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8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考生相关信息,并填涂相应数字;3.全部答案必需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①视察人类行为,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不但你自己可以默察自己,一举一动,都有个目的,要吃饭才拿起筷子来,要肚子饿了才吃饭……总是有个“要”在领导自己的活动;你也可问别人:“为什么你来呢?有什么事么?”我们也总可以从这问题上得到别人对于他们的行为的说明。于是我们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②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限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依据,这依据就是欲望。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是上面所说要这样要那样的“要”。这个“要”是先于行为的,要得了,也就是欲望满意了,我们会因之觉得开心,欲望不满意,要而得不到,周身不舒适。在英文里欲望和要都是want,同时want也作缺乏解。缺乏不只是一种状态的描写,而是含有动的意思,这里有股劲,由不舒适而引起的劲,他推动了人类机体有所动作,这个劲也被称作“惊慌状态”,表示这状态是不能长久,必需发泄的,发泄而成行为,获得满意。欲望—惊慌—动作—满意—开心,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③欲望假如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限制,它必需是行为者所自觉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①当然,人类行为不都是这样具有目的性,无意识的行为还是有许多的。其实人类行为的目的论缺陷已经在学界被指出了。不错,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分是富有思维和理性,理性指导下的行为具有了目的性。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说明行为时把人类理性的作用夸大了,成了泛目的化,将目的注入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在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的年头,行为主义正在盛行,对理性和目的论的反思在中国学界还没有得到留意。②费孝通指出欲望是取舍的依据,因为“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像上面所说要这样那样的‘要’”。这是个心理学词汇,当然也是我们日常的用语,而且这“欲望”时刻不离我们。人一旦无欲望,要么与上帝同在了,要么与佛一体了,总之已经不是人了。这个“要”,这个“欲望”引导着人的行为,得到满意了就开心,得不到就不舒适。③费孝通先生通过比较分析中文“要”和英文“want”,给出了一个过程公式“欲望—惊慌—动作—满意—开心”,但并不是事实上都这样发生的。欲望也有可能得不到满意,有些欲望还必需抑制,不然这个世界会很混乱。(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认为,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人类总是有所为而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B.“欲望”时刻不离我们。在英文里“欲望”和“要”都是want,want也作“缺乏”解。“缺乏”内含着不舒适而引起的劲,即“惊慌状态”。C.“欲望一惊慌一动作一满意一开心,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可见,“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依据,人类应当依着欲望做事。D.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分是富有思维和理性,因此人的一切行为都有目的。这种“泛目的化”的观点,是现代科学夸大人类理性作用产生的。2.下列对材料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①段末句“于是我们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是结论,与开头一句呼应,全段采纳了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B.材料一,第②段先从意志和欲望两个维度,后又从英语want词义的角度,多方面阐释了“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这一观点,采纳了分析说理的方法。C.材料二,第①段“其实人类行为的目的论缺陷已经在学界被指出了”,奇妙借用学界的探讨成果指出“目的论缺陷”,这是举例说理的方法。D.材料二,第②段“人一旦无欲望,要么与上帝同在了,要么与佛一体了”,从反面着眼,采纳假设说理的方法,论证“欲望时刻不离我们”的观点。3.顾名思义,陈心想的《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是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的对话。阅读两则材料,说说材料二是如何与材料一对话的?对话的结果如何?【答案】1.C2.C3.①就“行为的目的性(动机)”与“欲望”两方面进行了对话。②前者,材料一认为“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材料二认为“人类行为不都是这样具有目的性”;后者,材料一认为“欲望获得满意,欲望—惊慌—动作—满意—开心,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材料二认为“并不是事实上都这样发生的”。③这两方面,材料二都持部分赞同的看法,修正或发展了材料一的观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实力。C.“人类应当依着欲望做事”错误,选项信息见于材料一末尾,费孝通列出人的行为公式,但并不主见“应当依着欲望做事”,且由“欲望假如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限制,它必需是行为者所自觉的”可知,材料强调意志的限制,故选项违反原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实力。C.“举例说理”错误,应是引用论证,即引用学界权威看法。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实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须要结合两者材料找到对话的角度或者焦点,也是两则材料共同的指向,然后找出各自的观点,最终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也就是对话的结果。材料一共三段文字,第一段文字末句指出“于是我们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其次段从“意志”和“欲望”两个角度来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最终一段指出“欲望假如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限制,它必需是行为者所自觉的”,所以材料一的话题是“行为的目的性(动机)”与“欲望”。材料二也是三段文字,第一段开头说“当然,人类行为不都是这样具有目的性”,其次段开头说“费孝通指出欲望是取舍的依据”,由此可知,材料二的话题也是“行为的目的性(动机)”与“欲望”,这就找出两则材料对话的焦点。先看“行为目的性或者是动机”方面,材料一中费孝通认为“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材料二认为“人类行为不都是这样具有目的性,无意识的行为还是有许多的”;再看“欲望”方面,材料一费孝通的观点是“(欲望)必需发泄的,发泄而成行为,获得满意。欲望—惊慌—动作—满意—开心,那就是人类行为的过程”,材料二认为“并不是事实上都这样发生的。欲望也有可能得不到满意,有些欲望还必需抑制,不然这个世界会很混乱”。最终分析对话的结果,对话可能的结果,无非赞同、反对或修正(部分赞同、反对,由此发展补充)。从“全部的”到“并不全是”,材料二应当说是修正、发展了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特别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级。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松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悠然,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厚的地方。