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观念,悲剧真正进入中国,前后不过百年时间。百年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便将西方源远流长的悲剧传统接受,演练了一遍。虽然其间颇多曲折与起伏,但终自成一格,形成了一个既区别于西方悲剧的“中国”文学观念,同时,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悲情戏曲的“现代”文学观念。以一种动态、开放的视野审视、分析悲剧在中国的接受、成长状况,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虽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其内里却是在持续推进,且隐然有迹可循。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而且,路向与阶段,事实上是一里一表,二者互为生发。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研究,“悲剧是什么”“悲剧应当如何”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言人人殊的论题,此处不打算展开论析,只想重申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因为这也正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的发展路向所在。朱光潜曾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出自哲学家笔下论悲剧的最好一部著作”。原因之一就在于尼采的悲剧观念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乐观主义的,而是二者矛盾的组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在朱光潜看来,这是尼采的一大功绩。理由是,悲剧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的自然。因为悲剧是有感于生活的阴暗、命运的不公等不如意而产生的;与此同时,悲剧又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对于悲剧人物而言,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从观念的角度看,朱光潜的这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似矛盾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意识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悲剧的人性深度。表现在具体的悲剧作品中,如果说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和不可解决性喻示着悲剧意识的反思深度与力度。那么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合理要求,他们的执着追求、行动乃至毁灭,则彰显着悲剧的精神高度和人性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都是一首哲学化的诗,深邃的思考和悲壮的情调是其基本风貌——从对人的生存的终极关怀出发,在形而上的思考与崇高的人性精神结合处绽放。所以,仅仅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还不足以称之为悲剧作品,是否体现出一种执着的悲剧精神同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二者之中,悲剧意识的觉醒显然是最基本的前提。由此反观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百年进程,虽然真正堪称悲剧的戏剧作品不太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现代悲剧意识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正向的发展态势,由外而内、由下而上、由社会到个体、由现实到精神,不断拓展、深入。至于其间的悲剧精神则因作者的诉求不同和作品的艺术表现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情调。所以,在这两者之中,作为根基的现代悲剧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发展,便成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发展进程的最佳见证和似断实连的内在路向,贯穿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摘编自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流变》)材料二:我曾在一篇文章的结尾这样谈论汪曾祺:“我不再期待从他笔下读到直面人生的悲剧,我把他本身读作一个悲剧。”后来集中读过他1992年以来的小说,觉得此论未免片面。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痛苦、挣扎与悲凉,正是我所期望的“直面人生的悲剧”。只有将这惨淡的辉光凸突出来并赋以相应的美学价值,一个完整而又真实的汪曾祺才能得以呈现。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表现为末世的败落景象。两个世纪以来中国处于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无论是社会政治现象还是文化精神现象都在这动荡中瞬息万变。旧的东西无力自持不断走向凋零衰败,新的东西无法自立迅速走向天亡。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经历给这个民族染上了焦虑、绝望、悲怆、无奈的心理色彩。有的人一面挣扎,一面出自本能地发出沉重的悲叹;有的人则以其文化优势和精神优势,对这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心理色彩持有充分的清醒与自觉。这些清醒者自觉者如果怀有丰富的情感,必会产生深切而又浩大、灼痛而又寒凉的悲剧体验。近世以来许多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担当这一败落的世界,表现自己的悲剧体验。这样一场漫长而又剧烈的历史动荡中,最受颠簸、最受震撼的当然是士大夫阶层。(摘编自摩罗《悲剧意识的压抑与觉醒——汪曾祺小说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颇多起伏,其阶段性发展源于悲剧意识的觉醒。B.作者认为,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悲剧是什么”和“悲剧应当如何”。C.悲剧意识的觉醒是悲剧作品最基本的前提,因而在悲剧作品中,它比悲剧精神更重要。D.汪曾祺作品中所体现的身处末世的痛苦与挣扎正是其复杂的悲剧体验的表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虽然受到西方悲剧的影响,但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B.汪曾祺的小说借败落之景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却忽略了对悲剧精神的建构。C.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如果懦弱地屈从于命运的安排,那么他是缺乏人性魅力的。D.士大夫阶层对中国近世以来的历史动荡感受深刻,表现出更深切的悲剧体验。3.下列作品分析不符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这个特点的一项是()A.《窦娥冤》中窦娥身世凄惨,遭受毒刑拷打,证清白指斥天地、痛发誓愿,拼死抗争。B.《红楼梦》中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感受到贾宝玉的真情后,她表现出了对爱情的坚定追求。C.《雷雨》中周朴园最终生活在痛苦与折磨中,年轻时为了前途放弃爱情,中年时又失去亲人。