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及公共卫生问题_第1页
艾滋病及公共卫生问题_第2页
艾滋病及公共卫生问题_第3页
艾滋病及公共卫生问题_第4页
艾滋病及公共卫生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艾滋病及公共卫生问题

从1985年中国报告第一例艾滋病’以来,在过去的20年间,我们看到艾滋病在中国迅速传

播和流行。到2000年,中国地图上已经没有被艾滋病遗漏的省份,其流行的一个特点是时

间短,速度却极快。2005年2月,卫生部公布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数据中可以看

出,艾滋病发病的死亡数已占据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报告死亡数的第三位,超过了乙型肝炎

致死的人数。由此可见,艾滋病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众所周知,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艾滋病是对全球公共卫生和人类发展的一个严峻考验,

目前我国艾滋病传播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个别地区已经出现了艾滋病患者的大批死亡。

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艾滋病疫情更是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坐在濒临爆发的火山口上”。这一严

峻的现实已经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艾滋病在中国不仅是一个严重的人民健康和公共卫

生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日渐紧迫的社会问题。

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和民众承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政府重视艾滋病以及它所

带来的社会问题,并将不断加大对艾滋病的预防与防治投入。为了遏制艾滋病的流行与传

播,近年来,我国预防与防治艾滋病工作的力度和透明度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与此同

时,伴随着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加强与不断深化,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制

度缺陷也充分暴露出来,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及积极改进。

一艾滋病在中国的出现与历年发展状况

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大致经历了传入期(1985〜1988)、扩散期(1989〜1993)、增长期

(1994~1998)和快速增长期(1999年至今)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传入期(1985〜1988),患者主要为外国人或海外归国人员;第二阶段为扩散期

(1989~1993),艾滋病从7个省迅速扩散到21个省,感染者主要以云南省局部地区的吸

毒人群为主;第三阶段为增长期(1994〜1998),沿毒品贩运路线扩散,并伴有因输血或卖

血浆造成的HIV感染,全国除青海以外的30个省市区均发现感染病例,而且于1996年发现

第一例母婴传播病例;第四阶段为快速增长期(1999年至今),艾滋病覆盖了全部31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港、澳),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爆发性流行。

据中国艾滋病病例报告资料显示,近年来艾滋病流行形势日趋严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

例报告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从1999年开始,累计艾滋病病例报告数以每年30%以上的速

度增长(见图12T),联合国驻京机构曾经在2002年的一份报告中把中国艾滋病流行趋势

比喻成当年驶向灾难的“泰坦尼克号”客轮。据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

署共同发布的最新一份联合评估报告公布: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和病人约65万人(54万〜76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6.5万〜8.5万人),

人群感染率平均为0.05%(0.04%~0.06%)»2005年全国新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约7万人,

因艾滋病死亡约2.5万人

图12-1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历年报告数(1985〜2005)

尽管成人感染率只有0.05%在全球范围仍处在低流行状态,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感染者

总数已居亚洲第二位,在全球居第14位。’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其传播范围较广,更

为复杂的情况是,在目前存活的65万感染者中,已经发现并报告病例的只有183733例“,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掌握了大约28%的感染者的情况,对另外70%以上的传染源

缺乏了解。

二艾滋病的分布与流行特点

目前,全国的艾滋病流行仍然处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疫

情仍然呈上升趋势,并由高危行为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艾滋病在全国的分布与流行特点表现为:疫情分布的地区差异十分显著,主要在欠发达的中

西部地区,先在局部地区流行,然后传播到流行中心的周边地区,再沿交通发达地区扩散,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直至覆盖全国。人群的传播规律是:先从境外传入本地吸毒人群,

然后在本地吸毒人群和暗娼中传播,接着是他们的配偶,最后到一般人群,如卖血者和长途

车司机等,一旦HIV在某个亚群体进入高流行,接着就会先向易感人群并进而向普通人群扩

散。在中西部地区,艾滋病经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和采供血传播的情况比较突出,在沿海经济

发达地区,性传播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而且,性传播的比例在近年来不断增长,使

我国面临艾滋病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

(一)艾滋病疫情的地区差异:主要分布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从地理分布看,艾滋病疫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可分为三个地域中心:云南连同广西和广东形

