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路网-东湖路地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一期路网-东湖路地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一期路网-东湖路地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一期路网-东湖路地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一期路网-东湖路地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期路网-东湖路第1页共18页 一期路网-东湖路第四卷第二册第八分册地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工程概况项目区位协同创新区位于龙盛片区龙兴组团,规划范围6.8平方公里,紧临三环高速,御临河以东、明月山以西,东至明月大道,西至御复路,南至寨子路东延伸段,北至六横线。距江北国际机场约20公里,紧邻铁路枢纽东环线龙盛站,距复盛高铁站直线距离10公里,交通优势明显。协同创新区发展定位:立足两江制造产业,聚焦应用技术创新,以“中外合作”为特点,建设中国最美科技创新城。重点引进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型企业,紧紧围绕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结合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设立开放式、国际化的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和产业孵化平台,将瞄准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生物医疗、新型材料、3D打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教创产”作为重要的着力点,聚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建立“科研与产业协同、产业与创新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的融合发展体系,面向全球创新资源,打造一流的创新资源聚集高地、科技创新示范高地、新兴产业孵化高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高地,将成为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创新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是两江新区新的发展极核,将成为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创新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整个片区建设提速,需要加快园区周边及内部路网形成,缓解和改善区域交通压力、完善路网结构,促进龙兴园区产业布局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协同创新区位于龙盛片区龙兴组团,紧临三环高速,御临河以东、明月山以西,东至明月大道,西至御复路,南至寨子路东延伸段,北至六横线,规划范围6.8平方公里。片区内六条次干路组成了本片区“三纵三横”的骨架路网,“三纵三横”分别是站北路、站南路、五横线、西湖路、人高路、东湖路。本次设计东湖路是片区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三纵”骨架路网之一,提供片区对内、对外的交通服务,以服务功能为主,交通功能为辅,是重要的片区路网道路。它一方面是协同创新区内重要的骨架路网,具有重要的区内交通服务作用;另一方面该工程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科技新城发展,带动两侧土地开发,同时加强协同创新区与龙兴片区的联系,对龙兴片区及整个两江新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程规模工程名称:一期路网-东湖路工程地点:重庆市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项目业主: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建设概况:本次设计东湖路是片区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三纵”骨架路网之一,提供片区对内、对外的交通服务,以服务功能为主,交通功能为辅,是重要的片区路网道路,东湖路设计桩号范围为K0+050~K3+959.285,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40km/h,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32m、26m,全长约3.909km。本工程范围内包括3座桥梁、1座地通道。图STYLEREF1\s1SEQ图\*ARABIC\s11东湖路区位图工程设计范围及主要设计内容本工程主要设计内容包含工程范围内的道路及配套工程、桥梁工程、管网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地通道工程等。本次东湖路施工图设计为第四卷第二册,共九分册图纸,分别为:第一分册《道路及配套工程》;第二分册《桥梁工程》;第三分册《给排水工程》;第四分册《电力工程》;第五分册《照明工程》;第六分册《交通工程》;第七分册《海绵城市工程》;第八分册《地通道工程》;第九分册《高边坡支护工程》。本册为第八册《地通道工程》。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设计依据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两江新区龙盛片区总体规划(2010-2020)》(2011.08)《两江新区龙盛片区综合交通规划(2010-2020)》(2011.08)【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成果《重庆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概念规划阶段交通专题研究》【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2018.03】一期路网-东湖路初步设计图纸【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1.08】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一期路网东湖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详勘)【重庆市勘测院2021.05】一期路网-东湖路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用字第市政500141202100073号)(2021.10)《重庆两江经济运行局关于一期路网-东湖路项目核准的批复》(渝两江经审[2021]293号)一期路网-东湖路工程规划许可证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投资建设项目2021年第4次投资评审会议纪要(2022.03)一期路网-东湖路初步设计及概算专家咨询暨技术内审会议纪要)渝两江协创投纪要[2022]19号一期路网-东湖路高边坡专方案设计专项安全论证专家意见(2021.12)一期路网-东湖路高边坡方案可行性评估报告【重庆汇中建筑施工图设计审查有限公司2021.01】环湖路三期道路及配套工程施工图设计图纸【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0.02】明月大道北段方案设计图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20.02】六横线(御临河东段)-高速连接道立交道路施工图设计图纸【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20.11】寨子路四期东段方案设计图纸【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2020.02】重庆三环高速公路合川至长寿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HC06标段【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2015.12】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化设计导则【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2005】明月湖水岸线资料【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002】1:500地形图轨道交通8号线、轨道交通20号线设计资料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采用的规范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版)(GB50011-2010);《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规范》(GB/T50476-201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T51351-2019《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其它相关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次设计,道路、管网、照明、交通工程未违反相关规范强制性条文。对上阶段论证及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及执行情况本工程已取得核准批复及工程规划许可证,其中无技术修改类意见。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及回复1补充设计采用的规程、规范。回复:已复核补充。2拟建位置地下水位多少,是否存在抗浮,设计应该明确。回复:已复核,不存在抗浮。3文本中“地通道基底均位于稳定基岩上”和设计图纸不符,图纸上有地道底板部分在土质和回填的材料上。同一结构构件在两种压缩性差异较大的持力层,如何保证沉降均匀?回复:已修改文本,底板位于两种基础上的在其中间设置沉降缝以减少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影响。4设计荷载应补充人行道底板的设计荷载取值。回复:已考虑并复核计算。5补充抗震设计参数:抗震设防类别,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场地特征周期取值等。回复:已补充。6对于地道底标高高于原始地坪部分的做法,说明文本应该明确具体做法。回复:已明确。7按照《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9)钢筋机械接头等级为Ⅰ级的接头,其同一区段接头率可以不作要求。回复:已修改。8按照《混规》的规定,保护层应为箍筋外表面的混凝土厚度,保护层不应分为纵筋和箍筋;由于地道内壁和外壁所处的环境类别不一样,建议保护层分别取值。回复:已修改。9对于回填材料,应补充回填材料内摩擦角的取值要求,这是计算土压力的重要基础参数。回复:已修改。10文本中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00KPa”应明确地基承载力是fak还是fa,两者差别较大。回复:已明确。高边坡部分1高边坡部分,仅给出了边坡的高度和长度,没有具体的支护设计方案说明和设计图纸,应给与补充。回复:高边坡支护方案及说明为单独的一册,详高边坡册。

