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滚动轴承组配角接触球轴承技术条件Rollingbearings—Matchedangularcontactballbearings—Specification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I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8)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浙江优特轴承有限公司、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晓蔚、郭宝霞、勇泰芳、郑子勋、邵雪良、贾秋生、翁世席、殷明。滚动轴承组配角接触球轴承技术条件本标准规定了外形尺寸符合GB/T292规定的成对与多联组配角接触球轴承(以下简称组配轴承)的术语定义、符号、组配型式、技术要求、测量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和配合。本标准适用于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生产检验和用户验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72滚动轴承代号方法GB/T275滚动轴承配合GB/T292滚动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外形尺寸GB/T307.2滚动轴承测量和检验的原则及方法GB/T307.3滚动轴承通用技术规则GB/T4199滚动轴承公差定义GB/T6930滚动轴承词汇GB/T7811滚动轴承参数符号GB/T8597滚动轴承防锈包装GB/T18254高碳铬轴承钢GB/T24605滚动轴承产品标志GB/T24608滚动轴承及其商品零件检验规则JB/T2974滚动轴承代号方法的补充规定3术语和定义GB/T4199和GB/T693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3.3成对组配轴承(配对轴承)pairedbearing两套轴承采用背靠背、面对面或串联方式配置为一组轴承。简称配对轴承。多联组配轴承matchedbearingsets三套及以上轴承采用背靠背、面对面或串联等方式配置为一组轴承。万能组配轴承universallymatchablebearings在背靠背、面对面或串联组配中可以任意调换位置的轴承。预载荷preload使轴承内部产生“负游隙”以增加轴承刚性而对组配轴承预先施加的一定载荷。又称预紧载荷。2预游隙pre-clearance在背靠背、面对面配对轴承中预先设置的一定游隙。在背靠背、面对面配对轴承中预先设置的一定游隙。又称预置游隙。3.6组配轴承中单套轴承在背端面或前端面处,两个套圈端面之间的轴向距离。4符号GB/T7811给出的以及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b:组配轴承中单套轴承背端面的套圈凸出量f:组配轴承中单套轴承前端面的套圈凸出量H:组配轴承中两轴承之间的内隔离环的宽度H:组配轴承中两轴承之间的外隔离环的宽度△。:轴承背端面凸出量的偏差△,:轴承前端面凸出量的偏差△n:轴承内、外隔离环的宽度偏差除另有说明外,本标准图中所示符号(公差符号除外)和表中所示数值均表示公称尺寸。5轴承的组配型式轴承的主要组配型式如图1所示,其代号符合GB/T272和JB/T2974的规定。注1:图1所示以70000型轴承为例。若为其他类型的不易用背靠背、面对面来区分的轴承,则以轴承接触线构成注2:DB、QBC均称为背靠背配置,DF、QFC均称为面对面配置。DB型DF型DT型a)成对组配(配对)TBT型TFT型图1轴承组配的主要结构型式TT型3QBC型QBT型PBC型PBT型QFC型QFT型PFC型PFT型QT型PT型d)五联组配6技术要求6.1通用要求组配轴承除应符合GB/T307.3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6.2~6.6的规定。6.2尺寸公差和旋转精度6.2.1组配轴承中单套轴承的公差等级,对于公称接触角α=15°和α=25°的轴承应达到5级及以上公差要求;对于α=40°的轴承,应达到6级及以上公差要求。6.2.2组配轴承中的单套轴承,除按标准公差等级6、5、4、2制造外,还可根据使用要求,按4A、2A等特殊公差等级制造,4A、2A级轴承的公差按附录A的规定。6.2.3组配轴承中单套轴承之间的有关尺寸与旋转精度相互差应符合下列规定:a)内、外径相互差分别不应大于内径和外径尺寸公差的1/3(小于1μm时圆整为1μm)。b)内、外圈径向跳动相互差按表1的规定。c)对于4级及以上公差等级的α=15°和α=25°的轴承,实际接触角相互差不应大于1°;其他轴承,实际接触角相互差不应大于1.5°。4表1组配轴承径向跳动相互差单位为微米>≤65426542 313211212121422162262272728384336 786.2.4组配轴承的宽度偏差为轴承套数乘以单套轴承的宽度偏差。组配轴承中单套轴承的宽度偏差表2组配轴承中单套轴承的宽度偏差单位为微米>0006.2.5组配轴承中单套轴承的内、外圈宽度变动量按表3的规定。表3组配轴承中单套轴承内、外圈宽度变动量单位为微米d/mm内、外圈宽度变动量>≤max0.52502503152包括10mm。