成南部中心,河南为中部中心,新疆为西部中心。

从社会地理的角度看,河南是我国农民人口最多的省区。河南艾滋病问题之所以严重,主要

原因是1990~1995年间政府和私人血站在收购当地贫困农民血浆时采用的不安全措施引起

艾滋病传播,并外延到周边的省份,如安徽、湖北、河北、山西等。以云南为主的南部中心

邻接缅甸金三角毒品输出地。以新疆为主的西部中心临近阿富汗毒品输入地和中亚毒品走

廊。这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这两个中心的艾滋病疫情以吸毒为主要驱力并外延周边省区的事

实。

截止到卫生部2005年11月公布的病例数,全国共有5个省(区)的艾滋病病例累计报告数

已经超过1万人(见图12-2)咒占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的77.2%病人数在前5名

的省份为河南、安徽、云南、湖北、广西,约占全国总数的90%;死亡人数前5名的省份为

河南、安徽、湖北、云南、山西,占全国总数的80%左右,主要集中在既往采供血严重的地

区。同时,宁夏、青海、西藏3个省(区)报告数低于100例。这说明目前中国的艾滋病疫

情分布仍然比较集中。

图12-2目前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超过10000人的省(区)状况

除广东外,云南、广西、河南和新疆4个省(区)都地处西南或中西部地区,其中,受侵害

最严重的又主要是其中的偏远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包括城市里的农村流动人口和城市贫困

居民),如云南的临沧地区、思茅地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新疆的伊宁,广西的百色地区等。感染人数在全国排名第六的四川省,经济最落后的凉山彝

族自治州恰恰是艾滋病传播最严重的地区。

(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人口学特征

1.感染者主要为男性,但近年来女性感染者的数量上升很快

艾滋病最初一直被认为是在男性吸毒人群和男性同性恋者之间传播的瘟疫,我国早期发现的

感染者也多为男性。但是这一情况正在发生着变化,近年来的监测资料与调查数据显示,女

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正在不断上升,其中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HIV的人中,女性感染者

明显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2004年,报告病例中女性感染者的比例从15.3%上升到

39.0%(见图12-3)o

图12-3历年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中女性的比例(1998〜2004)

云南省男女感染者的性别比更是从1989年的40:1,上升到到2005年的2.45:1(见图

12-4),变化极其显著。所有感染的妇女中,有4/5以上是通过男性性伴侣(异性传播)

感染上病毒的,其余是通过输血或共用受到污染的针具注射毒品感染的。男女性别比的下降

表明性传播的危险正在逐年加大。

图12-41989年和2005年云南省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中的男女性别比

2.HIV感染者中30岁以下的中青年占75%以上

根据各方面的调查资料分析,目前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中30岁以下的中青年占

75%以上(见表12T)。染病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家庭收入,加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并

且由此引起的儿童失学、老人赡养等问题都将转化为社会问题,从而加剧我国的卫生支出和

社会负担。

单位:%

年龄组(岁)<1515-1920-2930-39>40

男,性0.310.565.220.13.0

女,性0.312.668.815.03.3

资料来源:《四川省及云南省性病艾滋病形势分析》。

表12-1云南省HIV感染者年龄分布构成表(1989〜2000)

3.HIV感染者主要是农民和城镇无业人员

以云南省为例(见表12-2),在艾滋病传播的最初阶段,感染者主要是边境的吸毒农民,

随着艾滋病的进一步流行,农民的比重逐年降低,无业者的构成由1990年的7.6%上升至

2000年的44.1%,同期,工人所占比重由0上升至4.7除提示HIV已由农村向城市蔓延。

单位:%

时间农民工人无业者其他不详

198993.804.12.10

199086.507.66.00

199183.8010.65.00.6

199279.6014.16.30

199385.806.86.80.6

199481.3011.67.00

199558.75.526.29.10.5

199643.412.135.77.71.0

199731.411.845.310.11.5

199827.110.545.214.52.7

199946.15.837.111.00

200032.94.744.116.71.6

200341.1**36.0****

资料来源:《四川省及云南省性病艾滋病形势分析》,2000年以前数字来自《四川省及云南省性病

艾滋病形势分析》,2003年数字来自2003年11月27日《春城晚报》。

表12-2云南省历年报告HIV感染者职业构成表(1989〜2003)

