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集聚区政策汇编平舆县工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二0一二年四月目录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开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开展假设干政策(试行)的通知豫政〔2009〕62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3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豫政〔2010〕35号5、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2010年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0〕38号6、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考核晋级实施方法的通知豫政办〔2010〕83号7、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2011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11〕32号8、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开展的假设干意见豫政〔2012〕34号9、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2012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2〕33号10、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开展的假设干意见驻发〔2011〕10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开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为促进产业集聚规划区〔以下简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开展,着力培育科学开展的载体,加快形成跨越式开展新机制,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一〕重要意义产业集聚区是皀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效劳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加工贸易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园区。产业集聚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开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开展的根底工程,是构建现代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等三大体系的有效载体,是我省实现“两大跨越”、促进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点。开展产业集聚区符合经济开展规律,符合科学开展观要求。通过产业集聚开展,能有效左上角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创造有利于创业生存开展的环境和条件,创造和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开展良性循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利于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支撑;有利于以产带城,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造条件;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开展循环经济创造条件。〔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更加突出城市与产业事例开展,更加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更加突出循环经济和节约集约开展,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培育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先进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和科学开展示范区,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开展,实现开展方式转变,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加快“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创造条件、提供支撑。〔三〕根本原那么----科学规划原那么。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高水平编制产业集聚区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其它重大规划紧密衔接,实现统筹规划,协同推进。----融合开展原那么。优化产业集聚区功能布局,加强根底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和现代效劳体系,促进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开展,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能力。----创新开展原那么。推进产业集聚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科学开展的综合改革配套措施,增强开展活力。----开放带动原那么。坚持对外开放、对内协作,创新招商方式,推进战略合作,使产业集聚区成为对外开放的主平台和承接高水平产业转移的主导区。----可持续开展原那么。坚持集聚增长与布局调整两手抓,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环境空量、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推进约用地、节能减排增效,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开展循环经济,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开展。----动态管理原那么。建立规划确定、省级确认、分级管理的管理机制。省根据开展水平、开展质量和开展条件等对产业集聚区进行绩效考核,实行奖优汰劣。〔四〕总体目标根据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开展规划的要求,为集中土地等要素资源配置,对全省产业集聚区统一规划建设。总体开展目标是:到2012年,力争培育营业收入10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2至3个,500亿元以上的10个,100亿元以上的50个;到2020年,把产业集聚区建成省内各区域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现代产业集聚、循环经济全面开展的主体区域,成为城市功能完善、充分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宜居宜业新城区,成为带动全省根本实现工业化和中原崛起的主导力量。二、加强规划引导〔五〕科学编制规划。为促进产业集聚区健康开展,各产业集聚区应按照构建三大体系的功能要求,编制总体开展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相互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产业集聚区规划应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中长期规划,在空间上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中原城市群规划等重大规划的主要内容实现精准重叠。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开展总体战略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约经营、循环开展的原那么,编制集聚区总体开展规划。将产业集聚区根底设施、公共效劳设施和商住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城市现有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集中供热、污水垃圾处理、通信网络等根底设施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和相互衔接。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开展现状、资源能源条件、产业根底,以主导产业、开展空间、功能区块、根底设施、配套设施及生态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年上半年,根本完成产业集聚区总体开展规划编制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2009年底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六〕加强规划管理。各产业集聚区总体开展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均须报省有关部门审核确认后,按照有关程序审批。经批准的产业集聚区规划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产业集聚区的开发建设,必须严格按照依法批准的总体开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序开发,分步实施,严禁随意变更位置、扩大面积,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七〕明确功能定位。强化位于中心城市和县城产业集聚区的城市功能,按照产城事例开展要求,综合考虑产业开展、人口集聚和资源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建设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区。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重点开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效劳业,严格控制一般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工程建设。县城产业集聚区重点开展深加工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承接加工组装类产业转移,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工程建设。〔八〕优化空间布局。按照产业开展和城镇本系规划,引导产业集聚区向四大产业带加密布局,促进全省城市向心开展,推动实现产业对接,形成中原城市群开展新格局。按照复合城市理念,把郑汴新区建成全省经济社会开展的核心增长点和改革开展综合试验区。鼓励中心城市在主导开展方向上,打破行政界限,对相邻产业集聚区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为城市开展提供新的空间和产业支撑。支持县城在城市边缘布局产业集聚区,通过与现有城区根底高州的相互衔接,促进产业、人口集聚,推进县哉工业化、城镇化乾。三、强化产业支撑〔九〕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做大现代装备、有色治金、化工、食品和纺织服装等工业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建材、轻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根底。集中力量开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坚持制造业和效劳业互动开展,地震预报好、规模较大的产业集聚区,加快开展现代效劳业。加强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商务及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效劳业。〔十〕推动产业集聚开展。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根底型大工程,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流企业共同开展。