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学考》2018届高三生物(浙江专版)二轮复习课件:21生态系统_第1页
《赢在学考》2018届高三生物(浙江专版)二轮复习课件:21生态系统_第2页
《赢在学考》2018届高三生物(浙江专版)二轮复习课件:21生态系统_第3页
《赢在学考》2018届高三生物(浙江专版)二轮复习课件:21生态系统_第4页
《赢在学考》2018届高三生物(浙江专版)二轮复习课件:21生态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讲

生态系统考试条目典例精讲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功能(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组成成分:由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七大成分组成。(3)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考试条目典例精讲2.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不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通道,也是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2)类型: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3)特点:单向取食关系。(4)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3.生物放大的概念有害物质等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与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生物营养级越高,受害越严重。考试条目典例精讲4.食物网(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2)食物网的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一般地讲,生物种类越少,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5.营养级的概念及其划分方法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因此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类生物和处于不同营养层次上的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营养级以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为第三营养级。考试条目典例精讲下表以一条食物链为例进行分析。

考试条目典例精讲考向1生态系统的成分典例1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C.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C考试条目典例精讲解析: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种间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项错误;c1的同化量越大,那么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B项错误;分解者一般是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细菌是原核细胞,而真菌属于真核细胞,C项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D项错误。考试条目典例精讲考向2食物链、食物网及营养级分析典例2(2017浙江11月学考,10)以下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不同的营养级B.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捕食食物链为主C.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D.难降解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富集D解析:食物网中所有以植物为食的动物都归属第二个营养级,即植食动物营养级,A项错误;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而海洋生态系统那么以捕食食物链为主,B项错误;捕食食物链中不包含分解者,C项错误;食物链不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D项正确。考试条目典例精讲食物链的不同表示形式及判断(1)以下四幅图中,图1和图2都是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物多少为依据,图1中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图2中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图3表示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在食物链中,甲是低营养级,乙是高营养级。图4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的食物链是A→B。考试条目典例精讲考试条目典例精讲(2)以数据表格形式直接呈现(能量值)构建食物链(网):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所以根据能量多少和传递效率(约为10%)可以确定食物链为B→D→A→C。由于生物放大现象,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有机汞相对浓度增加,表中A有机汞相对浓度最低,属于第一营养级,含能量也最多,C和E的有机汞相对浓度差不多,说明两者属于同一营养级,D有机汞相对浓度最高,属于最高营养级,含能量也最少,那么,最可能的食物网如右图所示。考试条目典例精讲(3)以数据表格形式间接呈现(重金属、DDT等相对浓度)构建食物链(网):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残留有机汞的情况如下表。考试条目典例精讲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稳态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模式图如下。(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全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2)能量流动的通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3)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生产者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消费者的能量来源于上一个营养级。考试条目典例精讲(4)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自身细胞呼吸消耗,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局部暂未被利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以热能形式散失。(5)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光能→化学能→热能。(6)能量流动的特点:逐级递减(传递效率约为10%);单向流动。(7)单向流动: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原因是第一,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第二,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局部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考试条目典例精讲(8)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原因是第一,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局部能量(ATP、热能);第二,各营养级总有一局部生物或生物的一局部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局部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9)能量的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考试条目典例精讲2.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1)碳循环图示:考试条目典例精讲(2)图示说明: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②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③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群落中传递)。④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CO2。⑤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⑥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细胞呼吸、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3)碳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循环性。考试条目典例精讲3.稳态及其调节机制(1)稳态概念:生态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从而表现出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2)调节机制:①概念: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叫反响调节。考试条目典例精讲②类型及特点:考试条目典例精讲考向1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典例1(2017浙江11月学考,13)以下关于能量流动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其粪便中的能量B.生产者能将约10%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C.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体重净增长低于变温动物D.消费者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该消费者的平均体重呈正相关C解析: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动物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A项错误;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效率远低于该水平,B项错误;恒温动物同化的大局部能量用于细胞呼吸消耗,相比变温动物,体重净增加较少,C项正确;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中所有生物的总和,和个体的大小不存在必然的联系,D项错误。考试条目典例精讲辨析“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效率”“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1)能量传递效率不等于能量利用率。①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②能量利用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2)粪便量不等于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本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的一局部”。考试条目典例精讲(3)“摄入量”“同化量”及“粪便量”的关系如下(以草→兔→狐→狼为例)。考试条目典例精讲考向2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