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检测题15_第1页
高二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检测题15_第2页
高二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检测题15_第3页
高二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检测题15_第4页
高二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检测题1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这使秦国()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除井田,民得卖买”和所学史实,说明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以法律形式保护其实行,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答案:C2.“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赘(赘:男方到女方落户)。”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①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②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③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④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A.①②③④ B.②④C.①③ D.②③④解析:材料是商鞅变法中改革户籍制度的做法,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②③④项说法正确,本题选D项。第①项“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D3.“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这一王朝是()A.东汉 B.北魏C.隋朝 D.唐朝解析:从“五胡乱华”可知是南北朝时期,可排除A、C、D三项。“拓展农业基础”、“后汉”、“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也能充分证明这一王朝是指北魏。答案:B4.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择C项。A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答案:C5.(2013·北京海淀区模拟)孝文帝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他这样做有利于()①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③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④巩固对北方的统治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三十以下……语音不听仍旧。……如此渐习,风化可新”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②与材料不符。通过排除法,选C项。答案:C6.(2014·成都摸底测试)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 D.保护私有财产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选D项。答案:D7.(2014·江西适应性考试)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这体现了()A.分封制的瓦解 B.宗法制的衰落C.适应小农经济发展 D.井田制的终结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的“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反映了爵位继承由血缘世袭变成了国家任免,这就是宗法制的衰弱。A项分封制在此时并未瓦解,C、D、项都是经济方面的变化,材料不能反映出经济的变化,故选B项。答案:B8.(2013·中山期末统考)商鞅变法曾经实施“为户籍相伍”的制度,其目的是()①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②强化基层社会的统治③实施公田的收授分配④保护宗法贵族利益A.①③ B.①②C.②③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为户籍相伍,打散了国野制的区分,把个体小农按五家为一伍的编制,编入国家的户籍,使所有的人都成了国家的“民”,与③④无关。故选B项。答案:B9.毛泽东同志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说明他是“理想主义者”的变法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织C.连坐法 D.刑不避大夫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理想主义者”意为“不可为而为之”,商鞅的阶级本质是地主阶级,“刑不避大夫”直接威胁到地主阶级的利益,也是他被“车裂而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故选D项。答案:D10.(2014·成都摸底测试)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限制角度“物质文明演进”。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的推行,使鲜卑族从游牧逐渐走向定居,从事农业耕作。A、C、D项都属于改革的作用,但不符合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对均田制的评价,故选B项。答案:B11.(2014·北京西城区期中考)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宗主督护制下,豪强地主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因此C项正确。答案:C12.图1与图2是某时期的墓葬壁画,与图1到图2变化直接相关的是()A.井田制盛行 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 D.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图片材料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结合所知: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前过着的是游牧生活,经过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走向定居生活,故C项正确。井田制盛行于西周时期,是中原汉族文化,排除A项;商鞅变法时已是农业生产的定居生活,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农业经济,排除D项。答案:C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中国古代史资料》问题:(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认识回答第一小问。从商鞅变法的法令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从商鞅对“法”的认识角度回答第一小问;商鞅以法治国旨在维护秦国君主统治。从商鞅严刑峻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的角度一分为二地评价。第(3)问,从商鞅变法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的角度入手,联系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特征回答。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2)思想: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3)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问题:(1)根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在经济方面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有哪些?(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