引导同类企业集中开展,发挥集群协同效应,降低企业开展本钱。一般加工制造业和三产工程均要在产业集聚区布局,加速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布局在产业集聚区外的一般加工制造业和三产工程不再配置土地指标。〔十一〕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加强产业集聚区招商品牌建设,高水平笄招商概念,实行专业招商或专题招商,加大工程推介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划,提高质量和水平。创新招商方式,支持采取资源整合、异地托管、工程共建、税收共享等方式,积极承接兴旺地区链条或集群式产业转移。鼓励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产业集聚区连片综合开发,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效劳业基地。运用省招商引资专项资金我,优先支持产业集聚区重大招商引资工程。〔十二〕严格工程入驻门槛。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集聚区规划,运用土地、规划、环保、工程准入等手段,严格入园企业的审核把关,科学合理引进。完善入园企业鼓励约束机制,将入园企业的管理、交通与兑现优惠政策挂钩。严格控制能耗高、的低水平工程建设,加快淘汰现有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促进集聚区产业结构优化。严格限制三类工业工程进入城市规划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区。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十三〕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产业集聚区信托现有根底和优势产业,建设重大科技根底设施,开展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等各种创新载体。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公司、大集团,在集聚区内建立研发中心。引导产业集聚区建立科技效劳体系,加快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代理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相应效劳。〔十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发挥财税等政策杠杆的导向作用,引导鼓励产业集聚区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体系。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在产业集聚区兴办科技型企业,创办产学研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培训基地。在研发经费、住房补贴、家属随迁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引导高层次人才。〔十五〕积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大产业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突出解决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开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条延伸。鼓励引导企业与大公司、大集团建立技术战略联盟,重点支持产业集聚区实施一批产业技术引导消化再创新工程。鼓励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自主创新,努力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对产业集聚区内具有自主文物古迹兄弟般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给予优先支持。五、努力促进可持续开展〔十六〕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以节约集约和调整挖潜为重点,严格产业集聚区土地使用管理,防止圈占土地。提高入驻工程的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容积率等指标,明确绿地率、企业行政办公及生活效劳设施用地所占比例,建设紧凑型产业集聚区。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为中小企业开展创造条件。严格国家、省确定的建设工程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和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管理,对达不到要求的工程,有关部门不得办理核准或审批手续。〔十七〕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起步区、开展区和控制区范围,既满足近期开展的用地需求,又为长远开展留足空间。合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优先满足产业集聚区用地需求。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工程靠挖潜的要求,根据产业集聚区实际情况和工程质量,合理配置年度方案用地指标,省级重点工程由省级指歀可不,市级处事工程由各市在省切块安排的方案指标中优先安排,其他工程用地通过挖潜解决。〔十八〕创新土地管理方式。产业集聚区低效使用的建设用地,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流转制度,促进企业优进省出、腾笼换鸟,提高运动队.要依法收回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闲置2年以上的建设用地,鼓励采取回购等方式盘活长期效益低下的企业占地。对条件成熟、产业集聚区开展较快的市县,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指标,重点满足本区域产业集聚区建设需要。本行政区域内新增建设用地无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在确保耕地保护目标条件下,可通过省内易地补充等方式解决。〔十九〕严格环境保护。各市、县在完成总量减排目标和确保环境质量达标的根底上,结合当地环境保护规划,区域环境容量指标优先支持产业集聚区重点碱基.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产业政策,切实按照“三同时”原那么,加强污染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清洁生产。进入远离城聚区的三类工业工程,必须采取生态隔离措施。加大毁有工程的环保治理力度,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对完成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污染物排入产业集聚区集中式污染防治设施的,可依法简化评价内容和审批程序。〔二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等,降低资源消耗量,实施中水回用,推行绿色制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优化集聚区物流和能流,推动企业有效进行副产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到达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建设生态型园区。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二十一〕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分级管理,省主要负责产业集聚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重大工程布局。各省辖市县政府是产业集聚区管理的主体,具体负责规划实施、政策落实和要素保障。各地要按照小机构、大效劳和精简、统一、高效的原那么,创新管理体制,优化职能配置。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的规格、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根据管辖地行政层级和经济实力、开展状况等,因地制宜,分级管理,科学设置,合理配备。〔二十二〕优化管理方式。产业集聚区管理部门要采用一站式办理、全过程效劳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效劳,特别是要切实加强科技、人才、劳动用工、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效劳体系建设。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可在产业集聚区设置派出机构,实行派出部门和产业集聚区双重管理。引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择优录用、能者受奖的竞争机制,完善实施产业集聚区管理人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制度。〔二十三〕创新开发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那么,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融资机制,促进产业集聚区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集聚区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健全市场化开发机制,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和民营企业聚区内设根底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按市场机制建立产业集聚区投资资金,吸引各类金融资本进入集聚区。〔二十四〕建立社会化效劳体系。产业集聚区内的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所有效劳性事项都要实行社会化效劳。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立资产运营管理机构,负责集聚区的建设和效劳。积极建设公共融资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设立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七、优化开展环境〔二十五〕强化效劳职能。各极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和省赋予各类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不得截留。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产业集聚区对国家政策没有明确禁止且有利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开展的政策措施的探索尝试,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各有关部门对产业集聚区重大工程的核准、备案、规划、土地和环保手续,要强化效劳,提高效率,限期办结,加快推进工程实施。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程序,对依法保存的收费工程要向社会公开,严格按标准收费,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行为。〔二十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用于扶持产业开展的专项引导资金,重点向产业集聚区倾斜。整合黄淮四市专项资金、县域经济奖励资金,集中支持产业集聚区公共根底设施、公共效劳体系和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效劳业引导资金、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土地出让收益资金等专项资金,要按照各自支持方向,积极支持产业集聚区开展和工程建设。八、切实加强领导〔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省政府有关领导负责、省直机关有关部门参加的产业集聚区开展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协调、解决全省产业集聚区开展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开展改革委,负责综合协调产业集聚区开展的具体工作。