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不患无才,患无志,有志而以真心勤力行之,便是才也。人最难得本体忠信,可以依仗,则大有大用,小有小用,特不可不自知,不量才力,辄耻小职,厌卑事耳。仆尝谓《水浒传》朱富只是办厨,亦与大豪杰同在天罡地煞之数。天罡地煞中人,只是办厨,亦不耻不怨,盖能自量才力,故办厨不耻,能与大豪杰同心同德,故足与天罡地煞之数也。王文成公《拔本塞源论》,不过发挥得此意而已。(节选自清代魏禧《答门人林方之》)材料二: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迨夫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夔、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备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惟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故稷勤其稼而不耻其不知教视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乐,而不耻于不明礼,视夷之通礼,即己之通礼也。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节选自明代王阳明《拔本塞源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稷A勤B其稼C而不耻D其不知教E视契之F善G教H即己之善I教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合乎,与《大学之道》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与”意思不同。B.就,成就,与李密《陈情表》中“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的“就”意思不同。C.效,献出,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信者效其忠”中的“效”意思相同。D.济,(对事情)有益,与《孟子》中“达则兼济天下”的“济”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富虽然只是个办厨之人,但他能自量才力,又有忠信可以依仗,能与大豪杰同心同德,一同列在天罡地煞之数中,所以他可以不耻不怨。B.一个人重要的事是立志,一所学校重要的事是成德,每个人才能有差异,学校在成就其成人应具备的德性基础上,使其才能精益求精即可。C.任用者和效用者都同心一德,无论才质高下,都各勤其业,各效其能,经营衣食的,制作器具的,都不以自己不擅长对方的为耻而相生相养。D.如果一个人有成全万物、视万物为一体的仁德,他就会精神贯通而无人己、物我之分,就像人的各种器官各司其职,整个身体才能发挥作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特不可不自知,不量才力,辄耻小职,厌卑事耳。(2)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惟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14.魏禧与王阳明二人共同的价值观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0.DEH11.D12.A13.(1)只是不可以不了解自己,不估量自己的才华智力,就以担任低微的职位为耻,厌烦做低等的职事。
(2)他们汇集主意齐心协力,来寻求实现自己上侍奉父母、下抚育妻儿的心愿,唯恐遇事时或有懈怠而加重自己的负担。14.①志德重于才力;②各尽本分,不耻不怨;③相互成全,方能成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稷努力耕作,虽然不懂得教化百姓,却不以为耻,他看到契善于教化百姓,就会觉得自己也善于教化。“其不知教”主谓宾结构完整,前后DE处断开;“视契之善教”是动宾结构,其后H处断开。故选DE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与”意思是同“举”,推举,选举。句意:所以足以合乎天罡地煞之数中。/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B.正确。“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的“就”意思是担任。句意:那么学校在成就德性的过程中。/臣上表明示使您明白我的想法,推辞这份职务不去任职。C.正确。句意:各自主动为天下百姓发挥他们的才能。/诚信的就会献出他们的忠心。D.错误。“达则兼济天下”的“济”意思是帮助,拯救。句意:这样有益于整个身体才能发挥作用。/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帮助天下百姓。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一同列在天罡地煞之数中,所以他可以不耻不怨”错误,是“亦不耻不怨……故足与天罡地煞之数也”,即“不耻不怨”并非因其“同列在天罡地煞之数中”。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特”,只是;“不自知”,宾语前置,应为“不知自”;“耻”,以……为耻。(2)“遂”,实现;“仰事俯育”,上侍奉父母、下抚育妻儿;“重”,加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人不患无才,患无志”“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可知,志德重于才力;②由原文“则大有大用,小有小用,特不可不自知,不量才力,辄耻小职,厌卑事耳”“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可知,各尽本分,不耻不怨;③由原文“能与大豪杰同心同德,故足与天罡地煞之数也”“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可知,相互成全,方能成就。参考译文:材料一:人不要担心没有才能,要担心的是没有志向,有志向而凭着真心勤力践行志向,这就是才能。