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年《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测试试卷与答案D卷_第1页
浙教版2024年《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测试试卷与答案D卷_第2页
浙教版2024年《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测试试卷与答案D卷_第3页
浙教版2024年《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测试试卷与答案D卷_第4页
浙教版2024年《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测试试卷与答案D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27浙教版2024年《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测试试卷与答案[D卷]一、感觉世界1.将右手放到一盆冷水中,左手放到一盆热水中,过一会儿把双手同时放到一盆温水中,则两手的感觉是()A.右手热,左手冷 B.右手热,左手热C.右手冷,左手热 D.右手冷,左手冷答案:A详解:由题干可知,先将左手伸入热水,右手伸入冷水,过一会儿,同时拿出左、右手伸入温水中,对于左手而言,温度降低了,对于右手来说温度升高了,因此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盲人在“读”盲文时,主要依靠皮肤中的()A.冷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C.痛觉感受器 D.触觉感受器答案:D详解:盲人用手指触摸,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皮肤触觉感受器接触机械刺激产生的感觉称为触觉,盲人将皮肤触觉感受器接受的刺激传导到大脑,在大脑形成感觉,获知盲文的内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3.春暖花开时节,某兴趣小组同学到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开展春季研学活动,下列情景中利用味觉来感受的是()A.听鸟声 B.闻花香C.看古堰 D.吃枇杷答案:D详解:A、听鸟声利用听觉来感受,A不符合题意。

B、闻花香利用嗅觉来感受,B不符合题意。

C、看古堰利用视觉来感受,C不符合题意。

D、吃枇杷利用味觉来感受,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4.(2021七下·兰溪期末)6月,“杨梅之乡”马涧的杨梅树上挂满了一颗颗沉甸甸诱人的杨梅。“个大味甜”的东魁杨梅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我们感知到东魁杨梅“个大味甜”()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听觉C.触觉和味觉 D.视觉和味觉答案:D详解:“个大味甜”的东魁杨梅,个大是视觉,味甜是味觉.故选D。5.人体拥有各种不同的感觉,下列关于人体感觉的说法正确的是()A.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B.一种感觉器官只能接受一种刺激C.麻、辣、酸、甜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D.人体嗅觉有“适应性”主要是人体嗅觉神经末梢易疲劳答案:A详解:A、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同时具有感受冷、热、痛、触等感觉,A符合题意;

B、人类大多数感觉器官只能感受一种类型的刺激,如眼睛、耳、鼻。但皮肤例外,可以接收多种刺激,如触碰、按压、寒冷、炎热等,B不符合题意;

C、酸甜是基本味觉,麻辣是多种刺激产生的感觉;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嗅觉有适应性主要是大脑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6.(2021七下·西湖期中)为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程度,小金用一支绘图笔在小徐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小徐蒙上眼睛后,小金用针轻轻接触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小徐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将小徐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记录下来。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皮肤部位手臂手掌指尖前臂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508510075A.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判断实验时针触指尖的力度大于针触手臂的力度B.本实验说明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C.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D.身体各部位的不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答案:A详解:A、实验数据是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不能判断实验时针触指尖的力度大于针触手臂的力度,A错误,符合题意;

B、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不同部位触觉敏感程度的不同,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指尖感到针触的百分率最高,说明指尖的触觉敏感程度最高;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手臂、手掌、指尖、前臂触觉百分率不同,说明身体各部位的触觉感受器分布不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7.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答案:A详解:A.甲实验中,随着真空罩内空气越来越稀薄,我们听到的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

B.乙实验中,钢尺伸长的部分越短,振动频率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

C.丙实验中,乒乓球跳起的幅度越大,说明音叉振幅越大,则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丁实验中,用手弹击塑料瓶的底部,蜡烛的火焰会迅速熄灭,则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故选A。8.现代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波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 A.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B.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C.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D.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答案:B详解:人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而狗的听觉范围比人要大的多。超声波发出声音的频率大于20000Hz,超过人类的听觉范围,但在狗的听觉范围内,所以人什么都听不到,而狗可以听到,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9.“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答案:B详解:“呼麦”中的高音和低音,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即音调不同,故A、C错误;

“呼麦”中的声音由振动产生,故B正确;

