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备知识——文言文文体知识与整体阅读文言文阅读之前,需要先辨明文体;不同文体,其写作内容、行文逻辑等大相径庭。辨识与区分文体,会使阅读更高效。一、文言文文体知识(一)叙事类文体1.史传类体例写作内容行文逻辑写作特点代表作品史传文一人多事,叙述传主生平,表现传主品质以时间为线索,兼以地点、官职等变化,串联传主生平事迹因人命篇以叙事为主,偶有议论(有的篇末有作者议论)二十四史纪事本末体时代大事,叙述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始末以时间为线索,以事理为逻辑因事命篇《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时代大事,叙述某一历史专题之始末围绕该专题将相关事件,以时为序,一一罗列因专题命篇国别体各国大事,基于某一历史背景或事件,记录纵横家游说各国君主的说辞围绕某一历史背景或事件,以纵横家展开的活动为主线,以记言为主,重点记录其游说的说辞以记言为主《国语》《战国策》杂史遗闻逸事,围绕该章主题,罗列与该主题相关的诸子遗闻逸事每类(编)在主题的统筹下,罗列与该主题相关的诸子遗闻逸事分类汇编,每类设一专篇,每篇设一主题,文前有总论,文末有按语《说苑》以记录言行为主,兼有议论(前有总论,末有按语)2.杂记类名称特点代表作品笔记以记事为主,有历史掌故、遗闻逸事、文艺随笔、文学考证、读书杂记等《项脊轩志》游记专记游历所见所感《石钟山记》《登泰山记》(二)议论类文本名称特点代表作品语录体记录人物言行,无完整篇章结构《论语》论说体论指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进行严密的论证《过秦论》《六国论》说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师说》《捕蛇者说》原从根本上探讨某种理论、政治制度等《原道》《原毁》书序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l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兰亭集序》《五代史伶官传序》寓言将道理寓于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中《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书信内容丰富广泛,或抒胸中情怀,或议论时事,或叙写家事等《报任安书》《答司马谏议书》《与妻书》奏议对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奏议包括表、奏、疏、议、上书、札子、封事等《谏太宗十思疏》《陈情表》《出师表》(三)复合文本(群文)2023年新高考Ⅰ、Ⅱ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均采用了复合文本,材料由相关的两则文言文组合而成。单一材料变成复合材料后,阅读的文字量与之前相比并没有增加,但是阅读的要求显著提高:考生要对两则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二者的异同,并按题干要求解决相关问题。这种命题方式不仅可以考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可以考查考生对比分析、辩证思考的能力。组合类型组合特点代表作品就篇幅而言主宾文篇幅有长有短;以一文本为主,另一文本为补充参照。目前,大多数组合属于这类《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2023年新高考Ⅱ卷)并列文篇幅大致相当,文本地位相当就材料关系而言印证式有主有次;一则为主文本,一则为作者的创作风格、理念或这类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论语·先进》《论语·子路》《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2023年四省联考)关联式两则材料在内容或观点上有关联《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2023年新高考Ⅰ卷)阐释式材料二就材料一中某个概念或某种现象作进一步的阐释《明史·周顺昌传》《五人墓碑记》(2024届南京、济南开学检测卷)就文体而言不同(相同)文体组合在一起“史传+史论”“散文+问对”“纪事本末体+史传”兵书+君臣问对(2023年新高考Ⅱ卷)二、文言文整体阅读阅读文言文,尤其是高考文言文,首先要看选文出处。通过出处,可知选文出自哪里,是何体例,是何主题,确立不同体式的应对策略。其次,通读全文,注意阅读主体部分,确定共记录几件事,写了何事,在事件与事件间划开层次,用“//”表示,并稍加概括提炼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再次,有的选文,在文前或篇末有议论式的总论,或按语或评价,认真审读这些提纲挈领、立片言以居要的所议内容,思考事与议的关系。无论哪种文本、文体,把握全文应做到“三知”: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一要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人: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谁是对比人物,谁是陪衬人物等。二要明确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三要明确这些人是怎样的人,明确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并准确地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2.知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所谓“知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什么事。如果只写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写了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关联。弄清楚这些问题,就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3.知理。知理就是在叙事类文本中,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事理;在议论类文本中,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细加辨析。其中,“知事”是核心。学案45研练两年高考真题(一)——吃透精髓,把握方向复习任务精做2023年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吃透试题精髓,把握复习方向。课标要求①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②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③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阅读古代典籍,注意精选版本。④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⑤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说明:上述内容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整合而成。]