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伦理教程 课件 第3章 Web 2.0及其伦理_第1页
大学生网络伦理教程 课件 第3章 Web 2.0及其伦理_第2页
大学生网络伦理教程 课件 第3章 Web 2.0及其伦理_第3页
大学生网络伦理教程 课件 第3章 Web 2.0及其伦理_第4页
大学生网络伦理教程 课件 第3章 Web 2.0及其伦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1Web2.0

3.2相关伦理分析3.1Web2.03.1.1Web2.0的特征Web2.0是相对于Web1.0而言的,是指利用Web的平台、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模式,也就是说作为用户的网民,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既是互联网的读者,也是互联网的作者;既可以在互联网上尽情冲浪,也是互联网波浪的制造者;不再是Web1.0时代互联网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主动创造者。如果说Web1.0的阶段性特征是商业化,突出属性是媒体属性;那么,Web2.0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化,突出属性是社交。在Web2.0时代,用户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网上的社会交往活动,互联网成为了一个关系型网络社区、社会交往的第二空间,也就逐步形成了网络社会。关于Web1.0和Web2.0的区别,猫扑网董事长兼CEO陈一舟这样总结: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而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浏览求知的力量,协同工作,把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从内容生产者角度看,Web1.0是以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的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的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从交互性看,Web1.0中网站以用户为主,而Web2.0是以P2P为主。从技术上看,Web2.0是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通过上述互联网两个时代的对比可以看出,互联网用户从上网“冲浪”到自己“织网”,从信息消费者变为信息生产者。Web2.0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博客、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Tag)、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3.1.2Web2.0时代IT创新:维基百科、社交网站、腾讯Web2.0为网络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理念与技术滋养,造就了由“全民上网”到“全民织网”的大众网络文化生活图景。维基百科和社交网站是Web2.0应用创新的典范,腾讯的成长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崛起。1.维基百科维基百科(Wikipedia)是一个基于维基技术的多语言百科全书协作计划,是用多种语言编写的网络百科全书。Wiki提供的是一种超文本系统,它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Wiki站点可以由多人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体进行扩展和探讨。Wiki对于共建共享知识库有重要意义。维基百科是一个网络百科全书项目,其最大特点是自由内容、自由编辑。它是全球网络上最大且最受大众欢迎的参考工具书,名列全球十大最受欢迎的网站之一。维基百科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营运。Wikipedia是一个混成词,取自网站核心技术“Wiki”和英文中百科全书之意的“encyclopedia”。创立之初,维基百科的目标是向全人类提供自由的百科全书,希望各地民众用自己选择的语言参与编辑条目。由于维基百科更加自由并且是开放性编辑,越来越多的网民被其吸引,并参与到编辑工作汇总中。维基百科号称属于可自由访问和编辑的全球知识体,这意味维基百科除传统百科全书所收录的信息外,也可以收录非学术但具有一定媒体关注度的动态事件。维基百科是一个强调自由内容(Copyleft)、协同编辑以及多语言版本的网络百科全书项目,以互联网和Wiki技术作为媒介,已发展为一项世界性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维基百科允许访问网站的用户自由阅览和修改绝大部分页面的内容,整个网站的总编辑次数已超过10亿次。截至2012年8月,整个维基百科计划总共有285种独立运作的语言版本,且已被普遍认为是规模最大且最流行的网络百科全书。根据知名的AlexaInternet统计显示,全世界总共有近3.65亿名民众使用维基百科,且维基百科也是全球浏览人数排名第5多的网站,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无广告网站。截至2020年1月,维基百科的文章数量突破600万篇。维基百科能够十分迅速地整理出与最近发生事件相关的信息,并且任何人都能够深入整理数据内容,这使得许多人渐渐将维基百科视为一个新闻来源。同时为方便一般学生或者浏览群众简单了解条目的内容,维基百科中的绝大多数条目都尽可能以简单的话语来解释复杂的概念。随着维基百科的普及,维基新闻、维基教科书等姊妹计划也随之应运而生。尽管维基百科在其官方政策上坚决拥护可供查证、中立观点这两项要求,维基百科仍因任何人都能参与编辑的特性受到了社会上许多人士的批评,其中以条目的质量、信息的准确度、呈现态度的客观性以及无法提供一致的准确内容为多。2.社交网站(SNS)社交网站全称为SocialNetwork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社交网站的理论基础是六度分隔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Friendster是最早的社交网站之一,2002年由加拿大的计算机程序员乔纳森·艾布拉姆斯在美国加州创建。基于朋友圈的概念,Friendster允许用户们组成一个个小的群体,发现并讨论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人和事。