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_第1页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_第2页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_第3页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_第4页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录A静载荷试验既有建筑基础验算A.0.1验算所采用的材料强度、尺寸、钢筋配置等应为试验状态下的指标。A.0.2钢筋混凝土基础受弯验算截面应取柱边和基础变阶处(图A.0.2),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A.0.2抗弯计算简图M≤0.9fyAsh0(A.0.2-1)M≥1.2Nl(A.0.2-2)式中:M——千斤顶的竖向力在柱(墙)根或基础变阶处产生的弯矩设计值(kN·m);fy——基础底板配置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kPa);As——基础底板配置钢筋的面积(m2);h0——验算截面的有效高度(m);N——载荷试验最大加载值(kN);l——千斤顶中心到验算截面的距离(m)。A.0.3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受冲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图A.0.3):图A.0.3受冲切计算简图Fl≤0.7βhftηumh0(A.0.3-1)Fl≥1.2N(A.0.3-2)η=min(η1,η2)(A.0.3-3)η1=0.4+(A.0.3-4)η2=0.5+(A.0.3-5)式中:Fl——局部荷载设计值(kN);βh——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不大于800mm时,取βh为1.0;当h不小于2000mm时,取βh为0.9,其间按线性内插法采用;ft——基础底板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kPa);η——系数,取η1和η2的较小值;um——计算截面的周长,取距离作用面积周边h0/2处基础垂直截面的最不利周长(m);η1——作用面积形状的影响系数;η2——计算截面周长与基础截面有效高度之比的影响系数;βs——作用面积为矩形时的长边与短边尺寸的比值,βs不宜大于4;当βs小于2时取2;对圆形冲切面,βs取2;αs——局部荷载作用位置影响系数:在基础中间时,αs取40;在边上时,αs取30;在角上时,αs取20。A.0.4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受剪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V≤0.7βhsftA0(A.0.4-1)V≥1.2N(A.0.4-2)βhs=(800/h0)1/4(A.0.4-3)式中:V——剪力设计值(kN);βhs——受剪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0小于800mm时,取h0为800mm;当h0大于2000mm时,取h0为2000mm;A0——验算截面处基础的有效截面面积(m2)。当验算截面为阶形或锥形时,可将其截面折算成矩形截面,截面的折算宽度和截面的有效高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附录U计算。A.0.5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局部受压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图A.0.5):图A.0.5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Fl≤1.35βcβlfcAl(A.0.5-1)Fl≥1.5N(A.0.5-2)βl=(A.0.5-3)式中:βl——基础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fc——基础底板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kPa);Al——局部受压面积(m2);Ab——局部受压计算底面积(m2),按同心对称原则确定。A.0.6无筋扩展基础作为载荷试验的反力时,千斤顶应安放在墙或柱下,基础的局部受压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图A.0.6):Fl≤1.35βcβlfAl(A.0.6-1)Fl≥1.5N(A.0.6-2)式中:f——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kPa)。附录B旁压试验要点B.0.1旁压试验适用于测定孔壁能保持稳定的黏性土、黄土、粉土、砂土、碎石土、残积土、软岩及风化岩等岩土层的旁压试验特征参数、强度、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参数。B.0.2旁压仪在使用前,应进行旁压器弹性模约束力的率定试验,对高压旁压试验,尚应进行仪器综合变形率定试验。B.0.3进行旁压试验时,应保证旁压器在同一地层内。B.0.4试验第一级加载量和试验加载等级应根据试验要求、试验点原位水平应力大小和旁压仪设备情况综合确定。试验加载级数不宜小于8级,第一级加载下的孔壁压力不应大于试验点的原位水平应力。当缺乏试验地层的试验经验时,可按表B.0.4和旁压仪设备情况确定加载增量。初始阶段和末尾阶段加荷等级应取小值。