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西藏日喀则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西藏日喀则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西藏日喀则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西藏日喀则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藏日喀则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阅读下列诗句,推测“晁监”的身份当是A.御史大夫 B.枢密使 C.外国公使 D.遣唐使2.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改编《白蛇传》时,不仅将唐宋传奇中恐怖的神怪故事变为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许仙的身份也由官宦之子变成了“生药铺”主管。市井小民成为新文学的主角,这在明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上述变化反映了明代A.重农轻商观念根本改变 B.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传统伦理C.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D.工商业发展出现新兴社会群体3.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之前的国际体系中,西方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现在.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原有的国际秩序以国家为中心,现在包括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表明A.全球治理的主体日趋多元化B.西方定制的世界规则已退出国际舞台C.南北问题影响着东西方关系D.合作取代对抗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4.《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分贵族和平民,所有受害人依法受到同样的保护,所有加害人按法律受相同的制裁,并禁止无限制的自由报复,在很多情形中用罚金和赔偿替换同态复仇。这说明A.《十二铜表法》体现了理性精神B.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C.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D.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5.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高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各朝所分封的功臣侯与外戚恩泽侯1391312132284143115101322士人出身的列侯80001341024615所占比例6%0005%4%29%32%13%40%46%68%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6.唐玄宗时期中书令权力很大,是宰相之首。肃宗以后,很少再设中书令,宰相也就无首次之分,轮流值守制才得以完全确立。这反映了唐代()A.宰相制度名存实亡 B.参议辅政制度变化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三省六部制度完善7.隋唐开始,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途径是()A.建立军功 B.弃农经商 C.参加科举考试 D.依靠门第出身8.在封建传统社会中,安土重迁、户籍严密、士农工商各安其位的“官”“民”二元制组织系统中,县以下的各种家族社会进行自我管理,而对于流动的农工商,封建政府在绞尽脑汁寻求管理办法时,地域商人建立的会馆在依靠官方支持构建自身合法性的过程中,实际弥补了官方管理机构在这一界域的薄弱控制。这主要说明商人会馆的建立A.承担封建政府基层管理职能 B.有效保障商人群体的合法权益C.保障商人政治地位的合法性 D.利于构建商人群体的国家认同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极力驳斥“有公而无私”,指出“人道就是对人私利与欲望的满足,道德就存在于人们的物质利益之中”。这一主张A.彻底否定了宋明理学 B.旨在批判君主专制统治C.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 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10.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国家集中力量在贵州、云南、甘肃、青海等“三线”地区进行工业基础建设,其布点与选址的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主要背景是A.建立合理工业布局 B.应对外来安全威胁C.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D.延续左倾冒进错误11.汉朝的重要商品名号往往提示地名,如纺织领域形成“鲁缟”、“齐纨”、“蜀锦”等著名品牌,这反映A.区域生产优势形成 B.地方品牌商品密集出现C.区域经济分工明显 D.丝织品的生产技术高超1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 B.实现“三权分立”C.防止高级司法人员流失 D.鼓励法官忠于职守13.1948年,英国科学家约翰·巴丁、威廉·肖克利和瓦尔特.布拉顿发现用很小的电流和功率就能有效地工作,而且可以将尺寸做得很小,为晶体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晶体管出现后迅速取代了笨重、昂贵的真空管,这是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论的实践。这表明A.互联网反战开创了信息时代 B.相对论运用推动物质空间重构C.量子理论运用推动技术进步 D.经典力学有益于现代技术突破14.《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中写道:“大多数美国人认为,18世纪后期宪法通过后就有民主了。但在1787年,选举权仍有严重限制,之后才逐步开放给无产白人、非裔美国人和妇女,直到1920年第十九条修正案的批准才彻底放开。实际上,对南部黑人投票的各种设限意味着,充分选举权还要等到1965年《选举权法》的通过。”由此可见A.民主必须通过法治进行保障B.美国民主一直具有很强的阶级性C.美国的民主之路遥远漫长D.分权制衡是美国民主的本质特征15.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让他们在两国国籍中选择一个。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这一举措A.导致了同印尼关系的恶化B.反映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增强了华侨对祖国的认同D.旨在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16.“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25年没有交往了。”这句话出现在如下哪一情境中A.毛泽东与田中角荣会面 B.邓小平接见撒切尔夫人C.周恩来与尼克松总统会面 D.乔冠华与联合国秘书长会谈17.1947年5月,杜鲁门主义正式实施,美国先后向希腊、土耳其提供了7亿多美元的军事援助。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开始执行,美国共向西欧国家提供了总额为132亿美元的援助。这两次行动反映出美国A.力图遏制共产主义影响 B.推动了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C.企图打破雅尔塔体系 D.主要以战争和经济手段扩张18.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shop),特零克帝(drinktea)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C.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19.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下列项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A.《红梅记》 B.《感天动地窦娥冤》 C.《水浒传》 D.《红楼梦》20.下列政策一度引发明朝出现“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现象的是A.朝贡贸易 B.海禁 C.开禁 D.闭关锁国2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杜甫:《忆昔》)对此诗评述较为恰当的是A.客观真实,无需考证B.文学家言,尚待求证C.背离实际,不足为信D.溢美之辞,不足为信22.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说明A.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永恒的真理B.恩格斯承认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C.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研究和解决问题D.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的理论才有生命力23.