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一网统管顶层设计建设整体运营解决方案_第1页
新型智慧城市一网统管顶层设计建设整体运营解决方案_第2页
新型智慧城市一网统管顶层设计建设整体运营解决方案_第3页
新型智慧城市一网统管顶层设计建设整体运营解决方案_第4页
新型智慧城市一网统管顶层设计建设整体运营解决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慧城市一网统管顶层设计技术方案项目编号:数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一网统管顶层设计建设方案 目录TOC\o"1-5"\h\z\u第一章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框架与平台 121.1智慧设计思路 121.1.1智慧城市设计理念 121.1.2智慧城市设计目标 131.1.3智慧城市设计方法 131.2智慧架构框架 151.2.1智慧城市业务架构模型 161.2.2智慧城市应用架构模型 171.2.3智慧城市数据架构模型 181.2.4智慧城市分析架构模型 191.2.5智慧城市技术架构模型 201.3智慧支撑平台 201.3.1智慧城市支撑平台互联互通 211.3.2智慧城市支撑平台逻辑结构 221.3.3智慧城市支撑平台部署结构 231.4智慧基础设施 231.4.1智慧设施之信息通信设施 231.4.2智慧设施之传统设施智能化 241.5智慧保障体系 241.5.1智慧城市战略治理体系 251.5.2智慧城市运维管理体系 251.5.3智慧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261.5.4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 26第二章新型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建设和运营 262.1智慧实施思路 262.1.1智慧城市建设原则 272.1.2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282.1.3智慧城市建设任务 312.1.4智慧城市实施方式 322.2智慧运营体系 332.2.1智慧城市保障机制 332.2.2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362.2.3智慧城市运营中心 382.2.4智慧城市创新中心 402.2.5面向对象运营创新协同 402.2.6智慧城市数据开放 412.2.7智慧城市平台安全 432.2.8智慧开放与安全的结合 452.2.9***智慧产业引导 462.3智慧实施路径 482.4智慧重点应用 492.4.1智慧城市民生服务 492.4.2智慧城市城市管理 502.4.3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512.4.4智慧城市政务治理 522.4.5智慧城市产业发展 532.5智慧城市方案蓝图 552.6智慧城市商业运营 552.7智慧城市服务实施 55第三章基础环境建设 563.1机房建设 563.1.1机房设计依据 563.1.2设计原则 57可靠性 58实用性和先进性 58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58标准化 58经济性/投资保护 58可管理性 59环保型 593.1.3机房装修 59承重 59防火 60防水 60防尘 60抗干扰 60防静电 60保温、隔热 61消声、减震 61吊顶工程 610墙体工程 621门窗 622地面工程 623机房等电位处理 634机房装修主要材料清单 633.1.4机房基础设备要求 64UPS 64电池 65机房配电柜 65空调系统 663.1.5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69电力监控系统 70环境监控系统 713.1.6KVM系统 723.1.7消防配套 743.1.8机房主要配套设备清单 753.2指挥中心建设 763.2.1系统概述 763.2.2系统架构 783.2.3系统设计 79大屏幕系统功能 79显示单元内置信号处理器 80系统显示模式 803.2.4系统配置 82大屏配置 82安装位置 83设备介绍 843.3无线WIFI系统 843.3.1系统概述 84项目现状 843.3.2系统架构 843.3.3系统设计 85无线组网方式设计 85实施设计 85第四章项目实施管理方案 874.1项目组织管理 874.1.1建立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874.1.2确定项目分工角色职责 884.1.3建立项目组织相关管理制度 914.2项目管理计划 924.2.1综合管理计划 92项目计划编制 92项目计划执行 934.2.2综合变更控制 934.3范围控制计划 934.3.1范围定义及跟踪 934.3.2变更管理 944.3.3变更控制工具 944.4进度控制计划 954.4.1项目进度跟踪 954.4.2项目进度分析 964.4.3项目进度控制 964.5组织机构和人员管理计划 974.5.1人力资源规划 974.5.2项目团队建设 974.5.3项目团队管理 974.6质量保障计划 974.6.1质量保证目标 974.6.2质量保证角色与职责 984.6.3质量保证流程 994.6.4质量保证活动 1004.7沟通管理计划 1004.7.1沟通计划 1004.7.2报告形式 1014.7.3相关工具文档 1014.8配置管理计划 1024.8.1配置管理目标 1024.8.2配置管理角色与职责 1024.8.3配置管理流程 1024.8.4配置项定义 1044.8.5配置管理活动 1054.8.6配置管理工具 1114.9风险控制计划 1114.9.1风险识别 1114.9.2风险分析 1114.9.3风险控制 1124.10变革管理计划 1134.10.1变革管理方法 1134.10.2变革管理成功的关键策略 1134.11项目进度计划 1144.11.1影响项目进度的因素 1144.11.2项目进度制定的原则 1144.11.3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1144.11.4项目里程碑 1164.12安全保密计划 1164.13文档编制计划 1174.13.1项目管理类 1174.13.2软件工程类 1184.13.3项目支持类 1184.14质量保障计划 1234.14.1确定质量保证目标 1234.14.2质量保证角色与职责 1234.14.3质量保证流程 1244.14.4质量保证活动 1254.15产品交付计划 1254.15.1背景介绍 1254.15.2客户管理 1264.15.3服务人员管理 128服务人员 128服务文化 1294.15.4服务流程管理 130前期介入 130系统部署 131数据迁移 132试用 133正式上线 134项目验收 134应急处理 1344.15.5服务实体设施 1354.15.6产品详细交付计划 1364.16项目培训计划 1424.16.1培训组织管理 1424.16.2培训队伍要求 1424.16.3培训对象 1424.16.4培训内容及要求 1434.17实施风险管理 1444.17.1风险计划 1444.17.2风险监视 1464.17.3风险管理 147第五章售后服务及培训 1475.1售后服务说明 1475.1.1售后服务及响应级别 1475.1.2定期现场巡检服务 1505.1.3专人值守服务 1515.1.4本地化服务 1515.2运维服务保障措施 1525.2.1项目运维组织机构及职责 1525.2.2运维风险预防措施 1545.2.3运维突发事情应急措施 1545.3服务质量保障措施 1545.3.1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1555.3.2运行维护制度建立 1555.3.3运维知识库系统 1555.3.4运行维护队伍建设 1565.3.5闭环式服务 1575.3.6服务监督机制 1575.3.7试运行期间的运维保障 1585.3.8免费质保期间的运维保障 1595.3.9免费质保期后的运维保障 1595.4质量保证范围 1605.5售后服务承诺书 1615.6售后服务机构网点清单、服务电话 1625.6.1售后服务人员配置 1625.6.2人员培训计划 162第六章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1646.1施工组织设计 1646.1.1综合说明,质量、服务、安全文明施工目标 164质量目标 164服务目标 165安全生产目标 165文明施工目标 165文明环境施工目标 1666.1.2主要施工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 167从技术上保证进度 167用现代化技术设备 168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 168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和计划 1696.1.3工程投入的主要物资和施工机械设备情况、主要施工机械进场计划 1696.1.4施工设备进场计划 1696.1.5工程所用产品进场计划 1706.1.6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1706.1.7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171安全教育制度 171安全检查制度 171安全活动制度 171设备安全管制 171做好施工现场管理 1726.1.8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1726.1.9施工顺序、总进度安排及总形象进度示意图 1726.2项目管理机构配备 1726.3质量及保修服务 1726.3.1保修期与保修范围 1726.3.2保修责任 1736.3.3售后培训 1736.3.4售后维护服务 1736.3.5接口对接服务 1736.4组织管理 1736.4.1项目管理方法 1746.4.2项目质量管理 175质量管理计划 175质量管理过程 1766.4.3系统测试计划 1786.4.4测试方案 179单元测试 179集成测试 181系统测试 182用户测试(试运行测试) 1836.4.5测试管理 184测试组织 184测试准备 185测试执行 186测试问题跟踪 187文档核查 187测试技术 1876.5项目风险管理 1896.5.1主要风险列表 1916.5.2风险影响分析 1926.5.3关键风险分析 1936.5.4风险控制计划 1936.5.5风险应对措施 195风险应对措施 195其他风险措施 1976.5.6项目沟通管理 1976.5.7项目决策制度 1976.5.8问题与争议管理办法 1986.6上线后支持期 198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框架与平台顶层设计部分,构思框架与平台,定义设计思路,明确架构和设计方法论,设计智慧支撑平台和智慧基础设施,明确智慧保障体系。