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RM 070-2023 露天矿区域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技术规范_第1页
T-GRM 070-2023 露天矿区域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技术规范_第2页
T-GRM 070-2023 露天矿区域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技术规范_第3页
T-GRM 070-2023 露天矿区域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技术规范_第4页
T-GRM 070-2023 露天矿区域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73.020CCSD00/09GRMRequirementsforcomprehensiveriskassessmentofmultigeologicdisastersinIT/GRM070—202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目的任务 25基本要求 26露天矿区域和单元评价区域 37评价内容 38评价程序 49灾害发育程度分级要求 410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要求 411灾害综合风险分级要求 512成果资料提交 5 7 8 9 T/GRM070—20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提出。本文件由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沈阳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铁军、王雪冬、李莎莎、纪玉石、李朝辉、杨天鸿、王金安、孙书伟、王来贵、唐世斌、王忠涛、申力、肖平、张华宾、赵娜、缪海宾、韩猛、冯东梅、曹启坤、孙闯、祁小博。T/GRM070—2023露天矿区域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技术规范本文件规定了露天矿区域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的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目的任务、基本要求、露天矿区域和单元评价区域、评价内容、评价程序、灾害发育程度分级要求、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要求、灾害综合风险分级要求、成果资料提交。本文件适用于露天矿区域内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风险及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的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01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露天矿区域assessmentareaofopenpitarea露天矿批采范围及周边区域存在或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及不稳定斜坡等安全隐患或地质现象所波及的影响范围。3.2单元评价区域unitassessmentarea根据露天矿区域及地质灾害特点划分的适合于评价的最小区域,单元评价区域各边长度为单元评价区域尺度。所有单元评价区域建议覆盖露天矿区域。3.3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multigeologicdisasterscomprehensiverisk考虑单元评价区域中存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通过灾害发育程度和灾害危害程度确定的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3.4受威胁人数threatenedpeoplenumber在单元评价区域中,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各自威胁的可能人数。2T/GRM070—20233.5可能直接经济损失possibledirecteconomicloss在单元评价区域中,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各自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单位:万元。4目的任务对露天矿开采期间及闭坑闭井后的各类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及不稳定斜坡,根据灾害发育程度和灾害危害程度进行各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确定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规范露天矿区域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流程和技术方法,促进露天矿区域风险有效确定及合理管控,为露天矿开采及工程建设提供参考。5基本要求5.1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及地质灾害调查的基本要求分别根据GB/T40112的5.1节和6.1节规定的方法执行。5.2釆用调査测量、工程地质类比、成因历史分析法等方法进行。5.3对引发地质灾害的隐伏结构面、釆空区、特殊岩土体等宜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取样测试或钻探工作。5.4对岩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评价中的参数应采用矿山采矿设计时的数据或生产中的测定值。5.5评价工作结束两年后仍需使用评价结果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的变化重新进行评价工作。5.6评价工作结束后,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条件发生变化且对评价结论有重大影响的,应根据变化后的条件重新进行评价工作。5.7对露天矿区域的确定应按照本规范第6条的规定执行。5.8对露天矿区域划分为单元评价区域,应考虑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的实际情况,通过本规范第6.8条的要求执行。5.9露天矿区域地质灾害风险性根据灾害发育程度和灾害危害程度两个指标确定。5.10露天矿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程度根据本规范第9条灾害发育程度分级要求确定。5.11露天矿区域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根据本规范第10条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要求确定。5.12单元评价区域的灾害风险等级根据本规范第11.1条灾害风险等级要求确定。5.13单元评价区域的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等级按照最大等级原则或赋分法根据本规范第11.2.1条或第11.2.2条确定。