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肇庆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肇庆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肇庆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肇庆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肇庆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秦国“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秦昭襄王晚期将“迁”纳入律令体系,使其稳定化与制度化,成为刑罚的一种。秦国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A.扩大王朝统治疆域 B.瓦解地方反抗势力C.巩固宗法血缘体系 D.适应集权政治发展2.“刚分田之后的景象,看起米的确很滑稽,每户的田,西一条,东一块,有的用牲口耕,有的连牲口都用不上,索性用人拉犁耕……从机耕退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了倒退 B.收益全部归农户刺激农业生产C.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革 D.土地所有权变更调动了积极性3.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表述正确的是A.确定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纲领B.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C.确定建立独立、自由、富强新中国D.确立了与国民党开展合作的方针政策4.《红星画报》是红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第一份画报。如图是该报曾刊登的一副宣传画《支部应成为游击队中的火车头》。画面上是一列行进中的火车,车头或车厢分布写着“支部”和“游击队”,意味着党支部建在连队上。该宣传画反映了《支部应成为游击队中的火车头》A.中共在敌后战场艰苦抗战 B.中共注重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C.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D.工农武装割据政权的广泛建立5.1989年5月,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声称:“欧洲的认同使我们的大陆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它所依据的价值观也正是欧洲委员会开展行动的基础,按照你们的说法,我将这些价值观念简单地概括为:自由,一切自由;人权,一切人权。”据此,他强调A.欧洲一体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B.共同价值观造就了欧洲一体化C.自由、人权易形成一个国家 D.欧洲大陆的文化渊源最为密切6.罗马社会重视名誉,将其与个人行为能力绑定,立法者制定了“丧廉耻”制度。凡触犯了法律,法院便要在判罪或宣布行为人败诉的同时宣告其“丧廉耻”;但凡做了某种法律明确的、不符合公序良俗的行为,罗马执政官便可在选举时将该人从名单中剔除。“丧廉耻”制度A.构建了罗马民主制度的基础 B.有利于增强个人社会责任C.消除了伤风败俗的社会现象 D.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7.下图是中国近代史某不平等条约的影印件,该文件底本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8.维新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荀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可以用来说明慈禧太后意图A.以有限变法谋富强 B.还政予光绪帝全权C.借口变法实施政变 D.与维新派达成共识9.拿破仑的侵略战争,复辟时期的反动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无情地打碎了人们对理想主义的幻想;而获得了个性解放的知识分子,则需要一种自由表达个人情感的主观感受方式。在这样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是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等待戈多》10.根据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内容,可以推断出的朝代是A.宋朝 B.唐朝 C.汉朝 D.秦朝11.研究18世纪中国物价、人口膨胀这些重大经济问题,难以避免会碰到一个十分荒谬的现象:一方面长期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积累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使国计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扰;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却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这种现象反映了A.通货膨胀导致了王朝衰落 B.人口膨胀导致社会物价飞涨C.统治阶级拒绝经济改革 D.统治者重视统治稳定12.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得益于A.优越的自然条件 B.人口的大量迁移C.统治者的有力措施 D.稳定的社会环境13.1895年4月中旬到5月初,清廷各级大小官员500余人次,就“割台”问题上折、上书共100余件次,为清朝前所未有。他们有的还提出了如迁都再战、凭险据守等对策。据此可知A.清政府对《马关条约》持否定态度B.《马关条约》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C.反割台斗争激发了民族的初步觉醒D.割让台湾引发了清政府内部的纷争14.希腊城邦普遍禁止不婚,斯巴达还进一步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私人事务,而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甚至公民企图自杀都应受到惩处,因为它使城邦丧失一个公民。这反映出在古代希腊A.城邦对公民具有绝对的权威B.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颇受尊崇C.优生优育政策得到普遍推行D.生命价值和生命教育颇受重视15.有学者指出,在古代雅典,“个人实际上不受保护,并且任由集体摆布。……因为它不允许一个公民比其他公民更优秀,在这种制度下,个人的地位总是危在旦夕,一夜之间可能从最高自由堕入苛酷的奴隶状态”。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代雅典A.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精神B.公民个体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C.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D.公民参政议政范围不断扩大16.1979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19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这表明中国进一步A.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B.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C.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 D.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17.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A.民间租佃关系日益规范B.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C.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D.对经济控制逐步加强18.以下是两位史家关于德国统一的历史论述:甲说:“发生在1871年的‘统一’与其说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与表现,倒不如说是普鲁士实行扩张主义、并与被排斥在外的奥地利竞争的一种方式。”乙说:“俾斯麦是个彻头彻尾的普鲁士人,他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只不过俾斯麦明白,普鲁士若要以强权姿态迎向未来,必然就得扮演起德国这个民族国家的领导人。”下列选项与论者观点一致的是A.两位史家关于德意志统一动因的看法相互冲突B.乙认为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理想高于普鲁士意识C.都肯定普鲁士自始至终追求德意志统一的说法D.都不认为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统一的最主要因素19.公元前4世纪,雅典陪审员誓言的第一句就是:“根据法律和公民大会以及五百人议事会的法令投票判决.如果没有法律可循.我将符合最公正之感,既没有偏爱也没有敌意。”这表明.在雅典的司法制度中A.陪审法庭毫无权力 B.法律占据核心地位C.判决任凭个人感觉 D.民主程序贯穿始终20.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置银数(单位:万两),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库存银数新收银数支出银数实存银数咸丰元年(1851年)844.0962850.8529956.9910737.9581咸丰二年737.9581836.18371032.6172541.5246咸丰三年541.5246475.3397847.1746169.6897A.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B.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C.政府投资开办工厂D.小农经济逐渐解体21.中国古代就有“卫生”一词,但常与“养生”相连。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A.“卫生”被纳入到地方行政管理 B.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C.