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1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直线与圆的
位置关系》。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
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
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
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知道可以
利用直线与圆的焦点的个数以及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但是,在初中学习时一,利用圆心与直线的
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却以结论性的
形式呈现。在高一学习了解析几何后,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掌握由直
线和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
是几何法和代数法。其中几何法应该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高
中所学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后,比较与半
径r的关系。从而作出判断,适可而止第引进用联立方程组转化为二
次方程判别根的“纯代数判别法”,并与“几何法”欣赏比较,以决
优劣,从而也深化了基本的“几何法”。含参数的问题、简单的弦的
问题、切线问题等综合问题作为进一步的拓展提高或综合应用,也适
度第引入课堂教学中,但以深化“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目的,
要控制难度。虽然学生学习解析几何了,但是把几何问题代数化无论
是思维习惯还是具体转化方法,学生仍是似懂非懂,因此应不断强化,
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基本素质。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
离;
会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直线L:ax+by+c=o,圆C:x2+y2+Dx+Ey+F=0,圆的半径为r,圆
心(-广)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根据有以下
几点:
当d>i-时,,直线I与圆c相离;
当d=i•时-,直线I与圆c相切;
当d
3、情态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
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卜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及其判断方法。
2、难点:用坐标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
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
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
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
导点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
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卜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
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
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探索、交流、
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1、初中学过的平面几何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类?启发
学生由图形获取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直观认知,引入新课师:
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导入新课
生:看图,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
何特征与种类师:引导学生利用类比,归纳的思想,总结直线与圆
的位置关系的种类,进一步神话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生:学生观察图形,利用类比,归纳的思想,总结直线与圆的位
置关
3、在初中,我们怎么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如何用直线
与圆的方程判断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呢?
你能说出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
种方法吗?使学生回忆初中的数学知识,培养抽象的概括能力。
抽象判断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思路和方法师:引导学生回
忆初中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思想过程
生:回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过程
师:引导学生从集合的角度判断直线与圆的方法
生:利用图形,寻求两种方法的数学思路
5、你能用两种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学思路解决例1的
问题吗?体会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思想方法,关注量与量的之
间的关系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书上的例1
生:阅读教材书上的例1,并完成教材书上的136页的练习题2
6、通过学习教材书上的例1,你能总结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
系的步骤吗?是学生熟悉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步骤生:
于都例1
师:分析例1,并展示解答过程,启发学生概括判断直线与圆
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步骤,注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
生:交流自己总结的步骤
7、通过学习教材书上的例2,你能说明例2中体现的数学思想
方法吗?进一步深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师:指导学生阅读并完成
教材书上的例2,启发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生:阅读教材书上的例2,并完成137的练习题
8、通过例2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明确弦长的运算方法师:
引导并启发学生探索直线与圆的相交弦的求法
生:通过分析,抽象,归纳,得出相交弦的运算方法
9、完成教材书上的136页的习题1234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进
一步理解和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
生:互相讨论交流,完成练习题
10、课堂小结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通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你学到什么了?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方法?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如何求直线与圆的相交弦长?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择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
馈,选择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
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
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
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课后习题A1,2,3;
选择题:课后习题Bl,2,3;
(三卜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
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
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
毋
贝。
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
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
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
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本
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
正。
谢谢!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这节课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振幅变换。本节知识是学习
函数图象变换综合应用的基础,在教材地位上显得十分重要。
y=asin(ax+6)图象变换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弦函数
的图象和性质,加深学生对函数图象变换的理解和认识,加深数形结
合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的认识。同时为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
础。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对周期变换、相位变换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是对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先后顺序的调整,对图象变换的影
响。
3.教材内容的安排和处理
函数y=asin(ax+6)图象这部分内容计划用3课时,本节是第2
课时,主要学习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以及两种变换的综合应用。
二、目的分析
1.知识目标
掌握相位变换、周期变换的变换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归纳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
3.德育目标
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辩
证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4.情感目标
通过学数学,用数学,进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具使用
①本课安排在电脑室教学,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台计算机,所有的
计算机由一套多媒体演示控制系统连接,以实现师生、生生的相互沟
通。
②课前应先把本课所需要的几何画板课件通过多媒体演示系统
发送到每一台学生电脑。
四、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探究一一归纳一一应用”为主线,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把计算机使用的主动权交给学
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新知、探究未知,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掌握数
学,并能数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预备知识
一、问题探究
⑴师生合作探究周期变换
⑵学生自主探究相位变换
二、归纳概括
三、实践应用
教学程序
设计说明
(预备知识
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图象变换?
