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讲座课件_第1页
地理讲座课件_第2页
地理讲座课件_第3页
地理讲座课件_第4页
地理讲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2016年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成绩单

名校率稳居榜首根据学生的高考和自主招生考试成绩,我校北大、清华录取人数达到60人,“985”高校的录取率将创新高。●

高分层绝对领先1、华师一附中理科平行班694人参加考试(不含出国、体育生、艺术生),最高分刘灿同学

701分;690分以上28人;680分以上56人;670分以上96人;660分以上174人,占参加考试总人数的25.1%;600分以上594人,占参加考试总人数的85.6%(以上数据均含已保送北大、清华14人)。2、华师一附中文科平行班84人参加考试(不含出国、体育生、艺术生),最高分何亚伟同学638分;620分以上10人;600分以上29人,占参加考试总人数的34.5%。3、全校文、理科600分以上共664人(含已保送北大、清华14人)。●

学科竞赛傲视群雄王心宇获得第47届国际物理奥赛金牌,周华瑞获得第27届国际生物奥赛金牌根据湖北省2016年高考划线标准,一批线理工512分,文史520分,我校2016届高考重点率再创新高。◆华中师大一附中平行班理科实考人数694人(不含出国、体育生、艺术生),过一本线687人,重点率达到99.0%。平行班理科平均分达到632.2分。平行班文科实考人数84人(不含出国、体育生、艺术生),过一本线82人,重点率达到97.6%。平行班文科平均分达到582.0分。◆武汉市理科前十名(并列17人),华中师大一附中10人。武汉市文科前十名(并列12人),华中师大一附中4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能够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理事象且用地理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内在涵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人地观念空间能力区域分析过程解释尺度关联家国情怀地理表述学科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2.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3.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4.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2016年6月全国高考试题2016年高考全国卷的地理试题,分别设置在文综课标Ⅰ、Ⅱ、Ⅲ卷和海南单科卷中,受用省区(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26个。

文综课标Ⅰ套卷有(冀、晋、豫、鲁、皖、湘、鄂、赣、闽、粤)10省区;

文综课标Ⅱ套卷有(黑、吉、辽、内蒙古、宁、陕、甘、新、青、藏、渝)11省区;

文综课标Ⅲ套卷有(川、滇、黔、桂)4省区。新课标卷文综地理试题结构新课程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纲;坚持能力立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通过真实与鲜活的材料,考查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力求平和,难度适中。试卷结构地理部分题型题量分值选择题11个44分综合题必做2题+选做3选156分合计14个100分

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三套卷的地理试题,具有“平和稳重有新意,联系实际接地气,分析究理重逻辑,激发潜能再延续”的特点。既体现出选拔性考试“立德树人”的宗旨,又良好地传承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递着现代地理生态文明,实现了考试大纲设定的测评目标。各套卷中的地理试题,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实用功能与育人价值,注重了地理学习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核,选材视野开阔,内容精当,蕴意深刻;设问视角丰富,构思精巧,指向明确;难度设置适中,切合考区实际,保持合理区分。

与2015年相比,试题的图示信息有所减少,试题的难度有所降低。关注并渗透地理新课程确立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要素,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和导向功能。(一)选择题:地理视角丰富、体现时代性、重视逻辑性、追求合理区分

文综三套卷的地理选择题,均依托四组材料设计11道选择题。所用的材料主要围绕“新”“动”“活”选取,新现象、新举措、新概念的解读分析,地理事象的动态变化过程的描述与分析;鲜活案例的灵活运用与分析及读取信息定位推理等,并注重人文、自然与区域的结合。其“问题串”其实就是“思维链”,每道选择题的解答,既需要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与获取、调动与运用的基本学习能力,又需要思维的灵动与符合逻辑的认知方法支持。体现出选择题多视角,重逻辑,合理区分的题型功能与特点。(二)必考题:主题内涵深刻、体现探究性、立足区域性、追求设问创新