建设条件场地现状依据调查资料简述拟建道路沿线控制和影响线路平纵横断面设计的重要建筑物、相交相临的道路、公路、轨道线、铁路线、地上架空线、地下管道、文物、项目建设场地周边土地开发建设以及水电设施等相关情况。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摘自地勘报告)气象调查区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A气温据重庆市气象局资料:调查区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75年12月15日)。B降水量区内以降雨为主,雪、冰雹少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86.5mm。降雨量多集中在5~9月,其中5月降水最为丰富,平均降水177.2mm。降水不足25mm的少水月为12、1、2月,以1月降水最少,平均18.8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4.2mm。年平均降雨日为161.3d,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C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D风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水文拟建东湖路线路西侧为明月湖,溪沟内水常年汇聚于明月湖中,现明月湖大蓄水面积约2500m2,水深约3~4m,勘察期间明月湖蓄水水位约206.531m。里程K0+730~K0+770段发育有一小溪沟,现状被其他道路施工堆土掩埋,勘察期间水量很少。里程K1+750~K1+800段发育有白桥院河沟,由东向西汇流至明月湖中,现状被其他道路施工堆土掩埋,勘察期间水量较少。拟建道路里程K0+780~K0+970、K1+130~K1+220、K1+300~K1+380、K1+500~K1+630、K1+700~K1+790、K1+900~K2+010、K2+490~K2+770、K2+850~K2+990、K3+155~K3+185、K3+400~K3+650、K3+870~K3+920段有水田,里程K3+450~K3+492.950段右侧有鱼塘,处于蓄水状态,具体详见平面图。场地总体水文地质条件总体较复杂。工程地质条件(摘自地勘报告)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貌受构造和岩性明显控制,为构造剥蚀丘陵斜坡地貌单元。沿线总体地势东高西低,丘包与沟槽相间分布。大部分为原始地貌,地形变化较大,沟谷相间,地面高程191~260m,地形坡角一般15~25°,局部有顺向陡坡存在,坡度可达55°。里程K0+350~K0+480、K0+690~K0+735、K1+450~K1+495、K1+745~K1+800、K2+085~K2+325、K3+650~K3+800段受人类活动影响,为施工区回填区,地势相对平缓。地质构造勘察区位于川东南弧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的次一级构造明月峡背斜西翼。岩层产状:倾向在280°~295°,层面倾角变化较大,在55°~65°之间。在里程K0+000~K1+800段优势产状295°∠57°;里程K1+800~K3+959.285段优势产状280°∠65°。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面平面光滑略有起伏,局部见泥质充填,层面贯通性较好,结合差,为软弱结构面。根据现场的地质测绘调查,基岩内裂隙发育程度为较发育,岩体呈块状结构。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95~105,倾角20~32,裂隙微张3~5mm,裂隙间距3~5m,延伸4~5m;裂隙面较起伏,局部见泥质充填,层面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J2:倾向0~20,倾角75~86,裂隙张开度多为1~5mm,裂隙间距2~4m,延伸1~3m;裂隙面较起伏,偶见泥质充填,层面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区岩性为砂泥岩互层,砂岩与泥岩之间的层面往往被黏泥充填,尤其是上部砂岩下部泥岩的情况,层面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地层岩性经过调查沿线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填土、粉质粘土,侏罗系沙溪庙组岩层,沿线的岩层以砂岩和泥质岩为主。各地层及岩性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Q4)(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素填土:杂色,稍湿,由块石、碎石及粘性土组成,局部夹少量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碎块石粒径一般20~600mm,局部达1200mm以上,含量一般20~30%,局部达40%以上,成份主要为为砂质泥岩、砂岩碎块石,结构一般松散~稍密,回填时间1~2年,人工抛填为主。块、碎石含量比例与深度、部位等无联系呈随机分布状,土中砂岩块碎石含量少于泥岩块碎石,局部存在架空现象。根据钻探揭露所示,场地填土主要里程K0+350~K0+480、K0+690~K0+735、K1+450~K1+495、K1+745~K1+800、K2+085~K2+325、K3+650~K3+800段。素填土厚度差异较大,厚度0~36.2m。填土底部与基岩接触地段,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以软~可塑状粘性土为主。(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粉质粘土: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可塑~软塑状,无摇振反应,切口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厚0~11.9m。此外,里程K0+780~K0+970、K1+130~K1+220、K1+300~K1+380、K1+500~K1+630、K1+700~K1+790、K1+900~K2+010、K2+490~K2+770、K2+850~K2+990、K3+155~K3+185、K3+400~K3+650、K3+870~K3+920段等处地表为水田,一般在0.5~2.5m范围内受长期浸泡呈黄褐色~黑褐色,表层呈软塑~流塑状,局部地段厚度可达3m;拟建场地内里程K3+450~K3+492.950段右侧、K3+540~K3+590段左侧有鱼塘,在1.0~3.0m范围内由于受长期浸泡及有机物浸染而呈褐色、黑褐色,呈软塑~流塑状。~~~~~~~~~~~~~~~~~角度不整合~~~~~~~~~~~~~~~~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砂质泥岩:紫红色,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中风化岩芯呈中长柱状,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其中等风化岩石为极软岩,岩体较完整~完整。(2)砂岩:灰色,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局部含泥质较重。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中风化岩芯呈中长柱状,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其中等风化岩石为较软岩,岩体较完整~完整。场地分布的砂岩,其成岩矿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等,泥质胶结而成,因含有亲水矿物使得颗粒间胶结相对较弱,天然状态下色泽偏暗,手摸有湿润感,遇水后易软化、崩解。钻探过程中受机械扰动,岩芯易被磨细,导致取芯困难、钻孔内沉渣严重。采集的岩芯在取出曝露后,尤其经干湿交替作用后呈现处开裂崩解的现象。(3)粉砂岩:黄褐的为主,局部少量为青灰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局部含泥质较重。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中风化岩芯呈柱状,裂隙发育一般,完整性好,局部含泥质重。基岩面起伏及强风化带特征场地岩性主要由人工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中风化砂岩和砂质泥岩组成。场地基岩面起伏主要随上覆土层厚度而变化。据钻探揭露,场地范围基岩面受岩性、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等因数控制,基岩面倾角总体平缓,一般在3~8°,局部冲沟地段可达15~35°左右,基岩埋深0~36.2m。强风化层岩石厚度一般0.9~4.8m,强风化带岩石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均为极软岩,多呈土状或土夹石状,该层土为硬土,土石等级为=3\*ROMANIII级。