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第1-4单元+期中+期末共6套达标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元谋人以其唯一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十大名片之首。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他们()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B.生活在中国云南元谋地区C.已经会制作工具和种植水稻D.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2.蓝田人遗址出土的石器有大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球和有人工打制痕迹的石核、石片等。这些石器加工技术粗糙,器型多不规整,对原料的利用率也较低。这表明()A.蓝田人已经掌握磨光技术B.蓝田人从事原始农业生产C.蓝田人以采集、渔猎为生D.蓝田人的石器制作技术具有原始性3.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这里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此后,该处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约10万件打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该遗址是()A.良渚古城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元谋人遗址4.某电视台推出了一场“探秘东方人类的故乡——周口店”直播活动。以下直播内容中,我们可以用来对北京人进行科学研究的是()A.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的导览图B.博物馆讲解员下发给学生的任务单C.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有关新闻报道D.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烧石和烧骨5.碳-14年代测定法是考古学上广泛使用的测定年代的方法,但它只能对那些5万年以内的生物体进行测定。下列能够采用这种方法测算出距今年代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B.郧县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6.原始社会和原始人类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冶金技术的进步B.生活方式的转变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7.根据下面两种不同的建筑样式,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想象图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图A.当时只有这两种建筑样式B.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C.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样式上的差异D.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8.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存在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平均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由此可见,河姆渡居民()A.最先进入农耕社会 B.稻作农业水平发达C.建立了早期国家 D.开始使用磨制石器9.距今约6300—4500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的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百余件随葬物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时期的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的贵族墓地里,出土了玉琮、玉钺等精美的玉器,这和其他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这说明当时()A.中华文明辉煌 B.原始农业形成C.各地文明趋同 D.社会分化出现10.长江下游地区发掘的新石器时代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还出土了大量玉器。据此可推知,长江下游地区()A.出现早期国家,进入文明社会B.城市功能完备,有统一规划C.已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D.粟作农业与手工业较发达11.有学者说:“在陶寺都城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的‘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等被认为是良渚文化的表现。”这反映出中华文明()A.领先于世界其他的文明B.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C.孕育着早期国家的诞生D.已经形成早期礼乐制度12.下面是炎帝、黄帝、蚩尤三个部落发展演变的历程示意图,其中③④位置分别应该填写的内容是()A.黄帝部落、炎帝部落B.炎帝部落、黄帝部落C.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D.华夏族、汉族13.中华民族祭祀黄帝和炎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4年4月4日上午,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和甲辰年清明恭祭华夏始祖神农炎帝典礼分别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和宝鸡市炎帝陵举行。举行这些祭祀活动主要是因为()A.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黄帝和炎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C.黄帝和炎帝治理黄河水患的贡献较大D.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建立了最早的国家14.《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样的史事:尧发现舜很贤能,精于农耕,善于制作陶器,有领导才能,可以托付重任,临终前就把权力正式移交给了舜,而没有传给无德无才的儿子。据此我们可以了解传说时代选拔部落联盟首领的标准是()A.德才兼备 B.军功的卓著C.血缘关系 D.门第的高低15.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如下的关键词,请你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章节标题()图片:北京人复原头像地图: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相关史事:彩陶文化与炎黄部落A.向封建社会的过渡B.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C.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1分,17题9分,18题10分,共30分)16.我国拥有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元谋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7月21日元谋人遗址启动第六次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发掘是继2000年发掘后,时隔23年元谋人遗址考古工作的重启,考古专家们穿越170万年,探寻元谋人的前世今生。材料二经过漫长的自然变化年代,中国境内的古猿从体质上完成了从古猿向猿人的演进过程。猿人与古猿的区别是猿人会制作并使用工具。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遍布中国南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等。他们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材料三山顶洞人沿用了与北京人同样的方法制作石器工具……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针耳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山顶洞人的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钻孔的石珠和小砾石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务院公布元谋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原因。(2分)为什么说“考古专家们穿越170万年,探寻元谋人的前世今生”?(1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猿人与古猿的区别。(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在生产生活上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3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境内的这些古人类遗址的认识。(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聚落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1)根据材料一,概括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具体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南方河姆渡人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一例即可,1分)(2)材料二是郭沫若对北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1分)这一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1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方两大原始农耕代表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材料三某地区举办轩辕黄帝祭祀活动,来自社会各界及台湾同胞共1000余人来到当地的黄帝祭祀广场,共同祭祀轩辕黄帝……诵读祭文、行祭祀礼,百余人着汉服颂歌乐祭,还有轩辕车会、舞狮等民俗表演,民众纷纷敬献花篮和鲜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较大的战役。(2分)两次战役的结果如何?(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列举华夏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人们举办祭祀黄帝的活动的现实意义。(2分)
