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专题一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初中课程标准修订2_第1页
初中专题一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初中课程标准修订2_第2页
初中专题一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初中课程标准修订2_第3页
初中专题一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初中课程标准修订2_第4页
初中专题一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初中课程标准修订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专题一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初中课程标准修订(2)前言:格物万象,究理天人,奥秘无处不在,探索无处不在,思维无处不在,共和国的基础教育开始了全面鼎兴。中华崛起的关键在于全民族的素质提升,新中国历史上进行的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负载的便是这一伟大的使命。将课改推向深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付诸实践。今天,格物究理探索后又一次扬帆,为把课程改革推向纵深,让我们并肩前行。主要内容:1初中物理课程改革评价目标研析2中考改革趋势3中考试题研讨赵宝钢: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在这共同的讨论初中物理改革的问题,在这一节中我们套路版的主要内容是初中物理评价改革与发展,有关评价的改革与发展是老师们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中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因此我们首先以中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为话题来讨论初中物理的评价改革与发展。廖伯琴:说到评价改革这个问题呢,我们首先看一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纲要的六大具体改革目标里呢,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关于评价的改革,他是这样讲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那么这次课程改革不仅要在甄别性的和选拔性的方面加强考试的功能,同时也要加强考试的发展性和促进性的这个方面的功能。赵宝钢:是的。就中考而言,其重要任务就是为高级中学选拔学生,其核心的特点就是甄别;在这样一个甄别性的考试中,怎样才能做到要改变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廖伯琴:的确如你所言,中考一个重要的功能是甄别与选拔,但在中国这样一个考试文化考试影响根深蒂固的国度而言,它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将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关于中考的改革,无论是考试模式还是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类变化与我们在改革初期教育推进的对中考改革的评价密切相关。赵宝钢:是这样。在整个教育部有关初中物理的评价改革的一系列的措施中,首先提出升学考试不以中考这一个考试作为参照。又提出把学生平时的表现评价纳入进来作为升学参照。也就是评价的多元化问题,当然,这样的多元化问题促进了初中物理评价的改革与发展。那我们把多元化放一放,县围绕中考的改革与发展先来谈谈。张正严:好的。我们在和中学老师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依然很关注中考纸笔测验如何进行。应该说中考的纸笔测验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初中物理教学的导向。接下来我们就从多方面看看中考它的改革。廖伯琴:就像张老师所谈的,中考是一种终结性的考试。它通过这种手段选拔学生,同时对我们的中学教学产生影响。它就和高考一样是一种高利害关系的考试;出现老师在教学时往往受考试内容的影响,考什么我教什么的倾向。那么为了调整这种倾向,或者说为了通过我们的中考来调整我们的中学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教育部在改革的初期就对各省市的中考试题进行了相应的评估。而评估师从若干方面通过一些指标来评价中考试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指标。赵宝钢:好的,这可以给我们了解中考改革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信息。廖伯琴:对啊,如果我们考试的内容只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只会导致中学教学往这个方面发展。但是教育部的评价指标就促进中考命题的命制的改革,你不能仅仅只出考试技艺这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教育部在本世纪初就组织相应的课题组,从00年往后的若干年,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对各省市各地的中考试题进行了相应的评估。在评估指标里,一共有几大类,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类,这类指标主要是评价试题在应用方面的特点,比如:实体的载体是否体现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应用题的情景与实际问题情景是否基本一致;是否体现学科之间的基本联系。第二类指标是关于试题的创新:也就是说评价时我们看这些中考里的试卷的试题是否是成题、原题、课堂里已经用过的题;如果是这样的题来考测,显然它不具备考测的功能;所以在实体的创新性方面有了相应的要求,而且鼓励新题型;这是第二大类指标。第三大类是难度的指标,争暗读的指标就要符合当地的考生心理认知特点、生理特点、以及实际的发展水平等等。而且难度的结构没有偏题难题怪题等等,另外对难度的要求是不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当然,对课改实验区就要求不能超出课改标准。这是第三大类的指标。第四大类和五大类呢,分别是信度和效度。这是对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命出的题是否真的能考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而且试题是否可靠可信等等。