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实录(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4篇)_第1页
《所见》教学实录(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4篇)_第2页
《所见》教学实录(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4篇)_第3页
《所见》教学实录(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4篇)_第4页
《所见》教学实录(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所见》教学实录(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14篇)

2022-12-15

《所见》教学实录(精选14篇)

《所见》教学实录篇1

《古诗两首所见》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

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

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读《古诗两首》中的《所见》。

二、简介作者: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袁枚,清代诗人,号

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注意不要把枚和牧混淆。

三、初读: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所见》这首诗,自己解决生字问题。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自己拼读;

b、指名领读;

c、生字描红;

d、交流书写注意点;

e、组词理解生字。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四、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到哪些

画面呢?

学生自由地读了一遍,然后停了下来。

师:多读几遍才能想象得更丰富更具体。

学生又读了几遍,然后渐渐停了下来。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牧童骑黄牛。

师:读了这一句,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在向我们走来。

师:能说一说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吗?

生:这个牧童十岁左右,他戴着草帽,光着脚丫。

师:能说说是一头怎样的黄牛吗?生:是一头高大健壮的黄牛,

它的肚子吃得饱饱的,全身的毛很光洁。

师:你看到牛在走的时候,身体的哪个部分在动来动去的?你听

到牛走路的脚步声了吗?

生:黄牛边走边甩尾巴,脚步声是哧通哧通的。

师:能把刚才想象到的内容连在一起来说一说吗?大家可以先自

由地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后,有人举手,指名学生具体地描述第一句所表现的情

景。

师:接下来谁来读读第二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歌声振林槌。

师:知道林的意思吗?

生:是树林。

师:知道横的意思吗?

生:指林中成阴的地方。

师:我们可以把林横理解成是一片绿树成阴的树林。想象一下,

这里都有哪些树呢?他们长得怎么样呢?

生:这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这里有挺拔的杨树,有婀娜的柳树,

有像绿色宝塔一样的水杉,有正挂着一串串白花的槐树,还有些我们

说不出名字的树。

师:让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小树林,感受一下,阳光怎么样?风又

怎么样呢?生:这些树长在一起,枝繁叶茂。挡住了阳光,走在里面

有凉快的感觉。当风儿吹过的时候,树叶轻轻摆动。

师:牧童骑着黄牛行走在林间小道上,他的歌声在树林中回响。

诗句中哪个字的意思与回响对应?

生:振。

师:我们一般在什么心情下唱歌?

生:高兴,愉快。

师:猜测一下,牧童因为什么而感到高兴呢?

生:他把大黄牛照顾得很好,大黄牛听他的话,所以他很高兴。

生:他在放牛的时候看到美好的景色,所以感到高兴。

生:今天要做的事情做好了,回家后可以玩了,所以他感到高兴。

师:总之,牧童高兴地唱着歌,骑着牛,走在林间小道上。可是,

他忽然停下来了,是为了什么呢?

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意欲是什么意思?鸣蝉又是什么意思?

生:意欲是想要的意思。鸣蝉是正在鸣叫的蝉儿。

师:蝉儿就是知了,蝉儿知了知了地叫着,你能把这个意思换一

种比较生动的说法吗?

生:蝉儿在树上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地唱着歌。

师:牧童在唱歌,蝉儿也在唱歌,他们好象在比谁的歌声更好听。

牧童在听到蝉的歌声后,想要把蝉捉回家跟自己做伴,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从牛背上下来,把嘴巴闭得紧紧的,站到树下,等待机会。

师:你们猜,牧童能捉到蝉吗?

生:我猜牧童是个捉蝉的高手,他一定会捉到那只蝉的。

生:我觉得也有可能黄牛会发出叫声,惊动蝉,所以牧童不一定

能捉到蝉。

生:.....

师:牧童停止唱歌,或者大家想象黄牛发出叫声究竟对蝉有没有

影响呢?请大家课后阅读《昆虫记》的相关内容,你会找到正确答案。

诗人袁枚看到这幅牧童行歌捕蝉图,诗兴大发,写下了《所见》

这首诗。能把这首诗保存到我们的大脑中吗?