传统意义上的卫生观念彻底消除 D.清末新政实现了卫生服务的普及22.《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五条有如下规定:“如有人在出庭辩论时亲手保护自己的物品。”具体做法就是与对方兴讼时,兴讼双方以手抓住所争辩的物品并以严肃的言辞来维护对该物之权利,把手放在物品上要在一定的地方并在最高审判官在场时进行。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D.法庭辩论决定物品归属23.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斥。”这一运动A.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 B.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精神的复苏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24.20世纪初,梁启超强调:“国家所最渴望者,为国包资格了鼓吹革命者亦认为:“夫立国于地球之上者,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在当时思想家中,“中国自开国以来,未尝有国民”成为一种共识。这些看法A.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B.折射了军阀割据的现实C.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自信 D.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25.据统计,1970年全1979年,美国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加大经济干预的力度 B.经济滞胀影响人口的就业分布C.新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D.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26.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日语且组织名目繁多的日语雄辩会、日语作文比赛等活动。与此同时,他们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其他中小学课程也经常被日语课挤占。材料表明日本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消除中日隔阂,实现共存共荣 B.推广教育经验C.实行文化殖民,泯灭中华民族意识 D.推行社会教育27.《说文》:“史,记事也。从又持中,正也。”这符合史学家刘知几所主张的:A.史才 B.史学 C.史识 D.史德28.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十二》中,对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见下表)。这些数据反映出时间1840—1895年1895—1911年1911—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5年1945—1949年国家英国英国日本美国美国美国数量(万元)802633955696271196926209647918比重(%)82.528.144.237.375.568.1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B.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不断增长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D.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29.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实践活动用下列词语可以概括: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局、留美幼童、北洋海军。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群人”思想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思想C.变法图存 D.民主共和30.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喻指A.孔孟之道B.程朱理学C.传统观念D.民主平等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全球化使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化使国际分工日益审核……工业社会的代理人在世界范围内为他们的工厂寻找.原料……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了欧洲、北美洲和日本。其他地区从工业化的进程中受益甚少,但是这一过程却把世界所有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错综复杂,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经济金融风险高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全球面临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普遍困惑……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之光,照亮了人类发展前程,在全球范围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胡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大国的思想贡献》(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这一格局的主要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如何应对当前世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的问题?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步察觉到列强强国的秘诀在于教育。咸丰十年,冯桂芬提出采西学,设学馆。清政府基于对西方艺学的需求,陆续开办军事技术以及专门实用学堂。甲午战后,西学课程增添了政治、伦理等科目。面对学堂内部中西学之争,京师大学堂明文规定经学是各学根本。1907年,学部奏准《修改各学堂考试章程》,明确各学堂必须考试经史课目,原来未设经史课目的学堂,也必须加试经学一题、中国史学一题。——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材料二1952年国家在院系调整过程中开始有目的的设置专业。在“以俄为师”的引导下,中国高等教育以苏联等高等学校制度为参考系,取消大学中的院一级,进而设置具体的专业系科,包括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到1953年初,全国各大高校设置专业215种,其中工科专业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中占绝对优势,共107种。师范、文科、理科、农科、财经等相对均等,数量集中在15—21种之间,但政法专业相对较少,只有2种。——摘编自张全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调整及其经验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背景和影响。33.近代西方文化对亚非地区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藉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品,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健及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材料二:欧洲人藉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欧洲国邦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折其本土经济的增长和民族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的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以上材料均摘自《殷海光文集》(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各自的立场。(2)根据两段材料,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有关史实进行论证。(3)两段材料的主要评价标准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秦国“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主要是为了瓦解这些新占领地区的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这些地区的反抗势力,从而达到加强对地方统治的目的,而将“迁”入刑的根本原因是集权社会的基本成型,只有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君主才可以通过律令体系直接支配每一个人,才可以通过包括刑罚在内的各种方式使他们成为迁移的对象,故选D项;这些迁移的地区都属于秦国统治区域,与扩大王朝统治疆域无关,排除A;B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秦国这些举揹利于削弱地方宗法血缘体系,而不是“巩固”,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秦汉“以迁入刑”的目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情景,这是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由生产队集体劳动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故选C;从机耕退到人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导致的,并非生产力水平倒退了,排除A;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需要交一定数量的农业税,排除B;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公有制不变,排除D。3、A【解析】

