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第05讲《沁园春·长沙》(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第05讲《沁园春·长沙》(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第05讲《沁园春·长沙》(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第05讲《沁园春·长沙》(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第05讲《沁园春·长沙》(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5讲《沁园春·长沙》新课预习讲义(解析版)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从写景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在意象选择上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一、文学常识1.了解作者—毛泽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2.了解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此时也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基本确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3.了解文体知识⑴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⑵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⑶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⑷词的分类:①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分段,词中称为片、阕、叠。单调词不分段;双调词分两段,上片下片;此外有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②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二、全文赏析整体感知《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层次结构文本研读【上阕研读】:1、思考:诗的开头三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有哪些意象?)(明确):时间(寒秋)、地点(湘江,橘子洲头)。2、思考: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明确):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3、“独立”二字,“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为什么?(明确):【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力当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锡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表现了他的坦荡和从容。】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教师点拨):它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展现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情景:在深秋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这“独立”既客观地介绍了独自一人的情况,又含有一种卓然特立的意味,表现了一种不凡的英雄气概。4、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和“悲”或“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这首词中的秋是不是也是以悲或愁为基调呢?让我们继续下看:5、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万类霜天竞自由。”】共七句。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板书),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初中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望”。对,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朗读指导:“看”字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思考刚才的问题。【七句一共六幅画面(最后一句是总括)。】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①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放眼望去,是“远眺”──这写得是远景,静景。】[板书]②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收回来,是“近观”──这写得是近景,静景、动景。】[板书]③“鹰击长空”怎样看?写得什么景?【“仰视”──高景,动景。】[板书]④“鱼翔浅底”怎么看?写得什么景?【“俯视”──低景,动景。】[板书]7、旧体诗词很讲究炼字,往往能一字传神,找一找,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哪些字用的特别传神。能说说理由更好。(明确):遍、染、透、争、击、翔。(总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的是远景,“遍”字表现了万山的颜色都变成了红色,范围很广;“染”字则把天然说成人工,仿佛那是人有意染成的壮美景色,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透”字显出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一个“争”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另外,还要注意两个字,一个是“看”字.,一个是“竞”字。“看”字领起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自由”这一部分,所以,它是“领字”。没有它,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将从何而来呢?至于“竞”字,大家猜猜看,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提示):“竞”字所在的这一句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总结作用。(思考):总结什么?(明确):总结了上面的秋景特点。(思考):什么特点?(明确):竞自由。(总结):对。竞自由就是争自由,诗人笔下的这些景物都有“争”这个的特点。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以及宇宙间万物都在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竞相显示它们旺盛的生命力。看来呀,秋景不仅只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有像这样的盎然生机。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诗人心中复杂的情绪呢?那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诵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思考):诗人在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谁是主宰苍茫大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下阕研读】:1、背诵词的下阕;2、词义推敲:峥嵘、挥斥、遒、激扬、粪土、万户侯、遏(注意):恰——领字