而四川省1987~2000年的HIV阳性者职业构成比表明,农民占全部感染者的比例数在76%

以上。

笔者2005年对四川省、云南省的两个城镇的艾滋病毒感染者进行调查,时,了解到的职业

构成是:46.9%的感染者是农民,34.4%的感染者为无业,有18.8%的感染者有正式工作。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以农村人口为主,绝大多数是农民,生活在城镇的感

染者也是以无业人员为多,他们从事的职业不稳定,收入也不稳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和社

会边缘的弱势人群。

4.感染者/病人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占70%左右

国内关于HIV感染者/病人的调查表明:我国艾滋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文盲

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占到感染者总数的70%左右(见图12-5)。正是由于他们在文化上的

弱势,使得他们对外界风险意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知识,缺少能力和机会来及时获取必要

的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健康信息,并迫于生存的压力又不得不选择易于导致HIV感染的高风险

行为(比如从事性服务、卖血等)。

(三)三种传播途径并存,吸毒和性传播是新发感染的主要途径

我们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目前,注射吸毒和

性接触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既往有偿采供血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

艾滋病病人虽然仍占较大比例,但主要是1996年以前发生的感染。最新疫情评估结果显

示,现有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中,经注射吸毒传播的占44.3%,经性传播占43.6%,经

采供血/血制品传播的占10.7%,母婴传播占1.4%(见图12-6)。

母婴

(1.4%)

图12-62005年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传播途径构成(估计数)

2005年新发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经性传播的占49.8%,经注射吸毒传播的占48.6%,

母婴传播的占1.6%(见图12-7)。由此可以看出,经性传播已成为艾滋病传播的第一途

径。根据艾滋病传播的一般规律,从注射吸毒为主要途径转变到经性传播为主要途径,这一

变化反映了我国艾滋病传播存在着向普通人群进一步蔓延的危险。

(四)艾滋病发病及死亡情况严重

2001年以来,我国艾滋病发病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2001年比2000年增长206.4虬近两

年,全国艾滋病病人报告数和死亡病例报告数大幅增加,2004〜2005年,全国报告艾滋病

病人数占累计报告病人总数的60.7%,报告艾滋病死亡人数占累计报告艾滋病死亡总数的

63.4%,河南、安徽、云南等省份都已出现艾滋病病人集中发病和死亡的现象,说明一些艾

滋病病毒感染者进入发病高峰期。

艾滋病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肺部感染、感染性腹泻、带状疱疹和口腔真菌感染,大约1/3的

病人到艾滋病晚期才接受治疗,影响疗效。在无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艾滋病病人发病

后平均2.5年左右死亡。

事实上,2003年以前,只有不到5%的病人能够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2003年后,随着国家

“四免一关怀”政策的落实,河南、安徽、云南一些国家示范点的感染者得到了国家提供的

免费药物治疗,使得艾滋病感染者的集中发病和死亡现象略有缓解(见图12-8)。抗病毒

药物的使用同时有效缓解了一些地区艾滋病病人集中发病和死亡所引起的社会恐慌,有益于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图12-8病人死亡率的变化(对比服用抗病毒药物前后的变化)

(五)艾滋病继续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全国监测资料表明,艾滋病正由吸毒、卖淫、嫖娼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虽然我国总

体上仍为低流行,但是在云南、河南、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孕产妇、婚检及临床监

测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已经达到或超过1%,说明个别地区已达到联合国艾滋病规划

署界定的高流行水平。

1.吸毒人群

1995年以来,吸毒人群感染率呈现增加的趋势(见图12-9)。中国吸毒人群中的艾滋病病

毒感染率从1996年的1.95%上升到2004年的6.48%□

图12-91995〜2004年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吸毒人群HIV感染水平较高的仍然集中在部分吸毒严重的省份,如新疆、云南、四川、贵

州、广西和湖南,阳性率高于20%的哨点全部集中在这些省份,并呈现在省内扩散的趋势。

HIV在吸毒人群中的流行地区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云南、新疆逐渐向周边省份扩散。目前东

部、中部省份(浙江、福建、海南和河南)均在吸毒者中发现HIV感染者,但是多数都处于

中低流行水平。全国仍呈现集聚性流行的特点。吸毒者静注毒品和静注吸毒者共用注射器的

比例多数较高,总体水平仍呈缓慢上升的态势,说明干预工作仍然很艰巨。

2.暗娼人群

1995年以来,暗娼人群感染率呈增加的趋势(见图12-10),暗娼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