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共产主义,选项符合题意,故A正确;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是在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上,B错误;“确定建立独立、自由、富强新中国”是中共七大的内容,C错误;“确立了与国民党开展合作的方针政策”是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D错误。4、B【解析】

“党支部建在连队上”意在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故选B;《红星画报》是红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画报,可确定时间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排除AC选项;D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5、B【解析】

材料强调欧洲委员会开展的一体化行动是在践行着欧洲共同价值观,即欧洲共同的价值观造就了欧洲一体化。故答案为B项。A项是对材料的进一步拓展并非材料本身所强调的,排除;C项欧洲一体化并非形成一个国家,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地区文化渊源,不具有可比性,排除。6、B【解析】

据材料可知,罗马的“丧廉耻”制度体现罗马社会重视名誉,将其与个人行为能力绑定,有利于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罗马民主制度,故A选项错误;C项中“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丧廉耻”制度不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D选项错误。7、A【解析】

根据图片中“将香港一岛给予英国”可知该条款出自中英1842年《南京条约》,故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8、A【解析】

据材料“荀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可知,慈溪强调如果能够富强,不内部牵制,说明慈溪以有限变法谋富强,A项正确;慈溪没有意图还政予光绪帝全权,B项错误;维新政变的原因是光绪帝变法触及了保守派的利益,C项错误;材料所述慈溪意图是通过变法谋富强,而不是与维新派达成共识,D项错误。9、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拿破仑战争失败和工业革命影响,知识分子要求自由表达个人情感,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巴黎圣母院》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A项符合题意;《人间喜剧》是19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号称社会百科全书,与自由表达个人感情无关,B选项错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十月革命后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C选项错误;《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作品,属于后现代主义,D选项不符合题意。1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信息文采华丽的文体、书写材料得到改进是指汉赋和造纸术的改进,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这一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文学成就·造纸术、汉赋11、D【解析】

由“一方面长期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积累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使国计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扰;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可知,统治者为了稳定统治,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故D正确;A、B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2、B【解析】

图片反映北方人口南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得益于北民南迁为南方开发补充了大量劳动力,故B不符合题意;图片无法反映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也无法反映统治者的有力措施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3、D【解析】

“就‘割台’问题上折、上书共100余件次,提出了如迁都再战、凭险据守等对策”可见对割台事件,内部分争很大,故选D项;根据所学,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中把台湾割给日本,排除A项;根据所学,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排除B项;“清廷各级大小官员”没有涉及到民众,排除C项。14、A【解析】

根据材料“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甚至公民企图自杀都应受到惩处,因为它使城邦丧失一个公民”可知城邦对公民具有绝对权威,A选项符合题意;自然法是罗马法的内容,而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城邦,B选项排除;优生优育政策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生命教育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城邦,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古希腊城邦的准确把握。15、B【解析】

