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_第1页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_第2页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_第3页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_第4页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化学必修一(苏教版)学问点整理

1.物理变更与化学变更的区分与联系

【学问点的相识】

(1)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的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更的同时确定伴随物理变更,但发生物理变更不确定发生化学变更.

(2)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的区分:

物理变更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更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变更,生成沉淀等,

而且伴随能量变更,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常见的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

物理变更:物态变更,形态变更等.

化学变更: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

【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

题型: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的推断

典例1:下列变更中,不属于化学变更的是()

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

分析:化学变更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状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更,物理变更是指没有新物质生

成的变更.化学变更和物理变更的本质区分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更,故A

错误;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更,故

B错误;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更,故C正确;

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更,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更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假如没有新物质生

成就属于物理变更,假如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更.

【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的本质区分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更有新物质生成.

2.核素

【学问点的相识】

1、核素:

核素是指具有确定数目质子和确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许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

几种原子.例如,氢有不、小、/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别有0、1、

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

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

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0,170,180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冏

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A-Z=N,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中学化学的重要概念.

题型:核素概念

典例: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下列有关稀土元素[圜Sm与Qgsm的说法正确的是()

A.#Sm与就Sm互为同位素B.圜Sm与典Sm的质量数相同

c.D.[擀m与[J£|sm的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均为

62

分析:A.依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互称同位素;

B.依据原子符号的含义来分析;

C.依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只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的核素才是同一核素;

D.依据原子符号的含义以及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解答:人、P1划Sm由与可知,该元素是含有相同质子不同中子的同种元素,所以是同位

素,故A正确;

B、典Sm的质量数为144,典Sm的质量数为150,所以这两种核素的质量数不同,故B错

误;

C、以日Sm与[圜Sm虽然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所以「因Sm与「沙m是不同核素,

故C错误;

D、nf|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2,取°Sm的核外电子数为62,中子数为88,故D

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同位素、核素的概念及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难度不大,明确这

几个概念间的区分.

【解题思路点拨】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元索核素同位索

核索既可以论种类

可以只可以论

也可以论个数.如

种类不可仪论同位素也只有种类可论,如

九尔、就是不同的

个数,如O、

-It*和”三种核木,2D、2T:肌得、:三种核案均是氧

表示三

“种类”H.C也可分别&示两个

肿元素,没仃的同位素,三者之间互称为

外核东(2个用氧原

两个O元素之同位素.

/)和两个“1核索(2

类的说法

个超用我原广)lx~、x~"A

决定囚素质r数顺/数和中f数中r数

H、D、T、

H、D、T各为一种

举例等都称为收、、互称为犯的同位为

H核素HDT

元或7同位电/

*元素可釐彳孑几种核素,如果行多/仲核点.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索,

井II核索均是饭兀米的同位素.在4I■何核素中存在六种液——质

联系1、中子、检u荷数、核外电r数、收子序数、质情数,它们之间

有卜列关系:

垢上数=核电荷数=原r序数=核外电r数:版心数=顺/数+中r数

3.混合物和纯净物

【学问点的相识】

1、混合物的概念: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亦即混合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无固

定组成和性质,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将他们保持着原来的性质.混合

物可以用物理方法将所含物质加以分别.

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

混合物纯净物

组成由多种物质组成,组成不固定由一种物质组成,组成固定

表示方用专门的符号表示,如氨气

无固定符号

(N2)等

无固定的物理性质,各物质都

性质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有固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氧气(。2)、二氧化碳

举例空气、海水、糖水等

(C02)等

分离

联系海合物纯净物

混合

【命题方向】本考点属于初中学过的基础学问,了解即可.

题型一:混合物、纯净物概念的考察

典例1:下列物质确定为纯净物的是()

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B.只有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

C.只有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D.只有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构成的物质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

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确定是纯净物,例如,石墨与金刚石混合在一起,由碳元素

组成,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一种分子只能构成一种物质,一种原子可能得到不同的分子,如02、03均由氧原子构成,故

B错误;

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组成种类只有一种,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

D.对于离子化合物来说,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只能得到一种物质(电荷守恒),当阴、阳离

子个数比不同时,其组成物质的种类可能是多种,如FeC13与FeC12,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纯净物的概念,题目难度不大,假如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假

如有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

题型二: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

典例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纯碱B.小苏打C.烧碱D.漂白粉

分析:依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最少有两种物质组成,据此分

析推断.