水文地质条件拟建道路沿线原始地貌属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一般较薄;丘坡地段基岩零星出露,基岩为砂岩和泥质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沉积建造,含水微弱。地下水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主要为大气降雨补给。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1)松散层孔隙水拟道路地形多为丘陵沟谷相间的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场地覆盖层以粉质黏土和素填土,由于整个场地在里程K0+735~K0+770、K1+199~K1+233、K1+697~K1+782、K2+135~K2+199和里程K2+677~K2+767段处位于缓沟及丘坡坡脚地带,地势较低,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和素填土,层厚一般约3~5m,最厚可达36.2m,利于地下水赋存。地下水富水性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多为上层滞水,就近补给,往西侧低洼处排泄。根据对勘察钻孔进行水位观测,带抽干孔内残余水后,观测恢复后稳定水位,勘察期间水位分别为213.5m、214.38~214.47m、206.531m、210.12m、200.66~200.91m。场地在大气集中降水后,容易在土层中短暂赋存上层滞水。(2)基岩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基岩强风化带中,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其水量总体较小,场地该类型地下水含量小。总体来说,勘察区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原始地貌低洼的第四系土层中,水量总体较小,地下水位主要为原地面线附近,基岩风化带裂隙水不发育;地下水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受季节性气候影响较大,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不良地质作用根据现场调查访问,拟建路线范围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危岩和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无埋藏的河道、河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特殊岩土及有毒、有害气体场地内特殊岩土为软土、人工填土、风化岩石和局部杂填土。场地范围内存在软弱土,里程K0+780~K0+970、K1+130~K1+220、K1+300~K1+380、K1+500~K1+630、K1+700~K1+790、K1+900~K2+010、K2+490~K2+770、K2+850~K2+990、K3+155~K3+185、K3+400~K3+650、K3+870~K3+920段等处地表为水田,一般在0.5~2.5m范围内受长期浸泡呈黄褐色~黑褐色,表层呈软塑~流塑状,局部地段厚度可达3m。勘察期间雨水较少,若在雨季施工时,粉质粘土含水量增大,施工机械扰动后,土体易变成软塑~流塑状,性状变差,含水大,不易保护,建议施工期间结合场地实际情况采取排水措施避免粉质粘土雨水浸泡,施工时,建议对场地内粉质粘土进行翻挖晾晒压实或直接换填,回填密实度达到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以防止路面不均匀沉降,建议设置横向盲沟等排水措施,避免地下水壅积导致施工困难以及软化路基。拟建场地内里程K3+450~K3+492.950段右侧、K3+540~K3+590段左侧有鱼塘,在1.0~3.0m范围内由于受长期浸泡及有机物浸染而呈褐色、黑褐色,淤泥或淤泥质土,呈软塑~流塑状。施工期间应对该类土抛石挤淤或翻挖换填,回填密实度达到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以防止路面不均匀沉降。人工填土主要分布里程K0+350~K0+480、K0+690~K0+735、K1+450~K1+495、K1+745~K1+800、K2+085~K2+325、K3+650~K3+800段,厚度0.80~36.2m,杂色,以粘性土夹砂岩、泥岩碎(块)石为主,块碎石粒径一般20~600mm最大粒径大于1200mm,块碎石含量一般20%~40%,松散~稍密状,其厚度差异较大,均匀性差。人工填土在工程上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非均质性;其块石粒径大小不均,分选较差,其整体均匀性较差,其物理力学等性质差异较大;人工填土在地下水的浸泡渗透下,还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以及对桩基成孔的不利影响(塌孔、沉渣控制等)。风化岩分布于整个场地基岩表层,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岩体破碎,厚度一般1.0~4.8m左右。场地周边存在零星杂填土,主要为房屋拆迁残留及周边生活垃圾等,该类填土均匀性差,不宜直接作为路基填料,建议施工前对其进行清除后再进行路基回填。场地主要为原始地貌,耕植土分布广泛,主要在原始坡地,田地表层分布,一般厚度约0.5~1.5m,施工期间应将该类土体直接清除。根据本次详细勘探成果,结合场地各地层岩性条件和地区经验,该场地各岩土层中本身无有毒、有害气体存在。但桩基采用人工施工时应做好通风、送风工作。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15]之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15]之图B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岩、土体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场地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原则如下:设计参数建议值按不同岩性分别提供:=1\*GB2(1)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①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根据试验结果结合重庆地区经验选取。压实填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压实系数按≥0.96控制。=2\*GB3②沟谷区域软塑状粉质粘土天然内聚力取8kPa,内摩擦角取9°;饱和内聚力取6kPa,内摩擦角取7°=2\*GB2(2)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1\*GB3①岩体物理性质指标直接使用岩石相应指标的统计或平均值;=2\*GB3②岩体的变形模量、弹性模量标准值取岩石室内试验平均值的0.7倍,泊松比取岩石试验平均值;=3\*GB3③岩体抗剪强度设计值:粘聚力C取岩块标准值的0.3倍,内摩擦角取岩块平均值的0.9倍;层面、裂隙面抗剪强度参数结合裂隙性状,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3.1按经验取值;岩土界面c、值按粉质粘土饱和值根据经验进行折减取值;=4\*GB3④岩体抗拉强度取岩块标准值的0.40倍;=5\*GB3⑤岩体完整性系数根据声波测试资料和钻孔岩芯质量综合提供。(3)地基承载力:=1\*GB3①岩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依据岩体完整性、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岩石破碎程度、岩块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查《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表4.3.3.-1确定。=2\*GB3②支承在基岩上或嵌入基岩内的桩基础单桩轴向受压承载力特征值: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公式(6.3.7)计算,式中抗压强度指标取桩端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黏土岩取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4)裂隙面抗剪强度指标:由裂隙的基本性状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表3.7.3-1、3.7.3-2确定。(5)土层地基系数、岩层地基系数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G.0.1-1、G.0.1-2取值。(6)岩土体与锚固体粘结强度标准值、岩土与挡墙基底面摩擦系数(围岩与圬工的摩擦系数)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8.2.3和表11.2.3确定。岩土体物理力学设计参数推荐值一览表见表4.1~4.2。