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文盲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栢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两陈相临,欲言不战,安可得乎?”李靖曰:“昔晋师伐秦,交绥而退。《司马法》曰:“逐奔不远,纵绥不及。”臣谓绥者,御辔之索也。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故有出而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孙武云:‘勿击堂堂之陈,无邀正正之旗。’若两陈体均势等,苟一轻肆,为其所乘,则或大败,理使然也。是故,兵有不战、有必战。夫不战者在我,必战者在敌。”太宗曰:“不战在我,何谓也?”靖曰:“孙武云:‘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敌有人焉,则交绥之间,未可图也。故曰不战在我。夫必战在敌者,孙武云:‘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本侍之。’敌无人焉,则必来战,吾得以乘而破之。故曰必战者在敌。”太宗曰:“深乎!节制之兵。得其法则昌,失其法则亡。卿为纂述历代善于节制者具图来上朕当择其精微垂于后世。”(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卿为纂述A历代B善于节制者C具图D来上E朕F当择G其精微H垂于后世。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壁,文中指营垒,与蒲松龄小说《促织》中“见虫伏壁上”的“壁”意思不同。B.敝,文中指损害,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C.御,文中指驾驭、控制,与郦道元《三峡》“虽乘奔御风”的“御”意思相同。D.图,文中指谋取,与柳永词《望海潮》中“异日图将好景”的“图”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道宗虽然年轻,但深谙为臣之道,面对唐太宗的询问,他巧言迎合,分析形势,提出“不战而擒”的主张,契合唐太宗想法。B.材料一提出了两种“不可与战”的情况,唐太宗征讨刘武周的战斗就符合第一种情况,于是他们先不与其战,到最后一战败之。C.唐太宗问李靖,两军相遇,如果想不战,怎么才能够做到。李靖引经据典,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太宗答疑解惑,太宗深表信服。D.李靖向唐太宗解释什么是“必战者在敌”思想,就是要善于诱敌,敌人如果没有人识破,就必然来战,此时可以乘机打败他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2)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14.两则材料对“不战在我”理解有何异同?【答案】10.CEH11.B12.A13.(1)(刘武周)的军队锋芒锐不可当,(我们)用计谋来使他们屈服比较容易,用实力与他们相争比较困难。(2)我方的军队严整,对方的敌军也列队整齐,(双方)怎么敢轻易交战呢?14.①都表达了不战的主动权在自己一方的思想。②对于不战的原因,材料一强调敌强我弱或者敌人粮饷不绝时不能战。③材料二强调敌我势均力敌,无机可乘时不能轻易开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为我编辑整理历代善于节制的例子,写详细送上来,我要选择其中精髓的,流传后世。“纂述”的宾语是“历代善于节制者”,后面C处断开;“具图”然后再“上”,意思联系紧密,E处断开;“朕”是主语,“择”是谓语,“其精微”是宾语,H处断开。故选CE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营垒;墙壁。句意:我军应该长期固守营地。/看见一只小虫伏在墙壁上。B.错误。都是损害。句意:我军应该长期固守营地来等敌军被拖垮之后,再一举歼灭他们。/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C.正确。句意:我认为所谓‘绥’,就是驾马的绳索。/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D.正确。谋取;画。句意:如果敌人有人能够理解这一点,那么在战马相交的时候,就不能图谋他们。/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画出来。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巧言迎合”错,原文“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看不出是“巧言迎合”。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易”,容易;“屈”,使……屈服;“难”,困难。(2)“节制”,军队严整;“正行伍”,列队整齐;“岂”,怎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法曰:‘不战在我。’”“夫不战者在我”可知,都表达了不战的主动权在自己一方的思想。②对于不战的原因,材料一“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强调敌强我弱或者敌人粮饷不绝时不能战。③材料二“若两陈体均势等,苟一轻肆,为其所乘,则或大败”强调敌我势均力敌,无机可乘时不能轻易开战。参考译文:材料一:凡是作战,如果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作战形势对我们非命不利;或是敌军远道而未,可是粮草却供应不绝,在这些情况下我军都不应同敌交战,我军应该长期固守营地来等敌军被拖垮之后,再一举歼灭他们。兵法说:“不同敌军作战的主动权拿握在我军手中。”唐朝,武德年间,李世民率兵渡过黄河,向东进攻刘武周。当时江夏王李道宗年龄只有十七岁,也随军东征,同李世民一起登上栢壁城观察敌情。李世民回过头来对李道宗说:“刘武周依仗实力强大,想同我们交战。你看怎么办呢?”