各套卷中地理必考题,主要围绕某一个主题与区域背景展开,区域背景“一中一外”,设问多层次,重内涵,体现探究。所选择的主题有足够的思维量,承载所赋予的分值。涉及的主题扣准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三)选考题:注重联系实际,体现现实性、重视基础性、力求难度趋同2016年高考全国卷中的地理选考题,均设定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个模块的内容,各10分。考生在三各模块试题中任选其一作答即可。该类试题主要围绕现实性的问题设计试题。体现各选修内容的主干,联系实际案例分析问题,扣主题,重基础,难度有所趋同。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文综地理试题解读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解读】本题以陶瓷产业的时空变化为背景,时间涉及“明清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和“2003年”三个节点的变化,空间主要是景德镇与广东佛山的比较,考查的实质是工业区位因素,即比较与分析工业区位与产业转移。试题难度中等偏低,题干文字信息对答案选择起到支撑,帮助考试回应所学,有利于学生更快“入题”进入全卷的答题状态。第1题,20世纪80年代初是个时间点,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1978年提出,1979年广东、福建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与景德镇相比,政策对佛山市的陶瓷产业影响大,使得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第2题,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时间点为2003年,这一年区域的变化是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这就意味着城市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成本提高等,这种供给结构(指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可以供应的比例)的变化,促使佛山产业结构调整,目的是使供给结构更优化。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是因为乡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原材料减少,但不是枯竭;市场需要求会增大,如家装耗材;同类企业已不适合在中心城市发展,故不是企业竞争加剧。第3题,陶瓷产业从广东的佛山转移到江西的景德镇,地域空间变化较大,从沿海到内地,交通不够便捷,景德镇资金不够充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不是主要原因。本题回应了题目文字信息,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这说明景德镇陶瓷产业历史悠久,制陶工艺先进(手工业),产业基础好。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4-6题。4.