各地也应建立相应机制,协调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实施和重大工程建设。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细化工作方案,加强配合联动,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二十八〕强化目标考核。对全省产业集聚区实行统一考核。由省有关部门根据全省产业集聚区开展状况,制定完善考核体系,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人才状况、科技创新、开放水平、集约程度、环境保护、社会奉献和管理效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开展的考核情况,与产业集聚区管理机制领导班子评价和干部使用挂钩。〔二十九〕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产业集聚区的不同类型,分别制定考评标准,并根据开展实际对标准动态调整、逐步完善。各级产业集聚区,均由省有关部门审核确认,分批次分布,实行动态管理。省每年对开展速度快、质量高、节约集约用地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集聚区给予奖励,在增量土地指标、环境容量配置和政府资金安排上优先支持;对开展速度慢、连续两年考核排名靠后的产业集聚区,取消资格,不再享受相应待遇。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开展假设干政策(试行)的通知豫政〔2009〕6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开展假设干政策(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产业集聚区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创造新优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开展观、实现跨越式开展和中原崛起的有效途径。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有关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开展。河南省人民政府二○○九年八月七日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开展假设干政策(试行)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开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推动产业集聚区加快开展,现制定如下政策:一、加快产业集聚开展(一)突出开展主导产业。支持产业集聚区重点开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效劳业,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开展,使其成为产业升级转型的先导区和集中区。制定产业准入标准,严格工程准入门槛,限制三类工业工程进入中心城区和县(市,含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城市区,下同)产业集聚区。突出产业特色,把核心主导产业占产业集聚区内全部产业的比重、效劳业营业增长率作为产业集聚区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支持重大工程建设。符合条件的新建工程应在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内集中布局,重大工程优先作为省、市年度重点工程。省设立的农业产业化资金、工业结构调整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企业自主创新资金、中小企业开展资金等专项资金,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县(市)产业集聚区内的工程。省效劳业开展引导资金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具有较强公益性和示范带动作用的效劳业工程,按原那么上不超过工程投资总额的10%给予适当补贴。对使用中长期银行贷款投资的公益性工程,省财政给予一定贷款贴息。2009—2012年,对县(市)产业集聚区内的工业企业用电一律执行直供目录电价。(三)加大招商引资支持力度。省招商引资专项资金对产业集聚区成功引进的重大招商内外资工程,按不同标准给予奖励。根据招商引资工程资金实际到位情况,分别奖励50—1000万元。对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鼓励和允许类外商投资的企业的新设、增资、合同章程变更等事项,由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自行审批;属省审核权限的,由产业集聚区直接上报省商务主管部门。(四)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2009—2012年,对入驻产业集聚区的工程,除中央规定的收费工程外,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费用。(五)实行异地投资、税收分享方法。对跨行政区域入驻产业集聚区的招商引资或新建企业,可由投资(招商引资)主体所在地和入驻地政府协商跨区域分享税收,确定分享税种和分成比例,由省财政和税务部门按相关规定确定征收和分享具体方法。各省辖市、县(市)也要采取灵活的收入分配政策,妥善处理行政区域内企业迁入地和迁出地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投资(招商引资)主体所在地和入驻地政府之间的关系,为生产要素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提供政策支持。二、构建投融资平台(六)组建建设性投融资公司。深化产业集聚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设公司制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进行土地前期开发,投资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体系建设。(七)增强投融资公司资本实力。2009—2012年,省级财政设立扶持县(市)产业集聚区开展专项引导资金,四年共筹措30亿元,支持县(市)产业集聚区投融资体系建设。各省辖市、县(市)要安排相应财政专项资金,向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注入资本金。扩大投融资公司资本注入来源,鼓励将产业集聚区根底设施存量资产以及财政历年投入所形成的实物资产,包括土地、道路、标准厂房等各种可用于抵押的资产,通过划转、授权注入投融资公司。(八)提高资产经营水平。通过对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公开出让、标准化厂房出租、产业集聚区内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根底设施工程投资建设等方式,经营投融资公司的资产,发挥资产的放大效应,实现保值增值。三、加大财税和金融扶持力度(九)实施鼓励性财政政策。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的通知》(豫政〔2009〕32号)规定,省级分成县(市)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当年增量按一定比例奖励县(市),主要用于产业集聚区投入,具体安排使用情况由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报省财政部门备案。(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加快产业集聚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认定工作进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现代物流企业、效劳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自认定(复审)合格的当年起可依照规定申请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十一)减免公共根底设施和节能减排工程税收。在产业集聚区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根底设施工程和污染减排、节能节水工程企业的所得,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自工程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十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产业集聚区重点产业工程和重大根底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对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和重点企业的授信额度,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要重点扶持,加快审批。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和重点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在产业集聚区内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信用担保机构要重点支持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四、在建设用地和环境容量上给予支持(十三)优先保障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需求。结合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优先保障产业集聚区用地需求。凡进入产业集聚区的省、市重点工程,省、市国土资源部门要保证用地。各省辖市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十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结合新农村建设,编制实施村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迁并和村庄整治。通过农村居民点迁并和村庄整治置换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在留足农村公益事业、公共设施用地的前提下,可优先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保障产业集聚区开展用地需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充分衔接、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良好的产业集聚区,国土资源部门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上给予优先支持。把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纳入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考核体系,把考评结果作为确定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位次和是否给予优惠政策及扩区升级的依据。(十五)创新产业集聚区工程环评管理机制。对符合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和行业环境准入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实行规划环评总体控制,简化具体工程环评内容。除需报环境保护部审批的工程外,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经省环保部门审查后,符合规划的具体工程可简化环评内容;对已入驻产业集聚区,对水、大气等环境不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开展规划中的工程进行打捆审批,审批后五年内分期实施;对产业集聚区内标准厂房、道路、供水、供电、供热管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根底设施工程,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十六)建立污染物减排鼓励约束机制。区域减排腾出的环境容量指标优先支持产业集聚区内重点工程建设。对产业集聚区内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程,省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优先给予支持。