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丽水市高中发展共同体高一下学期返校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丽水市高中发展共同体高一下学期返校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丽水市高中发展共同体高一下学期返校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丽水市高中发展共同体高一下学期返校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丽水市高中发展共同体高一下学期返校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2021—2022学年浙江省丽水市高中发展共同体高一下学期返校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技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1959年,是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但只得到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有删改)材料二: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材料三: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做,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摘编自《东方评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为他攻克“杂交水稻”这一难题打下了基础。B.袁隆平认为我国每年都在减少耕地面积,可是人口仍在递增,这进一步促使他潜心杂交水稻研究,并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C.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采用开办培训班和出国讲学等方式向外国传授技术,为世界上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杂交水稻技术人才。D.2020年,中国在水稻研究上又有好消息,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次打破水稻单产纪录。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B.袁隆平熟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C.在对待科学研究的问题上,袁隆平始终秉持了创新精神,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D.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使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3.下列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两者都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B.《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袁隆平边理论联系实际边教学边试验的特点。材料一突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C.《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和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D.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地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4.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5.以上三则材料都与袁隆平院士有关,三者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暮鼓铁凝(1)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2)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3)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4)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5)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6)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7)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8)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9)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10)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11)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12)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13)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14)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15)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颇为自信。“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B.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C.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表达出城市生活的“她”对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羡慕。D.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此刻,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B.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一个憨厚孝顺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C.题目“暮鼓”意蕴深刻,既指夜晚时会所的鼓声,又暗示了“她”和打工母亲的晚年的悲惨生活。D.小说情节平实,语言简约洗练,比喻生动形象,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让人感动,字里行间让人领会出人生启悟。8.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9.结尾三段写到暮色中的鼓声,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有哪些?请结合作品概括。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姚鼐《登泰山记》)(二)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节选自姚鼐《游灵岩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B.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C.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D.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照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居:停留C.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络:脉络D.子颍他日之来也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1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文中“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阴”指的是泰山的北面。B.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乾隆三十九年”用的是年号纪年法。C.“戊申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三十。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十五称为“望”,“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D.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姚鼐与戴名世、方苞、刘大櫆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其中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13.下列对两篇游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鼐于乾隆四十年春节前登临泰山,春节后正月初四又游览灵岩,分别写下了《登泰山记》和《游灵岩记》,这两篇游记散文一般认为是姐妹篇。B.《登泰山记》《游灵岩记》都是游记,都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与泰安知府朱子颍同游之后所作,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后的所见,今人读来颇受感染。C.姚鼐写泰山,生动表现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灵岩,则侧重渲染灵岩的境界清幽。两篇文章写景各有特色,互为比照,相映成趣。D.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即讲究语言的文雅和精炼;而且内容上还重考据。这两大特色在这两篇游记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缺少”讲。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C.