表STYLEREF1\s4.SEQ表\*ARABIC\s112号桥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推荐值一览表岩土参数素填土粉质粘土砂质泥岩砂岩岩土界面结构面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天然饱和裂隙面层面重度(kN/m3)20*19.7*24*25.624*25.0内聚力(kPa)天然5*饱和3*天然28*饱和18*420100020*16*40*25*内摩擦角(°)25*22*14*11*31.940.510*8*16*12*抗拉强度(kPa)22*240抗压强度(MPa)天然7.18.8饱和4.45.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130*250*400300*800变形模量(MPa)560950弹性模量(MPa)7201100泊松比0.400.22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45*40*450*510*挡墙基底摩擦系数0.30*0.25*0.35*0.450.40*0.55岩体水平抗力系数30*60*30*105*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6*15*负摩阻力系数0.25*注:带“*”者根据相关规范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取值。表STYLEREF1\s4.SEQ表\*ARABIC\s12除2号桥以外的路段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推荐值一览表岩土参数素填土粉质粘土粉砂岩砂质泥岩砂岩岩土界面结构面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天然饱和裂隙面层面重度(kN/m3)20*19.7*24*2524*25.625.0内聚力(kPa)天然5*饱和296天然28*饱和18*420100020*16*40*25*内摩擦角(°)25*30.914*11*31.940.510*8*16*12*抗拉强度(kPa)65100240抗压强度(MPa)天然3.67.521.9饱和2.24.614.9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130*250*300*250*400300*1000变形模量(MPa)400*8102100弹性模量(MPa)600*10802540泊松比0.35*0.380.16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45*40*330*450*950*挡墙基底摩擦系数0.30*0.25*0.30*0.40*0.35*0.450.40*0.55岩体水平抗力系数30*40*30*60*30*200*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6*15*负摩阻力系数0.25*注:带“*”者根据相关规范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取值。设计原则及标准设计原则1)结构设计应满足工艺设计要求,遵循结构安全可靠,施工方便,造价合理的原则。2)结构设计应根据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资料及施工环境,优化结构设计,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3)结构设计应遵循现行国家和地方设计规范和标准,使结构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均能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和抗浮等承载力极限要求以及变形、抗裂度等正常使用要求,并满足耐久性能要求。4)本工程采用“动态设计,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原则。设计标准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在正常使用和维护的条件下,主要结构构件不需要进行大修加固而能保持使用功能;次要构件可进行维修以保持其使用功能。基坑采用放坡支护,安全等级:二级。2)结构中主要构件的安全等级为一级。按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进行承载能力计算时重要性系数取1.1。3)结构按抗震设防烈度按6度进行抗震设计,按7度采用抗震构造措施。4)地下结构中露天或迎土面混凝土构件的环境类别为二a类。5)钢筋混凝土构件(不含临时构件)正截面的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即允许出现裂缝,裂缝宽度不大于0.2mm。技术标准(1)设计荷载车辆荷载:城—A级,人群荷载:3.5KPa。车行地通道最大覆土厚度:4.0m(2)设计安全等级:一级;重要性系数:1.1;(3)隧道承重结构体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h;(4)设计抗震标准:基本烈度Ⅵ度,采取Ⅶ构造措施,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5)结构防水等级:一级(6)基坑安全等级:二级(7)地道净宽及净空:地通道限界:高H=4m,宽B=8m;(8)主要工程材料:混凝土:C40(P8)钢筋:HPB300,HRB400防水:2.0mm厚高分子复合自粘防水卷材(9)地下结构中露天或迎土面混凝土构件的环境类别为二a类,结构内部混凝土构件的环境类别为一类。地通道结构设计地通道全长48.7m,为单跨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两侧出入口接地下车库,最大覆土4.0m。地通道结构净空尺寸8m(宽)x4m(高)。结构顶板厚0.8m,侧墙厚0.6m,底板厚0.6m。地通道结构断面尺寸详见图纸。结构构造及耐久性要求7.1结构构造要点以受力合理、经济为原则进行设计,地道采用闭口箱形结构型式。地通道净空尺寸为8m(宽)x4m(高),顶板厚0.8m,底板及侧墙厚0.6m;进出口段与两侧建筑物进行顺接;地通道结构设计覆土厚度:H≤4m。垫层采用C25混凝土。地通道基底部分位于稳定基岩上,基底为土层部分位于换填地基上,基础采用换填地基法进行处理时,范围宽出挡墙基础外0.5m,换填坡率1:1,厚度不小于1.5m(具体换填厚度根据现场地质情况确定,土层厚度不足1.5m,换填至基岩即可),换填后地基承载力应采用静荷载试验检验,换填区应分层碾压密实回填,换填材料采用级配碎石。换填层压实系数不小于97%。地通道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为≥200Kpa。地通道施工缝宽采用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7.2主要材料(1)混凝土通道结构均采用C40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8;垫层采用C25混凝土。下穿地道使用的各种混凝土,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必须按设计要求考虑使用年限条件下的混凝土耐久性,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等参数及混凝土中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最大氯离子含量、最大碱含量等参数均应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规定。混凝土中加入替代水泥用量8%的膨胀剂,膨胀剂要求是大厂、回转窑生产,膨胀剂根据试验及厂方提供的参考数据综合分析后确定,并保存依据资料。(2)钢筋的锚固与连接设计采用HPB300、HRB400钢筋。钢筋材料和连接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除特别说明外直径≥16mm的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连接等级为I级,连接区段内的接头率不大于50%,并满足《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6)要求。1)除图中注明外,受拉钢筋最小锚固长度LaE按下表选取种类C40HPB30029dHRB400d≤2530dd>2534d2)直径≥16mm的钢筋应机械连接,其余可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或焊接接头。钢筋接头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根钢筋上少设接头。3)钢筋的接头应错开,在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的面积百分率不大于50%。采用焊接接头时.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d为纵向受力连接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cm。