学生背诵这首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当时是

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请读出你的愉快与喜爱之情。

3、指名诵读并点评。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把《所见》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教后记】

《所见》是一首浅显易懂的古诗,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

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

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根据课程标准中

第三学段学生学古诗的要求,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这一

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先进行简单的想

象,然后对所想象的内容逐步进行扩展,使所想象的内容不断得到丰

富,学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当学生天马行空的思

绪纠缠于牛是否会发出叫声及是否会影响捕蝉的效果时,我想到了开

学初布置大家读《昆虫记》的事,于是立即用《昆虫记》结束了学生

的争论。由于课上的想象主要是围绕一句句诗进行的,为了给学生一

个完整的印象,所以将作业设计为改写《所见》。匆忙与浮于表面是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顾校长听了我的这一节课,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

和教学效果,同时也向我指出:留给学生想象的时间一定要充分;在

可能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地去理解古诗。我想,不

光是古诗教学如此,其他课文的教学也应该考虑这两点。

《所见》教学实录篇2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之《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4、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互动释题,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背古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一一李

白的《静夜思》。(师生背诵)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表达想念家乡和亲人的。(ppt出示,明确

学习目标)

2、出示诗题、作者姓名。读诗题,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那

书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连起来说说?(师:叶绍翁是我国宋代的一个

大诗人。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田傍晚,他外出散

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3、(ppt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诗人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

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请同学们自

由朗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自由朗读)。

师:(多媒体出示生字:萧(xido)萧梧(wú;)叶促

(cù;)织)

生:(齐读生字,师相机正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促、深特别容易写错。(板书)要注意些

什么?

生:促的左边是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深字右边是凸宝盖,

不是宝盖头。

师:把这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生:(自由书空。)

师:这首诗的下面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

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

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同桌讨论。师指名说。)

三、研读交流,体会诗情

1、指名读诗。读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景象一一梧叶、秋风、

儿童、促织、篱落、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意。(读着读着,你眼

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脑海里浮现出什么?)作者在他乡看到了这些景

物,引起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2、请大家再自己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引导朗读交流,读中感悟。抓住送寒声动客情一灯明这些关键词

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师: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师:读得真好啊!我刚刚听你把送寒声的寒读得特别好,我想问

问,你是怎么读得这么好的呢?

生:我觉得我是把诗读得有感情了。

师:是啊,你想,萧萧的秋风啊,把梧桐树叶吹得纷纷落了下来。

诗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有点寒冷的感觉。

师:诗人只是觉得身上寒冷吗?

生:除了身上寒冷外,他肯定也很心寒,他现在一个人在外地,

肯定很孤独。

师:你体会得多好啊!诗人此时孤身一人在外地,看到萧萧的秋

风吹落枫叶,心里感到非常孤独。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诗。(个别读、

齐读)动客情,使诗人产生了什么感情?

师:谁来读读后面两句诗?(指名读)

师:这两句写了什么?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1: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

生2: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和自己童年时的小伙伴。

师: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

可能会想到小时侯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起我吗?再读

一读,好吗?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多孤单啊!读一一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他看到萧萧的落叶,看到捉促织的儿童,他心里又是多凄凉

啊,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我在这里这么孤单,我的朋友啊,你们能想起我吗?读一一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请大家把整首诗联起来.读一读,好好感受感受。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

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

捉蟋蟀。这样的景象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

童年吧?)

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

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一一(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

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

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

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

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生:(齐声诵读)

四、作业

默写一首学过的表达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古诗。

教学反思:

1、趣味、直观性的导入。教师借助《静夜思》这首学生熟悉的

诗,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

课作铺垫。再通过欣赏课文插图,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激发起学习

的兴趣。

2、琅琅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永恒的追求。从整体感知到研读探

究,最后熟读成诵,都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在丰富的情

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阅读教学提倡强化初读、延迟

开讲,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地阅读诗句,把这首诗的感受读出来,进而抓住关

键语句研读体会,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3、拓展积累。布置课后作业,引导积累。

《所见》教学实录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

1.(板书“见”)小朋友,你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生

组)是呀,看见、听见都是见,看来呀,用上眼睛,用上耳朵,都能

有所发现!老师这儿有一幅画,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回答。

(1)林横: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

对,这样郁郁葱葱、十分茂密的树林就可以称为“林雄”(板书)

仔细观察这个词,它有什么特点?(都有木)一组小火车读一读一一

齐读。

(2)牧童:(学生说“我看到了小孩骑着黄牛”时直接板书“骑

黄牛”)你再仔细看看,这个小孩子在干什么的?这样放牛放羊就叫

放牧,放牧的孩子就称为“牧童(板书)指名读。

(3)蝉:“知了”还有一个名字,叫“蝉”知了是一种昆虫,所

以左边是虫,右边读chdn,是一个形声字。(字卡,指名读)听,

你们听见蝉儿的声音了吗?(播放蝉叫声)是呀,蝉儿正在鸣叫呢!