李道宗回答:“刘武周的军队锋芒锐不可当,我们用计谋来使他们屈服比较容易,用实力与他们相争比较困难。目前只有挖深沟筑高垒挫杀他们的锋芒。况且这群敌匪也不过是乌合之众,纪律涣散,不可能持久作战。等到粮草短缺,他们就会自行瓦解,那时不经战斗,就可擒敌了。”李世民说:“你的看法和我完全一致!”后来敌军果然粮草耗尽,夜里仓皇而逃。李世民带兵追至介州,只用一次战斗,就把敌人彻底打败。材料二:(唐)太宗说:“两军相对,想要不战,怎么可以做到?”李靖说:“过去晋军攻打秦国时,双方战马相交后就退兵了。《司马法》中说:“‘追击溃逃的敌人不过远,追踪主动退却的敌人不能迫近。我认为所谓‘绥’,就是驾马的绳索。我方的军队严整,对方的敌军也列队整齐,双方怎么敢轻易交战呢?所以有出击时,战马相交而退,敌人撤退时不追赶的情况。大家都是为了避免失败。孙武说:“不要去攻击实力雄厚、阵容整齐的军队,不要去拦截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军队。”如果两军势均力敌,若一方轻举妄动,被对方钻了空子,就会大败,战争的道理就是这样。所以领兵打仗,有时不战,有时一定要战;不战的原因在我方,必战的原因在敌方。”太宗问:“不战在于我方,是什么意思?”李靖说:“孙武说:‘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已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如果敌人有人能够理解这一点,那么在战马相交的时候,就不能图谋他们。所以说不战在于我方。至于说必战在于敌方。孙武说:‘善于调动敌人的人,就故意给对方以假象,敌人就会根据这个假象作出和应的举动;给予敌人一点利益,敌人必然未取。以小利诱动敌人,以严整的伏兵等待敌人进入围套。’如果敌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一点,他们就一定会来战斗,我们就有机会乘机击败他们。所以说必战在于敌人。”太宗说:“按规章制度来控制军队,其中的道理很深啊!掌握了要领就能长胜而昌盛,不得要领就会灭亡。你为我编辑整理历代善于节制的例子,写详细送上来,我要选择其中精髓的,流传后世。”2024届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材料二:开元三年,左拾遗张九龄上书曰:夫元元之众,莫不悬命于县令,宅生于刺史,此其尤亲于人者也。是以亲人之任,宜得贤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选。又古之选用贤良,取其称职,或遥闻而辟召,或一见而任之。是以士修素行,不图侥幸。今天下未必理于上古,而事务日倍于前,诚为不正其本而设巧于末。所谓末者,吏部条章,动盈千万,刀笔之吏,辨析毫厘,节制抢攘,溺于文墨。胥徒之猾,又缘隙而起。臣以为始造簿书,以备人之遗忘耳,今反求精于案牍,不急于人才,亦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去之弥远,可为伤心。又天下虽广朝廷虽众而士之名贤诚可知也。若使毁称相乱,听受不明,事将已矣,无复可说。如知其贤能,各有品第,每一官阙,而不以次用之,则是知而不为,焉用彼相?借如诸司清要之职,当用第一之人,及其要官阙时,或以下等叨进,以故时议无高无下,唯论得与不得,自然清议不立,名节不修,上善则守志而后时,中人则躁求而易操。其故何哉?朝廷若以令名进人,士子亦以修名获利,而利之所出,众则趋焉。已而名利不出于清修,所趋多归于人事。其小者苟求取得,一变而至阿私;其大者许以分义,再变而成朋党;斯并教化渐溃,使之必然。故于用人之际,不可不第其高下;若高下有次,不可谬干。夫士必刻意修饰,思齐日众,刑政自清。此皆兴衰之大端,安可不察也?(节选自《通典·卷十七·选举五》)【注】廋:隐藏。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又天下A虽广B朝廷C虽众D而士之E名贤F诚可知G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刀笔之吏,指主管文书的官吏,后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使用时有时会带有贬义。B.案牍,公事文书。该词与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意思相同。C.知,知道,懂得,与荀子《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意思不同。D.“朝廷若以令名进人”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便言多令才”的“令”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为政》篇讲述了选拔人才的方法,那就是观察这个人的言行、由来经历,了解他的安心情况。B.张九龄认为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看他是否和他的职位相称,而且贤士非常重视自己的品行,不会只求一时的侥幸。C.张九龄认为官府创作簿书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官员在使用时忘记其中的内容,而不是舍本逐末,只追求公文精辟。D.张九龄认为选拔人才一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凭借人情关系获得官位的邪气,那么就会引发叛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亲人之任,宜得贤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选。(2)亦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14.材料一《论语·泰伯》与材料二最后一段都提到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它们有哪些异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D12.D13.(1)因此,那些亲近百姓的官员的任用,应该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任用人才的方法,应该重视它的选拔环节。