采用机接接头时,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时,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倍的搭接长度;凡接头中心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范围内的焊接、机械连接或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4)钢筋绑扎搭接长度(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的面积百分率不大于50%)为1.4倍LaE(LaE为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钢筋焊接接头长度为:单面焊10d,双面焊5d,且优先采用双面爆焊,焊缝厚度均为0.4d(d为纵向受力连接钢筋的较大直径);机械连接采用Ⅰ级接头;各种接头必须满足相关规范、规程及技术规定等要求,确保质量。(3)水泥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符合GB175-2007标准。(4)细骨料:混凝土细骨料采用中、粗砂,不得采用细砂。(5)施工方案下穿道主框架采用搭架现浇方式浇筑,应结合实际的地质情况来合理安排框架的分段和浇筑顺序。施工支架必须进行预压,预压应严格按相关规范要求执行。7.3耐久性设计7.3.1耐久性要求耐久性设计原则:在设计中,应采取有效的耐久性工程措施,以确保下穿道工程达到设计要求。说明中未尽事宜按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19)相关规范执行。混凝土耐久性措施:为使结构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要求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不大于0.50,最小水泥用量不小于350kg/m3,最大氯离子含量不大于0.06%,最大碱含量不大于3kg/m3。混凝土中必须采用低碱活性的集料,避免出现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对下穿道的耐久性造成危害。普通钢筋防腐按规范要求设置足够的保护层厚度,必要时增加超声波检测等措施来保证施工质量,确保各方提高对保护层厚度的重视及采取相应的强化措施。钢筋的现场保管防腐。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标准:4cm。7.3.2与结构耐久性有关的施工质量要求①耐久混凝土的施工应结合工程和环境特点,对施工全过程和各个施工环节提出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施工技术条例。②混凝土配比及其原材料,应通过试配和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对比试验进行优选;③采用合理浇筑顺序,尽量减少混凝土硬化收缩过程中的拉应力与开裂;④确保混凝土保护层的设计厚度。保护层垫块可用细石混凝土制作,其抗侵蚀能力和强度应高于构件本体混凝土,水胶比不低于0.4;⑤暴露于大气中的新浇混凝土表面应及时浇水或覆盖湿麻袋、湿棉毡等进行养护。根据现浇混凝土使用的胶凝材料的类型、水胶比及气象条件等确定潮湿养护时间。⑥控制混凝土入模前的模板与钢筋温度以及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视气温而调整,在炎热气候下不宜高于气温且不超过30℃,冬季施工不宜低于5℃。混凝土入模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一般不高于65℃,构件任一截面在任一时间内的内部最高温度与表层温度之差一般不高于25℃,新浇混凝土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的温差不大于15℃。⑦混凝土浇注后应仔细摸面压平,摸面时严禁洒水,并应防过度操作。⑧应进行现场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检测。7.3.3钢筋保护层厚度结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按下表执行,且主筋净保护层不应小于主筋直径。主筋净保护层表结构部位结构外侧结构内侧厚度(mm)40mm35mm注:箍筋、分布钢筋和构造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20mm。7.4下穿道运营中的注意事项1)在竣工交付使用后即应实行定期监测、检查,建立下穿道健康档案,确保营运条件在设计图纸允许的条件范围内;定期检修和维护,对于异常情况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2)设计图纸所要求的如限重、限速、限高、防撞等是需要当地各个管理部门通过足够的管理手段来实现的,尤其应注意对超载车辆的管理问题。3)为了做好下穿道施工和运营时的环境保护,施工和管理单位应该及时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环境保护措施;声环境保护措施;环境空气保护措施;社会环境保护措施;下穿道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建议;下穿道事故风险应急计划等。8防水设计8.1防水设计原则(1)地下结构的防水设计应遵循“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设防、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2)确立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体系,即以结构自防水为根本,接缝防水为重点,同时在结构迎水面设置柔性全包防水层。(3)防水选材需与结构工法相匹配,优先选用能与结构密贴不易产生窜水的防水材料或防水系统,减少因窜水对后期堵漏维修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8.2防水设计措施(1)防水等级:防水等级为一级;(2)混凝土结构防水设计车行通道混凝土抗渗等级P8,采用全包防水,底部采用2.0mm厚预铺自粘型防水卷材,顶板和侧墙采用涂料+卷材的形式,涂料必须具备雨季、冬季施工的特性要求。涂层为1.5mm厚聚合物改性水泥基防水涂料,卷材采用2.0mm厚自粘型防水卷材。防水层的保护层:底板采用50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顶板采用70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侧墙临时保护层为120mm厚砌砖。(3)变形缝防水地通道变形缝采用中设钢边橡胶止水带、密封胶两道防水。施工缝采用中埋钢边橡胶止水带、水泥基渗透性结晶材料两道防水。8.3结构混凝土材料自防水混凝土结构必须满足自防水要求,车行通道抗渗等级≥P8,混凝土的渗透系数K≤1×10-12m/s,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2×10-12m2/s,作为计算砼设计使用寿命与配合比满足抗裂、耐久性的依据,并满足长期致密、抗氯离子侵蚀,此外施工中应检测电通量(≤2000库仑),作为砼耐久性的定期过程控制;砼60天干燥收缩率不大于0.025%;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C35,以满足长期致密、防碳化的要求。不允许出现贯穿裂缝,表面裂缝宽度≤0.2mm。混凝土抗碳化能力,以碳化深度理论计算达到100年。通过以上指标的检测推断,进而保证混凝土的使用寿命。1、采用普通硅酸盐(或纯硅)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级,并要求C3A含量≤8%。掺加砼膨胀剂7天水中限制膨胀率4×10-4,掺量范围为胶凝材料重量的7%,防渗等级为P8。砼水胶比≤0.45,限制水泥用量,控制用水量(≤185Kg/m3)等措施;混凝土中的石子粒径应为5~40mm连续级配,针片状石子的含量≤10%,含泥量≤1%,泥块含量≤0.5%;砂应采用中粗砂,含泥量≤2%,泥块含量≤1%,砂率宜控制在35%~45%之间;混凝土总碱量≤3Kg/m3;砂石材料必须通过碱活性测试认定为非活性;浇筑耐久性高、防水性强的结构自防水混凝土。2、控制混凝土入模塌落度(10~14cm)和接触面温度,所有混凝土入模温度均应≤28℃且≥5℃,最大温差(在混凝土浇筑后三周内)≤25℃。砼侧墙浇筑时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1.5m。顶、底板砼应在初凝前多次收水抹光,初凝后应对砼覆盖并浇水,浇水的次数能保持砼处于湿润状态。3、搅拌混凝土掺入膨胀剂时必须有专人负责,误差应小于0.5%内,对计量装置要经常检查。加水后的搅拌时间要比普通混凝土延长30S以上,GNA砼浇筑后养护非常重要,应根据气温情况,即时浇水养护,使混凝土外露面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养护期一般不少于14天。同时还应加强结构养护(如侧墙前期喷水、后期挂湿土工布养护)、延长养护期(如顶板养护至防水层开始施工)等,以控制砼干缩裂缝与收缩裂缝。4、掺抗裂密实膨胀剂后混凝土物理性能指标应符合如下表:图STYLEREF2\s5.3.SEQ图\*ARABIC\s21混凝土物理性能指标表性能选项指标相关标准掺量(%)6-8/减水率(%)≥15GB8076限制膨胀率(%)≥0.025JC476气体渗透系数(cm/s,×10-11)/TB10120