考情表览年份卷别篇名核心价值文体字数试题构成断句实词文常文意翻译简答2023新高考Ⅰ卷《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守正尊古诸子散文+杂记(复合文本)657八断三(主观题)四选一四选一(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两句内容概括新高考Ⅱ卷《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史为鉴兵书+问对(复合文本)583四选一(三个实词)一个文常原因说明2022新高考Ⅰ卷《战国策·魏策三》急难仗义国别体590四选一(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四选一(一个实词)四选一(三个文常)内容比较新高考Ⅱ卷《东观汉记》尽忠尚俭纪传体583四选一(两个实词)四选一(两个文常)形象概括2021新高考Ⅰ卷《贞观君臣论治》正直爱民纪事本末体638四选一(四个文常)句子分析新高考Ⅱ卷《祖逖北伐》壮志担当638原因说明2020新高考Ⅰ卷《明史·左光斗传》不畏强权纪传体601事件概括新高考Ⅱ卷《明史·海瑞传》清廉爱民595原因说明命题特点:(1)选材:①趋于多样化。文本:由单一文本走向复合文本(群文)。体裁:由传记到纪事本末,到国别,再到诸子百家,一直在变。但无论如何变化,其写人叙事的本质特征不会变。②内容:由偏记事向偏议论转变。③主题:着眼于立德树人。④篇幅:600~700字,文字浅显。(2)考点:基本稳定,只是文化常识在退出,文言词语在占据核心。(3)题型:基本稳定,只是断句题由选择题变为主观题。(4)与教材高度关联:从2022年命题开始,无论是选文还是在词语解释等具体题型,与教材高度关联,“教考一体”特点十分明显。活动一研练2023年新高考Ⅰ卷试题复合文本阅读要点:第一步:抓住话题,了解角度。主要看复合文本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每则文本的阐释角度是什么。这一点可以通过快速浏览来实现。第二步:分文阅读,依体阅读,理清层次。各篇按各篇的文本特点去阅读,传记文本按传记文本特点去阅读,诸子散文按诸子散文特点去阅读;然后把握该文本的中心及其层次。(2023·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任务。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在完成上面“两步”阅读后,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部分。答案①襄子出围,首赏高赫②有功则赏③两件事相差26年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韩非书eq\x(A)云夫子eq\x(B)善之eq\x(C)引eq\x(D)以张本eq\x(E)然eq\x(F)后难之eq\x(G)岂有eq\x(H)不似哉?答案CEG解析本题画波浪线的部分正确的标点是:“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试题设置八个断句点,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三个正确的断句点。“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第一个断句点,从材料一可以看出,《韩非子》其实并没有说“夫子善之”,这里是间接引用,它是针对“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来说的,所以这句话应理解为“韩非书说‘孔子赞赏这一点’”。A、B都将句意点破,C是正确断句点。“引以张本”是第二个断句点。“张本”指为后面的议论预设伏笔,即通过预设“夫子善之”,然后进行驳难,所以接着是“然后难之”。因此,正确断句点应该是E、G。C、E、G三个断句点确认完成,答案就有了。“岂有不似哉”完整成句,“岂有……哉”为反问句式,不能割裂,因此H也不是答案项。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答案B解析A项“围”和“举”都带有被动的意思,用法相同。B项的“劝”,在材料中出现在“遏奸劝善”,意思是遏制奸邪、鼓励良善。“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来自选择性必修上册,“不可以不劝爱人”之前有“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禁恶而劝爱”与“遏奸劝善”意义相近,其中的“劝”课文注释为“鼓励”,接着出现的“不可以不劝爱人”的“劝”意义与之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答案C解析C项的相关信息来自材料二,对应语句是“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C项的概述与原文明显不同。主要错误点在于“自辅”“自贤”。“自辅”是指帮助自己、辅佐自己,即通过引经据典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自贤”是通过攀附圣贤、援用圣贤来彰显自己的贤能。C项表述为“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是错误的;其余“以上天作比”“以深渊作比”“争取民众的信任”等表述也不准确;将“好事而穿凿者”等同于“世人”,也有范围扩大之嫌。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2)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解析(1)关键词语有“骄侮”“是以”“先”等。“骄侮”有“骄傲轻慢”的意思。“是以”即“以是”,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翻译成“因此”。“先”,本为方位词,表示“前面”,在文句中带有宾语“之”,明显是作动词用,联系到文段前面说“高赫为赏首”,指奖赏群臣时把高赫放在第一个,直译就是“把他放在前面”。另外“无有不骄侮之意者”,翻译时应该注意其中的双重否定及结构的层次关系。(2)关键词语有“请”“一隅”“审”“信”等。“请”在文言文中通常表示要求对方允许实施某一动作行为,相当于“请允许”的意义。“一隅”指一个角落,亦泛指事物的一个方面,引申有“片面”的意思。“审”有“详细考察”的意思。“信”当翻译为“真实”。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解析要回答本题,先要了解材料一中韩非是如何表达自己观点的。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其观点是以“法”为中心,强调一切以“法”为准绳。韩非引用孔子称赞赵襄子“善赏”的话“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表明孔子是从“礼”的角度评判此事;韩非则从“法”的角度进行否定,得出结论“仲尼不知善赏”。子鲋不同意韩非的观点,称韩非的说法看起来煞有介事,而实际是在使诈。事实依据是: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前479)去世,而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才有荀瑶与韩、魏、赵伐郑之事,当时“晋四卿皆在”,知氏直到悼公十四年(前453)才灭亡。因此孔子去世与赵襄子灭知氏、赏群臣,前后相距约26年。也就是说,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因此子鲋说“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两件事前后时间相距很远,而韩非在书中公然将孔子与赵襄子事合到一起来说,竟然没有丝毫愧疚,足见其观点不可信。[追加练习]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殆,指危险,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词义不相同。B.操,指掌握、控制,与《答司马谏议书》“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的“操”词义相同。