解答:A、纯碱中只含有一种碳酸钠,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小苏打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碳酸氢钠,属于纯净物,故B错误;

C、烧碱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氢氧化钠,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

D、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比照概念即可完成.

【解题思路点拨】常见推断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方法:能否写出化学式,能写出化学式的为纯净物,

不能写出的为化合物.因此须要熟记中学所学的简洁混淆的混合物,比如:漂白粉、漂粉精、草

木灰、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电石、铝土矿、刚玉、水玻璃、水煤气、焦炉煤气、福尔马林

等都是混合物.

4.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学问点的相识】

1、酸、碱、盐的对比

物概念构成特点分类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氢离子和酸根离子①酸分子中是否有

氧原子:含氧酸、无

氧酸;

②酸分子电离生成

个数:一元酸、二元

酸、三元酸;

③酸性强弱:强酸、

弱酸;

④沸点凹凸:高沸点

酸、非挥发性酸;低

沸点酸、挥发性酸

破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0H一的化合物金属阳离子(或铁①溶解性;可溶性

根离子)与氢氧根碱、不溶性碱;

离子构成的②碱性强弱:强碱、

弱碱;

③与一个金属离子

结合的的个数:一

元碱、二元碱

盐一类金属离子或镀根离子(NHJ)与酸根离金属阳离子(或钱(1)依据组成不同:

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根离子)与酸根离①正盐;②酸式盐;

子③碱式盐

(2)溶解性:可溶

性盐、不溶性盐

(3)相同金属离子

或酸根离子的统称:

某盐、某酸盐

①金属元素+酸根,

读作“某酸某或某酸

亚某";②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读作"某

化某或某化亚某";

③金属元素+H+酸

根,读作"某酸氢某或

酸式某酸某";④金

属元素+OH+酸根,读

作"碱式某酸某或碱

式某化某"

氧其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确定为氧氧元素为负二价时①金属氧化物与非

化元素,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为金属氧化和另外一种化学元金属氧化物

物物;若为非金属,则为非金属氧化物.素组成的二元化合②离子型氧化物与

物共价型氧化物

离子型氧化物:部分

活泼金属元素形成

的氧化物如Na2。、

CaO等:

共价型氧化物:部分

金属元素和全部非

金属元素的氧化物

如MnOz、HgO>SO2、

C102等

③一般氧化物、过氧

化物和超氧化物

④酸性氧化物、碱性

氧化物和两性氧化

物、不成盐氧化物、

其它困难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的对1:J/•.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榔一类能与水作能跟酸起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既可以与酸反

蔻用生成酸或与(且生成物只能有盐和水,不行以有任何其它物质生应生成盐和水

碱作用生成盐成).又可以与碱反

和水的氧化物应生成盐和水

的氧化物

组一般是非金属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般为碱性氧主要由活动性

成元素的氧化物化物,但有例外,比如七氧化二镒和三氧化络较低的金属组

和某些过渡金成.

属元素的高价

氧化物

常CO2、SO2、NazO、CaO、BaO和CrO、MnOBeO、AI2O3、

伊SO3、P2O5、ZnO等.

SiO2>

M112O7、CrO3

性1.与水反应生1.碱性氧化物的对应水化物是碱.例如,CaO对应的既能表现酸性

质成相应的酸氧化物的性

水化物是Ca(OH)2,Na2O对应的水化物是NaOH.但

(除了二氧化对应水化物是不溶性碱的则其氧化物不与水反应,如:质,又能表现

硅SiCh,它不氧化铜不与水反应,碱金属钠、钾等,还有钙和钢的氧碱性氧化物的

与水反应)化物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它们都是强碱:性质

2.与碱反应生Na2O+H2O-2NaOH

成盐和水CaO+H2O—Ca(OH)2

3.与碱性氧化2.高温下,部分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作用生成盐:

物反应

CaO+SiO2—CaSiO3

3.部分碱性氧化物可干脆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Na2O+CO2—Na2c。3.

碱性氧化物受热时比较稳定,一般不会分解.

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都是

一些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中有一些是非金属氧化物,也有一些是金属氧化物.所以

说,金属氧化物不确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确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

NO).酸性氧化物也不确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确定是金属氧化物.

