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溧水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溧水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溧水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溧水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溧水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溧水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下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会试、殿试部分题目展示。据此可知,清末科举制度A.因循守旧脱离时代的需要 B.呈现出一定的实用化倾向C.缺乏明确的选人用人标准 D.奉行"中体西用"的理念2.乾隆皇帝曾对法国产生浓厚的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能是A.法国发生了大革命B.普法战争爆发C.中英正在签订通商协议D.清廷忙于抗击沙俄入侵3.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为2.5%,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低,国际投资的增长也陷入停滞。这表明A.各国贸易壁垒愈演愈烈 B.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加剧C.经济全球化受到了挑战 D.世界经济发展走向衰落4.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之前的国际体系中,西方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现在.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原有的国际秩序以国家为中心,现在包括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表明A.全球治理的主体日趋多元化B.西方定制的世界规则已退出国际舞台C.南北问题影响着东西方关系D.合作取代对抗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5.著名学者白寿彝指出:以往人们称三家分晋是晋国政权封建化的标志。但是出土的《孙子》一书记载了此前六卿分晋及其田制与税制的封建化改革,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六卿分晋导致分封制瓦解 B.三家分晋是新兴地主阶级争权斗争C.封建制度最早确立于晋国 D.《孙子》的出土否定了晋国社会历史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同意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试办经济特区时,中央有关机构搞了一个文件,叫《旧中国租界的由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广东省的改革模式 B.说明特区试办需谨慎C.阐明融入世界的必要性 D.剖析西方侵华的历史7.1689年,江南百姓向康熙进献《耕织图》,康熙非常喜欢,命宫廷画师重绘此图,耕图、织图各23幅,形象地描绘稻作和蚕桑的生产过程,再现生产工具使用方法和过程,还为之作序题诗。这主要反映出A.江南成为经济重心 B.清朝推行重农政策C.统治者文化修养高 D.清朝文学艺术繁荣8.威廉洛克腾堡在《罗斯福与新政》中提到:1933至1938这6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剧变,但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计划,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作者旨在说明“新政”A.打破了传统的经济理论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促进了美国制度上的变革 D.保障了资本主义制度9.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不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材料表明该地区A.水陆交通十分发达B.经济结构有所变动C.自然经济局部解体D.长途贸易开始兴起10.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11.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自己在得到签约求和的信息后,鼓动十八省的举人联合上折拒和议,但都察院拒收。后人查阅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知A.回忆录具有主观性没有史料价值 B.档案资料能客观反映历史事实C.“公车上书”一事的真伪需要辨析 D.清政府官僚机构故意压制民意12.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下列内容符合该模式的是A.地中海气候——古代希腊城邦林立B.维护君权独尊——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C.征服扩张加剧——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D.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13.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A.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14.以下是《武乡六个村土改后人口和土地的变化表》富裕中农中农贫农1948年1950年1948年1950年1948年1950年人口比例(%)0.73.688.494.82.91.6土地比例(%)0.94.288.894.89.01.0人均土地(亩)5.374.94.324.14.372.6据表格可知,土地改革A.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提高了人均土地占有量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地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15.《后汉书·顺帝纪》记载的一道诏书中说:“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皇帝勤政重视吏治C.天人观念影响政治 D.九品中正制的混乱16.历史事件的发生存因果关系,下列配对正确的是A.新航路开辟——地中海世界崛起 B.蒙古西征——东罗马帝国灭亡C.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发生 D.工业革命——德意志宗教改革17.有学者指出,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前期,以上院贵族为核心的土地贵族始终控制着英国国家政权。从中央到地方,从枢密院、内阁、议会两院到军队,把持权力的主要是各级贵族和他们的子弟。这反映了,英国当时A.封建色彩异常浓厚B.现代民主制度尚未建立C.民主改革需要深化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18.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B.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C.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D.西方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冲击19.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古希腊雅典只重政治而轻文化B1888年汉口城市人口仅18万,至民国初年增至120万,20多年间增长近6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C1872年日本颁布《学制》,强制适龄儿童入校读书,30年后日本适龄儿童升学率达92%当时日本基础教育发展迅速D1900年德国的钢产量开始超过英国,到1914年已经是英国的两倍20世纪初德国经济实力超过英国A.AB.BC.CD.D20.