2这些变换的规律是什么?
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和归纳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促
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梳理。
K问题探究
(一)师生合作探究周期变换
⑴自己动手,在几何画板中分别观察①y=sinxfy=sin2x;②y=sinx
fy=sin
x图象的变换过程,指出变换过程中图象上每一个点的坐标发生
了什么变化。
(2)在上述变换过程中,横坐标的伸长和缩短与3之间存在怎样
的关系?
(二)学生自主探究相位变换
⑴我们初中学过的由y=f(x)-y=f(x+a)的图象变换规律是怎样
的?
(2)令f(x)=sinx,贝!Jf(x+6)=sin(x+6),那么y=sinxfy=sin(x+6)的
变换是不是也符合上述规律呢?请动手用几何画板加以验证。
设计这个问题的主要用意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象变换的过程,了
解周期变换的基本规律。
设计这个问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观察图象变换的过程,以
便总结周期变换的规律。
师生合作探究已经让学生掌握了探究图象变换的基本方法,在此
基础上,由学生自主探究相位变换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归纳概括
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否总结出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的一般规律?
设计这个环节的意图是通过对上述变换过程的探究,进而引导学
生归纳概括,从现象到本质,总结出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的一般规律。
K实践应用
(一)应用举例
(1)用五点法作出y=sin(2x+)一个周期内的简图。
⑵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完成y=sinx到y=sin(2x+)的图象变换
⑶请动手验证上述方法,把几何画板所得图象与用五点法作出的
简图作比较,观察哪些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方法是错误的。
⑷归纳总结
从上述的变换过程中,我们知道若f(x)=sin2x,则f()=sin(2x+),由
f(x)ff(x+a)的变换规律得从y=sin2xfy=sin(2x+)的变换应该是.
(二)分层训练
a组题(基础题)
如何完成下列图象的变换:
(T)y=sin3x^y=sin(3x+l)
②y=sin(x+l)fy=sin(3x+l)
b组题(中等题)
如何完成下列图象的变换:
(Dy=sin3x^y=sin(3x+l)
②y=sin(x+l.)fy=sin(3x+l)
(3)y=sinxfy=sin(3x+l)
c组题(拓展题)
①如何完成下列图象的变换:
y=sinxfy=sin(3x+l)
②我们知道,从f(x)到f(x)+k的变换可通过图象的上下平移(k>0
上移)(k<0下移)|k|个单位得到。那么由y=f(x)-*y=af(x)+k的变换中,
振幅变换和上下平移变换是不是也有先后顺序呢?请通过实例加以
验证。
让学生用五点法作出这个图象是为了验证变换方法是否正确。
给出这个问题的用意是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
题。
这个步骤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个问题的解决,是突破本课难点的关键。通过问题的解决,让
学生理解如果先进行周期变换,而后进行相位变换,应特别关注x的
变化量。
a组题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
由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完成。
b组比a组增加了第③小题,
重在对两种变换的综合应用。
c组除了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
还要求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探究,
有较大难度,适合基础较好的
同学完成。
作业:
(1)必做题
(2)选做题
作业分为两种形式,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选做题不
作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
六、评价分析
在本节的教与学活动中,始终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
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
注意学生的品德、思维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重视问题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一,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
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调节与反馈:
⑴验证两种变换的综合时一,可能会出现有些学生无法观察到两种
变换的区别这种情况,此时,教师除了加以引导外,还需通过教师演
示和详细讲解加以解决。
⑵教学中可能出现个别学生无法正确操作课件的情况,这种情况
下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协作意识。
附:板书设计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3
函数的单调性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单调性》,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
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
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五方
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3节。函数是
高中数学的课程,它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模型,而函数的单调性是
函数的一大特征,它为我们之后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通过一次函数、二
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已经对函数的增减性有了初步的感性认
识。在高中阶段,用符号语言刻画图形语言,用定量分析解释定性结
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为后续函数的学习作准备,也为利
用倒数研究单调性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
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单调函数的意义;
(2)会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从概念出发,进一步研究性质的意识及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合适的例子引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突出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
点
重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难点:
1.函数单调性概念的认知
(1)自然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
(2)常量到变量的转化。
2.应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
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讨论法。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中感
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发散学生思维,培养
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2、学法分析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
样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
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以下五
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
(一)知识导入
温故而知新,我将先从之前学习的知识引入,给出一些函数,比
如丫=*、y=-x、y=|x|,让学生作出这些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讨论
这些函数图像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由此引入到我的新课。在这个过
程中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图像的情况,而且符合学生
的认知结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构建新
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讲授新课
1.问题:分别做出函数y=x2,y=x+2的图像,指出上面的函数
图象在哪个区间是上升的,在哪个区间是下降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图像,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上A点的运
动情况,引导学生能用自然语言描述出,随着x增大时图像变化规律。
让学生大胆的去说,老师逐步修正、完善学生的说法,最后给出正确
答案。
2.观察函数y=x2随自变量x变化的情况,设置启发式问题:
(1)在y轴的右侧部分图象具有什么特点?
(2)如果在y轴右侧部分取两个点(xl,yl),(x2,y2),
当xl<x2时,yl,y2的大小关系如何?是不是在定义域内任取两个点
都有这个规律呢?<p="">