中流击水:语出自东晋祖逖的“击楫中流”(jījízhōngliú动宾式;作谓语;比喻立志奋发图强)的典故。《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元帝在江南建立东晋,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占。祖逖准备率军收复中原,朝廷只给他奋威将军的虚名,祖逖率领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后来他果真收复大片失地,但东晋根本无心抗战。3、下阕研读:(思考):诗人似乎并没有回答他在上阙提出的问题,那么,下阙写的是什么呢?(明确):对当年和同学战友们一起学习、生活、参加革命斗争的回忆。(引导):很好。那诗人忆起了些什么呢?我们来一起看这几句词。(教师诵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革命形象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革命斗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革命行动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革命精神(思考):这些诗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让我们对那些将青春献给革命事业的先辈们产生景仰之情。不过,直到诗的结尾,诗人也没有回答在上阙提出的问题,这样,诗不就有了缺憾了吗?(明确):诗人在下阙塑造了一批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实际上也巧妙地回答了上阙的问题——“谁主沉浮?”就是这样的革命青年。三、主旨与手法(一)明晰主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所表现的,不是长沙的秋景,不是他观赏长沙秋景引起的感受,也不是对“中流击水”伟大斗争经历的回顾,而是以长沙秋景的描写表现了强大的斗争精神,以宏大的空间意象表现了博大的心胸,又以“浪遏飞舟”等意象表现了对伟大理想的热烈追求。占有宏大空间的博大胸怀《沁园春·长沙》上阙写景部分有两种特征:一是大自然“竞自由”的勃勃生机,二是由“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的宏大的意象。正是这两种意象特征有着超越所谓一般秋景描写的艺术意蕴:“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激情澎湃的主体精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宏大意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而这两者的融合则表现了一种主宰“苍茫大地”的伟大理想追求。秋天的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毛泽东激情澎湃主体精神的艺术符号。主宰苍茫大地的伟大理想《沁园春·长沙》下阙“携来百侣曾游”等句,正是对上阙以长沙秋景为符号表达的对空间占有思想的承续。那是一种对“往昔岁月”主宰“苍茫大地”理想追求的满怀激情的回顾:“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在青春年少时,我们风华正茂,激情奔放,以青年知识分子单纯炽热的理想追求,以激烈的文字评论国家大事,批判社会时弊,抨击达官贵人。下阙以“直抒胸臆”方式回顾的这段文字恰好是对上阙以意象方式隐喻意蕴的直接表白。“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实回答的是“我们”。主宰苍茫大地是我们的伟大理想,我们曾经为实现这伟大理想而热血沸腾,我们曾经为主宰这苍茫大地而斗争。(二)技法点拨—巧用对比【技法指引】在景物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把感情蕴含于景物之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写作手法,通过景物抒情能够达到景生情,情生景的效果,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彰显出作者伟大的胸怀。这样的写法能使文章含而不露,深切动人。这首诗的景,富有吞吐古今的伟大气魄,写到搏击长空的雄鹰,翱翔水中的小鱼,极力地表现出一种要冲破牢笼的力量。诗人在景物描写中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自己的伟大的救国救民的胸怀表现的淋漓尽致。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①首先是诗人用了色彩的对比,用冷暖色调的对比衬托出两种不同的革命情怀。诗歌的景物描写主要在于讲究意境美,在氛围的营造中抒发情感,为抒情做好铺垫。景物的色彩不但构织出景物的主要的色调,更重要的是透露出诗人的情感基调,暖色调主要衬托的是豪迈、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冷色调主要衬托的是沉郁、低沉和哀怨的情感氛围。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鲜明的颜色的对比,这两种颜色的鲜明对比把富有生命力的树林和奔涌的江水的气势表现的非常到位,渲染出了诗人的豪迈的情怀,为下文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做好了铺垫。②其次是这首词中的动作的鲜明对比。如“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③还运用了明比和暗比两种手法,把有激情和革命斗志的“同学少年”与粪土当年的“万户侯”进行鲜明的明比;人民的被压迫和诗中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暗含在词中的对比。【效果】对比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诗人的字里行间,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三)语言锤炼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结合上阕谈谈具体表现在哪里。答案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词句精彩用字表达效果万山红遍万、遍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层林尽染层、染层——写出了林之密染——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漫江碧透漫、透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之状

百舸争流百、争百——形容船只之多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击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有力的飞翔身姿鱼翔浅底翔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一、随堂巩固1.(23-24高一上·新疆乌鲁木齐·阶段练习)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峥嵘(不平凡、不寻常)岁月指点(指责)江山

漫(遍布)江B.浪遏(阻止)飞舟

岁月稠(多)

携来(到来)C.恰(正值)同学少年

激扬(激浊扬清)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D.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谁主(主宰)沉浮

粪土(粪和土)当年万户侯【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A.指点:评论,品评。句意:评论国家大事。B.来:衬字,无义。D.粪土:把……当作粪土。句意: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当作粪土。故选C。2.(23-24高一上·河南信阳·开学考试)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__①__自由。(2)怅__②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_③_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__④__。A.①竟