③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到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④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好像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⑤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慢慢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然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⑥“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⑦“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⑧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乙①提起秋,人们会立刻联想到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②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调。干脆来自这些色调的感受和对深厚专注的秋的感受,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或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稳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的照耀着日脚……③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觉,毋宁说他们是属于残暑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④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④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落到庭院的一枚桐叶,到林中飘舞的多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莎莎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⑥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抗拒地自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⑦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到地上的那个枯叶,却依旧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快速生长。人的心,被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令人向往的世界。⑧秋是孤独的,因为秋真实。秋将全部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全部的外皮自行剥光,使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⑨这毫无遮挡的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显明地投射到地面上啊!看到这番情景,人们尤其深深感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鸟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还有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全部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晰楚,人们见了会在心中涌起一丝难以名状的震颤。⑩这震颤正是秋所具有的原来的感觉。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明暗的区划,干脆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显明地投射着光与影。人在不知不识间,进入了注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浊的,全部这一切,都毫不模糊地现出了原形。(节选自日本丰岛与志雄《秋的气魄》)4.下列关于甲乙两段选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将南国秋和故都秋对比;乙文将红叶代表的秋和落叶、败叶、病叶中表现的秋进行对比。B.甲文中作者“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是因为他们最能代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味。C.乙文对秋之气魄的描摹细腻可感,写景、抒情、争论相结合。秋是孤独的,秋是真实的,秋是一个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D.乙文的景物描写带有剧烈的主观色调,将景物描写和对心灵的注视,以及由此产生的真实、震颤、专注思索结合起来。5.有评论家说,郁达夫的散文既具文人特质又含平民姿态。请结合甲文从语言风格角度加以分析。6.“一枝一叶总关情”,请赏析乙文划线句子,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不少于80个字的评点。7.乙文“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与甲文所写的牵牛花底须要“秋草”做陪衬,都体现了怎样的审美心理?请结合两篇选文加以分析。【答案】4.B5.雅俗结合,既有文人语言的高雅之气,又有平民姿态,以口语、俗语入文,亲切家常。如“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厚地地方”,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好像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或“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6.(1)表现手法角度:一是运用拟人,给予自然人格化的精神特质;二是联想、想象,由落叶、枯草的衰亡联想到人生的彷徨和希望。(2)情景关系角度:描绘了落叶、枯草衰亡和败落的状态但又暗含朝气,呈现了秋的肃杀与孤独;作者认为这种自然生命的更迭,犹如人的生命是寂寥与向往的更替,表达了对秋的酷爱与观赏;客观景物带上了剧烈的主观色调,情景交融。7.(1)两文都具有“物哀”的审美心理。(2)甲文:景物的选择上以衰败、纤细、柔弱、家常之物为美;色调的运用上以清爽、淡雅的冷色调为美。(3)乙文:景物的选择上选择衰败、悲凉、冷寂的物象;色调的运用上,如“经霜打枯的草丛”“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清荫”也是物哀审美的表现。【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实力。
B.“因为他们最能代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味”错。作者心中最具秋味的是体现其物哀思想的景物,如秋蝉、枯草等,所以作者没有具体写这几处景,而只是一笔带过。故选B。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尝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实力。
有文人高雅之语,如“陶然亭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悠然,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厚的地方”,也有生活口语,如“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还有秋雨哩”“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唉,天可真凉了——”“一层秋雨一层凉啦!”。高雅之语文气十足,生活口语又极具北方方言特色,这样雅俗结合,构成本文语言的特点。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实力。
从表现手法看,“窃窃私语”把大自然人格化,给予大自然人的情态特征,形象生动地表现大自然对生命的呼喊;“落到地上的那个枯叶”“经霜打枯的草丛”与“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的人的心联系在一起,由自然联想到人,“有着淡梦般令人向往的世界”又使人产生对生命的希望。从情景关系看,“落到地上的那个枯叶,却依旧无法在原地安住”枯叶虽然衰败,可依旧无法安于命运,“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快速生长”草丛经霜,却有生命在静静生长。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表达出对生命的感悟,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思索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者审美心理的实力。