像这样正在鸣叫的蝉可以称为“鸣蝉”。再开一列火车读读一一齐读。

3.你还有其它的所看、所听吗?

二、揭题

1.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板书“我

们”)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

摹细致的人,他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

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

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

2.第一次读诗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诗。

3.先请小朋友一行一行来读诗,其他同学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听

他读正确了吗?(随机正音)

4.四人小组合作读,每人读一句,先自由练习,等会我们比比哪

个小组读得对。(先自由,再站起来,发现读错的句子再纠正、齐读。)

5.大家一起再正确地、流利地、响亮地把古诗朗读一次。

三、情景感悟、评赏古诗

1.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

2.生交流。

(1)“歌声振林槌”:(我听到了牧童的“歌声”)(板书),这歌

声怎么样?(声音响亮,在树林里回荡)从哪个字感受到的?(“振”

板书)

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指名读)

师引读:瞧,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悠闲地唱;牧童美美地唱;

牧童响亮地唱;牧童清脆地唱。

(2)“意欲捕鸣蝉”:已经去“捕”了吗?(板书“捕”)从哪看

出来?(板书“意欲”)这就是指想要的意思。

袁枚怎么知道牧童的想法的呢?(仔细看,发现牧童的眼睛一动

不动,嘴巴张大,已经不再唱了,出示“闭口”,站住不动了,出示

“立”,牛也不再继续前进了,惟恐惊动了知了。)

请你边想象边来读好这句。

4.看来,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有“骑、

振、捕、闭、立这样一写,牧童的形象就被袁枚写活了,仿佛活生生

地站在我们面前呢!我们比比,看谁能把牧童给读活了。

5.生同桌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读完诗,你猜想一下牧童捕到蝉了吗?(不管牧童有没有捕到

蝉,让我们把想象继续下去吧!)

四、背诵全诗

1.看看这张画,让我们想象着古诗的内容,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

样,自由练习背诵。

2.谁愿意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同学点评。

3.一起有感情地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在这首诗中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有五个,这两个字有点特别,出

示“立、童”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立”要写

得方正,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样,“童”上的立字头要写得扁些,

在横中线的上方点,还有好多立字头的字如“意、音、亲”都是这样

的。这个小窍门可得记住了!)师范写。

2.现在就请你们自己在书本上练一练吧。

小朋友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从小热

爱它、诵读它、品味它吧!

《所见》教学实录篇4

一、课题:小班古诗活动《所见》。二、教材简解:本园致力

于古诗特色研究,用多样的形式让幼儿趣味学古诗,体验古诗活动的

别样魅力。针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本

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

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

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

穷乐趣。三、目标预设: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3.学会用不同的

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四、重难点: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

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五、活动准备:1.

活动课件、伴奏音乐。2.四幅古诗配画。3.相关头饰。六、设计思路:

《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

事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

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

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

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

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

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

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

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

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

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七、教学过程: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

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

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

小牧童在唱歌。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

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总结: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来到树林,响亮

的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着,他唱呀唱,忽然不唱了,停了下来,你们

来猜一猜为什么他不唱了?幼儿回答,师揭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发

生了什么事情?3)师放知了的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然后放知了的

图片,告诉他们这是蝉。师:牧童啊听到了知了在唱歌,那你们觉得

接下来他会怎么样?幼儿回答,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揭晓接下来发

生的事: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想去捉蝉,但是要轻轻地去捉(师:为

什么要轻轻地捉?)因为蝉听到动静会飞走(师边说边做轻轻地动作)

