步的緊密合作(陳麗劦,2005)。另外一方面,中國雖然在東亞金融風暴中受影響有限,但在敦睦外交的原則下,加上90年代中國與東協經濟互動機會隨著FDI所建立跨國產業間貿易網路下顯著增加,中國也開始認知單一經濟體的危機可能擴散到區域的可能。因此在金融風暴前後,從中國-東協聯合合作委員會於1997年在北京成立,中國提出與東協發展面向21世紀的五項友好原則,到後來的東協加三會議、清邁倡議與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的推動。從某個程度上解讀,1997年以後的東亞區域主義,維護區域與成員國間經濟安全成為了最高的指導原則,而主要的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則包含以下幾個主要型態。貨幣合作:透過提出清邁倡議,推動貨幣互換機制,改善成員國外匯短缺問題,提高區域內國際收支體系的穩定。制度改革:包括進行市場管制措施的鬆綁,改善金融體系的體質,積極引進外資以取代向外舉債發展。開放市場:爲了確保區域經濟合作能保持長期的誘因,並且將經濟合作的效益發揮到最大,降低區域的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活絡區域的整體網路經濟效益,成為另一主要的區域經濟合作面向。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現況與產業基礎在這一節中,我們主要根據上述所提三個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面向,就層面最廣泛的市場開放部分,簡要論述金融海嘯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與特徵。一、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特徵結構東亞國家推動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基本上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相對於當時東亞占全球貿易以及GDP的比重上已經與北美及歐盟並稱三大區域經濟板塊,東亞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的時程相對較晚,不可諱言,這與東亞政治經濟整合條件成熟度具有差異的特性有關。從總體的觀察上,東亞推動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過程中存在著次區域間的差別特性,從洽簽的國家或區域組合切入,明顯的特徵為東北亞已開發國家間的經濟整合並不積極,而主要的組合為東北亞已開發國家與東南亞開發中國家的結合,案例為東協與日本,東協與韓國FTA的組合;另外一種組合形式則以東北亞開發中國家與東南亞開發中國家的結合,案例為東協與中國FTA。圖一東亞主要國家自由貿易協定發展局勢是什麼因素造成東亞區域FTA的組合特性?除了政治因素以外,兩種組合型態間背後的產業推動力量,以及推動者是否也存在差異,而可成為組合特性的關鍵解釋因素?二、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產業分工基礎要回答以上的問題,首先我們以東亞各國主要出口產品的結構變化切入,主要運用的觀察指標是市場佔有率的變化。在處理上,利用歐盟15國、美國、日本、中國四大進口市場1995年及2006年的貿易磁帶資料,分析兩個時間點間各國產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的變化幅度。表一東亞國家在四大市場主要成長產業國家現況市場占有率擴大前五名產業且市場占有率擴大超過製造業。數字為2006年市場占有率除以1995年之倍數,括弧內數字為12國倍數變化之排名。1.台灣1.64(7)石油煤製品化學材料電子零組件金屬基本非金屬礦物2.日本1.09(11)菸草製造業石油煤製品塑膠製品金屬基本紡織業3.韓國2.17(4)運輸工具機械設備化學材料紙漿及紙製品石油及煤製品4.中國3.82(2)橡膠製品紙漿及紙製品家具及裝設品運輸工具印刷及相關事業5.香港0.76(12)化學材料非金屬礦物橡膠製品電腦通信視聽電子金屬基本6.新加坡1.12(10)化學材料化學製品皮革及毛皮製品機械設備橡膠製品/金屬工業7.印尼1.25(9)紙漿及紙製品運輸工具電力機械橡膠製品化學製品8.馬來西亞1.60(8)紙漿及紙製品印刷及相關化學製品金屬基本塑膠製品9.菲律賓2.20(3)機械設備橡膠製品運輸工具電子零組件金屬基本10.泰國1.67(6)石油及煤製品化學製品運輸工具紙漿及紙製品橡膠製品11.越南4.82(1)電腦通信電力機械金屬製品橡膠製品印刷有關資料來源:邱俊榮、葉懿倫等(2007),亞洲生產基地移動過程中台灣面臨之挑戰與因應,經建會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從表1中可觀察到,1995-2006年間東南亞開發中國家在四大市場佔有率增加快速的產業大多數屬於下游製品產業,如化學製品、塑橡膠製品、紙漿及紙製品、電腦通信、運輸工具等,東北亞的中國也呈現類似的結構,但同時我們從表1中亦發現東亞開發中國家有逐漸向中上游產品發展的趨勢;反觀東北亞的已開發國家如日本、韓國、台灣,在四大市場佔有率增加快速的產業則大多屬於中上游的零組件與材料產業,如化學材料、電子零組件、金屬基本、機械設備等。