无论声音的音调高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故D错误。故选B。10.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以下说法中符合事实的是()A.吼猴能发出很大的吼声,是因为其声带振动得很快B.假如宇宙空间有空气,我们在地球.上可能会听见太阳的“歌唱”C.蚊子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为250~600次,所以人耳无法听到D.人们利用仪器监测风暴发出的超声波,可以在风暴到来之前发出警报答案:B详解:A.吼猴能发出很大的吼声,是因为其声带的振幅很大,故A错误;

B.假如宇宙空间有空气,我们在地球.上可能会听见太阳的“歌唱”,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正确;

C.蚊子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为250~600次,则它的振动频率为250~600Hz,而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在听觉范围内,因此可以听到,故C错误;

D.人们利用仪器监测风暴发出的次声波,可以在风暴到来之前发出警报,故D错误。故选B。11.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音的四幅图的说明中正确的是()A.图a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B.图b表明月球上的航天员能直接交谈C.图c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图d表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答案:D详解:A.图a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超声波导航,故A错误;

B.图b表明,月球上的航天员不能直接交谈,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故B错误;

C.图c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错误;

D.图d中,当音叉发声时,紧靠在音叉上的乒乓球不断跳动,表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故选D。三、耳和听觉12.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答案:B详解: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故A正确不合题意;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13.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在A、B处同时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答案:A详解:B点时只能听到低音,不能听到高音,即低音传播距离较远。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频率大小决定,因此频率低的传播距离更远,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14.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声波引起振动,在内耳中传导顺序为:前庭→耳蜗→半规管B.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组织,具有感受冷热、压力等功能C.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缩小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答案:D详解:A.声波引起振动,在内耳中传导顺序为:前庭→半规管→耳蜗,故A错误;

B.皮肤是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构成的器官,而不是组织,故B错误;

C.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放大,从而增大近光亮,故C错误;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故D正确。故选D。15.关于甲、乙、丙三个正在振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手臂以每秒2次的频率上下挥动乙:蝙蝠发出频率为1×10°Hz的振动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56Hz的音叉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D.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答案:C详解:甲、乙、丙三个物体都在振动,都能发声,因此都是声源。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

甲的频率为2Hz,乙的频率为105Hz,都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外,只有丙的频率在听觉范围内,即人类只能听到丙的声音,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16.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赫兹的声音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C.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要大D.15赫兹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答案:C详解:A.根据图片可知,蝙蝠的发声频率为10000~150000Hz,肯定不能发出400Hz的声音,故A错误;B.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蝙蝠的发声频率为10000~150000Hz,二者只有很小一部分重叠,因此人只能听到部分蝙蝠发出的声音,故B错误;

C.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发声范围为65~1100Hz,故C正确;

D.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则15Hz的声音在人的听觉范围以外,无论有多大,人都听不到,故D错误。故选C。17.(2021七下·丽水期末)绘制概念图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科学习笔记中概念图的一部分,其中不合理的是()A.B.C.D.答案:C详解:A、声音的三要素包括声调、响度、音色,A不符合题意;

B、耳的结构包括内耳、中耳、外耳,B不符合题意;

C、子房包括子房壁和胚珠,C符合题意;

D、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比如克隆猴,克隆羊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18.今年5月1日凌晨,杭城遭遇狂风暴雨,许多市民在睡梦中被雷鸣声惊醒。下列关于人耳的有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②收集声波 B.⑦带动听小骨振动C.③放大振动 D.⑤产生听觉答案:B详解:A、②是外耳道,它的作用是声波进入耳的通道,A不符合题意;

B、⑦是鼓膜,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并向内耳传递,B符合题意;

C、③是听小骨,听小骨的作用是传导振动并将振动放大,C不符合题意;

D、⑤是耳蜗,它的作用是耳蜗的作用是接受振动,产生神经冲动(兴奋),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四、光和颜色19.下列各种四种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A.妙趣手影 B.小孔成像C.日食奇观 D.光纤通信答案:D详解:A.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合题意;

B.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合题意;

C.日食和月食,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合题意;