工匠造物讲究的是“工匠精神”,并在专业、专注与专攻上只做好一件事。孔子对待这种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孔子的主张A.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 B.阻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C.主要基于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 D.反映其思想观点的保守顽固24.1920年底,李达发表《社会革命底商榷》一文,认为社会革命的目的在于推翻有阶级特权的旧社会,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是“非妥协的直接”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譬如一千八百七十一年法国地方自治团在巴黎干的猛烈运动。”这表明他认为,巴黎公社A.历史意义得到广泛认同 B.引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C.造成了社会的极大破坏 D.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样板和实践25.俗语即方言。但丁认为拉丁语是人工的,而俗语是自然的,俗语要比拉丁语高贵。但是,但丁认可的“光辉的俗语”必须是中枢的、宫廷的,而下层人民的俗语则是低劣的。材料说明A.俗语成为思想解放重要依托 B.人文主义开始广泛传播C.拉丁语成为斗争的主要矛头 D.文艺复兴带有阶级局限26.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国家决定建立原料生产出口机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到80年代初,各类原料生产和出口国组织达到22个。这些组织和基金的设立A.消除了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C.启动了新兴经济体的团结合作D.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27.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前后有20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1900人次左右。各省频频举办欢送会和“出国指导讲座”,大型报刊也纷纷报道,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这表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B.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C.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D.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的共识28.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下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罗马法中也曾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这反映了当时A.民主政治具有阶级性 B.价值取向具有时代局限C.民粹主义思潮的盛行 D.贵族阶层享有政治特权29.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C.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D.打到封建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制度30.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 B.民主共和的实践者C.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D.实业救国的践行者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是东京审判的焦点之一。1945年8月9日,日本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同时照会美国等主要盟国,确认无条件投降,并不包含改变天皇统治国家大权的要求。美国政府内的部分高官希望通过不废除天皇制,以促使日本早日投降.1945年9月22日,美国政府宣布的《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决定:“美国希望使用最低限度的军队和资源达到占领目的,在能够达到满足美国目的的限度内,最高统帅将通过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政府机关团体行使权力”。英国也希望利用日本现存天皇制体制进行民主改革即实行间接统治的对日方针。国民政府特别是蒋介石对这一问题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早在1943年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总统在开罗会议期间谈到天皇制问题时,表示:此次日本战争祸首,实只几个军阀,应先将军阀打倒。至于国体问题,宜由日本人民自己解决,以免构成民族间永久之错误。在东京审判过程中日本内阁和军部为了保护天皇,承担了侵略战争的全部责任,这使得昭和天皇的责任更加难以追究。1946年4月3日远东委员会通过了《远东委员会关于远东战犯的逮捕、审判及处罚政策的决定》,规定“如果没有特别的授权,对日本国天皇免于战犯起诉”.——摘编自宋志勇《论东京审判的几个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东京审判中日本天皇能够逃避审判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皇逃避审判带来的影响。32.浙东名士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出身官僚世家。他看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天文兵法无所不窥。元顺帝元统元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刘基就考中了进士,元至元二年,刘基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以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但是,在极端腐败的元末社会中,正直守法之士是很难得到重用的。元末农民起义,刘基被元廷重新起用、撤职,三起三落。归隐青田(1357年),撰写《郁离子》系统地—整理自己的思想,总结元末弊政的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新皇朝的建设作准备。后来刘基辅佐朱元璋,定西进、北向之策,遂成帝业。明皇朝建立后,百废待兴,刘基竭智尽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吴元年,刘基被任命为太史令,制定《戊申大统历》。和睦浙东集团与淮西集团矛盾,善于分辨人才。刘基性格刚强,嫉恶如仇,不能与世事推移,得罪了许多权贵。加之洪武初年,他位高不居,功成身退,不愿为相,使性格雄猜的朱元璋有所不满。他屈己藏身,消极逃遁,为小人们所构陷,不见容于朱元璋,卒年六十五岁。——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基能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基的功过。33.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颇早,授时颁历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例如,北宋确定了西夏的附属地位后,宋真宗将新历和冬服赐予西夏。在元政府的支持下,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历法的优点,创立《授时历》。它所确定的地球公转时间比实际相差仅26秒。明朝建立后不久,政府对《授地历》进行了微改,并将其命名为《大统历》。清朝政府也将修改历法作为头等大事,传教士汤若望参与制定的《时宪历》很快被颁布实行。——摘编自张培瑜等《中国古代历法》材料二民国建立之初,以新历(西历)为官方历法,行政机关、城市采用新历,乡村民间可依旧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中西(新旧)合历。1928年至1934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废除旧历。政府查禁旧历书、颁行新历书,取消“二十四节气”;要求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等;废止旧历年节日,代之以新的纪念节日。此后,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成为商界主流。但在推行新历对,政府遇到了许多的阻力,特别是禁过旧历年节的做法,遭到百姓的抵制。1934年后,政府不再干涉民众过旧历新年,也渐少提及“废除旧历”。——摘编自左玉河《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旧历运动评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西合历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根据材料“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联系所学可知是日本遣唐使晁衡在唐朝做秘书监,要回日本探亲,王维写诗送行,故答案为D;御史大夫是秦朝的副丞相,枢密使是宋朝负责军事的官员,分割宰相的军权,外国公使是近代国家交往中才出现的,均与王维所处的唐朝不符合,排除ABC。2、D【解析】