乙文“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与甲文“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透过所选景物感受作者的审美可知,都具有“物哀”的审美心理。所谓“物哀”,就是自然和人生的各种情态触发、引生的美丽、纤细、哀愁的情感表现。
分析甲文景物:由“一橡破屋”“一碗浓茶”“碧绿的天色”“青天”“破壁腰”“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秋草”“落蕊”“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秋雨”“青布单衣”可知,所选景物多为日常生活常见之物,而且破败、柔弱;色调以冷色调为主,具有独特的物哀审美。分析乙文景物:“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落到地上的那个枯叶”“经霜打枯的草丛”“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还有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景物上选择衰败、悲凉、冷寂的物象,色调选择上“草丛”“暗影”“轻荫”也有冷色调审美特征,也表现了物哀审美的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乙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行。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说明,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的。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B.而以强教之以:目的连词,相当于“来”。今之众人众人:许多人。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于是。圣益圣圣:圣明的人。D.择师而教之而:连词,表顺承。学者师达而有材达:通达。9.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B.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C.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D.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10.下列对文中加点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读,同“逗”,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文中的“句读”,指断开句子的学问。B.《师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创作的一篇争论性文章。韩愈和白居易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提倡者。C.名号,是指名称、别名。如《鹊桥仙》的作者秦少游,名观,号淮海居士。D.《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持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闪耀着博大精深的才智。成语“缘木求鱼”源于此书。1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12.甲文提到“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隐含着“从师而问才能成为圣人”的前提,乙文则做了明确阐述。乙文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圣人,请简析。【答案】8.D9.A10.B11.(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怀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2)从师学习的人实行不愿受教化、不听训诲的看法,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犹如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12.老师:通达而有才能(“师达而有材”),不强行教化他人(“强教之”)。学者:(1)尊师重道,愿化愿听,不计较师者的贵贱贫富(“不论其贵贱贫富,而争于道”);(2)努力学习(“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实力。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意思是“(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之:主谓之间取独。B.“而以强教之”,意思是“用这种方法去牵强教化人”。以:用(介词)。“今之众人”,意思是“如今的一般人”。众人:一般人。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意思是“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乃:竟然。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句意:努力学习关键在于敬重老师。老师受到敬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敬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敬重老师,随随意便)呼喊老师来教的人不行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训诲。“疾学在于尊师”的意思是“努力学习关键在于敬重老师”,“疾学”是句子的主语,与后面连接紧密,不应断开,解除BD;“则”是连词,连接“师尊”和“言信矣”,中间不应断开,解除C。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实力。B.“韩愈和白居易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提倡者”错。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提倡者,白居易提倡的是新乐府运动。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实力。(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师”,从师学习;“不”,通假字,通“否”;“小学”,小的方面学习;“明”,明智。(2)“学者”,从师学习的人;“不化不听”,不愿受教化、不听训诲;“名之显、身之安”中“之”的取消句子独立性;“腐”,腐臭的东西;“是”,这。【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实力。乙文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做了阐述。老师方面,“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师达而有材”,是说老师要通达而有才能;“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老师不能够“强教之”,不强行教化他人。学生方面,“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也就是尊师重道,愿化愿听,不计较师者的贵贱贫富;“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就是努力学习。参考译文:甲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怀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或许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怀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愧,(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复原,(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惊奇啊!乙从师学习的人,假如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敬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敬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敬重老师的。