56.3预载荷、预游隙和凸出量6.3.1预载荷和预游隙代号表示方法组配轴承的预载荷和预游隙代号表示方法应符合JB/T2974的规定,即:a)预载荷(G)A——轻预载荷;(G)B——中预载荷;(G)C——重预载荷。注:代号中G可以省略。对于特殊预载荷,代号表示方法为G×××,其中×××为预载荷值(单位为N),例如,特殊预载荷325N,代号为G325。b)预游隙CA——较小轴向游隙;CB——中等轴向游隙;CC——较大轴向游隙。6.3.2预载荷6.3.2.1配对轴承的预载荷值应根据相关的设计参数和使用条件计算确定。背靠背(DB型)或面对面(DF型)配对轴承的预载荷值参见附录B。6.3.2.2背靠背、面对面多联组配轴承的预载荷值按表4规定的系数乘以配对轴承(DB或DF型)的预载荷值。表4多联组配轴承的预载荷系数值2示例:4套组配轴承B7006AC/P4QBTA的轻预载荷为1.60×90=144(N)。6.3.2.3采用陶瓷球的混合轴承,其预载荷值可按照内部结构设计参数相同的钢制轴承的1.2倍确定。6.3.3预游隙公称接触角α=15°的7200B和7300B系列配对轴承(DB型或DF型)的轴向预游隙按表5的规定。表57200B和7300B系列配对轴承的轴向预游隙单位为微米d/mmCACBCC>≤minmaxminmaxminmax57406CACBCC>≤maxmin9250456.3.4凸出量6.3.4.1组配轴承中单套轴承的凸出量b与f如图2所示,配置后(以背靠背与面对面为例)的凸出量如图3所示。6.3.4.2组配轴承中相邻两套轴承的凸出量偏差之和△,+△或△+△,2(背靠背与面对面配置时)、凸出量偏差之差△,1—△r₂或△,-△o₂(串联配置时)应符合表6的规定。6.3.4.3万能组配轴承中单套轴承两端面的套圈凸出量应相等?即b=f。图2单套轴承的凸出量图3组配轴承的凸出量7表6组配轴承中相邻两套轴承的凸出量偏差之和(或之差)单位为微米mm相邻两套轴承的凸出量偏差之和(或之差)轴承公差等级6542>≤minmaxminmaxminmaxminmax—1.5+1.5-1+1-1+1-1+1—1.5+1.5-1+1-1十1-1+1-2十2—1.5十1.5-1+1-1+180-2十2—1.5十1.5—1.5—1.5十1.580-3十3-2+2—1.55—1.5十1.5-3十3-2+2一1.5—1.5十1.5-4十4-3+3十2-2十2250-4+4-3+3+2-2+2包括10mm。6.4隔离环6.4.1组配轴承中的两轴承之间可以采用内、外隔离环,如图4所示。图4隔离环6.4.2内、外隔离环的宽度公差△n应符合表7的规定,两端面的平行度误差不应超过宽度公差的1/2。表7隔离环的宽度公差d/mm窟度公差△n/μm>≤minmax-1+1—1.5+1.5220-2+2包括10mm。6.4.3隔离环材料采用符合GB/T18254规定的高碳铬轴承钢GCr15制造,也可采用性能相当或更优良的材料制造,热处理硬度为45HRC~60HRC,或与套圈硬度范围要求相同。86.5互换性除万能组配轴承外,其他组配轴承中的单个轴承之间不能随意组配,即不具有互换性。当对组配轴承有其他特殊要求时,制造厂可与用户协商确定。7测量方法7.1组配轴承凸出量的测量方法如图5所示(以测量背端面凸出量b为例)。将轴承内圈装入心轴,保证内圈端面水平定位正确。旋转内圈,使套圈沟道与滚动体处于正常接触状态,测量外圈背端面相对于内圈端面的高度差值,即为某点的凸出量。测取多点凸出量计算平均值,即为所测轴承的平均凸出量。当在外圈端面上施加的测量载荷达到规定的预载荷时,凸出量为0。图5凸出量测量方法示意图7.2组配轴承实际接触角和轴向预游隙的测量方法按相关技术要求的规定。7.3其他项目的测量按GB/T307.2的规定。8检验规则8.1组配轴承中的单套轴承除按GB/T24608规定的项目检查外,组配轴承的主要检查项目还包括内径相互差、外径相互差、内圈径向跳动相互差、外圈径向跳动相互差、实际接触角相互差,其接收质量限AQL值为1.5。8.2组配轴承的凸出量及轴向预游隙应100%进行检查。9标志组配轴承除了按GB/T24605的规定进行标志(包括组配完成后采用化学法补全有关后置代号)外,为方便正确安装使用,还应进行以下标志:a)在组配轴承(万能组配轴承除外)的外径面上标示出夹角为30°±5°的角线(即V型线),角线的夹角指向为作用于轴承内圈的轴向载荷方向,如图6所示(当承受双向轴向载荷时,夹角指9向为较大轴向载荷作用的方向)。b)在万能组配轴承的单套轴承的外径面上标示出夹角为30°±5°的角线(即V型线),角线的夹角顶点指向与轴承的接触角方向相同(也即作用于轴承内圈的轴向载荷方向),如图7所示。c)对于4(4A)级及以上公差等级的组配轴承中的单个轴承,其内圈沟道与内孔间厚度变动量K;、外圈沟道与外表面间厚度变动量K。的最大值点应分别标示在内、外圈端面的相应位置,标示符号为“*”,如图8所示。对于在实际使用中仅内圈旋转的轴承,也可只标示K;。d)组配轴承中单个轴承的平均内径偏差△ap和平均外径偏差△pmp(单位为μm)应标示在内圈和外圈端面上,如图8所示,单独包装的万能组配轴承还应在包装盒上的轴承型号之后给予标示。7005组配轴承应成组进行内包装并放入同十包装盒内,其他有关防锈包装的要求应符合GB/T8597的规定。组配轴承与轴和轴承座孔的配合,6级公差的轴承按GB/T275的规定,5级及以上公差轴承的推荐值参见附录C。(规范性附录)4A和2A级公差A.1组配轴承中4A级单套轴承的内、外圈公差值分别见表A.1A.2组配轴承中2A级单套轴承的内、外圈公差值分别见表A.3表A.14A级公差内圈和表A.2。