1.1智慧设计思路基于智慧设计理念和设计目标,定义设计方法。1.1.1智慧城市设计理念设计理念包括:以人为本人城共生宜居宜业开放创新以人为本,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市民为中心进行设计,从人自身的健康、责任、家庭、职业等方面支持人更好的发展;支持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有更和谐的关系。人城共生体现人与城市的关系是动态相辅相成的,是生态进化发展的,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去保证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宜居宜业是智慧城市的特性,通过智慧使能城市提供更好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从而使城市宜居宜业。开放创新是智慧城市持续发展的保障,城市与其他城市是相互关联的,城市是一个省及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组成部分,城市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能量和物质,以开放的态度和方式去建设和运营,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包括基于技术的创新、数据增值服务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创新才能加快城市的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1.1.2智慧城市设计目标智慧设计目标包括:面向服务对象:面向市民、企业,面向城市提升效率质量:提升办事效率,提升治理能力促进信息公开:通过公开透明促进政府流程优化数据引领发展:融合基础数据和产业数据,科学发展形成智慧架构:夯实网络基础,整合信息资源,构建智慧应用,优化保障体系1.1.3智慧城市设计方法顶层设计有架构框架、支撑平台、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架构框架指导支撑平台建设,支撑平台基于基础设施形成一体化的平台。通过三个层次的设计明确静态结构,其中架构框架可以从业务架构模型、应用架构模型、数据架构模型、技术架构模型四个角度来设计,支撑平台可以从外部互联互通和内部结构关系两个视角去看,基础设施重点关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静态结构落实到支撑平台上,平台的动态行为需要四个体系来保障,包括战略治理、运维管理、安全保障、标准规范。顶层设计应该重点响应平台整合、数据融合、共享交换、应用智慧、分析决策的需求。平台整合:为支撑智慧城市未来信息化发展,需加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运维保障。需建设符合未来10到20年业务发展需要的高性能、高可用、智能化、节能环保的云数据中心,以满足各信息系统计算、存储、安全和管理需要,实现设备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数据融合:在数据层面需要人口数据库、企业法人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三大库,但需要在数据层面进行更广更深的整合,提供城市公共数据库、专题数据库,以全面支撑***市政府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挖掘应用。因此,需要通过充分对各政府部门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集中、转换、装载,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的、真实的、有序的、综合的城市基础数据库,并根据各部门的实际业务需求,构建多个针对业务分析应用的数据“集市”。共享交换:需要建立信息资源采集、处理、交换、共享、运营和服务的机制和规程,实现分布在各业务部门机关的信息资源的有效采集、交换、共享和应用。***市迫切需要建立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建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政府部门各业务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应用智慧:智慧应用建设需建立在智慧城市整体框架和结构之上,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实现智慧应用的统一规划与运维,实现数据的统一存储和挖掘。需要紧密围绕便民惠民服务、城市综合管理、产业发展规划等层面展开,建设对应的各类智慧应用系统,如公有云、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逐步实现城市信息化向智慧化的转变。分析决策:部署大数据分析平台,推进便捷、高效的数据可视化关联分析,将已有的信息化业务系统中的各类数据以信息、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各部门、各机构将大量的、未知质量的、低关联性的、低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少量的、易于理解的、高关联性的、高价值的可操作的有价值信息。整理制作郎丰利。1.2智慧架构框架架构框架从业务、应用、数据、技术四个角度进行设计,通过业务架构模型与战略规划和业务规划进行衔接,通过应用架构模型确定智慧应用的设计模式,通过数据架构模型支撑业务和应用,打通各业务之间的数据孤岛,加强基础数据的共享和更新,支持数据的动态交换;通过技术架构模型,支撑业务、应用和数据的要求,衔接支撑平台和基础设施。1.2.1智慧城市业务架构模型如果把智慧城市看成人,那么智慧中心就是城市的大脑,智慧设施就是城市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及运动系统,智慧应用就是城市的各类功能系统。智慧中心、智慧应用、智慧设施形成城市的躯体,那么人民城市为人民就是城市的灵魂,围绕人和市民、法人和企业、城市运行服务者和管理决策者提供服务,是智慧城市的关键。智慧业务架构模型就是“业务123N”:一体化平台支撑(智慧设施)两中心运营创新(智慧中心)三条线融会贯通(智慧灵魂)多应用融合协同(智慧应用)1.2.2智慧城市应用架构模型经过对各类智慧应用总结提炼,综合各类业务应用提供个性化互动功能对不同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结合数据资源整合和大数据分析趋势,综合各类业务数据进行数据化运营。通过智慧应用架构模型,支撑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应用架构模型有以下三个层次:个性化互动产品化服务数据化运营个性化互动层面提供社会服务,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一号、一窗、一网的服务,从而达成人人通的目标;为城市运行服务人员提供一格、一单、一站的服务,使他们的任务尽量简单高效,从而达到班班通的目标;为城市管理决策人员提供数据监测和分析的统一入口,从而到达数数通的目标。数据化运营层面提供数据支撑,为业务提供探索发现风险、规则、模式等功能,提供分析、预测、仿真等工具进行知识性决策,形成数据指标体系为服务对象和业务应用服务。产品化服务层面支撑业务管理,各类智慧业务应用可以充分利用感知互动设施、互联互赖管道、智能优化工具,快速高效的构建应用。1.2.3智慧城市数据架构模型通过数据架构模型,支撑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构建城市基础信息库支撑各类应用,建设服务数据库服务各类服务对象,按业务领域建设业务数据库动态整合数据,同时形成动态数据仓库便于按业务主题的分析,形成信用库和风险库帮助应用更加智能;整合感知数据、视频、互联网数据、档案文件、内容和知识管理库形成统一的内容库,进行非结构化数据的理解、分析和利用。1.2.4智慧城市分析架构模型基于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充分利用传统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分析手段,通过分析创新业务功能。可以充分综合利用描述性分析、预测性分析、规范性分析、认知性分析等为业务服务。利用智慧城市物联感知采集和大数据分析获得的新数据,采用新方法,更加充分的进行信息资源分析利用,1.2.5智慧城市技术架构模型基于分布在城市各个位置的信息通信技术设施,基于云计算理念,形成统一的资源层、平台层、应用层形成统一的智慧支撑平台。1.3智慧支撑平台智慧支撑平台基于基础设施,在技术架构模型指导下进行设计;从与外部环境的互联互通和内部结构关系两个视角进行设计;内部结构关系包括逻辑结构和部署结构。1.3.1智慧城市支撑平台互联互通支撑平台需要与各级政务网络、基础设施网络、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等进行互联互通。平台需要与各级政务信息化平台互通,能够与国家各部委及河南省政务信息化平台进行信息互通和流程互动;逐步整合***市级和所属各区政务信息化应用和各类城乡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与互联网连接,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服务,借助网站、移动APP、微信、支付宝等渠道提供服务,同时能够进行信息发布和信息公开,能够与市民和企业进行信息互动,能够进行舆情监控。平台与水电气暖等公用事业服务提供商连接,与交通、市政等设施管理部门连接,与智能楼宇连接,通过基础设施智能化创新城市服务和管理。平台与产业发展第三方平台(包括全球化、全国性、地域性平台)连接,帮助物流、制造、电商等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智慧产业的发展。