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359-2010 电蓄冷(热)和热泵系统现场测试规范_第1页
DL∕T 359-2010 电蓄冷(热)和热泵系统现场测试规范_第2页
DL∕T 359-2010 电蓄冷(热)和热泵系统现场测试规范_第3页
DL∕T 359-2010 电蓄冷(热)和热泵系统现场测试规范_第4页
DL∕T 359-2010 电蓄冷(热)和热泵系统现场测试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案号:28989-2010电蓄冷(热)和热泵系统现场测试规范国家能源局发布 Ⅱ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测试准备 25测试方法 46测试项目及测点要求 57测试报告 6附录A(规范性附录)机组、辅助用电设备电功率和用电量估算方法 8附录B(资料性附录)测试报告中的表格 9附录C(资料性附录)现场测试的计算指标 附录D(资料性附录)测试报告封面的范本格式 20工本标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行业标准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8]1242号)的安排制定。鉴于电蓄冷(热)和热泵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建筑物供热、供冷、生活热水和生产工艺冷(热)供应实测运行数据计算得到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对系统做出准确评价和分析。为了保障现场测试的科学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JB/T7249制冷设备术语蓄冷(热)装置thermalstoragedevice蓄冷(热)系统thermalstoragesystem置和蓄冷(热)循环泵组成。对于应用蓄冷(热)技术的系统而言,由电制冷(热)机组、蓄冷(热)装置、板式换热器和辅助2用于分析和评价系统运行情况和运行效果的一个现场测试时间段。时间段长度一般为24h或24h的现场正式测试开始前的一个周期(一般为24h),系统应提前运行,目的是使蓄冷(热)装置和介质冷(热)源系统能效比energyefficiencyratioofcoolingorheatingsourcesystem测试周期内,整个冷(热)源系统累计供冷(热)量与累计耗电量之比。测试代表日testingtypicalday系统负荷在设计负荷的60%以上,机组负荷在额定负荷的80%以上。对于部分应用蓄冷(热)技术的系统工程,鉴于蓄冷(热)一般是从前夜低谷时段开始,应记录为释冷(热)期所在日或测试日期区间。测试周期最大转移高峰负荷(电工值)maximumofpeakloadshiftingduringthetestingperiod在实测周期内地区电网的高峰时段,应用电蓄冷(热)技术时冷(热)源系统的供冷(热)负荷(kW)与同时点供冷(热)机组的制冷(热)负荷之差最大值所对应的电功率值,单位为千瓦(kW)。实测单位面积供冷(热)量fieldtestingcoolingorheatingsupplyofunitarea被测试工程冷(热)源系统实测提供冷(热)量(用于室内空气调节或采暖部分)与实际供冷(热)b)工程类型,如热泵、热泵+蓄冷(热)、电制冷机组+蓄冷、电制热锅炉+蓄c)蓄冷(热)介质,如水、冰、共晶盐等。d)工程用途,如空气调节(采暖)、提供生活热水、工艺供冷(热)及主要参数。3f)工程设计冷(热)负荷。1)系统连接及控制方式。