1996年的0.02%上升到2004年的0.93机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性病门诊就诊者和暗娼HIV

抗体阳性率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均在现以下,在性病门诊就诊者哨点中,全国31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均检出HIV抗体阳性者,局部地区性病门诊就诊者和暗娼中HIV抗体阳

性率已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图12-101995〜2004年暗娼、性病门诊就诊者和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哨点监测和流调资料显示,全国暗娼人群平均感染率为0.5%〜1.0机2003年流行病调查发

现,云南红河、新疆吐鲁番、云南德宏及新疆伊犁感染率分别为6.7%、4.3乐4.3乐

3.3%o

吸毒是暗娼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另一危险因素。2003年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1.4%的暗

娼在过去半年有注射吸毒史,其中37.9%有共用注射器史。2004年哨点监测资料显示,广

西、湖南、重庆等省(直辖市)的暗娼哨点中检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25%〜100%有注射

毒品史。近两年,暗娼中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呈现较明显的下降,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

呈现上升的趋势,显示出我国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及干预工作可能在发挥作用。

3.既往有偿采供血人群

截至2004年9月,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余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该人群的感染者

报告。2003年流行病显示,全国14个省(自治区)30个地区艾滋病病毒总感染率为

2.7%,但各地差异较大。湖北随州的感染率为33.7乐山东荷泽为8.9乐吉林市为5.8%

其他各地感染率较低。既往调查显示,河南一些地区感染率为40%以上。由于该人群感染者

大多数在1992〜1996年间感染,目前50%左右的感染者已经到了发病期。由于2003年以

来,在全国范围内对既往有偿供血者进行了艾滋病普查,对部分重点人群开展了筛查,因

此,这部分人的感染情况相对比较清楚。

4.男性同性恋人群

该人群数据比较缺乏。从调查数据看,北京、哈尔滨、广州、沈阳等地男性同性恋人群艾滋

病病毒感染率在设以上。2003年全国流行病调查发现,近半年内有肛交性行为的男性同性

恋者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大,如常德、西安两地分别为42.9%和38.5队该人群已有一

定的感染水平,危险行为较高,人群规模较大,艾滋病流行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从2005年开始,男性同性恋人群监测哨点由1个增加到3个,安徽合肥HIV阳性为3.3%,

河南郑州和黑龙江哈尔滨阳性率均低于现,结合其他流调的资料和既往数据,该人群中HIV

的传播尚不十分清楚。但是,该人群中安全性行为的比例仍很低,存在可能进一步传播的危

险。

5.一般人群

在艾滋病流行较早、疫情较严重的地区,一般人群艾滋病病毒的感染率已达一定水平。高流

行地区孕产妇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1997年的0%,上升到2004年的0.26%02003年全

国18个孕产妇门诊哨点中,有8个哨点检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新疆喀什、河南上蔡、湖

北随州、河南商水、新疆阿克苏孕产妇门诊哨点均检出感染者,感染率分别为5.3%、

2.4%、0.5%、0.4%及0.3%。

2003年全国流行病调查在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个地区开展了综合医院就诊者的无

关联(匿名)监测,7个省9个地区检出了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感染率在1%以下。

输血人群的感染状况值得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偿采供血比较严重的地区,2004年发

现并报告了既往输血感染的病例。局部地区报告了自采自供血造成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

综上所述,我国艾滋病的流行仍呈蔓延扩散的趋势。HIV在吸毒人群中广泛传播,流行地区

仍呈现集聚性特点,但是范围和强度在逐渐加大,不安全吸毒行为呈缓慢上升趋势;多数地

区经性传播虽处于低流行水平,但流行范围和强度在逐渐加大,不安全性行为虽呈现出下降

的势头,但安全性行为比例仍然很低,尚未形成保护屏障;部分省份暗娼人群和吸毒人群的

交叉,将可能增加高危人群传播的危险性;母婴传播已在河南、新疆、四川、云南、广西等

省市的部分地区出现;男性同性恋人群艾滋病流行状况尚不清晰,安全性行为的比例仍很

低。这些现实说明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迫切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

大干预工作的力度和强度,控制HIV的进一步流行。

三艾滋病流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由于艾滋病蔓延而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在非洲已经得到了清晰的展示。联合国把艾滋病视为一

