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引入新概念、新话语催生新质阅读力_第1页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引入新概念、新话语催生新质阅读力_第2页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引入新概念、新话语催生新质阅读力_第3页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引入新概念、新话语催生新质阅读力_第4页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引入新概念、新话语催生新质阅读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引入新概念、新话语,催生新质阅读力【摘要】文学解读、赏析中的旧概念、旧话语,经常与惰性思维和惯性审美相伴。新概念、新话语,往往意味着新思维新视角,常常会带来新发现。语文文学教学应该引入新概念、新话语,从而催生新质阅读力,推进学理性教学和学术型教研。【关键词】新概念新话语新质阅读力《茶馆》老舍《茶馆》是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杰作,其第一幕被曹禺称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重庆市育才中学校汪飞老师将社会语言学概念引进戏剧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对我们催生新质阅读力、推进学理性教学和学术型教研来说是有益的探索。问诊案例对话的隐秘:关注形式的阅读——《茶馆(节选)》教学实录汪飞【教学目标】1.从话题入手,认识话剧的情节与特点。2.从话轮入手,赏析话剧的潜台词,分析人物性格。【教学过程】黑格尔说:“所有的艺术都是由内容和形式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却容易忽略从形式上去深入内容核心,以便快捷地把握住艺术的“这一个”。(板书:形式)从形式上看,话剧主要是由对话构成话篇和情节,所以田汉说话剧的生命就是对话。对话有什么秘密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从对话入手,极为快捷地深入话剧的精神内核呢?这节课,我们可以通过老舍先生的经典话剧《茶馆(节选)》来一探究竟。一、析话题——探析话剧情节与特点1.话题引领话篇——话题的作用师:同学们,对话分为对话篇、对话段和对话组。我们今天学习的《茶馆(节选)》就是一个对话篇,它又由若干个对话段组成。你觉得课文可以划分为多少个对话段呢?划分的依据又是什么?(板书:对话篇,对话段)生:我认为有九个:一是王利发、唐铁嘴的对话;二是松二爷、常四爷、二德子、王利发、马五爷的对话……我划分的依据是哪些人物在一起对话,人物退出了就表示对话段的结束。师:所以你认为相对固定的对话人物是切分对话段的标志。有没有不同看法?生:我认为有些还可合并。比如康六卖女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康六和刘麻子的对话,接着是刘麻子和庞太监的对话,最后是康六、康顺子与刘麻子等人的对话。它们的内容是关联的,可以划分为一个对话段。师:你认为对话中如果话题一致,就应该算作一个对话段是吗?同学们说得都有一定道理,来,我们一起读一下对话段的定义(PPT):话剧中的对话段是指谈话者相对独立,谈话内容(话题)也相对独立的对话段落。读话剧剧本,要学会将话剧中的对话,按照一个个“话题”来切分,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话剧情节。2.时代性——深入话题的主要切入点师:由话题深入话篇,第一技术是什么呢?我以为是要掌握“时代”二字。(板书:时代性)师:大多数话剧中的对话,其语境构成,一个关键点,就是“时代语境”——与时代相关。师:现在请大家按照下面表格的示例梳理对话话题、对话人物和展示的时代特征。师:现在请一个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梳理,你也可以只说一个对话段。生:我关注的是鸽子与群架这个对话段,豪门可以为了一只鸽子大打出手,简直草菅人命,而老百姓为了活下去要卖女儿。这让我想到了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师:在那个时代,老百姓还不如一只鸽子重要,难怪老舍先生想借这个话剧葬送那个令人悲叹的时代。生:我特别欣赏的是秦仲义谈实业救国。他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他们是当时社会的希望。师:那个时代民族资本家也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也是那个时代的重要代表。3.多维度——深入话题的其他可能性师:请观察我们填的表格,思考话题从宏观上,除了时代性,还呈现出其他什么特点呢?你可以从对话人物、对话话题的数量、话剧情节等角度去说;也可以将之与我们学过的《窦娥冤》《哈姆雷特》《雷雨》等话剧比较着说。生:我觉得《茶馆》对话的人物众多,展现了各个社会阶层,但《窦娥冤》的人物相对较少,人物刻画上比较聚焦。师:确实如此。《茶馆》很难找到一个核心人物,每个人都不重要,但每个人又都重要。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人物群像,这很符合“茶馆”的特色。