D.光线通讯是利用光的反射工作的,与直线传播无关,故D符合题意。故选D。20.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是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眼界狭窄之人。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点,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表示“坐井观天”含义的是()A. B.C. D.答案:A详解: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外面天空射到青蛙眼中的光线会被井壁遮挡,于是青蛙只看到一小部分天空,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21.百米竞赛时,关于终点计时员计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开始计时,会使运动员成绩偏低B.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开始计时,会使运动员成绩偏高C.听到发令枪响开始计时,会使运动员成绩偏低D.听到发令枪响开始计时,会使运动员成绩偏高答案:D详解:百米赛跑场上,因为光速比声速大,所以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多。以听到枪声才计时,即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肯定少了,少的时间为,这样就提高了他的成绩。故选D。22.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②在点A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人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了。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答案:D详解:原来水的密度是均匀的,因此激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倒入海波溶液后,水的密度上下不均匀,因此光沿曲线传播。用筷子搅动后,水的密度变得均匀了,因此光线又沿直线传播了,据此可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23.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A. B.C. D.答案:A详解: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只能改变孔的大小,不能改变孔的形状。根据图片可知,B、C、D中的小孔形状会发生改变,只有A中的小孔形状保持不变,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24.桂花是杭州市市花,如图是桂花的一种——银桂,阳光下银桂花瓣呈白色的原因是()A.花瓣发出了白色的光 B.花瓣反射了所有色光C.花瓣吸收了所有色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B详解:银桂花瓣为不透明体,它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因为银桂花瓣为白色,所以它能够反射白光,而白光是所有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所有它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25.太阳光照射在桃树上,我们看到了绿色的树叶、粉红色的花朵,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A.太阳光是绿色的光B.太阳光是粉红色的光C.太阳光和叶子、花朵反射的光分别混合成绿色、粉红色的光D.太阳光中含有绿色和粉红色的光答案:D详解:我们看到的树叶为绿色,即树叶反射绿光;花朵为粉红色,即花朵反射粉红色的光。而太阳光白光,即为复色光,它其中含有绿光和粉红色的光,因此物体能够反射对应的色光,呈现相应的颜色,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五、光的反射和折射26.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时,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答案:C详解:A.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如果光从空气垂直水面射入水中,那么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烛燃烧变短时,相当于蜡烛火焰向下移动,而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相反,则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27.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D.图(d)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答案:C详解: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图(d)中,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对红光的偏折能力最弱,对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强,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28.(2021八上·温岭月考)如图所示,一平面镜放在圆筒的中心处,平面镜正对筒壁上一点光源S,点光源发出一细光束垂直射向平面镜。平面镜从图示位置开始绕圆筒中心O匀速转动,在转动30°角时,点光源在镜中所成的像转过的角度为θ1,照射到筒壁上的反射光斑转过的角度为θ2,则()A.θ1=30°θ2=30° B.θ1=30°θ2=60°C.θ1=60°θ2=30° D.θ1=60°θ2=60°答案:D详解:平面镜旋转之前,入射角为0°,反射角=入射角=0°,点光源形成的像如图1所示。当平面镜转动30°时,反射角=入射角=30°,反射角+入射角=60°,照射到筒壁上的反射光斑转过的角度为θ2=60°,点光源在镜中所称的像如图2所示,θ1=60°。

图1图2

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9.如图所示,只含红光和紫光的复色光束PO,沿半径方向射入空气中的玻璃半圆柱后,如果被分成OA、OB、OC三光束沿图示方向射出,则()A.OA为红光,OB为紫光 B.OA为紫光,OB为红光C.OA为红光,OC为复色光 D.OA为紫光,OC为红光答案:B详解:由图可知PO为入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故OC为只含红光和紫光的复色光束,OA与OB为折射光线,紫光折射能力比红光强,故OA为紫光,OB为红光。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30.(2021八上·温岭月考)如图所示,一根长度为L的直薄木条上有两个观察小孔。两小孔之间的距离为d,d恰好是一个人两眼间的距离,当木条水平放置时,此人想通过两观察孔看见此木条在平面镜M里完整的像,那么选用的平面镜宽度至少是()A.L/2 B.d/2C.(L+d)/2 D.(L−d)/2答案:D详解:由题意及图可知当左眼看右边,用右眼看左边时平面镜宽度最小,作图如下图,设左侧木条长度为a,右侧木条长度为b