师出示相关头饰,请个别幼儿扮演牧童,个别幼儿扮演蝉,师引导他

们进行表演,感受快乐。2.理解古诗内容,并学会朗诵。1)师:古

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看到了这件有趣的事情,于是回去就写了一

首古诗,老师把这首古诗藏在了四幅画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

2)分句解释,加深幼儿古诗的理解。出示第一张图画,让幼儿自己

说说内容,再出示第一句话:牧童骑黄牛(师边说边做动作,带领幼

儿一起边说边做)。出示第二张图片,师:你们看,这个小牧童嘴巴

张的大大的,在干嘛呢?(引导幼儿自己说出唱歌),他的声音真响

亮,都传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观察树林上空)呦!歌声在树林上

空回荡呢。师当牧童,幼儿作大树,进行互动表演,感受牧童响亮

的声音,引导第二句话:歌声振林横。师总结:在这两幅画里,我们

找到了两句诗句,是哪两句呀?(幼儿先说,师带领幼儿一起学说一

遍)。师: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张图画,我们来看一看这幅画和刚刚的

一幅画有什么不同?(师边说边出示第三幅画)你们看,图片上出现

了什么?(引导幼儿自己说出蝉),原来是一只蝉,它在“知了知了”

的鸣叫,我们可以叫它一一鸣蝉,牧童看到了鸣蝉,想去干嘛呀?(引

导幼儿自己说想去捉蝉),“捉”可以用“捕”这个好听的词来说。牧

童想去捕鸣蝉,所以第三句话就是:意欲捕鸣蝉。出示第四张图画,

师:牧童本来在唱着歌,可是他看到蝉,想去捕,于是他立马就干嘛

了?(引导幼儿自己感受牧童闭上了嘴巴,从牛背上下来,站立着)

这就是最后一句:忽然闭口立。师总结:小朋友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

藏在这两幅画里的两句古诗也被我们找出来了,我们再一起将这两句

念一遍:(幼儿和老师一起变念边说)。4)师带领幼儿用做动作、模

仿古代诗人、打拍子的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进一步增强学习古

诗的趣味性。

《所见》教学实录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古诗小学语文《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

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

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

好。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嚓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

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

就写了一首小诗古诗小学语文《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

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

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

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

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唱着嚓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

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

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

;骑牛写文章

(牧)

;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

------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

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

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古诗小学语文《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古诗小学语文《所见》,

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

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

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

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

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

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

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

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

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

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

(同声旁)

;怪

------惜

(同偏旁)

;阳------阴

(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习诗,指导书写。

七、实践活动

每个同学准备一首自己在课外学的古诗,在班上举行一次古诗朗

诵会。

《所见》教学实录篇6

背景知识:

《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

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这两首诗充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新活泼,

充满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

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欣赏迷恋的蜻

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勒出了夏

季独有的童真世界。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

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

但是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基础较好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

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教师把

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

直接领悟的词语上。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

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

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

加强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

立”8个字。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

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朗读古诗,愿意主动背诵。激发

学生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

勒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学生交流:夏天,我最喜欢(干什么)。

3、教师出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导学生猜想:

这个古时候的小朋友喜欢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

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出现。)

二、学生自学,通读全诗。

1、学生尝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别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

读通每一行诗句。(特别关注平时朗读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

的帮助)

2、学生互助学习,自主认识古诗中的新汉字。

(1)抽查几位学生(特别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全诗,其

余学生仔细聆听并在书本上做好正音标记(在别人读错的汉字下点上

重点记号并注出正确读音,这个习惯需要长期培养。),而后集体交流

纠正字音。

(2)游戏:“汉字生活大搜捕”(请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曾见到或

听到的汉字实用例子)

*课件出示“汉字生活大搜捕”的所有汉字”所牧捕蝉闭立“,请

学生独立搜索。

*学生互动小组交流后由学生自主推荐典型的例子一一

例如:在他爸爸派出所的大门口见过“所”。

听过一首《牧羊曲》,里面有个“牧”。

说古时候的警察不叫警察,而叫捕快,捕快的“捕”就是今天的

这个新字。

(这个搜捕游戏要经常结合认字教学不断进行,才能开拓学生的

生活时空,激活他们的生活回忆,从而构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3、汉字重回古诗,学生看文朗诵。

三、研读诗文,充分想象。

1、再次课件出示“牧童欲捕蝉”的画面,请学生通过在多次朗

读《所见》的基础上说话训练:

“小牧童喜欢在夏天()。”

2、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入诗句的研读一一

(1)一些学生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类似于

这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

天骑牛放牧的?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梃。”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

谈自己的体会。

*充分运用课件中一段牧童放牧时的歌谣欣赏,理解体悟“振

林果”的意思。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的欢快心情。

(2)一些学生则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类似于这样

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

天捕蝉的?