对产业集聚区内的污染治理工程,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试点工作,建立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排放权交易等制度,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五、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十七)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对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固定资产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全面落实增值税转型政策,企业购入符合抵扣的固定资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切实落实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抵扣政策,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前损益的,在现行规定据实扣除的根底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本钱的150%摊销。(十八)加强技术创新和质量检测平台建设。鼓励在产业集聚区设立研发机构,对新设立的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在科技工程立项、科技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各种形式的产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完善功能,提高效劳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业集聚区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面向企业和社会的开放性公共创新平台。(十九)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扩大产业集聚区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省有关部门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科研工作站、吸引留学人员来豫创业等方面向产业集聚区予以重点倾斜。对产业集聚区引进的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由所在地政府在科研启动经费、岗位津贴以及级别待遇、住房补贴、家属随迁等方面实行优惠措施。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的方式,参与产业集聚区内中小科技型企业建设。对以技术转让方式将科技成果提供给他人的,可从技术转让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70%用于一次性奖励。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对产业集聚区内企业通过校企联合、订单培训等形式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六、完善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体系(二十)加快根底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内根底设施建设要列入城市根底设施建设方案,优先安排,并充分考虑城市根底设施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和相互衔接。积极争取国家资金,优先安排省产业集聚区扶持资金支持产业集聚区内道路、环保、通信、消防、污水垃圾处理和水、电、气等根底设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信息化建设。创新根底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通过政府性资金引导,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二十一)完善公共效劳体系。支持产业集聚区完善产品检测、市场交易等公共效劳设施,财政扶持资金优先向购置和更新公共效劳设施工程倾斜。完善产业集聚区内居住、商业、教育、医疗、绿化等社会公共效劳设施,创造宜居宜业环境。(二十二)支持物流业开展。产业集聚区内的物流企业在本省范围内设立的跨区域分支机构,其企业所得税征管及缴纳按照税法有关规定处理。对于符合国家减免税政策的物流企业,需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减征或免征进口设备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二十三)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那么,重点建设三层以上、单体建筑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各产业集聚区原那么上应辟出专门区块,集中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对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和利用情况好的产业集聚区,国土资源部门给予用地指标奖励。七、加强组织领导(二十四)完善管理体制。产业集聚区按照属地管理原那么,由当地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成立管理委员会,作为产业集聚区常设管理机构,享有当地政府一级管理职能,其规格、机构和人员编制由当地政府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合理配置。(二十五)实行目标管理。省产业集聚区开展联席会议对产业集聚区实行统一考核,按照省制定的产业集聚区开展考核方案和开展监测方案对产业集聚区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对产业集聚区实行动态管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34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进一步明确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功能定位,抓好关键环节,完善推进机制,落实扶持政策,促进集聚区科学开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准确把握集聚区的科学定位(一)统一认识。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既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存在产业层次低、开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开展观的要求,着力推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开展,加快构建“三大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走节约集约开展、科学开展和可持续开展的路子,培育区域开展新优势。集聚区是促进“三化”协调开展、构建“三大体系”、实现科学开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开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开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加快集聚区规划建设是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相关政策措施和实现跨越、促进崛起的关键举措。全省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开拓创新,加大工作力度,扎扎实实推进集聚区的规划建设。(二)把握内涵。集聚区是以假设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开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其根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企业(工程)集中布局。空间集聚是集聚区的根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工程集中布局、集聚开展,为开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效劳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本钱,提高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开展。区内企业关联、产业集群开展是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通过产业链式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同效应,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开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资源集约利用。促进节约集约开展、加快开展方式转变是集聚区的本质要求。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开展理念,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开展循环经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展模式提供示范。———功能集合构建。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效劳社会化是集聚区的功能特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效劳功能为产业开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根底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产生活效劳功能,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开展与城市开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三)理清关系。区域科学开展的示范载体包括城市新区、集聚区、专业园区3个层次。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有条件的省辖市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城市新区可以由假设干相邻集聚区组成,集聚区可以包含假设干专业园区。按照一定标准,专业园区做大做强后可以开展成为集聚区,假设干集聚区的相关效劳配套体系得到完善、社会事业开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享受城市新区相应待遇。县域内的集聚区是产业和城市开展的主导区域。省辖市城市新区内的集聚区必须按照城市新区开展的总体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对已经形成的专业园区,各地要按照节约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要求促进其标准开展,不再规划布局新的专业园区。二、进一步加强集聚区科学规划(四)加强规划衔接。按照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原那么,有关部门要对集聚区开展规划集中联审,确保集聚区布局和用地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五)严格审批程序。集聚区开展规划由各地组织专业设计单位编制,经所在省辖市政府审查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联审,报省政府确认后审批。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报当地政府审批,并报省政府备案。经批准的开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须报省政府确认或备案。专业园区按照县级规划、市级审批、省级备案进行管理。(六)实行总量控制。严格标准,严把规划审批关,控制集聚区数量。原那么上,每个县(市)、享受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区规划建设一个集聚区。三、加快建立完善集聚区集聚机制(七)产业集聚开展机制。加快落实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开展的有关政策,主要包括:———电价政策。实行同网同价。