人最难得到的是自身忠实诚信,若这可以倚靠,那么大的才能就有大的运用,小的才能就有小的运用,只是不可以不了解自己,不估量自己的才华智力,就以担任低微的职位为耻,厌烦做低等的职事。我曾经认为《水浒传》朱富只是做办厨的职事,也与大豪杰们同在天罡地煞之数中。处于天罡地煞中的人,虽只是办厨的,也不以为耻,不以为怨,大概是他能自己估量才力,所以做办厨的职事也不必感到羞耻,能够与大豪杰同心同德,所以足以合乎天罡地煞之数中。王文成公《拔本塞源论》,不过是发挥这个意思罢了。材料二:学校之中,只把成就德性作为职事。而才能的差异,或者有擅长礼乐的,擅长政治教化的,擅长水土种植的,那么学校在成就德性的过程中,也就趁机让他们才能得到增益和提高。等到德性完满就委以任务,那么就让他终身都在这个职位上,不做替换。任用他的人只想着和被任命的人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安定百姓的生活,只考虑他的才能是否适合这一职务,不以地位高低评价人,不以工作轻松与否定善恶;而被任命的人也只想着与任命他的人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百姓生活的安定,如果自己的才能适合这一职业,即便是终生劳累,也不会觉得辛苦,即使从事低微的工作,也不会觉得卑贱。当时,世人和睦相处、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彼此就像家人一样亲近。因此才能素质低的人会满足于农夫、工匠、商人等身份,各自致力于自己的职业,互帮互助地生活,不会奢望更高的地位,不会羡慕更好的境遇。像皋陶、夔、后稷、契那样优秀的人,各自主动为天下百姓发挥他们的才能,都像在做自己家的事情一样,有人缝衣做饭、调配物资,有人制作器具,他们汇集主意齐心协力,来寻求实现自己上侍奉父母、下抚育妻儿的心愿,唯恐遇事时或有懈怠而加重自己的负担。所以后稷努力耕作,虽然不懂得教化百姓,却不以为耻,他看到契善于教化百姓,就会觉得自己也善于教化;夔掌管音乐,却不以不懂礼法为耻,他看到伯夷精通礼法,就会觉得自己也精通礼法。心学是纯粹易懂的,如果一个人完全成就了万物一体之仁,他就会精神贯通、志气流通,也就不存在彼此、物我之分。拿人的身体做比喻,眼睛看、耳朵听、手持物、脚走路,这样有益于整个身体才能发挥作用。(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疆,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①持重宝啗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注】①郦食其:人名。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9.下列与本文相关的文化知识,错误的一项是()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B.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良经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答案】8.C9.B10.B11.(1)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臣”是张良,“起下邳”是动词短语,作“臣”的谓语,“邳”后断开,排除D。“上”,指皇上,“与上会”是事件,“留”,名词,是“会”的地点,“留”后面停顿,排除AB。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错误。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没费一兵一卒”错误。原文为“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说明发动了战争。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愿”,希望;“壁”,军营;“具”,准备;最后一个“为”,作为。(2)“绝”,烧断;“还”,回来;“以”,连词,来;“固”,稳住。参考译文: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成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成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因此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于是派张良回去。他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八年以后张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乙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祛,文公奔狄。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窦,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见。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拔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恐不堪。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狄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
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
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复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臣谓A君之入也B其知C之矣D若犹E未也F又将及G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逼,指逼迫、强迫,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其家逼之”的“逼”意思相同。
