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训练题14_第1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训练题14_第2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训练题14_第3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训练题14_第4页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训练题1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十五)[第15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选择题1.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A.“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2.清《续通典·食货》记载:交子(右图)……肇因始于宋代巴蜀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过于笨重而不便于携带,后因民间交子铺户印制杂乱、无法兑现及诈伪问题,“争讼数起”,于是益州知州张咏指定专由16户富商特许经营,严禁民间私造。宋仁宗时,设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使之成为官方货币。材料反映出当时()A.宋代地方具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B.当地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C.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D.政府管办专营能彻底避免民间纠纷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诗句反映出当时()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不虚传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这场“商业革命”最本质的现象是()A.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B.出现了工商业市镇C.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5.徽商在明清时期的商业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其经营行业之多、范围之广、积累财富之巨,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即便在路途中也时时忘不了读书。爱读书给徽商带来的影响有()①便于提高文化素养,汲取历史上的商业经验智慧②使徽州人经商形成风气,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徽商势力的强大,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④增强了其经商的理性认识,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6.明初实行一种政策:商人要获得盐引,须运粮到北方边疆,以粮换“引”,凭“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其推行直接导致了()A.晋商的迅速崛起B.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C.重农抑商的破产D.农工皆本思想的产生7.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材料反映了()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8.《盐铁论·通有》记载:“管子曰:‘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无黼黻(织绣),则女工不施’。故工商梓匠,邦国之用,器械之备也。自古有之……‘农商交易,以利本末’。”表明作者主张()A.合理利用资源B.以农为本C.农工商共同发展D.重农抑商9.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30多位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这表明他()A.肯定“工商食官”政策B.肯定“重农抑商”政策C.肯定商人的社会价值D.否定小人物的社会作用10.范蠡提出,“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这里所说的“治国之道”是指()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C.政府调控物价D.自由放任11.清人说:“天下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耻于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民未有不欲利者也,失之本则求之末,失之己则争之人……”材料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B.当时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等C.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象D.“贱农而贵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尚12.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唐书·百官志》载:“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材料二下图为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材料三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苏州府志》卷三材料四清政府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光绪续纂江宁府志》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唐代商业有什么特点?(2)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及所学知识,回答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有哪些表现。(3)据材料三,回答这一时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4)材料四所述的情况有何影响?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什么?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材料二在农业方面,景苏与罗仑首先于50年代作出创新性的研究——他们用口述资料证明,19世纪90年代,山东一些地区有相当数量的“经营地主”,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农场。随后,李文治说明17、18世纪中,伴随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许多小农因“力农致富”而成为“庶民地主”。最近,一些学者更用明清档案馆所收藏的清代刑科题本中的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农业中雇佣关系发展的证据。——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材料三“(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给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及《明史纪事本末》(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指的是这一经济形态的哪一特点?除此之外,这一经济形态还有哪些显著特点?(2)材料二体现了山东农村中出现了怎样的生产方式?由材料可以看出,此生产方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这一生产方式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三中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

课时作业(十五)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分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中探究主题“大唐长安商业”,结合所学唐代城市商业特点:市坊分开,晚唐夜市繁荣等,A、B、C三项皆符合题意。D“草市”是指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点因商业上需要自然形成的市,不符合探究课“长安”这一城市的主题要求,故选D。2.C[解析]交子最初是为解决铁钱等笨重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在专制时代,地方并无货币发行权,排除A。“益州知州张咏指定专由16户富商特许经营”可知是在政府许可之下的,并非垄断,排除B。材料中提到宋仁宗时发行“官交子”成为官方货币,但没有“彻底避免民间纠纷”的信息,排除D。综合材料,可知交子由民间纸券到政府发行为货币,反映了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故C正确。3.D[解析]诗句体现了宋朝商业买卖兴盛、商品丰富的风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反映出两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4.A[解析]“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说明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由此容易错误的选择B项,注意题干的限制词:最本质的现象。宋代商业经济的时空限制被打破,而题干反映的“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的大城市,说明的正是空间上坊市界限被打破,经济功能增强,故A项正确;C、D两项虽是宋代商业经济繁荣的现象,但题干并没有反映与涉及,也不符合题干“最本质的现象”的要求。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爱读书对徽商的影响的理解能力。读书对徽商的影响主要是使他们成为儒商,故排除②,选C。6.A[解析]本题考查问题分析。采用排除法,B、C两项与明初的阶段特征不符,D与材料不符。题意是说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间接促进了长途贩运发展,而地处西北的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迅速崛起。7.C[解析]司马迁在文中强调了手工业和商业在弃贫致富中的重要性,应该是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材料的内容是反对重农抑商,排除A。材料谈的不是生产状况,排除B、D。8.C[解析]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工商为末”,材料认为“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故工商梓匠,邦国之用,器械之备也”,这就是说工商末业与农业一样非常重要,主张农工商业共同发展。9.C[解析]司马迁生活在汉代,当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司马迁为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是对商人在社会中的贡献的认可,即肯定商人的社会价值。故选C项。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不当。10.C[解析]平粜就是指官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战国时魏国李悝提出的扶植、调剂农业生产的主张。方法是丰年由官府平价收购农民的余粟(平籴);荒年用平价出售积粟(平粜)。《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11.A[解析]题干反映了清代弃农从商的现象,小农经济背景下,这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A项正确;弃农从商不足于说明科第不如商贾,实际上两者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B项说法错误;C项“贾而好儒”的现象在历史确实出现过,但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这一历史现象,C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王朝统治者贯彻的,D项说法错误。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能力。材料反映清统治者存在“天朝上国”的狂妄心态,这种心态使得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A项说法错误,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是中国逐渐落后,西方国家向资本主义过渡,逐渐强大;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故B项说法不正确;鸦片战争后,统治者并没有完全抛弃“天朝上国”的思想,如把西方国家仍称“夷”,故C项不正确。13.(1)特点: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2)表现:城市商业网点的分布已经打破“坊”和“市”的界限;商业对生活消费的影响增强,大城市出现了“通宵不绝”的夜市;对外贸易空前扩大,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著名的外贸港口;在货币流通方面,出现了纸币“交子”。(3)新现象: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4)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反映的实质性问题: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解析]第(1)问要根据材料归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第(2)问应从图片中得出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第(3)问由“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等有效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雇佣关系,即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第(4)问应注意归纳出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14.(1)经济形态:个体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特点:精耕细作。显著特点: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很少进行交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等。(2)生产方式:使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农场(或资本主义萌芽在农村出现)。特征:雇佣关系出现。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加强;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