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新高考历史倒计时模拟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新高考历史倒计时模拟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新高考历史倒计时模拟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新高考历史倒计时模拟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新高考历史倒计时模拟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新高考历史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导致英国选举资格变化的原因有①社会经济的进步②议会改革的推动③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④工人运动的发展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如表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纺织厂创建时的资本来源状况(单位:万两)。据此可知A.清政府改变了传统的抑商政策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被政府实际控制C.资金不足是民族工业最大困境D.政府为实现自救积极创办近代工业3.有学者指出:“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对这一时期英国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国家政权C.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选举中的高额财产限制被打破4.美国总统麦金莱(W.Mckinley)在1898年年终的国情咨文中担保:“采取与我国政府的一贯政策相适合的一切手段,维护我们在那一地区(中国)的巨大利益”。与这一担保一致,美国推出了A.“门户开放” B.“十四点建议” C.绥靖政策 D.“扶蒋反共”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A.美国B.德国C.日本D.俄国6.124年前,一次海战击碎了中华民族自强求富的梦想,从此山河破碎,国将不国:70年前,预告胜利的隆隆炮声中,一支新生的人民海军诞生,结束了近代中国有海无防、任人欺凌的历史,寄托了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材料中的两大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下图中的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7.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找到革命胜利的道路 B.国共合作出师北伐并取得巨大成功C.毛泽东已认识到农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D.中国共产党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8.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三十个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是A.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C.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9.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A.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行民主政治C.实现中国工业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10.欣赏下列两幅绘画,它们的相同之处是A.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性情 B.大胆创新,采用夸张手法C.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D.托物言志,表达民间疾苦11.农民诗人王老九受到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回乡后,他走街串巷用自己的诗歌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他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解放战争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国民大革命时期12.据文献记载,远古时期天地相通、民神杂糅,人人皆可通过占卜祭祀沟通天神。五帝之一的颛顼“绝地天通”,把沟通神灵、祭祀天地的特权统归于专职巫师,其他人不能参与。这一变化A.推动了早期国家的形成 B.成为了阶级分化的源头C.导致了神权王权的分离 D.促成了专制统治的建立13.下列条款,出现在1982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是A.“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应扶助其发展”B.“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D.“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社会”14.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最可能出现在A.康乾盛世 B.洋务运动 C.清末新政 D.戊戌变法15.1937—1942年抗战后方设立的民营工厂数和资本数年份厂数折成战前币值的资本数(千元)总计289918842519376021721193818267178193934649880194049624230194173818083194210777333该表反映出当时A.民族工业发展面临困境 B.工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C.统制经济促进工业发展 D.沦陷区的工业基本停滞16.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奏章,提出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方案,得到洪秀全的批准。这说明A.太平天国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B.太平天国面临统治危机C.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天朝田亩制度》未能实施17.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留下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里所说“共同奋斗”的主要成果是A.推翻了袁世凯的统治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开创了民主革命的道路D.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18.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商业者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这种状况引发的最终结果是A.爆发“光荣革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B.制定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C.导致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本家逐渐进入政权中心D.推动宪章运动,无产阶级赢得被选举权19.2004年12月,中国联想集团以1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IBM公司的个人电脑业务。2008年9月,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着手收购中国品牌饮料汇源果汁。