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形象概括鉴赏+导学案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形象概括鉴赏+导学案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形象概括鉴赏+导学案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形象概括鉴赏+导学案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形象概括鉴赏+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学科散文形象概括鉴赏导学案授课内容(1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散文形象概括鉴赏导学流程一教学目标1、掌握散文形象的作用和形象概括的方法。2、掌握答题思路和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散文中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的特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散文形象进行概括和分析。2、难点准确把握散文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够将形象概括鉴赏的方法灵活运用到实际阅读中。自主学习过程必备知识链接:1.物象的含义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景,景物;物,自然物和人造物,包括动物、器物、建筑物之类。由于这些景、物出现在散文中不仅有其自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即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浸透了作者的情意,故称作“意象”也无妨。散文中的物象受文本语境的制约,因此阅读时需要依文定意,也就是说,要认真阅读文本,从中体味景、物所蕴含的意义。这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不同。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和情感意蕴,而散文中物象(意象)的意义却是临时被赋予的,脱离了文本,就无所谓“意象”了。2、熟记表中内容关键能力与方法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角度1.叙事情节——分析事件,理清情节,从中概括人物形象。2.细节描写——从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细节概括3评价议论——分析带倾向性的议论和评价性语句,进而分析概括。4.时代背景——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概括。二.人物形象的作用1.主要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本身的作用(社会意义、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以及对其他人物或正村或反衬的作用);揭示或暗示主题(思考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带来的各种启示);贯穿全文的线索。2.次要人物形象——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三.概括物象特点的角度

注意:散文中的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即象征意义,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四.把握两类物象的不同作用主要物象作用①内容主旨方面: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②艺术构思方面: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次要物象作用①内容主旨方面: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②对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鲜明突出。③艺术构思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注意:要联系意蕴答作用。如答出表现人物性格或情感或揭示主题,一定要答出表现出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意蕴),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主题意蕴),只有这样,才不空泛笼统。要结合文本的特殊性答出其特殊作用。如运用了技巧,则要兼及其技巧效果,有的还有调动、激发读者的效果。合作探究---剖析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①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②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③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④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⑤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⑥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⑦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⑧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⑨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⑩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⑪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⑫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⑬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⑭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⑮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⑯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⑰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⑱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⑲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⑳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eq\o(○,\s\up1(21))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eq\o(○,\s\up1(22))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eq\o(○,\s\up1(23))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eq\o(○,\s\up1(24))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eq\o(○,\s\up1(25))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eq\o(○,\s\up1(26))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1941年9月(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答案A解析“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忧惧不安”错。根据第③段“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后的“奔去”一词可知,此时离家的“我”心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希望,并没有表达前途未卜的意思,也没有“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2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使“我”感到“慌乱”和“忧郁”。(关键词:“迷茫”可替换为“将流浪到哪里,漂泊不定,到处找工作,看不到希望,被迫谋业,前途未卜,没有目标,不知方向”;“慌乱”“忧郁”可替换为“紧张、担心、忧虑、担忧、忧叹”。)(2)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弟,“我”也感到“放心”。(关键词:“热情和生命力”可替换为“快乐、活泼、乐观”;“国家的希望”可替换为“中国不会亡,胜利属于你们”。)(3)“我”的感受既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关键词:“感情”可替换为“思念、牵挂、想念”;“热望”可替换为“热切的期望、期待、期盼、希望、厚望”。)解析将弟弟的生活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是由个体到群体,由点到面,真实地再现了特殊年代青年群体的人生遭际和心路历程。分析“我”的感受,要重点抓住描写“我”心理的语句。文章第⑮⑯段写了弟弟在上海的生活和“我”的内心感受,“我”看到了抗战时期流浪青年虽然“怀着万分的勇敢”,但是“充满了饥饿……打着寒战”,这里突出了青年群体生活没有着落、前途未卜的生活状态,而根据“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可知,“我”此时内心充满担忧。第eq\o(○,\s\up1(22))段写了弟弟在山西的生活和“我”的内心感受,“他们快乐而活泼……唱着歌”体现了革命青年富有朝气,生活充实、快乐;“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中国是不会亡的”,体现了“我”内心的欣慰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3.