统治范围“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王朝是A.西周 B.商朝 C.秦朝 D.汉朝21.钱乘旦认为,美国的创新在于: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由此可见,美国的创新A.有效地防止了资本主义的盲目竞争 B.开创了经济发展新模式C.强调国家权力在市场中的主导作用 D.破坏了分权制衡的体制22.一战后,在列强的争吵与妥协中达成的重建欧洲政治秩序的重要条约是A.《凡尔赛和约》 B.《五国海军协定》C.《慕尼黑协定》 D.《九国公约》23.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刊文介绍了成汤灭夏莱,武王灭商封,周公、召公实行十四年共和制的故事,指出周召共和“仿佛和西洋人所说的贵族共和政体相同”,并把它描绘成一个“国内太平,家家富足,人人有道”“中国空前绝后的太平世界”陈独秀此举意在A.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B.高举科学大旗批判传统文化C.提倡文学革命大力推广白话文D.强调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机24.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苏联长期存在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这一现象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要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B.国家要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C.国家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D.国家要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25.有学者在分析二战爆发原因时指出,1933年纳粹上台后,英国政府内部对德政策有过激烈争论,其中一种意见认为,英国要保持“行动自由”,英国的义务仅限于保持阿尔萨斯、洛林不再划归德国,不因法国的义务而受约束和牵连,不要卷入欧陆冲突。二战前夕,在是否与苏结盟问题上,英国政府的决策犹犹豫豫。正是由于英国政府的优柔寡断和动摇犹豫,破坏了希特勒最害怕的反侵略联盟,终于使希特勒决心提前发动战争。该学者意在说明A.世界大战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自发性 B.英国的代议制度削弱了制约战争的效果C.大国战略决策对世界战争发生具有重大影响 D.欧洲集体安全体系是阻止法西斯的最后屏障26.《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顺应社会时局变化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27.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这说明古希腊A.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B.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C.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D.摆脱神对城邦的影响28.三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提出:对经济建设与物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考虑到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这一思想A.促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C.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D.契合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方针29.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其余桥道坊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亦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据此可知,宋代A.家庭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B.商业竞争异常地激烈C.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 D.城市的经济功能凸显30.一位艺术家曾说:米开朗琪罗的出现,像飓风一般把意大利的那种沉静和优美的艺术风格吹走了,带来的则是豪壮的罗马风格艺术。下列项中,与此相吻合的是①在《创世纪》中创作了一系列体魄强健、筋肉突起的英雄②《最后的审判》画面雄伟壮烈,充满了严肃和恐怖的气氛③设计并建造完成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圆顶,彰显公民精神④拥护佛罗伦萨共和政体,对抗美第奇家族并出任城防总监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与俄国达成外交谅解的可能性一直诱惑着巴黎的官员们,因为自一战爆发后在一场战争中由两线齐头并进对抗德国的情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恢复战前的法俄联盟的障碍甚至比阻碍法意修好的因素更可怕:站在法国立场上,一直对苏维埃政府在一战期间单方面与德国签署和平协议,以及在沙俄时期欠下法国的巨额债务被一笔勾销而心存怨恨;站在俄国立场上,它对法国在俄国内战时期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以及在1920年支持波兰对苏俄的军事挑衅耿耿于怀。这就为法俄两国在20年代奉行互相抵触的对外政策埋下了伏笔。作为1919年和平解决的主要受益方,法国通过对东欧国家予以财政支持和政治保护,有力地维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而那些东欧国家也从同盟国的失败中捞取了很大利益。俄国因为丧失了相当份额的欧洲领土,因此借战后欧洲体制瓦解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德国展开合作。——摘编自(美)科勒著《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法俄两国恢复一战前联盟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俄两国未能联盟对30年代国际关系造成的影响。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这一种文明的好看,真是如雪之洁,如水之清,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做学生的快乐》《女学报》材料二有人劝不要缠足,还有女史张静娴说缠足是害天理、害人伦、害国事、害人命,把妇女缠足的弊都道破了,真说的好得很。妹子从那儿起,这足总没好生缠他。——《舒仙女史致陈班仙女士书》《女学报》1903年11月材料三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蚕始祖溯源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衣被苍生,组织交明,我曹责任非轻。——《女子蚕业学校校歌》《女子世界》第6期1907年7月材料四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五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气象?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气象的成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三中的歌词,说明女子蚕业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什么?(3)综合三段材料,概括20世纪初妇女的观念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4)据材料四、五,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3.材料