敬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白。所以,老师施行训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如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训诲就会没有不行。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状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努力学习关键在于敬重老师。老师受到敬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敬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敬重老师,随随意便)呼喊老师来教的人不行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训诲。老师假如采纳不行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牵强教化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实行不愿受教化、不听训诲的看法,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犹如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生查子·独游西岩①[宋]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美丽。②偃蹇:高耸,高傲的样子。13.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心生指责青山高傲之情,干脆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B.词中的“唤”字奇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的多情,寒冬腊月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用笔轻灵,奇思妙趣。C.下阕着重写山中明月,叙写明月从“来”到“去”,皆因诗人而起,展示了物我、景情相互交融的特点。D.这首诗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最终浅浅着笔,含蓄不尽,耐人寻味。14.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书目序论》中评论这首词:“敛雄心,变温婉,成悲凉。”请结合词的最终两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作简要分析。【答案】13.A14.①运用拟人、用典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此情此景,词人好像敛去了从前的雄心豪情。②词人夜不能寐,独诵《离骚》,月亮静挂高天,好像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静默陪伴,氛围显得温婉柔软。③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悲凉而伤感。【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实力。A.“干脆表现”错误。“谁怜汝”一问,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间接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实力。“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听读”一词将月亮拟人化,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才“夜夜入青溪”。词人用心读书,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从这样和谐的画面来看,词人好像敛去了从前的雄心豪情。词人独自诵读《离骚》,此时孤独的月亮静挂高天,好像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静默陪伴,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静默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营造了温婉柔软的氛围。《离骚》是用典,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调。长夜如此,夜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言而喻了。(三)名篇名句默写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学习重积累,《老子》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名言;《劝学》与此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以“行千里”为喻。(2)明朝杨慎的《临江仙》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禁让人联想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3)“猿啼”在古诗中多为哀音,甚是“凄凉”,如杜甫《登高》里“_________________”一句;“猿啼”也不总是哀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一句。(4)曹操慨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苏轼在《赤壁赋》中也有类似悲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故不积跬步②.无以至千里③.大江东去④.浪淘尽⑤.风急天高猿啸哀⑥.渌水荡漾清猿啼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实力。易错字词:跬、至、淘、啸、渌、漾、须臾、羡。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净),委婉,使我们一面有__________之想,一面又向往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__________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耀着的光线,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由的湾泊(bó/pō)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__________,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__________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ē/niǎo)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__________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振/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16.文中加点词的注音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恬净湾泊(pō)袅(niǎo)娜震撼B.安静湾泊(bó)袅(ē)娜振撼C.恬净湾泊(pō)袅(ē)娜振撼D.安静湾泊(bó)袅(niǎo)娜震撼17.文中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水阔天空黯淡雾里看花因袭密语B.天马行空暗淡走马观花因袭蜜语C.天马行空黯淡雾里看花抄袭蜜语D.水阔天空暗淡走马观花抄袭密语18.下列各句中,与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定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B.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了一丝的抖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C.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密得自由坦荡。D.她有点胆怯 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答案】16.D17.A18.B【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实力。第一空:“安静”,安静;安静。“静”侧重安静,“净”侧重干净,这里强调环境的安静,所以用“静”。