(2)这和不小心把剑丢在了河中央,却把记号刻在船上有什么区别呢?14.相同点:品德高,有才能。不同点:《论语》强调不能有骄傲心态,不能心胸狭窄。材料二最后一段强调根据品德、才能分出等级,严格按照次序任用。(意思对即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再说天下虽然广阔,朝廷的官员虽然众多,但是士人中品德高尚的人,也的确是可以察知的。“广”是“天下”的谓语,故在B处断开;“朝廷虽众”与前一句的句式一致,是主谓结构,故在D处断开;剩下的句子分为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主语“士之名贤”是一个名词性短语,“诚可知也”为后半句的谓语,故在F处断开。故在BDF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现在却反过来追求各种公文的精辟。/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C.正确。知道,懂得。/通“智”,智慧。句意:但是如果知道了被选拔的人的品德、才华。/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D.错误。均是美好的意思。句意:朝廷如果按照美好的名声来进用人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那么就会引发叛乱”错误,结合原文“其小者苟求取得,一变而至阿私;其大者许以分义,再变而成朋党;斯并教化渐溃,使之必然”可知,这从小的方面说是无原则地求取官职,这一变动会导致偏私不公;从大的方面说是允许选用官员时可以讲究情分,第二次变动导致朋党产生;这些变动连同教化一起在社会上传播,使不正风气出现就成为一种必然。“就会引发叛乱”于文无据。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亲人”,亲近百姓的官员;“宜”,应该;“道”,方法。(2)“何异”,和……有什么区别;“中流”,河中央;“记”,记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又天下虽广,朝廷虽众,而士之名贤诚,可知也”可知,相同点是品德高,有才能。结合原文“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可知,《论语》强调不能有骄傲心态,不能心胸狭窄。结合原文“故于用人之际,不可不第其高下;若高下有次,不可谬干。夫士必刻意修饰,思齐日众,刑政自清”可知,材料二最后一段强调根据品德、才能分出等级,严格按照次序任用。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和品德,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么他的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要观察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由来经历,观察他的安心情况,(人的真面目)难道还能隐藏吗?难道还能隐藏吗?”材料二:开元三年,左拾遗张九龄上书说:天下众多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是把自己的生命寄托于县令、刺史的,这是需要官员特别关心爱护百姓的缘故。因此,那些亲近百姓的官员的任用,应该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任用人才的方法,应该重视它的选拔环节。再说古代选拔品德高尚的人的标准,主要是看他是否和他的职位相称,有的人远远地听说了他的名声,就征召过来;有的人只见过一面,就会授予他官职。这是因为士人重视自己平时的品德修养,并没有想着靠侥幸取巧获得官职。当今天下并没有像上古时代那样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各种各样的事情和公务与以前相比是日益倍增,的确是因为没有端正它的根本,而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巧设名目。那些细枝末节指的就是吏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动不动就成千上万,那些代笔的小吏,从中辨析毫厘的差别,控制着制造纷乱的分寸,沉溺于文墨之中。奸猾的胥吏,又会趁着制度的缝隙为非作歹。我认为最开始创作簿书,是为了防止人们遗忘罢了,现在却反过来追求各种公文的精辟,而不是把寻求人才当作最紧要的事,这和不小心把剑丢在了河中央,却把记号刻在船上有什么区别呢?这与创作簿书的初衷相距太远了,真是让人为此感到心痛。再说天下虽然广阔,朝廷的官员虽然众多,但是士人中品德高尚的人,也的确是可以察知的。假如道德败坏的人与品德高尚的人互相杂乱,选拔的标准又不能分明,事情又快要结束了,也就不用再说什么了。但是如果知道了被选拔的人的品德、才华,而且还评出了他们各自的等级,每有一个官职空缺,却又不能按照次序任用他们,那么就是知道可用而不用了,那还要宰相做什么用呢?假若各个部门位高禄厚的官职,应当任用第一等的人,等到这个职位有了空缺时,或许会用一个下等的人来忝居此位,因此当时的议论就无法对人的品德才能评出高低了,只会去议论是获得官职还是没有获得官职了,由此自然而然公正的社会舆论就不会成立,名声气节人们就不会再去遵循,品德特别高尚的人就会坚守自己的志向等待后来的机会,而一般人就会因急于求取官职而改变自己的节操。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朝廷如果按照美好的名声来进用人才,士子们也会凭借美好的名声来获得好处,利益出自哪里,众人就会奔向哪里。不久名利的获得不是出自于清廉的名声和美好的品德,而是大都趋向于依靠说情请托。这从小的方面说是无原则地求取官职,这一变动会导致偏私不公;从大的方面说是允许选用官员时可以讲究情分,第二次变动导致朋党产生;这些变动连同教化一起在社会上传播,使不正风气出现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用人的这一关键点上,不可以不排出士人的品德才能高下顺序;如果已经排出了他们高下的次序,就不能再弄错顺序来任用。