JGJ55抗腐蚀系数/GB/T50080泌水率(%)≤50JC474凝结时间差

min初凝-90~+120终凝-90~+120抗压强度比%3d≥1407d≥13028d≥120渗透高度比,%,不大于≤2548h吸水量比,%,不大于≤4028d收缩率比,%,不大于≤100对钢筋的锈蚀作用无锈蚀8.5防水材料接缝防水材料指标:(1)外贴式止水带和中埋式带注浆管止水带外贴式止水带规格:宽500mm,厚15mm;中埋式带注浆管止水带规格:宽300mm,厚15mm。图STYLEREF2\s5.3.SEQ图\*ARABIC\s22止水带性能指标序号项目指标变形缝施工缝1硬度(邵尔A),度60±52拉伸强度,Mpa≧15123扯断伸长率,%≧3803804压缩永久变形70℃×24h,%≦3523℃×168h,%≦205撕裂强度,KN/m≧30256脆性温度,℃≦-45-407热空气老化70℃×168h硬度变化(邵尔A),度≦+8拉伸强度,Mpa≧1210扯断伸长率,%≧3008臭氧老化50pphm:20%,48h二级9防霉等级一级(2)嵌缝材料双组份聚硫密封膏防水嵌缝材料:渗出系数≤4,低温导性-30°C,最大拉伸强度≥1.2MPa,最大伸长率≥100%,恢复率≥90%,加热失重≤10%。(3)带注浆管的缓胀性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缓胀性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规格:宽30mm,厚15mm图STYLEREF2\s5.3.SEQ图\*ARABIC\s23止水条性能指标序号项目指标1硬度(邵尔A),度45±72拉伸强度,Mpa≧33扯断伸长率,%≧3504体积膨胀率,%≧4005反复浸水实验拉伸强度,Mpa≧2扯断伸长率,%≧250体积膨胀率,%≧3006低温弯折(-20℃×2h)无裂纹聚合物防水砂浆图STYLEREF2\s5.3.SEQ图\*ARABIC\s24防水砂浆主要性能要求防水砂浆种类粘结强度(MPa)抗渗性(MPa)抗折强度(MPa)干缩率(%)吸水率(%)冻融循环(次)耐碱性耐水性(%)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1.2≥1.5≥8.0≤0.15≤4>50—≥80注:耐水性指标是指砂浆浸水168h后材料的粘结强度及抗渗性的保持率。(4)防水卷材BAC高分子复合自粘防水卷材(非织物加强型),厚度≥2mm(不含无纺布厚度),长×宽规格≥20m×2m,增强胎体厚度≥1.0mm。产品材料力学性能应符合下表相关规定。材料性能产品材料力学性能表性能指标断裂拉伸强度N/5cm