此外根據世界銀行所採用之十大產品分類方式觀察亞洲主要國家出口產業之特色(見表2),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確認國家東亞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間大致上存在著以垂直分工為主體,而部分水平競爭的出口結構。表二東亞各國在四大主要市場占有率之變化—依產品特性產品特性年份1.台灣2.日本3.韓國4.中國5.香港6.新加坡7.印尼8.馬來西亞9.菲律賓10.泰國11.越南中間產品A類19951.052.090.720.800.190.230.500.540.180.150.0120062.653.681.533.000.251.240.990.890.290.670.07中間產品B類19952.476.252.201.000.741.190.451.080.360.490.0020065.877.033.266.760.541.440.532.281.361.030.12非耐久消費財19952.001.311.499.601.810.260.980.520.520.950.2520061.301.550.6522.171.220.671.020.460.380.941.21運輸設備19950.318.860.910.100.010.090.010.020.000.020.0020060.3612.323.710.880.020.040.020.020.010.240.01機械設備19953.119.711.281.770.612.670.101.160.210.880.0020063.398.783.3916.840.601.600.452.730.801.910.12耐久消費財19951.724.461.393.531.150.930.622.240.380.970.0220062.083.271.5223.971.380.831.061.720.371.900.59食品加工業產品19952.060.190.561.890.100.150.710.210.312.190.2020060.590.340.445.010.060.220.990.400.402.921.04飲料及菸草業產品19950.070.120.110.140.090.040.030.010.090.180.0020060.080.110.350.860.040.060.090.030.130.280.02農林漁牧狩獵產品19950.710.100.331.260.090.131.201.020.261.150.2720060.450.110.272.130.050.072.551.350.502.350.95礦業及能源產品19950.020.100.031.150.030.012.510.710.090.030.2520060.010.040.010.590.010.001.850.540.050.090.36建築材料19950.420.410.902.690.120.050.080.070.050.120.0120060.820.660.9915.370.080.020.330.220.271.130.16資料來源:邱俊榮、葉懿倫等(2007),亞洲生產基地移動過程中台灣面臨之挑戰與因應,經建會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如果再配合同一時期東亞各國的外人直接投資變化情形,我們可以觀察到,東亞已開發國家的外人直接投資在期間內呈現淨流出現象,且普遍集中在區域內的開發中國家;反觀東亞開發中國家的外人直接投資則呈現淨流入現象,資金來源則亦有部份來自東亞已開發國家。從東協國家政府的外資統計資料中亦可發現,部分外資投資的主要產業項目為東亞區域內已開發國家的主力產業,如泰國的汽車業主要為日本企業,印度的家電業主要為韓國企業,而越南的塑化、以及電子業則主要有台商的投資參與等等。表三東亞各國外人直接投資流量變化單位:百萬美元1990-20002004200520062007日本Inward314978162775-650622549Outward2540930951457815026673549韓國Inward30628997705548812628Outward310146584298812715276台灣Inward17741898162574248161Outward377771456028739911107中國Inward3010460630724067271583521Outward21955498122612116022469香港Inward1384134032336184505459899Outward203934571627201497953187印尼Inward15841896833749146928Outward6223408306527034790馬來西亞Inward47224624396760488403Outward155020612971604110989菲律賓Inward1289688185429712928Outward1515791891033442新加坡Inward920419828139302474324137Outward47571080369431224112300資料來源:WorldInvestmentReport因此從投資以及出口上的結構分析,我們可以判斷東北亞已開發國家與東南亞開發中國家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的主體是進行跨國投資的母國企業,其動機則是為了降低生產資源流動上的障礙,進一步整合與確保投資國與母國之間的價值鏈活動,並有利已開發國家在投資國當地進行差異化,開拓當地市場。