个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并提请各国政府重视这一不断严峻的发展态

势,特别是在目前艾滋病发展最迅猛的亚洲地区。艾滋病流行的社会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一)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的严重侵害

监测数据表明,我国目前艾滋病毒感染者中30岁以下的中青年占75%以上,他们正是家庭

的经济支柱。感染艾滋病意味着患者的劳动能力将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艾滋病对个人和家庭

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由于患病而造成的收入减少和医药费用的增加,并由此导致家庭经济负担

加重,使个人和家庭在经济上陷入困境。

在医药花费方面,1999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对北京两家收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

的医院进行回顾性调查,平均每人每年医疗费用为54549元人民币,其中87.22%为住院费

用。事实上,2003年以前,95%以上的感染者根本承受不起开支如此庞大的治疗费用。2003

年后,由于国产抗病毒药物的生产和面市,艾滋病病人的治疗费用大幅度下降,但是药费加

上检测费用,每年花费仍接近2万元。而被调查地区同期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6280元人

民币,农村居民人均为收入2253元人民币。显然,治疗艾滋病所需的费用远远超出了一般

人们的支付能力。

艾滋病对个人和家庭的另一方面的影响则在于其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压

力,并且受到周围人群的歧视。根据调查显示,当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66.67%的

人最初感觉是很忧伤、痛苦、害怕;38.10%的人感到震惊,不知所措;33.33%的人想到过自

杀,9.25%的人曾经自杀过。⑶

社会对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也使得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生活环境及生存条件迅速

变得恶劣。一些调查指出,生活在农村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以及他们的家属,身份一

经暴露,他们便陷入了生活的无助和精神绝望中:身体上的日益衰竭,经济上、精神上的恐

慌和沮丧,社会的排斥和歧视,子女失学或可能沦为孤儿等等。因艾滋病导致的家庭贫困以

及孤儿问题、养老问题还会转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艾滋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项研究指出,如果以艾滋病病人平均死亡年龄为35.22岁,人均劳动年龄至60岁,以及

每人每年创造社会财富约L5万元人民币计算,平均每一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就会造成社会经

济损失约37万元人民币。”2005年底,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估计有65万人左右,因艾

滋病而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达2405亿元人民币。如果预防措施得力,到2010年HIV累计人

数将达到150万人,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将会是5550亿元人民币。如果预防措施不得

力,到2010年艾滋病病毒感染数达到1000万人*的话,这一损失将会超过37000亿元人民

币。

基于实证研究所产生的结论是:在中国农村,每1名艾滋病病人同时会使2〜3名亲属也变

成温饱难以保证的赤贫人口。若以全国目前有65万感染者,其中一半是农村人口计算,已

经有97.5万〜130万人变成或在几年内将会变成温饱难以保证的赤贫人口。如果预防措施

得力,到2010年HIV累计人数达150万人,将会有225万〜300万农民成为由于艾滋病所

导致的贫困人口。这部分贫困人口的出现将把国家扶贫工作的多年努力全部抵消,而且这些

人的贫困要比因自然环境所导致的贫困更难以克服。如果到2010年中国真的出现上千万艾

滋病感染者,以500万农村感染者计算,由此造成的贫困人口将高达1500万〜2000万人,

而这将使中国农村20~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毁于一旦。

(三)对社会卫生资源的消耗

随着发病人数的增多,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给各国的卫生部门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据估计,

美国第一批1万名艾滋病病人的医疗费用为15亿美元,因为这些人的过早死亡给美国带来

的损失是47亿美元。

为了遏制蔓延的艾滋病疫情,全国投入到防治工作中的资金不断增长。到2005年底,中央

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从2003年的3.9亿元增加到2005年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也从

2003年的不足1亿元增加到2005年2.8亿元。中国政府加强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

卫生组织等联合国机构和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项目已覆盖到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际社会已承诺捐赠约22亿元人民币,支持中国艾滋病

防治工作,其中,2003年和2004年两年共拨付约7亿元。即便如此,依然不能满足防治工

作的实际需要。以预防干预工作为例,从目前一些较成功的艾滋病干预项目来看,对每一个

高危目标人群进行有效的干预(为期6个月,使目标人群知识知晓率在原有水平上提高

30强〜50%,使安全套使用率在原有水平上提高30%〜50Q需要200〜400元人民币。如果每

年仅对目前估计高危人群数量的10%进行干预,考虑到推广过程中成本下降等因素,每年将

需要6000万〜1.2亿元人民币。如果要达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干预,干预力度至少