大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

谈自己的体会。

*充分想象:小牧童闭上嘴巴停止歌声是为了什么?”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很想捕蝉却又怕惊动了蝉的心情。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咀嚼诗句,体味小牧童究竟喜欢什么,

并充分通过朗诵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四、自主选择,快乐积累。

女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积累这首古诗。(强调

要求)

课件出示三种方法:

1、请你用最喜欢的表演形式选择好伙伴一起来背诵《所见》。

2、请你扮演小牧童,告诉大家自己在一个夏天捕蝉的故事。

3、请你为课文中的插图配写《所见》的古诗,书写一定要漂亮

哦!(另发古诗题写画纸)

*学生充分准备、训练。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重点放在第3个内容(书写)。

——请顺利完成题写古诗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当小老师

提醒大家六个新汉字的写字要领,学生尝试书写。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再掀情趣。

1、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所见》的朗诵中转入另一首体现夏日

情趣的古诗《小池》:

——夏日,可爱的小牧童喜欢去捕捉树上鸣叫的蝉儿。而杨万里

这位大诗人却对夏日的荷花池情有独钟呢!不信,一起去瞧瞧!

2、课件出示画面(与课文中插图相似的更美的荷池图),引导学

生看图说话:

——“我看见了(),听见了()o

3、引出古诗《小池》:诗人杨万里可别有一番独特的发现一一让

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现诗文,配乐朗诵。)

二、自主设疑,通读全诗。

1、学生反复朗读古诗,特别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2、学生自主提出朗读中不懂的汉字和词语。(诸如:泉眼惜细流

爱晴柔)

借助提出问题的同时纠正重点读音。

3、教师引导学生“诗读百遍,其义自现。”,再次反复咀嚼诗句,

遇到不懂的字词停下来反复读读。

4、抽查朗读,特别注意学生朗读时的节奏和停顿,并相机做重

点指导。

三、品读欣赏,体味美感。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诗句的想

象体会,话题交流:读了诗,我觉得这方小池。

----学生总体感悟:夏季菊池的美丽和恬静。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你有一只画笔,你

会画上什么?

3、师生合作:“妙笔生辉”

老师根据学生所想象到的在黑板上尽情画下背池的景色,学生根

据诗句的反复推敲咀嚼评价老师的画是否符合古诗的意境。(在此互

动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学生先前提出的不同词语的意思)

4、美丽的画,需要同学们动情的朗诵来衬托,让我们一起尽情

朗诵吧!

一一学生自由组合用不同的形式来诵读这首古诗并现场交流赏

评。

四、拓展积累

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描写夏日风情的小诗,一起欣赏另

两首古诗:《池上》《江南》。

2、结合《古诗80首》,找寻更多的描写夏日的古诗,互相品读。

《所见》教学实录篇7

(板块结构式)

教学概况:古诗《所见》是语文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四言绝

句,写的是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他一路行一路唱,欢乐的歌声

响彻整个树林。可是蝉叫声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想把蝉儿捉住,所

以停止了唱歌。诗人先写小牧童的骑着黄牛唱歌的动态,后写小牧童

停止唱歌,屏住呼吸的静态,这从动到静的变化,简短的四行诗,把

小牧童天真烂漫、逍遥自在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小

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诗教学,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

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

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

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语言美和音乐美、意境美,让他们自

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达到积

累祖国语言,增厚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结合教材的特

点,以及新课程对古诗教学的要求,产生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

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烂漫。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古

诗美好的意境。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关键项目、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环节一:正所谓入境始于亲,本环节的教学导入看似简单,但教

师要求背诵积累耳熟能详的古诗,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情感,唤起了学生

学习古诗的欲望。

环节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以读准字音为基础,没有正确的朗

读就没有有感情的诵读,所以读准字音是为后面的读通读顺,有感情

的朗读做好铺垫。

环节三: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方式,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

课的成败与否的第一个标准是看全班同学是否熟读了课文。所以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既是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