表B.0.4试验加载增量岩土性质孔壁压力增量(kPa)淤泥、淤泥质土、流塑黏性土、松散的粉土及砂土≤15软塑黏性土、新黄土、稍密的粉土及砂土15~25可塑~硬塑黏性土、一般黄土、中密的粉土砂土25~50坚硬黏性土、老黄土、密实的粉土砂土50~150软质岩、风化岩100~600B.0.5预钻式旁压试验可采用应力控制式加载方式,每级压力下的稳定时间,应根据试验要求确定。对饱和软土可采用3min,加载后测读15s、30s、60s、120s、180s的试验数值,并在180s读数的同时即施加下一级压力;对非饱和黏性土、黄土、粉土、砂土、残积土、碎石土、软岩和风化岩,可采用1min,加载后测读15s、30s、60s的试验数值,并在60s读数的同时即施加下一级压力。B.0.6对自钻式旁压试验,可采用应变控制式加载方法,测定每级加载下的孔壁压力和对应的孔壁应变。每级压力下的稳定时间、读数时间宜按B.0.5条执行。B.0.7旁压试验的读数应根据旁压仪设备参数和试验前的率定试验结果进行修正。得到各级加载下的旁压试验孔壁压力p和该压力下的对应于不同时间读数的试验段(旁压器试验腔范围)钻孔体积变化量V,绘制旁压曲线p-V、蠕变曲线p-(V60-V30)(或V180-V30),见图B.0.7。(a)预钻式旁压试验(b)自钻式旁压试验图B.0.7旁压试验曲线B.0.8初始压力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对预钻式旁压试验,可取旁压曲线似弹性段和再压缩段的直线交点对应的孔壁压力值;2对自钻式旁压试验,可取孔壁应变为0时的孔壁压力值。B.0.9临塑压力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对预钻式旁压试验,可取旁压试验曲线似弹性段终点对应的压力值;2对自钻式旁压试验,可取孔壁应变为2%时的孔壁压力值。B.0.10极限压力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对预钻式旁压试验,可取旁压试验曲线趋势延长线上钻孔体积为2倍初始钻孔体积时的孔壁压力值;2对自钻式旁压试验,可取孔壁应变为20%时的孔壁压力值。B.0.11对预钻式旁压试验,旁压模量可按下式计算:EM=(B.0.11)式中:——p-V曲线上直线变形段压力增量(MPa);——与相对应的钻孔体积增量(cm3);VC——旁压器测试腔固有体积(cm3);V0——p0所对应的钻孔体积增量(cm3);——泊松比。B.0.12地基土的极限强度和临塑强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fL=pL-p0(B.0.12-1)fy=py-p0(B.0.12-2)式中:fL——极限强度(kPa);fy——临塑强度(kPa);pL——极限压力(kPa);py——临塑压力(kPa);p0——初始压力(kPa)。附录C远程自动化监测要点C.0.1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由监测仪器、数据采集装置、通信装置、监测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据采集软件、信号及控制线路、通信及电源线路等组成。C.0.2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和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静力水准仪、位移计及裂缝计等传感器。C.0.3所选的传感器应配备合适的可供接入的自动化数据采集装置,该数据采集装置应具备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及数据远程传输等功能。C.0.4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监测点或监测站宜配备独立于自动测量监测仪器的人工测量设备。【说明】配备独立于自动测量监测仪器的人工测量设备以备监测自动化设备故障时能保持有连续测值,必要时也可作为检验监测自动化设备的参照设备。C.0.5监测仪器设备的选用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1自动监测仪器设备宜结构简单、稳定可靠、维护方便;2系统应选用稳定可靠的监测仪器,其品种、规格宜统一;3传感器应具备足够的强度、抗腐蚀性和耐久性,并具有抗震和抗冲击性能。【说明】为消除或避免影响准确度的因素,监测仪器、测量装置中的准直线(如引张线、垂线系统的线体)以及信号线、通信线、电源线等均应加以必要的保护。C.0.6自动化监测系统应进行防雷设计。C.0.7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构建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自动化系统可由一个或多个基本采集系统组成;2采集系统的数据采集装置分散设置在靠近监测仪器的监测站,其采集计算机设置在监测管理站;3自动化监测系统可设置一个监测管理中心站,监测管理中心站可设置在监测现场,也可远离现场的地区;4系统的采集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可移至监测管理中心站;5现场通信网络的基本采集系统内部可采用EIA-RS-232C、EIA-RS-485/422-A、CANBUS以及其他国际标准;基本系统之间及基本系统与监测管理中心站之间可采用局域网连接;自动化监测系统应具备与系统外局域网或广域网连接的接口;6通信网络可根据需要采用双绞线、电话线、无线和光纤等通信介质;7监测管理中心站应配备满足工程安全监测所必需的计算机及相应的外部设备,一般应配置服务器工作站、打印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电源设备等;C.0.8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应反映建筑物及其基础的工作性态;2监测点选择宜相互呼应,重点部位的监测值宜能相互校核。