对已批复的县域集聚区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工业工程生产用电,执行省网直供电价。———用地政策。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用于集聚区工程建设。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和保证标准运作前提下,提高指标周转速度,增加指标流量。按照集聚区规划确定的村庄整合方案和用地布局,有步骤地推进集聚区村庄整合。对集聚区的失地农民可根据城市居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进行安置,并切实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异地投资、税收分享政策。对于政府主导的规模以上异地投资企业直接缴纳的主要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省以下局部)收入,自工程投产之日起,投资(招商引资)主体所在地政府与工程入驻地政府可以按双方协商一致的税种、比例和期限共同分享。税收分享利益补偿,可由相关方政府通过资金划转、直接汇款清算的方式解决,也可由相关方政府向省财政申请,在年度结算时代为办理。对县(市、区)辖区内各乡镇之间招商引资工程的异地建设,由县(市、区)政府负责制定具体税收分享政策。(八)根底设施投资建设机制。加快建立以集聚区投资开发公司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参与、多元化投入的根底设施投资建设机制。集聚区土地出让收入市县分成局部,确保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保支出及法定支出外,可优先用于集聚区根底设施建设。各地要引导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等优质资产向集聚区投资开发公司优化配置,增强投融资能力。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那么,支持外资、民资和社会资本采取BOT(基于根底设施特许权的“建设—经营—移交”投资模式)、BT(投资非经营性根底设施工程的“建设—移交”投资模式)、PP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等方式,投资建设集聚区根底设施。(九)土地保障机制。省政府下达各省辖市的年度土地利用方案指标重点保障集聚区用地需求。集聚区工业工程新征土地可按分批次用地方式单独组卷报批。符合集聚区规划的工程,可按供地政策优先供地。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原那么上,省辖市集聚区的工业工程投资强度不低于国家级开发区相应标准,县域集聚区的工业工程投资强度不低于省级开发区相应标准。(十)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股份制合作方式成立集聚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提高企业信贷担保能力。发挥省中小企业担保集团的作用,为集聚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增信效劳,提高融资担保能力。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银行加大对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的贷款力度,支持有条件的集聚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组织符合条件的集聚区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将集聚区企业优先纳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程范围,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政府间和国际组织的援助资金。强化政府性资金引导作用,各级财政专项资金要按照资金投向,优先安排集聚区工程。(十一)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建立完善以专业培训、专家指导、选派挂职、人才引进相结合的集聚区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将集聚区各类人才培养纳入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方案。扩大省、市级财政投入比例,支持开展面向集聚区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训,支持企业培训中心、就业训练中心、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教育集团发挥自身优势,培育高水平技术工人。要加快开通集聚区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和建立“一站式”效劳机制,对集聚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由各省辖市在创业启动资金、工作场所、住宅公寓、风险投资和商业担保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鼓励采取组织专家组巡回效劳指导、选调优秀后备干部和专业人才挂职等方式,提高集聚区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十二)区域环评机制。按照“先规划环评、后工程审批”的原那么,创新集聚区环评管理机制。在编制开展规划时,同步开展集聚区规划环评,明确工程准入条件。已完成规划环评的集聚区,简化规划内建设工程环评内容,重点加强施工期现场监管和“三同时”验收;对集聚区内企业或企业集团开展规划中的工程进行打捆审批,审批后可在5年内分期实施;对无重要污染因子或污染因子单一且有成熟治理技术的工程环评,进一步委托或下放审批权限,由下一级环保部门审批该工程的环评文件。优先为符合区域污染减排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和环境准入条件的入驻工程配置环境总量指标。积极探索并实施区内排污权交易制度,实现环境总量指标的高效利用。(十三)自主创新机制。集聚区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形成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加大政府性资金建设的各类技术研发机构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社会开放力度,建立完善对集聚区企业优惠收费制度。省科技专项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要优先支持集聚区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工程;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要优先支持集聚区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对集聚区新设立的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省相关资金优先给予支持,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基地,开展创新型集聚区。(十四)高效管理机制。各省辖市、县(市、区)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制度,重点研究集聚区建设和开展的重大问题,统筹集聚区与区外事务的协调。按照“小机构、大效劳”的管理模式,尽快建立完善集聚区管理机构,形成统筹、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扩大县域集聚区局部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集聚区与省辖市级管理部门“直通车”制度,涉及县级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事项由集聚区管理机构直接办理,需报上一级管理部门审批的事项由集聚区管理机构直接报送,同时抄送县级主管部门备案。各地可根据情况,采取委托管理和必要的行政区划调整等方式,妥善解决集聚区与所在乡镇政府的职能交叉问题。(十五)社会化效劳机制。加快引进和培育金融、信息、技术、工程等咨询效劳机构,构建配套完善的社会化咨询效劳体系。省信息化开展资金要优先支持集聚区信息效劳平台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开展第三方效劳,实现区内企业原材料和零配件供给、物流、职工公寓、食堂、职工培训等企业生产生活效劳的社会化。省效劳业开展引导资金对集聚区第三方物流和社会化效劳保障工程给予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集聚区要建立资产运营管理机构,统筹负责集聚区的建设和效劳。(十六)自我积累机制。调整现有的区域性财政鼓励政策,对产业集聚区出台优惠政策,增强财政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省级对集聚区的支持措施由直接投入调整为政策引导,鼓励集聚区自我积累、自我开展。2010—2012年,按现行体制,省级从集聚区集中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实行“核定基数、超收返还、一定三年”的方法,省分成“三税”收入比核定基数超收局部,全额返还集聚区。对城市新区和新区内集聚区的税收返还,按新区相应政策执行。四、进一步加强对集聚区规划建设的指导(十七)加强培训交流。省有关部门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通过组织专题辅导、集中培训、学习观摩等形式,深化各级、各部门对集聚区科学内涵、主要功能、根本定位的认识,提高集聚区规划管理、工程组织、效劳协调和创新开展能力。(十八)开展升级竞赛。对集聚区实行综合考核、竞赛升级、政策挂钩、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合理确定城市新区和集聚区的规模和功能标准,经考核到达相应标准的专业园区和集聚区可分别晋升为集聚区或享受城市新区相应待遇;3年内达不到集聚区规模和功能标准的,不再享受相应待遇。建立统一的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统计考核体系,按企业营业收入、税收收入、从业人员、投资强度、能耗降低率、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化学需氧量、新增建成区面积、高新技术企业比重等8项指标进行考核评价,对排序靠前的集聚区给予奖励,引导和推进集聚区科学开展。(十九)明确责任分工。进一步完善省集聚区开展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省开展改革委承当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政策体制、工作督查和监测考核工作小组,协调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财政厅、科技厅、商务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交通厅、水利厅、农业厅、统计局、省政府金融办、省编办、电力公司等部门要按照本指导意见和职能分工,细化工作方案,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机构,制定落实扶持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细化部门责任分工,加强督导检查考核,加快推进集聚区规划建设。以上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二○一○年三月十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