答案答案速查123456789101112131415ADBDDDCBDABCAAC4.D点拨:通过考古发现的烧石和烧骨,可以得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的结论,故D项正确;导览图、任务单、新闻报道不可以用来对北京人进行科学研究,A、B、C三项排除。5.D点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郧县人距今约110万—8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D项符合题意。7.C点拨: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地势低洼,潮湿燠热,建造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和防潮;半坡人居住在黄河中游地区,这里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既能遮挡风雨又能保暖。因此两种建筑样式上的差异是由两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C项正确;“只有”二字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和“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从题干图片中不能得出,排除B、D两项。故选C。11.B点拨:根据题干信息中的“在陶寺都城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的‘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等被认为是良渚文化的表现”可知,陶寺遗址中的彩陶、玉器等物品具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特征,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16.(1)原因: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2分)理由: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1分)(2)区别:猿人会制作并使用工具。(1分)共同特征: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使用打制石器,使用火,过群居生活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3)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一点1分,共3分)(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等。(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17.(1)具体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2分)举例:懂得使用天然漆;制作陶器和玉器;制作简单的乐器骨哨;掌握雕刻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写出一例即可,1分)(2)原始居民:半坡人。(1分)农作物:粟、黍。(1分)(3)相同之处:都会建造房屋,种植农作物,制作陶器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不同之处: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黍。(2分)18.(1)战役: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2分)结果:阪泉之战中,炎帝失败,归顺黄帝;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2分)(2)特点: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2分)阶段:从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发展到氏族社会,出现农耕文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等),到黄帝和炎帝时形成华夏族的雏形。(2分)(3)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等。(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三字经》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这反映出夏朝开创了()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A.大禹建夏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3.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见下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4.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5.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说的“天下无道”实际上是指()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春秋时期战争不断C.周朝的统治走向衰微 D.社会经济迅速发展6.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政局动荡不安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农业继续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各国进行变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A.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D.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7.公元前223年,秦国士兵黑夫写给家人的木牍家书(部分):一定要告诉我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过文书不会迟误。材料内容能印证商鞅变法的措施是()A.确立县制 B.改革户籍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8.秦汉史专家张金光先生指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这在当时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见的情况”。材料阐述的观点是()A.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社会风气大为转变B.政治变革促进社会政治制度革新C.商鞅变法重视军事建设D.商鞅变法使得秦朝实力强大9.下图所示古代水利工程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是()都江堰示意图位置选择在岷江流速骤减地带,将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泄洪第二次排沙,最大排沙量可达98%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自动控制内江的进水量,起到了节制闸的作用A.因地制宜,选址恰当B.控流发电,造福千秋C.沟通水系,防止水害D.成都平原,成为沃野10.《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它不仅介绍了数百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与此相对应的理念是()A.孔子:仁者爱人 B.老子:道法自然C.孟子:民贵君轻 D.墨子:反对相互攻伐11.教育部曾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大教育家就主张“有教无类”,追求教育公平。他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12.在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时,七年级某学习小组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墨家“兼爱”,爱无等级差别法家“尚法”,以法治国A.推动战国经济发展 B.泽被后世,影响深远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二者内容完全相同13.《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表明《黄帝内经》()A.理论体系完善 B.思想内容丰富C.尊重生命规律 D.影响历久弥新14.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等情况,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这说明甲骨文()A.年代最早 B.造字成熟C.内容丰富 D.影响深远15.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下列证据中最有可能支撑该观点的是()A.殷墟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B.战国时期一些人的名字中带有“牛”或“耕”字C.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水牛遗骸D.《春秋》里有关于牛耕生活的描写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0分,18题10分,共30分)16.制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材料二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赋,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材料三平王立,东迁于雒(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材料四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图片中的①、②处内容的填写。(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诸侯在接受周天子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2分)(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东周时有什么变化?(1分)它反映了什么趋势?(1分)(4)中央集权制度反映了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请写出这一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2分)并根据材料四,概括这一制度对中华民族所起的作用。(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青铜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现在礼器上(祭器也是一种礼器)。