1.3.2智慧城市支撑平台逻辑结构支撑平台通过智慧运营应用连接云、管、端,将分散的各类智慧基础设施形成一个整体,尤其是物联网和各类物联感知设备及移动设备,同时连接创新中心、运营中心、现场执法车辆、移动执法设备更好进行管理。智慧支撑平台除了通过桌面连接用户提供智慧应用和服务之外,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支撑随时随地的服务,并且可以位置感知;通过车载智能设备可以拓展移动终端的功能,甚至打造移动监控指挥站;城市安装大量感知控制设备,可以采集信息并且控制设备做出行动;视频摄像头统一进行管理,减少重复建设,而且可以进行联动。1.3.3智慧城市支撑平台部署结构智慧支撑平台通过网络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到社区和村。公有云数据中心和政务云数据中心在市级集中部署,智慧运营中心市与区县两级协同,视频监控需要在区县级进行存储;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在各级都可以进行连接;物联感知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从区县层面接入。1.4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城市需要先进坚强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基础设施,基于这些设施形成智慧支撑平台。1.4.1智慧设施之信息通信设施智慧城市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需要政务云数据中心、公有云数据中心、城市通信网、城市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应用使能平台。通过“二云二网二平台”可以形成智慧支撑平台,进而支撑运营中心和各类智慧应用。1.4.2智慧设施之传统设施智能化通过物联网和各类专用网络,连接经过改造的智能设备和新添加的感知设备,可以大大加强城市的实时感知和数据采集能力,甚至可以进行中心化的控制和调度。物联感知设备和设施主要包括:1.5智慧保障体系架构框架指导,基于基础设施形成的智慧支撑平台,静态结构需要动态行为保障机制。通过战略治理、运维管理、安全保障、标准规范四个方面的体系保障平台更好的运行。1.5.1智慧城市战略治理体系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应该响应城市发展目标和业务要求,与城市业务战略匹配;智慧架构框架应该持续优化,通过架构进化和支撑平台完善,提升城市智慧支撑能力;智慧建设会有多个项目群交叉进行,通过项目管理、项目群管理、项目组合管理保障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智慧支撑平台运营应该基于成熟的方法进行流程管理、资产管理、问题管理;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探索业务创新。郎丰利整理制作。1.5.2智慧城市运维管理体系通过运维管理体系保障运行资源供应和系统运维管理,保障智慧应用的高性能、高可用、高可扩展、高可管理;基于统一的软件交付平台进行业务服务交付和各类智慧应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平台、应用遇到问题时,可以进行应急响应。1.5.3智慧城市安全保障体系通过信任服务体系保障智慧平台和应用的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和访问控制、日志管理和系统审计,保证信息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通过信息安全治理保障用户隐私和信息扩散范围;进行网络安全防护,防止各类网络空间的攻击;同时进行容灾备份设计,保证业务的连续性。1.5.4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制定智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更多业务智慧化;制定技术、应用、管理、安全等的标准规范体系,保证智慧的兼容性和规范性。 新型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建设和运营行动计划部分,谋划建设与运营,定义实施思路,明确运营机制体系和实施路线图,对智慧重点应用进行设计。2.1智慧实施思路基于智慧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识别建设任务,定义实施方式。2.1.1智慧城市建设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智慧城市建设遵循以下原则: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覆盖全市,分步实施基础先行,统一建设创新应用,重点突破健全体系,确保安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工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在竞争性领域坚持市场化推广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格局。覆盖全市,分步实施:按照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标准和要求,整体布局覆盖全市的智慧城市服务体系。在市县乡三级同步实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各项惠民便民智慧应用按照功能特点和行业性质分步实施,共同推动全市城乡管理精细化、工作便捷化、生活智慧化。基础先行,统一建设:以数据整合和资源共享为切入点,整合各部门基础数据,分析梳理、归类融合,支持跨部门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应用;统一规划,集约化建设覆盖市县乡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数据支撑、业务管理、社会服务应用的多层体系,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和综合应用,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支撑各领域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创新应用,重点突破: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部门业务的融合,加强商业模式与行业应用的创新。按照“急用先行、民生优先”的原则,突出应用惠民、应用兴业,优先安排关系产业与民生的智慧应用,分步骤、有序推进重点智慧应用建设,以重点领域示范带动智慧城市整体建设。健全体系,确保安全: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信息安全的有关规定,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理念,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构建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在新技术、新业务、新应用环境下智慧城市建设安全可靠。2.1.2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围绕着人民幸福、城市宜居、产业繁荣的智慧发展愿景,智慧建设目标定义如下:智慧基础先进稳定智慧平台开放安全智慧应用惠民善政智慧运营协同高效智慧产业创新发展智慧基础先进稳定:到2021年,建成***政府“政务云”和“公有云”,完善两个云中心的分工合作机制,实现全市智慧应用的统一承载和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无线城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无线宽带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超过100Mbps;全市范围内的水、电、气、暖、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感知和监控水平大幅提升。智慧平台开放安全:完善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实时统计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信息、信用信息和宏观经济五大基础数据,统筹管理全市各部门的公共基础数据;出台数据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细化“非行政许可”目录、商事登记数据目录等信息化资源,构建围绕城市政务服务、企业商事服务和公众服务的政府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全面加强。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高,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更加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确保重大信息安全零事故。智慧应用惠民善政:到2021年,智慧应用全面推广,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行业应用水平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在线率达到80%以上,信息共享需求满足率达到90%以上,业务协同需求满足率达到70%以上,行政审批项目有线、移动网上办理比例达到95%(即办件除外),非涉密信息公开达到100%,基本消除信息孤岛,打破条块分割;班班通、人人通终端覆盖率100%,基础教育资源上网率超过80%;居民健康卡卡管中心建设完成,城市、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100%的三级医院和90%以上的县级医院使用符合标准规范的电子病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99%以上。