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隋唐饮食文化体现的社会变化5700字(论文)】_第1页
【浅析隋唐饮食文化体现的社会变化5700字(论文)】_第2页
【浅析隋唐饮食文化体现的社会变化5700字(论文)】_第3页
【浅析隋唐饮食文化体现的社会变化5700字(论文)】_第4页
【浅析隋唐饮食文化体现的社会变化57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隋唐饮食文化体现的社会变化目录TOC\o"1-2"\h\u3814浅析隋唐饮食文化体现的社会变化 12266第1章绪论 1257171.1选题的背景 1237931.2选题的意义 2231721.3研究方法 220964第2章隋唐时期的主要食物 3276242.1饼 3276812.2脍 3216582.3菠菜 39203第3章胡商对隋唐时期饮食文化的影响 438473.1什么是胡商 4102733.2隋唐对胡商的政策 4237423.3胡商对饮食文化带来改变 421078第4章隋唐时期饮食文化的社交作用 5157944.1私宴 5173814.2公宴 547144.3赐宴 55551第5章隋唐饮食文化产生的影响 6186465.1隋唐饮食文化对当时游猎民族的影响 672165.2隋唐饮食文化对现代饮食的影响 6摘要:隋唐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前人学者已经就此研究多年,研究成果十分可观,涉及到当时时代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已经非常严格,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胡商”的加入也极大的丰富了隋唐人的饮食需要,同时,隋唐时期的食物不只是满足果腹的需要,还用于区分社会阶层等诸多作用。本文从隋唐时期日常食物角度来解析这一辉煌的时代,进一步走进1000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关键词:隋唐时期,饮食,隋唐时期社会发展,胡商的影响第1章绪论1.1选题的背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饮食,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饮食文化都是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的缩影,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集多种文化为一体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优秀遗产之一。隋唐时期是结束长期分裂局面的两个大一统王朝,在我国的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正是因建立大一统政权后,隋唐的经济较快发展,农耕文明也逐渐渗透到周边游牧民族,开放的外交头脑和便利的水利交通使“胡商”出现在了隋唐开放的市集中,他们带来的烹饪调料花椒和饮品葡萄酒等为隋唐本土的饮食增加了多样性,丰富了当时和现在人们的味蕾,影响深远,是隋唐时期综合国力十分强大的体现。1.2选题的意义“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在漫长的发展中,已经不止局限于“果腹”的需求,特别是在隋唐这一稳健发展的历史时期,饮食被注入了很多象征意义,食物的种类和不同的烹饪方式以及食物器皿的样式都体现着隋唐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和鲜明的社会阶层,但在封建王朝,饮食也是少有的无论贵族平民都必须进行的一项社会活动,对我们研究隋唐时期的风俗习性、社会分工有重要价值。1.3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根据现有隋唐时期的文献资料,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到当时人的生活中的饮食文化。个案分析法:以一件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为对象,分析对象的特点等。第2章隋唐时期的主要食物2.1饼饼是隋唐时期北方人的主要主食,有许多类别,比如胡饼、蒸饼等。胡饼由张骞出使西域带入,历经多年,经久不衰,形状做法类似。今天的烧饼,味道香脆,性价比高,有史料载:“开元中,长安物价大减,两市卖二仪饼,钱数对。”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在隋唐时期从达官贵人到黎民百姓都以胡饼为日常主要食物。白居易在忠州(重庆忠县)做刺史时,发现当地的胡饼从形状配料和烤制时间比照的都是长安所卖的胡饼,白居易给好友万州刺史(重庆万州区)刺史寄了忠州胡饼并附上诗文“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售卖胡饼的“胡麻饼店”遍布京畿地区,有固定店铺,也有流动小摊。公元前755年唐玄宗西逃途中饥饿难耐,幸得杨国忠在集市买的胡饼饱腹。其中最出名的胡饼店铺应是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提到的由一胡人所开的辅兴坊,店铺在唐长安城坊市的芳林门侧,门庭若市,不仅有人慕名购买,长安城内外的同行都争相学习其制作方法和技巧。