B.女,你,与《苏武传》,中“独有女弟二人”的“女”意思相同。
C.何其,多么,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何其衰也!”的“何其”意思相同。
D.明,明智,与《<老子>四章》中“自见者不明”的“明”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流亡时曾遭寺人披追杀,即位后却听从其进言,显示出晋文公善于纳谏、不计前嫌的君主风范。
B.晋文公潜会秦伯并成功避免政变,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最终巩固了自己的政权。
C.吕、郤两人想要杀害晋侯,寺人披请求晋侯见面,晋侯想要责备他,并且拒绝了他的请求。
D.晋文公即位后,虽面临内忧外患,但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化解了危机,使晋国走向强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
②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
14.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你对忠贞内涵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其”表推测,解释为“大概”,用在句首,“也”用在句中表停顿,所以“其”前断开;“若”表假设,其前断开;“若犹未也”是说“如果还没有懂”,表意完整,其后断开,综上应在BDF三处断开。句意: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为君之道。如果还没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灾难。
(2)B.有误,女弟:妹妹。句意:你马上就来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
故选:B。
(3)D.“但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化解了危机,使晋国走向强盛”有误,晋文公确实面临了内忧外患,但他是在秦伯的帮助下才成功化解了政变危机,并非单凭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就化解了危机。且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使晋国走向强盛”的具体内容。
故选:D。
(4)①田:通“畋”,打猎;为:替;求:寻求。译文:我逃到狄国后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寻求谋杀我。
②用:任用;功:建功立业;怨:仇恨。译文:齐桓公能任用管仲建立功业,却忘掉他射中钩带的仇恨。
(5)文中晋文公说到“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犹在,女其行乎”“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还说到“公见之,以难告”“君乃见之”。寺人披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坚定地站在君主(晋文公)和国家一边,提供关键信息,展现了其对君主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展现了他忠诚于君主和国家的一面。尽管受到晋文公的责备,寺人披并未因此产生怨恨或动摇,而是继续忠诚于君主,为君主提供关键帮助,这种不因个人私利恩怨而动摇的品质是忠贞的重要体现。还说到“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恐不堪”。寺人披在执行任务时,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职责,无论是面对君主的命令还是前主的追杀,都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答案:
(1)BDF
(2)B
(3)D
(4)①我逃到狄国后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寻求谋杀我。
②齐桓公能任用管仲建立功业,却忘掉他射中钩带的仇恨。
(5)①忠诚于君主和国家:寺人披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坚定地站在君主(晋文公)和国家一边,提供关键信息,展现了其对君主和国家的绝对忠诚。
②坚守原则和职责:寺人披在执行任务时,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职责,无论是面对君主的命令还是前主的追杀,都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③不因私利恩怨而动摇:尽管受到晋文公的责备,寺人披并未因此产生怨恨或动摇,而是继续忠诚于君主,为君主提供关键帮助,这种不因个人私利恩怨而动摇的品质是忠贞的重要体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吕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将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袖口还在。你还是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为君之道。如果还没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您当时是蒲人或狄人,对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狄那样的事件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没您下驱逐的命令?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了,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见了披,披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商量应付的办法。三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室果然被烧。吕甥、郤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逃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引诱他们过河把他们杀了。