(3)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来描述这个规律?
教师补充:这时我们就说函数y=x2在(0,+8)上是增函数。
(4)反过来,如果y=f(x)在(0,+8)上是增函数,我们能不能得
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呢?
类似地分析图象在y轴的左侧部分。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领会函数单调性。师生
共同总结出单调增函数的定义,并解读定义中的关键词,如:区间内,
任意,当xl<x2时,都有f(xl)<f(x2)。<p="">
仿照单调增函数定义,由学生说出单调减函数的定义。
教师总结归纳单调性和单调区间的定义。注意强调:函数的单调
性是函数在定义域某个区间上的局部性质,也就是说,一个函数在不
同的区间上可以有不同的单调性。
(我将给出函数y=x2,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函数
图像的特点,让他们描述函数图像的增减性,慢慢得到函数单调性的
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像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了数学关系,
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1:说出函数f(x)=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在该区间上的单调
性。x
练习2:练习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l),则函数是R上的增函数。
②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⑵〉f⑴,则函数是R上不是减函
数。
1③已知函数y=,因为f(-l)<f⑵,所以函数f(x)是增函数。x<p="">
1我将给出一些具体的函数,如y=,f(x)=3x+2让学生说出函数的
单调区间,并指明在该区间x
上的单调性。通过这种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四)归纳总结
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结,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图像、定义),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既有利于学
生巩固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为下一
节课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2-3A组第2,4,5题。
选做题:习题2-3B组第2题。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
因此要设计不同程度要求的习题。
高一数学必修一说课稿:篇2
二次函数的图像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的图像》,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
“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
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L第二章第4.1节。二次
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有关内
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
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
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二次函数中参数a,b,c,h,k对其图像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对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研究方法,能迁移到其他函数图
像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感受到数学
中数与形的辩证统一。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
点确定如下
重点:
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规律及应用。
难点:
探索平移对函数解析式的影响及如何利用平移变换规律求函数
解析式,并能把平移变换规律迁移到其他函数。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
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讨论法。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中感受到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
善于思考的能力。
2、学法分析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
样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
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我将设计以下
五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
(1)知识导入
温故而知新,我将先从之前学习的知识引入,给出一些函数,比
如y=x2、y=2x2,让学生作出这些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些
函数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引入我的新课。一方面让学生总结
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
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
(2)讲授新课
例1:画出函数y=2x2,y=2(x+l)2,y=2(x+l)2+3的图像
让学生画出他们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再让学生与多媒
体课件展示的图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y=ax2+bx+c,先将其化成y=a(x+h)2+k的形式,从而判断出y=ax2+bx+c
是如何由y=ax2变换得到的。
前面的练习和例题,基本涵盖了二次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各种情
况,启发并引导了学生将实例的结论进行总结,得出丫=乂2到丫=2乂2,
y=ax2到y=a(x+h)2+k,y=ax2到y=ax2+bx+c(其中,a均不为0)的图
像变化过程,即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h正左移,h负右移;
k正上移,k负下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像的感性认识转化
为了数学关系,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
解,
(3)巩固练习
我将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完成课本44页1-3题。通过这种练习
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二次函数中参数对图像的影响。
(4)归纳总结
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结,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既
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
解,可以进行适当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5)布置作业
略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4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课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是高中数学课本第册(修)的
第一章“”的第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
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
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
打下基础,所以是本
章的重要内容。此外,《》的知识与我们
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
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
;特点之二是:。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
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B、C
(2)能力目标:A、B、C
(3)德育目标:A、B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
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
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
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
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
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
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
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
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