和表A.4。单位为微米d/mm△dmp△dsVaspV⁴mpKinSaSi△BsVBs>≤上极限偏差下极限偏差上极限偏差下极限偏差maxmaxmaxmaxma上极限偏差下极限偏差max808025000000000-4-5-6-7-8-10-10-1200000000-4-5-6-7-8-10-10-122.02.56.06.07.03.02.52.52.4.06.07.02.54.05.06.02.52.52.52.54.06.07.000000000-250-250-250-250-250-380-380-5002.54.04.05.0包括10mm。表A²4A级公差外圈单位为微米K>≤00000000000000000058.09.08.08.0与同一轴承内圈表A.32A级公差内圈d/mm△amp△usVaspVampKia△BsVBs>≤上极限偏差下极限偏差上极限偏差下极限偏差maxmaxmaxmaxmax上极限偏差下极限偏差max25000000000—2.5—2.5一2.5—3.8一5.0—6.5—6.5—7.500000000—2.5—2.5—2.5—3.8—5.0—6.5—6.5—7.52.02.53.03.04.02.02.02.52.52.52.52.52.55.05.02.52.53.82.52.52.5250000000-250-250-250-250-380-380-500-5002.52.53.83.8包括10mm。表A.42A级公差外圈单位为微米K>≤max000000000—3.8—3.8—5.0—6.5—7.5—7.5000000000..226与同一轴承内圈(资料性附录)配对轴承的预载荷值背靠背(DB型)或面对面(DF型)配对轴承的轻、中、重预载荷值参见表B.1和表B.2。表B.1公称接触角α=15°配对轴承(DB和DF型)的预载荷单位为牛顿代号ABCABCABCABC677948840940403404040452002002402404804524060020022044064040240200220440680260021042084021042060025021543064029022044026020040080060022545026020040080062023547024048096069068025060048096062020802304609206202360246092065026002.3460920420840670268029043086030002106202240800320024022802708204709406502600280850490980292020008003200630252090036006402560950380040800320022004400448503400250050004886034402600520021104220310062002180436056005600GB/T表B.2公称接触角α=25°和α=40°配对轴承(DB和DF型)的预载荷代号7200B、7300BABCABCABCABC8409406606604566040240660200280480970402404809704048097024063028020040024048096063068026063026063024048023046092030502404802404809604008003050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33223-2024轧制设备术语
- Target-Protein-Ligand-Linker-Conjugates-4-生命科学试剂-MCE-5926
- 1-2-Dihexanoyl-sn-glycero-3-PS-sodium-生命科学试剂-MCE-8684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协议书中共同财产清算起诉状
- 2025年度电力市场交易购售电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大型赛事活动合作2025年度营销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私人住宅装修质量与安全双保障协议
- 2025年度离婚子女债务偿还与财产分割执行协议
- 2025年度烟酒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公益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创意产业银行担保协议
- 无人机巡检方案完整版
- Link 16协议开发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 红色喜庆公司年会客户答谢模板
- 铁未来商业模拟挑战赛规则与流程
- 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3版
- 氯诺昔康针剂在围术期镇痛与其它市场应用(代表培训完整版)
- 经历是流经裙边的水
-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课件2
- 锂硫电池介绍
- RBA培训教材系列02RBA商业道德政策培训针对员工
- 高中研究性课题-------食品添加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