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村镇防灾规划技术规范TechnicalCodeforVillagesandSmallTownsPlanning条文说明(征求意见稿)××××-××-××发布 ××××-××-××实施×××××××××发布 PAGE2目次TOC\o"1-1"\h\z\u1总则 32术语 53基本要求和分类 94灾害综合防御 55火灾防御 76洪灾防御 87震灾防御 118风灾防御 139地质灾害防御 1510雪灾防御 2011冻融灾害防御 22
1总则1.0.1本条阐述了本规范制定的宗旨,本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定。1.0.2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村镇防灾规划与城市不同,我国村镇量大、面广,不同地区村镇的人口规模、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经济发展、差别很大,易受灾害、灾害损失的差别也较大。不同地区村镇防灾减灾侧重也有较大差别。针对上述情况,单独制定村镇防灾规划技术规范作为其规划依据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我国村镇实际情况的。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定,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需要按照城市防灾规划标准要求执行。1.0.3~1.0.4村镇防灾规划是其总体规划组成部分,防灾减灾规划要求和措施是总体规划中强制性内容,纳入总体规划实施有其法律效力保证。对防灾减灾规划中专业性较强的特殊措施可结合当地实际,根据不同政府部门的管理要求明确实施方式和保障措施。村镇防灾规划直接关系到村镇安全,村镇防灾减灾规划要依据村镇总体规划确定的村镇性质、规模以及建设和发展规划。对于村镇防灾规划中工作量较大的有关防灾评价工作,通常可与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相结合进行,当情况复杂时,可提前安排专题研究。另一方面,村镇防灾又是区域防灾的组成部分,与区域防灾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村镇防灾规划尚应结合区域防灾规划为指导并互相衔接互相协调。考虑到部分有条件的中心镇远期规划可能上升为中、小城市,也有部分有条件的村庄远期规划有可能上升为集镇,在进行防灾规划时,可适当考虑提高标准,规划期内有条件成为中小城市的中心镇的防灾规划,可比照城市防灾规划标准要求执行,规划期内有条件成为镇的村庄防灾规划可按照集镇防灾规划要求执行。1.0.5提出城市规划区和村镇密集区的村1.0.6本标准主要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防洪标准》(GB50201)《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农村建筑防火规范》(GB50039);《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规范》(GB50181)。2术语2.0.1本规范主要针对威胁我国村镇建设防灾安全的常见自然灾害,本规范内容中尚不包含病、虫、鼠等生物灾害和干旱、沙尘暴、荒漠化、冰雹、森林草原火灾,也不包括因渎职失职、蓄意破坏、恐怖袭击等能造成建筑物和工程构筑物损坏人为灾害。在进行村镇防灾规划时,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这些灾害的影响。2.0.23基本要求和分类3.0.1~3.0.2村镇的灾害种类较多,各种灾害的不确定性通常很大,村镇安全防灾所应考虑的灾害种类应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本标准确定。由于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洪水危险性分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防洪区是指洪水泛滥可能淹及的地区,分为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洪泛区是指尚无工程设施保护的洪水泛滥所及的地区。蓄滞洪区是指包括分洪口在内的河堤背水面以外临时贮存洪水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防洪保护区是指在防洪标准内受防洪工程设施保护的地区。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的范围,在各级防洪规划或者防御洪水方案中划定,并报请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批准后予以公告。这些地区的村镇应把洪灾作为重点防灾内容。地质灾害分区是指按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所确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分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历史上经常发生并出现损失的地区。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发生过重大地质灾害并导致重大损失的地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应按照地质灾害的评价结果确定。