Friendster的创建与流行早于MySpace、Facebook等其他知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则是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交网站。最初,Thefacebook网站的注册仅限于哈佛大学的学生。在之后的两个月内,注册扩展到波士顿地区的其他高校和所有的常春藤名校。之后不久,Thefacebook向大部分美国和加拿大境内的大学师生开放。2005年,Thefacebook以2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了域名,并宣布将“The”从名称中去掉,正式更名为Facebook,更名后的Facebook逐渐扩大其运营范围。2005年9月2日,Facebook推出高中版的网站,同时将其运营范围扩展至包括苹果和微软在内的数家公司员工。2006年9月26日,Facebook正式对所有年满13岁且持有一个有效电子邮箱地址的人开放。2021年10月,Facebook更名为“Meta”(元宇宙),表明从社交媒体向虚拟现实的转型和探索。国内影响较大的社交网站是人人网(校内网)、豆瓣、虎扑等。3.腾讯1999年2月,腾讯公司即时通信服务(OICQ)开通,与无线寻呼、GSM短消息、IP电话网互联。1999年11月,QQ用户注册数达100万。2001年2月,腾讯QQ注册用户数已增至5000万,2002年3月,QQ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2004年4月,QQ注册用户数再创高峰,突破3亿大关。2010年3月5日19时52分58秒,腾讯QQ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1亿,这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全世界首次单一应用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亿。2011年1月21日,腾讯推出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2013年1月,微信和WeChat总注册用户数突破3亿。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是腾讯的使命。腾讯把“连接一切”作为战略目标,提供社交平台与数字内容两项核心服务。腾讯通过即时通信工具QQ、移动社交和通信服务程序微信和WeChat、门户网站腾讯网(QQ.com)、腾讯游戏、社交网络平台QQ空间等中国领先的网络平台,满足互联网用户沟通、资讯、娱乐和金融等方面的需求。腾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数以亿计网民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并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3.1.3Web2.0的伦理意蕴Web2.0的伦理意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平等、民主、自由精神充分体现。“Web2.0其本质是社会化的互联网,是要重构过去的少数人主导的集中控制式的体系而更多关注个体以及在个体基础上形成的社群并在充分激发释放出个体能量的基础上带动体系的增长”。Web2.0不单纯是技术或者解决方案,还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驾驭网络技术的主体。在Web2.0所提供的开放共享的网络环境下,社会全体人员一起参与创造互联网,充分体现了平等、民主、自由的互联网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伦理诉求。个人化和去中心化是Web2.0的显著特征,Web2.0框架下的互联网服务已经成为具有强烈的聚合性、社会性、开放性、创新性和自组织性的工具。Web2.0时代的互联网是信息流动传输的平台、服务提供的平台和业务聚合的平台。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信息提供者和获取者、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自管理、自服务。基于此,Web2.0实现了网络技术发展自身内在的伦理诉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张扬。Web2.0高度的用户参与性、用户身份的平等性及平台的开放性从技术上保障了信息发布的去中心化和自由度,技术从冰冷的机器语言回归为开放、人性化和去中心化的应用,信息资源的生产是协作又平等共享的,网民被动的、边缘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道德迷失和不良网络文化加剧。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Web2.0网络技术中的在线表达与生成工具使人们有了更多的发布思想的空间,由此产生的一些不良网络文化也初露端倪。

3.2相关伦理分析3.2.1网络表达1.网络表达的含义表达是指个体或群体创造出的用来反映其观点、兴趣或才能的材料。创造这些材料是为了便于其创造者以及在通常情况下的其他人进行观察、产生兴趣或作出反应。表达也代表创造这些材料的个体或群体的观点、看法、反省或品质。表达可以是任何外在的可觉察的形式,包括文本、声音或图像。网络表达可以理解为网络参与活动,但仅是一种高级参与形式。网络表达和作为网络参与形式的网际聊天存在许多共同的东西,比如观念的呈现,但其本质和结果却根本不同。网际聊天的目的是交际、放松心情,因而不会形成社会舆论;网络表达形式上是个人或群体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观点,本质上是带倾向性的意见、立论,有一定的利益诉求(无论表达者是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的),其结果可能形成社会舆论。事实上,有些网络活动是多层面的,如网络围观,既是一种网络参与也可以是网络表达。假如网友持续浏览和在各大论坛、博客及微博等媒体不断发帖更新引起新的话题,“围观”引发的热烈讨论常常推动事件的新发展,再次形成舆论新热点。换句话说,在网络围观中,因表达者本身的原因,在记述事件的过程中往往已经加进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然后另外一群人针对这一记述开始围观,再加进各自的看法和理解,最后参与的围观者则已经分辨不清表述者的表述哪部分是事实,哪部分是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导致围观者们往往向大家一致认为的方向发展,即使是偏离事实的,围观者也认为是事实。因此,围观就不再是简单的网络参与,本质上是网络表达。