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
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
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
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
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
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
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
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
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
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
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
,并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
,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
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
如在讲授时,可通过演示,创设探
索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
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
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
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
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
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
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
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
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
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
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
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
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
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
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
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
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
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一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
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
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
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
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
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
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
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
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
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
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
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着重介绍了三角形的三种特殊线段,已学过的过直线外
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等知识是学习本节
新知识的基础,其中三角形的高学生从小学起已开始接触,教材从学
生已有认知出发,从高入手,利用图形,给高作了具体定义,使学生
了解三角形的高为线段,进而引出三角形的另外几种特殊线段一一中
线、角平分线。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
角平分线与垂线、角平分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习作图、观察与探
究,会发现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都
各自交于一点,这为以后三角形的内心、重心等知识的学习打下一定
的基础,另外,本节内容也是日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等特殊三角形的垫
脚石。故学好本节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对三角的高、中线、角
平分线定义的理解及画法的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而三角形的高由
于三角形的形状改变而使其位置呈现多样性,学生难以掌握,故在各
类三角形中作出它们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
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基本作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根
据这一目的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
2、能正确作出一个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3、通过观察、探究、画一画、折一折与描述等数学活动,感受
数学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推理能力。
重点: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并能在具体三
角形中画出它们
难点:在各种三角形中作出它们的高
二、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利用张师傅如何将一块三角形的地分成面积相
等的两块三角形地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去简单分析思路,目的
使数学能密切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以实际问题为出
发点和归宿,更能贴近学生生活,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节内容的求知
欲,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性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
主学习的潜能,让他们自由探究中发现,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何三个探究活动
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才取
消组建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作用,以更好地激发学生
的积极思维,得到更大的收获。
3、运用多媒体等作为教辅工具,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扫除学
生从形象思维难以跨越到抽象思维的障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1>本节重点是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难点是对三角形的角平
分线、中线、高的准确理解、作图与正确运用,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
运用好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画图入手,从大量的活动入手获得三种
线段的直观形象,进一步架起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知识间的相互
联系。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既可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积
极交流,表达思想又可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本
节课中我让学生以小组进行探究,归纳图形特征,做到仔细观察,大
胆探索,勇于发现,抽象概括。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
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发展创新思维
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知:从生活实例引出新问题,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
2、预习检查:以题组的形势
考点1:三角形的高
1.如图7.121,在^ABC中,BC边上的高是;在4AFC
中,CF边上的高是;在4ABE中,AB边上的高是.
2.如图7.1.2-2,ZXABC的三条高AD、BE、CF相交于点H,则4
ABH的三条高是,这三条高交于.BD是_匕、
△、△的高.