地质灾害环境条件一般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等,这些环境条件影响和制约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和危害程度。为简化,分为三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可按9.1.1条规定进行。村镇防风标准应依据城镇防灾要求、历史风灾资料、风速观测数据资料,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确定。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村镇规划建设风灾防御标准,因此建议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确定。基本雪压按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附录D.3规定的方法计算,亦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附表D.4给出的50年一遇的雪压采用。雪压是指单位水平面积上的雪重。历年最大雪压数据按每年7月份到次年6月份间的最大雪压采用。当村镇的基本雪压值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附表D.4没有给出时,可按上述规范附图D.5.1全国基本雪压分布图近似确定。山区的基本雪压应通过实际调查后确定。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按当地邻近空旷平坦地面的基本雪压乘以系数1.2采用。3.0.3~3.0.4村镇的灾害种类较多,各种灾害的不确定性通常很大,各种灾害的防御水准和要求也有较大差异。制定统一的村镇防灾防御目标难度较大,本规范中所规定的基本防御目标是从村镇功能和工程设施的防灾安全角度确定的。在具体进行村镇防灾规划时,各地可根据村镇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防御目标或对由于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灾害设防标准,因此本标准制定时所指的“正常设防水准下的灾害”是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所确定的灾害设防标准,实际上相当于中等~大规模灾害影响,地震是指设防烈度(50年超越概率10%)灾害影响,风和雪是指50年一遇灾害影响,洪水灾害是指所确定的防洪标准下的灾害影响,地质灾害通常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防要求,不低于所保护对象的防御目标。在村镇防灾规划时,村镇灾害防御设防标准、用地选择、防灾措施需根据村镇安全与防灾目标、灾害设防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规定制定,对村镇规划和建设活动具有强制性要求。3.0.5本条规定了村镇规划中灾害综合防御的主要规划原则。3.0.6阐明村镇防灾规划所应包括的内容。3.0.7村镇防灾规划3.0.8~3.0.10提出村镇由于灾害的规模效应,村镇中的高密度开发区和其它致灾因素比较多的地区灾害易损性明显较高,在安排工作深度时需要区别对待;村镇的建设和发展按照总体规划具有不同的发展时序和重要性,产生对防灾减灾要求的差异,从综合防灾的角度看,村镇规划区的不同地区防灾的侧重点会有不同。划分工作区主要是考虑不同功能区域的灾害及场地环境影响特点、灾害的规模效应、工程设施的分布特点及对防灾减灾的需求重点均不相同,区分不同地区防灾工作的重要性差异、不同需求及轻重缓急。编制村镇防灾规划时,根据灾害种类、不同区域和系统的重要性、灾害规模效应、防灾的要求等确定不同的工作区级别和工作模式。针对村镇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防灾规划可按照灾害种类、村镇规模和重要性、防灾的要求等情况确定灾害防预的对象及具体内容。3.0.114灾害综合防御4.1一般规定4.1.1本条规定了灾害综合防御的主要规划内容。4.1.24.2灾害环境综合评价4.2.1本条规定了村镇防灾规划中灾害环境综合评价的主要原则和要求。在进行村镇防灾规划时,可按照本条的原则,以主要灾害类型为主,综合考虑其他灾害影响进行综合评价,为村镇防灾规划提供依据。当需要进行单灾种专项防灾规划编制时,可按照本规范第5~11章的相应灾害评价规定进行评价。4.2.2本条规定了村镇防灾规划中灾害环境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4.3土地利用防灾适宜性综合评价和建设用地选址4.3.1进行规划工程地质勘察时,可参照《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规定适当降低要求进行,并满足本规范其他各章的有关规定。4.3.2本条规定了村镇新增建设用地的规划评价原则。4.3.3村镇用地适宜性评价目的是以安全和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为目标提出今后建设用地的防灾减灾要求以及相应建议。可对不同用地提出适用条件、用地选择原则、指导意见和具体配套措施。本条中适宜性分类主要依据灾害的影响程度、治理的难易程度和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规定,其中的“有条件适宜”主要是指潜在的不适宜用地,但由于某些限制,场地地震破坏因素未能明确确定,若要进行使用,需要查明用地危险程度和消除限制性因素。4.3.4阐明了村镇防灾规划中村镇建设用地的选择要求。4.3.5提出了了村镇防灾规划时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分类。