C.0.9监测站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布置在所测监测仪器附近;2监测站位置应交通便利、照明较好、易通风且无干扰;3监测站应具有一定的工作空间和稳定的电源;4监测站应接地良好;5监测站设置在露天或可能受到水淋的地方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C.0.10监测管理站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具有一定的设备空间和工作空间;2应有良好的照明、通风条件,并应有稳定可靠的电源和接地装置;3应配备采集计算机,也可配备如打印机网络设备、不间断电源、净化电源及防雷设备等必要的外部设备;4应配备具有现场监测、数据存储和备份功能的在线采集软件和网络通信软件。C.0.11现场网络通信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优先选择实用经济、维护方便的通信方式;2监测站之间、监测站与监测管理站之间可采用双绞线、光纤电话线无线连接;3应做好线缆的防护接地。【说明】现场网络通信包括监测站之间、监测站与监测管理站之间的数据通信。现场通信线路布设时必须考虑预防雷电感应对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C.0.12系统供电电源应根据系统功率需求和技术指标规定进行配置,统一管理,宜采用专线供电并设置供电线路安全防护及接地设施。C.0.13自动化监测系统应接入工程的接地网或接地,单独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C.0.14系统应具备巡测和选测功能,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可采用中央控制方式和自动控制方式。C.0.15系统应有显示功能,应能显示建筑物及监测系统的总体布置、各监测子系统组成、过程曲线、报警状态显示窗口等。C.0.16系统应有操作功能。应能在监测管理站的计算机上实现监视操作、输入/输出操作、显示打印操作、报告现在测值状态、调用历史数据、评估系统运行状态;应能提示程序执行状况或系统工作状况;应能修改系统配置、进行系统测试和系统维护等。C.0.17系统设备应具备掉电保护功能,外部电源突然中断时保证数据和参数不丢失。C.0.18系统应具备数据通信功能,包括数据采集装置与监测管理站计算机之间的双向数据通信,以及监测管理站内部及其同系统外部的网络计算机之间的双向数据通信。C.019系统应具有网络安全防护功能和具有多级用户管理功能。C.0.20监测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系统设备安装及电缆布线应整齐,监测设施应采取防护措施;2监测设备支座及支架应安装牢固,宜防锈处理;3对接入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监测仪器应进行检查或比测。对每个自动化监测点应进行快速连续测试;4逐项检查监测仪器设备的安装方向。C.0.21监测系统运行维护应符合下列要求:1自动化系统的监测频次,试运行期为1次/天,常规监测不少于1次/周,非常时期可加密测次;2所有原始实测数据必须全部入库;3监测数据至少每3个月作1次备份;4宜每半年对自动化系统的部分或全部测点进行1次人工比测;5每3个月应对主要自动化监测设施巡视检查;6每1个月校正1次系统时钟。C.0.22传感器应具备足够的强度、抗腐蚀性和耐久性,并具有抗震和抗冲击性能。C.0.23传感器预埋稳定后测定其静态初始值。附录D裂缝宽度动态监测仪安装要点D.0.1裂缝动态监测仪宜由壳体、表体和基准板组成。D.0.2沿被监测裂缝变化趋势最大方向,画出垂直于裂缝的直线1,作为表体的中轴线,在直线1两侧分别画出一条平行直线1的直线2和3,直线1与直线2、直线3的距离均为裂缝动态监测仪壳体宽度的一半(图D.0.2)。图D.0.2裂缝动态监测仪的安装示意图1—表体中轴线;2—壳体外边线;3—被测裂缝;4—固定表体螺孔;5—固定壳体螺孔;6—固定基准板螺孔D.0.3将表体和基准板置于被测裂缝两侧,使表体和基准板的中轴线与图D.0.2上的直线1重合;将壳体置于图D.0.2上的直线2、3间,把壳体、表体和基准板上的螺丝孔位置标记于墙体上(图D.0.2)。D.0.4根据墙上标记的螺丝孔位置,用手持电钻打孔,钻头应与裂缝动态监测仪配备的膨胀螺丝相匹配。D.0.5将膨胀管安放进墙体钻孔中,用自攻螺丝将表体固定在被测墙体裂缝一侧,其中表体弹性杆安装后应指向裂缝一侧,再在裂缝另一侧安装基准板,调节基准板的固定螺丝,使基准板能在垂直裂缝方向移动(图D.0.5)。图D.0.5墙面裂缝动态监测仪的安装示意图1—表体;2—百分表;3—表体弹性杆;4—基准板;5—固定螺丝;6—被测裂缝D.0.6墙角、梁柱边位置的裂缝监测,可不用基准板,直接安装表体,表体弹性杆接触的墙面应光滑、牢固。D.0.7监测前,调节基准板螺钉,调节表中小指针至小表盘中间位置后,锁紧基准板调节螺钉。再转动表面,调节大指针到“0”的位置。D.0.8安装仪器壳体,固定牢固后,在面盖上加锁防护。D.0.9测量读数时,如小指针指示数据变大,表明裂缝在变小,如小指针指示数据变小,表明裂缝在变大。D.0.10裂缝动态监测仪的大指针读数应根据外圈表盘上的小字刻度读数。大指针转一圈,小指针走一格,为1.0mm。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便于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规程中指明应按其他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引用标准名录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4《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GB/T100715《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6《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