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解读】本题以“绿心城市”为主题,突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通过文字信息,介绍绿心城市的布局特点,分析与说明城市地域与空间结构和产业活动,解题注重概念的理解与比较。第4题,材料信息明确: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说明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职能独立,其服务类别相对独立,互不重叠,服务种类受到限制。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等级是由城市等级决定的,四个核心城市应该属于同一等级;因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服务范围则由交通的通达度决定,并未得限制;核心城市的服务人口是可以相互重叠的,因各城市的职能不同。第5题,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这说明城是城,村是村,绿地是绿地,城乡土地空间分布明确。第一产业集中在绿心(乡村地带),第二、三产业分布在城镇(四个核心城市),故能够促进同类产业的空间集聚。同类产业活动首先是在空间上集聚,并一定会带来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以及产品升级。第6题,本题主要是探讨这种绿心结构的影响。这种空间规划的实施,只是乡村地带面积较大,该国作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不会提高乡村人口比重;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对整个区域的人口密度的影响不大;四个核心城市因各具特殊职能,分工明确,故各城市竞争较小;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乡村地带为农业用地,城镇为建设用地,城镇之间为不可侵占的绿地,各类型用地不会相互侵占,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地协调,城乡用地结构比较合理。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读】本题以贝壳堤的形成为背景,探讨影响其形成的外力作用过程。试题反应了地理学科的动与静,如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是稳定的,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则是多次变动的。这种思辨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思维之美。问题与答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回应又有所区别。答题思维向前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回过头来再思考。第7题,贝壳堤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有利于贝壳类介壳的稳定堆积,有利于贝壳堤的形成。第8题,沿岸流动的海水运动方向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因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较多,且分布不均衡,故会被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然后在海浪的作用下,泥沙会被重新分配,在贝壳堤外堆积成陆地,海岸线向海洋伸展,贝壳堤则远离海岸,或弃于陆上或埋于地下。因此,这种贝壳堤外的堆积会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9题,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是稳定的,但多条贝壳堤的形成,海岸线位置是多次变动。而海岸线的变动又与河流冲积物有关,因此,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位置经过多次变动,相应的泥沙沉积量很大。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图2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10.磷高累积区是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11.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解读】本题以山地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垂直分异规律,探讨的是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第10题,树线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值线相吻合。据图可知,磷高累积区分布于海拔4000米附近,气温低,微生物分解少,有机质多;由于冰雪融水多,使得土壤水分多,利于磷累积。该高度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接近(喜马拉雅山北坡基带高度),最有可能是高山草甸带,富含有机质。常绿阔叶林带应为该山地基带类型,高山冰雪带植被很少,没有较多的有机质;海拔4000米附近如果是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磷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也应该是一个过渡地带,不会出现“断崖式缺失”。第11题,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根据材料信息“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可推断该山坡2000-3000米处土壤水分较低,气温较高(海拔低),地表径流量较大。受气温影响,山坡2000-3000米处生物生产量应高于海拔4000米附近磷高累积区。小结:第Ⅰ套卷中的地理选择题,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与广东佛山陶瓷产业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的空间规划”、“地质时期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及变化”、“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四个主题材料设计问题。阅读文字1030,读图2幅。地理选择题以文字材料或图文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信息;并按易、中、难设置题目难度。问题设计与信息材料有必然联系,题干和每个选项连接起来应是完整的句子。正确选项分布均匀,随机排列。时空变化尺度关联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图5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解读】本题以广西横县茉莉花种植为主题,探讨茉莉花种植的气候优势以及地形条件,从种植业规模扩大到花茶产业集聚,进一步分析茉莉花茶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和探讨经验的可移植性问题。第(1)题,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但着眼点是气候。回答问题则要进行区域比较。江苏、浙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也是茉莉花茶生产基地。横县与东南沿海相比,气候类型虽然相同,但差异较大,就气温而言:茉莉喜高温,由于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故高温期长;冬季由于距冬季风源地远,受寒潮影响小,基本无低温冻害;就降水来说,高温期降水较多,水热结合较好。相比之下,江苏、浙江有梅雨和伏旱,梅雨期降水时间长,过湿不利于茉莉生长;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同时也是我国冬季寒潮影响的区域,会带来低温冻害,影响苗木越冬。(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答案】(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分)第(2)题,考查地形对种植业的影响。茉莉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其地形特点可拆分为:平原、地势较高、旱地。平原,地势平坦,便于种植;(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地势较高,有利于排水,土壤水分就不会太多;地势较高,就不易受洪水侵袭;旱地,则要考虑是否便于灌溉,如临近河流。(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答案】(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6分)第(3)题,从茉莉种植到茉莉花茶生产,是农业产品向工业产品的跨越。茉莉花茶生产厂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其在横县县城集聚,而不是在乡村,一是原料方面,县城是乡村茉莉花的供应市场,因此在县城设厂花源充足,也保证了质量;其次是县城交通便利,有利于各乡村供应茉莉花原料;作为县城,各项配套设施齐全,便于生产组织;另外,茉莉花茶产品的市场主要是大城市,如南宁,县城距省会距离近,便于产品销售。