文中的可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全文内容,对可弟这一形象的特点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身体羸弱但内心强大。可弟“从小就苍白,不健康”,但在“七七”事变发生后毅然决定到西北做抗日军。(2)贪玩。“我”离家时可弟只顾玩的场景表现了当时可弟的贪玩、天真。(3)重视亲情。作者通过叙述弟弟给“我”写的信件、急于和“我”相见,表现了可弟对“我”的牵挂。写祖父坟上的小树则表现了可弟的善解人意,既有对祖父的怀念,也深知“我”与祖父的感情深。(4)懂事乐观。“我”对信件内容的“怀疑”和后文对可弟“笑”的重复描写表现出可弟的懂事乐观。“傻里傻气”是“我”看到的可弟,“总是笑”体现了可弟怕“我”担心而有意表现出来的样子。(5)积极上进。到东京留学、热爱读书表现了可弟是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6)能吃苦、有毅力。“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内心充满了力量”表现了可弟顽强的毅力。(7)敢闯敢拼。“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体现了可弟的敢闯敢拼。(8)爱国心切。可弟的孤身参军抗日与后文“我”看到不少和可弟一样快乐而活泼的小战士,体现了可弟强烈的爱国心。(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解答概括人物形象题需通读文章,找出描写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全面辩证地认识人物形象,注意围绕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展开。组织答案时应注意有概括有分析。从“你从小就苍白……体力仍旧是坏的”等句可知,可弟身体羸弱。“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表明可弟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由此可得出第(1)点。“我”离家时可弟只顾玩却不管“我”的离开,这表现了可弟当时的贪玩与天真,由此可得出第(2)点。可弟多次给“我”写信,急于和“我”相见,在信件中描写祖父坟上的小树,这体现出可弟对亲情的重视,也深知“我”与祖父的感情深,由此可得出第(3)点。从“我”对可弟流露出迷茫情感的信件内容的怀疑,以及后文对可弟“笑”的重复描写,可见可弟已不是当年贪玩、不懂事的小孩子;而“傻里傻气”“总是笑”体现了可弟的乐观、善解人意,由此可得出第(4)点。从可弟到东京留学和“看到书就翻”等内容中可以看出,可弟是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由此可得出第(5)点。“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内心充满了力量”等语句体现了可弟顽强的毅力,由此可得出第(6)点。从“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中的“诱惑”“禁果”等词能看出可弟的敢闯敢拼,由此可得出第(7)点。从可弟孤身参军抗日等内容可以看出可弟强烈的爱国心,由此可得出第(8)点。当堂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蜡炬成灰泪始干宗璞[注]①2000年春,我患目疾,好几个月都奔走于医院。在等待第三次手术的一个夜晩,我披衣坐在床上,觉得自己是这样不幸,我不会死,可是以后再无法写作。模糊中似乎有一个人影飘过来,他坐在轮椅上,一手捻须,面带微笑。那是父亲。②父亲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也是辉煌的。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当时他已是85岁高龄,每天上午都在书房度过。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辈子思索的结果。哲学是他一生的依据。自1915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哲学门,他从没有离开过哲学。③父亲那样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一代人,分布在各个学科,创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文化。不管在哪一学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祖国,要使自己的国家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父亲的哲学不是空谈哲理,他要“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建设新国家的营养。经过多少折腾、磨难,初衷不改,他的最后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页,仍写着张载的那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④他在1942年写的《新原人》中提出了他的境界说——他的哲学的灵泉。此书自序一开始就写了张载四句,接下去便说:“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听人说有哲学教师讲张载四句竟至泪下,可知怀有为国家致太平、为亿兆安身立命这种深情的人并非少数。⑤父亲最后十年的生命,化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一点一滴,一字一句,用口授方式写成了这部150万字的大书,可谓学术史上的奇迹。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的人能写出这样的书吗?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好意对我说:“能不能不要写了。”我转达这好意,父亲微叹道:“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这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吧!”⑥是的,他并不以写这部书为苦,他形容自己像老牛反刍一样,细细咀嚼储存的草料。他也在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更重要的是他的专注,他的执着,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不能行走也罢,不能进食也罢,都阻挡不了他的哲学思考。一次,因心脏病发作,我们用急救车送他去医院,他躺在床上,断断续续地说:“现在有病要治,是因为书没有写完,等书写完了,有病就不必治了。”他最后的遗言“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就是用他整个生命说出来的。⑦父亲久病后,偶然颤巍巍地站立,总让人想到风烛残年这几个字。烛火在风中摇曳,可以随时熄灭,但父亲的精神之火却是不会熄灭的。1982年,父亲写了一首诗:“一别贞江六十春,问江可认再来人?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他要像浇了油的木柴一样,前面的木柴烧完了,后面的木柴便接上去,薪火相传,代代不息。⑧父亲那一代人责任感太强了,他们无暇逍遥。其实父亲心底是赞成孔子“吾与点也”那一句话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父亲是欣赏这种境界的。⑨父亲最喜写唐李翱的两首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还有一首是“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父亲的执着顽强,那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薪尽火传的精神,后面有着极飘逸极空明的另一方面。一方面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得起,一方面是佛、道、禅的“云在青霄水在瓶”的看得破。有这样的互补,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极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⑩父亲深知任何事都要用心血做成,谆谆教诲,不要为一点轻易取得的浮名得意,在寂静中也许会有更好的音乐。想到这些,常觉得父亲坐在那里,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在沉默中,让人想到“云在青霄水在瓶”的诗句,可是那含义,那境界,有谁领会。⑪我做了手术,出院回家,在屋中走来走去,想倾听父亲卧房里发出的咳声,但是只有寂静。我坐在父亲的书房里,看着窗外高高的树。在这里,准盲人冯友兰曾坐了三十三年;无论是否成为盲人,我都会这样坐下去。(有删改)注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开头和结尾分别写“觉得自己是这样不幸”“我都会这样坐下去”,互相对照,阐述了父亲的精神对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影响。B.文中重点记叙的事件是父亲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是父亲最后十年的生命化成的,最能体现父亲“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C.父亲的思想中,既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也有“云在青霄水在瓶”的空明,两者互相补充,让父亲在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并有所成就。D.通过对父亲的回忆,可看出作者对人生和人世的观点态度:对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的行为的抵制,对蜡炬成灰精神、逍遥境界的认同及践行。答案D解析对“蜡炬成灰精神、逍遥境界的认同及践行”曲解文意,文中没有体现作者对“逍遥境界”的践行。2.《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文章的标题,也是“父亲”精神的主要体现。你觉得哪些方面的原因促成了父亲这一精神特征的形成?请简要概括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坚持对张载四句话所蕴含精神的向往,历经磨难、不改初衷,就是为了能使国家太平、天下百姓安身立命。(2)浓厚的兴趣和苦中作乐的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