智慧运营协同高效:建立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統(GIS)、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化技术,形成城市管理决策“一张网”和“一张图”。将公安、城管、交通、安监等部门的视频监控设备纳入“一张网”,对各级交通路口、市区出入口、人员聚集区、重要的产品生产基地等实施动态监控管理。依托“政务云”和“公有云”两个云计算中心,对城市数据进行挖掘、清洗、分析、处理和应用,为公共安全、环境监测、交通旅游、经济运行等城市关键领域的精细管理决策描绘出“一张图”。智慧城市建设采用国家倡导的创新商业模式和合作运营机制,通过PPP模式将智慧城市与资本市场嫁接,组建智慧城市运营主体,解决建设期巨额投资及运营期升级换代、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智慧城市运营主体定位为智慧城市运营商,是智慧城市重要建设和运营平台,既担负着信息安全、信息惠民的职责,也担负着智慧城市在统一标准和规范下良好建设运营的职责,保证智慧城市长效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智慧产业创新发展:构建智慧产业快速发展、两化深度融合、优势产业创新突破、新兴产业全面推进的发展态势。到2021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大数据产业链。2.1.3智慧城市建设任务基于智慧建设目标,定义智慧建设任务如下图:(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加快建设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网络基础设施、云服务平台、大数据资源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及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及“信用***”服务水平。(二)推进便民惠民服务以信息惠民为宗旨,深入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同步实施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教育等重点项目,分步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等服务项目。加快手机客户端“我的***”APP上线实施,整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务信息及便民服务信息,利用“政府公益服务”、“城市运营频道”、“我的智慧生活”三大板块向公众精准推送个人服务及信息,让市民通过智能手机轻松享受个性化和便捷化的综合信息服务,实现政府群众同平台互动,促进智慧生活应用全民共享。(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可视化发展需求,着力打造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和智慧城市展示体验中心,同步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公安、智慧法院、智慧工商、智慧安监、智慧水务等重点项目实施,按应用性质特点分步推进智慧交通、智慧食药监、智慧环保、智慧节能、智慧气象等项目,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四)智慧产业全面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形成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产品及服务的产业形态,同步实施智慧物流、旅游、电子商务、农业、畜牧业等智慧应用,分步部署工业云、大数据产业、物联网产业及智能制造,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进智慧产业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带动城市经济高端化发展。2.1.4智慧城市实施方式智慧城市实施从规划、建设、管理到优化形成全生命周期闭环,通过运营中心和创新中心协同,进行一体化支撑平台的集中建设,应用由点到线,由面及体,逐步形成多维相互关联协同的全智能协同应用。2.2智慧运营体系通过机制保障智慧运营,通过评价指标评价业务成效。通过运营中心和创新中心协同,数据开放和平台安全结合,构建运营智慧应用,并且进行智慧产业引导。2.2.1智慧城市保障机制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需要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等保障机制。其中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标准建设、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宣传推广、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几个重点保障任务描述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工作,作出重要决策,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项目建设等工作。各县全力支持配合智慧城市建设。要建立纵向连接市县乡、横向连接各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各智慧应用牵头部门,各县及相关单位积极配合,做好业务迁移和数据共享,开展智慧应用建设、使用。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由州委、州政府督查室联合成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督查组,加强督促检查,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不到位的单位,由督查组提出整改意见,对落实不到位、推诿扯皮的单位或部门实行通报批评。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适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相关联络制度,定期分析智慧城市发展动态,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二)统一标准建设:要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及大数据应用总体框架,遵循统一标准,确保技术中立、功能可拓展。任何单位不得设置技术壁垒,阻碍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凡是不符合标准、不支持集成和共享的系统不得启动建设、不得投入使用。(三)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对信息技术推广、大数据发展应用、智能产品研发、智能平台打造等给予资金扶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运用市场机制,从产业链集成的角度进行战略性投资和科学化管理,培育并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力的,涵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和信息技术及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集团。依据有关规定,按照PPP模式选择有实力、信誉度高的全国知名信息化企业与市信息化投资有限公司及本地通讯运营商、其他社会资本方共同组建新型智慧城市运营公司,对我市公有云计算中心、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智慧城市展示体验中心及N项智慧应用等整体项目进行总体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市智慧城市运营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融资租赁以及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种方式对不同项目进行投资建设,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大力引进高水平复合型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及商业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引进省内外专家(团队)和海外人才。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联合建立各类智慧城市建设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强化对现有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和引进人才的教育培训,为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五)深化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刊、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各种媒介渠道,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宣传,普及信息化知识,增强民众的信息化意识。