(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使得,便于收集茉莉花(蕾);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答案】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第(4)题,本题属于选择性试题,可看作是两道题,考生选择熟悉的问题作答。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横县利用了气候、地形等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茉莉花的优势;根据市场需要,扩大种植规模,从而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通过茉莉花茶产业推进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是要立足现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将茉莉花茶产业作成品牌优势;加大产品的研发,开发新产品;在经营上多元化,扩展市场;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利用茶文化提升产品品质等发展第三产业。(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答案】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6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6分)【解读】本题以勘察加半岛为区域背景,探讨气候分布差异原因、动物资源少的原因以及拍摄熊的位置选择问题。第(1)题,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地形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二是地形本身的影响。根据闭合等高线的延伸方向,可判断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会阻挡冬季风和夏季风,就会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从等高线数值来看,地形相对高度大,这样受海拔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出现变化,形成气候垂直差异。此题只是宏观分析,无需就气温和降水分别分析。【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第(2)题,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食物供应、生存空间、气候条件。从食物供应方面来说,该地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植食性动物少,肉食性动物也就少;据第(1)题可知,该岛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从纬度来看,该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且漫长,地形以山脉为主,动物生存条件恶劣。【答案】(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第(3)题,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拍摄熊的照片,主要考虑:有熊、安全、天气。甲地临近河流,为熊提供饮用水源,也就是鲑鱼河流而上必经地,熊的食物丰富,故熊出没的机率大;为熊拍照不能在非常空旷的地带,应考虑人身安全,甲地位于该岛南部,生长着森林,有利于隐蔽;同时还要考虑摄影条件,最好是在晴天。8月份,该地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睛天多。(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答案】小结:36、37题是凸显地理学科特点与价值观的必考题,是测量考生地理学习能力与地理素养分值最高的题目。36、37题的共性特点为:图文结合,主题区域背景中、外结合,多层次,重内涵,体现探究。既反映了地理学科认识问题视角、研究方法运用、逻辑思维区分,又体现出主题下“知地明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的现实意义。2016年高考文综卷中36、37题的设计,基于现实“生活、生产、生态”选材,立足(小尺度)区域探究问题,遵循认知分层次设问,并且“问在当疑处,道在释理中”,每层设问(每小题)行为动词运用恰当,指向明确。与此同时,在设问方面今年也在进行创新与尝试。其中,试题内容设计与即将使用的高中地理新课标内容接近,地理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大要素均有所体现。反映出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向高考核心素养测评转变的趋向。可把地理学科试题立意与主旨概括为“聚焦地理核心素养,力鉴地理学习能力”。42.【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莫干山近年以“民宿”开发而蜚声中外,“民宿”是指利用农民空闲房屋,为消费者提供配套乡野休闲、养生的新型酒店模式。莫干山民宿旅游起步于2007年,受政府政策鼓励,逐步形成了以吸引高消费人群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某民宿经营者说:“目前来乡里居住及游玩的多数来自大城市,以家庭及情侣为主,他们不仅来吃农家饭,还喜欢和我们聊天,喜欢下田上山体验农活。”2015年,莫干山已有民宿200多家,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图7示意莫干山的位置。分析莫干山名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解读】试题以“民宿”旅游为情景,考查区域旅游的发展条件。“民宿”旅游提供“乡野休闲和养生”,吸引高消费人群。莫干山民宿旅游可以游客得到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田园生活的心理体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莫干山靠近长江三角洲,高消费人群多,且距离较近,交通便利;同时还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答案】莫干山高质量的民宿旅游产品迎合了高消费人群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长三角高消费人群规模大;莫干山与主要客源地距离适中,靠近主要交通线,交通便捷;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43.【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解读】试题以青藏高原东南部为区域背景,探讨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材料中提示沟谷中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这是泥石流搬运物质巨大的原因;从水源来看,除了冰雪消融量大外,还有大量的降水,河道水流迅速上涨;三是中游河谷狭窄,区域内落大差大,故势能巨大,冲击力强,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图8)。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解读】试题介绍一种新的养殖方式,高水位虾池。需要引海水、蓄水和排水。海水渗漏,首先会使地下淡水咸化,附近土壤盐碱化,从而影响农作物和植被的生长,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造成附近海域污染和海水富营养化。【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碱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小结:旅游地理模块试题,全国Ⅰ套文综卷,以“莫干山近年来的‘民宿’旅游开发”为主题材料设计问题,注重了考查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旅游活动的结合。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试题,全国Ⅰ套文综卷,以“青藏高原东南部古乡沟冰川泥石流”为主题材料设计问题,注重考查了不同地域及不同时期的气象与地质灾害的认知与防御。环境保护模块试题,全国Ⅰ套文综卷,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引海水养虾”为主题材料设计问题。注重考查了现实中我国不同地域及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2016年高考试题解读对教学的启示当下,高考改革有倒逼中学课程改革之趋势。高考试题所传递与表达的信息与思想,都会对中学的学科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在选人与育人的价值取向方面,共同肩负着地理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的提升与培育,并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主旨。通过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的评析,进一步表明,高考不仅是选拔(测试区分),也是学习(激发想象、放飞思维),更是教育(唤醒与点燃,传播文明、释放正能量)。面对趋向“素养立意”的高考,我们在实施学科教学及复习备考中更应该注重创新提质与智慧增效。1.关注顶层设计,明晰测评方向