反觀東亞開發中國家如東協與中國,由於整體對外投資尚不積極,彼此間亦無明顯的投資關係,因此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的主體可能並不在於兩國的跨國企業,反之政府在推動上扮演較為重要的角色。其動機在於透過自由貿易區的成立,使東亞開發中國家的資源得以整合而形成更有吸引力的國際投資環境,如中國與東協合作推動的「兩廊一圈,一軸兩翼」計畫,即為東協+中國FTA下的次區域整合的配套策略。此外東協與中國也各視對方為具有潛力的新興市場,雖然同屬開發中經濟體,但在產業發展升級的過程中亦逐漸存在各自的優勢產業,如中國的產業機械近年來外銷東協市場具有相當成果,因此東亞開發中國家的區域經濟整合存在著既合作又競爭的基調,從賽局的觀點上,開發中國家間推動自由貿易協定有爭取平等競爭條件,整合共生的策略思維存在。金融海嘯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挑戰一、新興國家的垂直整合趨勢在論述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呈現不同型態國家間的結合樣貌及其產業網絡基礎後,我們回過頭來思考1990年代中期開始推動的區域內FTA浪潮,是否有助於東亞國家鞏固其經濟安全?此外,2008年下半年所爆發的國際金融海嘯,是否使得東亞產業及市場結構產生了新的變化?是否對區域內國家衍生出新的經濟安全問題,而對區域內經濟整合帶來新的變數與挑戰?首先的觀察重點是過去亞洲區域內的FTA是否對生產網路與供應鏈產生影響?從東亞區域的生產網絡與供應鏈的變化可以看出,日本、NIES等國家的跨國企業對於東協或中國的直接投資的確影響了東亞國際分工模式與東協、中國、越南等新興國家的產業結構。但是,東協加中國、東協加日本等區域貿易協定的簽署,卻未必然會對於簽署會員國與非簽署會員國現有的國際分工網絡或供應鏈位階產生衝擊。根據台經院對台灣、中國、東協在東協加一生效後的三地相互貿易檢視的結果發現,中國與東協間的進出口成長幅度都大於整體成長幅度,顯示兩區域間達成了貿易創造的效果,根據Viner(1950)提出的貿易創造(tradecreation)與貿易移轉(tradediversion)效果的概念,做為衡量區域整合之效果的依據。貿易創造效果係指,因經濟整合導致原先由較高成本的國內生產者所提供的產品,移轉至較低成本的其他會員國的生產;至於貿易移轉效果則為,將原先自較低成本的非會員國生產者進口的產品,移轉至較高成本的會員國生產。當貿易創造效果大於貿易轉移效果時,參與優惠貿易協定會員國的經濟福祉將較未簽訂FTA前增加;反之,則減少。但是身為非會員國的台灣對東協的出口成長幅度同樣也是高於整體出口成長幅度,顯示台灣對東協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貿易替代。且從台灣與東亞區域重要主體的貿易互動趨勢來看,台灣在亞洲區域整合浪潮下,對東亞主要國家之中間財輸出不但未受影響反而顯著躍升,在金融海嘯之前台灣並未被邊緣化,而是產業類型與生產位階的轉變根據Viner(1950)提出的貿易創造(tradecreation)與貿易移轉(tradediversion)效果的概念,做為衡量區域整合之效果的依據。貿易創造效果係指,因經濟整合導致原先由較高成本的國內生產者所提供的產品,移轉至較低成本的其他會員國的生產;至於貿易移轉效果則為,將原先自較低成本的非會員國生產者進口的產品,移轉至較高成本的會員國生產。當貿易創造效果大於貿易轉移效果時,參與優惠貿易協定會員國的經濟福祉將較未簽訂FTA前增加;反之,則減少。因此雖然東亞區域的FTA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對非簽署國造成貿易移轉的效果,如台灣等非簽署國家仍可透過海外布局互補性投資來帶動國內的出口與生產。然而在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的供應鏈關係,不論有沒有FTA的簽署,都逐步從以往垂直分工關係轉變為水平分工關係。過去有關東亞區域的產業分工基礎的文獻,一般咸任其關係基本上依循雁形產業發展理論(FlyingGeeseParadigm),也就是隨比較優勢動態變化,經由直接投資等方式在國際間出現產業轉移,特別是東亞開發中國追趕已開發國的過程。但是,日本早在2001年的經產通商白皮書中指出,日本在東亞經濟龍頭時代已經結束,中國生產能力擴大,與不斷由外人投資所帶進的生產技術,將使得東亞產業分工基礎,由日本主導的形勢,轉變成依各國發展而形成的分工狀態。