推论

推理依据

1.有人说:中国历史“两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

1.上海只有100年历史。

1.1843年开埠至1949年上海解放,差不多一百年。

2.上海竹枝词云:“邑志详陈旧土风,镇升为县百年中。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蓬首晨兴遥入市,归家手挈米和盐。”

2.上海竹枝词不可信。

2.上海镇设于1267年,1291年正式设县,其间不足30年。

3.1854年7月,英、美、法三国领事根据修改后的《上海土地章程》宣告MunicipalCouncil正式产生。

3.促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3.工部局的建立及其后各种下属机关的设置,最终导致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而独立。

4.1909年由上海绅商组织的总工程局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为华界的地方自治总机关。

4.从此晚清华界由上海绅商为领袖的地方自治政府直接管理。

4.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问题:(1)以上错误的推论是哪些?(写出编号,以逗号隔开)(2)参看“推理依据”,依次概述你判其推论错误的理由。(3)根据文明形态论,材料二中竹枝词描绘的场景发生在哪一种文明社会?(4)纵观上海百年近代史,从一至两个方面叙述你对上海的印象。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1904年的科举会试、殿试中出现了与当时时政紧密相连的题目,说明清末的科举制度呈现出一定的实用化倾向,故选B;图中的题目贴合时政,没有脱离时代,排除A;科举制以考试选官,有明确的选人用人标准,排除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2、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在1789年,正是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故A正确;普法战争在1870年,故B排除;中英签订通商协议在1840鸦片战争后,故C排除;清廷忙于抗击沙俄是在康熙皇帝时期,故D排除。3、C【解析】

根据材料“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低,国际投资的增长也陷人停滞”可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创历史最低,说明经济全球化受到了挑战,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全球贸易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增长率低,与各国贸易壁垒无关,A项错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材料表象信息,不是所反映的问题,B项错误;全球贸易增长率的低下表明经济全球化受到了挑战,但不代表世界经济发展走向衰落,D项错误。4、A【解析】

根据题干“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全球治理的主体不再是欧洲或者是欧美国家,而是趋向多元化,故A项符合题意;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制定的规则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故排除B项;南北问题影响着东西方关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国际社会相互合作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取代对抗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故选A。5、B【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六卿在分晋后进行封建化改革成为新兴地主阶级,说明三家分晋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争权斗争,因此B选项正确;六卿分晋是分封制逐渐瓦解的表现,并非原因,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将晋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无法得出C选项,排除;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故选B。6、B【解析】

当“中共中央同意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试办经济特区时”,中央有关部门却下发文件《旧中国租界的由来》,显然是不同意试办经济特区,认为特区试办需谨慎,故选B,排除A;该文件的主旨明显不在于阐明融入世界的必要性和剖析西方侵华的历史,而在于强调试办经济特区要谨慎,排除CD。故选B。7、B【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康熙重视《耕织图》的推广旨在宣传封建国家重农的统治政策,故B项正确;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统治者的文化修养,排除C项;仅从对《耕织图》的描摹不能说明清代艺术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B。8、D【解析】