从网络表达的外延看,把网络表达理解为“任何外在的可觉察的形式,包括文本、声音或图像”并不准确,事实上,软件已是网络表达的重要形式,“网络因对其中行为规制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这一区别仅仅是代码问题——软件的不同”。软件可以采用屏蔽等形式规制或者限制网络主体表达的内容。因此,网络表达是指个体或群体借助网络媒体公开发表自己意见、主张、观点、情感等内容,其形式包括有形的材料和无形的软件。2.网络表达工具网络日益发展成为人们表达的重要方式,这离不开网络表达工具的不断创新:电子邮件、新闻组、论坛/BBS、聊天工具(QQ、ICQ、MSN)、博客、播客、维基系统、虚拟社区、短信(SMS)、微博、微信等。QQ和短信自诞生以来,一直是青年人最为频繁使用的两种网络工具,但其主要功能在于交往、信息传递。目前,作为网络表达的工具,我们主要讨论论坛/BBS、博客、微博和微信。1) 论坛/BBS论坛又名网络论坛BBS,全称为BulletinBoardSystem(电子公告板)。论坛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具有交互性强、内容丰富和即时的特征,用户在BBS站点上可以获得各种信息服务、发布信息、进行讨论、聊天等。现在中国的BBS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由政府下属的传媒机构主办的政治性站点;二是由商业门户网站主办的附属讨论群;三是只做BBS的社区门户站。论坛/BBS之所以能够成为网民意见表达的主战场,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三种动力机制。一是BBS的热帖机制,二是新闻的跟帖机制,三是蚂蚁搬家的转帖机制。论坛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而且为广大网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思想表达、交流渠道。通过论坛,网民们得以更方便地交流,更便捷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公开讨论时事新闻、社会事件等主题,各种思想观点得以自由碰撞,一举颠覆了用户在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中被动的受众地位,而且发布信息都是通过有记录的文字来进行,这样也避免了精华内容的流失;网民可以通过论坛来征集自己想要的信息,有更高的效率和时效性,且节约成本和资源;在论坛的交流过程中,无论喜怒哀乐用户都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也避免了正面的尴尬和冲突等;在论坛中,用户可以扮演任何角色,变换多种身份,网络的特征使得人民更加依赖于论坛中的交流。不过,随着Web2.0时代的发展,论坛/BBS已逐渐失去了表达和交流的主导地位,慢慢被地博客、微博等网络表达工具所取代。2)博客博客是英文Blog的音译,译为网络日志,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的网站。其实,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的一系列帖子所构成的网页的集合。可以说,Blog是继我们前面所讨论的E-mail、BBS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型网络交流方式,是一种平民性质的媒体形式。特别是随着人们对博客的喜欢和使用程度的增加,博客的内容从最早的新闻扩展到各个方面。因此,博客也就成为了网民们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及重要的心得等通过互联网来发表的一个平台。但是随着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发展,特别是微博的兴起,在过去的5年里,博客的魅力开始减退,很多博客开始采用多媒体内容和方式,传统的网页型博客也逐渐转变为视频博客等多种形式,博客也朝着规范化、专业化和平民化的方向发展,博客营销、博客增值服务等也日渐盛行,有些博客还依靠点击广告来赚钱,各种盈利模式的悄然出现和逐渐发展也促进了博客本身的发展,使得博客成长为互联网生态的重要内容。作为网络表达工具,博客与论坛/BBS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实博客和论坛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首先,博客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的原创文章、链接、评价、内容聚合等,博客站点的内容主要是博客的原创汇集,因此其内容更加周详,文章主题更加明显,讨论思路更加清晰,论题的扩展相对合理。论坛/BBS则主要由不同的网络用户随意发布,其随意性较大,而且主题内容相对松散。其次,博客主要是一批为了共同目标而汇聚在一起的人,一起研究和探讨问题,就像研讨会。而论坛/BBS则是用户比较随意地聚集在一起,是一个自由交流的场所。最后,博客类似于博客主人的个人主页,是属于博客的一个私有性空间,更多的是博客主人的个人展现。博客平台主要面向个人和较小的、具有共同目标的群组,服务于个体。博客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博客主人提供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空间,是个性化展现的空间。论坛/BBS则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空间,其用户对象一般相对松散,主要服务于公众,为公众提供了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作为网络表达工具,博客的价值在于普通网络用户也可以是新闻的发布者,可以写作、编辑、发表,这些不再是专业编辑、记者的特权。因为博客主人作为新闻的当事人、目击者和体验人,可以发布更快、更真实、更接近事实真相的信息。3)微博互联网技术进入Web2.0时代后,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表达与人际交往形式迅速兴起了。微博相比博客来说形式更为简短自由,一句话、几个字都可以成为一条微博,而且实现了移动手机发布,不像博客主要在电脑上发布和阅读,同时可以有效“圈粉”,增加阅读数和传播量,因此,微博自兴起后就受到了更多用户的喜爱。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作为的新兴产物,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形式,在融合互联网社交中人际关系网络优势的同时,借助于互联网人际网络的信任链实现了裂变式传播。其内容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对用户的技术门槛要求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也没有博客的要求高。