文的根本手段。而读通读顺古诗又是实现入情入境吟咏诵读古诗这个

目标的前提。所以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不仅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还为下一个环节的披文入情,体会诗情诗意扫清文字的障碍。

环节四: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优美的古诗

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

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本环节的教学

设计设计了听一听,画一画,读一读等教学活动感知古诗韵律。用小

斜线画出朗读节奏,然后根据朗读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这些活动

显示出了这是一个有梯度的朗读训练过程,学生读通读顺古诗是朗读

的一个层次,读出节奏、韵律又是朗读古诗的另一个更高层次,为体

会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做好铺垫。

环节五: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

的意境中去。而理解诗句的意思是为学生更好的领会诗歌的意境服务。

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本环节的教学设计

主要是通过看图理解、仿造写话,动作表演,感情诵读等方式去引导

学生抓住重点字、句去理解揣摩诗句的意思,进入诗歌的意境,不仅

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还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

环节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赵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孩子学过很多古诗,

也会背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

2、小结:咱们班的孩子积累的古诗可真多!对古诗也很感兴趣,

这节课我们又来学习另一首古诗:第13课《所见》。

3、揭题,释题:所见是什么意思?

4、小结: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事物(东西)《所见》这首诗,写的

就是诗人所看到的景物。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过渡导入:请大家打开书,或者看屏幕,细细地把古诗读过

两遍,不懂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拼一拼,把古诗的每一个字读准,特别

注意课文中的生字,把诗读得字正腔圆。你觉得可以了,就读给你的

同桌听,让你的同桌来评一评。

2、检查反馈。

3、指名读,自评:你觉得你哪点儿读得最好?互评:你觉得哪

个字读到你心里边去了?

环节三、再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过渡导入:请同学们再细细的把古诗读过两遍,注意把古诗

读通读顺,你觉得可以了就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让你的同桌评一评。

2、检查反馈:指名读,评价。

3、全班齐读。

环节四: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1、过渡导入:读诗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诗歌该有的节奏

来,请听老师读第一行诗,听听老师在哪个地方做了停顿。

2、在剩下的诗句上用小斜线标出朗读节奏来。

3、检查反馈。

4、了解五言绝句的朗读节奏规律。(每行诗的节奏都一样,朗读

节奏是二三)

5、总结:这就是古诗,讲究的是对仗和押韵,读起来就会有一

种朗朗上口的节奏美。让我们按我们画出的节奏读一遍,读出古诗的

节奏美来。

6、听朗读录音

环节五、理解诗意,读出诗情

1、过渡导入:谁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2、引导看图说话,根据插图理解牧童骑黄牛的诗意。

3、理解体会:歌声振林横。重点理解振。

4、抓住牧童的歌声,理解振字,体会牧童逍遥自在的心情。

5、总结: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在读歌声振林松的时候大

家都同时的在振字上下功夫,那么振字给你什么样的体会?(大声的、

动听的,优美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由此你体会到牧童什么样的心情?

(愉快、悠然自得)再一次读古诗,读出牧童的心情来。

6、指导:用()声振()来进行仿写训练。

7、理解体会意欲捕鸣蝉。

8、理解体会:忽然闭口立。

9、表演忽然闭口立,结合动作表演理解诗意,进行诵读以及口

语交际训练。

环节六:诵读古诗,加深印象

1、诵读古诗。

环节一:

1、生背诵古诗,展示平时的古诗积累。(听、想、说、做)

2、生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先思考半分钟,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

各别回答。(听、想、说、动、静)。

环节二

1、生自由读古诗。读给同桌听,同桌互评。(听、说、动)

2、按十个手指头就是十分的要求给同桌打分。(动、做、动)

3、纠错,正音。引导自评,互评。(听、说、动、静)

环节三

1、自由读课文。(说、做)

2、引导自评、互评。

3、提出读的要求:全班清爽干净地齐读古诗。

环节四:

1、师范读第一行,生听,听后说一说在诗句的哪个地方做了停

顿,并指导用小斜线标上停顿符号。(听、做、静)

2、指导:一边读,一边标节奏。(说、动、做)

3、板演标节奏符号。(做、看、动)

4、引导:看看我们标的朗读节奏,你发现了什么?(看、想、

说、听、做、动、静)

5、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6、明确听的要求: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听,还要学会边