平面镜最小宽度=1/2(a+d)+1/2(b+d)-d=(a+b)/2=(L-d)/2

D正确,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31.如图所示,当玻璃杯中没有水时,在A处发出一束光,在杯壁上的B处形成一个光斑。在不考虑杯壁对光的反射的条件下,当往杯中加水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水面至CD时,光斑仍在B处B.当水面至EF时,光斑仍在B处C.当水面至CD时,光斑移至B的上方D.当水面至EF时,光斑移至B的上方答案:B详解: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则当水面到达CD时,如下图所示:

此时光斑的位置再B的下方,故A、C错误;

当水面到达EF时,光始终在水中沿直线传播,不会发生折射,因此光斑的位置再次回到B处,故B正确,D错误故选B。32.能正确表示光从室外透过窗户玻璃进入室内传播的光路图是()A. B.C. D.答案:A详解:光从室外的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玻璃射入室内的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33.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来验证平面镜成像规律,若图中蜡烛位置保持不变,将镜子截成两半,并把镜子移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则成像情况是()A.都不能成像B.各成半个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答案:D详解:物体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始终与物体大小相等,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因此蜡烛在两块镜子里都能成完整的像。由于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的规律可知,两面镜子放置的角度和位置不同,则这两个像的位置不同,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六、透镜和视觉34.小枫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A.如图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即物距为25cm,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凸透镜B.若保持图中物距不变,正确调节光屏后,光屏上成的像是放大的,这是投影仪的原理C.上述实验中,蜡烛依然保持在光具座上的10cm处,将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移至25cm、55cm处,光屏上又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若想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凸透镜向右再移5cmD.实验中由于蜡烛会随实验时间延长烧短,要想成像仍然在光屏中央,可保持透镜和光屏不动将蜡烛向上调节适当高度,或在蜡烛和光屏不动的情况下将透镜向下调节适当高度答案:D详解:A.此时物距为25cm,则u>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像距f<v<2f,即光屏应该在45cm~55cm之间,即光屏靠近凸透镜,故A错误;

B.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B错误;

C.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将物距和像距交换数值后,仍然成清晰的实像,只是像的大小发生改变。将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移至25cm、55cm处,此时物距u=25cm-10cm=15cm,像距v=55cm-25cm=30cm。将二者交换后,即此时物距u=30cm,则凸透镜所对的刻度为:10cm+30cm=40cm,则凸透镜向右移动:40cm-25cm=15cm,故C错误;

D.实验中由于蜡烛会随实验时间延长烧短,要想成像仍然在光屏中央,可保持透镜和光屏不动将蜡烛向上调节适当高度,或在蜡烛和光屏不动的情况下将透镜向下调节适当高度,故D正确。故选D。35.如图所示,小聪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C.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答案:C详解:A.根据图片可知,蜡烛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A错误;

B.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故B错误;

C.蜡烛越烧越短,相当于火焰向下移动,而像的移动方向与它相反,即向上运动,故C正确;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玻璃板,让它发生漫反射,故D错误。

故选C。36.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均不能成像 B.甲,乙均不能看到像C.甲、乙都能成像且均能看到像 D.只有甲既能成像也能看到像答案:C详解:甲:蜡烛在平面镜内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木板不能挡住,可以看到;

乙:蜡烛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是所有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木板也挡不住,可以看到。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37.(2021八上·温岭月考)如图所示为“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时,某同学首先使发光点S、凸透镜L和光屏P的中心处于同一高度;其次当他把发光点S移到图示位置时(图中MN为光具座的标尺即刻度尺),发现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然后他再用一烛焰S′在图示位置上取代发光点S。这时,如要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以下几种操作中哪一种不能达到目的?()A.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向左移适当距离B.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和光屏P不动,只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C.在图示位置时,保持烛焰S′和光屏P不动,只将透镜L向右移适当距离D.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再将光屏P向右移适当距离答案:C详解:A、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当物距>2f时,f<物距<2f,再将光屏P向左移适当距离,可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和光屏P不动,当物距=2f时,像距=2f,只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可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图示位置时,保持烛焰S'不动,只将透镜L向右移适当距离,当f<物距<2f时,像距>2f;当物距=2f时,像距=2f;当物距>2f时,f<物距<2f,以上三种情况光屏P都应向右移,不可能保持不动,C错误,符合题意;D、在图示位置时,保持透镜L不动,将烛焰S′向左移适当距离,当f<物距<2f时,像距>2f,再将光屏P向右移适当距离,可使烛焰S′在光屏P上成清晰的像,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38.眼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