4.2.1.3蓄冷(热)装置a)蓄冷(热)系统原理图;DL/T359—2010c)对于应用蓄冷(热)技术的系统,一个测试周期内应保证冷(热)源系统实现蓄冷(热)循环和释冷(热)循环的完整过程,并且蓄冷(热)循环应在释冷(热)循环之前完成。误差(准确度)1±1.5%读数2±0.3℃(±5%RH,RH为相对湿度)3电能测试仪表4电工测试仪表565a)用于空气调节(采暖)的系统工程,典型房间的室内温度指标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b)机组的制冷(热)量应能够满足设计运行工况要求。5.4蓄冷(热)系统现场测试条件的特殊要求蓄冷(热)系统的运行工况一般分为蓄冷(热)工况、释冷(热)工况、主机供冷(热)工况及其多种组合工况。不同工况下各设备的状态和参数可能变化很大,注意分段测试、记录。蓄冷(热)系统a)对于应用蓄冷(热)技术的系统,应在初始循环测试周期内将所蓄冷(热)量全部释放,以避免影响正常测试周期结果分析的准确性。所蓄冷(热)量全部释放的标准应符合GB/T19412b)蓄冷(热)系统现场测试的每个测试周期应与所在空调(采暖)系统运行规律相适配。c)现场电气部分测试应遵守DL409及其他电气安全作业规定6.1.1电制冷(热)机组应分别按照机组在蓄冷(热)和正常供冷(热)不同运行状态下进行测试,并记录下列数据:6.1.2蓄冷(热)装置c)蓄冷(热)装置周围的环境温度。6.1.3冷(热)源系统供回水总管以及各个回路b)空调(采暖)系统的供回水流量与供回水温度;6.1.4冷(热)源系统辅助用电设备6a)对于空调(采暖)用供冷(热)的系统,应同期测试室外与典型房间室内温度;对于生产工艺冷(热)供应的系统,其中涉及室内空气调节的,也应测试室外和室内温度;室内温度测试方6.2.1冷(热)源系统热工参数测点测点应选择电制冷(热)机组、蓄冷(热)装置和冷(热)源系统的入口与出口处。6.2.2冷(热)源系统电气参数测点测点选择应能对电制冷(热)机组、蓄冷(热)装置、冷(热)源系统辅助用电设备的电气参数进b)典型房间的室内温度测点应避免直对供冷(热)的风口,避免阳光直射。c)蓄冷(热)装置周围环境温度测点应在距离装置保温结构外表面1m处。71)测试周期电制冷(热)机组制冷(热)负荷和机组用电负荷随时间变化曲线,其中,实测为kW;3)测试周期蓄冷(热)装置蓄冷(热)期进、出水温度和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纵坐标单位4)测试周期蓄冷(热)装置释冷(热)期进、出水温度和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纵坐标单位5)测试周期冷(热)源系统供冷(热)负荷和系统总用电负荷随时间变化曲线,其中,实测为kW;6)测试周期冷(热)源系统末端供、回水温度和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纵坐标单位为℃和1)经济运行分析表和分析(格式参见附录B的B.12)。8P=Pβ(A.1)9测试报告中的表格出厂日期a)机组:规格型号,制冷量、制热量及对b)泵类:规格型号,流量,扬程,轴功率,配用电功率;c)蓄冷(热)装置:规格型号,尺寸,设计蓄冷(热)容量,蓄冷(热)介质;d)冷却塔:规格型号,尺寸,循环水流量、水压,电动机和风机的电功率及额定效率;e)换热器:类型,最高运行压力和温度;误差(准确度)21号冷水机组制冷启/停时间B.5热工部分测试原始数据和计算结果表测试时间℃出水温度℃℃制(蓄、释)制(蓄、释)冷(热)性能系数(能效比)(热)率%其中:载冷剂密度:kg/m³;比热:kJ/(kg*℃);冷(热)损失:kWh注1:现场测试时,测试周期的起始时间有时不在某日的零点开始,特别是对于应用蓄冷(热)技一般在夜间23:00后开始蓄冷(热),因此,测试时间项没有硬性列出,而是由测试单位根据实际填写。