【命题方向】本内容重点驾驭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

题型一:酸、碱、盐互为氧化物的概念

典例1:分类是学习和探讨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A.K2c03和KzO都属于盐B.KOH和Na2co3都属于碱C.H2s。4和HNO3都属于酸D.Na2O

和Na2SiO3都属于氧化物

分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据定义分析即可.

解答:A、K2c03属于盐,KzO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KOH属于碱,Na2c03属于盐,故B错误.

C、H2s04和HN03都属于酸,故C正确.

D、NazO属于氧化物,NazSiCh属于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难度不大,留意这几个概念的区分.

题型二: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识别

典例2: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ANaOH

Na2c。3H2s04S02C02

BNaOHHC1NaClNa9Oco

CNaOHCH3COOCaF2COSO2

H

DKOHHNO3CaCOaCaOSO2

A.AB.BC.CD.D

分析:依据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盐电离出的

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镂根离子,阴离子是酸根离子,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

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等概念进行分析.

解答:A、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

B、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B错误;

C、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C错误;

D、依据物质的分类,KOH属于碱,HN03属于酸,CaC03属于盐,CaO属于碱性氧化物,S02

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题目难度不大,留意物质的分类角度的总结.

题型三: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辨析关系

典例3: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确定是金属氧化物D.金属氧化物确定是碱性氧化物

分析:A、能和碱反应生成只盐和水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

B、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

C、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D、金属氧化物不确定都是碱性氧化物.

解答:A、酸性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M112O7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

B、非金属氧化物不确定是酸性氧化物,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但不属于

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

C、碱性氧化物确定是金属氧化物,故C正确;

D、金属氧化物不确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联系,难度不大,但概念间的联系是学习的难点,属于易错

题.

【解题思路点拨】金属氧化物不确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确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

NO).酸性氧化物也不确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确定是金属氧化物.

5.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

【学问点的相识】

1、分散系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

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在水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溶质在水溶

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

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

2、各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分散质分散质直径主要特征实例

溶分子,离子<lnm(能通过澄清,透亮,均一稳定,无丁NaCl溶液,浪水

液半透膜)达尔现象

胶胶粒(分子集体Inm〜100nm(不均一,较稳定,有丁达尔现象,肥皂水,淀粉溶

体或单个高分子)能透过半透膜,常透亮液,Fe(OH)3胶

能透过滤纸)体

悬固体颗粒>lOOnm(不能不均一,不稳定,不透亮,能水泥,面粉混合水

浊透过滤纸)透光的浊液有丁达尔现象

乳小液滴牛奶,色拉油混合

浊水

3、胶体的性质与作用:

(1)丁达尔效应:

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会使光发生散射,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胶体中显示出光路.

(2)布朗运动: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

(3)电泳现象:

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②说明: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扬斯规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

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以Agl胶体为例,AgNO3与KI反应,生成Agl溶胶,若Kim

量,则胶核Agl吸附过量的I一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Agl吸附过量的Ag-而带正电.而蛋

白质胶体吸附水而不带电.

③带电规律:

1。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

2。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等胶体带负电;

3。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

4。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合.

④应用:

1。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别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2。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

3。电镀业采纳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匀称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

4。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

5。石油工业中,将自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别.

6。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

(4)胶体的聚沉: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确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变更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

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别出来.

②胶粒凝合的缘由:外界条件的变更

1°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2。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

3。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所带电荷越高,聚沉

实力越大.

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

4、胶体的制备:

1)物理法:如研磨(制豆浆、研墨),干脆分散(制蛋白胶体)

2)水解法:

Fe(0H)3胶体:向20mL沸蒸储水中滴加1mL〜2mLFeC13饱和溶液,接着煮沸一会儿,得红褐

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

3

Fe+3H2O=Fe(OH)3(胶体)+3H,

3)复分解法:

Agl胶体:向盛10mL0.01mol・L”K1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I7】AgNC)3,边滴边振荡,

得浅黄色Agl胶体.

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lmol«L'HCI,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离

子方程式分别为:Ag+r=AgI(胶体)J

2

SiO3'+2H+2H2O=H4SiO4(胶体)J

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

5、常见胶体的带电状况:

(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例如Fe(OH)3、Al(OH)3等.