接下来还有一类指标是关于试卷的规范,比如画的图,包括行文标点符号等等文本上都有要求。接下来还有最后一类指标是学科特点,在推进课程改革的方向上,学科特点是体现得比较充分的。比如学科特点第一方面是重视考查学科现象,概念规律等基本知识。也就是说,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我们的中考试题仍然要注重考核心概念、核心的知识,一些核心的定律等等;接下来第二条是重视考查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有一个是加强对考生实验探究过程,科学实验方法的考察。像这些内容都是我们课程标准强调的和希望有所体现的这样的一些指标。接下来还有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指标体现,以及关于怎样处理促进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方面的一些指标体现。总体来讲就有这样的一些指标。通过这样的指标评价各省地区的中考试题呢,是中考试题的命制者朝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这个方面去命题。张正严:刚刚看了教育部的评价指标,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前两条:应用意识和试题的创新。我觉得这两条体现出教育部对中考命题有一个很好的导向。在我看来,如果评价指标做不到这一点,相应的中考试题给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学也不会产生一个积极的、有效的导向作用。赵宝钢:从两位老师的谈论使我们了解到,中考作为一个高利害关系的考试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考试内容方面发生着许多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会对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很大的影响。廖伯琴:从考试内容的变化来看,有一个继承与发展。继承的是对核心概念的考核,对技能的考核,同时也非常强调对探究能力的考察,以及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社会理念的一些考察等等。这些内容的考察与课程标准内容的要求是一致的。在课标里强调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所以在中考试题中出现了联系生活实际的事例,联系自然。所以在中考试题中出现大量的联系生活的事例,这些都是很好地促进了课程标准的实施。比如说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而且考测科学探究能力也是课标要求的,比如说我们注重探究式教学的促进,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总体来讲中考内容的变化和课标的要求是相当一致的。张正严:对。廖老师讲的这个我非常的同意。随着教材以及教学方式多样化这么一个发展趋势,我们初中物理课程评价应该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只有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评价,才能更好地体现这一标准的要求。赵宝钢:那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中考的改革与发展,你首先还得去看从以前老的教学大纲到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有些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我们来看中考的改革与发展。张正严:对,从另外一方面讲,中考命题者应该牢牢抓住课程标准,从这一标准出发去命题;教学进一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赵宝钢:那好,下面我们以课标的变化为例看中考是怎么改的。我们来看“凸透镜“这一核心知识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都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要求上的变化。在以前老的教学大纲中,有关“凸透镜”有三条:第一,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第二,知道凸透镜的汇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第三,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显然,从这三条内容要求上我们可以解读出,在以前的老的教学大纲中它关注知识本身,关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要求在课程改革之后就课程标准而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来看,同样也是三条:认识凸透镜的汇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从这三条我们可以解读出它这样的含义,第一,关注知识探索,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要从一个探索的过程之中来获得;第二,强调探究的方法;第三,注重知识的应用。如果这样比较这两个教学文件的话,你就会发现现在的中考评价改革有许多的试题都体现了从大纲到课程标准转变的特征。我们来看一下有关这样的题目,这是最近的一个城市的中考试题: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冰蓉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他这里有一个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下面呢问题就出现了:(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16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

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