5.14露天矿区域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分布及风险等级RGB(Red、Green、Blue,红绿蓝三原色)色标定根据本规范第11.2.3条和第11.2.4条确定。3T/GRM070—20236露天矿区域和单元评价区域6.1应根据露天矿规划范围、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影响范围确定露天矿区域。6.2露天矿区域应包括根据已有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扩展到地质灾害体的影响范围。6.3露天矿区域应包括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6.4露天矿区域应包括泥石流所在的河、沟以上至地表分水岭及泥石流的影响范围。6.5露天矿区域应包括采空塌陷的影响范围,通过搜集矿山开釆历史、规划设计和建设等资料,通过地面调査分析确定。有老采空区且难以査明时,宜通过物探、钻探等方法确定。6.6露天矿区域应包括地裂缝的影响范围,应划至纵向延展与横向错动的影响边界。有全新世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分布时,应将其影响范围划入露天矿区域。6.7露天矿区域应包括地面沉降的影响范围,应以地下水降落漏斗(或沉降盆地)的影响边界确定范围。6.8对露天矿区域进行单元评价区域划分,根据露天矿区域及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的实际情况,建议划分初始尺度为500m×500m,形成单元评价区域,或根据矿区实际情况设定该尺度。6.9对需要考虑不同地质灾害种类进行专项灾害风险评价的,可根据评价灾害种类对单元评价区域初始尺度进行调整。在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议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地裂缝的单元评价区域划分尺度缩小;泥石流、采空塌陷、地面沉降的单元评价区域划分尺度放大。6.10对需要考虑不同地质灾害等级的具体影响范围的,可根据评价灾害种类对单元评价区域初始尺度进行调整。在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议对已评价为风险性大的单元评价区域再次划分,以缩小划分尺度;对已评价为风险性小的单元评价区域进行合并,以放大划分尺度。7评价内容7.1收集评价露天矿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前期地质灾害调査等相关成果。7.2调查评价露天矿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基本特征。一般情况下应包括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水文地质。7.3调查露天矿区域中各地质灾害类型、特点及预期影响范围,划分露天矿区域,确定单元评价区域。7.4调査分析露天矿区域各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根据灾害发育程度分级要求确定灾害发育程度等级。7.5调査分析露天矿区域各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根据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要求确定灾害危害程度等级。4T/GRM070—20237.6根据单元评价区域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等级和灾害危害程度等级,灾害综合风险分级要求确定综合风险等级。7.7根据露天矿区域划分情况和所有单元评价区域的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等级确定露天矿区域的风险分布。7.8以露天矿区域的风险分布为基础完成露天矿区域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分析。8评价程序8.1接受评价工作任务后,应根据露天矿类型和特点,收集有关资料和现场踏勘,对被评价露天矿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初步分析。8.2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类型特点,确定露天矿区域和单元评价区域。8.3根据调查、收集的露天矿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相关资料,分析与地质灾害形成的关系。8.4调查露天矿区域地质灾害特征,确定灾害发育程度及灾害危害程度,对其风险进行评价。8.5根据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综合评价露天矿区域各地质灾害综合风险,确定灾害综合风险等级。8.6评价程序应根据本规范附录图A.1的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程序框图执行。9灾害发育程度分级要求9.1灾害发育程度根据地质体的变形和破坏特征确定,分为强发育、中等发育和弱发育三9.2滑坡发育程度分级要求根据GB/T40112的表4和表5规定的方法执行。9.3崩塌发育程度分级要求根据GB/T40112的表6规定的方法执行。9.4泥石流发育程度分级要求根据GB/T40112的表7、表8和表9规定的方法执行。9.5釆空塌陷发育程度分级要求根据GB/T40112的表11规定的方法执行。9.6地裂缝发育程度分级要求根据GB/T40112的表12规定的方法执行。9.7地面沉降发育程度分级要求根据GB/T40112的表13规定的方法执行。9.8不稳定斜坡发育程度分级要求根据GB/T40112的表14规定的方法执行。10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要求10.1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为危害大、危害中和危害小三级,见表1。表1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灾害危害程度受威胁人数可能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危害大>100>500危害屮10~100100~5005T/GRM070—2023危害小<10<10010.2根据受威胁人数和可能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如确定出灾害危害程度属于不同等级的,取灾害危害程度高的等级作为最终的灾害危害程度等级。11灾害综合风险分级要求11.1单元评价区域的各地质灾害风险等级确定对于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划分为三级,包括风险性大、风险性中和风险性小,按表2确定。表2灾害风险分级表灾害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强发育中等发育弱发育风险性大风险性大风险性中危害大风险性大风险性中风险性小危害中风险性中风险性小风险性小危害小11.2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等级确定11.2.1单元评价区域的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等级确定,需综合考虑各灾害风险等级,依据灾害风险分级的最大等级原则确定。应按照附录B.1的方法确定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的最大等11.2.2根据最大等级原则进行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等级确定时,需进一步区分单元评价区域各灾害风险等级中灾种数量的,可使用赋分法确定灾害综合风险。