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它的美丽与精致都是狞厉的、恐怖的,它暗示着战争的惨烈、权力的慑人,象征着力量、控制、压迫、威严。……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这种物质材料难以轻易销蚀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权力与压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摘编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材料二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其主要内容涉及3000多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王权与神权关系、社会经济构成以及外交征伐等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摘编自宋镇豪《热烈庆祝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寻绎中国思想渊薮的最真实素材——写在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之际》材料三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一个,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它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是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汉字繁衍了篆刻艺术……玉玺被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汉字让中国人自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骨文为什么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2分)(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4分)18.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二春秋时期青铜牺尊(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出现了哪一新现象,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4分)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同“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2)根据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说说这场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2分)材料三从春秋开始使用的铁具、牛耕,解放了农业生产,又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促使农村公社的解体和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是战国文化繁荣的最终原因。……社会革命、阶级斗争是百家争鸣的直接动力。(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2分)并分析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2分)
答案答案速查123456789101112131415BBCCCCDAABBBDCA2.B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殷朝”指的是商朝时期,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的,B项正确;大禹建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平王东迁发生在东周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3.C点拨:根据题干“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C项正确;“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两项。故选C。8.A点拨: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这在当时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见的情况”可知,材料说明商鞅变法后,秦国民风朴实,朝廷吏治整肃,故材料阐述的观点是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社会风气大为转变,A项正确;“政治变革促进社会政治制度革新”“商鞅变法重视军事建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两项;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需注意区分“秦国”和“秦朝”的区别,D项说法错误。故选A。12.B点拨: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百家争鸣时期各个学派的主张,这说明百家争鸣时期各个学派的主张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B项正确。15.A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代使用的象形文字,殷墟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可以支撑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这一观点,A项正确。16.(1)①:禅让制。(1分)②:启。(1分)(2)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赋,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2分)(3)变化:东周时,周王室衰微,权力已经转移到霸主(强大的诸侯)手中。(1分)趋势: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1分)(4)学派:法家。(1分)思想主张: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1分)作用: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推动它不断发展。(2分)17.(1)青铜礼器显示了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礼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2分)(2)甲骨文是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其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2分)(3)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力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门类众多的艺术。(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4)时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现实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作为中学生,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18.(1)现象: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上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2分)作用: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分)(2)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分)(3)变化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2分)关系:经济上的变化引发了政治变化;政治变化和经济变化为思想文化变化创造了条件。(2分)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达标测试卷(第1-10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我们之所以称其为“人”,其主要依据是()A.来自《诗经》中的记载B.考古发现他们可以吃烧熟的食物C.其长相和现代人相同D.考古发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制工具2.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图人面鱼纹陶盆A.元谋人 B.半坡人C.北京人 D.河姆渡人3.《尧舜禹的传说》一书中用充足的证据说明尧、舜、禹是中华文明的先驱,对他们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进行了较为严谨客观的归纳与评价。该“方式”是()A.战争 B.世袭C.禅让 D.分封4.不管是虞夏商周的华夏族,还是夷蛮戎狄的四夷族,都视黄帝为“高祖”,自称为“黄炎之后”“炎黄之后裔”。这体现了()A.郡县制的确立 B.百家争鸣开始出现C.分封制已经瓦解 D.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5.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还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商朝有各种职官、常备武装、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并将夏朝的奉“天”罚罪法制观,发展到奉“神”观。从材料中可以得知夏朝处于()A.奴隶制国家的形成阶段 B.社会变革大发展时期C.文明产生的传说时代 D.统一国家的建立阶段6.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的这些举动旨在()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7.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室共出土青铜器468件,其中刻有铭文的近200件,文物种类以礼器和武器为主,随葬铜酒器多达15种。由此可知,商朝时期()A.冶炼技术,精妙绝伦 B.甲骨文字,源远流长C.青铜技艺,发端中原 D.青铜文明,丰富多彩8.“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推动这一时期“大变革、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C.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D.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取胜9.