积极推广智慧城市最新成果和成功应用案例,支持举办各类专业论坛、专业会展等活动,引导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打出智慧城市这张***的新“名片”,吸引国际、国内大型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博览会、年会等与信息化相关的高规格、高层次的重大活动在***举办,提高“智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六)建立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建立智慧城市和大数据采集、管理、应用等标准规范体系,指导我州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各项智慧应用运营、管理规范的建立和实施,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强行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规范的技术支撑作用。研究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统计制度和社会评估体系,依托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定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跟踪分析、评价评估。2.2.2智慧城市评价指标面向智慧城市提的服务和功能、平台和能力,定义S.M.A.R.T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对产出层、平台层、投入层的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智慧城市指标评价体系参照国家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结合全球智慧城市实践和***实际情况进行定制,体系既关注智慧牵引的业务能力评价,也关注智慧牵引的业务成效评价。智慧牵引的业务能力评价包括:创新能力创新组织,生态合作;应用创新,技术研究;业务模式,商业模式机制保障组织,制度,人才,资金;项目建设,运营管理信息资源利用能力基础建设与维护;动态采集与利用;信息开放与共享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业务连续性保证,信息安全保护和隐私保护,信任服务智慧牵引的业务成效评价示意图如下,可以根据业务领域和业务指标进行调整:2.2.3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智慧运营中心作为城市大脑,协调各个部门,保障业务运营的敏捷高效,决策的快速优质,整体效能的优化。能够预见问题,消问题于无形;洞察信息,进行最佳决策;善用资源,提高运营效率。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监测与可视展示预警通知与事件处理指挥调度与应急处置决策优化与监督评价通过智慧总体规划,确定了智慧城市“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Why、What、How。通过运营中心,将智慧落地,解决智慧城市“谁”“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事情的问题,也就是Who、When、Where。建设智慧运营中心,通过资源整合,将城市的人、事、物、空间等信息进行统筹管理,将全州各部门业务系统以及行政服务部门部署在不同设备、不同系统采集到的城市基础信息,融合成统一的数据视图,实现终端感知和各系统的互联互通,统一监控城市的环境、交通、治安、公共服务、舆情等城市运行体征状态,在此基础上进行智能分析和仿真预测,把城市管理模式从被动应对事件转变成有预见性地主动、提前规避问题,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实现全市统一的快速应急响应和协同指挥调度,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服务和公共安全水平。加强国家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应用,调用数字化城管中心、110综合指挥中心、120调度管理中心、电子警察管理中心和水利防汛指挥中心以及123开头的各类服务电话等资源,构建高效统一的城市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协同数据共享平台、专题事件预测预警和辅助决策系统,针对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民生等重点领域,加快开发应急系统大数据价值,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城市安全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城市突发事件提前预警、应急联动部门高效协同、应急资源快速调度。2.2.4智慧城市创新中心智慧创新中心除承担智慧成果展示和用户体验之外,是进行创新的承载平台。功能包括:智慧成果展示与用户体验智慧战略治理与架构优化智慧科技应用创新与探索城市治理与服务模式创新其中展示体验中心,通过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展示和交流手段,向参观者介绍可见、可触、可应用的智慧城市产品和应用案例,宣传普及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价值,切身体验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模式,从而真正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推动城市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跨越发展。2.2.5面向对象运营创新协同运营中心的业务运营和创新中心的各类创新围绕着人民和市民、法人和企业、城市运行服务者面向三类服务对象的三条主线组织各类业务。在产业的创新和运营方面,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基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服务企业的同时,促进政府治理模式的改革。2.2.6智慧城市数据开放通过数据开放促进智慧生态培育,提高智慧应用水平。包括以下要点:城市信息公开(城市内部开放,公开透明)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项目信息,动态监管信息;审批信息对申请人可见政务数据共享(政府内部开放,条块融合)基础信息库共享,业务数据数据交换,服务数据整合;客体动态数据共用大数据产业培育(外部受控开放,增值服务)连接带来增值(资源整合):民生服务,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分析带来增值(洞察优化):政务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数据开放需要以下任务支撑:(一)完善城市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实时统计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信息、信用信息和宏观经济五大基础数据,统筹管理全市各部门的公共基础数据,收集和补充公安、人社、住建、民政、工商、质检、国税、统计、人民银行、道路、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与自然人、法人、地理信息、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的基础信息,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搭建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出台数据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细化“非行政许可”目录、商事登记数据目录等信息化资源,构建围绕城市政务服务、企业商事服务和公众服务的政府大数据平台,为政府监管、企业服务、公众服务提供统一的数据集成、管控和服务支撑。完善政府“政务云”与社会“公有云”分工合作机制,按照数据交换标准和接口规范,实现跨部门、跨网络、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水平。(三)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整合分散于各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人民银行和其他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建立征信主体的信用信息综合信息系统,建设“信用***”综合门户网。通过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中建立完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用记录,形成信用档案,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构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2.2.7智慧城市平台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网络防护,打击网络犯罪信息资源安全:信任服务,容灾备份,隐私保护安全意识培养市民,企业,城市运行服务人员,城市管理决策人员;宣传推广智慧应用安全:全流程的安全能力智慧设施安全:数据中心,通信网络和物联网络,终端和感知设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自主安全可控的产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安全制度,强化要害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提升信息安全意识,确保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推进,实现城市信息安全总体可控。