我国各行各业对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分类并不统一,从3~5类不等,考虑的划分因素也不一致。在规范编制时,总结了我国10多种规范中的工程项目重要性分类,从村镇综合防灾要求出发,给出了本条规定的分类标准。4.4避灾疏散4.4.1阐明了村镇防灾规划时避灾疏散的主要工作要求和内容。避灾疏散是临灾预报发布后或灾害发生时把需要避灾疏散的人员从灾害程度高的场所安全撤离,集结到预定的、满足防灾安全的避灾疏散场所。避灾疏散的安排坚持“平灾结合”的原则。避灾疏散场所平时可用于教育、体育、文娱和其它生活、生产活动,临灾预报发布后或灾害发生时用于避灾疏散。避灾疏散通道、消防通道和防火隔离带平时作为村镇交通、消防和防火设施,避灾疏散时启动防灾机能。避灾疏散人员包括需要避灾疏散的村镇居民和村镇流动人口。规划避灾疏散场所时,要考虑避灾疏散人员在村镇的分布。在防灾规划中需对避灾疏散场所的建设、维护与管理,避灾疏散的实施过程,避灾疏散宣传教育活动或演习,提出管理对策,并对避灾疏散的长期规划安排提出建议。4.4.2阐明了村镇防灾规划时避灾疏散中的需安置避灾疏散人口数量和分布的估计要求。4.4.3提出防灾减灾村镇道路出入口数量和救灾主干道的宽度要求。本规范所规定的通道有效宽度是指扣除灾后堆积物的道路实际宽度。建筑倒塌后废墟的高度可按建筑高度的1/2计算。疏散道路两侧的建筑倒塌后其废墟不应覆盖疏散通道。疏散通道应当避开易燃建筑和可能发生的火源。对重要的疏散通道要考虑防火措施。4.4.4提出村镇防灾规划避灾疏散场所和避灾疏散主通道的防灾安全评估要求。4.4.5提出避灾疏散场地原则要求和相关规定。避灾疏散场所需综合考虑防止火灾、水灾、海啸、滑坡、山崩、场地液化、矿山采空区塌陷等各类灾害和次生灾害,保证防灾安全。其用地可以是各自连成一片的,也可以由比邻的多片用地构成,从防止次生火灾的角度考虑,疏散场地不宜太小。避灾疏散场所服务范围的确定可以周围的或邻近的居民委员会和单位划界,并考虑河流、铁路等的分割以及避灾通道的安全状况等。4.4.7防火树林带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火灾热辐射对避灾疏散人员的伤害,选择对火焰遮蔽率高、抗热辐射能力强的树种,且设喷洒水的装置。在规划建设新的避灾疏散场所时,其周围的建筑可提出耐火性能要求。依据日本的调研成果,当避灾疏散场所的四周都发生火灾时,50ha以上基本安全,两边发生火灾25ha以上基本安全,一边发生火灾10ha以上基本安全。发生火灾后避灾疏散人员可以在避灾疏散场所内向远离火源的方向移动,当火灾威胁到避灾避难人员的安全时,应从安全通道撤离到邻近避灾疏散场所或实施远程疏散。临时建筑和帐篷之间留有防火和消防通道。严格控制避灾疏散场所内的火源。4.4.84.5灾害综合防御要求和措施5火灾防御5.1一般规定5.1.1规定村镇火灾防御的方针和原则。5.1.2规定村镇消防规划主要内容。5.1.3规定村镇消防安全安全应考虑村镇规模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相应建设要求。5.1.4提出结合消防,村镇相关用地选择要求和消防安全布局规定。5.2评价与规划要求5.2.1提出提出进行村镇规划区火灾火灾危险性分析5.2.2提出消防规划划定高危险区及确定重点消防区域和重点消防单位,制定相关消防5.2.35.2.4本条规定了村镇消防给水的一般要求。5.2.55.2.6本条提出了村镇消防站的设置要求。5.2.7本条提出了村镇交通设施的防火要求。5.2.86洪灾防御6.1一般规定6.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防洪区是指洪水泛滥可能淹及的地区,分为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洪泛区是指尚无工程设施保护的洪水泛滥所及的地区。蓄滞洪区是指包括分洪口在内的河堤背水面以外临时贮存洪水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防洪保护区是指在防洪标准内受防洪工程设施保护的地区。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的范围,在防洪规划或者防御洪水方案中划定,并报请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批准后予以公告。6.1.2规定村镇防洪规划的方针、原则防洪工程措施是指村镇工程建设防灾所需要采取的工程防灾要求及村镇基础设施、防灾工程布局安排等工程性防灾对策与要求。防洪非工程措施是指减轻村镇灾害影响的防灾管理、保险、预测预报等对策措施。6.1.3规定村镇防洪规划按不同洪灾类型选用相应防洪标准、制订6.1.4规定村镇防洪规划的的主要内容。6.1.5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洪水由暴雨形成,可以利用暴雨径流关系,推求出所需要的设计洪水。条款规定编制村镇防洪规划除调查相关基础资料外,同时需要实践表明,基础设施(供电、供水、通信、道路、桥梁等)的损坏主要是洪水径流区冲刷造成的;房屋破坏主要由洪水冲刷、浸泡和蓄滞洪区内风浪打击造成的。近几十年我国南方洪水灾害实例说明:洪水冲坏房屋的地基和基础,可使村镇中各种结构类型的房屋破坏;村镇中生土墙(土坯墙或夯土墙承重)房屋在洪水浸泡2~4个小时后即可因墙体软化失去承载能力而倒塌。6.1.6从村镇所处河道水系的流域防洪规划和统筹兼顾流域城镇的防洪要求考虑,村镇防洪标准应不低于其所处江河流域的防洪标准。6.1.76.1.8阐明村镇防洪规划防洪、防涝设施的主要组成。6.1.96.1.10蓄滞洪区土地利用、开发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必须保持原设计的蓄洪能力,以便国家在必要时进行分洪运用。