尾联是对弟侄的勉励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16.诗歌第三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五、情景默写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天台山从侧面表现天姥山的高峻。(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一句写周瑜的气度雄伟、人才出众,而自己“_____________”,两者形成鲜明对比。(4)《赤壁赋》中苏子劝客时,用“”两句,表达了非己勿贪,对万物不要强求强取的豁达态度。(5)《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并不是茅草本身美,而是因为姑娘送的才美,很好地诠释了“爱屋及乌”的内涵。六、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_________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无可厚非。然而,目前网上真正的“状元笔记”_______,大都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_______,进行营销。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将之奉为_________,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挥而就寥若晨星鱼龙混杂金科玉律 B.一蹴而就寥若晨星鱼目混珠金科玉律C.一蹴而就灿若繁星鱼目混珠清规戒律 D.一挥而就灿若繁星鱼龙混杂清规戒律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B.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C.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D.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B.那些东西虽然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C.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D.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七、语言表达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下列独具乡土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名言警句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的示例相同。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奉献他人的美好情怀。[材料]报效关爱知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报君黄金台上意吃水不忘挖井人心念父母马革裹尸羊羔跪乳善待老人投笔从戎乌鸟私情22.阅读下面的文段,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下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①严冬之下,有人热衷“低温养生”,尝试冬泳、洗冷水澡等。专家表示,所谓的“低温养生”注重的是自然环境下低温对人体的调节。如果通过冷水澡、冬泳、穿得少来人为地降低体温,有时不仅无法达到长寿的目的,反而损害健康,特别是老人、儿童等体质较弱或患心脑血管疾病、怕冷体质的人,一味地追求低温,易导致感冒、冻伤等不适症状。②某些低温习惯有助于身体健康,比如饮食方面,低温能减少高温烹饪时致癌物出现的几率,又能最大限度保存食物中的养分,低温烹饪应以细火烹煮为佳,注意适当低温烹调。③睡个“低温觉”也有利于养生。人的体温晚间9点至11点开始下降,凌晨1点至3点降到低谷。夜间休息的时间正好是“低温养生”的好时机。因此,每天应该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八、命题作文23.《乡土中国》中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其实,经验可以是财富,也可能是负担;经验有时是助力,有时也可能是限制……你对“经验”有怎样的看法?请以“说‘经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错,应是“晚稻加早稻测产相加突破1500公斤”。故选D。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错。结合原文“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可知,没有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B.“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错。原文是“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可见“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的是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D.“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但并未提到命名原因。故选C。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两文内容表述正好相反。材料一最后一段总结说“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可见材料一突出他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喜看稻菽千重浪》主要写“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突出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故选B。4.【答案】①刻苦钻研(吃苦耐劳);②勤于实践;③勇于创新;④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团结精神;⑤为国为民为全人类谋利益。(答出4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品质的能力。由材料一“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材料二“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可概括出“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由材料一“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材料二“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可概括出“勤于实践”;由材料一“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材料二“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可概括出“勇于创新”;由材料一“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可概括出“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团结精神”;由材料三“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可概括出“为国为民为全人类谋利益”。5.【答案】材料一:侧重展现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与杂交水稻的科研活动,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品质,因为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材料二:侧重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和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思考和优秀品质,因为这是一篇人物访谈。材料三:侧重交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用概括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因为这是一篇新闻评论(消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分析写作特点的能力。材料一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可见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先看材料一的内容,从袁隆平高中毕业选择“农门”,到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技任教,然后介绍他边教学边搞科研,“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可见材料一侧重展现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与杂交水稻的科研活动,侧重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品质;再看材料二,通过对话可知这是一篇人物访谈。由主持人的问题“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可知,材料二侧重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和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思考和优秀品质。材料三摘编自《东方评论》,是一则消息。第一段交代了袁隆平对世界的影响,如“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第二段交代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第三段交代了国际上对袁老的评价,用概括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因为这是一篇新闻评论。侧重点不同是因为文体不同。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的能力。A.“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颇为自信”错,文章第一段“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显示“她”对年龄有一种担忧;B.