实际上这个试题是现在课程改革之中我们中学教学做凸透镜成像,做近视眼成因的这样一个探究过程,他把它变成了一道题,之所以能够出现这道题,我们先不管这道题本身,又回到课程标准的转变上来。它实际上就是体现课程标准从原来的强调知识转变成强调知识学习的过程,强调科学探究,强调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从这道题看出中考的变化趋势。廖伯琴:刚刚的这个实验呢说明现在的中考试题的确不仅仅关注知识,而且也关注探究的过程以及考测的内容和生产生活的联系,比如考测得过程在课标里有这样的要求,相应的也出现了这样的试题,那么由于有了这样的试题,也对老师在教学中关注相应的过程就起了促进的作用。除了这个例子之外,类似的例子还有若干,下面我们来看另外的一个试题,这个试题也是强调的探究能力的考测:通过实验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供选择的导线规格如下表所示:材料编号长度横截面积(mm2)材料编号长度横截面积(mm2)镍铬合金①10.5锰铜⑤10.5②11⑥11③1.50.5⑦1.50.5④1.51⑧1.51那么在这个表中呢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长度、不同的面积等等相关的一些参数。通过这个表格呢给出一些参数。后面的问题是什么呢?为完成探究实验,你如何选用以上导线?为什么?那么这道题显然要对学生的控制变量的方法的应用进行考核。所以像这样的一类试题,它也是关注探究能力的考测的。张正严:对,也就是说在这道题中它不仅仅是强调知识技能的考核,更为重要的是一个过程与方法的考核。这种考核对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廖伯琴:那么对这个试题而言,考测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我们这个科学能力探究目标的基本要求而言,它是属于这样的一些要素:它更多的属于制定计划与设定实验。在这个要素里有关于这样的一些能力目标的要求: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显然这个试题是更多地考测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除这个试题以外,相应的类似的的考试呢在其它试题里也有所体现,我们再来看一看,比如有这样的一个试题:小宇为了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的吸热本领,他做了如下的实验:将质量、温度都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牛奶瓶中,用白纸和黑纸分别将瓶子包起来(如图),然后将两个瓶子放在太阳光下,每隔3分钟测一测瓶中水的温度。经过半个小时的实验,小宇得到的两瓶中的水温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日照时间(分)036912151821242727白纸瓶水温(°C)2324252625272728292930黑纸瓶水温(°C)325262728293031323334小宇对上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像这个试题更多的考测的是学生的分析数据,分析论证的能力,并不在于去考测他关于这个知识点本身是什么。他只要根据这个数据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也就可以了。张正严:是这样的。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在教学当中只是关注实验知识和技能本身,而不注重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那么学生在做这个题目过程当中就会碰到很多的问题。有可能他根本就做不出来。从这个角度上说,中考试题的改革是可以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的。廖伯琴:对,这个试题更多考测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一个试题更多考测学生的是设计实验和制定计划的能力。所以考测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但它们都是关注的过程的考核,能力的考核。赵宝钢:也就是说,我们要从课程标准的变化来看命题沿着一个什么方向在改。也就是说现在中考在该,但你要理解为什么中考要改,沿着什么方向在改,我们还要回过头来看一下从大纲到课标它都发生了什么样的一些变化。你理解了这样的变化,你也就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改了。下面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关于浮力与阿基米德原理的,我们来看一下以前老的大纲就这样的一些内容它是怎么要求的:它说,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显然在这儿有两个特点:第一强调知识的掌握,你应该知道什么、知道什么,了解什么;第二个还是有知识的应用;那我们再来看一下课程标准在这一块是怎么要求的:它说,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显然,在这样的要求中,我们可以提出两个特点:第一,知识的掌握,第二,知识的探究。如果你理解了这样的一个变化,就不难看出中考考试内容的演变。我们先来看一个老课程状态下所考的问题,这是1998年某市的一道中考题,考的是浮力:它说,一实心塑料块漂浮在水面上时,排开水的体积为300厘米2,塑料块的质量为多少?当在塑料块上放置一个重为2N得砝码后,塑料块刚好没入水中(如图15所示),问此时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塑料块的密度是多大?(取g=10牛/千克)显然,他要求你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像这样的题很多,它也就是考知识的掌握,它的广度和深度的。现在我们在强调探究的前提下,它的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来看一下还是在同样的一个内容上,现在中考试题所发生的一些变化。这道题是最近某市的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学招生考试的一道试题。它是这样说的: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此现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猜想3:要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显然这三个猜想有的可能一看就是错的。有的马上判定不出来,那么下面它的题目就往下面这个方向走了: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这块就是针对问题来考察你的知识的掌握的情况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分析导致下沉的原因。但是有些原因可能比较复杂。