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士人就会用尽心思地去提升自己的修养,向拥有清廉名声和美好品德的人看齐的人就会一天天地增多,刑罚和政治自然会变得清明。这些都是关乎国家兴旺和衰败的最紧要的事情,怎么能够不知晓呢?2024届海南省嘉积中学等四校高三一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材料二: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罪大A恶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约定,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意思不同。B.嘉,赞许,与成语“嘉言懿行”“嘉”意思不同。C.录大辟囚,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犯人进行复核审查的制度,大辟即死刑。D.贼,揣测,与《人皆有不忍之心》中的“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登基之初,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朝廷出现了不同意见,而魏征认为应以宽厚仁慈为本,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因此在刑法方面格外谨慎。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很多佳话,如登基之后四年间才总共有二十九人被判处死罪,如太宗亲自过问案情,因同情而放了近四百死囚犯暂时回家。C.欧阳修认为应该对君子讲信义,但有的时候君子也很难做到为了信义而赴死;应该对小人施加刑罚,尤其是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定成死罪的囚犯。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有悖于圣人常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14.欧阳修对“太宗纵囚”一事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理由。【答案】10.BDF11.D12.B13.(1)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2)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14.①不近人情:君子难以做到,小人却做到了。②动机不纯:太宗是借此来求取名誉,而不是施恩德。③不符事理:六年都没有感化坏人,而一天的恩德就感化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罪大恶极”是“诚小人矣”的主语,为了表示强调,主语后可断开,即B处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后面D处断开;“以”连接“施恩德”和“临之”,中间不断开,宾语“之”后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约定;至。句意: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最后归结于消灭。B.正确。赞许;美好。句意: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C.正确D.错误。揣测;伤害。句意: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登基之后四年间”错,应是贞观四年这一年里发生的事情。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再”,两次;“喑哑”,不再发表意见,有苦难言不作声。(2)“是以”,因此、所以;“本”,根据;“逆”,违背;“干”,求取、钓取、沽取。【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可知,不近人情:君子难以做到,小人却做到了。②由“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可知,动机不纯:太宗是借此来求取名誉,而不是施恩德。③由“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可知,不符事理:六年都没有感化坏人,而一天的恩德就感化了。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凭借英勇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爱宽容,刚即皇帝位时,有人劝他用严厉的刑法整肃天下,魏征认为不可以,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治理天下,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太宗亲自讯察囚犯,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被免了他们(的死罪)。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拥有天下之后不曾多次赦免罪犯,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自从房玄龄等人修订律、令、格、式后,整个太宗年间,一直沿用没有什么变更修改。