C.乘,指计量、计算,文中指谋事,与《过秦论》“因利乘便”中的“乘”词义不相同。D.怍,指惭愧,与《促织》“自增惭怍,不敢与较”中的“怍”词义相同。答案B解析A项“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指几乎、将要。B项词义不相同,“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的“操”指持。C项“因利乘便”中的“乘”指趁着。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2)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渺小的道理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解析(1)关键词语有“援”“自贤”“度”等。“援”,引用;“自贤”,以自己为贤,自以为有才能;“度”,假托、依托。(2)关键词语有“默口”“塞耳”“诸子”等。“默口”,缄口不言;“塞耳”,堵住耳朵,指有意不听;“诸子”,诸子的学说。参考译文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骄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早年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渺小的道理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活动二研练2023年新高考Ⅱ卷试题(2023·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任务。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在完成复合文本“两步”阅读后,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部分。答案①得失事迹,为万代鉴②吴汉成功原因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为人eq\x(A)所eq\x(B)陷eq\x(C)而欲胜eq\x(D)敌eq\x(E)不亦难乎eq\x(F)臣故曰无术焉eq\x(G)苻坚之类eq\x(H)是也。答案EFG解析文句开始部分的“为……所”为古汉语常见句式,表被动,故A、B处不可断;“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句意完整连贯,“夫为人所陷”语气上有小停顿,在限定断三处的前提下,C处不可断;“胜敌”是战胜敌人的意思,“敌”如下属,意思不通,故D处不可断;句末“焉”为语气词,与“无术”相接,表示前文所称的是“不懂用兵之术”这类情形;“苻坚之类是也”表判断,故H处不可断。“不……乎”是古汉语常见句式,表示反问,故“不亦难乎”前后均应断开。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答案B解析B项“闻金则止”的“金”指军中作信号用的乐器钲,后多指锣,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刁斗”则是指三足长柄的锅,是古代军中兼用于炊煮和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高适《燕歌行》(选择性必修中册)中“寒声一夜传刁斗”即是指此,故B项是错误项。C项中的“片善”与上句“小术”相对应,“片”是“微小”的意思,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则是“一副”的意思,“片甲”本指“一副铠甲”,代指“一兵一将”,两个“片”的意思不同,故C项为正确项。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答案D解析D项概述了李靖与唐太宗对吴汉用兵的评价,在材料二中,唐太宗在比较了吴汉与苻坚用兵成败得失后进行总结,即认为吴汉的“得”与苻坚的“失”可作为万代借鉴。选项“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与材料中的意思相左。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2)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解析(1)关键词语有“却”“得”两处。“却”是“后退”的意思,“得”用在动词前表示“得以”“能够”。句中“周旋”“缓辔”也需要结合文章大意正确理解。“周旋”承上文“后退”的意思而来,意为让出空间后,将士们可以展开战斗。“缓辔”意为“放松缰绳,骑马缓行”。(2)关键词语有“不意”“斯”两处。“不意”指意想不到,“意”为“意料”的意思;“斯”为指示代词“这”。句中“出奇”指出奇兵,用奇计。5.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为慕容垂所陷害;②用兵能合不能分。解析材料二中,李靖针对淝水之战评价了两次,第一次点出苻坚失败缘于“不善”,并进一步指出他的“不善”之处在于为慕容垂所陷害而不自知;第二次指出苻坚失败的原因是用兵能合不能分。明白了李靖两次评价的重点,即可顺利答题。[追加练习]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拒,指对抗,与《阿房宫赋》中“则足以拒秦”的“拒”意思相同。B.顾,指回头看,与《促织》中“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的“顾”意思不同。C.总,指统领,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总此十思”的“总”意思不同。D.去,指距离,与《屈原列传》中“乃令张仪详去秦”的“去”意思相同。答案D解析B项“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的“顾”指但、只是。C项“总此十思”的“总”指总括。D项意思不同,“乃令张仪详去秦”的“去”指离开。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8高考化学三月(二轮)课外自练(七)及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紫金港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测英语试题2
- 安徽省宣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理数试题
- 2024年B2B社媒营销研究报告
- 婚庆策划中介居间合同样本
- 4S店装修项目合同模板
- 2023-2024学年全国小学四年级上信息与技术仁爱版期末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展馆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 2024年宁夏客运丛业资格证考试
- 即食型金针菇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智慧图书馆系统建设方案
- 保靖县供水工程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电气工程专业英语词汇表
- 金龙JLCZ型化工流程泵说明书
- 汇编语言基础(P111)计算机教学课件PPT
- 海德设计标准注意事项2016.12.26
- 控制系统中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
- 一年级上册美术课件-《有趣的勺子》人美版(共28张PPT)
- 常见40种光缆型号图文详解
- 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当“小老师”的尝试-精选教育文档
- 员工劳动合同期满考核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