加强对高考改革与高考试题的研究,领悟命题主旨与理念,明晰测评方向,熟知高考试题特点,按“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形成与达成规律,结合考纲与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合理规划与安排教学进程和阶段性目标。开阔地理教学视野,提升地理教学境界,转变复习备考理念,丰富对高考及变化的认知,做到站位高、定位准、到位实。2.完善基础建构,提升核心素养

高考地理试题的切入角度虽更具多样性,但考查的落脚点都着眼于基础主干。所以,既要按合格高中毕业生的标准和考试大纲提取知识的范围完善与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做到融汇贯通;还要按考试大纲的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加强知识联系与运用,完善综合能力结构,做到触类旁通。与此同时,更要积极研读新课标,精通“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3.透过现象看本质,立足区域析问题

针对高考试题的题型类型与测评目标结构,将优秀的地理高考试题视为教学资源,并结合现实中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丰富学生的认知视野与视角,体验新情境与分析问题的方法,既能解释过去,又能思辨现在、预见未来。尤其是应加强对必考综合题的“题例”研究,突出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熟知确立主题,图文结合,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立足区域析问题,领悟探究价值,明确人地关系。做到:精当、精巧、有活力,适度、适量、有实效。总之,要顺应高考的测试方向,进行复习备考;要符合认知与素养形成规律,实施教学;要切合选拔考试的测评目标,适度训练;要唤醒与激发学生潜质潜能,提升素养延展智慧。1、2、3题2015全国卷1文综地理图4、5、6题10、11题7、8、9题37题36题42题43题7、8、9题10、11题2016全国卷1文综地理图37题36题42题44题研读课标,把握高度研究考纲,提高效率《课程标准》是育人的,《考试大纲》是选人的。考察重点知识题目总计区域特征2012年6-7题;13年4-5题;2014年1题;15年46题年年有工农业生产2012年1-3,8-9题;13年1-3题;14年37题、15年36题年年有人口问题2013年6-8题;14年10-11题2年3次天气系统及气候问题2013年9-11题;14年10-11题15年36题3年4次等值线2012年10-11题;13年9-11题;2014年4-6题、43题;2015年7、8题,37题、42题每年都有,不止一题其他交通区位,新能源问题;地球运动的问题;2014、2015年各出现一次;7、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6、注重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考察5、开放性强,凸显学生个性自圆其说4、探究性环环相扣3、命题素材紧扣生产生活,凸显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2、区域地理比重较大,突出考察特征分析1、突出学科主干知识,侧重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考查1、突出主干地理命题永恒的热点

2、抽样调查能力立意,充分备考3、基本没有重复模仿永远跟不上步伐4、回避版本和资料一定是新情境,要用活教材5、各式各样的图表一定要加强识图、用图6、每年都有难题体现区分度和选拔性7、每年都有创新体现了试题的时代性8、小尺度区域体现地理综合性9、联系生产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感悟原则:基础带能力指导思想:夯基提能(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区域定位能力、地理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具体做法:计划安排(教材顺序、时间节点、进度安排)上课(备课、课本资料处理、学生自主、菜单式)练习(高考真题、模拟试题、说题)仿真考试(文综、答题时间、心态、语言组织)高三一轮备考策略备课要求:课标、课本、考纲备课过程建议明确《课程标准》中对应的内容标准条目研读《课标解读》,把握教学重点理解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在本节课中的功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课标解读用书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内容标准标准解读

2016新课标卷考试大纲全国新课标:考试范围必考涉及(新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选考涉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考生从三个模块中选一个作答。研读考试说明细读考纲说明四项能力要求说明●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重要的载体,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再创造。

●试题“取材于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是历年高考命题的不变原则。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等高考的主干性知识基本来源于地理教材。教材是达成高考目标的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地理教材与高考命题的关系内涵:

以地理基本知识、规律、原理为基础,注重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内容:

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综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理论应用与现实问题的综合。在新情境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与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多角度分析评价事像的能力空间定位能力;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收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因地制宜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地理高考评价指标●地理学科能力要素●地理基本技能●地理观点●学生学习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4能够论证或探讨地理问题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明确课程标准对地理教育考试的规定性●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教育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试题与对应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二者在内容和认知要求应保持一致●事实上,存在试题设问体现的认知要求与相应课标认知要求有一定程度偏离的问题,高于,或低于。这对一线备考有直接的影响课标中的行为动词与试题设问指令词语及其含义●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说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现象等进行说明;●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析原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比较---比较异同,分析事物之间的差别、联系;●评价---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可行性评价,优势、劣势评价●理解与准确把握内容标准很重要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行为条件行为程度(方法限定)(行为动词)(主题与结论的限定)行为主体为学生倾斜状况(海拔变化趋势)起伏状况地形类型构成地形分布状况认识某区域地势、地形地势海拔

学生能否合理运用地形图,从中获取信息得出相关结论。学生头脑中是否有条理、有顺序的认知结构,是否能够完整和准确地概括主要特征。地理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要在试题中有所体现!●命题要素与课程标准的对应自然地理复习举例地球与地图、等高线、气候等讲地球运动知识举例光照图、太阳直射点、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视运动一幅太阳直射北半球的光照图(侧视图),让学生提出10个问题考查同学们,这一活动开展,比我直接讲的效果好!(以下是学生相互补充后得到的问题)1极昼极夜范围2晨线、昏线3昼夜长短及随纬度的变化4地方时0:00点、12:00点、6:00点、18:00点经线5日出、日落方位6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太阳高度分布规律8极点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数的关系9晨昏线最北点、最南点、晨昏线与赤道交点,任意两点间的经度差10晨昏线最北点(或最南点)日出方位11太阳视运动(有极昼的极点、刚好出现极昼的纬度、完全极昼的某一纬度、中纬度等4处的视运动图形及变式)12晨昏线与某纬线相切的点的位置、地方时、视运动★日界线知识。学生能记住两条日界线,但是对地方时0:00经线理解不透,做题时生搬硬套,于是我借助图形分析0:00经线的意义,运动方向,展示日期的变化规律,问题基本解决。0:00经线呈现的方式很多。有计算转换;有光照图中夜半球的中心线;也有晨昏线与某纬线切点所在经线等。如图0:00经线N180°经线今天昨天

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的日期。据此回答6-7题。6.甲地时间为

A.9时 B.12时

C.21时 D.15时7.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1月7日4时 B.1月8日11时

C.7月7日11时 D.7月8日4时例题如下:图中MA、MC为晨昏线,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8.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A.(20°N,180°)B.(20°S,60°E)C.(20°S,0°) D.(20°N,120°W)★日出日落时间问题。

题型很多,但总的来说还是围绕“夜半球中心线的地方时是0:00”这一基本点展开。

右图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若AB弧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点30分

B.2点30分

C.8点00分

D.3点30分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为

A.0° B.20°S C.20°ND.23°23′N3.这一天60°N的昼长约为

A.7小时B.19小时

C.15小时D.17小时右图是北半球某日某经线日出时间随纬度分布图。分析回答2-3题读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和太阳位置示意图,回答19-21题19.图中甲乙丙丁表示正南方向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0.该地的经度是:

A.100°E B.110°EC.125°ED.130°E21.图中P、Q的时间可能为:

A.8:00、17:00B.8:10、17:10 C.8:20、17:00D.7:50、17:10太阳5:106:4020:1018:40PQ地平面甲乙丙丁

以上试题的常规解法都是利用“日出时间=夜长时间的一半”来解答。事实上我们要是理解了日出日落的时间变化而引起昼长或夜长的变化,通过图示分析它们的内在规律,有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分析图如右:夏至日之所以昼变长,是因为相对二分而言,日出提前,日落推后了;而冬至日昼变短,则因为日出推迟,日落提前了。夏至日落—二分日落=二分日落—冬至日落由图可知:二分日出—夏至日出=二分日出—冬至日出注意:上述时间标准要统一。练习:图为夏至日和冬至日甲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完成7-9题。7.下列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有极昼极夜现象