材料“即使是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计划,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强调的是新政的措施虽然与之前的资本主义政策有很多不同,但是其本质还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体现的仍然是资本主义的思想,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政的根本目的,而不是其影响,排除B项;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变化,而是得到了巩固,排除C项。9、B【解析】根据材料“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表明松江嘉定与境外贸易往来频繁,材料未涉及交通问题和长途贸易的问题,故AD项错误;根据材料“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可知,明清之际松江嘉定地区,由原来以农业为主,转为以棉纺织业为主,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与材料“明清之际”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点睛:对材料“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县不产米,仰食四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10、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作为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决定性的转折点,指的是从此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由国王转移到了议会那里,B选项符合题意;《权利法案》是议会用立法手段限制国王的权力,而非剥夺王权,A选项错误;光荣革命以后,国王受议会限制,两者在国家权力中并非互相制衡,不是“平衡”关系,C选项错误;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英国君主立宪制则是通过《权利法案》及之后英国议会先后制定的一些法律,逐渐建立起来的,D选项错误。11、C【解析】

康有为、军机处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进行记录,因此对于“公车上书”一事的真伪需要辨析。C正确;并非所有的回忆录都没有史料价值,A排除;军机处的记载不一定记载了真实的历史事实,B排除;材料不能证明康有为所说的是真实状况,因此不能断定是清政府压制了民意,D排除。故选C。12、C【解析】

随着罗马帝国扩展,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而且出现了很多商业纠纷,在这种挑战下,万民法应用而生,符汤因比的模式,C正确;古希腊城邦林立和希腊半岛的地理环境有关,而非气候环境,因此气候和城邦不能形成挑战应战关系,排除A;郡国并行制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而非皇权的强化,两者不构成挑战应战关系,B排除;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在鸦片战争之前,两者不构成挑战应战关系,排除D。13、A【解析】

题干中埃及总统纳赛尔认为收音机减少了埃及“政治上的文盲人数”“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据此可知收音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的民主化进程。收音机的普及提高了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促进埃及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埃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因为人民大多数还都是文盲,故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可知人民的政治自觉性是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而非是自觉提高,故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不能反映政治文明和文化水平发展的先后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14、C【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947年土地改革后,从1948年到1950年可以看出成为富裕中农和中农的人口比例逐步上升,而贫农的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说明土地改革后人民的收入提高,表明土改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选C;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3年开始,不符合题意,A错误;表中数据不能体现人均土地占有量提高,B错误;农村经济结构是农村中各主要经济成分或要素的构成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材料中无从体现,D错误。15、C【解析】

依据材料“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并结合汉代的儒家思想可知,这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影响的结果。C正确;材料只提到了天人感应的影响,不能证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A排除;材料表明当时皇帝选官不实,导致的吏治问题,B排除;汉代实行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D排除。故选C。16、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中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学说与社会契约思想,为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理论武器,故C项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地中海世界衰落,排除A项;蒙古西征的时间是十三世纪,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灭于奥斯曼土耳其之手,排除B项;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晚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排除D项。故选C。17、C【解析】

根据材料“从1689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前期,以上院贵族为核心的土地贵族始终控制着英国国家政权”可知英国的政权被土地贵族把持,说明英国的民主改革需要深化,C选项符合题意。光荣革命后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A选项排除。《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了现代民主制度,B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无关,D选项排除。18、C【解析】

材料观点强调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并不注重个人理性的弘扬,而是突出“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以及资产阶级以实现国家和民族独立为目标,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欧美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排除D。19、C【解析】

由学龄前儿童升学率增加,得出结论为日本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故答案为C;“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强调的是城邦制中公民具有政治责任感,结论错,排除A;材料只是说人口增加,体现不出城市化进程迅速,排除B。材料只是说德国钢产量增加,看不出20世纪初德国经济实力超过英国,排除D。20、C【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统治范围的描述并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秦朝,故选C项;西周和商朝都是松散的奴隶制国家,与题中描述的统治范围不符,排除AB项;汉朝统治范围到达西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21、B【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未,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结合所学知识,这句话指的是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了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总统上任后,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这与原来的自由放任的不同。因此,美国的创新是开创了经济发展新模式,故选B;A项的“防止”过于绝对化,排除;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用国家权力主导市场,C错误;材料是经济内容不是政治的分权制衡,D错误。22、A【解析】