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秉持崇高的人文主义社会理想。4.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阐述“悲剧意识”的内涵。5.请根据你对“悲剧精神”的理解,结合《雷雨》内容,简析鲁侍萍“悲剧精神”的具体表现。〖答案〗1.D2.B3.C4.①“悲剧意识”是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②“悲剧意识”指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直击人类生存困境、对逆境和不幸的一种清醒与自觉。5.①“悲剧精神”是悲剧的灵魂,是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现实困境的超越与反抗:②《雷雨》中的“鲁侍萍”是一个悲剧角色,她曾对自己与周朴园之间的感情抱有幻想,为他生子后惨遭抛弃:偶然存活下来的侍萍保持坚毅、顽强,始终不放弃“生”的希望。面对苦难,她始终保持清醒,不向命运低头。在周公馆时,一切真相被揭露后,她认清周朴园虚伪丑陋的面目,勇敢控诉他的罪行,撕碎所谓用来弥补的支票,维护自己的尊严。〖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阶段性发展源于悲剧意识的觉醒”错误,材料一首段末说的是“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由此可知,悲剧意识的觉醒只是引发了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路向的发生。B.“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悲剧是什么’和‘悲剧应当如何’””错误,由材料一的第3、4两段可知,“两个方面”应该是“悲剧意识”“悲剧精神”。C.“更重要”错误,由材料一第4段可知,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在悲剧作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二者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却忽略了对悲剧精神的建构”于文无据,由材料二可知,此文段论述的只是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并没有提及“悲剧精神”,但不能就此说汪曾祺小说忽略对悲剧精神的建构。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可以理解为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融合,即悲剧人物既有处境的不如意,又有强烈的抗争精神,哪怕最后被毁灭。A.窦娥虽然身世凄惨但临刑前指斥天地,发下誓言来证清白,是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B.林黛玉虽寄人篱下却坚定追求爱情,是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C.周朴园屈从命运的安排,所以他的悲剧不符合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D.哈姆莱特面对黑暗现实而秉持崇高的人文主义,是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重要概念内涵的能力。材料一中提到“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如果说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和不可解决性喻示着悲剧意识的反思深度与力度”,由此可知,“悲剧意识”是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材料二说“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表现为末世的败落景象……有的人则以其文化优势和精神优势,对这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心理色彩持有充分的清醒与自觉。这些清醒者自觉者”,由此可知,悲剧意识是悲剧的内核,是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逆境和不幸的清醒和自觉。【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提到“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悲剧的人性深度。表现在具体的悲剧作品中,那么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合理要求,他们的执着追求、行动乃至毁灭,则彰显着悲剧的精神高度和人性魅力”,材料二中说“这些清醒者自觉者如果怀有丰富的情感,必会产生深切而又浩大、灼痛而又寒凉的悲剧体验。近世以来许多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担当这一败落的世界,表现自己的悲剧体验。这样一场漫长而又剧烈的历史动荡中,最受颠簸、最受震撼的当然是士大夫阶层”,由此可知,悲剧精神是悲剧的灵魂,是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和反抗。《雷雨》中的“鲁侍萍”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年轻时爱上了周朴园,生了周萍后被抛弃,她遭受了许多不公,但她始终以顽强的意志活在人间。在周公馆时控诉了周朴园的卑鄙行径,但她没有想过要报复周朴园,她撕碎了周朴园给的支票,维护了个人的尊严。面对苦难,她保持个人的独立性,不屈服于现实。为了孩子,她忍辱负重,这也体现了她对现实困境的超越与反抗。(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戏之骨张中杰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村里人可怜他,给他几件旧衣服,时不时给他送碗粥。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想收他为徒。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一定要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了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到入境处,一会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儿又自顾自地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忘词了,回过头看他,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班头说。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地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就能补啥;要是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能被瞒过,原来的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扮小生俊逸风流,扮青衣袅娜依人,扮净角叱咤风云。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大汉也惧他三分。至于扮旦角,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要是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泪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要是唱笑戏,他眉飞色舞,自豪感溢满于胸,声音朗朗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自然是连成一片。好多大班子慕名用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剧团八个大戏箱之外,是他那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打开箱子,有擦脸毛巾、小镜子、胭脂膏,也有针线包、纱布,还有跌打丸。