在全球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能说明A.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B.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C.并购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之一D.现代企业通过并购扩张市场20.如图为明代中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A.促成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 B.推动了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C.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21.约喻·L加迪斯指出,仅仅将冷战所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两个超级大国的利益之争是不恰当的,从根本上看,冷战是两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对立。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从未放弃过“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据此可以推断该学者的观点是A.美、苏两国对冷战的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B.冷战实际是两种不同思想观念的对抗C.意识形态和安全利益是冷战的根本原因D.苏联和斯大林应该对冷战负主要责任22.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活字印刷D.装订书籍23.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24.公元前5—4世纪,希腊智者们活跃于希腊的各个城邦,在城邦中发表演讲,教授各种知识,向雅典以及其它希腊城邦的自由民提供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这说明智者运动A.推动民主政治走向繁荣 B.有利于否定权威C.促进思想解放潮流形成 D.宣传了人文精神25.观察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B.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C.英国已取得统治世界的地位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26.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得知他派出去寻访长生不死药的术士(韩众、徐巿、侯生、卢生等人)逃跑,命令抓捕这些术士,术士们互相揭发,又牵引出460多人。秦始皇盛怒之下将他们处死,史称“坑儒”。上述材料旨在说明A.“焚书”直接导致了“坑儒”事件的发生B.“坑儒”可能与历史史实之间存在差异C.秦朝中央政府内部斗争激烈D.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7.如图是我国唯一纪念刘备、诸葛亮君臣合祀祠的照片,该祠坐落于今天的A.西安 B.洛阳 C.成都 D.南京28.李大钊指出:“西方文明之特质,全为动的,西洋文明是建立在工商经济上的构造,具有一种动的精神,常求以人为克制自然,时时进步,时时创造。”这说明李大钊A.全盘否定了中国文化B.希望中国改革政治制度C.主张加快工业近代化D.肯定了西方文化的长处29.以下地区文明的最早奠基者是A.苏美尔人 B.阿卡德人 C.古埃及人 D.雅利安人30.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属宋朝“创新”表现的是①推行科举制②打破“坊”“市”界限③发明灌钢法④开创青瓷制作技术⑤形成理学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⑤ D.③④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17年12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命令所有的美方代表不要与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府进行任何直接交流。当俄德进行单独媾和时,美国驻俄大使煽动说享有140多年自由的美国人民向仅仅享有10个月自由的俄国人民表达强烈的同情,以为这样能激起俄国人民起来反对苏维埃的战争,结果希望落空了。美国国务卿兰辛将苏俄的《和平法令》视为“对各国现存社会制度的直接威胁”。威尔逊则提出了“十四点”计划,该计划的初衷,即声明美国作战的目标,说明战争的“正义性”,借此抵消《和平法令》产生的影响,这一点在当时来看并没有实现。美国政府还允许运输工业产品、铁轨、火车头的船只驶往俄国,企图以经济手段迫使苏维埃俄国在美国的援助下接受美国的要求,继续与同盟国作战。对于种种经济利诱,身处困境的苏维埃政权并没有就此屈服。——摘编自余玉梅《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的政策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采取的主要政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失败的原因。32.材料自孔子开私人撰史以来,史书撰著比较自由。西汉国家所设太史令、御史中丞,只掌文书图籍,并不是书记史官,也没有撰著职责。司马迁撰《史记》完全是私撰。到了魏晋南北朝,官私修史成风、史籍数量宏富、史著类型多样、史学地位提高,其中私修史书多且优于官修。然而,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内采取了严厉的控制措施,从此,任何人未经朝廷许可都不能擅自撰修国史。唐太宗时期,官方修史形式走向制度化,“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帝王所居的宫室),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从此,这种官修形式成为定制,历代相沿袭,直至清代,无一例外——摘编自宋衍申等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官方修史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官方修史走向制度化的影响。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痴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新、阔、亭、数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壳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摘编自陈高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材料二1898年,清廷下话:“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寒,中国自开商峰(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量已由成成时期的3个增加至19个,如果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峰研究述论》材料三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令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整理自候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自开商埠。(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7世纪后期严格限制公民权,到1969年真正实现普选,推动其民主化进程发展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经济进步、议会改革推动、思想解放潮流影响和工人运动发展等,①②③④说法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议会改革和工人运动等体现了政府改革和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则是英国民主进步的根本原因,忽略①②④的分析,都不符合题意,ABC三项错误。2、D【解析】