听边想象画面,让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在脑海里活起来。(听、想、看、

静)

环节五

1、检查反馈,相机出示古诗插图导入,引导生说想象到的画面。

(听、想、说、静、动)

2、看图说话,利用插图理解诗意。(看、想、说)

3、引导:从诗句中你又知道牧童骑在牛背上正在干什么?(唱

歌)从诗句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歌声)

4、播放牧童的歌声。重点抓住振字引导体会牧童的歌声是什么

样的歌声。读出牧童的天真烂漫,逍遥自在,读出牧童愉快、悠然自

得的心情。

6、过渡导入:哟!儿童读古诗,书声振课堂听了老师的话你发

现了什么?(仿造古诗来说话)对!让我们当回小诗人也学学作者用

上振字说一句古诗吧!

(1)小组合作:你平常听到的除了歌声,还有什么声?先自己独

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用气泡图的形式把小组合作学习的

成果用中卡展示出来。

(2)根据展示的内容进行仿写训练:(笑声:笑声振教室。雨声:

雨声振村庄。人声:人声振广场。歌声:歌声振校园。雷声:雷声振

天地。鼓声:鼓声振校园)(想、说、听、做、动、静)

7、再次播放歌声,过渡导入:可是,牧童的歌声为什么突然断

了?(播放:蝉声)问:是什么声音?(蝉的叫声)听到了蝉的叫声,

牧童会想什么?(想捉蝉)哪句诗写出了牧童想捕住蝉呢?(相机出

示:意欲捕鸣蝉,)引导读出牧童的内心,先和同桌练一练。检查反

馈并评价。(听、想、说、静)

8、要想捕住蝉,牧童必须怎样做,引导利用诗句来回答。

9、动作表演突闻闭口立。各别采访:牧童,你为什么忽然闭口

立?引导用诗句意欲捕鸣蝉来回答。(想、说、听、做、动、静)

环节六:

1、提出读的要求:拿出最好的朗读水平来再读这首诗,用深情

的朗读来记住这首诗。

《所见》教学实录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六个字,会写“林”“闭”两个字。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对朗读古诗有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预设:

一看图导入

1观察课本插图

同学们,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小孩子(这是个放牛的孩子,古诗里把他叫作“牧

童”)

生:看到一个孩子骑在牛背上,手里拿着竹棒。

生:看到了一片树林。

生:看到了树上有蝉。(猜一猜,这蝉正在叫吗?是啊,夏天到

了,它停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热死啦,热死啦”,古诗里把正在叫

的蝉叫----鸣蝉)

2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被一个叫袁牧的清代诗人看见了,于是呀,

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所见》。(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听配乐朗读)

2咱们也来读读,请大家轻轻地打开书本到59页,听清楚要求

再读。(要求读三遍:1大声地读,读准字音。2轻声地读,记一记

圈出的生字。3大声地读,把句子读通顺。)

3袁枚说,大家有没有把我的古诗读正确啊,我得考考你们。

1)开火车读生字

2)汇报读古诗,读准字音。分句朗读(个别读,齐读或男女

生读)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具体都看到了些什么?咱们现在就来研究研究。

(一)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梃。

1出示此两句。读读这两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些什么?

生:知道了诗人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身上。

生:知道了牧童在唱歌。

2(播放歌曲)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一边唱着歌,一

边朝我们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

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小树还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多美,

多快乐呀!

3听这嚓亮的歌声都已经穿过了整个林子,小树也为之陶醉,歌

声一一振林横(再响亮点,动听点)

4小诗人,你来念念这两句(个别读,指导)

5小组读

(二)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出示句子。赶紧再读读这两句,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生:他闭上嘴巴,立在那里。

生:他想捉蝉。

2突然,歌声停了?小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他怎么不唱歌了?

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用诗歌中的句子说说。

3指导朗读(意欲捕鸣蝉)老师听不出他很想捕蝉。在试试(范

读一一跟读)

4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

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来读读这句,可要小点声,千万

别把蝉给吓跑了。(个别读)

8谁来试试?(指导朗读,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

你再读一读)

9咱们这两句连起来读读。(齐读——男女生读)

10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同桌互读一一个别读一一齐

读)

四、复习生字,背诵古诗

1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念念,我们合作下好吗?我念一句,你们

念一句。

2我说古诗意思,你们来说诗句好吗?