“仅仅是因为”不正确,更重要的是在“她”的眼里和感觉中,在路边站着用餐的母亲虽是暮年却仍辛勤劳作,坚韧不屈,有“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更像一位父亲;C.“对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羨慕”错,是对他们乐观、坚强精神的赞美。故选D。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又暗示了‘她’和打工母亲的晚年的悲惨生活”错,“暮鼓”在小说中有双重含义:既是指“会所里引人驻足”的庆典或者某场欢宴的鼓声,更是对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村老母亲奏响的坚强乐观的美好的生命鼓点,同时她也在这位母亲的感召下感受的生命的积极意义。故选C。8.【答案】这句话描写了母子争让大胡萝卜的情景,作者用“挡了挡”“抢”“先咬”等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舐犊情深,同时他们吃着胡萝卜,甘之如饴,除了说明他们生活的艰辛之外,更表现出在逆境中的坚忍顽强和坦然乐观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画线句是对母子俩的动作描写,在儿子要换母亲手里那只小一点的胡萝卜的时候,那位母亲“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挡了挡”“抢”“先咬”写出母亲唯恐儿子抢这根小一点的胡萝卜的急切,于是“抢先咬下一大口”,这样儿子就只能吃那根大一点的胡萝卜了。这处动作或者叫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母亲的舐犊情深;母亲和儿子都“很响地嚼起来”,写出他们吃胡萝卜的香甜,这两个胡萝卜就是他们饭后的“水果”,是他们给自己的“奖赏”,写出他们的生活艰辛,当更表现出在逆境中的坚忍顽强和坦然乐观的精神。9.【答案】照应标题“暮鼓”;呼应开头,结尾“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与开头的她在黄昏里出门走路形成呼应,使结构完整。②烘托人物性格。“暮鼓”烘托了打工母亲虽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③起象征作用。巧设暮鼓意象,“暮鼓”寓意着日薄西山、临近结束,即将退场,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同时,让小说韵味无穷,诗意盎然。④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文中的“她”就是从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情节上,结尾描写“暮鼓”正是照应了标题;同时写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也呼应了开头“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人物上,结尾描写暮鼓“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正象征了这位打工母亲的形象和性格,她虽然“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人也到了暮年,但是她仍然在工地打工,和儿子一起为了生活奋斗,“暮鼓”烘托了打工母亲虽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主题上,结尾写她“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表明她从这暮鼓声中,从那位打工母亲身上感受到了生活的激情,明白了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这鼓声启迪了她的心灵。效果上,鼓声具有象征意义,“暮鼓”指傍晚会所敲响的鼓声,寓意着日薄西山、临近结束,即将退场;但是“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这鼓声依然坚强有力、催人振奋;同时,“暮鼓”的出现让小说韵味无穷,诗意盎然。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可以沿着泰山的西麓,参观灵岩,可向北到达历城,然后沿朗公谷向东南走,到达东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麓返回泰安。“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至历城”,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抵”的地方是“东长城岭下”,中间不可断开,“缘”的宾语是“泰山东麓”,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A。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南面有重叠的山峦遮蔽着它,条条的溪流环绕着它。“络”是动词,环绕。故选C。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晦’指的是农历每月三十”错误,“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故选C。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都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与泰安知府朱子颍同游之后所作”错,由“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可知,游灵岩时朱子颍没有同往。故选B。14.【答案】(1)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2)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来供奉佛像。度量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的十分之九,陡峭直立难以攀爬上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回视”,回头看;“或”,有的;“得日”,被日光照到;“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鞠躬致敬。(2)“为”,动词,做成;“居”,可译为“供奉”;“度”,度量;“当”,大概,大约;“峭”,陡峭;“上”,登上。参考译文:(一)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姚鼐记述。(二)泰山北部有很多巨大的山崖,其中灵岩最有名。我在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头垒起来的城墙,高一千多雉,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但南面为群山的缺口。南面有重叠的山峦遮蔽着它,条条的溪流环绕着它。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灵岩寺就在柏林中,柏树林下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积雪的寒光反照在寺庙的墙壁上,使得墙壁好像在晃动。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来供奉佛像,度量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的十分之九,陡峭直立难以攀爬上去。只有横行,或侧身攀援,才能登上去。登上后向四周眺望群山,只见群山竞相奔驰,奇妙有趣,如帷幔张开,像军队行进。山崖脚下有泉水,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之泉”。寺里的僧人拿出器皿,倒上水让我们喝。转过头看到寺院左右立着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游人所题刻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来砌成了石阶,石阶上刻有宋徽宗的年号“政和”二字。我最初与朱子颍约好来游览灵岩,恰好朱子颍有公事,他就让泰安人聂剑光同我一起。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逆着水流的方向向东,越过一道山岭,可以进入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向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的溪水向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而到了琨瑞山,它的岩谷幽深,于是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朱子颍以后来游玩时,可以沿着泰山的西麓,参观灵岩,可向北到达历城,然后沿朗公谷向东南走,到达东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麓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A.首句第一个“穷”字并非“生活贫穷”,而是指“不得志的困境”。“居穷道不穷”是说人处于困境仍注重修养。故选A。16.【答案】(1)颈联写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2)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弟侄仍然能够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这类题需要首先分析诗句意思,然后分析手法,最后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或者和效果。“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意思是: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窗外摇曳的绿竹,远处潺潺的泉水,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描写了弟侄书房清幽的环境,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从中可以看出,尽管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弟侄仍然能够静心读书,该句借景写人,表达了作者对弟侄专注勤勉地学习态度的赞赏之情。17.【答案】契阔谈䜩心念旧恩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雄姿英发早生华发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䜩、倾、苟、匪、贻”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处,一蹴而就:形容事情很容易做,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