大家戏称之“神秘九号”。他什么人都敢顶。有个村医是戏迷,老死以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保长的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保长的爹演,他断然拒演。“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班主无奈,又联系其他戏班子,给保长好说歹说,才救了场。他不找女人,说戏就是女人,常常私下里一个人扮演自己的女人,咿咿呀呀,呢呢哝哝。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夏天饭都馊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后来,他成了班主。再后来,日本鬼子进了中国。戏班子流离四方,枪炮声起,马上转移。不管转到哪里,看戏的也没几个,一年挣不了几个钱。一天,皇帝的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人倒是没事,可衣服却置换不起。他搬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他放下补好的戏装,怔怔地发呆。19路军从抗日前线撤下来。他找到队伍说要义演。台下坐满士兵,有的衣服上还有血痕。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地狂风刮过来,头顶搭起的头柱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九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有五角、一块、两块的纸币和硬币,也有闪亮的银元。“这些一半给19路军,一半送我走……”言毕,气绝而去。19路军最终还是收下了钱。几千当兵的向他行军礼告别。风很大。大家把他葬了。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戏之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看戏时不自觉地手舞足蹈、没见“他”跟谁学戏,但“他”却样样在行、一人能演所有角色等交代表现了“他”对戏的痴迷。B.“他”非要学戏,不愿当一辈子好吃好喝的厨师,是因为对戏的痴爱和报答父老乡亲的恩情,班头最后同意收“他”入班。C.“他”放下蟒袍“怔怔地发呆”,表明“他”因为“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而无钱再买感到惭愧,也表现了对鬼子的愤恨。D.“我从一而终”“速拿我九号箱来”等语言描写,一定程度上带着戏剧舞台的语言特色,也凸显了人物鲜明的身份和性格特征。7.下列对本文艺术手法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说“他”是孤儿、接受村里人接济长大,为写“他”知恩报恩,不怕得罪保长给村医送殡唱戏以及给抗日的19路军义演做铺垫。B.“他”看戏入境的表现,惊得看戏人忘了戏词,回头拿眼“戳他”,以为“他”魔怔了,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反映了“他”对戏的痴迷。C.小说叙写了一个孤儿由爱看戏到学戏、演戏,最后演戏时为救人而死的故事,表现出热爱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题。D.小说中写观众喉咙“发堵”、眼泪“唰唰直流”、“哭声大作”、“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等直接表现了“他”唱戏的艺术魅力。8.文章结尾老戏迷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下“戏之骨”三个字,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9.文中的“他”没有名字,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答案〗6.C7.A8.①与小说标题相照应,点明主人公对戏曲的痴迷,在戏曲方面的造诣之高;②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他”戏剧天赋高、重义轻财、舍己救人、支持抗日大业,彰显民族大义的形象;③升华主题,借戏迷的行为来表现对“他”的崇敬与赞扬之情;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9.①表现了主人公出身的卑微,以此反衬“他”的性格和精神,彰显了人物的人格魅力:②以“他”称之,使“他”成为一类人的代表,增强了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使作品更有普遍意义;③第三人称“他”的使用打破叙述视角的限制,使得叙述更加灵活自由、全面;④使作品显得含蓄蕴藉,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的兴趣。〖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感到惭愧”“对鬼子的愤恨”错误,主要说明了“他”有对戏班的活路和一生挚爱的戏的出路的忧虑,还可能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茫然。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手法和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比喻”错误,用“戳”写“眼”,应是比拟。C.“表现出热爱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题”错误,主题应该是“义”,一方面重义轻财,知恩图报;一方面讲民族大义,为抗战出力。D.“直接表现”错误,这些是从侧面来写的,侧面表现了“他”唱戏的艺术魅力。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的结尾作用的能力。结尾“戏之骨”的情节与标题“戏之骨”相照应,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给“他”立碑刻“戏之骨”表现出“他”的人物形象,即重义轻财、痴迷戏剧、心怀民族大义等:结尾能升华小说主题,表现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给“他”刻碑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能进一步感受文章中心。【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第三人称的作用的能力。“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村里人可怜他,给他几件旧衣服,时不时给他送碗粥”,本文以第三人称“他”叙述故事,表现了人物身份卑微。“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想收他为徒”,这些内容又写出“他”知恩图报,天资聪颖等,卑微的出身与高尚的人格形成对比,更好地反衬了人物的人格魅力。“他”可以是文中具体的小说主人公,也可以指社会上具有与“他”相似品格的其他人,使得人物既有小说的典型性,又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更能凸显小说的主旨。第三人称的叙事,属于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叙事更加灵活自由。“他”没有名字,活着轰轰烈烈,死后被称为“戏之骨”,使作品显得含蓄蕴藉,在娓道来中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荏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备注〗①埙: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寻除A知抚州B年未三十C莅事D精确E老于F州县者G所不及11.下列选项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试,指在朝廷上举行,由皇帝亲自策问的考试,与人们常说的“殿试”相同。B.素,指一向、向来,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素”词义不相同。