还不便马上分析出,那我就得通过实验来探究了,因此接下来他们就对猜想二猜想三做了实验:(1)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2)配制一大杯盐水;(3)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实验数据如下表:马铃薯的编号质量/g体积/cm3放入盐水前在盐水中下沉后放入盐水前在盐水中下沉后A44.839.24033B56.148.85041C77.367.96957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猜想2是___________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实验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这个探究实验的结果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显然这个题我们通过刚才的讨论和前面所要考的题它还真是不一样。一个注重知识的考察,一个注重探究能力的考察。而这样的考察为什么要这样演变?从课程标准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的演变就能解读出这个演变的规律。廖伯琴:这个题目整个追求还是不错的。它力图把探究的过程融入到考试的内容中,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当然这个题目本身还是有点长,在学生读题啊、理解问题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因为如果题目太长的话,在学生的理解反应当中会有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讲,这个题目在考察能力方面还是一个很好的设计。赵宝钢:也就是说它代表了一个改革的方向。廖伯琴:对。除这个题以外呢。其实跟这个题相似的,我这里也有一道题。也是跟猜想有关的。而你这里的猜想呢是有三种猜想,然后通过下面的验证,比如说第一种,完全当时就可以推翻;第二种第三种要通过实验来逐步逐步地确认到底哪种猜想是对的;这里面还涉及到实验数据等等。而我这里的猜想是这个样子设计的,我们来一块看一看,这个题目呢是关于煮饺子的一个试题:在煮饺子的过程中,可观察到如下现象:饺子刚放入时,沉在水底;煮一段时间后,就浮了起来。饺子为什么会浮起来?请你提出你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那么这是题干。这个题目呢就是让学生提出相应的猜想,至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这个题目没有要求。不像刚刚说的那个题,刚刚说的那个题它要去验证你的猜想是否对。而这道题目呢,比如说对煮过饺子的孩子和没有煮过饺子的孩子它都有相应的猜想。有了猜想还不行,后面还需要你提出验证的研究设计。只要你的猜想和研究设计能对上,那么这道题目就可以得分了。所以对猜想本身的正确与错误不要求,而是要求的猜想和实验设计的对应。所以它这个题目的答案是对应的,一个猜想一种实验的验证方法;第二个猜想另外一种实验的验证方法;只要二者能对应上,这个题就可以得分。当然了,这个题目和刚刚的那个题也是一样的,它是一种很好的导向。至于在文字的推敲上,或者科学性的推敲上,还有一定的空间。赵宝钢: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命题人员他也是在尝试、在探索怎么样来命制考察科学探究的这样的一些题目。在命制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进步的,不断地把握住如何命制好探究题的过程。张正严:对,另外呢从赵老师展示的两个题目及廖老师展示的一个题目我看到的是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说我们关注这三个题目本身设计的情景我们会发现,从开始的第一个题目到最后煮饺子的这个题目啊,题目的情境设计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马铃薯这个例子试图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但相对来说和一般的学生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煮饺子的而这个例子就非常的贴切。有不少的同学可能煮过饺子。廖伯琴:可能有老师会说,这个题目有点不太公平。知道煮饺子的同学和不知道煮饺子的同学做这个题目显然不一样。但这个题目的设计恰恰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假设我不知道煮饺子沉浮的原因,但是我可以假设,其中一种猜想是这样的——沸水上下翻滚带起了饺子——它是这样的猜想;当然,如果我们知道饺子沉浮的原因,就清楚它这个猜想是有问题的。但它后面的实验设计是怎样的呢?它是这样的:停火后水停止翻滚,若饺子立刻下沉那么此猜测被证实,反之则不成立。所以它的猜想和假设是对应的。就是一个不知道饺子沉浮原因的同学,他只要有这样一个猜想,有这样一个假设,他也可以得分。张正严:其实啊我倒是觉得不管是煮过饺子还是没煮过饺子的同学,他们在这个题目上应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即使是煮过饺子的同学他在煮饺子的过程中他不会去探究它背后的深刻的物理学原理。但是如果我们这个题目出出来以后,我们的学生去做了这个题目,然后我们的老师不断的去研究这一类的题目;那么就有一个导向性。什么样的导向呢?就是说我们在物理教学当中要更多的使得我们的学生利用我们已学的物理学知识去研究去探究在生活当中遇到的实际的一些问题。这个趋势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实际上我们初中毕业以后的学生啊,他有些进入了高中,有一些呢他就没有继续地上高中了。但是这些人不管他以后上没上高中,他以后都是我们国家的公民。对于提高我们国家的公民素养来说,这类题目我想是一个很好地促进作用。因为这种导向性使得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更具有一种科学探究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对于以后他们的方方面面,工作生活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赵宝钢:实际上呢在整个课程改革当中,探究是一个方面,还有很多方面的变化。比如说我们来看一个这个和生活方面联系的这样的一个变化。以前就有关熔点和沸点这个知识点而言,那么以前老的教学大纲是这样要求的:知道熔化和凝固的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会查熔点表,知道沸腾现象,知道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显然还是就知识而言在讲我们应该要知道什么掌握什么。