3我把古诗的其中一部分拿走了,留下了个别的字,你们还能念

出来吗?

1)先来读一读它们(抢读汉字)这几个生字宝宝的样子可容易

记了。

猜几个谜语就记住了。

谜语:牧:牛背上写文章?闭:人才进了门?所:一户一斤米

2)把剩余的部分填上。

4现在就给你们这幅画,你们能不能把整首古诗念出来?(个别

背,齐背)。

5我们的诗人到最后还给我们留了个小小的悬念,不知道小牧童

有没有捉到那只蝉,大家课后可以去猜一猜,想一想他是用什么方法

捉蝉的。

五书写汉字

1这里还有两个生字宝宝还想请大家来写一写它们。

“林”还记得“两个木”是什么字吗?两棵小树站在一起太挤了,

于是一棵小树非常懂得谦让,把小树枝收了一点回来,撇变成了点。

另一棵小树和它并排站,两棵树长得一样高。(师边说边范写)

"闭人才进了门”是什么字啊?先写一扇“门”,再写一个“才”,

“才”不胖不瘦,刚好藏进门去。(师边说边范写)

《所见》教学实录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诗、林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认真6个生字,会写诗、林。

难点:体会诗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乡间小路。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赛诗会。导入:今天,月亮姐姐给小朋友带来了几首诗,要

来考考小朋友,愿意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画》、《静夜思》、《春

晓》、《村居》的课文插图)。

2、(出示课件所见的插图),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3、简介:《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在山村赏景时把自己所见到的

情景写下的一首诗。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多

读几遍。

二、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小树林。每棵树上都藏着一个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开火车读;④小组读。(重点指导:所、蝉)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生字的?

4、巩固练习。(课件出示六朵花)。每朵花里都藏着一个不带音

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分男、女生读。

这些字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5、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了解古诗大意

过渡:袁枚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我们也一起去

看一看吧!

1、学习第一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走在山间小路)。

①引导说出图意(板书:贴图、黄牛和牧童)

②你们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

③指导表情朗读。

2、学习第二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

①问:牧童高兴地唱起歌,他的歌声怎样?

②谁能把诗中描写这个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横)(贴图:树)

③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牧童的歌声停了,知了叫了起来)

①问: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想像说话)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渴立)

②指导朗读。

③教师范读。

4、师说诗意,学生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师生配合)

5、配上动作激趣朗读。

6、全班朗读。

四、练习背诵

1、看板画,练习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男女生竞背。

五、写字训练(课件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诗、林。偏旁以红

色闪烁)

1、学生认读。

2、口头组词。

3、指导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提醒学生林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

4、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5、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6、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六、课外拓展(课件《小儿垂钓》整首诗和插图)

1、教师解说诗意,激发学生有朗读的意愿。

2、教师范读。

3、教师领读。

4、回家把《小儿垂钓》这首诗读给父母听。

《所见》教学实录篇10

设计理念

针对低年级儿童特点,在情境中内化生字、词和诗句,教学中渗

透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的学习。重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给

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学习更多的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

文。

2在学习《所见》的过程中渗透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认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老师:制作课件,或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展示,引入新课

1抽背学生平时会背的古诗,齐背古诗。(要求:一边背古诗

一边想象古诗的画面。)

目的:通过复习学生会背的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2介绍作者袁枚。

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诗的愿望。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1袁枚老先生可会写诗了,他把自己所见到的许多事情都写成

了诗。有一天,他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出示全诗的情景课件),请你

仔细观察。

袁枚老先生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再次读诗,把诗句读通顺、连贯。

4检测生字。

(1)生字在诗句中出现,请生读。

相机点拨牧、骑、欲的记忆方法,做一做闭的动作等。

(2)生字从诗句中跳了出来,去掉音节读。

(3)齐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连贯。

三、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1练读第一句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横这一句诗的动画。师:你看到了什

么?你能读好这一句吗?

(抽生读一小组读一齐读。)

你体会到了此时小牧童的心情吗?是怎样体会到的?

2练读第二句诗。

出示意欲捕蝉鸣,忽然闭口立的情景动画。师:孩子们,你们又

看到了什么?能读好这一句吗?体会小牧童此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整首诗。

指导方法:一边练习,一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1)自由练习。

(2)指名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