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同步训练题59_第1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同步训练题59_第2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同步训练题59_第3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同步训练题59_第4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同步训练题5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3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1.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不属于“旧东西”的是()A.实行粮食税B.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C.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D.允许自由贸易2.“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B.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3.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化运动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5.1922年俄共中央规定:“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参加本区或本村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如果这种组织尚未成立,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带头创办这些组织。”这一规定的实质目的是()A.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D.最大限度推行新经济政策6.192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报告中说: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如果不及时供给农业机器、拖拉机和工业品等,农业本身就不能有进展。因此,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此番讲话意在()A.继续执行列宁新经济政策B.实现农业的机械化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7.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A.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B.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C.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D.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8.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9.“(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C.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10.“(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材料强调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有效集中全国物力B.二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C.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D.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1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12.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凯恩斯主义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材料二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材料三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到:“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材料四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4)材料四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5)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第14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凤凰网上有一篇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文章,标题是“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以下对“光荣”与“混乱”的解读,正确的是()A.“光荣”指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混乱”指对斯大林的评价不全面,引发消极的后果B.“光荣”指向旧的模式发起挑战;“混乱”指许多改革措施未经论证和试验就急速推出,造成混乱C.“光荣”指苏联农业和工业克服了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取得了较快的进展;“混乱”指中央统一管理被削弱,各地滋生了严重的本位主义D.“光荣”指揭开了苏联历史上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序幕;“混乱”指造成了经济管理上的混乱4.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年份项目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6.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7.读下图漫画《赫鲁晓夫在窥探欧洲共同市场》,结合所学判断下列正确的是()A.该图片反映了苏联在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探索B.其背景是欧共体的成立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C.主要原因在于美苏“冷战”给苏联造成经济压力D.其学习的效果是纠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8.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9.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A.罗斯福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10.新经济政策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共同点不包括()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②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定价③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④纠正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11.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12.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领导人进行不断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A.斯大林模式束缚生产力发展B.美苏争霸的形势C.苏联不断面临新的社会问题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经济封锁二、非选择题13.近现代历史上,各国针对各自经济发展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积极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1921年列宁的讲话材料二1929~1937年美国失业率变化表:年份19291930193119321933失业率(%)3.28.9162425.2年份1934193519361937失业率(%)2220.31714.3材料三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失业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采取的哪些具体举措导致了这一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的模式”在经济上有何突出特点,二战后的改革效果怎样?1978年后,中国是怎样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第七单元第13讲1.C本题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所谓“新”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案,所谓“旧”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A、B、D属于资本主义经济手段,C属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是苏俄的创新不属于旧东西。2.D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不下去后进行的调整,它是在从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代的政策,材料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说明当时的人对新经济政策产生了困惑,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构想不同。所以A错误,B材料没有体现,C是指斯大林模式,答案D。3.A据题干材料,说明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强行征收,忽视商品货币关系,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正确答案是A。B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在当时符合发展的需要,C是在斯大林时期,D发生中国的十年探索时期。4.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在政治领域的作用,故选D。A是讲经济领域,不符合题意;材料是对新经济政策的肯定,B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C错误。5.A把握时间信息1922年,此时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要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选择A项。6.C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可以看出斯大林主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C项。7.CA、D与史实不符。斯大林体制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它能够在人力、物力、财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集中使用、统一调度,确保实现国家主要的经济战略目标。它创造了不受西方经济危机干扰、大大超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后来足以粉碎法西斯的强大工业基础。正确答案为C。8.D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列宁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外国资本发展苏俄的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故选D项。9.C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不能说明“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C项与“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的内在意思一致;D项不是五年计划时期采取的措施。10.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和所学史实可知,苏联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高积累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11.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D项。12.D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材料“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可知此模式能够克服缺乏资本的问题,也就是能最大限度的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故选D项。13.(1)新经济政策的推行。(2)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巩固国防的需要;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薄弱;吸取当时中国的教训。(3)表现形式: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果: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4)原因: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事例: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影响: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5)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手段,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第14讲1.A本题考查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能力。材料有效信息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故选A。2.B1958年中国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的赫鲁晓夫正在搞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而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是在1953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1929年开始,二者均早于题目要求的时间。3.BA项“光荣”错误;C项只是从一个方面评价,缺乏概括性;D项“混乱”仅指经济管理,不准确。4.B1990年是苏联解体的前夕,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导致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5.B题干反映出苏联重工业的发展,从长远看,忽视或影响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必然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6.C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7.A观察漫画,据题干可知,当时赫鲁晓夫开始窥探欧洲市场,说明当时赫鲁晓夫试图对苏联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故A项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开始于50年代后期,当是欧共体尚未成立,排除B;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排除D项;C项与题干无关,答案为A项。8.D勃列日列夫改革的前期,成效明显,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D项符合题意;中后期问题很多,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A项错误。他的改革没有冲击斯大林模式,B项错误。C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9.C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可首先排除A、B两项;C、D项中的两个人物都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改革,戈尔巴乔夫从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模式,而赫鲁晓夫则没有,所以C项正确。10.C本题考查苏联的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