在分洪口门附近建造的房屋,一是防碍洪水畅流,二是在洪水冲(击)刷作用下任何建筑都将破坏。为了蓄滞洪或突然溃堤时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蓄滞洪区内新建的永久性房屋(包括学校、商店、机关、企事业房屋等)应按照《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设计、建造能避洪救人的平顶结构形式,届时人员和贵重物品可在上临时避洪。蓄滞洪区运用或自然溃堤后的水深一般较深,大多在3~10m之间,对于蓄滞洪区内的办公、学校、医院、商店、集体住宅、影院、厂房、仓库、等公共建筑设置避洪安全设施是保障蓄滞洪区内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即使是作为临时避难场所,也会为转移营救提供宝贵的时间。6.2评价与规划要求6.2.1在进行洪灾影响评价时,村镇建筑的抗洪能力可根据洪水对房屋的作用形式,按当地村镇的建筑结构类型和洪水灾害破坏统计资料确定。村6.2.26.2.3提出蓄滞洪区内村镇建设场地选择、避洪场所设置的防洪要求6.2.46.2.5河道是用于行洪的,防洪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在河道内设置阻碍行洪的障碍物,对于已建的房屋等人工建筑物,规划时应制定清除期限。6.2.6.2.76.2.6.2.96.2.106.2.116.2.12对各类村镇建设用地而言,如何合理有效的组织地面排水形式;当用地有可能受到洪涝灾害威胁时,是采用“防”还是采用“排”,是选择筑堤还是选择回填方案。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对用地的自然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和所在地区的年均降雨量等因素作综合分析,兼顾现状与规划、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关系,进行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地确定村镇排水方式,协调村镇防洪排涝规划方案。防内涝工程措施常用下列四种方式:1当只有局部用地受涝又无大的外来汇水且有蓄涝洼地可资利用时,宜采取蓄调防涝方案,利用蓄积的内涝水改善环境或作它用;建设用地内宜组织成重力排水。2当内涝频率不大又无大的外来汇水、区域内易于实施筑堤防涝方案,且比采用回填防涝方案更经济合理时,可采用局部抽排防涝。3当内涝频率高又有大的外来汇水且不能集中组织抽排,但附近有土可取,采用回填防涝方案较筑堤防涝更经济合理时宜采用局部回填方案;此时,回填用地高程应高于设防水位至少0.5m,用地内地面雨水组织成重力流排水。4当内涝频率高又有大的外来汇水且受涝影响范围大,但附近又无土可取时,需设置防涝堤来保护用地。防涝堤需高于设防水位0.5m,用地内雨水组织成局部抽排。当采用筑堤抽排防涝时,用地的规划高程可不作规定。6.2.13对各类村镇建设用地而言,如何合理有效的组织地面排水形式;当用地有可能受到洪涝灾害威胁时,是采用“防”还是采用“排”,是选择筑堤还是选择回填方案。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对用地的自然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和所在地区的年均降雨量等因素作综合分析,兼顾现状与规划、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关系,进行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地确定村镇排水方式,协调村镇防洪排涝规划方案。防内涝工程措施常用下列方式:1.当只有局部用地受涝又无大的外来汇水且有蓄涝洼地可资利用时,宜采取蓄调防涝方案,利用蓄积的内涝水改善环境或作它用;建设用地内宜组织成重力排水;2.村镇用地外围多数还有较大汇水需汇入或穿越村镇用地范围后才能排出去,若不妥善组织,任由外围的雨水进入村镇用地内的雨水排放系统,则将大大增加投资,甚至形成内涝威胁,影响整个村镇雨水排入系统的正常使用。因此宜在用地外围设置雨水边沟,在村镇用地内设置排(导)洪沟,共同排除外围的过境雨水。3.当内涝频率不大又无大的外来汇水、区域内易于实施筑堤防涝方案,且比采用回填防涝方案更经济合理时,可采用局部抽排防涝;4.当内涝频率高又有大的外来汇水且不能集中组织抽排,但附近有土可取,采用回填防涝方案较筑堤防涝更经济合理时宜采用局部回填方案;此时,回填用地高程应高于设防水位至少0.5m,用地内地面雨水组织成重力流排水;5.当内涝频率高又有大的外来汇水且受涝影响范围大,但附近又无土可取时,需设置防涝堤来保护用地。防涝堤需高于设防水位0.5m,用地内雨水组织成局部抽排。当采用筑堤抽排防涝时,用地的规划高程可不作规定;6.2.146.2.15村镇用地防洪(潮)的规定是保证村镇用地安全的基本条件。在不设防洪(潮)堤时,沿江(河、海、湖)的用地地面高程及设防洪(潮)堤时的堤顶高程需按能抗卸相应设计频率洪(潮)水位的防洪(潮)堤的要求来确定。波浪侵袭高度需按计算值或实际观测值为依据,若无上述有关资料作依据,在规划阶段中暂以1.2m6.2.166.2.17高杆树木可以起到就地避洪7震灾防御7.1一般规定7.1.1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村镇的地震基本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或图件采用。通常情况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取值可根据现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确定;地震基本烈度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使用说明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基本烈度的对应关系确定。