其次空:“湾泊”的“泊”应读作bó,“湾泊”意思是(船只)停靠。“泊”读pō时,指湖(多用于湖名)。第三空:“袅娜”的“袅”应读作是niǎo。“袅娜”形容女子、草或枝条瘦长松软。第四空:“振撼”:指抖动,使人心里不安静。“震撼”,对某件事特别的惊讶,觉得不行思议。指心理受到剧烈冲击;憾动。语境为“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用“震撼”更合适。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实力。第一空:“水阔天空”,像海水一样宽阔,像天空一样没有边际。“天马行空”,意思是天马奔驰神速;像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多比方诗文气概豪放,不受拘束。多比方人浮躁;不踏实。也有说明不切实际之意。语境为秦淮河,用“水阔天空”,一语双关。其次空:“暗淡”,着重指具体的“暗”,多用于形容光线等昏黑不明,常用来表灯光、天色。“黯淡”,常指抽象的“暗”,含有形容景象凄惨的意思,常用于心情、心情。这里修饰“像梦一般”的水光,含有作者主观的情感,用“黯淡”更能凸显作者的心情。第三空:“雾里看花”,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方看事情不真实。“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立刻看花。原形容开心和得意的心情。现比方视察事物不深化,不细致。也说走马看花。语境为“尽朦朦胧胧的”,用“雾里看花”更合适。第四空:“因袭”,意思是用过去的一套,没有创新;仿照别人的。“抄袭”,它有三个含义:①绕道攻击敌人;②把别人的文章、作品私自照抄作为自己的去发表,并且实质性相像;③不顾实际,照搬别人的思想、方法、阅历等。这里指歌声是没有创新的言词,用“因袭”更好。第五空:“密语”,说明隐私的通信用语,为了保密,通常用数字、字母、单词等代替真实的通信内容。也叫暗语。隐私交谈:他俩正在低头密语。佛学常见词汇。“蜜语”,指听着让人觉得很舒适的话,一般用于男性对女性说的话,蜜语适当运用可以增加华蜜感,不适当运用会使人疏远。语境指微风和河水的私密交谈,用“密语”更合适。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实力。例句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那偶然闪耀着的光线”比作梦的眼睛。A.没有运用修辞手法。B.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把叶子和花的抖动比作闪电。C.“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密得自由坦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野草荒藤具有人的性格。D.“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来常听人说:“我们青年要耐得过这孤独的日子”我想这孤独的日子,并不是苦境,①_____________。我觉得世间一切光明,都从孤独中发见出来。譬如天时,一年有一个冬季,是一年的孤独日子。在此时间,万木枯黄,气象凋落死寂,冷静,都是他的特色。②_____________,不是就从这个孤独的冬天发见出来的么?一天有一个暗夜,也是一天的孤独日子。在此时间,万种的尘嚣嘈杂,都有个一时片刻的安眠。可是一日中最光耀的曙色,③_____________?19.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划横线句的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A.“他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钟扬的同事回忆道。B.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溢朝气”。C.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D.如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妙愿景正在变成可能。【答案】19.①实在是一种乐境。(或:而是一种乐境)②可是那一年中最华美的春天。③不是从这孤独的暗夜发见出来的么?20.C【解析】【分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实力。第一空,前文说“并不是苦境”,由此可知,此处应填“而是……”或“实在是……”,相对于前文的“苦境”,此处应当是在谈“乐静”,故可填“而是一种乐境”之类。其次空,前文说“我觉得世间一切光明,都从孤独中发见出来”,说明“孤独”可以成就光明,结合后文的“不是就从这个孤独的冬天发见出来的么”,说明此处是在说“春天”,故可填“可是那一年中最华美的春天”。第三空,前文说“一天有一个暗夜,也是一天的孤独日子。在此时间,万种的尘嚣嘈杂,都有个一时片刻的安眠”,说明此处重点写“暗夜”,结合后文的“可是一日中最光耀的曙色”,此处可填“不是从这孤独的暗夜发见出来的么”。【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实力。文中引号作用:表示引用。A.表示引用;B.表示引用;C.表讽刺或否定;D.表示引用。故选C。21.下面是一封家长会邀请函,在表达上有三处不妥,请找到并改正。邀请函敬重的家长:时间荏苒,您的孩子进入了中学阶段已快一学期,要迎接期末考试了。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他更希望得到您细心的帮助。为了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做心理辅导,学校确定于本月28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实行家长会,届时将聘请省内知名的心理学专家做现场报告。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与,不得缺席或迟到。xx中学2024年12月15日【答案】①“生死攸关”改为“至关重要”;②“指导”改为“帮助”;③“不得缺席或迟到”删去或改为“请勿缺席或迟到”。【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实力。“生死攸关”指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是程度很高的词,不合语境,可改为“至关重要”;“指导”指示教化、指引引导,不能用于对家长,有居高临下之感,可改为“帮助”;“不得缺席或迟到”的对象是家长,有吩咐语气,可换成比较委婉的词如“请勿缺席或迟到”或删去。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2024年岁末,白岩松老师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2024年你个人的年度关键词是什么?总结年度关键词已成为一种惯例。在一年的最终,看看这一年究竟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悟,对于新的一年有什么期许,然后接着前行。2024年,你个人的年度关键词是什么?请结合你个人的体验或思索,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选好你个人的年度关键词;②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我的年度关键词2024年依旧不安静,新冠疫情此起彼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社会发展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人生多变数,困难亦重重,尽管想努力读书但心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绿色办公装修标准合同3篇
- 2024年货车驾驶员辞职和解约合同
- 2024年物业公司维修工派遣协议
- 2024年茶具展会参展合同(展位面积与费用)
- 2024年版连锁加盟合同(餐饮业)
- 2024年版权许可使用合同(独家授权)
- 2024张家港化工园区危险品运输合同
- 2024年规范化采购协议模板指导稿
- 2024年玉米购销合同
- 2024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项目创新点挖掘与总结3篇
- 医院与药企合作开展临床研究
- -如何上好一堂课
- 小学奥数题库《几何》-直线型-一半模型-3星题(含解析)全国通用版
- 销售人员工作销售目标的设定与跟踪评估优化报告
- 2024民用无人机可靠性飞行试验要求与方法
- 新概念家长会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2023年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制度范文
-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解读
- 《积极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 呈报方案的请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