“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洛河流域,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重量,大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个“问鼎中原”的故事所反映的实质是()A.楚庄王对青铜冶炼很有兴趣B.楚庄王非常贪婪有野心C.楚国兵力非常强D.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10.下面是老师出示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A.原始的农耕生活 B.早期国家的建立C.动荡的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1.“(秦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由此可见“商君”属于()A.儒家 B.道家C.法家 D.墨家12.贾谊认为商鞅废除礼义的教化,用刑名律法统治天下,不效法古人的仁政,使得全国到处伤风败俗。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奖励耕战,触动了守旧贵族的利益B.鼓励耕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法律严苛,引发后人对商鞅的差评D.推行县制,强化对人民的严密控制1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代,诸子学说揭示出中国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A.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礼乐制度B.确立了儒家的主流学说地位C.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制度创新D.开启了思想自由的全新时代14.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功业),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贾谊这段评论是()A.对秦统一中国的否定B.对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肯定C.对秦建立皇帝制度的否定D.对秦统一中国的肯定15.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对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下列两幅图片的解读能体现知识迁移能力的是()图一秦朝刑具(历史文物)图二陈胜、吴广起义(绘画作品)A.秦代刑罚的严酷是秦朝暴政的唯一体现B.严苛的法律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原因C.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代刑具繁多D.历史文物是历史绘画作品创作的主渠道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共3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家属罚作奴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1)根据材料一,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秦国的一位农民,是否支持变法?(1分)为什么?(1分)材料一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1分)(2)材料二中的哪一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1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次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影响。(2分)(3)你认为评价历史上的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在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出现了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1)根据材料一,归纳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2分)材料二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③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2)材料二的这些百家之言涉及哪些学派?(3分)从上述言论中我们可以得出,百家争鸣中各学派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1分)材料三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百家争鸣使教育从原来的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为人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知识。知识分子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对当时我国的影响。(2分)(4)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个学派的治国之策来治理国家?请说明理由。(2分)18.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李老师以“探秘秦朝”为主题,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12分)任务一【研读材料——分析统一条件】·秦地处渭河流域,这一地理位置本身有助于秦国获得胜利,因为渭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易守难攻。秦统治者可以进攻其他国家而无后顾之忧……·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军队共交战65次,秦军的战绩是全胜58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4次,败北3次。·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秦统一六国所具备的有利条件。(3分)任务二【剖析现象——寻找历史经验】(2)观察下面图片,指出秦朝巩固政权的措施,(1分)简述两图对国家或地域发展的有益之处。(4分)图一图二任务三【评述人物——形成历史认识】(3)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自古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请结合下列不同朝代的文献中有关秦始皇的记载(部分),谈一谈你眼中的秦始皇。(4分)朝代作者及文献有关秦始皇的记载西汉贾谊《过秦论》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西汉司马迁《史记》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唐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明李贽《藏书》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答案答案速查123456789101112131415DBCDACDADDCCCDB1.D点拨:根据考古发现可知,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会不会制作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故D项正确。4.D点拨:根据材料可知,华夏族和四夷族都视黄帝为“高祖”,不同的民族,却都认为有一个相同的祖先,这体现的是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问题,与郡县制、百家争鸣、分封制无关,排除A、B、C三项。故选D。8.A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因此,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这一时期“大变革、大发展”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是这一时期“大变革、大发展”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题干问的是原因,不是影响,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是这一时期“大变革、大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是“大变革、大发展”的结果,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9.D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出自历史典故“问鼎中原”。在当时,鼎代表的是权力,楚庄王作为诸侯挑战周王室的权力,说明当时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D项正确。12.C点拨:根据材料可知,贾谊认为商鞅变法废除礼义的教化,用刑名律法统治天下,引起伤风败俗,这是对商鞅变法的差评,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涉及商鞅变法用刑名律法统治天下,没有涉及奖励耕战、鼓励耕织和推行县制的内容,排除A、B、D三项。13.C点拨:根据材料可知,诸子学说提出了礼制在原有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新的发展,也就是如何创新,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制度创新,C项正确。15.B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途中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图一“秦代刑具”反映了秦代法律严苛,图二“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开始,秦代法律严苛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原因,体现知识迁移,B项正确;秦的暴政表现在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秦二世更加残暴,排除A项;大泽乡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排除C项;历史文物是历史绘画作品创作的主渠道,没有体现两幅图的知识迁移,排除D项。故选B。16.(1)支持。(1分)原因: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1分)措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1分)(2)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1分)影响: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分)(3)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发展等。