196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的一个唐代墓穴中发现了直径19.5厘米的唐代胡饼,为胡饼的存在和流传程度加以佐证。蒸饼在隋唐时期泛指上笼屉蒸熟的面食,外形上圆下平,长安城随处可见小贩叫卖此类食物。有些是无馅料纯面食,有些是有馅料的面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名称也在变化无馅料的蒸饼叫馒头,和我们今天熟知的馒头有些许差别,有馅料或干料如葡萄干等的蒸食。白居易在《社日谢赐酒饼状》中曾提到:“蒙恩赐臣等酒及蒸饼、环饼”。可见蒸饼不仅出现在市井集市,在皇帝的赐宴中也有一席之地,可见当时人们对蒸饼类食物的依赖和认可。武则天时期的官员张衡即将升为三品京官,因“路旁蒸饼新熟,逐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劾。”认为行为有失,贬官外放,终身不得入三品。汤饼名字中虽然有“饼”但和今天的“饼”不太相同,隋唐时期的“汤饼”泛指片汤即在汤里煮的面食,种类很多,今天西安的特色食物羊肉泡馍和水盆羊肉的做法都是来源于隋唐时期的汤饼,可见隋唐时期的饮食对我们今天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2.2脍现在日本所流行的生鱼片就是唐朝时传入日本的脍因地制宜的成果,早在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就出现了我国先知最早的脍。隋唐时期有较浓的渔猎风气,所以用的食材是肉质较厚实、刺少的淡水鱼,这个名菜在当时叫“切脍”于都斤山”同样受欢迎的还有“天孙脍”和“丁字香淋脍”,脍这种食物不仅对原材料要求严格,而且制作者的刀工要有一定的水准,有史料记载:“南孝廉者,善斫脍。薄若丝缕,轻可吹起,抄刀捷响,若和节奏。”这样高超的刀工,也符合古人将食物列为艺术的思想。其技艺难度极高,菜品精美,不仅贵族士人也是平民百姓餐桌上的常客。2.3菠菜菠菜又名波斯菜、鹦鹉菜、菠薐菜,由王玄策出使泥婆罗(今国家尼泊尔)传入中国,在唐代菠菜是只有权贵才能吃得起的蔬菜,《唐六典》中记载有一道将菠菜煮熟捣碎在面中混合做成的面条,用于皇帝在宴会上赏赐九品上的官员。可见菠菜在当时的珍贵程度。在唐朝菠菜还被修道之人所喜爱“服丹石之人,食为佳。”菠菜有补血作用,减少汞中毒的影响,可以缓解因服食丹药所带来的不适感,因此菠菜这种“贵族食品”也在修道之人中流传。第3章胡商对隋唐时期饮食文化的影响3.1什么是胡商胡商亦称胡客、胡贾,又称蕃商、蕃僚、海僚等。“胡商”最早出现在汉代记载的历史上,历经多个朝代,因路途遥远,盗匪出没,胡商经常以商队的形式出现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为当时的中外交流有重要影响。唐时,泛指入内地贸易之西北诸族商贾,中亚、西亚、非洲东岸之外国商贾以及阿拉伯和波斯人,多聚居于长安、广州、洪州、扬州、洛阳、等地。3.2隋唐对胡商的政策隋唐对胡商持矛盾状态,一方面认可他们的通商行为并颁布政策保护胡商利益,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使轻视胡商的行为没有根本的改变。唐朝时为保护胡商在中原地区行商便利,唐政府开放不少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通线,并在胡商聚集人数较多的广州首次设立市舶使,管理外国船只和胡商事务,并在广州设立蕃坊,蕃坊的长官由胡商自己选举,报由唐政府任命,蕃长不但需要管理有关胡商的事务还包括协助政府招徕外商。除去广州,唐政府还在其他港口城市如上文提到的长安、扬州、登州设立蕃坊、渤海馆等供外来胡商居住,为胡商提供便利,有史料记载:“登州街东有新罗馆、渤海馆。”其余城市也有少数藩坊等地为胡商提供便利。同时唐政府还通过降低关税来吸引胡商来中原地区经商,其中最出名的城市就是当时的首都长安,唐政府要求地方官员协助胡商建立店铺,划分出专门给胡商做生意的场地,长安最有名的“东市”“西市”都有这样的店铺,如上文中所提到制作胡饼的“辅兴坊”就是胡人开的店铺。3.3胡商对饮食文化带来改变在隋唐时期,得益于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西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逐渐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过上定居生活,开始和汉人杂居,这一行为也让内地畜牧业有了可观的发展,生活方式和畜牧业的正向发展也让少数民族和汉人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基于这一变化,胡商在与中原地区通商的过程中也随之流入了上文中所提到的胡饼、蔬菜等农作物,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由居住在蕃坊中的胡商带入中原,“食肉饮酪”成为中原北方和少数民族共同的饮食文化之一。在我们今天琳琅满目的蔬菜种类中,中原本地产出的蔬菜和由胡人带来的蔬菜种类在数目和流传认可程度上各占一半,如胡瓜、胡豆、胡蒜等。“胡椒”、“砂糖”也是这一时期由胡商带入的调味品,同时少数民族的烹饪方法也进一步传入中原如胡烧肉、胡羹等。葡萄酒是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一种特色饮品,在唐太宗平定高昌后才正式将葡萄酒的制作方等法引入中原地区,据史料记载:“及破高昌,收马乳蒲桃,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方辛酷烈,味兼堤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知其味。”