(一)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合理、有效的安全组织架构,配备和设立安全决策、管理、执行以及监管的主要责任人员岗位和机构,明确各级机构的角色与责任;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规范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安全监管机制,加强信息安全测评和认证,切实提升信息安全基础防护、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对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环境下的重要信息系统等级测评、建设整改、安全加固等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开展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关键技术、政策标准的基础研究;建设信息安全综合服务平台,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共领域网站的安全防护需求,实现自动检测网站漏洞、可疑文件和网站访问状况并进行主动防御、实时处理和预警,提供系统规划、建设、测评、加固、日常监测、数据挖掘和系统维护等服务,完善云计算服务安全管理。(二)信息资源安全保障完善网络安全设施,推动建设市级政务外网安全监管平台和安全接入防护系统,逐步归并缩减互联网接入口,强化重要信息资源安全防护,加强金融、人社、电力、交通、医疗等重点领域重要网站、数据资源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建立全市统一的云灾备中心,集中提供规范、专业化灾备服务,形成本地云中心、云灾备中心加异地云灾备中心的“两地三中心”灾备模式。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保证核心数据和关键信息的安全,完善信息安全保密制度,强化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在智慧城市建设时同步进行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实现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加强数字认证体系和安全应用建设。建设数字认证体系和电子签章等安全应用的推广,实现云计算平台以及政务、交通、通讯、能源、社区等信息系统的安全接入认证和用户认证统一管理,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设备、人员的认证接入安全和通讯安全。推进电子签章等数字认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政务和智慧城市等各信息系统的网上身份鉴别和无纸化办公服务,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三)网络安全宣传推广加大信息系统规划、管理、维护等各环节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安全培训力度,提升全流程信息安全意识。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应用等新兴媒体渠道,举办网络安全宣传活动,加强网络安全日常宣传,切实提高市民网络安全保护意识。2.2.8智慧开放与安全的结合智慧建设与运营应该开放与安全相辅相成,面向服务对象进行三条线贯穿的开放服务与安全保护。2.2.9***智慧产业引导基于智慧创新中心进行智慧产业引导,包括:(一)云计算产业按照“大集中、大整合、大共享”的要求,引入社会资源,创新运营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手段,整合全市网络、软件和硬件等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民生、政务、产业等多领域的政务云计算中心与公有云计算中心。政务云通过较为全面的信息化业务迁移和数据汇聚,横向打通各部门之间信息壁垒,有效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基础信息共享,提升政府信息化服务能力和决策水平。公有云中心平台投入使用后,根据智慧应用的不同需求,采用分权分域机制,分别搭载工业云、医疗云、交通云等多朵云,支撑不同的智慧应用,推动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集中管理、应用系统集中部署、网络设施集中维护,强化跨部门信息交换应用和业务协同服务能力,挖掘开发大数据价值,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逐步将我市打造成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在“两化融合”政策实施和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导思想下,整合行业主管部门、中介组织、信息服务商、行业专家等各方面资源,构建政府资助、企业运营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电子产业园、孵化园、物流园区、大学科技园和小微企业创新园等各类园区信息化管理、公共政策服务、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搭建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为全市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发展提供政府服务、资源集成、力量整合和价值交互,实现企业自身能力提升和价值辐射,逐步完善***制造业价值体系,优化***制造业生态环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大数据产业加快大数据技术应用,推进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推动数据资源汇集、挖掘、应用和开放共享,实施产业应用、公共服务等大数据工程,发展大数据产业链。以***市基础数据库及云平台建设项目为载体,积极与国内外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积极推进云服务模式在电力装备制造、电子商务、金融、生产安全、城市安防、医疗、生物医药等领域试点应用。推动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技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引进一些大数据存储管理、分析处理先进企业,培育出大数据保障、系统集成服务、软件开发中小企业,形成大数据产业服务体系。(三)物联网产业积极推进物联网在智能电力、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全监管、智能食品溯源、智能环保、智能医疗、移动支付等领域的示范应用,组织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发展物联网产业。发挥***区位、市场、人力资源优势,以智能终端产业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加快配套企业集群式引进。积极推进变压器、开关设备、测温线缆、设备状态监测、网络保护装置、智能家居系统、网络计量系统的智能化,以及混凝土物流、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等智能化和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四)智慧应用通过智慧引领,聚集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运维服务商、知名厂商进行智慧咨询规划、应用开发和运维管理,形成智慧生态环境。鼓励企业建设第三方平台,提供综合服务,同时为政务治理提供相关信息。2.3智慧实施路径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城市智慧运营中心、智慧门户、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工商展开建设并部分投入应用;到2021年,实现智慧城管、智慧安监、智慧教育、智慧水务、智慧环保、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智慧应用建成并投入使用;到2021年建成服务于民生、政务、产业等多领域的政府“政务云”与社会“公有云”相结合的两个云计算中心,继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和信息安全四大基础平台,依据城市政策要求结合实际需求拓展智慧应用,持续推进“惠民、善政、兴业”的智慧应用分批建设并投入使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同步推进智慧应用、智慧中心和智慧基础设施。根据相互之间的支撑关系和协同关系定义各项目的进度。2.4智慧重点应用按照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基础设施、政务治理、产业发展五大业务领域梳理重点应用。2.4.1智慧城市民生服务以人为本,人民城市为人民。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的主动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全面理解人与自身、家庭、社会、经济的关系,理解人与文化、科技的关系,综合医疗、教育、住房、文体、养老等服务。智慧的民生服务体系及重点项目如下:2.4.2智慧城市城市管理人城共生,宜居宜业。基于生态理念进行多层次的泛化城市管理,理解城市与自然、设施、社会、产业的关系,结合人与自然、城市、社会、经济的关系,多方共治、主动参与、科技支撑、模式创新。泛化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包括传统的城市管理,也包括交通、市政部分业务,还包括环境保护、土地管理、规划管理、建设管理、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的主要内容。通过将城市划分成网格,网格区域内进行各类业务的综合监管。其目标和重点项目如下:2.4.3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如人,逐步成长。城市基础设施随着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不断发展更新,支撑人口和产业的增长。基础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智慧设施、产业设施。其中,智慧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的基石,其他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智慧的基础设施体系及重点项目如下:2.4.4智慧城市政务治理改革,协调,发展,服务。进行高效的科学的政务治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智慧城市协同多个政府部门及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发展。智慧的政务治理体系及重点项目如下:2.4.5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开放,创新。通过智慧和第三方平台使能现代服务业和创业创新,支撑智慧的产业创新和营商,促进农业、制造、第三产业等现代化和国际化。智慧的产业发展体系及重点项目如下:

2.5智慧城市方案蓝图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可以分成六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为感知层、网络层、资源层、平台层、应用层次、综合层。初期建设主要关注资源层的公有云数据中心、平台层由公有云数据中心承载的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和应用使能支撑服务平台、应用层15个业务专项应用、综合层的智慧运营中心和展示体验中心。2.6智慧城市商业运营商业运营应该考虑商业运营范围、政府特许经营内容、联合体分工等。2.7智慧城市服务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服务包括系统集成、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平台建设、业务应用开发和技术运维、系统培训等。基础环境建设机房建设机房设计依据机房建设参照下列但不限于下列标准,如有更新版本,按照新版本执行。(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2)《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B/T2887-2011);(3)《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T9361-2011);(4)《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08);(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2001年修订版);(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05);(8)《消防联动控制设备通用技术条件》(GB16806-2006);(9)《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08);(10)《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2007);(11)《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2007);(1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1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1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16)《通信机房静电防护通则》(YD/T754-1995);(1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18)《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19)《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20)《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2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22)《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YD5098-2005);(23)《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YD/T926.1-2009);(24)《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2001);(25)《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26)《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1988);(2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28)《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设计原则机房整体工程实施水平应满足GB50174-2008、GB/T2887-2011的要求。机房设计要求综合考虑楼体承重、建筑物装饰学、电工学、环境保护、安全防范技术、暖通净化技术、计算机专业、弱电控制专业、消防专业、电磁辐射等综合学科因素,本着满足美观实用、经济合理和易于管理的设计原则,能够满足未来五到十年左右的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系统等安全可靠运行的环境,满足国家有关标准和安全保密的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可靠性机房工程的设计必须满足计算机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一方面要设立完整可靠的配电系统、空调系统;防雷、防电磁、防静电需要达到国家标准设计要求。实用性和先进性机房的建设,首先应满足机房的功能要求,本机房工程建设中采用了当前最为先进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技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又能兼顾未来的业务需求。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机房工程设计必须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物理空间上具有一定的扩容空间,设备选型上要留有余量并且扩容方便。标准化机房系统结构设计,应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包括各种建筑、机房设计标准,电力电气保障标准以及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标准,坚持统一规范的原则,从而为未来的业务发展,设备增容奠定基础。经济性/投资保护在充分考虑了机房的安全可靠性、可扩展性的基础上,采用具有较高的性价比的建筑材料及设备,使资金的产出投入比达到最大值。在施工的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了减少投资措施,在保证机房的先进性、功能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程投资。可管理性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机房管理和监控系统。同时在物理空间的分隔上也要充分考虑人员流动的合理性、可管理性。环保型采用的材料均是绿色环保材料,满足机房的环保要求。机房装修本项目装修范围包括数据中心机房设备区、指挥中心。机房装饰装修既要与现代化计算机、信息设备相匹配,又要通过精良的设计构思,真正体现安全、适用、现代的整体形象。在机房总体装饰设计中,应遵循简洁、明快、大方的宗旨,强调规范性,标准性、实用性,注重绿色环保设计,注意色彩搭配和组合。室内色调淡雅柔和,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起到健康和装饰的双重功效。数据中心装饰装修满足数据中心机房承重、防火、防水、防尘、防静电、隔热、保温、屏蔽等要求。承重设备区、空调区承重能力应为6KN/㎡以上,电源区承重能力应为16KN/㎡以上。如机房承重能力未达上述要求,则需要做加固处理。防火机房装修材质上必须严格要求,室内装修设计选用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有关规定。机房内线缆采用阻燃线缆,并且套阻燃线管进行敷设。防水在机房可能进水的地方及空调下方做400mm挡水坝,并设置漏水监测,具备排水措施。防尘机房室内装修,选用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符合环保要求、在温度和湿度变化作用下变形小、具有表面静电耗散性能的材料,不得使用强吸湿性材料及未经表面改性处理的高分子绝缘材料作为面层。机房的上下左右六面墙都需要刷防尘防潮漆。对于管道饰面选用不起尘材料,并刷防尘漆。同时,进入机房需穿戴鞋套,以减少机房尘埃污染,使机房区域和其他部位有效地分割成两个不同的指标空间。抗干扰科学的进行区域分割,将强电、弱电严格区分,合理建设机房接地系统;灯具宜选用亮度高、无眩光、照度均匀、噪声低、高档栅式日光灯组。防静电设备区、电源区的地板或地面有静电泄放措施和接地构造,防静电地板或地面的表面电阻或体积电阻为2.5×l04~1.0×109Ω。且具有防火、环保、耐污耐磨性能。保温、隔热门窗、墙壁、地(楼)面的构造和施工缝隙,均采取密闭措施。对于新风管道、管道孔需要做好保温处理,管道孔密封。消声、减震机房空调和通风设备工作都产生噪声和震动。在安装时加装减震弹簧片和橡皮垫。合理设计风机风口板数量以控制风速(通风空调专业内容),减少主机房区噪声的作用。