具体来说,微博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文本碎片化;第二,半广播半实时交互;第三,自媒体、草根性更加突出。最后,更为个体化、私语化的叙事特征。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和突发事件当事人开始使用微博,微博话题也从日常琐事转向社会事件,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改变了传统网络舆论格局的力量对比。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微博成为网民收发信息的首选载体之一,其涉及领域已渗透到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在重大事件、防灾救灾,还是公民权益、社会救助等各个领域,微博都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载体之一,往往也对事件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微博的碎片化和草根性、中国公民现实空间意见表达渠道的匮乏及不畅、中国网民年轻而富激情特征相互交织,使得微博成为了网络表达的主要工具之一。4)微信相比于传统的聊天工具,微信要更为精确、直接和方便,也受到了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和喜爱。通过微信,人们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从好友、微博以及手机通讯录里选取交友对象并发起即时语音聊天,而且还可以迅速传送视频、图片,并配有相应的表情包等;另外,微信的位置锁定、摇一摇等功能使得人们的聊天交友更为便捷、随意和直观。目前,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语音群聊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及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微信还可以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甚至很多人用微信的语音功能取代了电话呼叫,可以说是做到了功能无比强大、使用无比便利。但是,微信在凭借其多样化的功能便利了用户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和隐患,特别是伦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一是技术上的伦理风险;二是内容发布上的风险;三是微信不当逐利的风险。2015年3月15日,为规范朋友圈的使用,明确界定各类违规现象,并形成正式、公开的处理准则,微信官方发布了《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同时,微信方面也表示,微信团队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努力将朋友圈打造成一个好友间安全、私密、安心的优质互动平台,给予用户更多的体验上的便利,也表示将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的内容和行为。这无疑为降低微信的伦理风险、保障微信的正常规范运营提供了依据,也为广大微信用户更好地使用和体验微信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还有一类重要的微信应用,就是政务微信。所谓政务微信,是指政府或政府的各级部门依托微信,通过建立官方账号的形式,以发布政策、新闻等信息并提供业务办理的新兴政务服务平台,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手段之一。也就是说,政务微信的运营主体是官方或经官方授权的部门,也要通过官方认证,因而具有权威性的特点;作为用户要成为政务微信的粉丝,可以通过搜索添加或扫描添加的方式,随时添加关注或注销不再关注。政务微信的兴起,一方面,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Web2.0时代技术条件的成熟,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治理模式的推进,都促进了政务微信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政务微信这一人民群众广泛认可并且乐于使用的工具,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推介政府办事服务功能,在帮助人民群众完成信息阅读、流程查询、事务办理的同时,强化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推进便民建设,实现信息公开,既满足了人民群众表达、互动、问政的需求,也推进了政府自身的建设。2012年,我国开通了第一个政务微信官方账号:广州应急——白云。到2014年,全国官方政务微信的数量超过了4万个,比2013年的政务微信数量增长了10倍,自此,“微”政务初步形成规模。5)短视频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适合高频推送、视频长度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的视频短片。短视频内容融合了技能分享、幽默搞怪、时尚潮流、社会热点、街头采访、公益教育、广告创意、商业定制等主题。由于内容较短,可以单独成片,也可以成为系列栏目。短视频已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社交和信息交互的主要工具,深受用户喜爱,近年来短视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12月15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了2021《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细则》规定,短视频节目等不得出现“展现‘饭圈’乱象和不良粉丝文化,鼓吹炒作流量至上、畸形审美、狂热追星、粉丝非理性发声和应援、明星绯闻丑闻的”“未经授权自行剪切、改编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等各类视听节目及片段的”“引诱教唆公众参与虚拟货币‘挖矿’、交易、炒作的”等内容。3.网络表达伦理在网络空间,网民们进行网络通信、浏览新闻信息、使用网络搜索引擎,同时观看网络视频,进行网络购物、外卖点单和商品预订等商务交易,也会进行网上理财、网上娱乐和网络政务活动等,更多的是会关注各种热点事件,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张、观点和情感,也就是进行网络表达。