B.甲地的地理坐标是(23º26′N,15ºE)

C.甲地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

D.甲地的气候干湿季分明8.h的值是

A.23.5°B.47°C.66.5°D.43°08′9.判断图中n与y的关系

A.y=13-nB.y=26-nC.y=36-nD.y=48-nmx7yn(北京时间)太阳高度夏至日冬至日90ºh简便解法Nmnxy??mx7yn(北京时间)太阳高度夏至日冬至日90ºh

二分日出为6:00,日落为18:00图示时间为北京时间,由题图可知:北京时间比地方时差5小时,所以图中二分日出时间为1:00,日落时间为13:00,则n-13:00=13:00-y,答案:y=26-n

读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和太阳位置示意图,回答19题太阳5:106:4020:1018:40PQ地平面甲乙丙丁21.图中P、Q的时间可能为:

A.8:00、17:00B.8:10、17:10 C.8:20、17:00D.7:50、17:10N5:1020:10PQ6:4018:40简便解法:教学启示:平时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充足的探究时空。讲等高线知识举例机械记忆归纳的结论不是办法!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0-11题10.Q地的海拔可能为难度0.25A.90米B.230米C.340米D.420米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难度0.34A.260米B.310米C.360米D.410米等高线地形图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调动运用基础知识500400300300400读图1,完成6~8题。6.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A.50mB.55mC.60mD.65m7.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A.①B.②C.③D.④8.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A.15mB.40m

C.65mD.90m高处(80、85)低处(20、25)例题1:图中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D)(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

(C)例题2(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答案】

(1)盆地或刚果(河)盆地。理由:①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或四周高,中间低,或河流从四周向中间流。②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③从经纬(网)判断该地形区为刚果(河)盆地。(2)流域位于赤道(必须答出)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或降水丰富或多对流雨;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多支流);集(汇)水区面积广或流域面积广。(3)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或因洋流影响,泥沙不易沉积或因为地形高差大或海岸较陡或海拔较高河流落差大或流速大)。②入海泥沙量较少(或河流含沙量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或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讲气候知识举例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比老师讲一百遍强!气候类型、特征

大气运动的相关考点,出现的频率较高,几乎年年都有,且分值大。我以“气候类型”为例,谈谈一些感悟。新课标考纲这样描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课标这样解读:---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侯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看这部分内容在近年高考综合题中怎么考?2010年海南卷21题读图,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10分)本题只考查气候的一个指标——气温。从特点描述和原因分析中考查学生的能力。图中的信息是赤道和海拔特点:终年温和,(2分)年较差小,(2分)昼夜温差大。(2分)

形成原因:地处赤道附近,(2分)海拔高(接近3000米)。(2分)【答案】

【答案】

【解析】2010重庆卷36.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据图结合所学知识,回到下列问题。(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16分)该题问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城市,而是一个范围较大的区域---甲省。所以气候特征的描述不仅仅是气温、降水,还要有多样的气候类型(区域地形差异导致)【解析】【答案】

(1)纬度位置较低;地跨热带、亚热带,热量丰富(年均温较高);(2)地处我国西南部;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3)东部高原地形;光热充足,气温年较差小;(4)西部地势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气候类型多样。(16分)2010全国卷1.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下列左图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右图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12分)【答案】

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3)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暖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16分)【答案】

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2008年全国卷2.36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l2分)(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4分)(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8分)(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12分)(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2分),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4分);日变化(日较差)较大(2分),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4分)。(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3)低温,冻害(2分):夜间(2分);洪涝灾害,夏季(雨季、I一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旱灾,其他季节(4—12月或4一ll月,答春、秋季即可得分)(2分)。(4)(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4分);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并使水面与高台(合理)交错分布(3分)。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3分),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2分)。【答案】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图a图b(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6分)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8分)【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8分)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6分)