2007年日本經產省通商白書對上述的東亞區域分工演變提出更進一步的確認,其認為東亞地區之貿易關係已由過去的單純三角貿易轉變成為三角貿易與中間財相互供給的形式。過去,零組件專業分工主要發生在日本、NIES等國家,而生產工序的專業化則發生在日本、NIES與中國、ASEAN之間。但是,受到日本、NIEs、歐美等國家對中國、東協直接投資的擴大,中國與東協在中間財與零組件供給能力亦明顯提升。也就是說亦即在東亞區域FTA推動的同時,已開發國家對中國與東協等開發中國家的投資仍然持續。以往生產工序的專業化分工,已經逐漸轉變為依照各國技術水準差異,所形成的零組件水平化生產分工。圖二東亞國際分工發展模式之變化資料來源:日本經濟產業省,2007通商白皮書這種從垂直分工轉變為水平分工的東亞產業網絡型態在金融海嘯後更加明顯。由於占全球消費主力的西方先進國家消費者在金融海嘯後遭遇龐大的資產損失與收入萎縮,全球需求劇降促使國際產業間的成本競爭更加劇烈,因此雖然中國等開發中國家仍處於水平分工中技術水準較低的零組件專業分工發展,但金融海嘯卻也可能在未來提供這些國家內部垂直整合的空間。表四顯示從2003至2008年,以及金融海嘯其間的兩岸出口產品變化。以十大產業分類的產品出口結構而言,中國在中間產品以及機械設備等資本財的出口比重在2003-2008年間持續上升,即便在金融海嘯重創歐美市場下,中國的機械設備、運輸設備以及耐久性消費財仍處成長。表四2003-2008兩岸出口產品結構變化資料來源:中國與台灣貿易磁帶資料反之,若觀察台灣對中國市場出口之變化(見表五),可發現在金融海嘯期間,屬於中間產品、機械設備以及運輸設備等產品性質的行業標準分類中分位產業,對中國出口值大部分表現出明顯的衰退現象。因此在東亞產業水平分工趨勢逐漸成形,加上海嘯期間因成本因素與企業集團內部保護主義因素,台灣以往與大陸間透過投資所塑造的價值鏈分工與供應鏈關係,正遭遇相當嚴峻的挑戰。表五各製造業中分位產業對中國市場出口值與比重變化產業名稱金額(億美元)比重(%)

07.10-08.0608.10-09.0607.10-08.0608.10-09.06製造業占整體832.22535.9099.7699.73食品製造業0.770.710.090.13飲料製造業0.120.170.010.03菸草製造業0.000.000.000.00紡織業22.9718.782.763.50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0.270.270.030.05皮革、毛皮及其製品製造業3.723.180.450.59木竹製品製造業0.240.140.030.03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3.082.650.370.49印刷及資料儲存媒體複製業0.420.350.050.07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22.366.452.691.20化學材料製造業122.4382.4414.7115.38化學製品製造業11.598.601.391.60藥品製造業0.420.630.050.12橡膠製品製造業1.000.840.120.16塑膠製品製造業13.1510.181.581.90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4.742.990.570.56基本金屬製造業48.8531.165.875.81金屬製品製造業19.0611.922.292.22電子零組件製造業459.04288.6355.1653.86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32.1323.043.864.30電力設備製造業21.8414.912.622.78機械設備製造業33.5820.054.043.74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2.101.240.250.23其他運輸工具製造業1.001.060.120.20家具製造業0.470.330.060.06其他製造業6.875.190.830.97資料來源:台灣貿易磁帶資料海嘯除了可能加速東亞開發中國家的垂直整合與供應鏈在地化外,作為過去一段時間的全球生產基地,東亞國家在累積大量的經常帳順差,吸納農業部門勞動力與改善國民平均所得下,加上政府推動內需服務業的發展,也逐漸成為全球所矚目的新興消費市場。雖然新興國家如中國在2014年左右的每人GDP僅能接近美國的兩成左右,但就總量而言可望大幅成長。就區域市場的重要性而言,中國在東亞(不含印度)的購買力平價後GDP比重已經接近五成,其他亞洲先進國家對中國的出口不但建立在供應鏈關係的基礎上,亦逐步布局消費市場。圖三東亞開發中國家市場潛力資料來源:IMF,WorldEconomicOutlook,April2009.圖四中國市場的重要性-購買力平價後之GDP比重與出口市場排名資料來源:IMF,WorldEconomicOutlook,April2009.因此在全球市場洗牌的效應之下,東亞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安全除了受到開發中國家供應鏈在地化的替代威脅外,亦需面臨在東亞開發中國家市場上必需取得有利布局位置的挑戰。