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知识梳理与过关训练专题01劝学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答案】第1段停止(第2段)①中(①合乎)②糅(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③曲(弯曲的弧度)④虽(即使)⑤有(同“又”)⑥槁暴(晒干)⑦挺(直)⑧砺(磨刀石)第3段踮起脚后跟劲疾清楚善于奔走到达用作动词,游泳横渡第4段①焉(兼词,相当于“于此”)②得(获得)③无以(没有用来……的)④舍(停止,止息)⑤锲(刻)⑥镂(雕刻)⑦躁(浮躁,不专心)翻译画线的句子①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得分点:博学、参、省、知)②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得分点:生、假、物)③蚯蚓没有锋利的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黄泉,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得分点:用心、一,定语后置句)一、古今异义: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二、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三、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四、特殊句式(一)状语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二)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三)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者”“也”是语气词,“者”用在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示解释的原因。)2.臂非加长也。3.声非加疾也。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四)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2.輮(之)使之然也。五、固定格式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六、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七、一词多义1、于青,取之于蓝。(从,介词)而青于蓝(比,介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2、而《劝学》(节选)一文中共有16个“而”,弄清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对研读课文很有帮助,并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8个文言虚词中的重点,《劝学》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类如下:(1)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此句也可表顺承。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5)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焉:(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2)圣心备焉(语气词)4.利:(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5.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取独)(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4)非蛇鳝之穴(的)6.假(1)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4)因求假暂归(假期,休假)(5)假以雄权??(授予,给予)7.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1.对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B.而闻者彰
彰:清楚C.金石可镂
镂:雕刻D.而绝江河
绝:断绝【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而绝江河”意思是“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渡过,横渡。故选D。2.下列画线的词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故不积跬步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A.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⑥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博见”,古今意思一致,都指见得广,看得远。②“博学”,古义,广泛的学习;今义,知识丰富,学问高。③“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大河。④“步”,古义,等同于今天的两步;今义,步子。⑤“兴”,起,古今意思一致。⑥“寄托”,古义,寄身,容身;今义,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②③④⑥是古今异义词。故选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⑦蟹六跪而二螯
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 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而”,连词,表转折,却;②“而”,连词,表修饰,形容“呼”的状态;③“而”,连词,表转折,但是;④“而”,连词,表修饰;⑤“而”,连词,表转折,却;⑥“而”,连词,表递进;⑦“而”,连词,表并列;⑧“而”,连词,表承接。①③⑤表转折/②④表修饰/⑥表递进/⑦表并列/⑧表承接。故选B。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须臾”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指片刻,短时间。B项,“博学”,古义指广泛地学习;今义指学问广博精深。C项,“所以”,古义指古义用来……的;今义指表因果关系的连词。D项,“不必”,古义指不一定;今义指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故选A。5.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理解实词意思的能力。A项,“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错误,文中的“爪牙”意思是爪子和牙齿,是本义;C项,“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错误,应该是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D项,“春秋后期”错误,应该是战国末期。故选B。6.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虽有槁暴(晒)(2)以为轮(使……弯曲)(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5)非利足也(走路)(6)筋骨之强(强壮)(7)而致千里(送达)(8)而绝江河(隔断)(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10)而闻者彰(清楚)(11)劝学(勉励)A.⑴⑵⑷⑸⑹ B.⑵⑶⑹⑼⑽ C.⑴⑷⑸⑺⑾ D.⑹⑻⑼⑽⑾【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③句中“跂”义为“提起脚后跟”而不是“抬起脚尖”;故排除含有③的选项。⑦句中“致”义为“到达”,而不是“送达”;故排除含有⑦的选项C。⑧句中“绝”义为“横渡”,“绝江河”就是能横渡江河,故排除含有⑧的选项D。综合以上分析:故选A。【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君子:本是对古代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B.金:特指金子。“金就砺则利”中的“金”指古代的金银铜一类的钱。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D.《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答案】B【详解】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B项,“指古代的金银铜一类的钱”错误,应该是“金属制的刀剑等”。故选B。【点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不复挺者,使之然也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君子生非异也【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A项,定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判断句。D项,判断句。故选A。【点睛】文言句式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作“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作“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9.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⑥其曲中规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①②名词做状语;③⑤名词做动词;④数词用作形容词;⑥形容词做名词。故选A。【点睛】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水为之而寒于水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答案】C【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本题中,①句中的“于”是介词,从;整句话的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②句中的“于”是介词,比。整句话的意思是: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要冷。③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递进,而且。整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④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却。整句话的意思是:并非是你的胳膊变长了,但是远处的人也能看到你招手。所以①句和②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③句和④句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也不同。故选C。11.理解性默写(1)在《劝学》中,“,”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2)《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4)《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反面举例的句子是:“,,。”(5)《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的观点。(6)古人议论喜用对比。比如荀子的《劝学》中将螃蟹的“”与蚯蚓的“”相比照,强调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7)《劝学》中的“”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8)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木头经过火烤做成车轮后,再被晒干也无法挺直的原因是“”,并提示人们“”才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9)《劝学》中以在顺风中呼喊为喻,形象阐明学习能借助外物提高自己的道理时说“”,声音并没有加大,“”。(10)《劝学》中“”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用心躁也用心一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𫐓使之然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顺风而呼而闻者彰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须臾、砺、省、知、螯、鳝、躁、生、𫐓、博、彰。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B.“金就砺则利”中的“金”代指金属制的刀斧等。C.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称为道家“五经”。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B.课文第2段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C.课文第5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D.