C.致仕,指官员正常退休,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D.请祠,因祠禄官主管祭祀,充任祠禄官称奉祠,因故自请充任以处闲散之地称请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后来廷试因秦埙的对策是秦桧的言辞而拔为第一。B.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不想缔结盟约,因此被宣谕使弹劾;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D.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俄起知潭州,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14.高宗称赞张孝祥“必将名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BCE11.B12.C13.(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作为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2)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14.①才智出众;②文章过人;③为政有道;④忠君爱国。〖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久张孝祥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寻除知抚州”为动宾结构,其后B处断开;“年未三十”是主谓结构,谓语C处断开;“荏事精确”是主谓结构,“老于州县者”是下句主语,二者之间E处断开。故选BCE。【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B.错误。都指一向、向来。句意: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一向与留侯张良友善。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认为金国不想缔结盟约”错误,由原文“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可知,张孝祥在朝廷遭受金人入侵时,他向皇帝陈述金人的目的是想结盟约,因此被宣谕使弹劾。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鄙”,名词用作动词,把……作为边邑;“亡”,使动用法,灭掉;“陪”,增加,扩大。(2)“起”,被起用;“简易”,简明易行;“济”,帮助、辅助。【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可知,张孝祥才智出众,读书不忘,写文章转瞬即可完成。由“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张孝祥词翰俱美”可知,张孝祥文章写得好,超过同乡、同科之人。由“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可知,张孝祥处理事务精明准确,能够化繁为简,能做到恩威并施,为政有道。由“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可知,张孝祥说话做事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时时以国家为重,可见其忠君爱国。参考译文: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考官已定下秦埙在读书人中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了秦埙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皇上告诉宰相说:“张孝祥诗词、文笔都很美。”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怨恨胡寅。于是暗示谏官诬陷张祁有造反的企图,(张孝祥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恰逢秦桧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祥解除监禁洗脱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等到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劾张孝祥奸邪程度不亚于卢杞,张孝祥于是被罢官。不久张孝祥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杭州)。张孝祥已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皇上赞扬了他。遇金人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宣谕使弹劾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张孝祥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他治理有声誉功绩,又因为谏官的意见被罢。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漳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张孝祥又等待诏命,改任荆湖北路安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地转运的粮食。张孝祥在显谟阁直学士职位上致仕。张孝祥请求担任管理祠观的闲职,后因病死去,终年三十八岁。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触。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擅长书法,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江楼夕望招客①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②,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③清凉。〖备注〗①作者于823年(唐)夏天,在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江楼,也称望海楼。②晴天雨:风吹古木,声音似雨,但天空是晴的,所以叫“晴天雨”。③“较”,一作“校”。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一个夏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暮色茫茫,山川宏伟,气象壮阔。B.“灯火万家”是俯视角度,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以此暗示杭州城的繁华。C.“星河一道”句写天上星河倒映水中,给人以水天一色的印象,意境开阔。D.诗人独居异乡,内心愁苦,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愁苦的形象。16.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请结合诗文谈谈此诗“高妙”之处?〖答案〗15.D16.①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结构严谨。前三联写壮阔山川、万家灯火、月照平沙等,皆所望之景: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且“望”又暗含希望之意——希望朋友来消暑。②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晴天雨”比喻风吹古木发出的声音,以“夏夜霜”比喻月照平沙的色彩,设喻巧妙新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夏夜的清凉。③颈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的手法,“风吹古木”写声音,为动态;“月照平沙”写颜色,为静态,动静结合,写出了夏夜的清幽、凉爽。