当有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颁发的抗震设防区划、地震动小区划等文件或图件时,可按这些文件或图件确定。7.1.2~7.1.3地震是一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突发灾害,村镇抗震防灾的基本防御目标是在总结以往抗震经验的基础上相对于可能遭遇的不同概率水准的地震灾害提出的最低要求。在具体进行抗震防灾规划时,各地可根据村镇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各村镇的防御目标或对村镇的局部地区、特定行业、系统提出7.1.5村镇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强制性要求内容对包括村镇总体规划在内的各类规划和建设活动均具有强制作用,需要进行强制性实施。7.2评价与规划要点7.2.1指出了村镇抗震防灾规划时抗震防灾性能评价的主要内容。7.2.2指出了村镇抗震防灾规划时村镇用地抗震防灾性能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1.用地抗震性能评价的目的是通过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从抗震要求的角度,进行抗震适宜性综合评价,划出潜在危险地段;进行适宜性分区,并提出村镇规划建设用地选择与相应村镇建设的抗震防灾要求和对策。2.对于已经进行过抗震设防区划或地震动小区划的村镇,可以合理利用其成果。未进行的村镇,可直接利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确定地震动参数,并按照本条下述几款的规定进行村镇用地抗震性能评价。3.抗震防灾规划编制中所需钻孔资料主要以收集现有的工程勘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钻孔资料为主。补充勘察是在对所收集基础资料进行选择评定和场地环境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地震地质单元是指反映成因环境、岩土性能和发育规律、潜在场地效应和土地利用及相应措施方面性差异的最小地质单元。一般可以规划工作区工程地质评价结果结合本标准的评价要求进行划分和确定。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村镇甚至一个村镇不同区域的地震工程地质特征和场地特征的变化不同,对各地区的村镇规定统一的钻孔数量标准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本标准参照正在制定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报批稿)规定了最低要求,在具体规划编制时,可根据村镇的地震环境和场地环境特点,对所需钻孔数量进行合理确定。4.由于在本规范中对用地的评价是为了确定村镇建设用地的抗震防灾类别,不同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的单体工程抗震设防所需要的场地分类要求,这样的建设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划分针对较大区域范围;此外考虑到在抗震防灾规划编制过程中掌握的钻孔资料不可能也不必要满足单体工程的要求,因此在本规范引用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报批稿)中按照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岩土特性的建设用地抗震类型评估标准。在设计这样的评估标准时也考虑了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有关场地类别的相关规定相靠拢和衔接。需要注意的是本标准中的建设用地类别评估地质方法只是一种定性的划分,其结果只适用于规划,不宜作为单体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5.在规划阶段,划定出村镇用地的危险地段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可根据工作区地震、地质、地貌和岩土特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种方法进行,有条件时也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进行分析评价。6、场地液化、地表断错、地震崩塌滑坡和震陷等用地地震破坏效应灾害的评价是进行土地利用评价和适宜性评价的基础。通常可根据工作区地震、地质、地貌和岩土特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种方法,按下述方式进行:(1)液化场地,可根据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及地震动效应等因素综合确定危害程度和划定潜在液化危害区,也可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所规定的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确定设防烈度水准下的液化危害程度。(2)软土震陷场地,可根据软土分布、厚度和地震动效应等因素综合确定危害程度和划定潜在软土震陷危害区,也可按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执行。