但是你看现在课标的变化:课标呢是这样说的: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从大纲到课标的这样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考试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张正严:对,其实它这个新的课标体现出的是三维目标,就是知识与技能,个性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到有节约用水这么一观念,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廖伯琴:对。关于这种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在我们试题当中的体现,有很多这样的好题,比如说下面我们来看这样的一道题。张勇酷爱绘画,下图是他画的在上下温度一致的湖水中,鱼儿戏水时吐出小气泡的情景,有人指出他画的气泡的情况不符合实际,请根据你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指出正确的画法(用简单的文字表述,不用画图),并指出这样画的物理学根据。廖伯琴:显然这个题目就是考测我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而且通过这样的通过这样一个生活中的情景很好的融入到生活实践中。赵保钢:像这样的题有很多,比如这样一道题,我们来看看,这是源于学生的游戏的一道题,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这道题是这样说的:物理老师在课堂上用瓶壁较薄的空矿泉水瓶做了如下演示:首先旋紧瓶盖,接着两手分别握住瓶的上下部分使劲拧瓶的下部,使其严重形变压缩瓶内气体,然后迅速旋开瓶盖可看到瓶子飞起数米远,瓶口和瓶内有白雾产生,请你从以上情景中找出一个物理现象并指出与该物理现象对应的物理知识,或者以示例重复。在这儿它给出一个物理示例,说“什么样的现象和什么样的物理知识联系”,他的示例是“使劲拧矿泉水瓶下部,使其产生严重形变”,涉及的物理知识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接下来就这样一个生活中的游戏,它描述有很多的物理过程,你可以举出一个物理现象和学习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是把学道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这个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廖伯琴:在这个题目中,显然,它其中的一个特点是和学生身边的游戏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同时这个题目是比较具有开放性的,但是对答案的指向性还是比较明确的,一个答案一个知识点,我们可以有相应的正确答案。它虽然开发但是评分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也是这个题目的优势。赵保钢:也就是说,通过这道题的讨论我们发现,它引领了一个方向,也就是说物理要和生产联系。当然在老师们命制这样试题时,正如廖老师所说,也存在许多挑战,有时候我们老师在尝试命制这样的试题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张正严:在我看来刚才这道题目实质上还是在考察物理知识,但是它考察的方式非常灵活,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老师的物理教学也应该是非常灵活的。如果我们还是很传统的只讲知识本身,那么学生做类似的问题就会遇到困难。廖伯琴:而且这个题目呢,也会引发学生去做这样的实验,因为学生们还是比较好奇的,它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会一一观察是否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然后再把这些现象和知识对应起来。所以想这方面的考虑或者探索都是很好的尝试。当然这个题目是个开放性试题,但它的指向性是比较明确的,使这个试题在开放性试题中有相对比较明确的答案这样的优势。而这方面的试题对我们命题者有很大的挑战性的。我们来看这样的一道题。这道题和刚刚出现的那道有相似之处。那么,我们来看这道题:2003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飞天梦。中国航天人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登月计划,假如你是幸运的登月者,请你写出三个在月球上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情景。示例:由于月球的引力小,在月球上能举起质量更大的物体。那么下面同样是有关星空的,一道和太空有联系的试题。遥望星空,繁星璀璨,肯定给你留下无穷的遐想空间。你了解或想了解太空什么呢?你曾幻想过些什么呢?请你就其中一个方面写一篇300字以内的科学小作文。那么这两道题如果作为中考试题纸质评价的话,它的指向性,或者评分的指向性,对应而言第一道题就要比第二道题好一些,第二道显然很难评分。张正严:而且我觉得第二道题走偏了,它没能够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像一道语文的试题。赵保钢:从评分来看,它会对信度产生不好的影响,可以说在命制题目的过程中,信度、效度都是命题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下面来看这样一道试题,从这样一道题中可以看出,在命制和生活联系的试题时,存在巨大的挑战。这是一道中考试题,在这道题中它是这样说的:中学生要注意仪容仪表,当你出门前整理衣着时,所选用的是()A平面镜B放大镜C显微镜D望远镜显然,它的设问是想从生活出发整理衣着时应该选什么镜子,但是在这四个镜子中,应可以看出,学生肯定不会选择显微镜,从生活的一般常识,他也不会在整理衣着时选择显微镜来观察,也不会用望远镜,望远镜是看远处的,不是看自己整理衣着的。因此从这个题可以看出,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上,就有些欠缺。张正严:实际上它是低估了学生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中考试题的命制,一方面要依据课程标准,另一方面还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这样的话我们的评分以及评价就显得科学一些。廖伯琴:可能这一道送分题,它就是要考察学生是否知道这四中镜子,如果学生不知道显微镜,不知道望远镜,或者平面镜放大镜都不知道,那么这道题就答不出来。为了送分,它就是考察看学生知不知道这四类镜子是什么,如果是出于送分的目的,这就另当别论了。赵保钢:这也是我们中考现在所面临的一个两难问题,一个是我们希望减轻学生飞负担,比如中考,你不要把中考和会考分开,如果分开之后学生要考两次,一科考两次,两科就考四次,这样一来学生负担就很重。但是把中考和会考这两种功能不同的考试混合到一起后,就存在着两者合一必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