②廖阔

③挟

④稠 B.①竞

②寥廓

③携

④稠C.①竟

②蓼廓

③携

④惆 D.①竞

②寥阔

③挟

④惆【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竟:副词,终于;终究。竞:角逐;比赛,争着做某事。此处是说万物争着自由生长,应选“竞”。廖阔:空阔,高远,多指天空。寥廓:空旷深远。蓼廓:茂盛深远。寥阔:空旷;广远,广阔,多指天空。此处指“大地”,强调空旷深远,应选“寥廓”。携:拉着(手)。挟:夹持。此处指和朋友们拉着手到这里游玩,应选“携”。稠:稠密,多。惆:失意;伤感。此处指不平凡的岁月多,应选“稠”。故选B。3.(23-24高一上·福建福州·期中)复兴中学高一年举行朗诵会,同学小福在朗诵《沁园春·长沙》的“看万山红遍”一句时,在“看”字后面做了停顿处理。以下对这一停顿处理的表现力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单独隔开,领起下文,引起听众关注。B.加强语气,突出强调秋景之寥廓壮丽的特点。C.简洁有力,使上下文长短结合,错落有致。D.停顿加长,紧张急切,表现出豪迈的诗情。【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句停顿的能力。D.“紧张急切”的情绪,停顿加长,加强语气,引领读者。故选D。4.(23-24高一上·北京海淀·期中)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营造了氛围。B.词人在意象的选取和描写角度方面匠心独运,既有远眺,又有近观;既有仰望,又有俯视;动静结合,红绿相衬。C.下阕用“携”“忆”两句开启,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生活的描写,并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D.全词最后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结,用问句的形式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革命青年的豪情壮志。【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转入对想象生活的描写”错,应是转入对回忆生活的描写。故选C。5.(23-24高一上·天津静海·阶段练习)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始于隋唐,盛于宋。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D.“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揭示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的能力。C.“《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错误,《沁园春长沙》不属于中调,是长调(91字及以上)。故选C。6.(23-24高一上·福建福州·阶段练习)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B.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经和许多共同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学一起来橘子洲游览,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下了批判黑暗社会,宣传革命真理的文章。C.词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揭示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答案】D【详解】D.“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错。作者并没有正面直接回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意思是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可见是通过反问这种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让读者自然地产生联想,得到答案。故选D。7.(23-24高一上·福建南平·阶段练习)词这种文体在创作中,有时为了适应平仄、韵律或表达效果的需要,把常式语序作一些调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就是这样,如果要把这几句换成常式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B.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C.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语言的的能力。D.先交代时间“寒秋”,再说行为“独立”,接着是“独立”的地点“橘子洲头”,最后写所见之景“湘江北去”。这几句所描绘的画面是:寒秋时,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流去。故选D。8.(23-24高一上·浙江嘉兴·阶段练习)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看”字则总领七句,远望、近看,仰望、俯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B.“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述的是当年作者与其同学在江河水流中央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指读书人最讲义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D.“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中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指读书人最讲义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错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指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故选C。二、名篇名句默写9.(23-24高一上·陕西咸阳·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表现作者蔑视权贵的句子是“”。(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3)《沁园春·长沙》中的“,”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劈波斩浪的气魄。【答案】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竞”“粪”“侯”“激”“遏”等。10.(23-24高一上·山西朔州·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能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是:“,?”(2)《沁园春·长沙》中描写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画面的两句是“,”。(3)《沁园春·长沙》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答案】(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遏”“漫”“舸”“携”“峥嵘”。11.(23-24高一上·安徽蚌埠·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2)《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3)《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答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寒”“湘”“橘”“寥”“廓”“苍”“曾”“击”“遏”。12.(23-24高一上·辽宁·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2)《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总结“”。【答案】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曾”“击”“遏”“漫”“碧”“舸”“竞”。三、课内阅读(一)(23-24高一上·浙江嘉兴·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3.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立”以下几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B.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早期革命生活的想象。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C.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D.最后三句,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14.“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3.B14.“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作者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想象”错,应该是“回忆”;“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错,“忆”字又引起下文七句的铺叙,八句应为七句。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二)(23-24高一上·湖南湘西·阶段练习)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完成小题。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已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标题,它揭示这一首词的内容。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等。它始于宋代。C.本词写于1925年,时值革命浪潮日益高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词人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抒发感慨,点明自己的革命壮志。D.这首词的词眼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6.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B.上阕“怅寥廓”三句提出谁来主宰当时革命命运的问题,目的是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行为予以重击。C.下阕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引起了后面八句诗的铺叙。D.最后“曾记否”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17.下列对这首词写法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情景交融。词人的心情是惆怅而激昂的,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股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B.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C.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D.本首词上阕集中写景,下阕主要通过叙事来抒情,情中显志。18.“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中的“染”和“争”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答案】15.B16.B17.D18.①“染”字形象地写出了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丽美景。②“争”字让碧绿无尘的江面充满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词常识的能力。B.“它始于宋代”错,一般认为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目的是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行为予以重击”错,目的是引出下阕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重任的革命青年。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上阕集中写景”错,上阕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染”,是涂染的意思,“层林尽染”意思是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染”字形象地写出了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丽美景。“争”,是争相的意思,“百舸争流”是说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争”字表现了江上船只众多,且争相向前的热闹情景。四、比较阅读(一)(2024·河北秦皇岛·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秋兴八首①(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①《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晖、翠微可谓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在大自然中忘却了忧愁。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一起。20.请比较诗歌尾联中塑造的“同学少年”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形象有何不同?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答案】19.A20.①尾联中的“同学少年”生活在京城,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一个个都飞黄腾达,却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②《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心怀国家,立志高远,满腔热血,富有活力,积极进取,勇于担当。【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忘却了忧愁”错误,诗人流落在外,壮志难酬,虽观赏美景,却心忧天下,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漂泊之感。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尾联意思是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尾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村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村,表达了诗人功业无成的悲愤之情。《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两句,描写出同学之间的友谊,表现出当代青少年的积极。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素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二)(23-24高一上·福建厦门·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②抗疏功名簿,刘向③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2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晖、翠微可谓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在大自然中忘却了忧愁。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C.颈联运用典故,借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不得志之事,抒发内心的苦闷之情。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一起。22.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答案】21.A22.①杜诗: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作者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对比)自己落魄的处境,表现了诗人不得志的痛心。②毛诗: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作者通过回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来表达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解析】2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忘却了忧愁”错误。诗人流落在外,壮志难酬,虽观赏美景,却心忧天下,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漂泊之感。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杜诗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一个“自”字,写出了曾经的同学只顾着自己骑马乘车衣轻裘,无心诗人之流落,更无心家国之残破。诗人用同学的“多不贱”反衬自己的落魄、不得志,也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毛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青年毛泽东也身在其中,这些青年革命者潇洒倜傥,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之情。(三)(23-24高一上·四川达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虞美人·枕上①毛泽东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注]①此词写于1921年,是毛泽东写给夫人杨开慧的,当时二人结婚不满一年。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海翻波浪”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鲜明地写出“愁”之状。B.下阕写作者设想妻子在家思念自己,“百念都灰尽”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理解和同情。C.下阕末两句,写作者设想妻子触景生情,见月怀人,直接表现出作者对妻子的思念。D.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24.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景与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23.C24.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其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而《沁园春•长沙》选取的景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其抒发的是作者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直接”错误,作者设想妻子思念自己,应是含蓄表现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写景和抒情特点的把握能力。从景的角度看,本词写天色难明、寒星、一钩残月,景物特点是凄清、冷寂;《沁园春·长沙》描绘的是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等,景物绚丽多姿、充满生机。从情的角度看,本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妻子的怀念之情,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五、语言文字运用(一)(23-24高一上·广东肇庆·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的读书志向、读书精神、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读书治学的一代新风,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间佳话。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研究颇深。他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俱,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读这部书来熟悉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晚年,毛泽东与孟锦云谈论《资治通鉴》时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啊!我读了十七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延安时期流传着一句毛泽东的名言:“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