材料二:
晋文公出逃到蒲城,晋献公派宦官披前去进攻,披斩断了文公的衣袖,文公出逃到狄。晋惠公即位,又派披到惠窦攻杀文公,没有抓到。等到文公返回晋国,披求见文公。文公说:“蒲城之战,献公限令你过一夜赶到,而你当天就赶到了;惠窦之战,惠公限令你过三夜赶到,而你过了一夜就赶到了,怎么那样快啊!”披回答说:“对于君主的命令,不能三心二意。除掉君主仇敌,唯恐不能完成,我管你什么蒲人、狄人呢?现在您即位了,难道就没有追到蒲、狄那样的仇人吗?再说齐桓公能不记管仲射中带钩的事,而任他为相。”文公于是接见了披。
有人说:齐、晋灭亡,不是理所当然的吗?齐桓公能任用管仲建立功业,却忘掉他射中钩带的仇恨;晋文公能听从宦官的说辞,却饶恕他斩断衣袖的罪责:桓公、文公是能容忍他们的人。后代的君主,明智比不上桓公、文公;后代的臣子,德行比不上管仲和披。不忠的臣子去侍奉昏庸的君主,君主不察觉,就会出现公孙操杀掉燕惠文王、子罕杀掉宋桓侯、田常杀掉齐简公这样的祸害;君主察觉了,奸臣就会用管仲、宦官披的事例来自我开脱。君主如果不处罚他们而自以为有齐桓公、晋文公的德行,就是用仇人为臣而不能洞察阴谋,反而给他们提供很多活动条件,自认为他们都是贤臣而不加戒备,那么他们即使没有后代继承人,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再说照宦官披的话;只要是遵守君命而没有二心的,就是忠于君主。
君主死而复生,臣子无愧于心,这才叫做忠贞。现在惠公早上死去,披傍晚就侍奉文公,宦官披究竟是怎样的忠贞不贰啊!【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若敌人居近草莽,营舍茅竹,积刍聚粮,天时燥旱,因风纵火以焚之,选精兵以击之,其军可破。法曰:“行火必有因。”汉灵帝中平元年,皇甫嵩讨黄巾,汉将朱儁与贼波才战,败,贼遂围嵩于长社。贼依草结营,会大风。嵩敕军束苣①乘城,使锐卒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曹操将兵适至,合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节选自《百战奇略·火战》)材料二: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节选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注】①苣:用苇杆扎成的火把。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夷陵A要B害C国之D关E限F虽为易G得H亦I复J易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平,与下文中的“黄武”均是皇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B.适,适逢、恰逢之意,与《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中的“适”词义相同。C.所以,指“……的原因”,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D.徒,只、仅仅之意,与“高阳酒徒”“马齿徒增”两成语中的“徒”的词义均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敌作战,采用火攻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皇浦嵩火攻波才军、陆逊火烧刘备军能够成功,原因之一正是他们有效利用了客观条件。B.皇甫嵩与朱儁率军讨伐黄巾军,黄巾军首领波才所部与朱儁交战并打败了他,乘机把他包围在长社。C.陆逊认为夷陵之地非常重要,一旦失守不仅会损失一个郡的土地,还可能令荆州之地也陷入危险之中。D.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将军张南、冯习等被斩杀;蜀军尸体随波漂流,塞满江面;他自己也乘夜逃走,好不容易才逃入白帝城。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嵩敕军束苣乘城,使锐卒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2)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14.诸将认为“攻备当在初”,而陆逊则说“正在今日”。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说明陆逊认为“正在今日”的原因。【答案】10.CFH11.B12.B13.(1)皇甫嵩便命令部队捆好火把登上城墙,又派精锐士卒偷偷越出包围圈,在城外黄巾军营地纵放大火并狂呼乱叫,城上的汉军则点燃火把策应。(2)刘备十分羞惭和忿恨,说:“我竟然被陆逊所挫败羞辱,这难道不是天意吗!”14.①刘备大军集结之初,气势正盛,谋划也精纯专一,不可以轻易被进犯;②如今屯驻已久,没能占到便宜,官兵疲惫而士气渐渐低落;③刘备想不出其他妙计,其军事部署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夷陵是军事要地,堪称国家的关隘险阻,尽管容易攻占,同样也容易丢失。“夷陵要害”是判断句,C处断开;“虽为易得”和“亦复易失”构成转折复句,中间H处断开;“虽”一般放在句子前面,其前F处断开。故选C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处分适兄意”的“适”是“符合,适合”。句意:此时,汉灵帝所派曹操援兵恰好赶到。/处理事情要适合兄长的身份和地位。C.正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是“用来……的”。句意:我之所以不许各位进攻吴班。/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D.正确。“高阳酒徒”的“徒”是“……的人”;“马齿徒增”的“徒”是“白白地”。