应按照附录B.2的方法确定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11.2.3对露天矿区域的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以最大等级原则确定时,根据单元评价区域的划分,按照单元评价区域的位置及其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等级形成露天矿区域的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分布。单元评价区域的划分及风险分布的表示应按附录C.1的方法确定。11.2.4对露天矿区域的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以赋分法确定时,露天矿区域的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以红绿蓝(RGB)三色的不同强度值进行标定,在露天矿区域的不同单元评价区域中以不同色的强度值表征不同的风险等级,颜色标定应按附录C.2的方法确定。12成果资料提交12.1基本要求12.1.1露天矿区域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成果包括:报告、附图和附件。12.1.2报告应结合露天矿及地质灾害特点编写,文字简明扼要、相互连贯、重点突出、论T/GRM070—2023据充分、措施有效、结论明确。12.1.3附图应根据具体要求的图式图例绘制,图面布局合理,图层规范清晰。12.1.4附件应合规有效、真实可靠、数值有据。12.2报告12.2.1报告应在调查和分析基础上研究编写。12.2.2评价报告编制章节应按附录D进行。12.3附图和附件12.3.1附图应至少包括露天矿区域和单元评价区域划分图、露天矿区域综合风险分布图及露天矿区域综合风险分布RGB色标定图,另,可根据需要绘制各地质灾害的专项图。12.3.2附件应包括形成评价结果所需要的直接证明材料。T/GRM070—2023(资料性)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程序框图露天矿区域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程序框图如图A.1所示。图A.1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程序框图8T/GRM070—2023(规范性)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计算方法B.1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的最大等级原则确定方法设地质灾害集合为Z={zi|i=1,...,7},其中z1为滑坡、z2为崩塌、z3为泥石流、z4为采空塌陷、z5为地裂缝、z6为地面沉降、z7为不稳定斜坡。设地质灾害风险,用r(zi)表示编号为i的灾害风险,r(zi)∈{r1,r2,r3}={风险性小,风险性中,风险性大},r1为风险性小、r2为风险性中、r3为风险性大。设单元评价区域为Dmn,其中m代表露天矿区域划分后的横坐标方向的第m个划分区域,M代表横坐标方向最大区域数,1≤m≤M;n代表露天矿区域划分后的纵坐标方向的第n个划分区域,N代表纵坐标方向最大区域数,1≤n≤N。Dmn的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用r(Dmn)表示,则r(Dmn)如式(B.1)所示。B.2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的赋分法确定方法设地质灾害风险赋分用r(zi)∈{r1,r2,r3}={风险性小,风险性中,风险性大}={1,10,100},r1为风险性小赋1分、r2为风险性中赋10分、r3为风险性大赋100分。Dmn的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赋分用r(Dmn)表示,则r(Dmn)如式(B.2)所示。(B.2)当r(Dmn)≥100时,r(Dmn)为风险性大;当100>r(Dmn)≥10时,r(Dmn)为风险性中;当10>r(Dmn)时,r(Dmn)为风险性小。对同属于一个风险性等级的不同单元评价区域综合风险,需进一步区分灾种数量的,可通过r(Dmn)的具体分值比较风险大小。例1:D12的r(z1)=100、r(z2)=100、r(z3)=100、r(z4)=100、r(z5)=100、r(z6)=10、r(z7)=1,则r(D12)=511>100,为风险性大;D22的r(z1)=100、r(z2)=100、r(z3)=100、r(z4)=100、r(z5)=10、r(z6)=1、r(z7)=1,则r(D22)=412>100,为风险性大,但r(D12)>r(D22),表明单元评价区域D12的风险大于D22。9T/GRM070—2023(资料性)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分布与标定C.1露天矿区域划分与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分布以某露天矿区域为例划分单元评价区域。该露天矿区域为东西长6000m,南北宽3000m,采用技术规范中给出的500m×500m的单元评价区域尺度进行划分。采取M=6000/500=12,N=3000/500=6,Dmn有72个不同的区域,则露天矿区域和单元评价区域的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划分如图C.1所示。图C.1露天矿区域和单元评价区域划分图以最大等级原则确定时,露天矿区域的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分布如图C.2所示。图C.2露天矿区域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分布图T/GRM070—2023C.2露天矿区域多地质灾害综合风险RGB色标定基于最大等级原则,对相同风险等级中不同灾害数量进行区别,以红绿蓝(RGB)三色的不同强度值标定单元评价区域综合风险等级及不同风险程度。对于风险性大的等级标定,以红色(RGB=0,0,0)强度值为基准,根据Dmn中属于风险大的灾害数量由大到小分别取0、40、80、120、160、200、240作为红色强度值,蓝色强度值和绿色强度值均为0。风险性大的RGB色标定如表C.1所示。表C.1风险性大的RGB色标定风险性大的灾害数量7654321红色强度值04080200240蓝色强度值0000000绿色强度值0000000RGB标定色赋分法分值范围(600,700](500,600](400,500](300,400](200,300](100,200]注:根据最大等级原则,存在风险性大的灾害时,不考虑风险性中和风险性小的灾害数对于风险性中的等级标定,以蓝色(RGB=255,0,0)强度值为基准,根据Dmn中属于风险中的灾害数量由大到小分别取0、40、80、120、160、200、240作为蓝色强度值,红色强度值均为255,绿色强度值均为0。风险性中的RGB色标定如表C.2所示。表C.2风险性中的RGB色标定风险性中的灾害数量7654321红色强度值255255255255255255255蓝色强度值04080200240绿色强度值0000000RGB标定色赋分法分值范围对于风险性小的等级标定,以绿色(RGB=255,0,255)强度值为基准,根据Dmn中属于风险小的灾害数量由大到小分别取0、40、80、120、160、200、240作为绿色强度值,红色强度值和蓝色强度值均为255。风险性小的RGB色标定如表C.3所示。表C.3风险性小的RGB色标定风险性小的灾害数量7654321红色强度值25525525525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