)。领导武装斗争后,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如饥似渴,红军每打下一个城镇,他都要派人到邮局搜罗一捆报刊,犒劳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阅读的报刊数量更多、范围更宽,一天几万字的《参考资料》是他的每日必读。正是因为长期养成了读报的好习惯,毛泽东一生对世界风云洞若观火,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2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毛泽东一生喜好读报,也酷爱读书B.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也喜好读报C.毛泽东喜好读报,也酷爱读书的一生D.毛泽东酷爱读书,也喜好读报的一生2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5.B26.(1)把“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比喻成人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2)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毛泽东对读报的迫切需求。【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语段前半部分内容“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研究颇深”,以及“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领导武装斗争后,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如饥似渴”可知,语段前半部分讲的是“读书”,后半部分讲的是“读报”,故“也”前后应分别是讲读书和读报,排除AC两项。根据括号后面的句号可知,此处填写的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D项“毛泽东酷爱读书,也喜好读报的一生”只是一个定语+中心语的短语结构,并不是完整的语句,排除D项。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比喻即“打比方”,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甲事物来喻指乙事物。“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如饥似渴”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比喻词是“如”,把“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比喻成人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比喻的主要作用有: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易于表达情感。此处“如饥似渴”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毛泽东对读报的迫切需求。(二)(23-24高一上·云南昆明·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①,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②才是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或者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是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③,所以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还可以围绕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营造出根本不存在世界上的东西。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2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B.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C.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D.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创作要关注时代、有针对性。2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0.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秋日美景,请依据材料分析诗人是如何对物象“鱼”进行艺术创造的。【答案】27.①物象是客观的

②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

③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28.B29.还可以把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30.①诗人在构成意象“鱼”时,将其他物象的特点移到“鱼”这一物象上,使“鱼”具有了它本身并不具备的“翔”这一性质。②诗人以“翔”夸张了“鱼”自由、活泼、灵动的特点,加强诗歌艺术效果。【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是对物象的解释,结合后文“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可知是客观的,可填“物象是客观的”。

②此处是总结句,对应“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引出结果,可填“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

③此处是意象大异其趣的原因,结合前文分析及“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可知,原因是“情意不同”,可填“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2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都表示强调。A.表示引用;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引用。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围绕……作为”句式杂糅,可以把“围绕”改为“把”;二是“营造……的东西”动宾搭配不当,把“营造”改为“创造”;三是“根本不存在世界上”语序不当,作为表地点的定语应放在动词性词语前面,改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30.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分析,诗人在构成意象“鱼”时,将其他物象,及鸟的特点移到“鱼”这一物象上,使“鱼”具有了它本身并不具备的“翔”这一性质。“翔”,本是飞翔,用来形容游鱼在水里游动的状态,夸张了“鱼”自由、活泼、灵动的特点,极具形象性,加强诗歌艺术效果。(一)拓展阅读毛泽东传·序曲(美)罗斯·特里尔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敦柔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额下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清秀不似周恩来,但是慈祥宽厚。”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