明朝时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价值观也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根本”说法绝对,排除;传统伦理受到冲击,但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等级秩序的变化,排除C项。3、A【解析】

根据题干“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全球治理的主体不再是欧洲或者是欧美国家,而是趋向多元化,故A项符合题意;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制定的规则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故排除B项;南北问题影响着东西方关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国际社会相互合作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取代对抗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故选A。4、A【解析】

根据材料“所有受害人依法受到同样的保护”“禁止无限制的自由报复,在很多情形中用罚金和赔偿替换同态复仇”可知,所有受害人受到法律的保护,禁止报复行为,说明《十二铜表法》对侵权行为制裁的规定越来越完善,体现了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制定法律主体的变化,无法得出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主导地位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平民和贵族的政治诉求,并且并非日趋一致,故C项错误;D项中“决定作用”表述绝对,故D项错误。5、A【解析】

由表格可知,汉武帝之后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明显呈现上升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措施有关,故选A。分封的功臣候与外戚恩泽候在表格中反映出的趋势是不断减少,故无法得出B项的结论,排除;加强中央集权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不是具体造成变化的原因,排除C;重文轻武是宋朝加强统治的措施,而不是汉朝,排除D。6、B【解析】

依据材料“中书令权力很大,是宰相之首”到“很少再设中书令,宰相也就无首次之分”来看,这反映了中书令权力的削弱,参政辅政制度的变化。B正确;材料体现出唐代相权分散与削弱,并没有衰亡,A排除;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三省的决策过程,无法推断其完善,D排除。故选B。7、C【解析】

根据所学,科举制以考试为选官的标准,因此才会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故C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8、D【解析】