目前,网民的网络表达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网络表达参与度高,乐于从事网络表达。第二,网络表达方式多样,善于运用不同方式。第三,网络表达内容不一,难于形成一致意见。第四,网络表达有失范现象,需要加强法制教育。为了规范网络表达行为,我国于2017年6月1日正式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还有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等,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第十八条还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应当文明健康使用网络,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用户协议约定,切实履行相应义务,在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形式参与网络活动时,文明互动,理性表达等等。第四十条规定:违反本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这说明,网络表达已经有法可依了,作为网络表达的主体在网络表达活动中如果违反相应规定就应受到相应的惩罚和处理。同时,在网络表达中,我们要遵守以下基本伦理原则。(1)表达有度的原则。(2)尊重他人的原则。(3)维护公共利益的原则。3.2.2网络交际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交流媒介和平台之一,人们以即时通信、网络购物及支付、网络视频交流等主要形式进行网络交际,因此,网络交际也就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什么是网络交际?网络交际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网络交际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作为网民的大学生,在网络交际中应遵守哪些伦理规范要求呢?1.网络交际的产生和发展交际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同时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最终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行为。网络交际,指人们借助互联网实现的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活动,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是以互联网络为基础的交往,既有通过网络技术直接地互动式的交往,也包括了借助互联网实现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在交往。在互联网络时代的人类交往,冲破了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交往的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络信息传播而及时地进行交往,如通过视频就可以即时互动,同时这种交往形式又以“网络—用户”模式联结不同网络终端的人,实现虚拟化、数字化的交流和互动。我们一般认为网络交际的起点是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情感交换的通信方式,邮件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系统,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和很低的成本,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把包含交往信息的内容发送到指定的目的地邮箱,实现与世界上有网络服务的任何地方的网络用户进行联系,从而完成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电子邮件是互联网络提供的最早的也是应用最广的人际交往服务形式,这种交往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Web2.0时代,随着论坛、即时通信、博客等网络通讯方式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借助网络所实现的交往形式越来越丰富、交往程度越来越深入。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网络交际平台迅速兴起并飞速发展,社交网站的风靡,更是引爆了一场全球性的人际交往革命,网络交际越来越流行,网络交际的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给人们的交往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可以说人们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人际交往的重新构建,从“人—机”互动的时代步入到了“人—机—人”的网络交际时代,一方面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关系,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人际交往,甚至由此带来了“线上”与“线下”的人际交往的大融合,实现了真实与虚拟的双向交流。人们在通过网络进行社会交往的同时,也应用网络建立了新的社交圈子,成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社会交往在互联网上的另一种存在形式。2.网络交际的特点网络交际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交往之外的一种社会交往方式,与现实社交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有超越现实社会交往的地方。网络交际来源于现实社会的交往活动,人们在网络上所进行的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和交往中的心理反应等,都来源于人们在现实交往活动中的反应,在网络交际中的思维、心理、情绪和体验等都与现实社会交往中的思维、心理、情绪和体验是有关联或基本一致的,其最终的活动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同时,网络交际因其借助网络平台再加上互联网自身的特点而具有不同于现实交往的地方。与现实交往相比,网络交际具有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