生:这样看来,我认为《茶馆》最大的特色是没有一个中心的情节。这里的情节很散,没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安排,好像很随意似的。师:真的很随意吗?生:我觉得不是随意,或许这正好是一种特别的安排。师:对,其实这是老舍先生在话剧艺术上的伟大创新——这叫“图卷戏”。它拥有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没有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图卷一样,将一个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个情节镶嵌进去。师:在这里,切入“图卷戏”的赏析,我们实际上是从“人物关系”上,找到了切入话题的赏析点。师:话题的切入点,除了时代性,还有“关系”“数量”等多维的、立体的点可以选用。课后,大家可以像宋玉在《高唐赋》里所说的“交加累积,重叠增益”,多加淬炼今天学到的“话题赏析法”。二、析话轮——探析人物性格与潜台词师:同学们,从形式上说,只要有对话就有对话的主导者(发出信息)和受话者(接受信息),合起来就是对话组,它们又是可以互换的。我们把这种转换叫作话轮。话轮在戏剧符号学里,通常指主导者和受话者的变换,一个人沉默或者另一个人开始说话都标志着一个话轮的结束。师:同学们更要明白的是,在这个话轮中是主导者还是受话者,往往是由他的身份、地位、处境决定的。他们不同的角色担当,背后往往透露出交际者隐匿的内在意图,我们又把这种隐匿的意图叫作潜台词。师:明白了话轮,接下来,我们要从话轮的角度,从主导者、受话者、话轮三个维度,来分析对话。师:我们先一起来看下面的这个对话段。PPT:对话段10:庞太监、秦仲义——维新与杀头(第一组)庞太监 哟!秦二爷!秦仲义 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秦仲义我早就知道!师:这组对话,谁是主导者?谁是受话者?生:庞太监是主导者,秦仲义是受话者。师:话轮中的主导和受话,力量上有什么特点?生:庞太监是攻方,力量大;秦仲义再怎么气势汹汹,也是弱者一方。师:所以在这次交锋上,封建势力语言上占了上风,其实也表现了在晚清时候新兴资产阶级势力还较弱,抵不过封建阶级的强权。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隐藏着的意义”——潜台词。师:你们还看出其他的潜台词了吗?生:我还看到这里是要展现庞太监在谭嗣同问斩后内心的傲慢,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来告诫秦仲义不要造反,新兴资产阶级斗不过清政府,小心你也会掉脑袋。师:看来庞太监话里藏针呀!让人不寒而栗——这,实际上就是这个话轮背后的意义,超越了表面意,有了隐藏意,就有了潜台词。师:谁能说说秦仲义话语背后的意图。生:根据老师给的阅读资料,我觉得秦仲义的话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晚清政府废除戊戌变法、杀害六君子的不满,是在表达讽刺。师:对,这里有一层“不满”的意思!你读得很深。师:看来老舍通过这样一个对话传递给观众的是当时的时局信息,一个行将就木的晚清政府和蠢蠢欲动的维新派。师:我们再读第二组。PPT: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师:这里的主导者和受话者,你们怎么看?生:我觉得庞太监还是主导者。虽然说秦仲义有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生笑)但庞太监说:“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大家注意这里是一个感叹号,说明这是反讽,并不是真的认可你;并且后面还补上一句——“好些财主都讲维新!”意思是你也是维新派,你可小心了。这样一说,秦仲义自然就成了受话者了。生:我却觉得这里的主导者还是秦仲义。你看,他说“不值一提!”,后面是个感叹号,意思是我确实有钱,怎么啦!师:同学们读出了话剧中这个主导者和受话者其实是在转换的,这就是话轮的转换。师:那最后一个对话组的话轮呢?PPT: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秦仲义 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生:我觉得两方不相上下,秦仲义虽然表面上低人一头,但最后那个“哈哈哈!”却很有深意,体现了对封建势力的反抗。生:那我觉得庞太监的最后的“哈哈哈!”也是对秦仲义的蔑视,也体现了他的主导权。师:可见,他们在话锋中争抢主导权。这反映了什么呢?生:这反映了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明争暗斗,突出了两个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师:很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对话的形式了解了话剧。清代画家丁皋在《写真秘诀》中说:“多则熟,熟则专,专则精,精则悟。”今天课堂上的内容,希望大家今后多加练习,形成本能。阅读任何戏剧,都能关注话题和潜台词,从形式迅速入手,“只是一卧”,便有“呼谷传响,岂不灵哉!”的感受。