句意:夷陵失守并非只是损失一个郡的土地。/比喻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乘机把他包围在长社”理解错误,由原文“贼遂围嵩于长社”可知,被围在长社的是皇浦嵩而非朱儁。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束”,捆好;“乘”,登上;“间”,偷偷地,秘密地;“举燎”,点燃火把。(2)“惭恚”,羞惭和忿恨;“乃”,竟然;“为……所”,被;“岂……邪”,难道……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可知,刘备大军集结之初,气势正盛,谋划也精纯专一,不可以轻易被进犯;②由原文“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可知,如今屯驻已久,没能占到便宜,官兵疲惫而士气渐渐低落;③由原文“察其布置,必无他变”“计不复生”可知,刘备想不出其他妙计,其军事部署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作战中,如果敌人驻扎在靠近草木丛生的地带,其营舍是用茅竹搭盖而成,又囤积大批马草和粮食,如遇燥热干旱天气,就可借助风力放火焚烧它,选派精锐部队进攻它。这样,敌人便可以被打败。诚如兵法所说:“对敌采用火攻战法,必须具备一定客观条件。”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左中郎将皇甫嵩进讨黄巾军(于颍川),朱儁与黄巾军首领波才所部交战而失败,波才遂乘胜挥军包围了退保长社的皇甫嵩。波才军靠近草木丛生的地带安营扎寨。是时,正赶上刮大风,皇甫嵩便命令部队捆好火把登上城墙,又派精锐士卒偷偷越出包围圈,于城外黄巾军营地纵放大火并狂呼乱叫,城上的汉军则点燃火把策应,皇甫嵩乘机率军击鼓而出城,直奔波才营阵冲杀过去,波才军猝不及防,惊慌四散。此时,汉灵帝所派曹操援兵恰好赶到,与皇甫嵩、朱儁所部协力合战,大败波才,击斩其军数万人。材料二:黄武元年,刘备亲率大军来到吴国西部边境,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以符节,统帅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部共五万人马迎击。刘备的军营从巫峡、建平直到夷陵边界都以木石筑成防御工事彼此相连,一共设置了几十个营寨,用金银、锦缎、爵位封赏来引诱众蛮夷接受调度,让将军冯习担任大都督,张南为前锋,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人分任各部都督,先派吴班带领数千人在平地扎营,想以此挑动吴军出战。诸将都想出营作战,陆逊说:“对方必定有诈,姑且先观察一阵再说。”刘备明白此计难以奏效,就带着八千名伏兵,从山谷中撤出。陆逊说:“我之所以不许各位进攻吴班,是因为揣测蜀军定有诡诈的缘故。”陆逊给孙权上疏说:“夷陵是军事要地,堪称国家的关隘险阻,尽管容易攻占,同样也容易丢失。夷陵失守并非只是损失一个郡的土地,接下来荆州的安危就都令人担忧了。如今去争夺此地,我保证务必能马到成功。刘备违背常理,不固守巢穴反而自己前来送死,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仰仗主上显赫的声威,以顺讨逆,彻底打垮刘备的捷报已近在眼前。我综合考察刘备前后用兵的经历,可以说是败多胜少,由此推论,对他这次的军事行动也不必犯愁。我最初还顾忌他水陆并进,现在他却弃船上岸改为全面的步兵作战方式,各处安营扎寨,从他的军事部署可知,到后来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我深心希望主上高枕无忧,不必因此挂念。”诸将一致认为:“进攻刘备应在他大军刚到的时刻,如今已让他深入国境五六百里地,相互对峙也已经七八个月,他的诸多险要之处都已严密布防,这时要对他发起进攻必定讨不到什么好处。”陆逊说:“刘备是个狡诈的对手,加上经历丰富,在其大军集结之初,他的谋划也最是精纯专一,不可以轻易进犯他。如今屯驻已久,没能占到我军的便宜,官兵疲惫而士气渐渐低落,他也再想不出其他妙计,夹击并对他形成围歼局面,就正是眼下这个时候啊。”于是先出兵进攻蜀军的一处营寨,被对方击退。诸将都说:“这是白白地让士兵送死。”陆逊说:“我已经想明白打败他的办法了。”接着便命令士兵每人各持一束茅草,展开火攻,真的攻陷了蜀军屯营。一等到火攻在蜀军连营内形成燎原之势,陆逊便率领各军同时进攻,斩杀了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人,攻破蜀军营寨四十多处。刘备的将领杜路、刘宁等人因走投无路而被迫请求投降。刘备登上马鞍山,周围布置军队防守。陆逊督促各军四面逼攻,蜀军土崩瓦解,死者数以万计。刘备乘夜逃走,靠着驿站里的人员将败逃士兵丢弃的饶钹、铠甲一担一担地挑来纵火焚烧阻断后面的追兵,刘备才幸而得以逃入白帝城内。他的舟船兵器以及水陆两军的军用物资,一时间损失殆尽,蜀军尸体随波逐流,塞满了整个江面。刘备十分羞惭和忿恨,说:“我竟然被陆逊所挫败羞辱,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公太中①,讳瑜,字伯温。前后五得任子,以均诸父子孙。所得俸钱,分赡亲戚之贫者。伯母刘氏寡居,公奉养甚至。其女之夫死,公迎从女兄以归,教养其子,均于子侄。时小官禄薄,克己为义,人以为难。公慈恕而刚断。平居与幼贱处,惟恐有伤其意;至于犯义理,则不假也。娶侯氏。侯夫人事舅姑,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先公赖其内助,礼敬尤至。而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仁恕宽厚,抚爱诸庶,不异己出。从叔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己子。治家有法,不严而整,不喜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汝如是大时,能为此事否?”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男子六人,所存惟二,其爱慈可谓至矣,然于教子之道,不少假也。才数岁,行而或踣,家人走前扶抱,恐其惊啼,夫人未尝不呵责,曰:“汝若安徐,宁至踣乎?”饮食常置之坐侧。尝食絮羹②,即叱止之,曰:“幼求称欲,长当何如?”