(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8分)【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区域图为背景考查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天气状况的分析、大气污染的成因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结合已知信息读图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思路】(1)由攀枝花周边地形图可知攀枝花位于河流谷地,北部为山地,冬季能够阻挡北方冷空气,使得当地气温偏高;由于地处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的过程中气温升高,所以攀枝花1月份气温较高。(2)由于地处谷地,受冷空气影响小,盛行下沉气流,可推出1月份攀枝花多睛朗天气,风力较小,气温较高,变化小,较稳定。(3)攀枝花是典型的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工矿城市,工业及城市交通排放的废气较多;又由于地处谷地,地形封闭,盛行下沉气流易形成逆温,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该市虽然冬季气温较高,但空气污染可能较为严重,不适宜打造“避寒之都”。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涯丰畜、多风、植被稀筑。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派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答案】(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

风沙在此沉积。(1分)【解析】沙源来自于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从这两方面回答。【答案】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解析】冬春季节该地近冬季风(西北季风)源地,另据等高线分布了解该地地形特别易于聚风形成狭管效应。例题(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10分)

答: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

(受东部山脉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降水

(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6分)

答:地下水;冰雪融水(河水)。2011全国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左图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右图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8分)得分点1: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2分)得分点2:全年降水量大(达1600毫米以上),(2分)

得分点3:5~l0月(6~9月)降水较丰(为雨季),(2分)

得分点4: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2分注意:得分点3、4:写成全年高温多雨,或干湿季明显给2分,只给2分【答案】评分细则如下◆得分(2分)点1评分细则:全年/各月气温都高于20°C(15°C)度;或全年气温较高;或气温都较高;或(年)平均气温在15°C以上(15°C—35°C之间);或最低(冬季)气温高于15°C;或气温年较差小,温度高;注:气温高;气温在30°C左右不给分◆得分(2分)点2评分细则:或年降水量大(丰富);或达1500毫米以上(1500-2000任意数值,不含2000);或降水总量丰富;多雨;或降水多;或雨水多;2分注:全年高温多雨只给2分◆得分(2分)点3评分细则:5-10月(6-9月)北半球夏秋季降水丰富;或降水多;或为雨季;或夏季多雨;或夏季降水量大;或5-9月降水多2分注:出现7、8为事件区间端点;夏季湿热;湿润;雨季多雨;多降水天气;不给分◆得分(2分)点4评分细则:11—次年4月(10月-次年5月)或北半球冬春季降水少;或为干季;或冬季少雨2分注:1-4月降水少;干燥;旱季降水少;不给分◆错误的气候类型,不作为采分点扣分;2011新课程卷36题(28分)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左图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右图为对应的气候资料。(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0分)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答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气候特点描述非常重要,至于其成因,往往通过气温、降水中的某一个来考查,这类成因分析必需结合题目给定的材料,而不是死记课本上的一些原理。在复习备考时,要科学规范地进行训练,选题、组题、备课一定要研读课标要求,提高复习效率。教学启示:地理教学中全天候关注地理专业表达。一堂支教课区域地理复习方法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关系区域地理是考查高中地理基本理论、原理的载体强调定位区域比较、分析区域地理一直是地理试题命题的重要内容。从近年高考地理阅卷得分统计来看,考生区域地理试题方面失分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因为某一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全题覆没”。当前由于初中地理课程与高中地理课程安排不连续,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未得到应有重视,为复习迎考带来一定困难。强化地理空间定位,同时也要注意对区域地理考试要求的变化,即弱化区域地理特征中识记性的内容,更多地体现了能力考试的指向性。高、初中知识的关系初中相关知识是必考内容;区域地理是系统地理的载体,由区域导入系统;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来源于区域地理现象。建议①高考不是考查具体的区域地理知识,而是重点考查区域的分析方法,因而案例法贯穿始终;②经纬网的应用是空间定位和时间计算的基础,要重点复习;③等高线是学习等值线的基础,规律、方法要掌握;④区域地理概况中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与系统地理中的原理、规律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复习;⑤具体区域的复习除案例外,不宜太细,能够大致定位即可;⑥关注区域定位、比较优势、问题的成因以及因地制宜解决的措施。⑦以区域为中心,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整合,运用必修知识,特别是必修三的研究方法,进行区域地理分析(主要特征——优劣、人文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