(答出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17.(1)政治上,社会动荡,诸侯林立,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经济上,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条件;科技上,科技取得较大进步;文化上,私学兴起促进了思想的传播与交流。(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2)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一点1分,共3分)核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1分)(3)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影响了各诸侯国的政治改革;促进了私学的兴起,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4)【示例】儒家。儒家主张“仁政”治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其他学派与主张相对应,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18.(1)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一点1分,共3分)(2)措施:统一货币和文字。(1分)益处:图一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2分)图二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分)(3)【示例】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春秋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人们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此外他还修筑长城、开凿灵渠等。他在位时,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不可否认,他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但不能因此简单地用残暴来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秦始皇。(4分)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有人说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这一说法说明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是()A.嬴政自己高超的才能 B.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强大C.嬴政重视人才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之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这一“统一之新局”体现在()A.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B.从分封诸侯到帝制集权C.从郡县制到分封制 D.从以法治国到以德治国3.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下图是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秦权”,其上面文字的书体是()A.金文B.小篆C.甲骨文D.行书4.“尽管秦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和行政管理制度,但是它忘记了民心和民力,秦始皇用残暴的掠夺方式对付人民,这决定了秦朝的短命。”这一材料意在强调()A.军事形势将恶化 B.农民起义要爆发C.管理制度待完善 D.残暴统治失民心5.“大泽(乡)称雄漫卷尘,渔阳暮鼓断西秦。王侯将相何其志,百尺竿头越楚津。”该诗提到的这一事件()A.使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B.发生于公元前207年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D.推翻了秦朝的统治6.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一书中指出:“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都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所以这些措施归根到底还是会助长兼并势力的扩展,加剧阶级矛盾。”材料评述的是文景之治的()A.历史背景 B.基本内涵 C.历史局限 D.积极作用7.《汉书》中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材料中“上从其计”的“上”指的是()A.秦孝公 B.秦始皇 C.汉文帝 D.汉武帝8.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说:“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材料中“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指的是汉武帝采取的()A.盐铁和酒专卖政策 B.“推恩令”C.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9.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些措施()A.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 B.提升了商人的经济地位C.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D.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10.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曾说:“政府把工匠召集起来开展生产,要钱有钱,要器具有器具。如果让私人来经营,难免格局不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据此推测,桑弘羊肯定的措施是()A.度量衡的统一B.统一调配物资C.建立刺史制度D.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11.东汉初年,刘秀曾颁布如下法令:益州和凉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官府申请,皆可成为平民。此举用意主要在于()A.减轻农民负担 B.确立法律规范C.加强奴婢管理 D.恢复社会生产12.“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自然产生不出皇族摄政的制度来,而只会由母后临朝;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该观点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A.外族入侵 B.农民起义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13.某同学在网上搜索主题学习资料,找到以下内容,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外文名:TheSilkRoad开创期:西汉终点:大秦(欧洲古罗马)引进物种: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A.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B.丝绸之路上的交往C.中原物种丰富 D.有效管控西域14.东汉时,有官方记载的传染病暴发就有11次,其中发病于寒冷季节的就有9次,张仲景所在的南阳,在10年间,大宗族因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达三分之二,其中因伤寒而死的竟占十分之七,严峻的疫情促使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说明了()A.季节交替与疾病暴发相互影响B.医学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C.宗族关系与疾病预防密不可分D.人口减少与疾病暴发存在联系15.西汉时人们多斥责秦始皇为暴君,《史记》敢于肯定其统一天下“成功大”;对于汉武帝也揭露他迷信方术、任用酷吏的过失。这反映了司马迁()A.勤奋好学,饱读诗书B.公正记事,秉笔直书C.开创纪传体史书体裁D.在文学上有崇高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8分,17题11分,18题11分,共3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汉武帝是西汉时期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继位之后,尊崇儒术,以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治国思想,广施德治,安抚人民,同时又吸收法家思想的精华,创新改革,以法治国,恩威并施,积极寻找多渠道的治国良方,在他执政的54年中把西汉王朝推到鼎盛时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都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摘编自李凤启、张应二《汉武帝治国方略论析》材料三儒家治国理政思想既强调“以德治国”,又不排斥“法治”,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我国古人认为,礼和法都是治国所必需的,但二者各有所长:礼是防患于未然的道德引导,让民众在生活中有所遵循、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而法是在少数人突破法律底线后采用的强制手段。——摘编自戴木才《人民要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目的。(1分)归纳柳宗元对秦始皇的评价。(1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的治国措施及影响。(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治国思想的主要特点并说明理由。(2分)(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当代价值。(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摘编自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2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国至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3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国家体制创新】材料一自秦朝统一……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1)材料一中“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个体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1分)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和汉武帝解决该问题的方法。