诊断意见“形式即观念”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他在著作中系统地阐释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强调了形式本身就是思想或概念的体现。这一观点对世界文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本实录关注具有审美意味的形式的阅读,进而揭示对话的隐秘,应该说是抓住了文艺欣赏的牛鼻子。本实录有以下优点。一、课堂教学大胆引入新的学科知识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这组概念,由程翔老师借鉴北京大学索振羽教授的语用学理论,在执教《雷雨》时首次提出。他认为“话剧的表演形式是人物对话。对话的长度是有单位的,分为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对话篇是从整体上来说的。比如节选的这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个对话篇。一个对话篇是由若干个对话段组成的,一个对话段是由若干个对话组组成的”。[1]他通过对话篇、对话段和对话组概念,深入探讨了戏剧文本中对话的结构、特点和表现形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戏剧作品。话轮同样是语言学概念,是指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具有和发挥了某种交际功能的一番话,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为标志。话轮转换作为对话分析的一种,于20世纪90年代成为新兴的戏剧文体学分析方法,常被用来解释人物间的权势关系及人物的性格,使得对作品、人物角色、作家创意的解读更加准确。话轮在戏剧表演中运用较广,基本模式是“A—B—A—B—A—B”。这种讲话顺序的轮转安排可保持角色的连贯性和戏剧情节的逻辑性。汪老师深知话剧的生命就是对话,于是将语言学领域的概念引入语文教学。他用这些概念解读经典文本《茶馆(节选)》,就避免了简单使用戏剧冲突、人物性格、叙事特点、结构安排、潜台词、舞台说明等易于导向惰性思维、惯性审美的旧概念、旧话语。这些新的学科知识的跨学科移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尽管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尚待深入,运用尚不熟练,但探索的勇气令人敬佩。现在课堂中许多教师还是用“人物、情节、环境”解读小说、用“形散神不散”解读散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读杂文,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陈旧、落后,学生很难有新体悟、新发现。实践的价值有多高,理论的价值就有多高,而且很可能更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更新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对推进学理性教学和学术型教研是有积极作用的。二、新学科知识和学习重点高度匹配社会语言学领域可以挪移进入戏剧解读的新概念、新话语很多,但选择什么则需要精心考量。在本实录中,可以看出教者有着精心的选择和安排。这主要体现在新的学科知识与学习重点的高度匹配上。从教材单元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来看,小茶馆大社会的独特视角,“人物带动故事”(老舍语)的叙事手法,散点式冲突的戏剧情节,《清明上河图》一样“图卷戏”(李健吾语)的结构特征,具有共名色彩的时代风貌,活灵活现、如在目前的戏剧人物,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人物形象轮廓来的“响嘣儿脆”的京味语言,等等,都是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学习内容。教者通过“话题”和“话轮”两个核心概念,把以上重点学习内容进行统摄、整合,并将“对话段、对话组”概念穿插其间,进行文本解读和剧本赏析。在“话题引领话篇——话题的作用”教学环节中,教者将整体混成的对话篇[即《茶馆(节选)》],通过对话段的切分、对话组的再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的独特视角、戏剧情节,把握对话在整个戏剧中的地位和作用。其间将切分过粗者细化,将切分过细者整合,让学生对对话段、对话组与主话题、子话题,大场面、小场面的关系有了充分认识。在“时代性——深入话题的主要切入点”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可以只说一个对话段”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梳理”。学生通过研习把握了作品中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时代语境。这个旧时代民间生活浮世绘般的时代语境,可以还原神入,因此具有历时性;同时也是类似时代的共相,因此又具有共时性。在“多维度——深入话题的其他可能性”教学环节中,通过对对话组或对话段分析,认识到作品“没有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图卷一样,将一个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个情节镶嵌进去”,这就扣合了“图卷戏”这种创新结构的赏析。