对软土进行震陷量评价时,可采用简化分层总和法。(3)地震崩塌滑坡场地,可结合本规范第9章地质灾害危险性调研和技术评价,考虑地震动效应、气候特征、地表和地下水情况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划定地震崩塌滑坡危险地段。重点可针对人工边坡及土体坡度25°以上、岩体坡度45°以上的天然岩土陡坡。(4)地表断错评价可只评价全新活动断裂和发震断裂的危害性。在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下时以及二级工作区,可不进行地表断错评价。地表断错评价,可采用以下途径综合评价:1)根据历史强震经验,考虑地震、地质等因素采用类比法推断其断裂错动的可能性、范围和程度;2)根据断裂的活动形式、规模及断裂所处的基岩埋深和上覆土层性质,分析断裂错动对地表的影响。当上覆盖土层厚度达100米以上时,一般可不考虑断裂错动的影响。7、村镇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可结合本规范4.2节一并进行。7.2.6在估计需安置避震疏散人员数量时,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民众的昼夜活动规律及其所处的环境、场所,人口随时间的变化等是主要影响因素,在分析时适当加以考虑。8风灾防御8.1一般规定8.1.1提出村镇防风减灾规划相关的一般规定。风力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力之一。由于它的难以预测和不可避免性,对人民的财产构成威胁。村镇建筑需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从建房的选址,房屋结构的形式,房屋构件之间的连接等制定技术措施,从而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减少经济损失。8.1.2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村镇规划建设风灾防御标准,因此建议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确定。8.1.3对易形成风灾地区的村镇建设用地选址提出要求。8.1.4对易形成台风灾害地区的村镇规划提出要求。8.2风灾危害性评价8.2.1~8.2.2提出村镇风灾危害性评价的相关要求。村镇建筑的风灾易损性是反映基于灾前的建筑结构对于一旦发生风灾害的敏感状况,与建筑结构本身和风灾可能造成的后果有关。风灾易损性指标通过以下三种方法综合而得:根据灾后损失评价体系反推确定由风灾实例采用信息量法确定对建筑物进行实体或模拟实验确定。其中主要包括:区域风灾频数、风灾等级、破坏等级、可修复程度。前两项侧重于风灾发生频率和各等级次数的评价,反映建筑的易损程度,后两项侧重于风灾损失的评估,反映结构的受损强度。8.3风灾防御要求和措施8.3.1在做村镇规划时,应根据抗风防风分区和场地类别,选择村镇布局的形式。8.3.28.3.38.3.48.3.58.3.6表8.3.6分类作用形式和破坏现象作用机制静力作用静风力引起的内力和变形平均风的静风压产生的阻力、升力和力矩作用静力不稳定扭转发散静力矩作用横向屈曲静阻力作用动力作用抖振(紊流风响应)限幅振动紊流风作用自激振动涡振旋涡脱落引起的涡激力作用驰振单自由度发散振动自激力的气动负阻尼效应———阻尼驱动扭转颤振古典耦合颤振双自由度自激力的气动刚度驱动风对房屋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风压力和扰动不断地作用在房屋的最容易遭破坏的部位,如门窗、墙体和屋盖上。房屋构件之间,屋盖与墙体连接不牢,极易造成损害。以我国农村最常见的双坡屋顶为例,图示说明房屋在风作用下受力情况:(a)房屋在自由空气中的受力状况(b)封闭房屋受力状况(c)迎风面开口房屋受力状况(d)被风面开口房屋受力状况图8.31.风对村镇房屋的作用是内部和外部作用的结合。2.风作用与建筑物时风中裹挟的碎石、瓦砾等物,在较高风速作用下穿透力很强,破坏力极大。9地质灾害防御9.1一般规定9.1.1提出应编制村镇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范围。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历史上经常发生并出现损失的地区。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发生过重大地质灾害并导致重大损失的地区。地质灾害环境条件一般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等,这些环境条件影响和制约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和危害程度。为简化,分为三级。9.1.2提出村镇地质灾害防御规划内容的基本要求。9.1.3提出村镇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是指在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土特征和地表地下水等)下,由内动力或外动力的作用、或两者共同作用或人为因数而引起的灾害,通常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在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领域中,地质灾害属不良地质现象范畴。地质灾害的发生、特点、规模和危害性不仅直接和间接地受到地质环境条件的控制,其防御和治理,也要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天然的因素,也更有人为因素。