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豫政〔2010〕35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开展,省政府决定建立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完善省产业集聚区开展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由分管副省长负责、省政府有关部门参加的省产业集聚区开展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省产业集聚区开展工作。联席会议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研究制定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展的政策措施和年度工作方案;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协调、解决产业集聚区开展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催促、考核各地产业集聚区开展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政策体制、工作督查、监测考核等工作小组,负责研究提出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展的政策建议,协调催促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组织实施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监测考核,定期通报产业集聚区工作进展情况等。省开展改革委要做好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二、明确部门责任分工省开展改革委:负责拟订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展的政策措施,指导编制、实施开展规划,拟订并组织实施年度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升级竞赛,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重大工程联审联批,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部门、省辖市、县(市)工作督导机制,组织全省产业集聚区工程建设观摩活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衔接确认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指导审查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协调推进根底设施建设,组织推进村庄迁并和改造工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组织推进工业工程招商引资工作,宣传、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产业集聚区积极承接集群式产业转移,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效劳体系,推进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信息平台建设,指导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作,严格限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业工程入驻,组织开展新型工业化基地创立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衔接确认产业集聚区用地范围,拟订并实施建设用地保障政策,落实年度用地方案指标,促进土地挖潜改造和节约集约用地,协调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省环保厅:负责拟订并实施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展的环保政策,指导审查规划环评,创新环评管理机制,催促落实环保措施,推进环保设施集合构建和共建共享。省科技厅:负责拟订并实施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政策,组织推进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组织推动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省财政厅:负责拟订并实施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展的财税政策,指导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区自我积累、自我开展能力。省商务厅:负责拟订并实施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展的招商引资政策,组织推进境外招商引资工作,指导开展开放型经济,协调推动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拟订并实施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展的人才培训和引进政策,组织开展技术和管理人才培训,组织专家组进行巡回指导,制定实施后备干部和专业人才挂职锻炼工作方案,建立引进人才“绿色通道”。省教育厅:负责拟订并实施产业集聚区职业教育方案,推动高等院校、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实训基地开展定向人才培训。省交通运输厅:负责组织协调产业集聚区交通建设,实现区内道路与区外道路互通对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拟订并实施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展的名牌培育和标准化建设政策,指导推进检验检测等公共效劳平台建设。省统计局:负责拟订并实施产业集聚区开展监测方案,建立完善统计考核体系,指导组织监测分析,发布统计报告,提出年度考核评价意见。省编办:负责拟订并实施完善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组织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省政府金融办:负责拟订并实施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展的金融政策,指导产业集聚区提高投融资能力,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组织开展金融管理人才培训,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省通信管理局:负责协调推进产业集聚区电信根底设施建设,指导产业集聚区提高信息化水平。省电力公司:负责组织推进产业集聚区输配电设施建设,落实同网同价等电价政策。三、完善省辖市、县(市)推进工作机制各地统筹负责辖区内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实施、产业开展、要素保障和环境建设,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产业集聚区加快开展。各省辖市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副市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领导机构;要制定、落实支持政策,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督导检查和考核评比,形成省辖市、县(市)产业集聚区协同高效、部门配合联动、鼓励约束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各县(市)要把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由主要领导牵头,建立完善领导机构;要理顺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规划实施,落实推进方案;要加强目标考核,强化外部环境建设,形成全力推动产业集聚区加快开展的工作机制。各产业集聚区要按照“小机构、大效劳”的管理模式,加快建立完善独立的管理机构,明确责任目标,实行节点控制,形成统筹、高效、富有活力的工作机制。四、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联席会议的决策部署,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制定年度工作方案,明确责任目标,确保各项政策和任务落到实处。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催促、检查和协调工作,定期汇总通报各地、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反映存在问题,提出工作建议。省政府对各地、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对工作进展缓慢或措施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河南省人民政府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2010年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0〕38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2010年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四月十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2010年工作方案为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开展水平,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201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企业(工程)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开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以深化规划、创新体制、构建平台、完善功能、落实政策为抓手,大力实施投资倍增方案和大招商行动方案,形成根底设施和产业工程建设高潮,使产业集聚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2010年力争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40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10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形成2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5个主营业务收入300—500亿元、1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300亿元、2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100—2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集聚开展态势初步形成,整体竞争能力明显提升。———根底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公共根底设施、环保设施、标准化厂房和效劳设施建设,完成近期规划建设区内与产业开展配套的根底设施建设,力争完成投资1000亿元。———集聚开展能力。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工程,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融资平台建设。融资和担保体系根本建立,融资能力明显增强,力争每个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超过3亿元。二、重点任务(一)深化专项规划。优先抓好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规划和近期规划建设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4月15日前完成近期开发建设区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和生产区、生活区、商务区等功能区专项空间设计工作,5月完成全省产业集聚区电网建设规划,上半年完成综合交通、市政根底设施、公共效劳设施、绿地及景观系统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二)加快推进工程建设。1.适度超前建设根底设施。把起步区和近期规划建设区作为优先开发区域,率先完成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信等根底设施建设,实现与区外设施的互通对接。在全省产业集聚区结合迁村并点,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加快多层标准厂房、商务办公用房、职工公寓、公共食堂等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将产业集聚区污水、垃圾处理、供水、供热、供气等根底设施和廉租住房工程优先纳入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范围。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实施省、省辖市、县(市)年度招商引资行动方案,建立以县(市)为主体、省辖市主导、省直部门协调效劳的经常化工作推动机制。重点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工程、上下游产业配套工程和专业物流等配套效劳工程。