材料反映政府不同程度参与近代企业的创建,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清王朝的经济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涉及到的四大毛纺织厂并非以官府资本为主,故B不符合题意;民族工业最大困境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束缚,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议会改革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设问“保守主义政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责任内阁制度开始确立”和“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是在光荣革命后,故A项和C项错误;“选举中的高额财产限制被打破”是英国议会改革的积极作用,故D项错误;“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国家政权”是议会改革的局限,属于保守主义政治特征,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4、A【解析】

根据材料“1898年年终的国情咨文中担保”“维护我们在那一地区(中国)的巨大利益”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为了获得“巨大利益”,在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从而使美国获得“巨大利益”,故答案为A;B是1918年提出,主要内容是为美国争夺世界的纲领,不符合题意,排除;绥靖政策是英法美等国想把德日法西斯侵略的目标引向苏联,不符合题意,C错误;“扶蒋反共”发生在1945年抗日战争之后,当时与麦金莱的“担保”相隔久远,不能与“担保”相一致,D错误。5、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材料讲的是民主决议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地方有自治权,所以答案选A。德国和日本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俄国也是君主专制国家,这些与材料不符,所以排除B、C、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民主政治6、A【解析】

根据材料“124年前”“一次海战击碎了中华民族自强求富的梦想”“国将不国”并结合所学可知,题中的“海战”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威海卫在山东,所以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70年前”“一支新生的人民海军诞生”“结束了近代中国有海无防、任人欺凌的历史,寄托了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并结合所学可知,题中的事件是指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人民海军的成立,所以②符合题意。材料中③是江西瑞金,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④是洋务运动的海军基地之一福建马尾,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B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③或④,排除。7、C【解析】

根据题干“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开始重视中国农民问题,认为应团结广大农民参与革命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故C项正确;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使共产党人找到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北伐的结果,排除B项;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意识到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C。8、C【解析】

周王把封国做小是为了加强对封国的控制,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故C正确;周代没有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同姓贵族,排除B项;D项与宗法制有关,不符合材料中的分封制,且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9、A【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化包括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和社会思想近代化。李鸿章属于洋务派,其主张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其主张也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章太炎属于革命派,其主张有利于政治近代化,梁启超属于维新派,其主张有利于促进国民思想近代化,因此上述人物的共同诉求在于推动中国近代化,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实行民主政治,只是章太炎和梁启超的思想倾向,不是四人共同诉求;C选项错误,实行中国工业化也不是四人共同诉求;D选项错误,启蒙也并非材料中四人思想的共同点。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10、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清明上河图》和杜普雷的农村风情画都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它们都非常注重写实,因此作品也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气息,故选C;很明显杜普雷的农村风情画是写实作品,不具备写意的特征,排除A;两幅画都贴近生活原型,并未采用夸张手法,排除B;《清明上河图》是对宋朝盛世的描绘,不涉及民间疾苦的表达,排除D。11、B【解析】

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正确,排除ACD。12、A【解析】

由“人人皆可通过占卜祭祀沟通天神”到“沟通神灵、祭祀天地的特权统归于专职巫师”可知,贵族垄断神权推动了早期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阶级分化的源头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神权和祭祀的出现,B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促使王权与神权的结合而非分离,C项错误;少数人控制神权的远古时期并未建立起专制统治,D项错误。1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新中国1982年宪法的相关内容。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部宪法,是不断的修订的结果。1982年,鉴于文革时期“左”的错误,对宪法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同时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非以“阶级斗争为纲”,B项表述正确;A是1949年《共同纲领》的内容;C、D两项属于1954年宪法的内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法制建设·1982年宪法14、C【解析】

根据材料“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可知清政府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在新政中主张发展实业、编练新军等措施,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康乾盛世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A选项排除;洋务运动主张学习的西方的先进技术,B选项排除;戊戌变法虽然主张发展工商业,但是与材料中“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的措施不符合,D选项排除。15、A【解析】

由1937—1942年抗战后方设立的民营工厂数和资本数增长非常有限可知,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面临困境,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统制经济”促进了工业的发展,C项错误;沦陷区的工业基本停滞与民营工厂数和资本数均有所增长不符,D项错误。16、D【解析】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后,不得不提出“照旧交粮纳税”的方案,这说明太平天国政权没有改变封建土地关系,平分土地根本没有实施,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变化,故A错误;这一方案适应了革命现实的需要,不能说明太平天国面临统治危机,故B错误;该方案和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无关,故C错误。17、B【解析】

从材料中“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可见,孙中山已经认识到联合苏联及发动民众的重要性,于是和共产党进行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结果打败了封建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B正确;1916年袁世凯已经去世,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民主革命的道路,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联系所学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分析解答。18、C【解析】

从材料中的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说明工业资产阶级要进入国家政权,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本家的政治权力,这是工业革命的影响,C正确;从材料“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商业者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可以看出工业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议会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说明已经进入君主立宪时代,“光荣革命”时间是1688年,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A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工业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不是说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排除D。19、A【解析】

材料中说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收购与市场扩张等问题,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中美两国的公司互相收购,体现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现代企业通过并购扩张市场以及并购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之一,B、C和D均是正确表述,排除。故选A。20、B【解析】