危害较大、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引起边坡失稳的崩塌、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此类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山区、陡峭的边坡;引起地面下沉的塌陷和沉降,在矿区和岩溶发育地区常见;引起地面开裂的断错和地裂缝等,主要发育于断裂带附近。其中,发育在山区的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危害最特出,也是山区村镇规划防灾的重点。9.1.49.2地质灾害评估9.2.1地质灾害发生和危害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下水活动、地震、地下矿产开采及气象等自然环境因数关系密切,是地质灾害危害性等进行估计和评价的前提。考虑到地质灾害评估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搜集和建立质灾害评估的自然环境基础资料是灾害的危险性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下,可由专业技术人员协助村镇规划提供或进行灾害发生的环境基础资料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估。9.2.2对一、二级工作区地质灾害评估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重大地质灾害是指可能出现严重人员、经济危害的地质事件。9.2.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现状评估是针对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预测评估是针对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综合评估是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结果对土地利用适宜性做出的综合性评价。9.2.2~9.2.4规定了地质灾害评价的要求和方法。地质灾害类型多而复杂,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危险程度的评价标准也完全一致。下面说明提供了表9.2.41.崩塌和滑坡灾害是斜坡破坏和移动产生的地质灾害。按其规模分为小型(崩滑体小于3万m3);中型(崩滑体3~50万m3);大型(崩滑体50~300万m3);巨型(崩滑体大于300万m31)边坡及其邻近地段已有滑坡和崩塌等地段;2)岩质边坡中有页岩、泥岩、片岩等易风化、软化岩层或软硬交互的不利岩层组合;3)土质边坡中网状裂隙发育,有软弱夹层,或边坡由膨胀土(或岩)构成;4)软弱可滑动面与坡面倾向一致或交角小于450且可滑面倾角小于坡角,或基岩面倾向坡外且倾角较大;5)地层渗透性差异大,地下水在弱透水层或基岩面上积聚流动,或断层及裂隙中有承压水出露;6)坡上有水体漏水,水流冲刷坡角或因河水位急剧升降引起岸坡内动水力的强烈作用;7)强震区、暴雨区、大爆破施工临近区等地区。2.泥石流是泥和水混合流动产生的自然灾害。泥石流形成主要有三个条件:(1)丰富的泥石物质供给,(2)暴雨和(3)存在适宜泥石的流通渠道。典型的泥石流一般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泥石流的危害取决于其发生的频率和规模。高频率泥石流区每年均有发生,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沟谷的滑坡和崩塌,泥石流爆发雨强小于2~4mm/10min。除岩性因数外,滑坡和崩塌严重的沟谷多发生粘性泥石流,规模大,反之发生的泥石流为稀性泥石流,规模小。高频率泥石流区多位于强烈抬升区,岩层破碎,风化强烈,山体稳定性差。粘性泥石流沟中,下游沟床坡度大于4%。低频率泥石流区泥石流爆发周期一般在10年以上,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沟床,泥石流发生时“揭床”现象明显,暴雨时坡面产生的浅层滑坡往往是激发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数。泥石流爆发雨强一般大于4mm/10min。泥石流规模一般较大,粘性和稀性泥石流均有。低频率泥石流区分布于各类构造区的山地,山体稳定性相对较好,一般无大型崩塌和滑坡活动,粘性泥石流沟中,下游沟床坡度小于4%。9.2.4.1分区规模流域面积(km2)固体物质一次冲出量(104流量(m3/s)堆积区面积(km2)高频率泥石流区大型>5>5>100>1中型1~51~530~100<1小型<1<<30低频率泥石流区大型>10>5>100>1中型1~101~530~100<1小型<<<303.地下采矿区附近的村镇,存在由于采矿形成的采空区导致地表移动而引起的沉陷和开裂的潜在危险性。根据采空区现状,可分为老采空区、现采空区和未来采空区。地下矿层大范围开采以后,采空区上覆岩层和地表失去平衡而发生移动和变形,当采深采厚比较大时(H/m大于25~30),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在空间和时间上是相对连续的,当采深采厚比较小时(H/m小于25~30),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在空间和时间上是不连续的,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地裂缝或塌陷,引起灾害的产生。