地域商人建立的会馆弥补了官方管理机构对流动商人的管理,从而强化了商人的家乡认同和国家认同。因此,这说明商人会馆的建立利于构建商人群体的国家认同,故D正确;会馆没有基层管理职能,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保障商人群体的合法权益,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商人政治地位,故C错误。9、C【解析】

顾炎武对人私利与欲望的肯定,也就肯定了工商业经济下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从而也就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故C正确;顾炎武的观点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但并非是彻底的否定,排除A;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政治上的专制,不能说明目的是批判君主专制,排除B;顾炎武的主张虽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能定位为开启,排除D。故选C。10、B【解析】

三线建设地点在西南西北地区,布点与选址的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结合建设时间可知,这一时期中苏关系恶化,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外来安全威胁,B正确;三线建设布点明显不是从工业布局合理角度考量,排除A;三线建设布点与选址的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不利于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排除C;这一战略决策基于国际形势判断,不属于冒进错误,与左倾无关,排除D。11、A【解析】

重要商品提示地名,说明不同地区有各自的生产优势,A正确;B中“密集”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列举的都是纺织业,不存在区域经济分工,排除C;纺织品不等同于丝织品,排除D。12、B【解析】

法官终身任职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司法独立,实现“三权分立”,B正确;法官终身任职并不能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排除A;低级法院的法官也是终身任职,因此C中防止高级司法人员流失表述错误,排除;终身任职是制度规定,和法官忠于职守无关,排除D。13、C【解析】

根据题干“晶体管……很小的电流和功率……将尺寸做得很小……对微观世界认识论的实践”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学理论之一,故C项正确;互联网出现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相对论原理无关,排除B项;牛顿力学属于认识世界的宏观层面,排除D项。故选C。14、C【解析】

材料信息是,1787年宪法通过后,选举权并未放开,一直到1920年第十九条修正案的批准、1965年《选举权法》的通过,民众才有充分的选举权。由此可见,美国的民主之路遥远而漫长,是渐进的,故C正确;材料不是强调民主必须通过法治保障,故A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不出民主的阶级性,故B错误;材料和分权制衡无关,故D错误。15、D【解析】

据材料“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印尼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与亚非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材料中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加入印尼国籍,目的就是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D正确;据材料“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可知,这是两国政府的约定,不会导致与印尼关系的恶化,A错误;据所学可知“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倒向社会主义苏联,B错误;据材料“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信息可知,不能增强华侨对祖国的认同,C错误。16、C【解析】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符合“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25年没有交往了”,故选C;田中角荣是日本首相,日本是君主立宪制,没有总统,排除A;1984年邓小平接见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是英国首相,排除B;联合国秘书长不符合“总统先生”,排除D。17、A【解析】

“1947年5月,杜鲁门主义正式实施,美国先后向希腊、土耳其提供了7亿多美元的军事援助。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开始执行,美国共向西欧国家提供了总额为132亿美元的援助”表明这两次行动反映出美国力图遏制共产主义影响,A正确;B与杜鲁门主义不符,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战争不是美国扩张的主要手段,排除D。18、D【解析】题干中的“特零克帝(drinktea)有鸿孺”、“并坐谈心廉耻无”可以看出作者对在茶馆里喝茶的“鸿儒”和“痴男女”持批判态度,可以看出A与作者的态度相悖,故排除A而选D。B与题干现象不符,故排除;C这里面的材料信息与男尊女卑无关,故排除C。19、B【解析】

《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戏曲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描写的窦娥的冤情,依据材料“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可知该作品是悲剧,故选B;《红梅记》是晚明文人周朝俊的传奇名作,主要叙述乱世背景下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故事,不合题意,排除A;《水浒传》是明代的农民题材的小说,时间不合题意,排除C;《红楼梦》是清代现实主义小说,时间不合题意,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元朝的文学成就。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20、B【解析】

根据“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意思是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海禁期间导致一些商人进行走私贸易,转而成为海盗,导致了寇患盛行,故答案为B;朝贡贸易主要是政府行为,与材料无关,A错误;开禁就会使一些海盗进行正当交易,而不是为寇,C错误;闭关锁国是清朝的政策,排除D。21、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学考证的方法之一就是以诗证史,但是诗歌本身属于文学作品,真实性有待考证,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排除;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的,CD选项说法错误。2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B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可见,恩格斯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研究和解决问题,故选C项。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23、C【解析】

