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导学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导学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导学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导学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并背诵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

义县),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

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

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

生平

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

经历

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

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

作为。

《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

作品

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苏轼赞赏韩愈是

评价“文起八代之衰”。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

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背景链接

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

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

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

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即使实行科举制度,可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

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

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

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之文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

“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

3.文学常识

(1)古文运动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

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

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

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

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

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

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2)文体知识----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

时学过的《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

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

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

谓“杂说”的称呼。

(3)六艺、传

“六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才能,另一种是指《诗》《书》

《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三传”。

4.解题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

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

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学习过程

1.活动一熟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

2.活动二整体感知

(1)这篇以《师说》为题的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

的?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2)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令瓦,提出全篇纲领性的论题,全文紧紧围

绕这一中心,反复进行论证。第二段和第三段中派生出的“圣人犹且从师”“不

耻相师”“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等分论点,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

一步阐明中心论点的。末段看似是无关紧要的交代,实则是以李蟠为例,说明今

之贤士也从师求学,是全文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紧扣文章的中心。总之,

本文结构严谨,不生枝蔓;论点明确,中心突出。

(2)作者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师说》?

⑴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里的“古文”跟韩愈倡导的“古文

运动"中的“古文”内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经典

著作。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实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儒家思想,当然

就更值得称赞了。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

⑵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根据背景我们知道,虽然已是唐代,但魏晋以

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耻学于师。而

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恰恰符合作者提出

的“师道”精神。正是基于以上两点韩愈才“作《师说》以贻之”。

3.活动三文本研读

(1)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来说理?有什么作用?

(1)第一段可分为三层。

(2)前两句总说老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

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

(3)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

(4)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

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

风气。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分论点

论据(三组对比)正确态度胤吴态度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1.古圣人与今众人

(纵比)

2.对其子与对其身

(自比)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

(横比)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3)第三段本段和首段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郑子,访乐于

装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

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

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

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第三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名言,增加权威性,能增强说服力。照应前文“古之学者

必有师”,也为后文的观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做了事例

铺垫。

(5)细读第四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

批判:既针硬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课后检测

一、基础梳理

(一)读准字音

⑴阿谀()(2)句读()(3)经传()⑷郑子()

⑸美弘()(6)李蟠()(7)老聃()(8)贻之()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说明了

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3.《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

己态度的句子是“,

4.《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

“,"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

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二、巩固练习

1.《师说》以其雄辩的力量和不容置疑的气势享誉文坛,被人们广为传诵。本文

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答案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的学而知之,必

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

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

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

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

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2.学习是永恒的话题,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劝学》和

《师说》也是在探索学习之道。二者都谈学习,有哪些相同点?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

答案相同点:①《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劝学》

中说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改变自己、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师说》中说“人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同样强调了学

习的重要性。②两篇文章都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劝学》中说“君子生非

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认为人弥补自身不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善假于

物”;韩愈则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善假

于物”。③《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14题。(22分)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加不勤问,

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

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准,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

择之,刍莞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期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

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

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

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

其小者也;自知基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

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

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

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

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

下问,夫子货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

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非问无以广识广:广阔

B.所谓交相问型难:诘问

C.以大知I而察及迩言知:通“智”,智慧

D.夫子袋之贤: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①好学而不勤问・①古人"问为美德

1②顶耻学于师②以为轮

,①自知耳陋而谨护其失‘①然则古人所深耻者

C.D.

,②其贤不及孔子’.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

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

之好”。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

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3分)

译文: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3分)

译文:

3.A【解析】A.广:增加。

4.C【解析】C.其:代词,自己的/代词,他们的。A.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去|1。B.以:

介词,把。D所:所字结构。

5.D【解析】I).“抄袭”的说法不妥,应为模仿。

14.(1)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

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

(2)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必然喜欢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就没有

办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的

人还不能把道理用于实践,认识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还不知道事物细微的方面,除

了询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