④意境幽美,充满人情味。作者以山川、灯火、星河、风声等寻常事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疏朗悠远的山水画,尾联邀约友人消暑,使整幅画增加了人情之美。〖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内心愁苦”有误,诗人此刻欣赏美景,并想邀请友人一起欣赏,说诗人“内心愁苦”没有依据。反衬的说法也不恰当。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结构严谨。本诗写出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一首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海上夜色。次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颔联泼墨挥洒,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②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用了“晴天雨”、“夏夜霜”两个形象的比喻。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以强烈的主观想象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理,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③颈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手法。“风吹古木”,将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诉诸听觉,属于动景描写;“月照平沙”则是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从视觉上让人从细微处领略壮美的山河,属于静景描写。此二句的描绘,把一片清朗幽寒写得淋漓尽致,让人顿觉暑意全消,精神为之一爽。④意境幽美,充满人情味。诗人在一个夏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山川、灯火、星河、风声等意象清新优美、疏朗悠远;尾联增加了人情之美,以问答的形式,以江楼茅舍消暑“较清凉”描写人物形象,口吻亲切、诙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认为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与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马象征着自由、忠诚、勇气等,在古代,马不仅是人们忠实的伙伴,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古人经常在诗词中写到马这个意象,借此表达某种情思,比如“________,________”。〖答案〗(1)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稀有且肥沃的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耕种的优质土壤资源。黑土土质松软,腐殖质层深厚,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比黄土高数倍。黑土地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和最具生产潜力的土壤,我国东北地区作为北半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不容忽视的是,受不合理耕作方式等因素影响,东北黑土地正在“变薄、变瘦、变硬”,局部地区面临水土流失等问题。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想让黑土地焕发活力,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是关键。东北黑土区土壤类型多,对肥力高、质量好的土壤,采取保育措施,培育土壤使其不退化;由于利用不当、用养失衡引起质量下降的土壤,采用地力提升技术和合理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质量水平;自身存在障碍因素的土壤需靶向治疗、综合施策。总而言之,要根据地形地貌、水热条件、种植制度、土壤问题等因素,抓住重点分区治理。如今,各地不再迁延观望,已经行动起来。“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保护优先、用养结合、绿色发展,一定可以让黑土地重焕生机。18.下列各组词语,能够替换文中横线处词语的一项是()A.不容小觑迫在眉睫有的放矢迁延顾望B.不容小觑燃眉之急有的放矢踌躇不决C.不可忽视迫在眉睫因地制宜迁延顾望D.不可忽视燃眉之急因地制宜踌躇不决19.请将划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因果关系的复句并分析改写后句子的表达效果。20.请根据语境分析“稀有且肥沃的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一句中“大熊猫”的比喻义,并分析该比喻的相似性。〖答案〗18.C19.改句:黑土不仅土质松软,而且腐殖质层深厚,因此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比黄土高数倍。效果:改写后的句子逻辑更为明晰,更能突出强调黑土的特点。20.①大熊猫,原指自然界的动物,文中指黑土地稀少珍贵。
②大熊猫珍贵稀有,与黑土地的稀有肥沃相似;大熊猫濒临灭绝,与黑土地受到损害、面临严重问题的特点相似。〖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第一处,不容忽视:形容形势危急,即便小事也不能掉以轻心。不容小觑:不能小看,不能轻视他人的能力。不可忽视:重要,不能轻视。此处语境是形容非常重要,不能掉以轻心,所以能替换的成语是“不可忽视”。第二处,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急迫。刻不容缓:形势紧迫,一刻也不许拖延。燃眉之急:形容事态严重情况危急。此处语境是指保护黑土地形势紧迫,一刻也不许拖延,所以能替换的成语是“迫在眉睫”。第三处,对症下药:针对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有的放矢: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明确。此处是修饰“黑土地”,所以能替换的成语是“因地制宜”。第四处,迁延观望:心情犹豫而行动迟缓。迁延顾望:因观望他人的态度而犹豫。踌躇不决:犹豫而不能做出决定。此处语境是指各地不再犹豫而行动迟缓,所以能替换的成语是“迁延顾望”。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使用关联词“因此”表示因果关系。“黑土土质疏松,腐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机构遗体接运协议书(2篇)
- 商服用地买卖协议书(2篇)
- 吊车临时用工协议书(2篇)
- 非转基因油脂原料采购合同
- 机动车质押借款合同模板示例
- 英文借款合同格式样本
- 房屋买卖合同终止的提示
- 学生保证书我的承诺我的进步
- 蔬菜购销合同解除的合同变更
- 双向转诊合作协议格式模板
- DBJ 53-T-46-2012 云南省城镇道路及夜景照明工程施工验收规程
- 医院重症医学科转入转出制度
-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细则内审报报告
- 周围神经损伤教学课件
- 6.1圆周运动课件(共20张PPT)
- 美罗华(利妥昔单抗)PPT精选文档
- 水凝胶剂项目商业计划书范文参考
-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传感器制作
- 1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13套100道题-可直接打印)
-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桩基检测静载试验培训教材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