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5.《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答案】12.D13.D14.(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15.(1)五组比喻句分三层意思:①“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②“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③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推论出人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和参省自己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2)这三层意思呈递进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D.“并称为道家‘五经”错误,应该是并称为儒家“五经”。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错误,全文是围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的。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省”,反省;“知”,通“智”,智慧。(2)“锲”,雕刻;“舍”,停下来;“镂”,雕刻成功。1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本文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这三层意思呈递进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文本三: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B.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C.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D.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B.贾人,指商人,也指古时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文中“贾人”指后者。C.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则常用来代指国家。D.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的统称,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C.《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课内文言翻译)(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20.三段文字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答案】16.C17.B18.A19.(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2)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20.①荀子认为学习能让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②尸子认为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名士,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③颜之推认为学习能使人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学之所知”是偏正结构,“所知”是所字结构,表名词性,所以可在“知”后断开,排除AD。“忠孝无闻”“仁义不足”结构一致,是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所以应分别在“忠”“仁”前面断开,排除B。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贾人’指后者”错误。文中的“贾人”指商人。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手法的能力。A.“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错误。本语段是在说劝勉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劲的筋骨;“爪牙”,爪子和牙齿;“上”“下”,向上,向下;“一”,专一。(2)“故”,所以;“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被动句,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良”,确实;“是”,代词,这个原因。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原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知,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所以,荀子认为学习能让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由原文“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可知,使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由原文“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可知,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罢了。参考译文:文本一: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勤学而不厌倦,是用以治理自身的;教诲而不厌倦,是用来治理他人的。如果蚕茧已成,弃置而不加治理,就会变质腐蚀而抛弃,如果使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织锦,那么天子上朝时,也会穿着它。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智慧、行为会无知、败坏。使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因此,子路,是鲁东卞的粗野之人,子贡是卫地商人,颜涿聚是个强盗,颛孙师是个粗鄙之人,经过孔子教导之后,都成为名士。把学习做个比喻,那就像磨砺的道理一样。即使是昆吾的金属、铢父的锡,让吴、越的良工用它铸造成剑而不加磨砺,用它刺击也不能深入,用它侧击也不能砍断,如果用粗磨刀石开磨,再用细磨刀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下面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由此看来,磨砺与不磨砺,相差太远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磨砺他们的剑却不知磨砺他们自身。学习,就是对自身的磨砺。(节选自尸子《劝学》)文本三: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罢了。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谨慎戒惧,行动起来照着去办;不懂得侍奉君主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尽守职责不越权,见到危难接受任命,不忘对君主忠谏,来有利于国家,(于是)凄恻自省,想要效法他们……这样历数下去,所有行业无不如此。即使不能做到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如果)让他判断一件诉讼,一定不会弄清事理;(如果)治理千户小县,一定不会管好他的百姓;(如果)问他造屋的事情,一定不知道楣是横的还是竖的;(如果)问他耕田的事情,一定不知道稷黍哪个早而哪个晚;吟诗谈笑,诵读辞赋,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悠闲,只能增加一些迂腐荒诞的才能,处理军国大事,一点没有用处。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这是学习的人要求得长进的原因啊!(节选自颜之推《勉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劝学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节选自《精骑集·序》)(乙)劝学《荀子》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1.秦观《劝学》文中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22.下列句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以为轮。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颇发愤自惩艾23.对下列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B.“驽马十驾”的“驾”是一天的行程,“十驾”就是拉车走十天。C.“黄泉”指阴曹地府,黄泉亦是九狱九泉之一,但文中是指“地下的泉水”D.“金就砺则利”,“金”在古代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就砺”是指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是接近,靠近之意,“砺”是指磨刀石。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故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B.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C.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三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D.秦观年轻时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背诵,默写一遍,也无大差错。虽有较强记忆力,学业因其不勤奋而荒废。秦观在《劝学》中毫不隐瞒自己当时的状况。25.将两篇《劝学》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6.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答案】21.C22.B23.A24.B25.(1)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2)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擅长游泳,但是能横渡大江大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罢了。26.可以。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年长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故事,可以从反面论证读书时时学时辍会导致的后果。【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来”,时间词的词缀,与“数年”不能分开,排除选项AB;“殆”,根据语境及实际生活经验推断可解释为“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所以不能分开,排除选项D。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𫐓”:通“煣”,用火烤木,使其弯曲。句意: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B.没有通假字。句意: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C.“生”: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项目承揽建设股权合作协议(居间协议)
- 工程图纸基础(名词、符号、代号大全)
- 2.1.2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课件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 13书面表达分类精练-2022-2023学年八年级英语下学期期末复习培优拔高(牛津译林版)(原卷版)
- 2024年黄冈客车上岗证模拟考试
- 2024年唐山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考试
- 2024年标准版续租租房合同范本
- 2024年郑州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库下载
- 2024年南充客运资格证考试内客
- 2024年民间融资居间合同样本
- 附表 电力服务(涉电维护、检测等)收费项目及标准
- 《矿山机械设备》复习题
- 焊接工艺设计方案
- 中国古代楼阁PPT课件
- 二手车旧机动车评估图文实例及交易注意事项珍贵教材PPT课件
- 公司“师带徒”实施方案
- 管02酸洗、钝化记录
- 《内科护理学》病例分析(完整版)
- 低压有源滤波柜订货技术文件
-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纯电阻电路的简化和等效变换
- 5GQoS管理机制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