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测评(含解析)人民版选修_第1页
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测评(含解析)人民版选修_第2页
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测评(含解析)人民版选修_第3页
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测评(含解析)人民版选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在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为体制转型创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今当世之用事者,若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商君书·弱民》材料二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为制度创新创造的“制度环境”,并分析其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列出商鞅创新“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表现及目的。(8分)思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背法而治”“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厉行法治;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行法治可以统一民众思想,实现富国强兵。第(2)问,可分别从政治、经济角度出发,概括归纳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表现及目的。参考答案:(1)制度环境:厉行法治。原因:实行法治可以统一民众思想,实现富国强兵。(2)政治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目的是建立君主专制。经济表现: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2.导学号1038400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编自《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6分)(2)根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9分)思路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一中“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得出商鞅的指导思想为重农抑商;依据材料二中“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得出梭伦的思想理念是农商并重。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劳动力、农业生产、军事战争等角度来分析商业发展的危害;第二小问其实考查的就是梭伦改革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参考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理解: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通常所说的肉刑,即“墨、劓、刖、宫”。西汉文帝时,缇萦之父有罪当处肉刑,缇萦上书皇帝,痛陈肉刑“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之弊,自愿成为官婢以赎父刑。文帝知道后很受感触,即下令大臣拟定具体办法改革旧有的刑罚体制。将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汉代一种刑罚,属于徒刑),“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入于死刑,并相应确定徒刑的固定刑期。景帝元年两次下诏再行改革,将原来“笞三百”最终定为“笞一百”,“笞五百”定为“笞二百”,并颁布“篓令”,确定笞刑的刑具、行刑方法,限制笞杖规格及受笞部位,规定:竹板长五尺,宽一寸,末梢薄半寸,并削平竹节;笞打的部位是臀部,笞打过程中不得换人。——据《汉书·刑法志》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刑制改革的相关背景和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刑制改革的积极意义。(6分)参考答案:(1)背景: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传统刑制过于严酷,存在争议;汉初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特点:废除严酷的肉刑;刑罚总体趋于减轻;严格规定刑罚的细节;与传统刑制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文色彩。(2)积极意义:废除酷刑和减轻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身完整、健康,有利于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对后世的刑制变革具有借鉴意义。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仍奉行野蛮的掳掠政策。他们所到之处,把掳掠的汉人不是杀死,就是变为私人的“驱口”“部曲”,“岁久掩为家奴”,或“强籍新民以为奴隶”。同时,还疯狂地夺取民田,“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孳畜”。结果,中原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受到落后的奴隶制经济的严重冲击。忽必烈即位后,许多汉族文人学士纷纷进言,劝他“附会汉法”“行中国事”。忽必烈在接受他们从理性上劝导的同时,还受到中原贫苦人民的“兵谏”。彭义斌率领数十万红袄军攻城略地。严峻的形势迫使忽必烈认真审视“附会汉法”的重要性,对蒙古贵族现行的统治政策进行权衡和总结。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忽必烈设立劝农司,命劝农官到各地巡察,“劝农桑,抑游惰,礼高年,问民疾苦”。并规定在招抚逃户、安顿百姓方面比上年“增添户口”者要“别加迁赏”,否则,“定加罪黜”。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二月又成立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其官员以“巡行郡邑,察举勤惰”为职,颁行“农桑赏罚之法”,还向各路推行《农桑辑要》一书,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摘编自顾奎相《简述忽必烈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忽必烈实行“汉法”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忽必烈在农业领域实行“汉法”的措施,并指出其影响。(12分)参考答案:(1)原因:原有的掳掠政策破坏了中原封建经济;蒙古贵族野蛮落后的统治遭到人民的强烈反抗;汉族文人学士建议实行“汉法”;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2)措施:成立劝农司和司农司;制定促进农业发展的奖惩措施;利用农业科技著作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等等。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农民生活生产的安定;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等等。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代统治者对廷议是非常重视的。在宣德以前,每有大事,皇帝辄与君臣面议,面议结果传旨施行。同时还规定“官民建言,六部尚书、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会议奏闻”,在这种情况下,廷议大臣廷议前对廷议内容不得而知,不能很好地建言献策,每遇大事各职能部门往往议而不决。基于此,明孝宗规定“府部会议,限半月报上。应急议者,限五日”。嘉靖八年(1529年),明世宗采纳兵部尚书李承勋的建议,“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俾先谂其故。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议苟不合,听其别奏,庶足尽诸臣之见,而所议者公”。此后,“凡事机重大,会官拟议,先备揭帖,送该议官,人各一本。如紧急,亦节略先送传看毕,方才请会”。——摘编自《明代的廷议制度》(1)根据材料,指出明代廷议制调整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明政府的对策。(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廷议制调整的积极意义。(10分)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廷议制。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直接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明孝宗规定‘府部会议,限半月报上。应急议者,限五日’”可知政府规定了廷议的有效时限,根据材料“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及“凡事机重大,会官拟议,先备揭帖,送该议官,人各一本”可知政府要求廷议前向成员报备所议内容,根据材料“俾先谂其故”及“如紧急,亦节略先送传看毕,方才请会”可知政府要求廷议人员熟悉其中缘由,根据材料“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议苟不合,听其别奏,庶足尽诸臣之见,而所议者公”可知政府要求廷议成员畅所欲言。第(2)问,主要从议政的作用及廷议制度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参考答案:(1)不足之处:廷议前,参议人员对廷议内容不甚了解,廷议中存在推诿扯皮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廷议效果。对策:规定廷议的有效时限;廷议前向成员报备所议内容;要求廷议人员熟悉其中缘由;要求廷议成员畅所欲言。(2)积极意义:提高了廷议的效率;充分发挥了集体议政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推动了我国古代廷议制度的发展。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后,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当时清政府有的官吏建议统一回收,然后卖给农民耕种。而当时有的庶民一贫如洗,哪有钱购买这些土地呢?清廷作了一个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张目结舌的决策,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清廷在实施“更名田”的同时,大胆奖励官员、农民垦荒。针对当时一方面国库粮食不充足;而另一方面地方出现抛耕、荒耕的现实状况,在康熙十年,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此外,清廷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并下令调荒地垦熟后,原主不许复认,以鼓励垦荒者的积极性。——曲路浚《从前清政府的棱镜中折射当代财政之伤》(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