(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3)胶粒不带电的胶体有:淀粉胶体.特殊的,Agl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带正

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l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

带正电.

【留意】:胶体不带电,而胶粒可以带电.

6、常见的胶体分散系

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

物形成.

3+

FeC13溶液:Fe+3H2O=Fe(OH)3(胶体)+3H*

3+

明矶溶液:A1+3H2O=A1(OH)3(胶体)+3H'

2

水玻璃:SiO3+3H2O=H4SiO4(胶体)+2OH-

月巴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

②卤化银胶体.Ag*+X=AgX(胶体)

③土壤胶体.

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

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钻玻璃(分散质为钻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

⑥烟、云、雾.

7、胶体的分别与提纯:

胶体与浊液:过滤.

胶体与溶液:渗析.采纳半透膜.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分散系的种类及各自特点,重点驾驭胶体的性质及胶体的制备.

题型一:分散系的概念及不同分散系的区分

典例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0"-10"m(1-lOOnm)之间的是()

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

分析: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本质区分就是分散质

的微粒直径不同.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Inm,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浊

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lOOnm,据此即可解答.

解答:A.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Inm(小于109m),故A错误;

B.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lOOnm之间(介于109-107m),故B正确;

C.悬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lOOnm(大于107m),故C错误;

D.乳浊液是浊液的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大于107m),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散系的分类依据学问,可以依据所学学问来回答,题目难度不大.

题型二:胶体的性质

典例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在河流入海口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耀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分析:可依据胶体的性质来分析解答.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凝合,胶体能产生丁达尔

效应.

解答:A、豆浆具有胶体的性质,向其中加入盐卤,盐卤中含丰富的电解质氯化钙等,可以使豆浆

凝合,与胶体有关,故A错误;

B、河流中的水含有泥沙胶粒,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钙等电解质,二者相遇是可以发生胶体凝

合,就形成三角洲,与胶体有关,故B错误;

C、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与胶体有关,与胶体有关,故C错误;

D、主要发生了复分解反应,与胶体性质无关,与胶体无关,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明确胶体常见的性质有丁达尔现象、胶体的聚沉、电泳等,利用胶

体性质对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说明.

题型三:胶体与溶液的区分与联系

典例3:关于氯化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两者的分散质微粒均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

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分析: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粒带电荷;

B.胶体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

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

D.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

解答:A.溶液胶体均为电中性,胶体能吸附电荷,故A错误;

B.氯化镁溶液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粒径为1-100nm,不能透过半透膜,

能透过滤纸,故B错误;

C.分子和胶粒均作无规则运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故C错误;

D.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氯化镁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所以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

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胶体的学问,驾驭胶体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题思路点拨】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比较:

胶体的聚沉是指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破坏胶体稳定的因素)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下来,它是

不行逆的.盐析是指高分子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轻金属盐使高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它是高

分子溶液或一般溶液的性质,盐析是因为加入较多量的盐会破坏溶解在水里的高分子四周的水膜,

减弱高分子与分散剂间的相互作用,使高分子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发生盐析的分散质都是易容的,

所以盐析是可逆的.由此可见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有着本质的区分.

6.阿伏加德罗常数

【学问点的相识】

1、阿伏伽德罗常数:

(1)概念: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值是指0012kgi2c所含的原子数,约为6.02X1023,符号为

NA,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

(2)单位:mol1.

2、阿伏加德罗常数可用多种试验方法测得,到目前为止测得比较精确的数据是6.0221367X1023

mol1.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符号及数值、单位,须要重点驾驭.

题型一: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

典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X1()23个原子B.0.012kg12c约含有6.02X1()23个碳原子

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D.常温常压下,1mol氧气的体积约为22.4L

分析:A、物质有的是单原子分子,有的是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等:

B、依据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分析推断;

C、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

D、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为22.4L/mol.

解答:A、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1mol任何物质不确定都含有6.02X1()23个原子,故A错误;

B、0.012kgl2c约含有6.02X1()23个碳原子为[mol,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故B正确;

C^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mol,故C错误;

D、常温常压下,1mol氧气的体积不是22.4L,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主要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气体摩尔体积的条

件应用,摩尔质量的概念推断,题目较简洁.