图片信息体现的是“明代中期工商业城镇”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东南沿海地区,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同,有利于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B正确;传统经济结构是自然经济,直到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A错误;南宋经济重心南移,C错误;清朝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错误。21、D【解析】

据材料“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从未放弃过‘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可知斯大林的这种理念导致了美苏冷战,D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斯大林的责任,而没有体现美国,A错误;据材料“从根本上看,冷战是两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对立。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从未放弃过‘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导致了美苏冷战,B片面;据材料“仅仅将冷战所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两个超级大国的利益之争是不恰当的,……”可知,C说法与题意不符。22、C【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反映出书籍的价格下降,与价格下降有关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而15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对其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故C项正确,排除B项;造纸术于8世纪时传到欧洲,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3、D【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782年”。美国独立战争过程中,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在对英战争中节节胜利,1781年约克镇战役后,英国政府只得坐到谈判桌前与美国和解。考情透析:漫画入题可以将繁杂枯燥的历史知识演绎成喜剧色彩的图文漫画,给人以新鲜感。解答历史漫画题的能力要求是:①能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能清晰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②能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的手段和丰富的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的内在本质特征。③能初步掌握品读历史漫画的一些方法,并进一步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4、B【解析】

依据材料中“……教授各种知识……开放式的教育”信息可知,这表明智者运动有利于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否定权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排除;材料并未体现思想解放潮流的形成和人文精神的宣传,CD选项错误。2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提到了英国,没有涉及其他国家;材料中只能看出英国资本的增长,看不出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从图中的年代只能得到的信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资本迅速增加,故选D项。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26、B【解析】

材料中讲述的是“坑儒”事件,但历史上的坑儒事件说的是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可知材料与历史事实不符,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焚书”,更不能得出“焚书”是否导致“坑儒”事件的发生,故A排除;坑儒事件是秦始皇暴政的表现,并不是中央政府的内部斗争,故C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提到郡县制,故D排除。【点睛】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27、C【解析】

成都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的庙宇所在,是我国唯一纪念刘备、诸葛亮君臣合祀祠,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28、D【解析】据材料“西方文明之特质……建立在工商经济上的构造,具有一种动的精神……进步,时时创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李大钊指出了西方文明的创造精神,属于西方文化的积极方面,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李大钊全盘否定了中国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中国改革政治制度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加快工业近代化的主张,故C项错误。故选D。29、A【解析】

材料中的地区是两河流域。最早奠定两河流域文明的是苏美尔人,故A正确;阿卡德人也生活在两河流域,但是晚于苏美尔人,排除B;材料地区位于西亚,不是非洲,排除C;雅利安人是印度文明的始祖,排除D。故选A。30、C【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的商业概况;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业、陶瓷业;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创立及发展。【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时间判断能力。采用排除法即可答题。①项开始于隋朝;③项发明于南北朝;④大约在原始社会晚期到商周时期;①③④都不属于“宋代创新”,故被排除;②⑤属于宋代在经济、思想上的“创新”,即为本题正确答案。故选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政策:不承认苏维埃政权;煽动俄国人民,动摇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地位;提出“十四点”原则与《和平法令》抗衡;凭借巨大的经济优势以经济援助为条件,要求苏俄继续參战。(2)原因:俄国人民厌战情绪高涨;布尔什维克党巩固政权需要;威尔逊政府仅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考量。【解析】

(1)政策:据材料“1917年12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命令所有的美方代表不要与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府进行任何直接交流”可知,不承认苏维埃政权;据材料“当俄德进行单独媾和时,美国驻俄大使煽动说享有140多年自由的美国人民向仅仅享有10个月自由的俄国人民表达强烈的同情,以为这样能激起俄国人民起来反对苏维埃的战争……”可知,煽动俄国人民,动摇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地位;美国提出“十四点”原则与《和平法令》抗衡;据材料“……企图以经济手段迫使苏维埃俄国在美国的援助下接受美国的要求,继续与同盟国作战”可知,凭借巨大的经济优势以经济援助为条件,要求苏俄继续參战。(2)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俄国人民厌战情绪高涨;布尔什维克党巩固政权需要;威尔逊政府仅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考量等角度回答。32、(1)措施:设立史馆专门从事修史工作;宰相监修国史;废除著作郎的史职。(2)影响:(积极)利用国家力量修史有助于广泛搜集资料,为国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