材料二: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大到极点,这又是小人中最严重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像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特别难以做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讯察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他们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己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最终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晚回的,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吗?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所以出现了像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这样做,是他用来求得这种声誉的手段啊。”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去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己回来一定能够获得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后又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通行不变的法律吗?不能作为通行不变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2024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装松之注:《先贤行状》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丰天姿瑰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翔。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侍御史。阁宦擅朝,英贤被害,丰乃弃官归家。袁绍起义,卑辟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劝绍迎天子,绍不纳。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孙盛曰: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后,则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诗云“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言去乱邦,就有道可也。(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六》)材料二: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纪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①。”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节选自《贞观政要》)[注]①狂瞽:愚妄无知,常用作谦辞。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陛下开圣A虑B纳刍C荛D愚臣E处不讳之F朝G实愿H罄其狂瞽1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胜,指战前朝廷决定的克敌制胜之策。“庙”与“居庙堂之高”的“庙”意思相同。B.适,在文中意为到……去,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C.相遇,相互对待。“遇”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遇”意思不同。D.后,可以指君主、诸侯,也可以指君主的正妻,文中加点的两个“后”都是指君主。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丰足智多谋,在军事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分析了曹军的情况,提出了持久对峙,以逸待劳的策略。B.袁绍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他对田丰提出的建议多不予采纳,战败后不反思已过,反而处死了田丰。C.孙盛认为,田丰是忠直之臣。袁绍不采用他的建议,他甘冒杀身之祸极力规劝,不考虑个人的安危。D.王珪认为,君主听从谏言,不断纠正自己的过失,才能成为圣主,所以一定要有七个直言敢谏的大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2)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14.理想的君臣之道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概括。【答案】10.BDG11.B12.D13.(1)如果军队打了胜仗,我必定能保全生命,现在军队打了败仗,我一定会死(被杀)。(2)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我的过失,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言论,以实现天下太平。14.①君主贤明,虚心纳谏②臣子忠诚,正直敢言③君臣相合(相得、相遇),天下太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开拓思路),采纳草野之人的意见,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竭尽自己的浅陋之才(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开圣虑”和“纳刍荛”句式对称,应在“虑”“荛”后BD处断开;“愚臣处不讳之朝”主谓宾完整,应在“朝”后G处断开。综上应在BD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都是“朝廷”的意思。