题型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应用

典例2:设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ILOlmoML”的FeCb溶液中,Fe?’的数目为O.INA

B.lmolNH3中含有N-H键的数目为3NA

C.7.8gNa2O2中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O」NA

D.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分子个数为NA

分析:A、氯化铁溶液中铁离子部分水解,铁离子数目削减;

B、氨气分子中含有3个氮氢键,Imol氨气中含有3moi氮氢键;

C、过氧化钠中的阳离子为钠离子,O.l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mol钠离子;

D、标准状况下水的状态不是气体,不能运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水的物质的量.

解答:A、的FeCb溶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铁O.lmol,铁离子部分水解,溶液中含有

的铁离子小于O.lmol,Fe3一的数目小于O.lnA,故A错误;

B、Imol氨气中含有3moi氮氢键,含有N-H键的数目为3r)A,故B正确;

C、7.8g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O.lmol,O.lmol过氧化钠中含有0.2mol钠离子,含有的阳离子数

目为0.2必,故C错误;

D、标况下,水不是气体,题中条件无法计算22.4L水的物质的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推断,题目难度中等,留意明确标况下的气体摩尔

体积的运用条件.

【解题思路点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常见问题和留意事项:

1)物质的状态是否为气体;

2)对于气体留意条件是否为标况;

3)留意同位素原子的差异;

4)留意可逆反应或易水解盐中离子数目的推断;

5)留意物质的结构:如Na2C>2是由Na-和02?.构成,而不是有Na'和0?构成;SiCh、SiC都是

原子晶体,其结构中只有原子没有分子,SiO2是正四面体结构,ImolSiCh中含有的共价键为4NA,

lmolP4含有的共价键为6NA等.

7.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学问点的相识】

1、阿伏伽德罗定律:

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定律.

2、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

我们可以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以及物质的量与分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有用的推

论:

(1)同温同压时:①V]:V2=ni:n2=Ni:N2(2)pi:p2=M):M2③同质量时:Vi:V2=M2:Mi

(2)同温同体积时:④Pi:P2=ni:n2=N1:N2(^)同质量时:Pi:P2=M2:Mi

(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⑥pi:p2=Mi:M2=mi:m2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内容,须要重点驾驭.

题型一:阿伏伽德罗定律

典例1:(2011•新疆一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确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确定B.确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

物质的量的多少确定

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I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L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

所含的分子数确定不等

分析:A、对于气体来说,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本身的大小,确定温度、压强下,确定其

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分子数的多少;

B、确定温度、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确定,气体体积由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多少确定;

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I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

D、确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大小取决于温度和压强,外界条件不同,体积不同.

解答:A、确定温度、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确定,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本身的大小,

确定其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分子数的多少,故A错误;

B、依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因此气体体积

由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多少确定,故B正确;

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I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不同,标准

状况下约为22.4L/mol,故C错误;

D、确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大小取决于温度和压强,外界条件不同,体积不同,不同条件下体

积不等的气体所含分子数可能相等,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定律及其推论,题目难度不大,本题留意影响气体体积大小的因

素有哪些.

题型二: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

典例2:下列各组中,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确定相等的是()

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的02和N2B.体积相等、密度不等的CO和C2H4

C.质量相等、密度不等的N2和C2H4D.压强相同、体积相同的N2和02

分析:依据N=nNA可知,分子数相等,则物质的量相等,据此推断.

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

B、依据m=pV,n=I进行推断;

C、n制进行推断;

D、压强相同、体积相同,分子数之比等于温度之比.

解答: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二者所处的压强不

确定相同,所以分子数不确定相等,故A错误;

B、体积相等、密度不等,二者的质量不相等,由于CO和C2H4的摩尔质量相等,所以二者的物

质的量不相等,分子数不相等,故B错误;

C、二者质量相同,N2和C2H4的摩尔质量相等,所以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分子数相等,故C正

确;

D、依据pV=nRT可知,压强相同、体积相同,分子数之比等于温度之比,二者的温度不确定相等,

故分子数不确定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难度不大,关键对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的理解,可借

助pV=nRT理解.

【解题思路点拨】相对密度:

在同温同压下,上面结论式②和式⑥中出现的密度比值称为气体的相对密度D=pi:P2=MI:M2.

留意:①D称为气体1相对于气体2的相对密度,没有单位.如氧气对氢气的密度为16.