要达到60%,那么,至少需要人民币3.6亿〜7.2亿元人民币。有关专家使用UNAIDS推荐的

“艾滋病资源需求预测软件”,对中国艾滋病防治的资源需求进行了估算。2004年总经费

低方案需求为31亿元人民币,高方案需求为52亿元人民币。如果将“四免一关怀”政策所

需经费单独计算的话,2004年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的总需求低方案为8.9亿元人民

币,高方案为12.5亿元人民币。可见,按我国目前的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投入力度,即便是

加上省级的投入,也远远不能满足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

(四)导致大量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艾滋病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孤儿问题。艾滋病流行后,一个直接后果之一是艾滋病孤儿的不断增加。把双亲或单

亲死于艾滋病的15岁以下儿童称为艾滋病孤儿。2000年,张家鹏等对瑞丽市已登记在册的

163名早期感染者进行了回访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134个家庭中有15岁以下子女118

人,也就是说,这118名儿童已经是或即将成为艾滋病孤儿。据统计,截至2001年,中国

因艾滋病而出现的孤儿已达7.6万人,占全部孤儿的1虬’根据有关专家的测算,在艾滋

病低流行情况下,到2010年,将产生13.8万艾滋病孤儿,在艾滋病孤儿中,有一部分孤儿

本身也是HIV感染者,未来艾滋病孤儿不断增加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其次是养老问题。监测数据表明,全国HIV感染者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以上,根据

目前的抗病毒治疗情况和关怀水平,假设艾滋病病人平均死亡年龄为35.22岁,就会出现大

量老人失去子女的赡养,导致这些老人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以及贫困人口增加。再加上由于

艾滋病直接导致的贫困问题,必然会加大社会中的贫富差距,严重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和发

展。另外,艾滋病造成的歧视、失业、失学等也是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艾滋病流行

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将不仅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还有可能危及国家安全

和民族的兴旺。

而且,如果不能有效防治艾滋病并解决由艾滋病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将会损害政府形象,造

成政治危机。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的艾滋病防治是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

成部分,如果防治工作开展不力,将影响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作为一个开明的、负责任的

政府形象。2001年11月17H《参考消息》转载外电报道,文章中公开指责,对于河南省

艾滋病的发生和流行,河南卫生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近年来一些国际人权

组织频频把中国列为“观察对象”,从人权的角度,对中国的防治艾滋病工作大加指责,影

响到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四我国艾滋病防治对传统公共卫生工作的突破

艾滋病是如此特殊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它潜伏期长,隐蔽性很强,具有传染性,一旦感染,

对人体和社会消耗巨大,因此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和人类发展的一个严峻考验,联合国也首次

因为一种疾病而设立一个专门机构一一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为了有效遏制它在中国的进一

步传播,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始对传统的公共卫生工作进行一系列突破。

(一)引起政府对艾滋病防治的日益重视及动员全社会参与

在卫生部门和国际社会的不断呼吁下,中央政府充分认识到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先

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明确了艾滋病防治的重点策略和工作领域,实施预防、治疗、关

怀、救助等综合措施,政府对艾滋病防治的专项费用也不断增加,从1996年的500万元人

民币,增加到2005年的8亿元人民币,地方财政投入也增加到2.8亿元人民币,初步形成

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

1.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艾滋病防治政策和文件

•1998年国务院下发《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

•2001年下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

•2004年下发《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方案

(2004〜2008年)〉的通知》(国艾办发[2004]4号)。

•中共中央宣传部、卫生部《关于印发〈艾滋病防治工作宣传提纲〉的通知》(中宣发

[2004]17号)(.