句意:如今放弃了朝廷预先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在朝廷上做官时。B.错误。到……去;出嫁。句意:到政治清明的地方去。/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C.正确。对待;接触。句意: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D.正确。句意:臣子侍奉昏君。/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主。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D.“君主听从谏言,不断纠正自己的过失,才能成为圣主,所以一定要有七个直言敢谏的大臣”有误,原文为“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七”是虚指,几个,且是说古代圣主。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有利”,打胜仗;“全”,保全性命;“其”,一定。(2)“不明”,不是明君;“数”,多次;“冀”,希望;“鲠议”,耿直的言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文中太宗说到“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所以需要君主贤明,虚心纳谏;臣子忠诚,正直敢言。还说到“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君臣相合(相得、相遇),天下太平,这才是理想的君臣之道。参考译文:材料一:当初,袁绍率大军南下时,田丰劝袁绍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部众虽少,但不可轻视,不如长久地和他对峙。将军您占据险固的山河地势,拥有四个州的土地百姓,您可以对外结交英雄豪杰,对内发展农业,加强战备,然后选拔精锐部队,编组几支奇兵,趁曹军不备时轮流出击,骚扰黄河南岸,曹军救援右边我们就攻击左边,救援左边就攻其右边,使曹军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宁从事生产,我军没有疲劳而敌军已疲惫不堪了。不到两年,可以毫不费力地取胜。如今放弃了朝廷预先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而将成败决定于一次会战,假若不能如愿,后悔就来不及了。”袁绍不听。田丰恳切苦劝,袁绍大怒,认为他散布失败情绪使士气沮丧(扰乱军心),下令给田丰戴上刑具囚禁起来。袁绍的军队被打败后,有人对田丰说:“这回你必定会受到重用。”田丰说:“如果打了胜仗,我还能保全生命,现在军队打了败仗,我肯定会死(被杀)。”袁绍回来后,对身边的人说:“我没有听从田丰的建议,果然被他取笑。”便杀了田丰。袁绍为人外表宽宏闲雅,有度量,哀乐都不在脸上流露出来,但内心却妒贤嫉能,都类似于对待田丰这样。裴松之注:《先贤行状》记载:田丰字元皓,是巨鹿人,也有人说他是渤海人。田丰容貌奇伟,权变谋略出人意料。年轻时父母去世,居丧期间他非常哀痛,(三年)守孝的时间虽然过去了,但他笑时从不露齿。博览群书,富有见识,在地方上名声远播。开始被征召到太尉府,被举荐为秀才,升迁为侍御史。宦官独揽朝政,英雄贤哲被陷害,田丰看到这种情况便辞官回乡。袁绍起兵讨董卓时,用谦卑的言辞加上优厚的礼物招揽田丰,田丰因为汉室处于危难之时,立志匡扶补救,于是就答应了袁绍的召请,袁绍任命他为别驾。田丰劝袁绍迎接汉献帝,袁绍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袁绍后来用田丰的计策,平定了公孙瓒。孙盛评论说:看田丰、沮授的计谋,即使张良、陈平怎能超过他们?所以君主贵在能审察(识别)人才,臣子重视估量君主(是否贤明);君主如能重用忠臣良将,那么霸王之业就会兴隆,臣子侍奉昏君,那么就会招来灭亡之祸:存亡荣辱,常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田丰知道袁绍将会失败,一旦袁绍失败,那么自己一定会被处死,却甘冒杀身之祸来尽忠臣的规劝,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做事,是不考虑自己生死的。诸侯的臣子,都要根据道义来考虑去留,何况田丰并非纯粹是袁绍的臣子。《诗经》说“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的乐土去”,说的就是离开动乱的地方,到政治清明的地方去。材料二:贞观元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就像鱼得到了水,那么天下才可以平安无事。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我的过失,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言论,以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主。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多个诤臣,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相继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开拓思路),采纳草野之人的意见,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竭尽自己的浅陋之才(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参与处理政事。有所进言,一定虚心采纳。2024届海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一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六月戊午,胡烈讨鲜卑秃发树机能①于万斛堆,兵败,被杀。都督雍、凉州诸军事扶风王亮②遣将军刘游救之,游观望不进。亮坐贬为平西将军,游当斩。亮上言:“节度之咎,由亮而出,乞丐其死。”