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方案大一轮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方案大一轮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方案大一轮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方案大一轮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方案大一轮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q\a\vs4\al(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3个关键点(1)一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和走向世界。(2)两个原因:中国历史的巨变,西方文明的冲击。(3)四大内容:衣、食、住、习俗。2.有关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的3个关键点(1)一个前提:西方三次工业革命的冲击。(2)三种通讯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3)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3.有关大众传媒变迁的3个关键点(1)三大领域:报刊业、影视事业、互联网的兴起。(2)三大趋向:多样化、时尚化、高科技。(3)三大影响: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报刊业);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影视);全方位、彻底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回扣教材知识]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②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2)表现①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③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④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①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②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①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②表现领域变化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风俗习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建成唐胥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建成“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但公路交通发展受限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的垄断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通讯工具(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台湾,20世纪初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成为百姓的日用品。(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2)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4)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内容比较丰富。(5)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②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③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2)电视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3.互联网的兴起(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3)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进补课程知识]全面认识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工具变化和发展原因(1)工业革命的影响(2)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客观影响(3)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推动(4)政府政策的支持(5)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交通、通讯设施(6)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加深对交通、通讯作用的认识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3)分布不平衡,大多分布于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影响(1)积极: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经济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瓦解;政治上增强世界联系,抵制外国侵略;文化上改变人们观念,加速文化传播;生活上使人们生活多姿多彩,开阔人们视野(2)消极:便利列强侵略;造成环境污染[探究重难知识]一、全面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解读]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另外鸣凤被老爷赐婚,无奈选择自杀,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史论形成]1.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与提倡。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二、近代中国报刊的出现与发展[材料]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在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解读]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的概况:(1)《昭文新报》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报纸。(2)早期的报纸主要集中在汉口、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即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之地,而在内地仍然存在着“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等问题。(3)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战败使有识之士受到巨大的震撼。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时期某些政治主张的提出,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近代报刊的发展。[史论形成]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1.(2017·浙江11月选考)近代文人包天笑早年曾中秀才,1905年起任上海《时报》副刊《余兴》的编辑。《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当时沪上小说盛行,《时报》设小说专栏,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如雨果《悲惨世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传诵一时。影响之下,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上述材料集中表明()A.白话文运动始于20世纪初B.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C.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D.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解析:选B材料中“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只能说明1905年后出现使用白话文的情况,但不能说明白话文运动的开始,故A项错误;西方文学经典在材料中有所提及,但未体现其影响的扩大,故C项错误;D项亦未在材料中体现;从材料所述报刊的盛行可知其内容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和欢迎,故选B项。2.(2014·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题后启智]常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影响因素、作用创新角度以新情境切入,考查大众传媒与思想解放的关系;从反猜题的角度创设情境,考查社会宏观环境对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技法点拨以上两题均从微观角度切入,考查社会生活变迁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关系。解题时应依据材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并运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观察历史,准确感悟和理解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8·海南高考)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解析:选D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的发式,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并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4.(2017·江苏高考)《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时间主题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解析:选D由表格信息可知,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呈不断上升趋势,这说明妇女问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故D项正确;《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故A项错误;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说法绝对;材料中没有呼吁改革陋习的信息,故C项错误。eq\a\vs4\al([题后启智])近年来社会史研究日渐兴盛,成为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社会生活史”也已经逐渐融入高中历史新教程,而新课改下的高考也将社会生活史作为一个新的命题方向。现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对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进行归纳:1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代替。这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发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由留辫到剪辫,服饰多样化;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2摒弃了男尊女卑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代替。3人们的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5.(2017·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喜字纱灯”,又有“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信息,排除A、C两项;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政府主导,D项错误。6.(2016·浙江10月选考)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A.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和华盛顿的历史地位C.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解析:选C《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报,该报主要职能是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所刊载的黄帝、卢梭、华盛顿、墨翟四位人物主要是宣传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平等博爱等思想,目的在于进行革命舆论动员,故C项正确。eq\a\vs4\al([题后启智])以唯物史观指导社会生活类题目的解答全国卷高考中社会生活类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考查的侧重点不是社会生活本身,而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所以在解答社会生活类题目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唯物史观。(1)对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分析:社会生活的演变是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变革的表现。社会生活的演变反过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又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各个领域的改革更加深入进行。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直接影响到政治改革进程,使政治环境趋于宽松,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生活方式的变革,在思想领域里引起连锁反应,使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思维更加活跃;同时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商品的流通、土地的开发、资源的利用,以及外贸的增长,使经济领域充满活力,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2)运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规律的掌握和学习是历史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要重视历史事件的个性。比如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新闻传播和政治功能是共性,而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是中国报刊业发展的特点。[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到1896年前后,发行量高达38400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这表明()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B.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解析:选B西方思想被新式人士大加赞同,不代表各界人士都欢迎,故A项错误;抓住时间1896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光绪帝、洋务派、孙中山、康梁等人都积极阅读《万国公报》,反映民族危机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关注世界,故B项正确;题干只是提及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而已,故C项错误;光绪帝、洋务派大臣是不愿学习西方制度的,故D项错误。2.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而1912年元旦的《申报》则以显著位置对民国成立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A.《申报》开始转变对华立场B.媒体报道追求客观公正C.《申报》始终紧随政治风向D.时局变动影响大众传媒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申报》转变对民主革命立场,故A项错误;材料《申报》立场的变化,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