≥240断裂伸长率

%

≥100撕裂强度

N

≥12不透水性

0.3MPa

120min无渗漏胶料耐热度折

≤65低温弯折

≤-20剪切性能N/mm

≥自粘面与自粘面4.0或粘合面外断裂自粘面与片材4.0或粘合面外断裂剥离性能N/mm

≥1.5或粘合面外断裂与水泥砂浆粘结强度

N/mm剪切性能

≥6.0或粘合面外断裂剥离性能

≥2.0或粘合面外断裂人工候化断裂拉伸强度保持率%≥80胶断伸长率保持率%

≥70热空气老化(80℃×168h)断裂拉伸强度保持率%≥80胶断伸长率保持率%

≥70耐碱性[10%Ca(OH)2常温×168h断裂拉伸强度保持率%≥80胶断伸长率保持率%

≥808.6施工技术要求基面处理要求a、底板铺设防水层的基层表面应清理干净,平整度应满足:D/L≤1/50,D:相邻两凸面间的最大深度,L:相邻两凸面间的最小距离。并要求凹凸起伏部位应圆滑平缓。所有不满足上述要求的凸出部位应凿除,并用1:2.5的水泥砂浆进行找平;凹坑部位采用1:2.5水泥砂浆填平。基面应洁净、平整、坚实,不得有疏松、起砂、起皮现象。b、顶板和侧墙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反复收水压实,使基层表面平整(其平整度用2m靠尺进行检查,直尺与基层的间隙不超过5mm,且只允许平缓变化)、坚实,无明水、起皮、掉砂、油污等部位存在。基层表面的突出物从根部凿除,并在凿除部位填充刮平压实;当基层表面出现凹坑时,先将凹坑内酥松表面凿除后用高压水冲洗,待槽内干燥后,用1:2.5水泥砂浆填充压实;当基层上出现大于0.3mm的裂缝时,应注改性环氧修复加固裂缝后再涂刷防水层。c、基层表面可微潮,但不得有明水流,否则应进行堵水处理或临时引排。d、所有阴、阳角均采用1:2.5水泥砂浆做成半径为50mm的圆弧。防水注意事项a、防水材料要求和施工详细做法应执行《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0J201、12J301,国家标准GB50108-2008、GB50208-2011、GB/T23457-2009、JC/T2216-2014、GB/T23441-2009等相关规范和规程。b、施工前应将卷材及系统配套材料准备齐全;并检验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c、可燃材料应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库房,并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避免阳光暴晒。防水材料应有产品合格证书和性能检测报告,并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材料进场后,应进行复检,不合格的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d、雨雪天气以及五级风以上的天气不得施工。e、底板预铺卷材要求:外界气温过低,影响搭接缝粘结质量时,应将接缝范围的胶粘层加热后粘贴。要求搭接缝粘接密封不透水。任何搭接缝部位均不得出现翘边、空鼓、皱褶。底板防水层隔离膜边撕掉边浇筑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严禁撕掉隔离膜后长时间暴露。所有预留甩槎范围的隔离膜在进行搭接前严禁提前撕。f、防水卷材要求:采用喷涂施工需要采用专用喷涂仪器(材料方提供)。涂膜防水层不得有露底、开裂、孔洞等缺陷以及脱皮、鼓泡、露胎体和皱皮现象。涂膜防水层与基层之间应粘结牢固,不得有空鼓、砂眼、脱层等现象。成膜厚度不得小于设计要求。涂膜收口部位应与基层粘结牢固,不得出现翘边、空鼓,收口部位可采用防水砂浆覆盖。刚性保护层完工前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施工现场,以免破坏防水层;涂层甩槎应采取覆盖保护措施。g、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有序的进行质量检查,如发现有破损、扎坏的地方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正确、可靠的修补,避免隐患的产生。严禁在未进行保护的防水层上托运重型器物和运输设备,严禁在已完成卷材面上用火、电焊等施工,严格做好防水卷材的成品保护。9明挖基坑设计本通道基坑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放坡开挖最大深度为4.4m。由于现场具备放坡开挖条件,采用放坡开挖:土层按照1:1.5放坡开挖,岩层采用1:1.75放坡开挖。9.1基坑开挖、回填开挖要求:(1)基坑开挖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坡顶超载≤15kPa。(2)纵向放坡开挖时,应在坡顶外设置截水沟或挡水堤,防止地表水冲刷坡面和基坑外排水再回流渗入坑内。基坑开挖后,应及时设置坑内临时排水沟和集水坑,防止坑底积水。(3)坑底应保留不小于500mm厚土层采用机械挖除整平,防止坑底土扰动。(4)土方开挖时,弃土堆放应远离基坑顶边线20m以外。回填要求:1)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2)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填料最小强度(CBR)(%):8,填料最大粒径(cm):10。3)回填前应对备用的回填土进行试验,确定最佳含水量,并作压实试验。回填料容重不得大于20kN/m3。4)顶板施工完毕,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应及时铺设防水层、施工防水保护层;顶板回填紧随防水施作,切勿长期暴晒引发结构温差裂缝。5)回填施工应均匀对称进行,并应分层夯实,人工夯实厚度不大于250mm,机械夯实厚度不大于300mm,并应防止损伤防水层。地通道顶板以上1000mm范围内应采用人工分层夯实,顶板上部回填厚度超过1000mm时,才允许采用机械回填碾压并不得采用振动碾压。回填压实后要求填料内摩擦角达到90°。6)当有地下管线复位等工程时,土方回填需要与管线施工密切配合。9.2基坑监测(1)一般规定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和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观测频率等应符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有关要求。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相匹配。应抓住关键部位、做到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形成有效的、完整的监测系统。基坑监测应由业主委托具有监测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监测。(2)监测项目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本基坑需要进行以下项目的监测工作:1)坡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2)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及周围地下管线的垂直沉降、水平位移、倾斜等。3)基坑外地表沉降、基坑内坑底土的回弹量。以及规范要求的其他需监测工作项目。(3)监测频率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应贯穿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全过程。监测工作应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对有特殊要求的基坑周边环境的监测,应根据需要延续至变形趋于稳定后才能结束。监测频率:基坑开挖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当达到报警指标或变化速率加快时,加密观测,位移观测点的精度不低于1mm,土压力观测精度为1KPa。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4)监测报警值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还应根据土质特征、设计结果及当地经验等因素确定,当无当地经验时,可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表8.0.4采用。图STYLEREF2\s5.3.SEQ图\*ARABIC\s25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序号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类型变形控制指标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1绝对值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1墙(坡)顶水平位移坡率法50~600.6%~0.8%10~152墙(坡)顶竖向位移坡率法50~600.6%~0.8%5~85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50~604~66坑底回弹50~604~6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的限值应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10涉及危大工程的重点部位施工前应对周边建(构)筑物及管线的结构状况、变形、裂缝、倾斜、局部倾斜等进行调查并备案,以便与施工中量测结果进行比较。施工时应对周边建(构)筑物及管线加强监控量测,控制风险源的变形在允许范围内。当变形超标时,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理。本工程设计的危大项目环节包括:边坡工程、模板工程及脚手架工程,针对危大项目环节,施工单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11基坑边坡工程施工要点1、施工单位进场后应对地质情况进行必要的复勘,若发现与工程地质详堪报告不符,应及时反馈。2、基坑工程施工前,要对基坑周边建筑及原有边坡先进行第三方房屋及既有构筑物的检测调查、技术鉴定,为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抢险及可能产生的纠纷提供必要的依据。3、基坑施工前将基坑影响范围内的管线改移。施工中因操作不当造成现状煤气管道破坏、上水管道破裂、电缆破坏、通讯管道等而出现险情时,施工人员必须及时上报,通知管线权属单位,施工单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立即组织制定应急响应措施,实施应急响应措施。4、基坑雨季施工时,应准备充足的抽排水设备,以便大雨时及雨后及时抽排基坑积水,避免基坑被雨水浸泡。同时加强对边坡支护结构的监控量测及现场巡查。确保工程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转,做到大雨后能立即复工。