诏曰:“若罪不在游,当有所在。”乃免亮官。遣尚书乐陵石鉴行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讨树机能。树机能兵盛,鉴使秦州刺史杜预出兵击之。预以虏乘胜马肥,而官军县乏,宜并力大运刍粮,须春进讨。鉴奏预稽乏军兴,槛车征诣廷尉,以赎论。既而鉴讨树机能,卒不能克。(选自《资治通鉴·晋纪》,有删改)材料二:凡与步、骑战于平原旷野,必须用偏箱、鹿角车为方阵,以战则胜。所谓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整束部伍也。法曰:“广地则用军车。”晋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通凉州讨此虏者乎?”朝臣莫对。司马督马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若能灭贼,何为不任?顾卿方略何如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对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类何足灭者!”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隆募腰开弩三十六钧,立标拣试,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隆于是率其众西渡温水,树机能等以众万骑,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用鹿角车,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隆到武威虏大人猝跋韩且万能等率万余众归。隆前后诛杀及降附者数万。又率善戎、没骨能等,与树机能等战,斩之,凉州遂平。(选自《百战奇略·车战》,有删改)【注】①秃发树机能,人名,部族首领,姓秃发。②亮,司马亮。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隆到A武威B虏大人C猝跋韩D且万能E等F率G万余众H归。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观望,文中指置身事外并静观事态发展,与现在的“张望”“眺望”词义不同。B.卒,文中指最终、终究,与《赤壁赋》“而卒莫消长也”中的“卒”词义不同。C.羌戎,羌是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之一,戎泛称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D.任,文中指任用,与《〈论语〉十二章》“任重而道远”中的“任”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烈率军讨伐鲜卑人秃发树机能时,在万斛堆兵败被杀;扶风王司马亮派遣将军刘旂去救援,刘旂不敢前往,司马亮请求赦免刘旂所犯的死罪。B.朝廷又派遣石鉴统领秦州各项军事并讨伐秃发树机能,石鉴派杜预出兵攻打秃发树机能,杜预认为出兵时机未到;后来石鉴亲自征讨也未能取胜。C.凉州刺史杨欣被羌人杀死后,河西地区陷入混乱。皇帝常为西部边境的安全担忧,征召能够打开通往凉州之路的人,只有司马督马隆敢于应承。D.晋军转战千里之遥,杀伤数以千计的敌人。马隆在率兵抵达武威后前后击杀和收降的羌兵众多。马隆最终击斩了秃发树机能,凉州叛乱被平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预以虏乘胜马肥,而官军县乏,宜并力大运刍粮,须春进讨。(4分)(2)树机能等以众万骑,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4分)14.马隆打败兵力强盛的秃发树机能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10.BD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隆到武威,虏大人猝跋韩、且万能等,率万余众归。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幼儿园租赁合同(包括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及教学成果展示)3篇
- 2016-2020年印度尼西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出差管理制度及出差标准
- 2024年租房付款条款3篇
- 2025年度离婚协议书定制与婚姻财产分割法律援助合同3篇
- 2024版消防安装工程施工合同书
-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病原微生物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15%股权转让与市场推广服务合同2篇
- 山西大学《航空计算机组成与结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餐厅智能化改造承包经营合同3篇
-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管理办法
- 《数学课程论》课件
- 2024年国家公安部直属事业单位招录人民警察及工作人员696人笔试(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初中必背古诗文138首
- 车站调度员(技师)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房屋交接确认书
- 【深信服】PT1-AF认证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反刍动物消化道排泄物原虫诊断技术规范
- 开放系统10861《理工英语(4)》期末机考真题及答案(第102套)
- 2024年国家能源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GB/T 43824-2024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