8.离子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学问点的相识】

离子方程式计算的常用方法包括:

1、原子守恒法

2、电荷守恒法

3、得失电子守恒法

4、关系式法

【命题方向】

题型一:原子守恒

典例1:用lL1.0mol・L।NaOH溶液汲取0.8molCO2,所得溶液中的CO32一和HCO3一的浓度之比

约是()

A.1:3B.1:2C.2:3D.3:2

分析: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L0mol/LXlL=lmo1,当n(NaOH):n(CO2)》2,二者反应生成

碳酸钠,当n(NaOH):n(C02)W1时,二者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但2>n(NaOH):n(CO2)

>1时,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Imol:

0.8mol=5:4,则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依据原子守恒分析解答.

解答: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1.0mol/LXlL=lmoL当n(NaOH):n(CO2)》2,二者反应生成

碳酸钠,当n(NaOH):n(CO2)W1时,二者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但2>n(NaOH):n(CO2)

>1时,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Imol:

0.8mol=5:4,则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设碳酸钠的物质的量是x,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是y,

依据碳原子守恒得x+y=0.8①

依据钠原子守恒得:2x+y=l②,

依据①②得x=0.2y=0.6,

所以CO32-和HCO3-的浓度之比=0.2mol:0.6mol=l:3,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留意从原子守恒的角度分析.

题型二:甩荷守恒

典例2:将NaCl和NaBr的混合物mg溶于足量水,配制成500mL溶液A,再向A中通入足量氯

气,充分反应后,蒸发溶液至干得晶体(m-2)g.则A溶液中Na'、Cl、Br.的物质的量之比

确定不正确的是()

A.3:2:1B.3:1:2C.4:3:1D,3:1:4

分析:向氯化钠、浪化钠的混合物中通入足量氯气,氯气和浸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浪,反应方

程式为:C12+2NaBr=Br2+2NaCL蒸发溶液蒸干时,浪挥发导致得到的晶体是氯化钠,任何溶液中

都存在电荷守恒,氯化钠和演化钠都是强酸强碱盐,其溶液呈中性,依据电荷守恒推断.

解答:向氯化钠、漠化钠的混合物中通入足量氯气,氯气和溟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溟,反应方

程式为。2+2NaBr=Br2+2NaCl,蒸发溶液蒸干时,浪挥发导致得到的晶体是氯化钠,任何溶液中都

存在电荷守恒,氯化钠和溟化钠都是强酸强碱盐,其溶液呈中性,所以c(H)=c(OH),所以

溶液中c(Na)=c(Cl)+c(Br),同一溶液中体积相等,所以n(Na*)=n(Cl)+n(Br),

A.当Na'、Cl>Bd的物质的量之比3:2:1时,符合n(Na')=n(Cl-)+n(Br),故A正确;

B.当Na'、Cl\BL的物质的量之比3:1:2时,符合n(Na)=n(Cl-)+n(Br'),故B正确;

C.当Na*、Cl一、Br一的物质的量之比4:3:1时,符合n(Na。=n)+n(Bd),故C正确;

D.当Na;Cl\Bd的物质的量之比3:1:4时,符合n(Na-)<n(Cl-)+n(Br-),不符合

电荷守恒,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计算,假如采纳方程式进行计算,比较麻烦,采纳电荷守恒来分

析解答即可,较简便,难度中等.

题型三:关系式法

典例3:向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两溶液中分别滴加等浓度的AgNO3溶液使C1

恰好沉淀完全,则消耗AgNO3溶液的体积之比为()

A.1:1B.1:2C.2:1D.1:3

分析: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两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分别与等物质

的量浓度的AgN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消耗的硝酸银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它们的体积比.

解答:设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12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均为Imol,

则与等物质的量浓度的AgN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存在:

ImolNaCl〜ImolAgNCh,

1molMgCh〜2moiAgNO3,

由n=cV可知,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溶液的体积之比,

所以与NaCl、MgCh两种溶液反应的AgNCh溶液的体积比为1:2,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明确物质的量、浓度及物质的构成的关系,氯离子与银离

子的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题型四:得失电子守恒

典例4:Fe与硝酸反应随温度和硝酸的浓度不同而产物不同.已知0.2molHNO3做氧化剂时,恰

好把0.4molFe氧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