在“析话轮——探析人物性格与潜台词”教学环节中,通过三个对话组,由浅入深地利用概念展开以戏剧冲突、人物形象品鉴为重点的教学。第一组,在台词交锋的剖析中了解庞太监和秦仲义谁是对话的主导者、受话者。第二组,通过庞、秦二人主动与被动、强势与弱势的话语转换了解话轮的含义、作用。第三组,通过庞、秦二人在话锋中争夺主动权的行为揭示其间的隐藏意义:“反映了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明争暗斗,突出了两个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一般教师教学潜台词,大多是对某些词句的解读、评析,而本实录启示学生无论是单句话、一个对话组还是一个对话段,只要具有隐含、复杂或深层含义,都可以被视为具有潜台词。这样的潜台词教学无疑增加了复杂性和进阶性。通览实录,感觉仍有提升空间。譬如,对新概念的理解有待深入:一般而言,“受话者”指的就是话语接受者,在话轮中,“说话者”和“受话者”轮替。但在这篇文章里,“受话者”像是另一种含义,在学理上仍可商榷。再如,新概念的运用尚不够娴熟,选择示例不够典型,用一些对话中“打断”“沉默”“反问”之类的部分做话轮分析或许更合适。因为“话轮”主要指的是一种话语轮换的机制。这些都需要假以时日,不断研究、尝试,不断反思、改进。从实录来看,下面两个问题可在短时间内解决。1.概念教学和学习逻辑相背。本实录中,诸多概念,无论是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还是话轮、主导者、受话者,都出现在教学环节开端部分。先是陌生感较强的概念介绍,然后是印证式教学的剧本分析。这种先理性后感性的教学次序和学生通常的学习逻辑略有违背。2.概念教学和文本研习脱节。实录第二部分即“析话轮——探析人物性格与潜台词”部分,教者努力将概念教学和文本研习结合起来,三个环节,层层推进。但实录第一部分即“析话题——探析话剧情节与特点”部分,在三个子层次中,都只有概念剖析的结论,而没有结合文本的阐述。专家处方一、新概念教学,要契合学习逻辑新概念的教学,怎样契合学习逻辑、避免突兀生硬?可从以下方面改进。1.基于日常经验,展开教学。在引进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这组概念前,可请同学交流日常对话普遍发生的现象——对话过程中,话题内容会发生转换轮替。这样就可以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话题转换的地方可切分出对话段,对话段可细分出对话组。2.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教学。《雷雨》第一幕有若干大场景,大场景中套若干小场景。大场景围绕主话题展开,小场景聚焦子话题。大场景、主话题,小场景、子话题,从对话的角度来看,大致对应着对话段和对话组。已有的知识可以成为新知识教学的铺垫。3.新概念作为学习支架,嵌入教学。本实录中教师教的一头强,学生学的一头弱。如果设置真实学习情境、安排挑战性学习任务展开教学,那么实录中一系列概念、知识,只是支撑学生进行情境—任务学习多种学习路径中的一类学习支架。新概念、新知识只有在学习活动中才能发挥作用。韩雪屏在《语文课程学习方式的分类探讨(中)》一文中对程翔运用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概念解读《雷雨》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段进行了精彩评析。[2]在那个教学片段中,程翔运用新概念教学就显得较为自然熨帖。完整的三课时教学实录,后发表在《山东教育》2015年第3期,可参读。二、新概念教学,要扣合教学文本新概念进入课堂,较为忌讳的就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在扣合文本展开分析这一点上,实录第二部分的不足较为明显。“时代性——深入话题的主要切入点”这部分,缺少对作品内容的分析、语言的品味。填写表格后的五处师生对话,像是概括题的答案,没有据理解文,没有扣文析理,都是干巴巴的标签式结论。教师如果在学生的言说后进行追问,比如“你的答案的依据是什么?”“作品中是如何叙写的?”,学生自然就会扣合文本具体分析了。“多维度——深入话题的其他可能性”这部分,学生提出了一些高质量的观点:“我觉得《茶馆》对话的人物众多,展现了各个社会阶层,但《窦娥冤》的人物相对较少,人物刻画上也比较聚焦。”“这样看来,我认为《茶馆》最大的特色是没有一个中心的情节。这里的情节很散,没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安排,好像很随意似的。”教师同样可以进行追问:“能否结合其他戏剧,具体分析?”“能否结合课文文本,举例分析?”这样便可避免把“感字当头”(程千帆语)的文学欣赏课上成抽象的理论分析课。另外,本实录还只是孤立的单篇教学,应该向整本书阅读、单元整体教学延展。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明确要求:“不能将本任务群的研习,仅仅局限于对教材所选作品的精读精讲,而要充分开展课外阅读、自主阅读。”[3]据此,本课教学不妨设计这样一个作业:“课后阅读《茶馆》的第二、第三幕,挑一个话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