葡萄酒早在西汉就传入中原,但只在达官贵人中流传,自唐太宗收复高昌后,葡萄酒经过中原人的改良,开始成为普通百姓也能饮用的饮品,《西塞曲》中就有描写葡萄酒的句子:“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可见葡萄酒的普及为隋唐时期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第4章隋唐时期饮食文化的社交作用4.1私宴宴会是隋唐时期人们的一种饮食方式之一,与我们今天的宴会有相似之处,具有极高的社交性质,可以增近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作为一个调节社交关系的机会,这也是食物在中国独有的作用。唐人极爱宴会“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宴会。”家中有人婚丧嫁娶、满月周岁、登科及第等与人生相关的宴会属于家宴;在唐朝诗歌文化繁荣的情况下,迎送朋友的宴会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就有王维《渭城曲》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还有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都是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不仅送别宴会产出的佳篇数不胜数,在隋唐时期,文人墨客更是宴会文化的热衷追随者,隋唐文人相比后世更嗜酒,于是饮酒赋诗成为当时文人宴会间的主流文化,甚至还发明出许多饮酒助兴的游戏“曲水流觞”是当时文人宴会常见的游戏之一,参与者要坐在曲折的流水两旁,酒杯放在船型载体上,小船随水流下,停在谁跟前,就由谁喝下杯中的酒并且即兴赋诗一首。《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与众好友“曲水流觞”时的文集编辑成册,称《兰亭集》王羲之又为《兰亭集》作序,有了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4.2公宴隋唐时更多的宴会是具有政治性质的聚会,或借宴会挑选人才幕僚,或联系同盟一同做事还有消灭政敌等等。古代宴会礼仪复杂,行走立卧都有相关的礼仪约束,虽然在宴席上可以精神逐渐放松但是也会暴露出日常不会出现的言语和态度,这些都会成为选取幕僚或下属的重要原因,唐朝官员韩滉为官时曾有:“性强直,明吏事”的特点,据史料记载:“尝有故旧子弟投之,与语,更无他能,召之宴而观之,毕席端正,不旁观,不与比坐交言。后数日,署以随军,令监库门。使人视之,每早入,惟端坐至夕,警察吏卒,无敢滥出入者。”用宴会的方式考察一个人的行为秉性,给予合适的工作职位,这也是韩滉“明吏事”的原因之一。晚唐节度使刘禛作乱时,其母’裴氏召集大将妻同宴,以酒为寿,泣不能自已。诸妇请命。裴曰:“新妇各与汝夫文字,勿忘先相公之拔擢,莫效李丕背恩,走投国家。字母为托,故悲不能自已也’诸妇亦泣下,故潞将判之益坚。”“进士宴”也是公宴的一种,又称大相识、小相识、关宴,等,其中关宴的档次最高,又称曲江夜宴,“水陆之珍,靡不毕备。”皇帝也会前往观礼。“进士宴”所涉及的学科门类等十分广泛,进士宴属于上层交流宴会,参加者的心态是不同的,皇帝前往观礼,以达到爱重、笼络人心的目的;官员则通过自己在宴会上的表现借助皇帝稳固自己的地位;新进进士则认为这是一个为自己以后为官之路上的基础。上文提到随着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宴会文化达到鼎盛时期,“进士团”是专门为进士宴举办的服务人员,团内有成员100多名,分工明确,要求严格,但价格昂贵,成为不少寒门举子的负担。4.3赐宴赐宴作为与皇权有紧密联系的一种日常活动,早在西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以宴会方式笼络群臣,巩固统治理念的方式,并承载着礼制规定的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人的治国理念和社会生活。隋唐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开始了频繁的赐宴,据史料记载,隋炀帝赐大酺1次、唐太宗9次、高宗13次、武则天20次、中宗15次等。皇帝赐宴有目的性,皇族内部的宴会一般召集各宗亲或有血缘关系的皇族巩为皇权的统治,包括后宫外戚作为皇权相关者也是参加皇族内部宴会的常客。皇帝对臣子的赐宴名目不一,目的也是为了笼络朝臣,密切君臣关系更有时会调节下属之间的矛盾等,臣子家中的婚丧嫁娶、立功受封皇帝都可赐宴,没有相关礼制规定,随意性较大。唐德宗时期,皇帝对臣子的赐宴才有了相关规定,据史料记载:“自今以后,以二月一日为中元节,内外官司,并休假一日。先敕百僚以三令节集会,今宜吉制嘉节以征之,更晦日于往月之中,揆明辰于来月之始。”第5章隋唐饮食文化产生的影响5.1隋唐饮食文化对当时游猎民族的影响在隋唐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繁荣发展,中原和周边游猎民族的交往日益增多,饮食作为日常生活中必须的活动,也深受胡汉交往次数增多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的隋唐饮食属于互动模式,随着和游猎民族交往的增多,隋唐饮食开始出现“胡风”的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