5、施工中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防止基坑纵向滑坡:(1)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坡度;(2)因此在开挖前和开挖过程中均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降水措施,保证该层土中降水效果;(3)暴雨来临之前所有边坡应铺设塑料膜防止暴雨冲刷,同时在坡脚设置大功率水泵抽水,防止坡脚浸水;(4)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基坑停工较长时间,应在平台、基坑边和坡脚设置排水明沟和积水坑,并派专人抽水值班,必要时对基坑边坡面进行喷射素砼保护;(5)在进度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少开工作面的形式,避免暴露太多的基坑工作面;(6)坡顶严禁堆积荷载,坡顶不允许设置便道;(7)紧贴基坑四周设置砖砌或砼挡水墙,严禁在四周设排水沟,防止沟内积水向坑内渗透。6、施工中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防止支撑失稳:(1)钢支撑失稳前有拱起侧弯或下沉的先兆,发现情况要迅速采取加固或补撑措施,在基坑开挖期间要加强对支撑的观察。每班要有专人巡察;(2)对监测报表中的数据要进行认真的分析;(3)对支撑材料要严格把关,杜绝使用有缺陷的支撑材料;(4)支撑施工要严格按要求架设、施加预应力等。对安装传感器的支撑,要有特殊措施进行保护;(5)要根据立柱桩的沉降情况,及时调整支撑,防止支撑因立柱桩的沉降或上抬而造成偏心,影响支撑受力。6、施工中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防止坑底隆起:(1)基坑开挖过程中加强基底隆起监测;(2)地基加固、井点降水等措施严格按要求施工;(3)基坑周边禁止超载;(4)开挖前对围护质量摸底、详察,对可能会发生渗漏的部位作必要的技术处理。7、施工中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防止围护结构渗漏:(1)严格控制围护结构的垂直度,避免开叉;(2)围护墙施工时保证整体垂直度;(3)混凝土浇注时必须连续,避免出现堵管、导管拔空等现象,及时清除绕管混凝土;(4)围护墙施工中发生的质量问题都详细记录,在基坑开挖前和开挖过程中采取专项措施进行处理;(5)基坑开挖中,随挖随撑,防止围护结构出现大的变形,造成围护接缝渗漏。8、加强监控量测工作,及时反馈信息。12施工注意事项施工必须严格遵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和《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的要求。(1)材料1)混凝土:下穿道框架使用防水混凝土,因而必须仔细研究确定施工工艺和所选用的材料,进行防水混凝土最佳配合比设计与试验,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方法,并严格执行。2)钢材:普通钢筋应按设计技术指标进行采购,按照有关质量检验标准严格进行验收,遵照施工规范及有关要求进行施工。3)防水材料: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PVC管、TS透水管及遇水膨胀条等材料应按设计技术指标进行采购,按照有关质量检验标准严格进行验收,遵照施工规范及有关要求进行施工。(2)下穿道主框架施工1)下穿道主框架采用搭架现浇方式浇筑,应结合实际的地质情况来合理安排框架的分段和浇筑顺序。2)应严格保证框架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在浇筑新混凝土前应将旧混凝土的接缝面凿毛洁净,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的整体性,并注意混凝土的养生。3)各段应严格控制断面尺寸,施工误差应限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偏差之内。4)须待框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90%以上时方可回填侧墙填土及顶板覆土,在横向上应对称回填。5)框架结构设计为搭设满堂支架施工的结构,施工时应采取措施确保施工安全、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基坑设计为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开挖,施工时应采取排水、护壁等措施确保施工安全。6)施工前应认真研究落实施工组织计划,按照设计文件允许的施工顺序进行施工。测试预埋件要及时安置。7)应高度重视下穿道的施工监理、施工观测和施工控制,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各施工阶段的控制分析和调整。8)落地支架应进行预压以消除支架变形。9)下穿道内表面装修施工应在回填后进行,详见有关图纸。内表面装修施工应按照有关施工规范的要求严控制施工误差。工程竣工时应将施工临时构件拆除,施工预留孔堵塞,表面抹平。10)最后整体施工路面结构,在形成路面结构过程中,应注意施工方式,以免对下穿道主框架结构产生损伤。11)建议建设单位组织有关方面在现有施工技术规范、施工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基础上,补充制定框架结构的专用施工技术规范、质量控制标准、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管理办法,以确保下穿道施工质量、施工安全。12)框架的内模必须是聚氨脂木模板、胶合竹模板或表面贴硬塑料板的木模板,这些模板必须是大块模板;模板要求尺寸准确,表面平整;同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湿砼爆模,确保浇出的混凝土尺寸准确。模板应涂刷正规的脱膜剂,表面光洁美观、无锈斑和异色痕迹。13)下穿道施工如设计文件未作特别说明,均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14)施工缝具体位置为距离地通道高度1/3处,且设置中埋式止水带。(3)下穿道主框架普通钢筋施工1)所有钢筋的加工、安装和质量验收等均应严格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的有关规定进行。2)凡因施工需要而断开的钢筋当再次连接时,必须进行焊接或其他能够保证等强的连接措施,并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3)施工中若钢筋空间位置发生矛盾,允许适当调整布置,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予以保证。如因浇筑或振捣混凝土的需要,可对钢筋间距作适当调整。施工时应结合施工条件和施工工艺安排,尽量考虑先预制钢筋骨架(或钢筋骨架片)、钢筋网片,在现场就位后进行焊接或绑扎,以保证安装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钢筋骨架(或钢筋骨架片)和钢筋网片的预制及安装,均应遵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的有关规定。13危大工程专项设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第37号)已于2018年6月1日起实施。根据该文件,危大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参考如下:危大工程以及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范围序号类别危大工程范围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范围1基坑工程1.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2.开挖深度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1.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2滑坡处理和填、挖方路基工程1.滑坡处理。2.岩质边坡高度≥15米,岩土混合边坡高度≥12米且土层厚度≥4米,土质边坡高度≥8米。3.填方边坡高度≥8米。1.中型及以上滑坡体处理。2.岩质边坡高度≥30米;岩土混合边坡高度≥25米且土层厚度≥4米;土质边坡高度≥15米。3.填方边坡高度≥12米。4.曾发生过安全事故的高边坡项目。3基础工程1.挡土墙基础。2.沉井等深水基础。1.平均高度不小于6m面积不小于1200㎡的砌体挡土墙的基础。2.水深不小于20m的各类深水基础。4大型临时工程1.围堰工程。2.挂篮。3.栈桥、临时码头。4.水上作业平台。1.水深不小于10m的围堰工程。2.猫道、移动模架。3.栈桥。5桥涵工程1.桥梁工程中的梁、拱、柱等构件施工。2.打桩船作业。3施工船作业。4.边通航边施工作业。5.水下工程中的水下焊接、混凝土浇注等。6.顶进工程。7.上跨或下穿既有市政道路、铁路施工。1.长度不小于40m的预制梁的运输与安装,钢箱梁吊装。2.跨度不小于150m的钢管拱安装施工。3.高度不小于40m的墩柱、高度不小于100m的索塔等的施工。4.离岸无掩护条件下的桩基施工。5.开敞式水域大型预制构件的运输与吊装作业。6.在三级及以上通航等级的航道上进行的水上水下施工。7.转体、缆索吊装、顶推施工。6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1.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翻模、隧道模等工程。1.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翻模、隧道模等工程。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1.搭设高度5m及以上。2.搭设跨度10m及以上。3.施工总荷载(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以下简称设计值)10kN/m2及以上。4.集中线荷载(设计值)15kN/m及以上。5.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P1.搭设高度8m及以上。2.搭设高度18m及以上。3.施工总荷载(设计值)15KN/㎡及以上。4.集中线荷载(设计值)20KN/m及以上。1.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及满堂支撑体系。1.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支撑体系,承受单点集中荷载7KN以上。7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1.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2.采用起重机械进行安装的工程。3.起重机械安装和拆卸工程。1.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2.起重量300KN及以上,或搭设总高度200m及以上,或搭设基础标高在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