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重点开展针对性强的专业招商活动,上、下半年各举办一次赴沿海地区的综合性招商引资活动,推动沿海产业加快向产业集聚区转移。力争2010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超过1500亿元。3.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将产业集聚区重大工业工程作为省、省辖市重点推进的转型升级工程,实行联审联批。积极争取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产业集聚区符合条件的工程建设。围绕贯彻落实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推动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争取并落实国家支持政策,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开展。(三)加强平台建设。1.强化融资平台建设。加大国有资产整合力度,充分利用省财政奖励补助资金和省、市、县税收返还资金,对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注入增资,积极引进国内外产业基金、投资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增强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资本实力,力争2010年每个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加强银企合作,扩大融资规模,力争所有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签订授信协议。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2.强化信用担保平台建设。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吸收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资本,成立一批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发挥省中小企业担保集团作用,为集聚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增信效劳,提高其融资担保能力。加强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开发适合产业集聚区开展的融资担保产品。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力争每个产业集聚区成立2家以上小额贷款公司。3.强化公共效劳平台建设。按照特色主导产业定位,重点建设土地整理、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网络、交易市场、职业培训、环保监测等公共效劳平台。开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试点,新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和质检站。支持建设劳动力技能培训、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研修平台。实现产业集聚区固定网、移动网和互联网全覆盖,开展数字化产业集聚区试点。建设环保监测效劳平台,建成产业集聚区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系统。(四)健全组织机构。4月制定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指导意见,指导各地积极进行体制创新,标准完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管理职能。各地要按照“小机构、大效劳”的管理模式,上半年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及其内设机构,确保机构、职能、人员到位,形成精简、统一、高效的工作机制。(五)开展升级竞赛。4月完成专业园区备案,制定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的规模和功能标准;研究制定产业集聚区考核和综合评价意见,经省产业集聚区开展联席会议审核后公布。三、组织实施(一)切实落实各项政策。省有关部门和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制定的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展的各项政策,并根据各自职能,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二)加强配合联动。省有关部门按照工作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协调配合,协同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三)建立定期通报制度。省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对省有关部门和省辖市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通报。附件:2010年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重点任务分解附件2010年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重点任务分解一、省开展改革委1.加强与省有关部门和各省辖市政府的沟通衔接,及时协调解决产业集聚区开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2.2月底确定县域产业集聚区大工业用电企业,实行同网同价。3.4月根本完成产业集聚区开展规划确认审批和专业园区备案工作,研究制定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的规模和功能标准;制定产业集聚区考核和综合评价意见,并报请省产业集聚区开展联席会议审核后公布。4.4月完成县(市、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备案类工程,总投资1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工程的管理权限下放工作。5.将产业集聚区重大工业工程作为省、省辖市重点推进的转型升级工程,实行联审联批。6.将产业集聚区污水、垃圾处理、供水、供热、供气等根底设施和廉租住房工程优先纳入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范围。7.积极争取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能源装备自主化、中小企业改造、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产业集聚区符合条件的工程建设。发挥效劳业引导资金作用,支持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等公共效劳设施建设。8.围绕贯彻落实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指导产业集聚区编制实施产业开展专项规划,推动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9.将产业集聚区开展作为各级“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谋划一批重大根底设施和产业结构升级工程。10.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产业集聚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11.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重点工程巡回观摩活动的主要内容,上、下半年各组织一次全省性观摩活动。12.做好省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建立完善定期通报制度,组织政策体制组、工作督查组和监测考核组开展有关工作。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1.严格规划实施,按照起步区、开展区和控制区建设时序,有序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2.一季度完成产业集聚区空间开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查、审批和备案;上半年完成产业集聚区市政根底设施、公共效劳设施和绿地景观等专项规划编制。3.协调推动交通、给排水、热力、燃气、电力、通信、绿化等根底设施建设,实现与城市市政管网的互联互通和设施共享,力争2010年完成根底设施投资1000亿元以上。4.推进产业集聚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5.加快产业集聚区近期开发区域内的村庄迁并。三、省工业和信息化厅1.一季度制定产业集聚区大招商行动方案。上、下半年各举办一次赴沿海地区的综合性招商引资活动,加强签约工程的跟踪效劳,力争产业集聚区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超过1500亿元。2.强化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新设立一批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力争每个集聚区成立2家以上小额贷款公司。3.发挥省信息化开展资金引导作用,推进根底信息综合效劳、公共电子商务效劳、物流信息效劳、网络与信息平安平台建设,争取2010年实现产业集聚区企业信息化平台全覆盖。4.优先将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纳入重点效劳企业范围,协调催促各项政策的落实,优化开展环境,减轻企业负担。5.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争取并落实国家支持政策,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开展。6.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建立产销对接长效机制,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四、省国土资源厅1.一季度制定保障产业集聚区用地的政策。2.结合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优先保障省辖市、县(市)中心城区以外的产业集聚区用地需求。3.重点保障产业集聚区年度用地方案指标,力争全年开展用地不少于12万亩。省重点工程的用地方案指标从省预留的重点工程用地方案中解决,切块下达各省辖市的土地利用方案指标向产业集聚区倾斜安排,对有重大工程建设的产业集聚区按特事特办原那么适度增加用地方案指标。4.争取国家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2万亩以上,加速指标周转,增加指标流量,提高产业集聚区用地保障度。5.强化土地投资强度监管,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对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和集约利用土地突出的产业集聚区给予用地指标奖励。五、省环境保护厅1.一季度制定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展的环保政策。2.一季度完成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审查。3.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加快产业集聚区工程环评审批进度。4.保障环境容量需求,将区域减排腾出的排污总量指标优先分配给产业集聚区。5.催促落实环保措施,推进环保设施的集合构建。六、省财政厅1.一季度制定产业集聚区税收返还、区域税收分享等财税支持政策。2.指导推进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建设。3.落实支持产业集聚区开展的各项财政资金支持政策,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七、省科技厅1.一季度制定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政策。2.推进产业集聚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新建5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加快产业集聚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育3—5名中原学者、50名左右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培养20—25个科技创新团队。