吊顶工程设计采用国产优质金属微孔天花,白色哑光,内贴吸音纸。顶棚内有大量的管线以及照明灯具等其它设备。为了美化机房环境,同时也为了吸音及节约空调能耗,一般在原顶棚下加一层吊顶。吊顶材料应满足吸音、防火、防尘、防潮要求及有效地防止电磁波干扰。国内多采用铝合金及轻钢作龙骨,安装吸音铝合金板。为使铝合金微孔板吊顶在完成后达到平整、不变形的效果,在施工中应杜绝使用镀锌铁丝作为受力吊杆。规范做法:是在铝合金微孔天花主龙骨通过F6或F8钢筋直接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楼板上。铝合金微孔天花有F6或F8钢筋作为受力吊杆,其整体刚度及平整度就可以得到基本保证。铺放式天花便于天面顶部空间设备检修、维护,灯具的维护和更换更加便利。带吸音纸的微孔即可以防尘,又可以在全部硬质表面的机房环境中起到一定的吸音作用。墙体工程墙面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易吸尘、起尘及防火、防潮的材料为宜。目前大多采用铝塑板、彩钢板、防火壁纸及防火板等。本设计内墙面饰面为轻钢龙骨铝塑板造型。铝塑板饰面墙一般采用内衬轻钢龙骨硅酸钙(或石膏板、硅钙板等非易燃板材)作为基底。即可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又可为表面粘贴铝塑板的平整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重量轻、耐侯性佳、耐冲击性、不破碎、易加工和安装、平整性好、高精密度、无共震谐音、隔音性、隔热性、易保养和清洁、烤漆均匀细腻、耐腐蚀、耐粉化、防火性能佳、抗衰变等特点。门窗封堵原有窗口,并将原有大门改造成乙级防火门。地面工程为了铺设电源线及信号线方便,地面采用全钢抗静电的活动地板,其系统电阻应在1×105欧姆至1×108欧姆之间。目前活动地板有铝合金、钢、铝-木、钢-木,尺寸为600×600mm,厚度有35mm。活动地板还专门配有带走线口的异形地板。放置活动地板的地面要平整、光滑,水泥地面或水磨石地面均可。机房内切忌铺地毯,一是容易积灰,二是容易产生静电。机房等电位处理机房所在大楼原有防雷接地系统保护了机房免受直击雷的危害,但仍然是有遭受雷电危害的潜在危险。计算机房作为一个重要的网络中心、集中了大量的微电子设备,而这些设备内部结构的高度集成化造成设备耐过电压、过电流的水平下降,对雷电浪涌的承受能力下降。由于本方案所采用的天花、墙面隔板、地板、均是金属材料,并组装在一个具有电气闭环特性的钢制龙骨构架上。使机房六个平面的联接成一个完整的金属屏蔽网。地面接地网、活动地板的钢质支架用编织软铜线相互连接,再与接地汇集排联成一体,由此形成一个等电位的法拉第笼,使机房内的设备免受雷击的侵害。机房装修主要材料清单序号机房位置材料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XX静电地板套1/2铝合金微孔板套1/3轻钢龙骨铝塑板套1/4石膏板套1/5XX静电地板套1/6铝合金微孔板套1/7轻钢龙骨铝塑板套1/8石膏板套1/机房基础设备要求UPS(1)采用三进三出纯在线双变换式技术,支持380/400/415V,50/60Hz电网体系,提供优质的供电质量与负载保护。(2)整流器采用IGBT,具有PFC功能,输入功率因数高达0.99,输入谐波电流小于3%,整机效率大于95%,绿色环保,高效节能。(3)输出功率因数0.9,频率范围40~70HZ。(4)采用3寸大屏幕触摸屏显示方式。(5)满足下述过载能力:110%负载,1小时候转旁路输出,125%负载,5分钟后转旁路输出,150%负载,1分钟后转旁路输出。(6)UPS主机支持无负载老化测试功能,为用户节省投入运行前的老化测试投资成本。(7)电池节数可进行32~44节设置,便于未来遭遇个别电池故障需要维护、更换时,可灵活调节电池节数的需要。(8)电池组智能管理:具备均浮充手动或自动转换功能及电池测试功能按钮,具备均充/浮充电压、电流设置功能,具备电池充电电压温度补偿设置功能(9)监控系统可以存储1000条以上历史记录。电池(1)12V120AH,采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2)在温度为25℃时,电池的浮充设计寿命不低于12年。(3)安全可靠的防爆排气系统。可使蓄电池在非正常使用时,消除由于压力过大造成电池外壳鼓胀的现象。(4)每月自放电率低于2%。自放电损失:完全充电的蓄电池,在25±5℃的环境中,静置90天后,其容量保持率应在90%以上。(5)使用温度范围宽。蓄电池充电温度范围0~+40℃,放电温度范围-20~+55℃,贮存温度范围-15~+50℃。蓄电池采用独特的合金配方和铅膏配方,在低温下仍有优良的放电性能,在高温下具有强耐腐蚀性能。(6)密封性能好。能保证蓄电池使用寿命期间的安全性及密封性,无污染、无腐蚀,蓄电池可卧放、立放使用。蓄电池的密封结构,能将产生的气体再化合成水,在使用的过程中无需补水,维护方便。机房配电柜(1)供电:三相五线制AC380V±10%,频率50Hz±5%.输入额定电流要求:400A,最大96路×4KW,可用于任何负载.要求设有总开关,过载与短路双重保护高分断空气开关.要求采用三相独立电压,160A空开三相A.B.C指示灯指示.功率输出:12路X4KW。(2)外形尺寸:国际标准9U。(3)接地要求:机箱背板带有可靠的接地螺栓。(4)绝缘电阻:2MΩ/1000VDC。空调系统(1)空调的电气性能1)空调的的电气性能应符合IEC标准;2)输入电压允许波动范围:220/380V+10%-15%;3)频率:50HZ-2HZ。(2)空调的适应环境1)温度:室内-10℃+30℃,室外-5℃~45℃范围内应保证正常制冷;2)湿度:≤95%RH。(3)空调的温度、湿度控制性能1)空调应能按要求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具有制冷、加热、加湿、除湿等功能;2)温度调节范围:+17℃+28℃;3)温度调节精度:2℃(制冷量<20KW)温度变化率<5℃/小时,1℃(制冷量≥20KW)温度变化率<5℃/小时;4)湿度调节范围:40%60%RH;5)湿度调节精度:10%RH(制冷量<20KW),5%RH(制冷量≥20KW);6)温、湿度波动超限应能发出报警信号。(4)空调的机组性能1)空调有较大的送风量,不低于3800m3/h;2)空调应能应解决机房的高显热量负荷,总冷量不低于12.8KW,显冷量不低于11.5KW,显热比不低于0.9.请投标人提供投标机组总冷量、显冷量、显热比数据;3)空调应具有高效节能性,压缩机具有较高的能效比COP≥3;4)空调系统应具有高可靠性:运行应根据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设计;5)空调运行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10万小时;6)空调应具备安装灵活特点,可靠墙摆放于地面;7)空调应具备来电自启动功能,当断电停机后恢复供电时,空调机能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延时启动。满足机房无人值守的要求;8)空调应具有电子再热器,加热量不低于2KW;9)加湿器应采用等焓加湿方式的湿膜加湿器,加湿量不低于2kg/h;10)空调膨胀阀应采用电子膨胀阀,有利于精准控制,更加高效节能;11)空调换热器应采用蓝色亲水膜铝箔低压损翅片和内螺纹铜管完美结合的高效铜管换热器;12)空调的噪音室内机组:距机组2米处自由空间声压级58dB(A),室外机组:距机组2米处自由空间声压级60dB(A);13)空调的空气洁净度:应采用可抽拉清洗的过滤网,方便维护;15)空调机应具有电机堵转保护功能,当电机发生堵转时空调机能自动保护停机,以避免电气发生火灾;16)空调的控制系统:应具有先进的微处理控制器和显示屏,空调设备的控制系统具有全中文显示板;能按照设定的温度要求进行自动调节,显示工作状态;具有故障智能检测、诊断功能。微处理器可以储存一周七天,每天两次控制变换的程序。空调机应具备可设置双机互为备份、互相切换、轮流启动的功能机组应具有过压、欠压等报警及故、障诊断,告警记录功能,自动保护,自动恢复,自动重启动等功能。(5)空调的监控性能1)空调应具有方便的现场监控及远程监控能力;2)系统应具有三遥性能遥测项目:送风温度、回风温度、送风湿度、回风湿度、显示机组工作状态等。遥信项目:开/关机,电压、电流过高/低,回风温度过高/低,回风湿度过高/低,风机正常/故障,压缩机正常/故障等。遥控项目:空调开/关机。3)系统应具备通信接口具备RS232和RS485(或RS422)接口,且应具有良好的电气隔离(信号端子对地承受直流电压500V、1分钟不击穿或闪烁)。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建设一套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实现对动力设备、空调设备、机房环境的监控,并实现远程告警功能。建设内容包括:精密空调监控系统、漏水检测系统、配电柜监控系统、UPS监控系统、电池监控系统、温湿度监控系统,网络远程告警系统。电力监控系统1)本工程主要对机房、UPS配电及电力电池室及机房环境进行监控,具体监控对象及内容如下:各级配电柜、UPS输出柜、列头柜、配电屏、UPS主机、电池等。2)监控内容:a.供配电监测:监测市电输入三相电源的相电压、线电压、电流、频率、功率因数、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度等参数。监测方式:采用智能电量监测仪(各设备厂家配套提供)对机房市电进线的供电参数实行监测。b.UPS系统、高压直流系统监测:监测UPS内的整流器、逆变器、电池、旁路、负载等各部件的运行状态以及UPS的各种电压、电流、频率、功率等运行参数。c.电池监测:监测每组的电压、电流、温度(每组设置4个温度传感器)、故障。d.列头柜监测:实现各级出线回路的机柜电流监测,通过设备提供的RS485(或SNMP)智能接口及通讯协议,采用总线方式接入。环境监控系统本工程主要对UPS配电房、机房环境进行监控,具体监控对象及内容如下:1)精密空调监测:实时监视精密空调压缩机、风机、水泵、加热器、加湿器、去湿器、滤网、回风温度和湿度等的运行状态与参数,至动环主机的数据,每2秒内能刷新一次数据。2)监测方式:通过精密空调设备提供的智能接口及通讯协议,采用总线的方式将精密空调的监控信号接入嵌入式服务器的串口。3)温湿度监测:实时监测机房区域内的温度和湿度值。通过传感器的RS485智能接口和通讯协议采用总线的方式将信号接入服务器的串口。4)漏水监测:通过在机房空调四周敷设侧漏感应绳,当发生漏水时感应绳将报警信号传给侧漏控制模块,采用总线的方式将侧漏报警信号直接接入服务器的串口。KVM系统本期工程配置1台数字KVM主机,以及对应的1台KVM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