在全球需求萎縮之下,區域經濟整合的推動對於東亞已開發國家的實際效益不再只是降低成本與整合資源上的效率促進,而是在全球需求環境緊縮與變遷下的生存條件,對於東亞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安全更具備積極性的意義。結語--從新產業發展政策思維看未來東亞區域整合之產業基礎一、海嘯後競多於合東亞區域經濟主義的產業基礎最初是基於歐美需求成長所帶動的效率分工誘因,但在區域內產業結構逐漸從垂直轉為水平分工下,產業國際競爭所觸發的各國產能軍備競賽的供給面泡沫,卻也在海嘯之後表露無遺。後海嘯時期即便全球需求動能從歐美先進國家移轉到新興市場國家,然而全球的需求總動能仍舊呈現淨衰退,因此在過去專業分工與規模擴大所導致的產能過剩之下,加上政府救企業先於救勞工的政策邏輯下,各國產業與貿易政策面臨了龐大內部壓力。進口國必須挽救受創甚深的產業,而開始採取保護主義,而後出口國家採取包括匯率貶值、補貼、對外併購以及進口替代等割喉性的競爭策略,甚至也開始採取貿易保護。因此短期內在不可避免仍需要依賴歐美市場的邏輯下,過去的區域合作變成了競爭、過去在景氣循環上行期間所建構的東亞跨國價值鏈緊密關係也會開始鬆動,因此就算單一的亞洲國家傾全力運用策略性的競爭政策,也可能越競越小,越競越輸。韓國透過貨幣貶值進行出口競爭的結果,雖然造成對台灣相關競爭產業的衝擊,但確有引發了其他國家對韓國企業的戒心與行動。近期日本夏普公司在美國控告韓國三星公司面板生產侵害其四項專利技術,以及海嘯其間日韓廠商對台灣下單之遽減,都可以看到在景氣衰退時期的東亞產業合作基礎受到了嚴厲的挑戰。二、新興產業可能延續雁行分工秩序,提供區域整合的經濟基礎造成近期東亞各國產業競多於合的現象,出在於各國競爭政策的出發點還是製造業供給面的策略,挹注的還是資本密集性出口產業,而非能改善東亞國家所得與內需消費的服務性產業。因此較可能有效率的方式,也是未來東亞區域整合的新產業基礎,應該從需求面著手,改善目前受到全球景氣影響的家庭所得與消費支出。在創造長期就業,改善所得分配,恢復各國消費內需動能,同時又能夠擺脫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方式,還是得視各國政府能否發展新型態製造服務跨領域的內需產業,如無限寬頻通訊、綠能、環保、科技化醫療照護等,其中服務部分可發展本國具比較利益項目,以創造就業機會,製造部分可維持跨國價值鏈合作,吸引投資,如此兼顧內需市場發展以及保持跨國產業價值鏈的合作基礎,或許可以從厚植內需市場與創造高值服務產業的方向出發來改善各國國內所得分配,長期調整亞洲各國持續依賴出口部門的現有結構。以目前海嘯後各國產業發展與政策的趨勢而言,首先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所提出的綠色經濟倡議,以及2008年12月在波蘭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4屆締約國大會(COP14)所提出的綠色新政下,先進國家均設定以綠色產業作為新產業的發展標的之一。在美國部分,歐巴馬於2月簽署的7870億美元復甦與再投資計畫中(AmericanRecoveryandReinvestmentPlan),有一半以上計畫涉及能源產業,其中包括677億美元的「清潔、效率美國能源」方案,其核心精神在於透過新能源產業革命的方式,創造新成長動能與就業機會,歐盟部分則宣布在2013年前投資1050億歐元支持發展綠色經濟。在東亞部分,包括韓國計畫在未來4年內投資50兆韓元(約362.8億美元)以推動綠色新政,內容包含9項主要及27項附屬之專案計畫,以創造96萬個工作機會;日本則預計在未來5年內將綠色經濟市場規模擴大至100兆日圓(約1.08兆美元),並於相關產業新增220萬個工作機會;在兩岸部分上,目前亦以綠能產業為主要的產業發展項目,並以財政政策擴大國內綠能產業的市場規模。綜觀各國目前在綠能產業的主要政策面向,包括中國的十城萬盞計畫,韓國建構綠色大眾交通網、綠色國家資訊基礎建設,日本部分則節能家電與電動汽車提供補貼,促進節能型住宅市場發展等,均以擴大內需市場作為主要策略來扶持其發展。因此各國新產業發展政策所帶來對未來區域內經濟整合的影響,將不再是由供應效率所驅動的整合基礎,而是提供新需求動能的市場整合基礎,以進行水平分工與相互供應。三、開發中大國在市場准入、服務業貿易障礙排除等態度成為關鍵因此就未來東亞區域整合的樣態而言,配合新產業的發展趨勢以及東亞開發中國家的市場地位提昇,未來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間的區域整合重點將放在服務業市場准入、強調服務業貿易的相關貿易障礙排除,以及保護智慧財產權等相關議題,以進一步整合東亞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間在技術服務與製造端之間的優勢互補,去建立新的雁行垂直分工模式,取代各國製造端逐步形成水平競爭所導致的投資帶動貿易效果下降,但由於在各國內需市場腹地的比較之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