4.发挥省科技专项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引导作用,推动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八、省商务厅1.一季度制定促进产业集聚区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的政策措施。2.落实出口企业运费补助政策,优先安排省招商引资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外贸区域协调开展资金等专项资金,支持产业集聚区开展。3.创新境外招商方式,有重点地组织招商活动,引进一批境外“区中园”工程。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1.一季度制定促进产业集聚区人才培训和引进政策。2.组织开展2次以上专家组巡回效劳活动,组织指导后备干部和专业人才挂职锻炼。3.实施人力资源行动方案,定期举办产业集聚区人才培训班,加强新生劳动力职业培训、在岗职工特别职业培训和管理人员专项培训。4.将产业集聚区各类人才纳入继续教育方案,举办专项研修班,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5.制定促进产业集聚区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建立“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效劳,开办人才档案管理业务,开设人才效劳窗口,举办1—2期产业集聚区人才国(境)外培训班。十、省教育厅1.将产业集聚区人才培育纳入职业教育攻坚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开展急需人才的订单培养(培训)。2.在省内外高校举办1—2期面向产业集聚区管理人员的高级培训班。十一、省交通运输厅1.对省公路网规划确定的产业集聚区交通建设工程及相关公路,优先纳入年度建设方案,加快建设。2.对符合支持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交通工程,优先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十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1.一季度制定促进产业集聚区名牌培育和标准化建设政策。2.支持国家和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进驻产业集聚区或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建设10家以上检验检测公共效劳平台。3.引导产业集聚区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4.加大对产业集聚区企业名牌的培育力度,加强对现有名牌的保护。5.强化产业集聚区企业技术法规、标准、符合性规定、计量测试、市场准入的咨询效劳,提高生产许可证、3C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特种设备制造等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效率。十三、省统计局1.一季度制定产业集聚区开展监测方案,建立完善统计考核体系。2.一季度完成2008年、2009年产业集聚区监测和调查;4月中旬形成监测分析报告,绘制产业集聚区地图和企业名录。3.按季度形成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监测分析报告。十四、省编办1.4月制定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指导意见。2.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管委会及其内设机构,合理确定编制,明确管理权限,完善管理职能。十五、省政府金融办1.一季度制定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展的金融政策。2.协调推动金融机构加大产业集聚区信贷支持力度,力争所有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与商业银行签订授信协议,2010年到位贷款不低于3亿元。3.积极引进国内外产业基金、投资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增强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资本实力,力争2010年产业集聚区每个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4.加强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开发适合产业集聚区开展的融资担保产品。5.组织指导金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员培训。6.优先争取产业集聚区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十六、省通信管理局1.加大产业集聚区通信建设投入,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物流、中小企业信息化等领域的业务。2.优化电信根底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集聚区电信管道、杆路、基站、铁塔和室内分布系统的共建共享。十七、省电力公司1.对省确定的县域产业集聚区大工业用电企业,执行省网直供电价政策。2.4月完成产业集聚区电网规划。3.加快推进年度方案工程建设,确保产业集聚区用电需求。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河南省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
考核晋级实施方法的通知豫政办〔2010〕83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河南省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考核晋级实施方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七月十九日河南省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考核晋级实施方法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开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34号),为建立完善综合考核、竞赛晋级、政策挂钩、动态调整的产业集聚区管理模式,促进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加快开展,特制定本方法。一、考核晋级范围经省政府确定的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省级备案的专业园区。二、考核晋级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四项指标。(一)企业营业收入。指报告期内区内法人企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以及转让资产取得的收入。(二)企业从业人员。指报告期末在区内法人企业(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的实有人员数。(三)税收收入。指报告期内区内法人企业(单位)实际缴纳的由国税和地税部门征收的各种税收收入总和。(四)所在地常住城镇人口。指报告期末城市新区所辖区域、产业集聚区所在县(市、区)城区、专业园区所在镇的常住城镇人口数。根据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的产业特点和开展实际,依据3项指标统计数据进行考核,即从(一)、(二)项指标中选取一项,与(三)、(四)项指标一并进行考核。三、考核晋级标准(一)门槛标准。到2012年年底,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应到达以下标准:(二)开展目标。1.以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数,凡已到达门槛标准及以上的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到2012年年底,企业营业收入或企业从业人员、税收收入等两项指标实现翻一番,所在地常住城镇人口增长50%以上。2.以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数,凡未到达门槛标准的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到2012年年底,企业营业收入或企业从业人员、税收收入、所在地常住城镇人口等三项指标必须到达门槛标准。四、考核晋级具体方法(一)产业集聚区考核晋级为城市新区。到2012年年底,凡符合以下1、2两项条件或1、3两项条件的产业集聚区,经综合考核和省政府批准后可升格为城市新区或享受相应待遇。1.2010年—2012年,投资强度、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率、单位土地使用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当年新增建成面积、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占集聚区营业收入比重等5项年度考核指标到达有关要求。2.以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数,已到达城市新区门槛标准的产业集聚区,到2012年年底,按照开展目标的要求,企业营业收入或企业从业人员、税收收入等两项指标实现翻一番,所在地常住城镇人口增长50%以上。3.以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数,未到达城市新区门槛标准的产业集聚区,到2012年年底,企业营业收入或企业从业人员、税收收入等两项指标实现翻一番,所在地常住城镇人口增长50%以上并到达城市新区门槛标准。(二)专业园区考核晋级为产业集聚区。到2012年年底,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专业园区,经综合考核和省政府批准后可升格为产业集聚区或享受相应待遇。1.以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数,已经到达产业集聚区门槛标准的专业园区,到2012年年底,按照开展目标的要求,企业营业收入或企业从业人员、税收收入等两项指标实现翻一番,所在地常住城镇人口增长50%以上。2.以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数,未到达产业集聚区门槛标准的专业园区,到2012年年底,企业营业收入或企业从业人员、税收收入等两项指标实现翻一番,所在地常住城镇人口增长50%以上并到达产业集聚区门槛标准。(三)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的考核奖惩。1.以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数,对2012年年底到达门槛标准且企业营业收入或企业从业人员、税收收入等两项指标实现增长1.3倍以上,所在地常住城镇人口增长65%以上的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省政府将给予奖励。2.以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金融服务与咨询合同:某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合作2篇
- 二手房买卖中介2024年度合规性检查协议3篇
- 2024年度搅拌站用砂石料供应合同3篇
- 商业物业抵押贷款合同20243篇
- 二零二四年度旅游服务分包条款2篇
- 2024年度上海市建筑外墙装饰工程合同
- 2024年度房产交易定金合同2篇
- 2024年度三棵树外墙涂料供货质量保证合同3篇
- 2024年度物联网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合同2篇
- 全新2024年度粮食销售合同范本:甲卖乙2篇
- 2023年学校音乐器材管理室工作总结
- GRG造型制作安装施工工艺
- 丙酮的产品包装说明和使用说明书
- 人身保护令申请书范文精选5篇
- 2022年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高分预测300题及完整答案(陕西省专用)
- 教学第二章-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课件
- 口腔黏膜病图示课件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标点符号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 文华财经期货软件指标公式源码至尊波段王指标公式源码
- 运动中的攻击行为课件
- 《闪闪的红星》阅读题(答案全,内容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