3.如图7.1.2-3,在^ABC中EF〃AC,BD^AC于D,交EF于G,
则下面说话中错误的是()
A.BD是aABC的高BD是4BCD的高C.EG是aABD的高D.BG
是4BEF的高
7.1.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说课稿
图7.1.2-1图7.1.2-2图7,1.2-3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
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
5.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一定在()
A.三角形内部B.三角形的外部C.三角形的内部或外部D.以上
答案都不对
考点2:三角形的中线与角平分线
6.如图7.1.2-5所示:(1)AD,BC,垂足为D,贝!JAD是
的高,Z=Z=90°.
(2)AE平分NBAC,交BC于E点,贝I」AE叫做4ABC的,
Z=Z=7.1.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说课
稿N■
(3)若AF=FC,则aABC的中线是,SAABF=.
(4)若BG=GH=HF,则AG是的中线,AH是
的中线.
图7.1.2-5图7,1.2-6图7,1.2-7
7.如图7.1.2-6,DE/7BC,CD是NACB的平分线,ZACB=60°,
那么NEDC=度.
8.如图7.1.2-7,BD=DC,ZABN=7.1.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
分线》说课稿NABC,则AD是4ABC的线,BN是4ABC的
ND是△BNC的线.
9.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个数为()
(1)D是4ABC中BC边上的一个点,且BD=CD,贝UAD是4ABC
的中线
(2)D是^ABC中BC边上的一个点,且NADC=90°,则AD是
△ABC的高
(3)D是4ABC中BC边上的一个点,且NBAD=7.1.2《三角形的
高、中线、角平分线》说课稿NBAC,则AD是aABC的角平分线
(4)三角形的中线、高、角平分线都是线段
A.lB.2C.3D.4
3、探究活动1:探究三角形的高,师提出问题,生独立解答,
教师关注学生对高和边的对应关系是否明确,并结合图形引出三角形
高的定义,并且利用图形,让生用语言描述,师加以修正,目的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与语言表述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三角形的高是
一条线段。为了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让小组之间合作完成锐角三角
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边上的高。小组交流,归纳三角形高
的特点,再让他们叙述小组所探究的结论,师加以适当修正与鼓励。
在活动中,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多方位的加以探究
②学生能否用流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③学生能否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感受数学结论的正确性。之
后设计的是巩固性练习,通过学生练习,对三角形高的的有关知识加
以巩固,让学生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探究活动2:探究三角形的中线:学生在画一画中体会三
角形中线的定义,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探究活动3:探究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首先让学生折一折,
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折痕是否平分三角形的内角,之后分小组折叠锐角
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小组交流,归纳三角
形角平分线的特点,再让他们叙述小组所探究的结论,师加以适当修
正与鼓励。从而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
5、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先以抢答形式解决问题1、问题2,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一
步巩固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有关概念,提高学生独立解决
问题的能力。拓展练习是一个综合性题目,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复杂图
形中抽取基本图形,从而加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
思维,拓展能力,运用以增强直观性。
6、感悟与收获: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理解。
7、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例,是让学生感
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及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充分体现数学于生活
又还原于生活。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6
开始:各位专家领导,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册()
第章第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部分,因此,
在中,占据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
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
学中力图向学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
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2能力训练目标:
3创新素质目标:
4个性品质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突出重点
难点:通过突破难点
关键: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
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
“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
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即: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
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理论:
2、实践:
3、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
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
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
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
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
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
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
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
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
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
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
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
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注意时间掌握
六、注意灵活导入新知识点。
电脑课件
使用投影
根据时间进行增删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7
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您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二册(上册)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
程》中的第六节“曲线和方程”的第一课时,下面我的说课将从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曲线和方程”这节教材揭示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数相统一
的关系,为“作形判数”与“就数论形”的相互转化开辟了途径,这
正体现了解析几何这门课的基本思想,对全部解析几何教学有着深远
的影响。学生只有透彻理解了曲线和方程的意义,才算是寻得了解析
几何学习的入门之径。如果以为学生不真正领悟曲线和方程的关系,
照样能求出方程、照样能计算某些难题,因而可以忽视这个基本概念
的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舍本逐题”的偏见,应该认识到这节“曲
线和方程”的开头课是解析几何教学的“重头戏”!