据材料“孔子对待“工匠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信息可知,孔子从对“工匠精神”的不认可,到提出“道器不离”的道器关系,甚至提出了做事、做学问只要有益于国家、社会,就应该被社会承认,孔子思想的变化体现了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C正确;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只是“道器不离”的关系解读,而没有涉及孔子精神态度的变化,A片面;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精神的积极意义,B、D说法错误。【点睛】“君子不器”意思是指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玩物丧志”是指玩弄无益之器物,易于丧失意志,贻误大事;“道器不离”即指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经世致用”可以理解为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24、D【解析】

“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譬如一千八百七十一年法国地方自治团在巴黎干的猛烈运动”,这表明李达重视巴黎公社的经验,即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样板和实践,故D正确;历史意义得到广泛认同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错误;引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巴黎公社的破坏作用,故C错误。25、D【解析】

据材料可知,但丁认为中枢的、宫廷的俗语是光辉的,下层人民的俗语则是低劣的,说明其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故D选项正确;俗语不是思想解放重要依托,材料并未体现,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的传播,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艺复兴的局限性,而不是体现拉丁语成为斗争的主要矛头,故C选项错误。26、D【解析】

由材料“不结盟国家决定建立原料生产出口机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可知,不结盟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争取国际话语权,故成立了一些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和基金,而这显然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故选D。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可能完全相同,故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不可能被消除,排除A;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排除B;欧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走向一体化,故C项中“启动”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27、C【解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读材料信息可知,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中国有一大批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1919年五四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自由平等的思想和爱国思潮,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到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勤工俭学,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广大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广大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不能得出“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的结论,故排除B项;D项的“社会的共识”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28、B【解析】

据材料“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罗马法中也曾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可知,无论是雅典著名学者,还是罗马法都对女性歧视,剥夺了妇女的自主权及参政权,这种价值取向主要是受时代影响,B正确;据材料可知,无论是雅典著名学者,还是罗马法都有性别歧视,而不是阶级性,A错误;民粹主义是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而材料反映的是性别歧视问题,和民粹主义无关,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剥夺了妇女的自主权及参政权,而不是贵族政治,D错误。【点睛】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29、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创建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企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共和思潮宣传了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因此三者都是争取民族独立,促进现代化的过程。B正确;洋务派主张维护清政府统治,A错误;洋务运动后期主张求富,未提出反抗外来侵略,C错误;洋务思潮、维新思潮都不主张民主共和,D错误。故选B。30、B【解析】试题分析: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从这句话中可看出,有识之士的主张是要推翻帝制,应该为革命派的主张,即实行民主共和。故选B。A项维护的是封建制度;C项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权,保留清政府;D项主张通过兴办实业挽救国家。因此ACD均不符合题意。考点:辛亥革命点评:辛亥革命是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资产阶级领导发动的一场革命运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同盟会作为领导力量进行的。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原因:日本以保留天皇为投降条件;美国为了督促日本投降以及战后占领日本主张保留天皇制;英国等盟国支持美国;中国国民政府态度不明确;日本内阁和军部充当替罪羊。(2)影响:没有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是东京审判的一大缺陷,使东京审判不彻底,影响其正义性;使--批战犯受到庇护,不利于日本反省自已的战争责任;造成日本政治长期右倾化,政府和一部分国民不承认侵略战争的性质,竭力逃避战争责任;不利于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对日本天皇的处置问题。(1)日本逃脱审判的原因:根据材料中的“美国政府内的部分高官希望……使用最低限度的军队和资源达到占领目的……英国也希望利用日本……实行间接统治的对日方针……国民政府……日本内阁和军部为了保护天皇”等处,从日本、美国、英国、中国南京国民政府等几个角度去分析即可得出。(2)天皇逃脱审判的影响可从东京审判的正义性、日本对二战的历史反思及中日关系等角度分析,例如:东京审判不彻底,影响其正义性;使--批战犯受到庇护,不利于日本反省自已的战争责任;造成日本政治长期右倾化,政府和一部分国民不承认侵略战争的性质,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