下列地段可视为地表变形和塌陷的潜在危险地段,镇的规划场地:(1)在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非连续变形的地段;(2)处于地表移动活跃阶段的地段;(3)特厚煤层和倾角大于550的厚煤层露头地段;(4)由于地表移动和变形可能引起边坡失稳和崩塌地段;(5)地下水位深度小于建筑物可能下沉量与基础埋深之和的地段;(6)地表倾斜大于10(mm/m)或地表水平变形大于6(mm/m)或地表曲率大于0.6(10-3/m)的地段;下列地段为地表变形潜在非稳定地段,需要通过专门的适宜性研究,确定是否可作为村镇的规划场地:(1)采空区采深采厚比小于30的地段;(2)地表变形值处于下列范围值的地段:地表倾斜3~10(mm/m),地表水平变形2~6(mm/m);地表曲率0.2~0.6(10-3/m)。(3)老采空区可能活化或有较大残余变形影响的地段;(4)采深小、上覆岩层坚硬和完整的地段。下列地段为相对稳定的地段,可作为村镇规划场地:(1)已达充分采动,无重复开采可能的地表移动盆地的中心区;(2)预计地表变形值小于下列数值的地段:地表倾斜3(mm/m),地表水平变形2(mm/m);地表曲率0.2(10-3/m)。采空区新建或规划建筑时,应充分掌握地表位移和变形的规律,分析地表移动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选择有利的建筑场地,采取有效的建筑措施和结构措施,减小地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物抵抗地表变形引起的附加作用力的能力,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4.土洞是在有覆盖土的岩溶发育地区,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使岩面以上的土体遭到流失迁移而形成土中的洞穴和洞内塌落堆积物以及引发地面变形破坏的总称。土洞是岩溶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岩溶范畴内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由于其发育速度快、分布密,对工程及规划场地的影响远大于岩溶。土洞按其成因可分为地下水冲蚀(潜蚀)和地面水冲蚀形成两大类。地下水冲蚀(潜蚀)形成的土洞,又有自然和人为形成两种。地下水深埋、岩溶以垂直形态为主的山区,土洞以地面水冲蚀形成为主;地下水浅埋,略具承压性、岩溶以水平形态为主的准平原地区,土洞以地下水潜蚀形成为主。地下水潜蚀形成的土洞中,人为引起危害大,最应重视。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大致可分为表9.2.4.2三类土洞潜在危险场地:危险场地,非稳定场地和稳定场地。表9.2.4.2场地分类岩溶发育程度线岩溶率K(%)土洞危险性出现潜在概率危险场地强烈发育大于10~300.7非稳定场地中等发育5~100.3稳定场地微弱发育小于50规划场地应尽量避开土洞潜在危险场地,避开岩溶水位高又是集中流动的地带,宜选择稳定场地,对非稳定场地不宜规划重要建筑。岩溶发育区的下列部位可视为不利于建筑的地段:(1)土层较薄,土中裂隙发育,地表无植被或为新挖方区,地表水入渗条件好,其下基岩有通道、暗流或呈负岩面的地段;(2)石芽或出露的岩体与上覆土层的交接处,岩体裂隙发育且是地面水经常集中入渗的部位;(3)土层下岩体中二组结构面交会,或处于宽大裂隙带上;(4)隐伏的深大溶沟、溶糟、漏斗等地段,邻近基岩面以上有软弱土层分布;(5)人工降水的降落漏斗中心;(6)地势低洼,地面水体附近。对不利于建筑的地段规划时,应提出结构措施、地基基础措施和土洞处理等基本要求。9.3规划要点9.3.1本条指出了村镇规划选址的地质灾害防治要求。9.3.29.3.39.3.4对常见的地质灾害防御通常可包括:1.崩塌和滑坡灾害的防御1)在有崩塌和滑坡灾害潜在危险和危害的地区,应停止人为不合理的工程和开发活动,应当防止不适当地开挖坡脚、不适当地在坡体上方堆载、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平行四边形3三角形的中位线第2课时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及推论的综合运用习题课件鲁教版五四制
- 2024年广东客运从业资格考试题库
- 2024年长沙办理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4年济南客运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4年江西驾驶员客运资格证模拟考试题库答案
- 2024年济宁c1客运资格证考试项目
- 2024年黑河道路客运输从业资格证理论考试答案
- 2024年上海客运资格证培训考试题
- 2024年漳州客运资格证题库
- 城南中学1#教学楼施工组织设计
- 2024年云网安全应知应会考试题库
- 期中试题-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中国融通集团社招笔试题
- 煤矿标准化安全培训
- 地震资料解释_第七章
- 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自查表
- 钱塘江河口概况
-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集锦(电磁学)
- 【doc】气田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研究
- 2021年基站用电协议书3篇
- 天文知识太阳系八大行星知识科普PPT模板下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