依据材料中“个人实际上不受保护,并且任由集体摆布。”、“个人的地位总是危在旦夕”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古代雅典民主的实质是,民主制度就是一种进行集体决策的统治体系。这就意味着社会不允许给独立性留出余地,也不允许个人得到保护,它完全吞没了个人。其主要依据是古代雅典公民个体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少数服从多数,因此B选项正确。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精神、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和公民参政议政范围不断扩大都不能说明古代雅典牺牲个人利益,推崇公民集体利益至上,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6、C【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是我国第一部外商投资企业法律随着实践的发展,该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2019年3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提高了中国的外资管理和开放水平,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市场经济体制,材料也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民主、现代企业制度,排除ABD。17、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朝保护财产权的立法,这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民事经济活动较前代活跃,民事侵权纠纷相对较多,相应的规定民事侵权的法律也较为丰富。这本质上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的制定与完善,故选B。A、C、D三项不符合题目材料主旨。18、D【解析】从材料“与其说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或表现,倒不如说是普鲁士实行扩张主义”可以看出甲认为不应把民族主义当作德国统一的最主要因素,根据“俾斯麦是个彻头彻尾的普鲁士人,他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可知乙认为俾斯麦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两位史学家都不认为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统一的最主要因素,D正确;甲和乙的论述可以看出两种看法是互相支持的,A错误;从材料“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可以看出B、C两项错误。19、B【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陪审员须根据法律和法令进行判决,只有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由个人裁决,故答案为B项;陪审法庭拥有审判和监督权,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表述与材料矛盾,排除;从材料来看,司法程序主要是根据法律,而不是民主,排除D项。20、A【解析】从1851这个时间来看国内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个农民起义不得不支出更多的银数,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镇压农民起义而非偿还债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涉及小农经济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1、B【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晚清时期政府仿造近代先进国家“卫生”行政化建立近代“卫生”机构,不再同于传统“卫生”概念,反映了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卫生”纳入地方行政,排除A项;“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仅反映政府推动“卫生”事业的近代化,并不能反映卫生服务普及化,排除D项。故选B。22、A【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五条的相关要求具备形式主义的特征,故答案为A项;这一规定不是保护奴隶主利益,排除B项;罗马法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编纂时发展到成熟阶段,排除C项;这一规定不是决定物品归属的法律方式,排除D项。【点睛】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如《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当事人慎重考虑,防止错误、欺诈、胁迫或无端反悔,也为了避免法官在司法中徇情偏袒。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23、A【解析】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即理性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这是恩格斯对启蒙运动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A正确;文艺复兴标志欧洲人文主义精神的复苏,排除B;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廷,排除C;启蒙运动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排除D。24、A【解析】

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者以及当时思想家都在提倡国民的重要性,这种主张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A正确;B与题无关,排除;20世纪初正值民族危机,思想界多主张学习西方,对本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足,而且国民这一概念也是西方的舶来品,C排除;梁启超并不主张革命,因此D与国民概念无直接因果联系,排除。25、D【解析】

材料反映了美国第一、第二产业人数下降,而第三产业人数大幅度上升。依据信息革命的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国民经济比例发生变化,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与美国各行业人口变化相符,表明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D正确;据所学可知,美国在70年代经济滞涨时期,采取了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而不是经济滞胀对人口就业分布的影响,B错误;美国的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时间不符,C错误。故选D。26、C【解析】

抗战期间,日本在青岛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日语课,逼令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日语,极力压缩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课时。材料表明日本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推行奴化教育,实行文化殖民,泯灭中华民族意识,故C正确;消除中日隔阂不是其目的,故A错误;材料和推广教育经验、推行社会教育无关,故BD错误。27、C【解析】

史的本意就是记事,客观公正记载历史史实,客观撰写历史,符合刘知几主张的史识,故选C;史才,不仅指天才和才气,主要是指文才、文采;史学,是编写史书的专业知识;与“正也”相悖,排除AB;D不是刘知几的主张,排除。28、D【解析】

材料看不出英国不断的下降,只能看出到辛亥革命之前是有下降趋势,A错误;材料只能看出从1927年以后美国的投资额不断增长,不能概括整个近代的特征,B错误;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并没有占据第1位,只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占据第1位,C错误;从1895年到1911年英国的投资额比重明显下降,丧失了绝对的优势,D正确。29、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局、留美幼童、北洋海军”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洋务派的活动。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故选B。A项错误,林则徐和魏源并非把其主张落实到行动中;CD项主张变革政治制度,材料无法体现。考点:洋务运动点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就是用西方先进的制度来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的统治,这就注定了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外题中涉及到的政治变革的情况也是考试的重点。30、C【解析】

辜鸿铭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主要矛头是批判中国传统观念,因此辜鸿铭发式被认为是传统观念的象征,被嘲笑。辜鸿铭认为学生有心中的辫子,即辜鸿铭认为这一心中的辫子是传统观念,选项C正确;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是传统观念的具体构成部分,排除A、B;民主平等是西方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主张,排除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点: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粮食和原料生产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国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影响:推动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物种的广泛交流;世界贸易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世界一体化发展进程;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2)对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使国际分工日益审核”并结合全球化的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劳动分工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粮食和原料生产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发达国家,而且资本主义工业国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影响:依据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来看,世界贸易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依据所学可知,国际劳动的分工会促使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物种的广泛交流;依据材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了欧洲、北美洲和日本。其他地区从工业化的进程中受益甚少”来看,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这一过程却把世界所有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世界一体化发展进程。(2)依据材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之光,照亮了人类发展前程,在全球范围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并结合当今世界所存在的问题来看,人类应当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2、(1)特点: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与民族救亡相结合;政府出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2)背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需要相关人才;中苏关系友好。影响:为工业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保证了“一五”计划的顺路进行;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格局,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