以注2:蓄(释)冷(热)率小数点后保留2位,其他列指标小数点B.6冷(热)源系统综合性能测试原始数据和计算结果表(热工部分)测试时间℃回水温度℃℃空气调节(采暖)单位面积空气调节(采暖)部分实测单位面积注1:小数点后均保留1位;注2:本表左半部分同时适用于统计生活热水、生产工艺子测试时间电流A电压V因数 累计值:其中:尖峰电量:kWh;峰电量:kWh;平电量:kWh;谷电注1:小数点后保留2位;注2:本表适用于机组、辅助用电设备及整个系统的电气测试时间12n占总电量比例%电费元占总电费比例%平均用电价格123(一)电制冷(热)机组1号m12出水平均温度℃345累计制冷(热)量kWh6累计用电量kWh7制冷(热)平均性能系数(COP)(二)蓄冷(热)系统蓄冷(热)期12出水平均温度℃345累计蓄(释)冷(热)量kWh6累计用电量kWh7蓄(释)冷(热)平均能效比(EER)8蓄(释)冷率%9表B.10(续)(三)冷(热)源系统172回水平均温度℃8系统能效比(EER)3供回水平均温差℃945热技术系统)kW6蓄冷(热)装置供冷(热)量占总供冷(热)量比例术系统)kWh注2:指标的小数点位数按该指标在其他表中注3:对于未应用蓄冷(热)技术的系统工程,无须填写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6、11、12注4:对于无空气调节(采暖)作用的系统,无须填写第(三)测试时间蓄冷(热)释冷(热)能效比表B.12工程经济运行分析表万元,元/m²/供冷(暖)期(一)工程总投资(二)运行费用管理费电费静态投资回收期:年DL/T359—2010峰平谷C.1电制冷(热)机组制冷(热)量Q=g,c△t字母下标i代表测试的时间点,其中,i=1,…,n。C.2电制冷(热)机组制冷(热)性能系数C.3蓄冷(热)装置蓄(释)冷(热)量到蓄冷(热)装置每个测试时间点的瞬时蓄(释)冷(热)量和测试周期的累计蓄(释)冷(热)量。其中,计算得到的瞬时蓄(释)冷(热)量也被C.4蓄冷(热)系统蓄冷(热)能效比参照式(C.3)和式(C.4),可以得到蓄冷(热)系统每个测试时间点的瞬时蓄冷(热)能效比和C.5蓄冷(热)装置蓄冷(热)率蓄冷(热)装置蓄冷(热)率等于蓄冷(热)周期内蓄冷(热)装置累计蓄冷(热)量与装置额定X.——蓄冷(热)装置蓄冷(热)率;Q.——蓄冷(热)装置累计蓄冷(热)量,kWh;Q.——蓄冷(热)装置额定(或设计)蓄冷(热)量,kWh。C.6蓄冷(热)系统释冷(热)能效比蓄冷(热)系统释冷(热)能效比等于释冷(热)期间蓄冷(热)装置的累计释冷(热)量与蓄冷C.7蓄冷(热)装置的释冷(热)率X,——蓄冷(热)装置释冷(热)率;2——蓄冷(热)装置累计释冷(热)量,kWh。C.8蓄冷(热)装置冷(热)损失在测试周期内,如果蓄冷(热)装置将所蓄冷(热)量在释冷(热)期全部释放(符合GB/T19412的Qo=Q-Q,9——蓄冷(热)装置冷(热)损失,kWh。C.9冷(热)源系统供冷(热)量根据整个测试周期冷(热)源系统末端供回水温差、流量及式(C.1冷(热)源系统每个测试时间点的瞬时供冷(热)量和测试周期的累计供冷(热)量。对于应用蓄冷(热)技术的工程而言,可能只是蓄冷(热)装置释放的冷(热)量或电制冷(热)机组制备的冷(热)量,也可能是蓄冷(热)装置释放的冷(热)量和电制冷(热)机组制备的冷(热)C.10冷(热)源系统能效比冷(热)源系统能效比等于冷(热)源系统累计供冷(热)量与系统累计消耗电量之比。计算公式为EER,——冷(热)源系统能效比;Qg——冷(热)源系统累计供冷(热)量,kWh;W₂——冷(热)源系统累计消耗电量,kWh。C.11蓄冷(热)装置供冷(热)量占总供冷(热)量比例蓄冷(热)装置供冷(热)占总供冷(热)量比例等于蓄冷(热)装置累计释冷(热)量与冷(热)bl₂——蓄冷(热)装置供冷(热)量占总供冷(热)量比例。C.12实测单位面积供冷(热)量S——冷(热)源系统提供空气调节(采暖)区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