(2分)【对外交往频繁】材料三丝绸之路图(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1分)哪一历史事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1分)【科技文化繁荣】材料四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了纸,东汉对造纸术进行改进,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开始代替竹帛……——摘编自刘燕华主编《生存与科技》(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历史人物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3分)(5)综合上述材料,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发展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答案答案速查123456789101112131415DBBDCCDCDDDCBBB1.D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这些说明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秦实现统一的客观条件,D项正确;嬴政自己高超的才能,是领导者能力的体现,不是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强大,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是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嬴政重视人才,唯才是举,善于用人,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不是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4.D点拨:由材料中的“但是它忘记了民心和民力,秦始皇用残暴的掠夺方式对付人民,这决定了秦朝的短命”可知,材料意在强调残暴统治失民心。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10.D点拨:根据材料可知,桑弘羊赞成政府把工匠集中起来开展生产,反对私人经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盐铁和酒的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提及,排除;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是为了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防止他们为非作歹,与材料中的经济措施不符,排除C项。14.B点拨:根据材料中的“张仲景……严峻的疫情促使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可知,医学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出季节交替与疾病暴发相互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宗族关系与疾病预防密不可分,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人口减少与疾病暴发存在联系,排除D项。故选B。15.B点拨:材料反映了司马迁客观记述历史,对人物的评价既肯定其成绩也记载其过失,这体现了司马迁公正记事,秉笔直书,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司马迁勤奋好学的信息,也没有体现《史记》是纪传体史书体裁以及《史记》在文学上的地位,排除A、C、D三项。16.(1)目的: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1分)评价:动机是为私的,但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最大的公),对后世影响深远。(1分)(2)措施:以儒家学说为治国思想,以德治国;同时吸收法家思想的精华,以法治国。(1分)影响:把西汉推到鼎盛时期,国家得到空前发展。(1分)(3)特点: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礼法合治、德主刑辅)。(1分)理由:礼是对民众的道德引导,法是对少数人的强制手段,都是治国必需的。(1分)(4)吸收我国古代治国方略的优秀成果,结合现实需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17.(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各国统治者渴求人才,礼贤下士,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2)特征:思想学派众多(或思想活跃);思想主张带有时代性;各种思想之间相互影响,传承并发展;出现了由多元到一统的趋势。(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原因:社会变革推动思想发展;思想家们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各学派之间交流辩论的结果。(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3)战国时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受统治者重视;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西汉尊崇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正统思想。(一点1分,共3分)18.(1)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1分)(2)问题:诸侯国势力大,中央面临威胁。(1分)方法:实行“推恩令”。(1分)(3)起点:长安。(1分)事件:张骞出使西域。(1分)(4)人物:蔡伦。(1分)意义:造纸术逐步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2分)(5)政治稳定是国家强大的前提;要加强对外交往才能不断发展;要重视科技的力量等。(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辛弃疾所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的“曹”的主要贡献是()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2.《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哪一著名战役有关()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3.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为下列哪一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A.东汉 B.魏 C.蜀 D.吴4.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西晋的统一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D.南北朝并立5.历史示意图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图有助于我们了解()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的局面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西晋统一了全国6.史书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的故事,它反映了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A.皇族争权夺利,引发“八王之乱”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C.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D.皇帝暴病而亡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这些可反映当时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 B.人口的迁移C.社会动荡不安 D.江南地区的开发8.420—589年,我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被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都定都于()A.长安 B.建康 C.咸阳 D.安阳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江南地区的开发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10.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出当时()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11.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可以乘东晋军队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一举获胜,没想到一溃千里,打了败仗。此战告诉我们()A.暴政亡国 B.骄兵必败C.卧薪尝胆 D.仁政兴国12.《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A.说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易汉服13.早在中国古代,就有科学家对天体运行展开探索,其中有一位科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人,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A.贾思勰 B.祖冲之 C.王羲之 D.锺繇14.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如下图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A.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C.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D.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锺繇和胡昭魏碑《张猛龙碑》(拓片)15.下面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图中数字表示年份),据此可知此时期的特点是()A.政权分立 B.文明的起源 C.繁荣开放 D.