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媒体传播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_第1页
探讨新媒体传播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_第2页
探讨新媒体传播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_第3页
探讨新媒体传播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讨新媒体传播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技术越来越先进,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进程也在加快,传媒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特别是近年来,新媒体产业发展迅速,网络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移动新媒体、娱乐新媒体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创新不断的新媒体技术与形态,创造着新媒体一个又一个奇迹和惊喜。然而也就是这种奇迹和惊喜的传播,一步一步的影响着社会生活。一、新媒体的概论及分类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己有它自己的特点。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和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等等。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的建立关系,同时他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节目的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二、新媒体传播对于人际交往的影响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诞生和流行,改变着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形态。在我国,手机短信的流行更是旗帜鲜明地区分了两代甚至三代人之间的界限。老一辈人很多不擅长发短信,新一代人则对短信乐此不疲,年轻一代的交往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年轻一代正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来创造自己的社交网络。

新媒体传播具有中介化人际沟通功能。瓦尔泽(Walther,1996)指出,网络交流同时具有非个人化和超人际的特点。网络交流的超人际化特征在塑造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形态时,具有把传者理想化的特点,所以,这种社交所塑造的印象相比较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所塑造的印象,更有欺骗性。在新媒体作为中介的传播的过程中,传者可以更好地、更有控制性地来表现自己,把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弱化或者隐藏掉。这就会让受者将网上沟通对象按照传者希望的那样理想化,从而导致传者传播的形象缺乏真实性。

新媒体传播在给人们的沟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我们经常误解别人的动机或意图,因为我们互相发送的信息无法传达那些细微复杂却又极端重要的语气、神态等信息。E-MAIL、MSN、手机短信等新媒介传播手段的丰富性,表面上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护更加方便、快捷,实际上它也间接创造了人际关系的一些危机和误解。比如一个常有的误解就是认为中介化人际交流和面对面交流是等价的。实际上,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功能替代关系。三、新媒体传播对于人类的文化兴趣的影响受众传统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人们的信息接受习惯被新媒介慢慢改变,新的观看、阅读思维方式和传统思维方式发生冲突,但人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例如:部分观众观看电视的习惯也已经被下载或者在线观看网络电影、电视节目的方式所取代。“拖着”或者“跳着”在网上看电视连续剧或者视频成为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因为人们没有耐心等待一集电视剧或者一个节目慢慢进行,人们需要快速观看个人觉得精彩的部分或者知道故事结果。新媒体的自由度、互动性及参与的广泛性,使得当下的文化趣味日益娱乐化、流行化、大众化。现在成千上万的人利用各种新媒介工作、形成社会关系、建立新身份并发展新文化。英国牛津大学牛津网络学院发布的《2009英国网络发展报告》(TheInternetinBritain2009)指出,网络已成为英国人获取信息的第一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65%的人在获取信息时都首选网络。为了吸引大众,在大众文化消费的竞争中胜出,互联网上的新闻趋于趣味性与娱乐性,文化趣味的改变使得文化从追寻意义建构的现代文化过渡到无根性的后现代文化。文化的根本转变,来源于文化趣味的变化。而文化趣味的变化,又与新媒介传播的方式与特点密不可分。

四、新媒体传播对于人类居家的影响新媒体传播促使“宅”一族流行并引发对其的反思。进入新世纪后,“宅”这种居家生活方式在年轻人中尤其盛行。如果说电视奠定了“宅”一族形成的基础,那么网络等新媒体则促成了其流行。“宅”一族沉浸于虚拟的世界,对于真实的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往往漠不关心。他们因为长时间不参与社会活动,在心理、生理和人际关系上都出现了问题。许多学者对“宅”一族表示了担忧和批判,认为是新媒体内在技术改变了人的主体性,这是技术的反人道主义倾向。

翟振明先生认为,技术可分为两类,以往的技术,基本上是客体技术,也就是通过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客体的技术,而另一种技术是主体技术,其不是用来制造工具,而是用来改变人自身的,这种技术的出现对人的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而以电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技术就是主体技术。“宅”行为中的电脑自身的技术特性是典型的反人道主义的。其强大的虚拟世界呈现能力往往给人以错觉,认为自己认识了真实世界,但事实上,在虚拟空间中,许多东西都是碎片化的。这种碎片化的信息组成的世界,和真实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比例是不等价的。生活在媒介构造的世界中的结果是把媒介对现实的拟像与仿真当成了真实世界,混淆了二者的界限。当“宅”一族的头脑中拟像和仿真变得比真实还要真实的时候,他们不会再眷顾真正的真实世界,“宅”一族沉浸在网络等的虚拟环境中,并且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从而颠覆了以往的生活方式,禁锢了在社会中真正与人交往的自由,主体性受到改变,导致人在某种程度上被技术宰制而不自知。

固然,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中揭示新媒体传播对人们产生的所有的影响是不可能也不实际的。但鉴于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揭示现实生活中由媒体传播尤其是新媒体传播等各种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与改变,帮助人们认识到这些新媒体传播引发的显在或隐在的影响,提醒人们注意、反思这些影响。所以希望本文的讨论能够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及生存在其中的新媒体环境,更加健康地生存、发展。

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网络新媒体是新媒体中的主导,它越来越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并将持续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它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飙升,并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正式宣布,互联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新媒体不但集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于一体,而且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首先,从传播技术来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各种高新技术孕育了网络媒体的诞生,并伴随其成长。没有全球范围的互联网,没有高速运转的芯片,没有迅速扩展的宽带,没有成熟的数字压缩技术和存储、检索技术,便没有第四媒体;其次,从传播方式看,第四媒体不仅融合了以往各种大众传媒的优势,能从文字、图像、声音同时发送信息,而且还具有了各种大众传媒所不具备的特点:如跨时空性、可检索性、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等。过去,人们只能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现如今在电脑面前人们既可以读,也可以听,还可以看;特别感兴趣的信息,点击鼠标,就可以下载、录音、录像,还可以进行存储、整理、评说、复制、裁剪;并可以自由地调用和发送信息,更加接近自然的人际传播,使传播传媒带来的传播距离感大大减小。从第四媒体传播的功能看,它能使信息传播具有高速、高质、超量、多样化、超时空、超文本的特征,既可同步传输,也可异步传输,由于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传媒受时空限制的因素,变得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网民可以通过网上大量的超文本链接,对阅读的进程方向和结果进行选择,也可以从网上存储的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查询,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这些是传统传播传媒无法比拟的。从传播的方向和机制看,第四媒体突破了以往大众传媒单向传播的模式,能使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传播的特性。传统的三大媒体,无论形式如何多样,与受众之间也只是一种单向联系,受众只能看、听,最多可以通过电话交流,而网民则可以上网交流,发表意见,看法。这种被称为“交互性”是第四媒体最独特的特点之一。除此,第四媒体还突破了大众传媒使受众被动接受收信的局限,实现了受众驱动式传播,网民将在信息传播系统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网络多媒体必须千方百计地围绕网民的需求,因此有人自豪地说,第四媒体给予网民前所未有的主动权。纵观我们面前的网络发展,尽管还处于一种早期的发展雏形阶段,技术的完善、普及与发展等都需要时间,在它刚刚起步的时候对生活的影响远不如成熟以后大。总之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它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