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与人争忿,虽直不右,曰:“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及稍长,常使从善师友游。虽居贫,或欲延客,则喜而为之具。——《伊川文集·卷八》(节选)材料二: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颜氏家训·卷一》(节选)注:①本文为程颐所述,程珦为程颐之父。太中:太中大夫的官职。②加盐、梅于羹中以调味。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捶挞至死A而无威B忿C怒日隆D而增E怨F逮于成G长H终为败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牧,自养。与《周易》“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和《谏太家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的“自牧”意思相同。B.从叔,即父亲的堂弟,古代用“从”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关系,“薛蟠之从弟薛”中的“从弟”即堂弟。C.翻,用作副词,反而。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到乡翻似烂柯人”“翻”意义和用法不同。D.是,对、正确,与《项脊轩志》“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和成语“唯才是举”中的“是”意义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珦五次得官上任,虽然所得俸禄不多,却能约束自己,帮助他人,大家认为十分难得。B.程母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贵贱之分,但是她仍把年幼的奴仆当成儿女,反对呵斥奴仆。C.程颐兄弟年幼时吃羹汤要加上盐、梅等调料,母亲严正地指责他们过分耽于口腹之欲了。D.颜之推列举了共叔段、刘表、袁绍等例子,是为了说明偏爱某一个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女之夫死,公迎从女兄以归,教养其子,均于子侄。(2)虽居贫,或欲延客,则喜而为之具。14.程母教育子女的理念方法和《颜氏家训》所论及的有不少相通之处,请加以概括。【答案】10.BFH11.C12.A13.(1)伯母刘氏的女儿丈夫不幸过世,先父就把我的堂姐(她)接回娘家,并教养她的子女,与自己的子侄一样对待。(2)虽然家中生活贫穷,如果需要邀请客人,母亲还是高兴地帮我们准备。14.①对孩子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宠;②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要严格要求,如饮食有节制等;③从小开始教育孩子,不因孩子年纪小而有所溺爱;④在孩子犯错时应加以训诫教导。【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即使将他们鞭抽棍打至死,也难以树立父母的威信;父母的火气一天天增加,子女对父母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样的子女长大成人以后,终将是道德败坏。“捶挞至死而无威”与“忿怒日隆而增怨”句式相同,BF处断句;“逮于”的宾语是“成长”,H处断句。故选B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而夫人待人接物谦恭和顺。/谦虚而又谦虚的君子,通过保持谦恭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B.正确。C.错误。意思均为“反而”,用作副词。句意:反而加以奖励。/回到家乡时反而好像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D.正确。对、正确/这/宾语提前的标志。句意:这是很对的。/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提拔或举荐。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A.“程珦五次得官上任”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前后五得任子,以均诸父子孙”,意思是曾因高祖父的荫庇前后五次得到官职,但都分给了伯父、叔父的子孙。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从女兄”,堂姐;“归”,接回娘家;“均于子侄”,与自己的子侄一样对待。(2)“居贫”,生活贫穷;“延”,邀请;“具”,准备。【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抚爱诸庶,不异己出”“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可概括为:对孩子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宠。结合“尝食絮羹,即叱止之,曰:‘幼求称欲,长当何如?’”“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可概括为: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要严格要求,如饮食有节制等。结合“幼求称欲,长当何如?”“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可概括为:从小开始教育孩子,不因孩子年纪小而有所溺爱。结合“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程母在孩子跌倒、贪食时马上加以教导以及“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可概括为:在孩子犯错时应加以训诫教导。参考译文:材料一:先父官拜太中大夫,名瑜,字伯温。曾因高祖父的荫庇前后五次得到官职,都分给了伯父、叔父的子孙。所得到的俸禄,都分给亲族中贫苦的人。伯母刘氏寡居,先父奉养她无微不至。