社会变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6题10分,17题10分,18题10分,共3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这场战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物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材料一中西晋的“这场战乱”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产生的影响。(2分)材料二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摘编自蔡立雄《闽西商史》(2)根据材料二,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3分)材料三魏晋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并与原居的越族长期相处,逐渐成为客家人。——摘编自蔡立雄《闽西商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2分)(4)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请你为“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两点即可,2分)17.改革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鲜卑姓氏演变表鲜卑服汉服材料二(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1)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2分)你还能列举出其他改革措施吗?(两项即可,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社会的变化。(2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的观点。(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在列国争雄战争的过程中,春秋时的百余国到战国中期,便只有七个大国了。七国本身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齐国内有原来的东夷各族,秦国内有义渠、大荔等西戎各族,燕国内有原来的狄族、北戎……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处于七国周围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与七国的关系既有对抗也有和平交往。——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自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原居西北至东北边远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入居内地……内迁各族人口众多,广泛分布于北方各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战乱频仍,大批中原人聚集宗族乡里组成流民群,向南迁徙。——摘编自卜宪群等《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是以“食肉饮酪”著称的。乳酪制品是北方草原民族的发明创造。中原上古时代也有“酪”,但和乳酪不是一回事……随着农耕、游牧两大经济文化区的形成和相互交流的展开,草原牧民的饮食习俗也逐渐传入中原。到了北朝,羊肉乳酪竟然被称之为“中国之味”。——摘编自李根蟠《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齐民要术〉研究的一个新视角》(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民加强联系的方式。(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中华民族发展等角度谈一谈你对“中国之味”的理解。(2分)
答案答案速查123456789101112131415ABBACCBBBABBBAA1.A点拨:由材料中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曹”指的是曹操。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歼灭了袁绍军队,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A项正确;曹操只是统一了北方,并没有结束州郡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改善了民族关系的是诸葛亮,排除C项;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的是孙权,排除D项。4.A点拨: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认为曹操占有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暂时不能与之抗衡,而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可以与孙权结盟,占据荆州、益州等地,再图统一中国、复兴汉室,而最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A项正确。5.C点拨:根据材料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第二幅图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第三幅图反映的是西晋统一,这反映了我国在这一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C项正确9.B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及人民的辛勤劳作,这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B项正确;A、C、D三项中的历史无法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排除。10.A点拨:根据材料“市”遍布各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A项正确;东晋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14.A点拨:根据材料中的“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体现在书法上,造成书体带有汉隶笔法,同时苍劲厚重,粗犷雄浑,A项正确;东汉以后,纸的改进应用,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排除B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魏碑艺术有民族交融的特点,与书法家无关,排除D项。16.(1)事件:八王之乱。(1分)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2)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生产技术提高。(一点1分,共3分)(3)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分)(4)重视人才引进;大力发展科技等。(答出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17.(1)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一点1分,共2分)改革措施: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使用汉语;迁都洛阳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2)改革前:社会制度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意思相近即可得1分)改革后:民族交融,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北魏实力增强等。(意思相近即可得1分)(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得2分)(4)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中领导者要起到表率作用;改革要结合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学会借鉴,为我所用。(围绕改革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18.(1)诸侯国直接管辖少数民族居住地区;诸侯国与周围地区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对抗与和平交往。(一点1分,共2分)(2)特点:移民数量众多;西北至东北的少数民族迁入内地;中原人民大量南迁。(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影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加快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点1分,共2分)(3)现象:不同民族间饮食文化的相互交流。(2分)理解:“中国之味”反映了魏晋以来,不同民族的饮食习俗的交流,是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例证;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点1分,共2分)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周口店有一处中国首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遗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矿山劳务合同范本:矿山地质勘探劳务合同3篇
- 2025版新能源发电项目电力施工分包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度BEC商务英语在线学习平台使用许可协议3篇
- 2025版高性能机房装修及环保节能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新材料技术合同编号管理细则》3篇
- 2024建筑施工项目进一步合同书版B版
- 2024年度城市综合体消防设施升级改造与维保合同2篇
- 2025版餐饮泔水处理与废弃油脂回收利用合同范本3篇
- 2025版物流运输车辆合伙购买合同2篇
- 2024年版权购买合同:图书作品
- 理论力学(浙江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139.华师《管理沟通》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精简版
- 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临床路径表单
- 小学英语不规则动词表
- VIC模型PPT课件
- AQL2.5抽检标准
- 征信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JJF 1629-2017 烙铁温度计校准规范(高清版)
- 理想系列一体化速印机故障代码
- 检验科各专业组上岗轮岗培训考核制度全6页
-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拼音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