根据以上分析,确立教学重点是:“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
线”的概念;难点是:怎样利用定义验证曲线是方程的曲线,方程是
曲线的方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高二学生的
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2、初步领会“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3、学会根据已有的情景资料找规律,进而分析、判断、归纳结
论;
4、强化“形”与“数”一致并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直线方程的引入,加强学生对方程的解和曲线上的点的
----对应关系的认识;
2、在形成曲线和方程的概念的教学中,学生经历观察、分析、
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出结论,并能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能用所学知识理解新的概念,并能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从中体会转化化归的思想方法,提高思维品质,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
1、通过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2、通过反例辨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
的个性品质,以及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重难点突破
“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这是由
于本节课是由直观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过程,学生容易对定义中为
什么要规定两个关系产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两者缺一都将扩大概念
的外延。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用方程表示直线、抛物线等实际模型,
积累了感性认识的基础,所以可用举反例的方法来解决困惑,通过反
例揭示“两者缺一”与直觉的矛盾,从而又促使学生对概念表述的严
密性进行探索,自然地得出定义。为了强化其认识,又决定用集合相
等的概念来解释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并以此为工具来分析实例,
这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学生通其法,知其理。
怎样利用定义验证曲线是方程的曲线,方程是曲线的方程是本节
的难点。因为学生在作业中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通常在由已知曲线
建立方程的时候,不验证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曲线上,就断然得出
所求的是曲线方程。这种现象在高考中也屡见不鲜。为了突破难点,
本节课设计了三种层次的问题,幻灯片9是概念的直接运用,幻灯片
10是概念的逆向运用,幻灯片11是证明曲线的方程。通过这些例题
让学生再一次体会“二者”缺一不可。
四、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知,在建立了直角坐标系后平面内的点和有序实数
对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已有了用方程(有时以函数式的形式出
现)表示曲线的感性认识(特别是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现在要
进一步研究平面内的曲线和含有两个变数的方程之间的关系,是由直
观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过程,对学生有相当大的难度。学生在学习
时容易产生的问题是,不理解“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和
“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这两句话在揭示“曲
线和方程”关系时各自所起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只能是初步
领会,要求学生能答出曲线和方程间必须满足两个关系时才能称作
“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两者缺一不可,并能借助实例指
出两个关系的区别。
五、教法分析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
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
促进者和帮助者,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
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基于此,本节课遵循了概念学
习的四个基本步骤,重点采用了问题探究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
法。
从实例、到类比、到推广的问题探究,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能力都十分有利。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并应
用它去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
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了基础。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了时间,增大了信息量,增强了直观
形象性。
六、学法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学习方式的多
样化,各学科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
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基于此,本节课从实例引入
一类比一推广一得概念一概念挖掘深化一具体应用一作业中的研究
性问题的思考,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与合作
探究相结合,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
者和知识的研究者。
七、教学过程分析
1、感性认识阶段一一以旧带新、提出课题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8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
合》(第一课时)。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
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
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
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
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
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
数的定义。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
知结构与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属于"关
系的意义,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
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
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数
学的兴趣,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同时通过
自主探究领略获取新知识的喜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
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接下来则是说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
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以遵循启发性原则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
我采用"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师生互动与课堂布白"相辅助
的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体验,凭借有趣、实用的教学手段,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
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
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进员工质量意识培训
- 信用社人力资源新工培训
- 数控车削加工技术 课件 项目二 制定数控车削工艺
-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T-YNZYC 0079-2023 绿色药材 蜘蛛香栽培技术规程
- T-YNRZ 025-2024 瓜类蔬菜育苗技术规程
-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卷(无答案)
- 区域经济发展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
- 2024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2023年福建省邮政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Unit4 Natural Disasters Reading for Writing 课件【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高一英语上学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2022年惠州仲恺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T∕CGCC 42-2020 团体膳食经营管理规范
- 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中学)
- 油烟管道清洗服务承诺书
- 培训学习知识课件早起的奇迹
- 卷积神经网络讲义课件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课件
- DB37-T 4209-2020 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指南
- 毛中特课件讲义整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