・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和自愿咨询检测的办法〉的通知》(卫疾

控发[2004]107号)。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

知》(卫医发【2004】106号)。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落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政策的通知》(劳社部发[2004]17

号)。

•民政部《关于加强对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属和患者遗孤救助工作的通知》(民

函[2004]111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建立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的

通知》(卫办疾控发[2004]129号)。

•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工商总局、广电总局、质检总局《关于

预防艾滋病推广使用安全套(避孕套)实施意见》(卫疾控发[2004]248号)。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

(卫医发[2004]108号)。

•卫生部《关于加强对在职卫生人员进行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的通知》(卫医

发[2004]108号)。

•司法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全国劳教场所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实施办法(试行)〉》(司

发通[2004]155号)。

•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传染病防治法》,以法律形式保障了艾滋病

防治措施的落实,严格了采供血规范,规定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四免一关怀”政策制定及实施。”

2.形成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防治工作局面

在政府的重视和协调下,各部委在结合部门职责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卫生部启动了全国艾滋病防治示范区达127个。

•中宣部制作了预防艾滋病宣传光盘并下发到全国各地宣传部门,并要求在县一级自办电视

台播放。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发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明确了6个抗

病毒药物为甲类药物,并在乙类药品中新增5个抗病毒药物,扩大了参保人员临床治疗用药

物的可选范围。

•科技部设立了艾滋病防治科技专项,与有关部门和地方合作建立了河南、云南两个艾滋病

防治研究平台,重点开展了临床治疗方案、治疗药物、诊断试剂、流行病学等研究,已有一

批艾滋病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教育部印发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的专门文件;在7

省建立了省级培训基地;举办了省级师资培训班;组织编印了初中、高中预防艾滋病专题的

教育系列资料,并开展了专项督导检查工作。

•商务部积极争取国际多边、双边无偿援助资金,并参与了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公共健康问题

的谈判;牵头组织了对12个省、自治区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浆专项整治工作的督察。

・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利用机场航站楼、铁路、港口的等候大厅及城铁各站积极开展多

种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民航总局在全国大型国际机场旅客必经通道和候机大厅,设立了艾

滋病防治宣传灯箱和户外广告牌,并通过闭路电视和广播系统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铁道部

下发了《铁路系统预防控制艾滋病工作行动计划》并组织督导落实;在云南、河南开展艾滋

病宣传教育和安全套社会营销工作。

■国家人口计生委对育龄妇女进行了预防艾滋病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评估调查;组织召开了

艾滋病社会行为与消除歧视国际研讨会;利用计划生育网络和“人口网站”、报刊等广泛开

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推动高危人群安全套的使用。

•农业部专门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宣传,主动配合有关部门,把艾滋病防

治工作落到实处。

•广电总局通过新闻、专题节目加大宣传力度,并围绕“世界艾滋病日”等组织专题宣传活

动。

•国家质检总局加强了对出入境重点人群、边境往来司机和娱乐服务人员的艾滋病监测工

作;在出入境口岸及交通工具上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继续落实抗艾滋病药物快速审批的基础上,对创新的抗艾滋病病毒

药物实施早期介入,有力地促进了抗病毒药物地研发。近期将批准艾滋病复合疫苗进入临床

实验。

在全社会参与方面,卫生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

部门组织开展了职工红丝带、“面对面”、青春红丝带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开展预防艾滋

病宣传海报进村入校活动,覆盖了全国74万个村、5万个居委会、2100所大学和9万所中

学;中共中央党校已把艾滋病防治知识列入教学内容;司法部组织5万名劳教警察、24万

劳教人员开展了知识竞赛活动;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宣部、劳动和社会

保障部等多部委联合启动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各地组织广泛开展了“大篷

车巡回演出”和防治知识巡展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

累计发放宣传材料1.2亿份,接受艾滋病培训及“面对面”宣传教育人数达3490万人。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基金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计划生育协

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等十多个非政府组织在开展宣传教育、高危人群干预、感染者和病人

的关怀与护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感染者自助小组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如新疆、陕

西、山西、贵州、上海、北京、广东、四川等地,他们在反歧视宣传、咨询、生产自救和配

合治疗等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二)政府间合作、国际组织及机构在中国广泛开展防治项目

在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国际协作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不可忽视。中国政府与美国、英

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政府间合作,其中有多个项目在中国各省(区)实施;而联合国的各

个组织,如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金会、亚洲开发银行等,也纷纷在

中国实施防治项目,艾滋病防治使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得到有史以来最多的国际技术支持和资

金援助。目前,国际合作项目已经覆盖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际社会已承

诺捐赠约22亿元人民币,支持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其中2003年和2004年两年共拨付约

7亿元人民币。这些合作项目给中国带来了大量技术和资金援助,在国内广泛开展了健康教

育、行为干预和社会关怀等预防控制艾滋病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为今后开展艾滋病防治

工作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L政府间合作项目情况(见表12-3)