伯母刘氏的女儿丈夫不幸过世,先父就把她接回娘家,并教养她的子女,与自己的子侄一样(对待她)。此时他官职小俸禄少,能够克己行义,人都认为难能可贵。先父生性慈爱宽恕,但刚决果断。平常与年纪小或地位低贱的人相处,唯恐伤害他们的自尊;可是对于他们违犯义理的行为则不轻易饶恕。先父娶侯家女为妻。侯夫人事奉公婆,非常孝顺,为人所称道。她与先父相敬如宾。先父也倚重她处理家内事务,对她十分敬重有礼。而夫人待人接物谦恭和顺,就算小事也不曾专擅,一定禀告之后才做。夫人性情仁爱宽容,抚养小妾所生的子女就像亲生一般。我的堂叔自幼失去父母,夫人照顾他,就像照顾自己儿子一样。夫人治家颇有法度,不严厉而家道自然齐整,不喜欢鞭打奴仆,看待年轻的奴仆像自己儿女一般。自己儿女如果怒声责骂他们,她一定会告诫说:“地位贵贱虽然有别,但同样是人。你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能做这些事吗?”每当先父生气时,夫人一定从旁宽慰劝解。但当儿女犯了过错,从不加遮掩,她常说:“子女之所以不贤,大多因为做母亲的掩饰过错,使父亲不知道,(以致无法及时劝诫教导)。”夫人生了六个儿子,但只活下我们兄弟俩,所以特别疼爱我俩,但对于我们的教育,没有一点点放松。我们小时候,走路跌倒,家人赶前扶抱,恐怕孩子受惊啼哭,夫人未曾不怒声责骂:“你如果慢慢走,怎会跌倒?”用餐时,总把我俩放在自己的座位边上,以便随时教育。我们爱吃味道鲜美的羹汤,就叱责禁止说:“小时候就老是要满足欲望,长大了那还得了?”所以我们兄弟一生对于饮食、衣服从不讲求精美享受,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夫人教育出来的。我们与人争吵,纵然有理,夫人也不袒护,她说:“我只担心你们遇事不能迁就而已,从不担心你们有理不得伸张。”等我们长大了,常让我们跟随良善的师友交往学习。虽然家中贫穷,如果需要请客,还是高兴地帮我们准备。材料二:我看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以教诲,而只是一味溺爱,常常不以为然。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任其为所欲为,本该训诫的,反而加以奖励,本该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等到孩子懂事以后,还以为按照道理本当如此。子女骄横轻慢的习性已经养成了,这时才去管教、制止,即使将他们鞭抽棍打至死,也难以树立父母的威信;父母的火气一天天增加,子女对父母的怨恨也越来越深。这样的子女长大成人以后,终将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是很对的。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很少能做到一视同仁,从古到今,这方面的弊端太多了。贤能俊秀的孩子固然值得赏识和喜爱,顽劣愚钝的孩子也应该予以同情和怜惜。那些有偏宠之心的人,虽然本意是想厚待自己偏爱的孩子,却反而因此害了他。共叔段的死,实际上是他母亲造成的。而赵王如意的被杀,则是他的父皇促成的。刘表的宗族倾覆,袁绍的兵败地失,都可以作为灵应的龟兆和明亮的镜子,为后人提供借鉴。(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材料二: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耳,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欧阳修《纵囚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宁以义A死B不苟C幸D生E而视死如归F此又君子G之尤H难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狱的制度。B.闵,怜恤,哀怜,与《陈情表》中的“夙遭闵凶”的“闵”意思不同。C.易,容易,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根拳而土易”的“易”意思不同。D.乌,哪里,与《归去来兮辞》中的“奚惆怅而独悲”的“奚”都表示反问语气。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贞观四年判处死刑人数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都表现了唐太宗天性仁爱宽容。B.唐太宗解释自己即位以来没有多次采取赦免罪犯的原因是不想要老百姓产生侥幸心理。C.材料二第二段引入太宗恩德感化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双方的心理来对该观点进行批驳。D.欧阳修批评唐太宗对囚犯施恩,认为对囚犯要施以刑罚,才能达到尧、舜、三王之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14.材料二对唐太宗“纵囚而归”的做法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批判的?【答案】10.BEF11.D12.D13.(1)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宽恕了他们(的死罪)(2)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工程内部承包责任协议
- 2024年副校长职位劳动合同
- 2024年基础设施建设施工监督管理协议
- 2024年图书购销协议:版权、版次与发行范围
- 2024年国际市场营销合作协议
- 遗赠抚养协议签署的指南和示范
- 商务接待员劳务派遣协议
- 2024年个体户图书采购协议
- 股东赞助协议
- 合同违约和解协议
- 01-流程诊断七大领域
- 剑桥BEC中级真题第四辑TEST1
- 广州版六年级上册英语作文范文汇总
- 常用高颈法兰尺寸表
- 小学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节电小贴士---(18张)ppt
- 汽车线束控制计划
- 耐碱玻纤网格布检测报告
- 桥式起重机计算说明书(完成)
- 旅游服务礼仪说课(课堂PPT)
- 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部知识点
- 车间断针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