《凡尔赛和约》是一战后,在列强的争吵与妥协中达成的重建欧洲政治秩序的重要条约,A正确;《五国海军协定》是华盛顿会议中签订,规定了美、英、日、法、意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故B与材料无关;《慕尼黑协定》是二战前英法德意四国签订,以牺牲捷克利益为代价的慕尼黑阴谋,C与材料无关;《九国公约》是华盛顿会议中签订,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D错误。23、A【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陈独秀将“周召共和”说成是贵族共和政体。结合所学可知,他把十四年共和称为“太平世界”的主要意图是论证封建贵族共和政治较封建专制政治要好,类似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历史上古已有之,而且成效显著。所以陈独秀此举意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此后列强改为保全清政府,实行“以华制华”政策,陈独秀此举并非是在瓜分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4、D【解析】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从苏联采取的措施看,国家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可以看出国家全力支持工业化;与增加物资储备无联系;重心是发展工业而非农业,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据以上分析,排除ABC,故选D。25、C【解析】

该学者指出“正是因为英国政府的犹豫和动摇,破坏了欧洲反侵略联盟的建立,使得希特勒决心提前发动战争”,其意在说明大国战略决策对世界战争发生具有重大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世界大战爆发的偶然与自发性,A项错误;“代议制度”削弱了制约战争的效果与英国“在与苏结盟问题上”“犹豫不决”不符,B项错误;“欧洲集体安全体系”最终并没有建立起来,也没有成为阻止法西斯的最后屏障,D项错误。26、B【解析】

《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新青年》猛攻孔教,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说明《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顺应社会时局变化,故选B;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是《新青年》影响力增强的原因,排除。27、B【解析】

“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的信息说明古希腊依据塑造个体的力量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不是说明戏剧推动了民主的进程,A错误;材料中也没有说明雅典的城邦和公民走向了坠落,C错误;“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说明此时的雅典城邦并没有摆脱神灵的控制,故D项错误。28、D【解析】由材料“对经济建设与物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考虑到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可以得出其强调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规模,应该要与实际相结合,与中共八大提出的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相符,D符合题意;A与题干“三大改造后”的时间信息不符;三大改造后中国经济依然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改变,BC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对经济建设与物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考虑到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的理解,结合中共八大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29、D【解析】

依据材料“坊巷”“三更不绝”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凸显。D正确;材料反映手工业的发展,不一定是家庭手工业,A排除;商业竞争是否激烈,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判断,B排除;材料未涉及宋代政府对市场的管理,C排除。故选D。30、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①②均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体现了豪壮的罗马风格艺术,故①②正确,故选A;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承载了欧洲典型哥特式建筑风格,排除③,故排除BD;④与罗马风格艺术无关,排除④,故排除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法国: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导致西线战事压力过大;苏俄废除了沙俄时对法国的巨额债务。苏俄:法国参与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法国对东欧国家的支持使苏俄丧失了大片领土。(2)影响:使苏联与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失败;加速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签订;助长了绥靖政策的泛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解析】

(1)因素:从法俄两国分别解答。法国方面:根据材料“对苏维埃政府在一战期间单方面与德国签署和平协议,以及在沙俄时期欠下法国的巨额债务被一笔勾销而心存怨恨”可知,导致法国不愿和俄国和解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一战期间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导致西线战事压力过大;其二是苏俄废除了沙俄时对法国的巨额债务。苏俄方面:根据材料“对法国在俄国内战时期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以及在1920年支持波兰对苏俄的军事挑衅耿耿于怀”可知,苏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