项目执行机构项目周期及

机构名称项目内容

及合作伙伴进展

艾滋病综合预防治疗项目经贸部(现商

——监测务部)、卫生部、

中英国际发展署

——治疗云南省四川省经2000〜2005

(IK-DHD)

——干预贸厅、卫生厅及

——项目管理与评估相关受益者

经贸部(现商

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亚洲区域艾滋病防治项

务部)、卫生部、2002〜2006

(AusAID)目:吸毒与H1V发展

公安部、

表12-3国际双边机构在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与控制项目一览表

项目执行机构项目周期及

机构名称项目内容

及合作伙伴进展

艾滋病综合研究

——流行病学

卫生部、中国

——行为干预

疾病控制中心

一病毒免疫研究

美国NIH(国家卫生研究院)与(性病艾滋病中

----临床治疗

中国综合艾滋病研究项目心、病毒所)、中2002〜2007

----疫苗开发

(CIPKA)国医学科学院

——培训

(基础所、动物

——统计管理

所)

----实验室

——动物研究

——强化监测

美国疾控中心全球艾滋病项B——实验室检测

卫生部、中国

(GlobalAIDSProgram-China—LS——降低艾滋病传播2004〜2009

疾病控制中心

Cooperation(CAP〕)——治疗与关爱

——项目管理

资料来源:http://www.chain,netcn/articles.php?articlelD=288o

续表12-3

2.国际组织及机构在中国的合作项目(见表12-4)

项目执行机构项目周期及

机构名称项目内容

及合作伙伴进展

1.开展“以社区为基础减少毒品需求和预

防艾滋病项目”

——在瑞丽市进行(1991~1994)

云南省药物依赖

联合国亚太经社——在瑞丽市中缅边境地区选择8个社

防治研究所、云南1991~1998

理事会(ESCAP)区(1994~1997)

省生育健康研究会

2.在昆明几所中学和大学开展“以学校为

基础减少毒品需求和艾滋病预防项目”

(1993-1998)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贸部(现商务

建立区域性的艾滋病防治网络2002开始

(UNDP)部)、卫生部

云南湄公河区域防治艾滋病项目

——培训政府官员,开发政策和人力资源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云南省艾滋病防

——通过大众宣传提高公众意识1996开始

(UNICEF)治办公室及多部门

——在高危人群中开展干预项目,对艾滋

病感染者提供关怀照顾项目

表12-4国际组织及机构在中国开展性病/艾滋病预防与控制项目一览表

项目执行机构项目周期及

机构名称项目内容

及合作伙伴进展

1.在受艾滋病影响的农村地区为脆弱人群

提供伙食

——开展评估(土地开发,灌溉)

——为脆弱人群提供粮食的培训(健康、

世界粮农规划署

艾滋病和营养培训)农业部、卫生部两年

(WFP)

2开展以社区家庭为基础的关怀项目

——为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提供食物

——为村医、社区志愿者和同伴教育者

提供粮食作为鼓励

资料来源:主要来自http:”/articles.php?articlell)二286,小部分为作者收集补充。

续表12-4

3.国际非政府组织、基金会在中国开展的合作项目(见表12-5)

项目执行机构项目周期及

机构名称项目内容

及合作伙伴进展

艾滋病项目

1.开展H1V自愿咨询与检测(VCT)促进与

倡导,提供技术支持

2.对机会性感染治疗预防工作提供技术支

持,为HIV感染者和病人提供以社区和家

庭为基础的心理支持和临终关怀等

3.对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结合实

全球基金际完善监督服药机制卫生部2005~2010

4.健全和加强社区关怀与支持系统,完善救

助机制,开展扶贫与生产自救活动

5.开发领导层,针对各种人群的宣教与反歧

视活动

6.在高危行为人群、流动人口及其家庭中开

展健康促进和行为改变交流活动;对学校

内外青少年进行生活技能教育等

“云南省青年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项目

——在思茅等地进行艾滋病知识及预防、

澳大利亚红

澳大利亚青春期健康、生殖、性责任、性病、吸毒、对感

十字会、云南1994开始

红十字会染者和艾滋病人的关心和支持、拒绝同伴压

省红十字会

力、交往技巧、协商技巧

新疆项目

表12-5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云南开展性病/艾滋病预防与控制项目一览表

项目执行机构项目周期及

机构名称项目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